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學與技術論文

時間:2022-03-18 06:24:48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與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科學與技術論文

科學技術論文:論語言科學與語言技術

一、“語言科技”新思維的提出

雖然計算機設計的初衷是緣于數值計算,但是英國數學家圖靈(a.m.turing)在《機器能思維嗎?》(1950)一文中已經預見到計算機和自然語言將結下不解之緣,并且提出檢驗計算機智能的最好方法就是對語言信息的處理能力。1977年,費根鮑姆(feigeaum)提出知識工程,計算機信息處理出現了從“數據世界”向“知識世界”的轉移趨勢。知識世界的載體是語言符號系統,語言信息處理的需求促使語言研究過程和語言研究成果的技術化趨勢日益明顯,當代語言學已凸顯出“語言科學”與“語言技術”的二分互補格局,由此我在《南京師范大學語言科技系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20__年2月)中提出“語言科技”的新思維。“語言科學”主要指基礎性的描寫語言學和理論語言學?!罢Z言技術”主要指面向信息處理的應用語言學或計算語言學,其研究任務可劃分為“文本處理技術”和“語言模擬技術”。簡而言之,語言文本處理技術是通過編輯和編程,將印刷文本轉化為可供計算機使用的電子文本的技術。語言系統模擬(simulation)或者語言能力仿真(emulation)技術是通過算法和編程,將自然語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輸入計算機的技術。獲得語言能力的計算機可以實現“人—機對話”而成為名實相符的“電腦”。為研制智能機服務的“語言系統模擬”,可比喻為“語言基因圖譜分析工程”和“語言能力移植工程”。強調語言研究的技術化,并非忽視傳統語言學研究存在技術性的一面,例如實驗語音學和方言語音調查等。之所以以往未能突出語言研究的技術化,其原因在于——除語音研究可借助聲學技術設備以外——語言研究的絕大多數領域還一直沒有相應的實驗性技術設備。

雖然當代語言學家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轉向計算語言學研究,但具有一定的語言信息處理意識卻非常必要。早在1964年11月,美國科學院語言自動處理咨詢委員會就在《語言與機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機器翻譯遇到了難以克服的semanticbarrier(義障)。然而這一警告,除了致使機器翻譯研究熱的暫時消退以外,并沒有引起語言學界的足夠重視。1982年,日本制訂了一個為期10年面向ai(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計算機”即智能機的研制計劃,其中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裝置。1992年結束時,只部分達到了預定目標。隨后又公布了另一個為期10年的“真實世界計算機(rwc)計劃”即“新信息處理技術計劃”。(許萬增1996,p.61-62)據說,90年代后期日本不得不宣布暫停研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穿過語言研究的“瓶頸”。自然語言處理裝置的任務無法實現,計算機談何“真實世界”或“人工智能”。時至今日,這一“義障”仍然沒有跨越。在《新世紀將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科技趨勢》(新華社北京20__年12月30日電)的報道中,列出21世紀的“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并分別提出來“探索意識、思維活動的本質”和“計算機向智能化方向發(fā)展”的任務,然而沒有語言科技領域的合作——關鍵是認知語義結構網絡研究的根本性突破——則不可能實現。

無論從手段還是就目標,對準自然語言處理的當代語言學研究,其性質都應界定為“語言科技”?!罢Z言科技”的內涵是以理論研究為指導,以描寫研究為基礎,以應用研究為樞紐,促使語言研究向計算機應用、數學、認知科學和現代教育技術領域延伸,溝通文理工相關學科以實現語言研究過程及其成果的技術化;“語言科技”的外延表現為語言工程科技、語言教育科技和語言研究科技。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相結合的“語言工程科技”,研究領域是“人—機對話”,其目標主要是自然語言能力的模擬。語言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的“語言教育科技”,研究領域是“人—人對話”,其主要目標是實現語言教育的多媒體和網絡化?!罢Z言研究科技”是將語言研究活動與計算機工具相結合,其主要目標是實現語言學自身的計算機化,包括語料庫、詞庫和句庫的研制,語言研究的分析性、統計性、比較性和實驗性軟件的開發(fā)等。這一新思維既突出了當代科技發(fā)展所要求的“語言學的技術化”,又體現了以語言學為本而溝通文理工相關學科的研究旨趣。

二、計算語言學的界定要突出技術性

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理論方法交叉滲透而形成諸多邊緣語言學的同時,語言學與計算機結合的趨勢開始出現。1954年,在美國喬治敦大學所進行的世界上首次機器翻譯試驗,標志著計算機科學與語言學的結合已經起步。在這一研究領域,立足于不同的學科視角或知識結構,先后出現了一系列名稱術語,如“語言工程”、“語言工程學”、“自然語言的計算機處理”(工科視角)、“語言信息處理”(信息學視角)、“數理語言學”(數學視角)等等。20世紀60年代以后,計算機和語言學的結合逐步深入到語言學的各個領域,形成了包括計算語音學、計算詞匯學、計算語法學、計算語義學等分支學科在內的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linguistics)。其中“計算語音學”等名詞,雖然計算語言學界沒人提過,因為已經存在著“言語識別”、“言語合成”等計算機應用專業(yè)術語,但是從“語言工程學”到“計算語言學”的術語演變中,透露出“語言學立場”在這門交叉學科中的日益強化。雖然目前的計算機運算速度已經可以滿足語言信息處理的技術要求, 但是之所以“人—機對話”尚未實現,其“瓶頸”就在于現有的語言研究成果無法滿足計算機處理的要求。歸根結底,語言信息處理的最終目標就是“計算機模擬語言能力工程”或“語言能力移植計算機工程”。探索語言能力的性質和描寫語言系統的結構,這些艱巨性工作還得由語言學家先來完成。語言信息處理或計算語言學務必以語言學為本而以計算機為用。語言學家必須具備“數字化”意識,了解計算機需要怎樣的語言描寫成果,然后才可能將研究目標對準語言工程。

迄今為止,正如許多發(fā)展中學科一樣,“計算語言學”的定義尚無一致認定,歸納起來蓋有四種觀點(侯敏1999,p.2—p.6):

第一種,計算語言學是以計算機為工具研究語言學。侯敏認為,任何一個學科在使用工具方面都是自由的,使用不同工具研究一個學科會帶來不同特點,但不因為使用了新工具就產生了新學科。雖然并不排除新工具的使用沒有導致新學科的產生,但同樣不能否認工具的變革有可能帶來學科體系的革命,以致于產生新的分支或交叉學科?,F代自然科學之所以能夠建立,無疑得益于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應用,前者打開了人類認知的宏觀世界之門,后者打開了人類認知的微觀世界之門。望遠鏡和顯微鏡帶來的不僅僅是“這一個工具”,而是人類認知方式的巨大變革,從而引起了天文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一系列革命,產生了一系列新學科。因此,問題在于如何使用新的工具或新認知方式。如果僅僅利用計算機做語言研究的統計工具,也許不會產生新的分支學科,但是利用計算機作為語音分析和合成的工具,則形成了計算語音學。

第二種,計算語言學是把語言學成果應用于計算機。侯敏認為,計算機的應用領域幾乎沒有限度,什么學科的成果都可以在計算機上應用,因此在計算機上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不足以建立新學科。問題不在于在什么學科的成果能在計算機上應用,而在于在計算機上所應用的成果的性質。與其他學科研究對象的性質迥然不同,語言學科的研究對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認知符號系統和知識載體,因此面向信息處理的語言成果應用于計算機足以建立新的學科。以往的語言學研究是面向人際交流,而計算語言學研究是面向人機交流,兩者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質。

第三種,計算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中的可計算問題。侯敏認為,雖然利用可計算理論研究語言符號是建立了一個新學科,但是這種說法偏于保守,沒有把計算語言學推進語言學發(fā)展的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問題在于面向信息處理的計算語言學研究,其顯著特點就是語言的可計算性。“推進語言學發(fā)展的作用”這不是計算語言學的定義,強調“研究語言中的可計算問題”未必保守,反而突出了計算語言學的顯著特點。

第四種,計算語言學是建立基于計算機科學理論的語言學理論。侯敏認為,把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引進語言學領域,不但可以產生許多應用性課題,而且能夠促使研究者從新的角度觀察語言學,建立與傳統語言學不同的理論。因此計算語言學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科學理論所建立的語言學理論。問題在于:一方面計算語言學需要理論但本質上不是一門理論科學,同時并非所有的計算語言學家都樂意或適合從事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計算語言學的應用性質決定了研究成果的技術性特征,而絕大多數人可能更適合于——實際上也更需要——語言信息處理的技術性研究。

第一種和第二種是歐洲流行的廣義定義,主張計算語言學是計算機和語言學的交叉,第三種和第四種是盛行于美國的狹義定義,主張計算語言學是計算機科學和語言學的交叉。也就是說,前者僅僅把計算機當成語言學研究中的一種新工具應用,而后者強調計算機學科的要求和理論對語言學的影響。陳小荷(20__)認為,計算語言學就是以計算機為手段來研究自然語言,較嚴格的定義是“通過建立形式化的計算模型來處理自然語言的一門科學”。要建立形式化的計算模型來處理自然語言,首先要完成適合于計算機使用的自然語言系統的描寫。這一面向“人—機對話”的機用語言系統,與以往面向“人—人對話”的日常語法系統不同。因此機用語言系統的描寫應當納入計算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即完成了“機用語言系統”以后,才能“建立形式化的計算模型”使計算機獲得自然語言能力。綜上所論,計算語言學可以定義為——利用計算機作為工具研究語言、研究機用自然語言系統、研究語言系統或語言能力的計算性,同時建構基于計算機應用、數學模型、認知科學等相關學科基礎之上的語言理論的新學科。姑且圖示如下:

工具性:利用計算機研究語言

計算語言學描寫性:研究機用自然語言系統

技術性:研究語言系統的計算性

理論性:建構新的語言學理論

雖然計算語言學的關鍵任務是研究人機之間的語言交際問題,即“如何教計算機學會說話”。但是從本質上來說,研究語言系統或語言能力的可計算性和利用計算機工具來研究語言是相通的,只是前者探索的是適合于人-機對話的語言能力,而后者討論的是適合于人-人對話的語言規(guī)則。

依據目前的語言研究成果和信息處理技術路線,計算語言學包括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理論研究三個方面。(陳小荷20__)應用基礎研究指語言處理的基本技術研究。現階段的主要進展是:1.自動分詞技術:這是計算機理解自然語言的第一步。目前漢語書面語自動分詞的正確率達到95以上。2.詞語特征標注技術:現階段的詞語特征包括詞性和義項,這是句法結構理解的基礎。兩種標注可采用相似的計算模型但后者要復雜得多,目前尚無大規(guī)模的實驗結果報道。3.語句分析技術: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是自然語言理解的關鍵技術,目前分析真實文本句子的正確率僅在40左右。4.語料庫建設技術:語料庫是為特定目的而收集的言語作品集,包括語料處理和檢索。研究語句分析需要存放句法分析樹的“樹庫”,但目前的漢語語料庫加工程度較低,所建立的樹庫很少且規(guī)模不大。5.語言知識庫建設技術:語言知識包括詞匯知識、語法知識和語義知識等,事實性和規(guī)則性知識分別放在機讀詞典和規(guī)則庫中。語句分析技術之所以不能取得突破,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尚無適合于中文信息處理的大規(guī)模語言知識庫。

應用研究指自然語言處理的應用工具的研制?,F階段的熱點主要有:1.機器翻譯工具: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機器翻譯的質量仍然令人失望。現在通行的是有限范圍翻譯和機器輔助翻譯。2.自動文摘工具:微軟公司的詞處理器word有用于英語的文摘功能,哈工大研制的hit-863i型中文自動文摘系統可按用戶設定的比例壓縮原文。3.自動校對工具: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誤報率過高,并且深層錯誤難以發(fā)現。4.信息檢索工具:有主題詞檢索、全文檢索兩種。前者需要預先有一個主題詞表;后者任意字符串都可成為檢索對象。另外從語料庫中自動獲取各種知識的“信息抽取”在線工具的研究剛剛興起。5.言語識別和言語合成工具:言語識別(或語音識別)可分為詞語識別(計算機口語命令)、有限詞匯識別(電話訂票)和無限詞匯識別(將成段說話轉為文字)。言語合成(或語音合成)指用計算機將書面語轉換為口語即“文語轉換”,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斷詞不當且語調刻板,仿真度亟待提高。

然而,如果以為應用性特征明顯的計算語言學僅僅是技術,則未免失之于偏頗。計算語言學有著相應的理論研究,大致包括人工智能理論(含計算模型理論。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人工體能、人工技能。在語言能力移植電腦過程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以前,還談不上真正的人工智能)和語言學理論兩個方面。例如計算機如何或是否可以模擬人腦和語言能力,如何尋找合適的語言計算模型等,就是計算語言學家特別關心的理論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對自然語言本質屬性的重新認定、面向信息處理的機用語法學理論、語言系統與數學模型的關系、語言結構和數理邏輯的關系、語言符號的數字化可能性及其局限性、語言的異質性和受限性或語域理論、元語言理論和研究方法等一系列問題??傮w而言,一方面,由于 牽涉的學科太多,計算語言學的理論研究還相當薄弱,另一方面,與科技發(fā)展息息相關的計算語言學不容過多地沉醉于理論探索。計算語言學的強大發(fā)展動力植根于鮮明的應用性,必須通過實踐推動理論探索。

三、語言系統的計算機模式化要求

從語言學家的立場出發(fā),語言系統的計算機模式化要求,就是要了解計算機需要怎樣的語言描寫成果,傳統語言學(此處指非面向語言信息處理的語言學)的研究是經驗描寫解釋型,而計算語言學的研究是實驗操作技術型,自然語言系統要能進行操作技術化處理,首先必須實現語言的計算機模式化。馮志偉(1999,p.215)認為自然語言處理一般應經過三個過程:1.形式化,將所研究的自然語言問題以一定的數學形式表示出來;2.算法化,把自然語言的數學形式轉換為算法形式;3.程序化,根據自然語言的算法形式編寫計算機程序。侯敏(1999,p.30)認為語言系統的形式化或計算機模式化必須滿足三個要求:1.高度抽象化,即從語言現象中抽象出一般規(guī)則;2.元語言的形式化,即采取形式邏輯、數學公式、程序語言等形式語言作為元語言;3.運用過程的嚴密化,即運用過程必須具有數學與邏輯的嚴密性。

袁毓林(1993)認為形式語言至少具有三個特點:基本單元的明確性、基本運算和基本關系的明確性、運算優(yōu)先級別的明確性,但是自然語言在這三方面皆不明確。具體而言,1.語法范疇的邊界不明,例如語素、詞和詞組之間、詞類之間的界限不明;2.結構關系難以定義,通常所說的結構關系,如主謂、動賓等往往很難明確界定;3.層次關系不外顯,人們通常根據語感和語境等來識別結構層次。侯敏(1999,p.36—40)不贊同這種分析,針鋒相對地提出:1.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或應用目的來確立詞項或劃分詞類;2.結構關系分析需要深入到語義平面;3.形式語法已經給出了體現層次的結構樹,在分析歧義結構中可加入語義限制,至于有些連人都解決不了的層次歧義結構也不必要求計算機解決。侯敏的觀點是“理論追求的是完美,工程追求的是適用”,避開理論困難而采取工程方法,可以建立一個語言分析的近似模型。

所謂“語法范疇的邊界不明”,主要是因為這些“范疇”的設置從某種程度上肢解了語言事實;所謂“結構關系難以定義”,主要是因為這些“結構”難以反映語言的本質結構;而所謂“層次關系不外顯”,恰恰是語言結構的特點之一。這些探索和爭論,實際上反映了三個根本性的問題:1.漢語結構語法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困擾,不僅是套用西方語法學框架框范漢語事實所產生的齟齬,而且也是語形語法學自身無法克服的固有問題。幾千年來的西方語形語法學研究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人腦在發(fā)育過程中逐步自建構了與認知能力協同發(fā)展的語義結構網絡,為語形語法規(guī)則提供了語義選擇清單與路徑。雖然這些語形語法規(guī)則在人際交流中可以使用,但是在語言能力的計算機移植中卻頓時陷入困境,因為計算機不存在語義網絡結構的自建構功能,缺少語義激活路徑。根據語形語法規(guī)則,計算機造出來的符合自然語句標準的概率極低,多為與對象世界不存在一致性的隨機詞語串。2.計算語言學所要求的自然語言的形式化,是基于計算機運算模式的語言研究成果。移植進計算機的“定域受限語言系統”和自然語言系統并不完全相等,嚴格說來,只是一種接近自然語言的計算機模式化符號系統。3.計算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必須建立在語言的本質共性語義性和和計算機數字化運算模式的基礎之上。如果對人類語言的認知語義性沒有足夠的認識,依然安居于語形語法窠臼而遲遲未能建構語義結構網絡,語言信息處理的目標則不可能實現。

中國信息科學界有一種看法,計算機對于形態(tài)結構的印歐語言處理具有良好的支撐能力,而對中文信息處理則不然(陳力為20__)。之所以計算機對印歐語文信息處理具有良好的支撐能力,是因為印歐語文結構類型便于建立計算機處理模型。從歷史上來看,谷登堡印刷術和打字機鍵盤都是基于字母的簡約性而發(fā)明的。一方面,字母系統的符號簡約性便于進行數據化處理,漢字符號的繁復性難以進行數據化處理;另一方面,印歐語的形態(tài)變化為形式化提供了識別標志,而漢語的孤立結構卻沒有明顯的標志。依據現在的計算機處理模型,漢字的繁復性和漢語的非形態(tài)性必然導致中文信息處理中存在一些特殊問題:1.中文信息處理的第一個“瓶頸”。漢語的常用漢字數量繁多,漢字需要解決鍵盤輸入、內部代碼、漢字識別和顯示、程序語言的數據類型、數據庫的排序和檢索等一系列問題。2.中文信息處理的第二個“瓶頸”。印歐書面語采取詞分寫形式,而漢語書面語采取單字連寫形式。由于采用西方詞法學框架,因此必須研制自動分詞技術。假定考慮以“字”和“字義塊”等作為漢語的結構單位,自動分詞技術將相應改為“字義塊”切分技術。3.印歐語的同音詞較少,而漢語的同音字較多,同義詞和量詞也十分豐富,這些都給中文信息處理帶來必須解決的難題。4.印歐語可以借助實詞的形態(tài)變化即在詞法層面上進行處理,漢語只有在句法和語義層面上進行處理,需要把語序和虛字的語法信息歸納出來再讓計算機掌握。5.印歐語的句子結構是以動詞性詞語為核心的“主—謂”結構,而漢語的句子結構是以體詞性詞語為核心的“話題—說明”結構。印歐語的句子結構劃一而句界分明,漢語的句子結構多樣、成分缺省并且前后句義纏綿。

如果說語言系統是一座“冰山”,那么以上這些語言信息處理中遇到的難題還都是語言系統浮在海水上面的那一小部分,真正的障礙是隱沒在海水下面的那一大部分。無論哪一種結構類型的自然語言系統的計算機模擬,包括形態(tài)語言,遲早會無可避免地碰撞上堅硬實在而又難以捉摸的“語義結構”。語言研究需要敢于在冰海下持續(xù)探索“語義結構”的潛水員。從自然語言系統來說,要讓計算機理解語言通常認為必須使電腦能夠解決三個問題:1.消除自然語言的一詞多義;2.揭示自然語言的潛在意義;3.掌握自然語言的聯想推理。這些問題都離不開語義分析,而語義分析技術尚處于探索階段。(侯敏1999,p.247)對于第一個問題,一詞多義可給出不同義項的清單。對于第二個問題,給出每一義項的顯性和潛性語義特征清單。對于第三個問題,給出義項或義場之間的語義關聯模式。由此可見,必須在以往的經驗語感法和先驗演繹法基礎上,引進實驗歸納法和結構優(yōu)化法,消除語義“泥潭”情結,潛心于冰海中的語義“冰山”,才能逐步建構造語義結構網絡。

就世界各種語言來說,語言的計算機理解的深層次難點可能還在于:1.至今尚未揭示出人類理解語言的機制,計算機只能局部模擬自然語言理解的某些簡單過程;2.至今尚未完成人類理解語言所憑借的知識系統,建立人類進行語言表達的完整理論,計算機尚無從掌握人類語言的知識系統以及語言表達機制;3.至今尚未對人類語言所兼具的規(guī)則性和離散性、精確性和模糊性做出定量和定性的系統分析,計算機尚無從掌握語言系統的復雜性和語言使用的隨機性。(傅永和1999,p.238—239)既然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是一個以知識系統為基礎的綜合性行為,因此語言系統的計算機模擬必須進行跨學科的研究,特別需要語言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認知科學以及百科知識學者的合作。與側重于面對自然人語言學習的語形語法學不同,如果面向語言信息處理,那么就需要以計算機智能模式來重新確定語言學的理論基礎、研究重點和研究方法。

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計算語言學理論基礎,目前主要有基于語言規(guī)則性的理性主義理論(即先驗主義)和基于語言隨機性的經驗主義理論。依據理性主義的語言學理論主要有:短語結構語法(g)、擴充轉移網絡(atn)、配價語法(vg)、格語法(cg)、范疇語法(cg)、概念從屬理論(cd)、多叉多標記樹形圖分析法(mmt)、詞匯功能語法(lfg)和蒙塔古語法(mg)等。這些理論和方法,因為從“理性”出發(fā),因此不可能反映以感受性為基礎的自然語言的真實面貌,其缺失已經日益明顯。為了克服理性主義理論的不足,采取經驗主義理論處理大規(guī)模真實文本的語料庫語言學應運而生。在收集語言資源或建立語料庫的基礎上,運用統計方法進行語言信息處理,語言交際過程的隨機性由此得到關注。面對傳統語形語法學對自然語言過程的不相適應和語義研究的復雜性,甚至有人嘗試撇開語言學家的語言研究,以借助語料庫逐步實現自然語言系統模擬。雖然借助語料庫可以解決語言 信息處理的一些問題,但是僅僅依賴語料庫實現自然語言系統模擬注定此路不通。因為自然語言不是一個語料倉庫,而是一個語義和語形復合性結構系統。無論是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都必須意識到:語言信息處理中所處理的是定域受限語言。這一研究的理論基礎既不應是純粹基于語言規(guī)則性的理性主義,也不應是完全依賴語言隨機性的經驗主義,而應是突出語言受限性的實驗主義。世界語言學的發(fā)展經歷了從經驗科學到先驗科學的漫長過程,計算機的發(fā)明必將促使當代語言學成為一門實驗科學。強調計算語言學的實驗主義,并非一概否定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而是要在實驗主義的基礎上運用理性和經驗的理論方法。

自然語言處理的語言理論,目前主要有基于語形的語言理解系統和基于語義的語言理解系統。前者是以語形語法研究的成果為出發(fā)點,從句法形式入手;后者是以語義研究的成果為出發(fā)點,從語義關系入手。兩種理解系統在文本輸入、預處理和自動分詞等早期環(huán)節(jié)上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基于語形的理解系統先進行詞法和句法分析,后進行語義和語用分析,基于語義的理解系統先進行語義分析和語義結構生成,后進行目標語的形式組合。生成語義學認為句子的句法特點取決于語義,語義部分才具有生成能力。認知語義學把意義看作一個植根于知識網絡和信仰系統中的認知結構,理解一個語言形式的意義必須激發(fā)相關認知領域中的其他認知結構。既然語形結構只是語義結構的表層投影,既然基于語義的理解系統才符合語言的生成機制,既然語義處理才是語言信息處理的關鍵,那么只有基于語義的理解系統才能滿足計算機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和生成。

李葆嘉:論語言科學與語言技術(下)

四、人腦語言和電腦語言的性質異同

根據與“人腦語言學”的對應關系,計算語言學也可以稱之為“電腦語言學”。從人腦角度出發(fā),電腦語言學的研究是將人腦語言系統移植電腦工具的電子工程;從電腦角度出發(fā),電腦語言學是電腦程序模擬人腦語言能力的仿生工程。

不管是系統移植還是能力仿生,首先必須認識到人腦和電腦的異同。1.構造機制的不同:人腦是生物神經系統,具有生物認知機制,而電腦是電子計算系統,具有電子運算程序。2.伴隨情感的有無:人腦具有驅動感覺、思維和表達進行的情感性,而電腦只具有執(zhí)行程序運算的機械性。3.經驗基礎的有無:人腦具有以感受性為特征的經驗基礎以及知識系統,而電腦即使配備了一定的知識背景,也不可能具有人腦一樣的認知經驗基礎。4.認知理性的異同:人腦的感受和認知可以區(qū)別為非語言層次和語言符號層次,非語言層次包括直覺和感覺,語言符號層次包括知覺(游移性印象)、象覺(清晰性意象)和統覺(邏輯性抽象)。電腦的認知理性只能夠定位于語言符號的象覺和統覺層次,難以具備豐富的認知層級系統。5.交流對象的異同:人腦的交流對象分別為對象世界和人際關系之間,具有交流的二重性;而電腦的交流對象只有執(zhí)行程序的人或“人—機對話”的一重性,所謂“機—機對話”的實質仍然是“人—機對話”的連網,互聯網交流仍然是執(zhí)行者之間的交流。由于計算機永遠不可能直接認知人所面對的對象世界,必須以人類的認知為中介,因此計算機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的智慧,計算機統治人類世界永遠是一種不必要的擔憂。

其次,必須認識人腦語言系統和電腦語言系統的差別。人腦語法或自然語言法則是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具有隨機性、規(guī)約性、類推性和耗散性特點;而電腦語法或機用語言法則只是自然語法的再抽象化和再規(guī)范化,具有受限性、是否性、程序性和封閉性的特點。即使將來研究出適合于語言信息處理的機用語法,也不等同于自然語法。電腦所能獲得的語言能力,只是自然語言的一部分或有限語言能力。因此,移植進電腦的語言系統必須進行界定:1.定域化語言:因為人腦語言是一個可以分為不同語域的復合性層級系統,所以必須首先確定電腦語言與人腦語言的對應層級,最佳選擇就是規(guī)范性的日常語域。2.受限化語言:只能采取有限網絡模式,才能將自然語言裁剪成適合計算機運算模式的機用語言。3.形式化語言:必須將定域受限語言的語義結構和語形規(guī)則分別形式化。4.算法化語言:借助一定的數學模型,將形式化語義和語形系統數字化。5.編程化語言:依據一定的程序語言,將數字化語義和語形系統編程化。

語言信息處理的目標,就是在受限性語言層面上逐步實現人—機對話。歸根結底,自然語法≠電腦語法,電腦語言系統是通過建立形式化的計算模型進行處理的定域自然語言系統。電腦的運算速度可以遠遠超過人腦的思維速度,但是電腦不可能具備人的能動性認知行為。語形語法學面對是人—人對話,人們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建立在認知能力之上的語義結構網絡,為語形語法規(guī)則提供了一份語義可選性清單。語言信息處理面對的是人—機對話,而語言“白板”的計算機并不具備這份語義可選性清單。語形語法規(guī)則,在教計算機如何說話的過程中頓時陷入困境。幾千年來的西方語法學之所以能夠延續(xù)下來,全賴人們具有基于認知能力的語義結構網絡的自建構功能。反之,正是這一語義結構網絡的存在,致使以往的語言學家誤以為語形語法就是語法的全部或主要,而將語義結構法則長期放逐出語法學領域。

自然語言系統的計算機處理對西方具有兩千多年傳統的語形語法學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zhàn),也為東西方語言學的合流帶來了新的契機?;仡?0世紀東西方語言學合流的歷程,之所以出現西方語法學框架和漢語事實的錯位,是因為合流基點的選擇陷入誤區(qū)。西語具有豐富的語形結構(這里指形態(tài)變化)而漢語基本沒有(漢語主要依靠語序、虛詞、韻律和語氣,另外對語境或語用具有極大依賴性)。選擇建立在形態(tài)變化基礎上的西方語法學框架作為合流的基點,必然導致這一過程的曲折。反思的結果顯示,東西方語言學合流的基點應當是建立在人類語言所共有的語義結構基礎上的語義語法學理論。隨著對語言能力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語言信息處理對傳統語言學的挑戰(zhàn),傳統語義研究在新的形勢下得以復活。隨著世界語言學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從語形研究向語義研究的轉移,東西方語言學研究的合流將在新的基點上逐步實現。

五、面向語言系統模擬的語義語法學

盡管喬姆斯基理論認識到語言形式化的重要性,但生成語義學才是語言研究本體的轉向。雖然配價語法和格語法的引進和對漢語語法意合性的認定,促使語義句法研究成為當代中國語法學界的熱點,但迄今為止,中文信息處理應用系統自覺而全面地運用語義研究成果的鮮見。這一現狀的表象似乎是語義研究成果不多,其根源卻在于沒有徹底認識到——必須從人類(不限于印歐族群)普通(不限于歐洲唯理主義)語法(不限于形態(tài)語言)的高度,來解決語言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無論是語言信息處理,還是語言機制揭示,漢語研究都需要既能反映漢語個性又植根于人類語言共性的原創(chuàng)理論。

人類的認知表現為對象世界的符號化(認知對象的符號化形成語義單元)、范疇化(語義單元的范疇化形成語義類別)和關聯化(語義類別的關聯化形成語義結構)。西方語言中的詞法范疇原型是先民通過語音形式所表現出來的認知范疇或語義類別。語言的形態(tài)標記性、單位分布性和結構層次性都是語義類別關聯化在表達層面的投影或者制約。一方面,隨著人們認知的發(fā)展,反映原始認知足跡的形態(tài)范疇(如原始生物觀的“性”、原始計算法的“數”)的價值日益消解;另一方面,隨著語言系統的演化,表現原始認知足跡的語法手段又不可避免地合并、弱化和喪失。語序、功能詞等手段的補償,導致語言結構類型從綜合型向分析型方向嬗變。這一過程證明,原始詞法范疇在句法結構中并不具有充分必要性。一種語言可以沒有詞法形態(tài)變化,但不可能沒有語義結構規(guī)則。不同的自然語言之間之所以可能互譯,其基礎就是存在可互通性語義,盡管結構類型迥然不同。(李葆嘉20__)

由此可見,人類語言的本質屬性是語義性,其他屬性都是語義性的派生。人類語言的共性可以概括為:在人類感知對象世界的過程中,神經機制依據象似性模式促使對象世界語符化,音義一體化的語符具有實體性和范疇性,由此組成的語義結構具有語境性和關聯性,語義結構的語境性表現為語用、語義結構的關聯性投影為語形,而語義結構模式具有生成性。圖示如下:

神經機制語義實體語境-語用性

象似性認知過程語符語義結構生成性

對象世界語音范疇關聯-語形性

在自然語言能力移植工程中,計算機需要的是具有語言本質共性的語義結構網絡, 由此有必要首先建構語義語法學。所謂“語義語法學”不是“語義+語法的學”,而是以語義為研究對象的語法學。把語義結構的表層投影——語形作為語法研究的純正對象,有悖于語言結構的真實本體。喬姆斯基試圖在語形結構進行數理化描寫的基礎上,建構反映語言能力的生成語法體系勢必捉襟見肘。這一初始思路必然導致“拋開語義——深層語義——語義解釋——邏輯表達——邏輯式”這樣的“不斷革命”。雖然喬姆斯基強調語言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語言天賦,但依據其理論思路:普遍語法(研究對象)——語言能力(哲學基礎)——自然主義(學科性質)——數學方法(方法借鑒)——符號描寫(形式載體)——形式語法(研究成果),顯然缺少人類天賦中最關鍵的認知性語義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完全排斥語義的經典理論階段,其句法結構規(guī)則必然導致生成出一批語言事實中并不存在的語符串。即使在不得不引進語義解釋的標準理論階段,也沒有放棄把形式結構作為句法生成的基礎規(guī)則。然而,任何脫離語義的語法形式化注定流產,不可能達到揭示語言生成機制或普遍語法的目標。

如果說語義語法學的語言觀強調人類語言的本質共性是語義性,那么語義語法學的語法觀則突出語義結構是語法的主要研究對象。在歐洲傳統語文學中,“語法”主要指基于形態(tài)變化的詞法和句法規(guī)則。在歷史比較語言學時代,“語法”包括語音法則,因此才有“青年語法學派”之稱。20世紀的結構主義和描寫主義促使“語法”研究的對象日益窄化。依據語言是音義符號系統這一論斷,所謂“語法”即語言結構之法,當包括語音結構法和語義結構法。在語言系統的第一次劃分中沒有通常所說的“語法”即語形結構法的位置。語形結構是語義結構的表層投射或制約,語形結構法依附于語義結構法。語言系統的音義二分以及相關研究學科,圖示如下:

語音分析(生理語音學、物理語音學)

自然語音解析

語言(語音學)語音結構(音位系統學、語流節(jié)律學)

符號語形結構(語形語法學)

系統語義投影聚合性義場(詞類)

(語義學)語義結構(語義語法學)

組合性義場(句模)

以往的“語音、詞匯、語法”三分法,迷糊了研究者的視線。雖然語形語法研究在語言交際和語言教學中具有一定或者相當用途,但是從研究角度而言,卻避開了關鍵的語義結構法則。

人類認知的本質是對世界圖式的語義符號化,人所認識的世界就是存在于語言符號系統中的世界。語義結構網絡表現為“實體范疇化”(聚合性義場)和“關系模式化”(組合性義場)的相互交錯。廣義語義不僅包括實體范疇化的詞匯語義和關系模式化的結構語義,而且包括語境范疇化的語用語義。語法的真實本體或語法研究的切實對象應當是語義范疇及其關聯模式。結構語法和生成語言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強調“語言系統”,而后者強調“語言能力”,但其共通之處卻在于皆以語義結構的虛象——語形作為研究實相,始終游離于語法真實本體之外。依據語形語法學的有限范疇和簡略框架(詞類劃分、語形成分、短語結構、句子成分等),既難以深入分析句法結構,更不可能有效駕馭語言結構的生成機制。從表達來說,語義編碼是一切語言編碼的基礎,要揭示語言的奧秘必須從語義入手。語形型語言(并非只有語形,而是語形隱含或遮蔽了語義語法)和語義型語言(并非沒有語法,而是沒有形態(tài)變化語法)的研究基礎,都應是語符的語義性。語義語法學的語法觀突出語義結構,表面上突出漢語的個性特征,實質上受制于人類語言的本質共性。關于語形型語言和語義型語言的大致異同,圖示如下:

語形型語言:形態(tài)手段

語義范疇——語義網絡(知識世界)——元語言(日常認知)

語義型語言:非形態(tài)手段

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本質上是一個意義隱喻系統。作為人類認知基本能力的隱喻,其更深層次是源于動物性感受的模仿(基于事物的相似性)與借代(基于事物的相關性)這兩種認知能力。關于語言符號系統的形成大致流程,圖示如下:

神經機制情緒模式

認知機制具體感受元語言(日常認知)——語義網絡(知識世界)

對象世界經驗框架

西方語法學源于古希臘的“語言·哲學·邏輯”混沌母體,西方哲人的邏輯研究基于思辯性語言活動。因為邏輯的基本單位是概念和命題,因此人們往往把注重語義的語法研究混同于邏輯的研究。漢語實詞的義類劃分不是根據邏輯意義,而是借助日常語義;漢語句讀之間的語法關系不是根據邏輯關系,而是遵循事理關系。雖然邏輯規(guī)則是語法規(guī)則的部分再抽象化,但泛邏輯主義卻致使人們誤以為語法規(guī)則都可以邏輯化。自然語言首先具有本能傳情性和日常認知性,語言結構法則主要依據廣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理關系。這一事理關系包括:時序先后性、空間位置性、主觀因果性、主觀目的性和評估好惡性等等。不是日常語法以思辯邏輯為基礎,而是思辯邏輯以日常語法為基礎。同樣,雖然可以借用數理符號轉寫具有算法性的語言結構法則,但不可把語言法則混同于數理邏輯規(guī)則。

語義語法學的技術路線,是從建構現代漢語元語言系統到建構現代漢語語義網絡。雖然自然語言信息處理依賴于語義結構的形式化,但是一些語言學家往往視語義研究成果為“非語法”,并且對其形式化的可能性持懷疑態(tài)度。一方面語義單元不具備語形變化的顯著標記,而包含較多的意會性;另一方面語義單元并非沒有范疇標準,也具有感受或認知的一致性。所謂語義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就是語義的集體認同性和個人聯想性,其本質是個體使用的“素單位”和集體認同的“位單位”之間的矛盾。語義語法學的研究對象首先是具有集體認同性的“義位”(標準體),然后才有可能是僅具個人使用性的“義素”(義位變體)。盡管語義單元或語元數量眾多,語義結構關系復雜,但它們以潛在的元語言系統為基礎。語義結構網絡由語元實體和語義關系組成。同類語元之間具有聚合性語義關系,異類語元之間具有組合性語義關系。換而言之,每一語元都具有兩種互相制約著的語義關系,一是同一義場內的各個“義位”之間的“義征”(語義特征)異同,一是不同義場的“義位”之間的“義聯”(語義關聯)異同。由此,可以依據義征和義聯的異同而建立聚合性義位系統和組合性義聯系統,在兩者基礎上在編織語義結構網絡。句法結構的形式化應當是語義結構的形式化,而語義結構的形式化就是義場關聯模式。

現代漢語語義語法的基礎研究是建立“現代漢語元語言系統”,這一研究可比喻為“語言基因圖譜分析工程”。其研究思路是:首先歸納出現代漢語詞典中用于釋義的最低限量詞匯,以建構釋義元語言系統;其次依據日常語言交際和語言教學中的用詞,參照釋義元語言以建立詞匯元語言系統;再次抽象出義征范疇以建立析義元語言系統,完成語義標記集。在以上成果基礎上,一方面可以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神經語言學的成果進一步研究認知元語言系統,另一方面可以依據語言信息處理的要求,建立機用元語言系統。(李葆嘉等20__)

在現代漢語元語言系統這一基礎性工作完成以后,才可以逐步建構現代漢語語義結構網絡。研究程序和主要方法大致如下:1.義征對比法。依據有限網絡模型,借助析義元語言系統對義元進行形式化描寫即標注義征。給出義元在義場內的語義特征,其目標是建構聚合性義場。2.義聯配比法。依據有限網絡模式,對語義符號的配比關系進行形式化描寫即標注義聯,在分析和描寫過程中歸納出關聯性元語言系統和語義結構關聯框架。語義句法的本質是相關義場之間的配比,因此義聯標記體現著義場配比。給出義場之間的語義選擇或語義制約規(guī)則, 其目標是建立組合性義場。3.語形標記法。漢語具有詞序、虛詞和韻律等形式手段。韻律手段屬于語音句法,可姑且不論。漢語的語形大致可以概括為兩種:附著在詞或詞組上的詞語級語形是完構成分;附著在句干上的句子級語形是完句成分。在進行漢語語形范疇化研究的同時,尋找語義關聯和語形成分之間的對應性,然后對語形系統進行層級性形式化描寫。4.合成建構法。在義征、義聯和語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相關標記的合成以建構語義結構句模系統。

“語言能力移植工程”的語言學部分主要是語義結構網絡研究。通過建立形式化的計算模型,可以將語義結構網絡進一步形式化、算法化和程序化。語義語法系統研究的每一結果,都可以也應當用計算機操作作為驗證。以往的語法學研究,除了執(zhí)著于語形研究以外,還有一個根本性的缺憾,就是不具備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實驗手段,因此難免經驗性、臆斷性和游移性等。采取計算機作為研究和驗證手段,從而使語法研究具有鮮明的技術性和可證偽性。人們常說,只有學會一門外語,人們才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語。與此同理,只有計算機掌握了自然語言,人類才深入揭示出自然語言的奧秘。換而言之,根據語言學習對象的不同,可能存在三種教學語法:一種是母語教學語法(著重于語形語法,因為人類對語義結構網絡和語言知識庫具有自建構能力),一種是對外語言教學語法(需要在語形語法的基礎上增加與語言理解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因為不同語言的語義結構網絡具有不同的文化性),一種是計算機模擬語言能力的語法(需要語義語法和語言知識庫,因為計算機不具備語義結構網絡自建構能力以及與語言理解相關的知識系統的自學習能力)。也只有揭示出語義結構網絡,語法學研究才能夠在語形語法研究的基礎上取得全面突破,語法形式、語形語法意義和語義語法意義,才能夠全面貫通。

盡管語義研究及其形式化相當困難,但是在語義語法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定域(語言定域)、定量(詞語定量)、定性(義元定性)、定式(義聯定式)的“四定”原則逐層實施,自然語言的理解與生成有可能在單句模式系統中首先實現。只要對語言本質的探索和人腦語言移植電腦的目標不變,就必須穿越語義研究的沼澤地。如果說20世紀是語形語法學的世紀,那么可以預言21世紀將是語義語法學的世紀。

六、語言科技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

自然語言的計算機理解和生成已經成為國際語言學研究的聚焦,語言信息處理的技術水平已經成為當前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盡快培養(yǎng)兼通語言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認知科學的復合型人才迫在眉睫。據《美國計算語言學雜志》1986年統計,全球設置計算語言學博士學位的大學已有105所,其中美國63所。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已有計算語言學的學士和碩士專業(yè)。(侯敏1999,p.27)

中國的機器翻譯在20世紀50年代啟動,但由于反復不斷的政治動亂停滯了近20年。1981年,成立了中文信息學會。1987年,隸屬于中文信息學會的計算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成立。通過計算機專家和語言學家的努力,已經取得語言信息處理的一系列成果。但迄今為止,中國大陸計算語言學方向的研究生的培養(yǎng),或附屬在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位點,或附屬在計算機應用等學位點,專門性的本科專業(yè)迄今尚無設置。根據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一方面,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分屬不同專業(yè),兼通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人才的培養(yǎng)如隔重山;另一方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中,作為學術或準科學的“語言學”在前而作為藝術或教化工具的“文學”為重,兩者始終捏而不合。

依據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發(fā)展規(guī)劃,20__年4月成立了語言科技研究所,6月成立了語言科學及技術系,現在正在建設一個包括教學功能、科研功能、開發(fā)功能和交流功能的語言科技實驗中心。在現有專業(yè)目錄內增設的漢語言專業(yè),以“語言科技”為特色,課程設置以語言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認知科學為四大學科支柱,20__年開始招收首屆中文信息處理方向的本科生。這一舉措,為多年來倡導的文理工學科滲透,找到了一個準確的切入口。語言科技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立足當代語言科技領域,放眼未來相關科技前沿,以語言學與相關學科相的結合為導向,培養(yǎng)有利于促進21世紀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人才。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南京師范大學語言學學科點擬在三五年內完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的多層次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構“教育性——科研性——開發(fā)性”的綜合型高等教育基地。

面對信息科技對當代語言學的挑戰(zhàn),“語言科技”新思維應運而生。這是一個可以在描寫語言學、理論語言學和計算語言學之間,可以在語言學和相關學科之間,充分發(fā)揮溝通作用并引發(fā)許多思考的新概念。依據這一新思維,首先建構了面向語言工程的語義語法學理論,并進一步將這一工程具體化為“語言基因圖譜分析工程”和“語言能力移植工程”。當代信息科技的發(fā)展趨勢表明,研究對象的語義性和研究過程及其成果的技術化將成為21世紀的語言學精神。

科學與技術論文:論農業(y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運用

1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傳統農業(yè)生產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傳統的農業(yè)生產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業(yè)生產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就。盡管如此,我國的農業(yè)生產仍然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以家庭為單位,小面積經營。這種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生產方式,包括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均需在單位面積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且以低水平、重復為主,很難形成規(guī)?;图s化,造成資源的極度浪費。既不適應不斷提高的農業(yè)生產要素水平和社會化分工的要求,也無法應對日益增加的市場風險,更不利于農業(yè)科技進步。盡管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城市,造成農戶兼業(yè)化和村莊空心化現象。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傳統農業(yè)生產方式效率低下的問題,反而導致城鄉(xiāng)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影響“農業(yè)、農村、農民”3者共同協調發(fā)展。

1.2農產品流通和市場建設有待優(yōu)化

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為現代化農業(yè),尤其是農產品的流通和市場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目前我國市場農業(yè)還處于發(fā)展完善階段,市場信息不能及時、準確地在供需雙方交換,生產不能與市場相適應;產業(yè)布局和專業(yè)化分工錯亂,不符合現代化市場的需求;儲運加工系統不暢,導致“賣難”問題十分突出。這些問題都大大地抑制了廣大勞動者進行農業(yè)生產和農產品結構調整的積極性。

1.3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令人擔憂解決好我國13億人口的吃飯、穿衣問題,始終是黨和政府的頭等大事。作為一個全球性話題,糧食與食品安全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帶來的極端氣候,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及病蟲害問題,始終威脅著我國的農業(yè)生產。當前,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轉基因已走出實驗室,成為動植物育種的常規(guī)手段。通過轉基因技術培育的新品種,正逐步侵入和占領傳統的農業(yè)國家,我國同樣未能幸免。盡管該技術在提高產量、抗逆及抗病蟲害方面比傳統作物有著巨大的優(yōu)勢,但是其安全性卻無法準確評估。轉基因作物的大面積推廣,不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國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食品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到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平穩(wěn)。當下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這些接連不斷發(fā)生的事件,引發(fā)了黨和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關注。

2農業(yè)科學技術發(fā)展現狀

我國農業(yè)科學技術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曾取得過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18世紀以來,西方以實驗為基礎的現代科技體系引領了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方向,生命科學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尤其是數量與分子遺傳學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傳統農業(yè)的發(fā)展與變革。我國用了近半個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斷努力進步與創(chuàng)新,極大地提高了農業(yè)科技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盡管我國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1億t多,增加到5.9億t,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人口增長。

3農業(yè)科學技術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3.1穩(wěn)定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農業(yè)發(fā)展是“三農”建設的基礎,而科技創(chuàng)新更是社會發(fā)展的第一推動力。創(chuàng)新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特征,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創(chuàng)新,徹底改變了我國農村的產業(yè)結構到現代化農業(yè)工程——超高產作物選育、現代化的畜禽育種技術、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重大工程等,通過高科技手段不僅使得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更提高了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古人總結出的一句老話,從中反應出了優(yōu)良品種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學爆發(fā)式發(fā)展的推動下,尤其是經典數量遺傳學與分子遺傳學相結合促成了現代化的作物、畜禽選育技術。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測序技術的出現,不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產相關候選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在作物、畜禽育種領域的應用大大縮短了世代間隔、加快遺傳進展,極大地降低了育種成本。而應用現代技術進行抗病、抗逆育種,使得自然環(huán)境較惡劣的地區(qū)進行農業(yè)生產成為可能。被譽為我國農業(yè)戰(zhàn)線上的“兩彈一星”——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更是應用現代化農業(yè)科技手段,在黨和各級政府協同努力下重點針對鹽堿障礙耕地淡水匱乏問題,改善種植結構,改良工程和農藝措施,選育耐鹽抗旱新品種,綜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資源對這一飽受旱澇、鹽堿和風沙危害的地區(qū)開展大規(guī)模的綜合治理和開發(fā)。其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應不可估量,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中起到了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3.2推動農業(yè)產業(yè)化進程

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的核心是農業(yè)生產方式,如何充分發(fā)揮農業(y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經濟功能,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城鎮(zhèn)化進程是黨和政府始終關心的問題。農村傳統的生產方式無法適應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化、集約化和規(guī)?;洜I的需要,而城鎮(zhèn)化的進程使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離開世代耕作的土地進城務工,而留守農戶身兼數業(yè),無心種田。這些歸根結底是傳統勞作方式生產效率低下,不能為勞動者帶來切實的利益。農業(yè)產業(yè)化,這一生產方式的轉變應時而生,體現了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不僅能夠推動農村經濟和生活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是農民增收和提高我國農業(yè)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和農業(yè)基礎設施的建設都為這一進程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用現代化的工業(yè)理念來規(guī)劃農業(yè)生產,通過土地集約經營,不僅可以加速農業(yè)科技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更能加速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業(yè)科技園區(qū)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yè)發(fā)展模式,它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征,在農業(yè)高新技術開發(fā)、試驗和推廣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農產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擾農業(yè)產業(yè)化進程的一大難題。隨著我國農產品“七區(qū)二十三帶”布局的完成,現代化的農產品收儲、加工、運輸技術為“減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4結論

我國新農村建設正在進入新的階段,黨和政府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促進農村社會結構轉型和城鄉(xiāng)發(fā)展。這一過程中顯現出的傳統農業(yè)生產方式效率低下、糧食和食品安全及農產品流通和 市場建設問題亟待解決。借助農業(yè)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不僅可以穩(wěn)定快速地發(fā)展農業(yè),推動農業(yè)產業(yè)化進程,緩解糧食和食品安全問題,使農業(yè)經濟發(fā)展,農民致富,“農業(yè)、農村、農民”3者共同協調發(fā)展,才能縮小城鄉(xiāng)差距,達到共同富裕。

科學與技術論文:談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fā)展

新課程改革基本的理念當中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當建立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本文就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應用作了介紹,接著分析了在現代教育中普及與應用計算機科學技術時應當注意的問題,為計算機科學在現在教育中更好地應用做了借鑒。

1.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優(yōu)勢

1.1擺脫了教育時間的約束。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具有明顯的超時間性。一方面,在計算機科學技術中,其存儲器可以存儲大量信息,中央處理器可以對大量的信息進行運算和處理,因此可以確保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在處理教學信息時的及時、高效,而且可以將以前以及現在的教育信息儲存起來,方便在以后的教育與教學活動中的隨時調用,擺脫了各種教育活動在時間上的限制。

1.2擺脫了教育空間的約束。借助計算機科學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現代教育實現了在教育空間上的有效延伸。在計算機網絡教育環(huán)境下,人們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通過聯網的計算機終端了解到各個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信息,隨時隨地地登錄專業(yè)網站進行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或相關資料的下載,甚至可以與專業(yè)教師或專家進行在線交流,從而使計算機科學技術徹底打破了教育在空間上的限制,使得現代教育開放性的特征更加明顯。

1.3在教學活動中的溝通與交流。交互性是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于教育活動的一大優(yōu)勢,符合現代教育良好溝通、人機對話的要求和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借助計算機科學技術,教師和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溝通和交流,不必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便于教學內容的靈活選擇以及各種教育問題的及時處理。同時,借助計算機科學技術在溝通與交流上的優(yōu)化,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變傳統、靜態(tài)的教學模式為動態(tài)、交互式的教學過程,有助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積極轉變。

1.4自由性。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使得各個教育主體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自主而不受約束的參與和溝通,讓現代教育能夠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的特征,使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學習和終身學習變?yōu)楝F實。

2.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具體應用

2.1在學生預習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應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課前預習主要是自主開展的,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非常有限,學生的預習過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預習效果也很難得到保證。借助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網絡優(yōu)勢,教師可以在課前指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提出課前預期的目標。

2.2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應用,不僅讓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加具體和生動,還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應用,使教學工具由“黑板”變?yōu)椤坝嬎銠C”,使教師從繁瑣的板書工作中解放出來,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3在現代遠程開放教育中的應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打破了現代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同時為各類人群都提供了平等、開放的學習機會,因此遠程教育、開放性大學等營運而生。在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模式下,求學者可以不用再受空間、時間、辦學規(guī)模、年齡等因素的限制,隨時隨地開展自主式的學習。

2.4在構建多媒體課堂中的應用。多媒體課堂已經成為現代教育中最常見的形式,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多媒體課堂主要是由計算機、多媒體音視頻輸入設備、控制軟件以及數據存儲設備等組成的,在繼承傳統課堂教學優(yōu)勢的基礎上,借助計算機科學技術與錄音、錄像、電視等傳統媒體技術的結合,更好的滿足了現代教育的教學需求。

3.在現代教育中普及與應用計算機科學技術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增強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的實效性,避免走形式主義。這是因為,很多學校在推廣計算機教育技術時,過分強調高配置、高普及率,這對在我國的很多地區(qū)還是很難實現的。同時,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需要與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充分的融合,而不是單純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完全否定。

4.結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和鮮明的特點,能夠推動現代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為教師

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遠程教育的實現。同時,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有效拓展了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為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學生綜合素質的而培養(yǎng)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對現代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用。

科學與技術論文:試論科學知識、技術知識與工程知識

摘要: 本文首先通過對實證主義知識論的批判來建構立足于生活實踐的知識論立場,在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的架構下,沿著知識論的兩個基本追問----何謂知識?知識何以可能?即知識基于什么樣的活動得以產生的追問,來分析已往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工程知識的研究在流行的知識論框架下存在的問題與缺失。從立足于生活實踐的知識論立場看,科學知識作為描述性知識,其目標與意圖就是在于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存在方式;技術知識作為行動的程序性和規(guī)范性知識,其目的在于解決實踐過程中“做什么”和“怎樣做”的問題;而工程知識作為造物行動中的情境化知識,其目的在于人工物在現實中的成功建造。三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知識論,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工程知識

在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的構架下,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工程知識作為科學、技術、工程相應的知識形態(tài),由于三者本質屬性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征。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實證主義知識論的廣泛影響,國內外大多數的學者普遍認為 :技術知識是科學知識的應用,而工程知識則是技術知識的應用。工程知識、技術知識僅被視為科學知識的“退化形式”,尤其是工程知識,根本沒有作為獨立知識形態(tài)的合法地位。本文試圖通過對實證主義知識論的批判,來轉變知識論的立場。在立足于生活實踐的知識論立場上,來對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工程知識的本質、特性加以嘗試性的研究。

一、知識論立場的轉變

近現代以來,隨著理論自然科學取得的巨大成就,西方知識論經過經驗主義、唯理主義和康德先驗主義的演變,實證主義知識論逐步成為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知識論。盡管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實證主義知識論作為流派,在理論界已經風光不在,并且遭到了眾多的批判,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它的主張已經廣泛滲透到公眾的意識里,深深地影響著公眾乃至于知識界對科學知識以及人類其它知識的整體理解。

邏輯實證主義對科學知識的本性作了系統的解釋。科學知識是實證的、客觀的,任何科學命題都要經受得住實驗和事實的考驗,要符合可證實性原則,否則就是沒有意義的,是形而上學。整個科學就是一個存在意義關聯的命題集,是一個嚴密的、前后一致的邏輯體系和公理系統。由于經驗世界是統一的,因而表述經驗世界的科學語言也是統一的。正如卡爾納普所說:“物理語言是一種普通科學語言……,科學是一個統一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沒有根本不同的對象或領域,這就是關于科學統一的理論”。[1] 盡管實證主義知識論涉及的人物和思想眾多,但其根本觀點和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把科學限制于經驗范圍之內,滿足于對經驗的描述和整理,只有這樣的科學知識才是客觀、確切和有用的知識。這樣,他們把知識幾乎全部等同于科學知識,并且認為它在價值上是中立的,具有工具合理性。邏輯實證主義對當時和以后的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歷史學、心理學等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按實證科學知識的模式去改造與重建各類知識幾乎成為一種潮流和時尚。

實證主義知識論從20世紀中葉起遭受了眾多學派學者的批判。其實早30年代,胡塞爾在《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一書中就指出:“歐洲危機的根源在于實證主義、懷疑論、非理性主義等錯誤的哲學思潮排擠了歐洲傳統的理性主義的精髓。” [2] 持歷史主義的庫恩、費耶阿本德等,持后現代科學知識觀的羅蒂、利奧塔等,還有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的布魯爾、拉圖爾等,以及強調“個人知識”的波蘭尼等,他們各自站在自己的知識論立場上,對實證主義知識論進行了劇烈的批判。在這些思潮看來,科學是一項解釋性的事業(yè),科學知識并非由科學家發(fā)現的客觀事實,并非科學家對外在自然界的客觀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制造出來,并且通過各種修辭手段使之得以認定為普遍真理的局部知識,是負載著社會利益或受到特定社會因素塑造的。費耶阿本德認為科學本質上是無政府主義的事業(yè),對科學的研究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各種巫術、神話都與科學一樣在文化上是平等的,沒有貴賤之分?!叭魏嗡枷?不管是多么古舊和荒謬,都有可能改善我們的知識”。[3] 反對實證主義知識論賦予科學知識的唯一霸權。

在筆者看來,實證主義知識論的問題與缺失主要存在于三個方面:

(1)實證主義的以知識論、方法論替代認識論,拒絕從哲學上對科學認識進行論證,試圖使科學免受哲學的影響。然而,在科學上排除哲學的影響并不真的表明實證主義可以不受哲學的影響,事實上它是“把方法論自身的框架先驗化了的認識論,自己現在受到了它曾經給形而上學所作的那種狂熱和荒誕的裁決”。[4] 實證主義否定形而上學本身就是以經驗主義和歸納主義為基礎的形而上學。

(2) 實證主義持一種唯科學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科學是最恰當的人類知識的表達形式,甚至認為科學知識是人類唯一具有真理性的知識,并以自然科學的知識標準衡量、裁定人類的其它知識。人類的其它知識要么是無意義的,需要加以拒斥,要么就歸結于科學知識或者是科學知識的應用。

(3)實證主義在堅持肯定了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普遍性的同時,排除了主體及其價值判斷,主張事實與價值無涉,正如胡塞爾分析歐洲科學的危機時所說:實證科學“抽象掉了作為過著人的生活的人的主體,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東西,一切在人的實踐中物所附有的文化特性。”[5] 由此,造成了科學對生活世界的遺忘,造成了人類文化的危機。

因此,要擺脫實證主義知識論的束縛,走出實證主義知識論的困境,就必然轉變知識論的立場,必須恢復被遺忘的生活世界,立足于生活實踐來展開知識論的重建。

通常,實踐被理解為人們?yōu)榱双@取物質文化生活資料,滿足人類社會需要而進行的探索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感性物質活動,它作為人類實際地處理自身與世界之關系的活動過程,總是以對人與世界關系的觀念處理為范導,是在觀念地處理并處理了人與世界關系之后才得以進行的有目的的、能動的、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 6] 也就是說要以人與世界關系的觀念處理為實踐的前提,然而,“在現代科學的視野中,世界展現為客觀自在的、數學化的、無限的科學世界,人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構成了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對象性關系,科學、技術的認識活動,工程改造世界的造物實踐活動都是在這個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對象性結構中進行的。這樣,工程本質上就展現為:在科學活動建構的自然圖景和自然規(guī)律的框架內,遵循技術活動建構的以自然規(guī)律為前提的“怎么做”的程序化知識,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按照數學化的方式去籌劃和改造自然、構造人工物的活動,通過這種活動實現理論向現實的飛躍,實現客體的主體化,從而達到主體的目的、滿足主體的需要”。[7] 顯然,這種實踐觀在本質上同實證主義的科學觀是一致的,胡塞爾對現代實證主義所造成危機的批判,同樣適用于這種實踐觀?,F代科學對生活世界的遺忘,必然也會導致這種實踐對生活世界的背離,加深文化的危機,加深我們這個世界的非人性化,從而逃避人類的責任!

筆者所主張的生活實踐是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社會行動,人與世界最原初、最根本的關系不再是自然主義常識觀、實證主義科學觀中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對象性關系,即以某種觀念為先導的關系,而是境域化關系,這種關系是自明的、非預設的、非課題化的、存在論的而非認識論的關系。把實踐納入這種存在論的境域化結構中,也即生活世界之中,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所說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8] 實踐,作為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最活躍的話動,是一種探索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的和組織的活動。生活實踐中包含著包括理論活動在內的多種認知活動,這種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實踐,才是人類一切知識產生的基礎。

基于這種生活實踐的知識論立場,我們反對給知識一個抽象的、僵死的、絕對的定義,主張從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類型來探尋各種人類知識的本質與特征。在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的構架下,從生活實踐的類型來看,科學是認識世界的活動,技術是如何改造世界的認知活動,而工程則是改造世界的造物實踐活動。顯然,這三種不同的實踐類型對應著本質上不同但又緊密聯系的三種知識形態(tài)。

二、科學知識

通過上述對實證主義的科學觀的批判,依據立足于生活實踐的知識論立場,我們認為:1)科學活動是人類理解和解釋世界的一種實踐類型,它所產生的科學知識以追求符合客體的真理性、描述性知識為目標,因此在本質上必須堅持科學知識的實在性、客觀性與普遍性,這個問題上我們贊成實證主義知識論的主張,不贊同社會建構論者關于科學實在是由科學研究的社會過程建構出來的主張。2)任何人類的實踐都是嵌入在一定社會歷史文化之中的,科學實踐也不例外。在此我們贊同對實證主義知識論排除主體、排除價值、排除歷史文化,造成科學對生活世界遺忘的批判,主張科學知識要回到生活世界,在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實踐中把被實證主義分裂的主體與客體重新結合起來。3)反對實證主義知識論唯科學主義的主張,反對將一切知識都歸結為科學知識或科學知識的應用。主張從生活實踐的類型來肯定各類知識獨特的價值。4)任何具體的科學研究實踐都是在一定的地域、時域中現實發(fā)生的,地方性的各種社會因素、實驗室情境都顯示了科學家日常實踐的鮮活性,社會建構論者深入到科學研究實際過程的微觀探究十分值得關注。但科學家如何超越情境達成“共識”,創(chuàng)造出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的科學知識?仍有待深入研究。

在這樣觀念下,科學知識呈現出如下的本質與特征。

1、 真理性

科學知識的真理性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科學知識本身就是真理,或者是具有向真理逼近的性質;其二是指某一科學知識可能最終被證明不是真理,但它是最求真理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盡管它可能被證偽。所以,科學知識的根本特征是表征客觀對象的客觀性質與客觀規(guī)律的,它具有可檢驗性,或者能被證實,或者能被證偽,或者能被進一步發(fā)展。

2、 合理性

首先科學知識以經驗事實為基礎,所建立的理論或規(guī)律,它在經驗上具有嚴格的可重復性、可預言性。其次,科學知識的邏輯體系是嚴密的。嚴密的邏輯推理方法如經驗歸納與演繹推理是獲得科學知識必不可少的思維方法??茖W因此具有一種與天意、神啟、臆測相對立的理性。在當代,盡管經驗對一個新理論的直接支持可能已經變得越來越少,但是科學知識體系仍依賴于其堅實的經驗基礎和具有經驗基礎的背景理論的支持。

3、 進步性

科學的發(fā)展趨勢一般是:后一種理論比前一種理論更仔細地更詳盡地描述或說明同樣的事實;后一種理論通過了前一種理論通不過的經驗;后一種理論對前一種理論具有完全的包容性,能解釋前一種理論所能解釋的一切事實,還能解釋并預言前一種理論所不能解釋和預言的新事實。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科學知識體系中,總是能進化出更具有普遍性的、具有更高解釋效用的、能更準確預言未來的理論體系。這種進步是在現實的社會歷史中發(fā)生的,社會、文化的因素在科學知識的進步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4、共享性

自然科學知識具有普遍性,其內容及其利用,具有公開性和共享性??茖W知識是無國界的、無階級性的,科學理論可以被各個國家的人、各階級的人所發(fā)現、繼承和利用。但是,由于科學知識的創(chuàng)造與應用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的情境之中的,社會的政治、法律、哲學、道德、宗教等社會意識形態(tài)會深刻地影響科學知識的生存和傳播,影響著其共享性的實現,因此,必須立足于生活實踐來具體分析。

三、技術知識

在把技術理解為知識的傳統中,長期以來,由于深受實證主義知識論的影響,技術就是應用科學的觀點在國內外學界廣為流行。 “技術就是把應用科學所得的原理和方法等用到更廣泛的實際問題。” [9]的看法十分普遍。 但是,正如d?伊德所說:“西方的技術傳統是偏愛‘理論’而輕視‘實踐’的,并且將技術貶黜為應用和實踐”。[10] 由此造成了技術知識附屬于科學知識的非獨立地位,遭到了知識論研究的嚴重忽視。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這種狀況有所改變。經濟學家羅森伯格說:“技術本身是關于某些事件和活動的一組知識,它并非只是來自其他領域知識的應用”。[11] 技術史家萊頓認為,作為科學的鏡像兄弟,技術是一個“自主的、平等的組織”,它與科學的關系是“共生的、平等的和互動性的”。[12] 由此,技術知識作一種有別于科學知識的獨立體系確立起來。

站在我們知識論的立場上,顯然,現代意義上的技術知識是技術發(fā)明這一特殊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技術發(fā)明活動已經從生產領域中分離出來,構成了相對獨立的、以建構技術知識為目標的人類活動。可以說,它是為了實現人類的某種目的,導向實踐的、“應當怎樣做”的程序性、規(guī)范性知識的認知與建構活動。我們將從如下方面來解釋技術知識的本質與特征。

1、技術知識的存在形態(tài)

人們一般認為,傳統技術知識主要是以經驗為基礎的,是經驗形態(tài)的零散化的知識;而現代技術知識則主要是以現代科學知識為基礎的,是理論形態(tài)的知識體系。經驗性的技術知識是主觀的、心理性的、個人的。與此相反,現代技術知識是客觀的、理論性的、社會性的。在我們看來,1)技術知識既包括理論形態(tài)也包括經驗形態(tài),技術知識再發(fā)展,理論形態(tài)的技術知識也不可能涵蓋全部的技術知識,從而把經驗形態(tài)的技術知識排除在外。2)理論形態(tài)的和部分經驗形態(tài)的技術知識可以通過編碼成為明言性的知識,可以用文字、數字、圖像、符號表達,易于以硬性數據、公式、編碼程序或普適原理的形式傳播和共享。3)有相當多的經驗形態(tài)的技術知識,如技能、訣竅等,由于它們的存在依附于人的大腦或身體操作的技能,通常只能在操作行動表現出來,而行動如何往往又依賴于特定的情境,因此無法對它們進行編碼,由此構成了難言知識(波蘭尼稱之為“默會知識”)。這一點,與科學知識明顯不同,科學知識都是明言的,否則它不可能達到描述自然的目的。

2、技術知識的認知結構

技術知識不是對現有客觀事物的描述,但它也不是人的頭腦中先天固有的東西,技術發(fā)明不是在自然界中發(fā)現現成的東西,而是創(chuàng)造自然界原來沒有但邏輯上可能的東西。因此,技術知識蘊含可能性,是對可能性世界的探索,技術知識的應用是可能性的實現。技術知識是人類為了某種目的,在可能世界中搜索,從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怎么做”才能達到該目的的技能、訣竅、方案、程序、規(guī)則。其認識結構包括三個方面:1)確定欲實現的目的;2)在可能世界中以試錯的方式搜尋與選擇實現該目的的手段;3)對該手段能否實現目的以及手段的功效進行評價。其中,“目的”與人的欲望、社會的需求、利益及其限制相關,“可能世界”、“手段評價”則與邏輯空間、科學知識、日常經驗、已有的技術知識、生產制造能力水平、自然環(huán)境、各種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等相關,可見,技術知識的認知結構更深地嵌入到了社會情境之中,更為各種復雜的價值關系所左右。不可能像科學那樣完全地去情境、去價值,達到完全普遍性的知識,其普遍性往往表現為約定性的規(guī)范。

3、技術知識的評價原則

技術知識的評價顯然不同于科學知識的評價,實驗評判與邏輯評判構成的真理性評價是科學知識評價的基本原則,由于排出了價值,科學知識的評價與價值無涉。技術知識的評價雖然無關與對象是否相符意義上的真與假,但它仍然包含價值性評價與事實性評價兩大原則:1)價值性評價主要指:技術知識作為手段在其實際應用中,能否實現預期的技術目的?是否滿足了技術使用者的需求?是否具有正當性與公正性?負面價值有多大?2)事實性評價主要指:技術知識作為手段,在實施過程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易于現實化?功效如何?技術本身是否先進?是否可靠、穩(wěn)定、耐用?各種(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成本代價有多大?效益如何?等等。

4、技術知識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技術知識無法構成像科學知識那樣統一的、嚴格按照內在邏輯關系展開的普遍知識體系,這并不是因為技術知識不夠成熟所致,而是其本性使然。我們可以把技術知識分為如下層次:1)技術理論原理(通常稱為技術科學);2)技術規(guī)范;3)技術項目的工作原理;4)技術方案;5)工藝流程;6)操作規(guī)則;7)訣竅與技能。第一個層次與科學知識聯系密切,具有科學知識一樣的普適性,它是將因果關系轉換成目的-手段關系,也即科學知識轉換成技術知識的中介;第二個層次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約定,對于受該規(guī)范制約的技術活動而言,具有普適性;第三個層次進入具體項目,其工作原理的構思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往下的層次特殊性越來越強,直至難言。可以說,這些層次從上而下,技術知識的普遍性、明言性、社會性不斷減弱,特殊性、難言性、個體性不斷增強。

5、技術知識的社會性與地域性

技術知識的社會性與地域性不僅體現在它的應用所產生的社會功能上,而且也體現在它自身的內在建構上。我們認為社會建構論者的研究進路與方法,其實更適合用于技術知識建構的研究。關于技術知識的社會功能已有大量成果,不再贅述。

三、工程知識

長期以來,由技術與工程不分,人們往往把工程視為技術的應用,工程知識也自然視為技術知識的一部分,實證主義者更是把工程知識、技術知識都視為科學知識的“退化形式”,工程知識根本沒有作為獨立知識形態(tài)的合法地位。近年來,這種狀況發(fā)生了改變。正如沃爾特?文森提(w. vincenti)所說:“以前我們將工程看作是科學的婢女,以為工程只是應用科學的發(fā)現,現在是我們改變這種看法的時候了”。[13] 在中國學界,自從李伯聰提出科學、技術、工程三元論以來,工程在哲學研究中逐步獲得了合法地位,相應,從知識論的角度把工程知識作為獨立的知識形態(tài)來展開研究已經提上日程。

按照生活實踐的知識論立場,我們進一步把工程造物活動規(guī)定為:為了滿足社會的某種需要,在集成科學、技術、社會、人文等理論性知識及境域性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在經濟核算的約束下,調動各種資源,在特定的空間場域和時間情境中,通過探索性、創(chuàng)新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社會建構過程,有計劃、有組織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實踐活動。顯然,工程實踐的根本目的在于建造人工物,而不在于工程知識本身的創(chuàng)造,工程活動本質上不是創(chuàng)造知識的活動。工程知識在此僅僅是作為實現工程目的的手段、環(huán)節(jié)、要素而被創(chuàng)造的。因此,從本質上說,工程知識不是工程活動的目的,而是實現工程目的的手段,它的創(chuàng)造由目的決定,是中介性的知識。具體來說,我們認為工程知識具有如下的本質特征。

1、工程知識的獨特性與地域性

工程知識的獨特性與地域性來至于工程本身的獨特性與地域性:1)任何現實的工程活動總是意向著某個特定的欲求建造的人工物的。正如陳昌曙教授指出:“工程項目是強對象化的,有其特殊對象。…… 它常常不是批量化的,而是‘唯一對象’或‘一次性’的,如青藏鐵路工程、南京長江大橋建設工程?!盵14] 嚴格地說,工程幾乎沒有可重復性。2)在英文中,動詞engineer就包含著謀劃、獨創(chuàng)的意思,工程師們(engineers)所做的事情一般來說是ingenious (有獨創(chuàng)性的)?!蔼殑?chuàng)性”(ingenuity ) 和“工程”(engineering) 具有相同的拉丁文詞根。3)這種特定的人工物總是嵌入在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之中的,這些特殊的地域性因素不是工程的外部環(huán)境約束條件,而是工程活動的內在要素。因此,工程知識的建構必須充分反映這些獨特性與地域性。

2、工程知識的綜合性、具體性與可靠性

從知識的性質看,工程知識既不具有純粹的科學性質、技術性質,也不具有純粹的社會性質、人文性質,而是眾多種類知識的綜合集成。工程知識要集成多種自然科學知識、技術知識、技術發(fā)明、技術訣竅,但不能僅僅是它們的單純應用或集成,還必須集成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歷史學、人類學、心理學、文化學、美學、宗教學、民俗學、考古學等多種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但是,工程知識僅集成這些知識還不夠,還必須集成相關的已有經驗,尤為重要的是,必須集成工程本身的獨特性與地域性所帶來的具體的情境性知識與經驗。這就要求工程知識的建構不僅要有高度的綜合性,而且還必須具有深入細微的具體性與可靠性,正如皮特所說:“工程知識被證明要比科學知識更加可靠?!?[15] 否則,不僅不能確保工程的成功完成,往往還會造成重大損失。集成并不是上述各種知識、經驗的簡單堆砌,而是把它們有機地結合并轉化為與當下工程現實情境相符合的,可行、可靠、可操作的方案、方法、工藝、程序、規(guī)則、規(guī)范、指南。

3、工程知識的復雜性與協調性

在工程活動中,掌握和創(chuàng)造工程知識的主體具有十分復雜的構成:它包括決策者、投資人、企業(yè)家、管理者、工程家、科學家、工程師、設計師、技術人員、經濟師、會計師、工人等等。我們把直接參與到某項工程行動中來的人員總體,稱之為工程共同體。這些工程共同體的成員以自己原有的專業(yè)知識,參與到某項工程中來,由此決定了工程知識總體構成上的復雜性。在工程的決策、設計、實施操作、運行、評價、管理等行動過程中,共同體的成員各施其職,各顯其能,矛盾與沖突在所難免。在工程展開的具體情境中,他們之間必須通過交往行為、規(guī)范調節(jié)行為來進行溝通,消除觀念上、利益上的沖突與矛盾,達成目標認同、行動協調、緊密配合、利益共享,才能保證工程的順利完成。由此又決定了工程知識還應包括修辭、商談等促進交往溝通的協調性知識。

4、工程知識的情境性與現場發(fā)生性

工程開展的地域性與情境性,決定了工程知識的情境性與現場發(fā)生性,主要表現為:1)現場發(fā)生性,它指的是由具有一定知識經驗儲備、帶有一定的工程意圖的工程主體,或者說處于以往歷史形成的情境之中的工程主體,與工程活動發(fā)生的具體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當下產生的明言性和難言性的經驗、知識。它們不是預先既定的、現成自在的,而是隨著工程行動者的出場、造物行動的發(fā)生才涌現出來的;2)主體間性,地域與情境條件不僅是工程行動主體與客觀自在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工程共同體內個體之間交往、溝通、爭執(zhí)、協商的結果,任何個體雖然都從自身出發(fā),存在視界的差異,正是主體之間的交往行為帶來了視界的融合,形成了對工程行動共通共識的主體間性的情境性知識;3)境域約束性,地域與情境條件一旦產生,又與工程行動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儲備相結合,共同構成約束工程行動者視界及行為的境域性知識與經驗;4)隨機的變異性,地域與情境條件構成因素的不確定變化,都可能帶來它的隨機變異。它會隨著工程行動的展開而不可完全預期地發(fā)生著變化,反過來又影響工程的行動變化。工程知識也必須具有這種隨機變異性,才能確保工程的成功。

5、工程知識的難言性與不可復制性

把工程知識與科學知識、技術知識相比較,它更是難于形式化、體系化的零散知識。工程知識中綜合集成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可以進行編碼,屬于明言性知識。具有普遍性的各種理論知識,在工程知識的集成中,它們必須轉化為情境性的特殊知識,才能在現實工程中發(fā)揮作用。但大多數在工程中隨機發(fā)生的情境性知識是難于編碼的,屬于難言知識,與技術知識相比,它的難言性更為突出明顯,這正是工程知識的一大特點。例如,一個人擁有再多的明言性的工程知識,只要他不進入到現實的工程實踐之中,不掌握難言性的情境性知識,他就難以對工程有實際作用,人們甚至會說他不懂工程。工程知識的難言性、獨特性、地域性等特征決定了它的難以復制性,致使它不能共享,更不能直接移植,簡單套用。

6、工程知識的優(yōu)化性與評價的多元性

圍繞工程目標,必須通過設計對工程知識進行優(yōu)化。但是,優(yōu)化并不意味著最優(yōu)化而是滿意化,因為從理論上講最優(yōu)化必須建立在所有實現工程目標的途徑方案都完全已知,每一種方案實施后產生的后果影響都能完備預期,評價方案及后果影響的標準都完全一致等這三個必備條件的基礎上。但是,在現實的工程活動中,價值標準的多樣性,各種人群、組織在觀念、利益上的沖突與矛盾等等,都決定了不可能形成完全一致的評價標準;而認識水平、能力、精力的有限性也決定了不可能搜尋全部的方案和預期所有的后果影響。因此,工程知識的優(yōu)化不可能有“最優(yōu)解”,只可能有“滿意解”、“妥協解”?,F代工程的發(fā)展顯現出兩面性的特征,它在造福于人類的同時,又為人類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工程人工物不是中性的,它負荷著價值。因此,必須要從經濟的、政治的、軍事的、生態(tài)的、環(huán)境的、文化的、科學技術的、人文的、審美的等眾多維度的對工程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工程知識中必須把多元性的評價知識作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科學與技術論文:小學科學與現代信息技術巧妙融合

摘要: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教學思想的助推之下,小學教育如虎添翼,為小學生的各大學習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科學教師,必須要擁有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提升知識普及度的思想意識,并努力探索信息技術的新奧妙。本文詳細闡述了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緊密相融的優(yōu)勢,而后提出了幾大措施,以此督促教師挖掘更有效的知識傳授技巧。

關鍵詞:小學科學;現代信息技術;巧妙融合

科學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我們了解科學知識的宗旨就是保護自然環(huán)境,珍愛自然生命,所以對于人類賴之生存的地球而言,科學是它的“保護罩”。因此,從小學起教師便要著手自然科學知識的灌輸,從而讓學生對科學的了解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加深。本文旨在以信息技術的大勢凸顯教師教學渠道之寬闊,只有靈活地將各大有效技術串聯在一起才能使課堂綻放出精彩的火花。

一、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學情境

對于小學科學課堂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科學領域的解釋往往側重于抽象、繞口、復雜,其難度自然也超出了小學生的正??山邮芊秶?。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創(chuàng)造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借此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進而深入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例如:在“水的形態(tài)變化”這一小節(jié)開講之前,我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形態(tài)”二字的含義嗎?生1:指的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或狀態(tài)。師:是的,那你們在生活中親眼見過水的哪些狀態(tài)呢?生2:自來水、蒸餾水等是液態(tài)的,具有可流動性。生3:冬天里液態(tài)水會凝結成冰,成為固態(tài)。師:同學們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可知你們對于周邊的生活觀察還是較為細致的,但是還有一種形態(tài)大家都忽視了。此話一落,學生都陷入了沉思:水還能呈現出哪種形態(tài)呢?教師可稍做提示:液態(tài)、固態(tài)都呈現過了,還缺哪種狀態(tài)呢?有同學立馬反應過來:氣態(tài)。既然水的三種形態(tài)已向學生托盤而出,于是接下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圖像、視頻的方式向學生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tài)及其三種形態(tài)之間的變化關系。然后讓學生用文字敘述的方式將“自然界中水發(fā)生變化的條件及過程”完整地表述出來。等學生完成這些任務過后,教師還需幫助他們得出促使水具有三種不同形態(tài)的原因是溫度的高低關系的結論,其中以0℃為變化的分界點。通過以上的多媒體學習,學生就能知道氣態(tài)水包括“霜、雪、露、霧”等多種形式,再者這些字都是雨字頭,自然與“水”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理論知識講解的同時,教師分別將水的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表示圖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通過對比來得出三種形態(tài)之間的不同點,而后在用箭頭關系表示出轉換循環(huán)圖,這樣一來就加深了學生對水循環(huán)的記憶與理解。

二、創(chuàng)設模擬實驗,促進學生知識建構

現代信息技術是協助科學教師一改傳統教學風格的最佳輔助工具,所以在創(chuàng)建先進課堂、營造良好氣氛的同時,教師可用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凸顯課程的主旨和整體教學目標,開展模擬實驗,讓學生在知識的感染下逐步進入到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中來。例如,在研究地球上的“可利用性水資源”這一概念時,教師首先向學生灌輸了只有淡海水才符合人類食用標準的知識,但“可利用性”的標準并不僅僅局限于“可食用”這一方面,也包含可運輸、可轉化、可滴灌等作用,因此在講解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水的循環(huán)利用”這一思想成為關鍵點。為了促進學生對水循環(huán)的理解,教師可利用Flash課件制作水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的動態(tài)圖,然后再用對應的箭頭標示出哪一部分水蒸發(fā)到達了大氣層,而又有哪一部分水降回到海洋中,只有熟知了這一過程,我們的學生才有可能在“改善水的質量”這一實驗中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思考正確的解決方法?,F代信息技術給予了學生一個見證“動態(tài)水循環(huán)”的最佳平臺,使得教學效果加倍。當多媒體與課堂緊密相融時,學生也會對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在“微世界”中以更仔細、更全面、更清晰的心態(tài)去觀察,發(fā)現“新大陸”,構建完善的知識架構。

三、突破理論教學瓶頸,延伸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借助外物單憑課本的話,會遇到諸多問題的瓶頸,比如,考試卷中部分超綱題、知識與知識間的維系點等,因為課本中的講解往往都是散落的,而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了整體化的技巧,所以它適合用于復習階段的教學。通過信息技術,教師不但可以輕松完成教學任務,還可以樹立學生保護自然、珍惜資源的意識,彰顯人文教學的精神。同時也從小學起就向學生植入了信息素養(yǎng)的核心概念,以此提升有效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技術是科學課堂的點綴品,它以高層次的融合與主動適應滲透于日常教學中,成為加速學生消化理解知識的催化劑。對于小學生而言,信息技術是輔助基本認知的有力工具,它所展現的與課本截然不同的直觀形象,富有深刻內涵的附加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科學視野,豐富了他們的思維想象,從根本上向學生的腦海中注入了正確合理的科學發(fā)展觀念,為培養(yǎng)新時代素質人才奠定了基礎。

作者:趙高翔 單位:浦江縣虞宅鄉(xiāng)中心小學

科學與技術論文: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整合

摘要

在現代教育加速改革的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的重要性開始得到有關教育部門的認可,很多學校都著手將信息技術列為必要的教學工具。但是目前,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在整合的過程中并未取得理想效果。通過舉例說明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進一步探討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小學科學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

信息技術;重要性;整合;方法

在現代教育改革過程中,最有活力、最有潛力的因素就是信息技術。經過大量實際調研可以證明,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整合,使教育手段趨于多樣化,可以更好、更多地為學生提供知識來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提供一個直觀、易于交流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提升小學教學質量,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的發(fā)展。簡而言之,信息技術在提升小學教育質量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的。

一、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的實質

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進行整合的實質,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現代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并且通過使用計算機等現代科技產品,輔助教學的開展,逐步替代過去傳統教學方法。目前,信息技術與科學學科的整合具體主要表現為: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課件,使講解內容更為清晰直觀。例如,在講解蠟燭燃燒現象時,教學目的就是想讓學生了解燃燒現象,從而得到對燃燒的一些認知,并能夠掌握滅火的技巧。如若真正動手做燃燒實驗,教學時間不一定充足,并且燃燒實驗也不易控制,安全問題不能忽視,這種情況下運用課件,上述問題迎刃而解。生動直觀的影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還提高了學生了解新事物的積極性,小學科學課教學中的難點得到了有效解決。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學科學課學習動物相關知識時,只有運用教學課件,才能讓學生得到較為直觀的認識。教師可以制作帶有動物圖片、動畫等內容的課件,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動物有關知識講解時,可以通過設置一些簡單游戲,教師說出動物名稱,學生去指出對應的圖像,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霸铝痢薄暗厍蚶@著太陽轉”等知識,就算教師講解得再到位,考慮到學生的注意力程度以及年齡偏小的情況,不如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通過運用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信息技術將學習內容展現到學生面前,使各種知識直觀地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鉆研心。

二、制約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因素

1.部分地區(qū)缺少相關設備設施

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來越得到有關教育人員的認可,信息技術成為必要的教學工具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在一些經濟落后、教育條件差的地區(qū),很多學校只配有一些落后的教學工具,缺少相關的多媒體設備,無法利用信息技術得到豐富的教學資源,嚴重制約了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進程。

2.部分教育人員對整合的認識不足

目前,一些學校的領導以及老師不重視學習深造,而學習深造正是教育人員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接觸先進的現代教學理念的關鍵渠道?,F代的教學理念得不到認可,教師的教學理念就擺脫不了過去傳統思想的影響,教學方法仍是死氣沉沉的形式,認識不到信息技術在當代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部分教師理解不了整合的真正意義,只是片面地認為只要會運用計算機等設備就可以,不能把信息技術與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發(fā)揮不了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片面的認識嚴重影響了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效果。

3.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不足

在我國,由于信息技術是近些年才開始作為教學工具逐步引入到日常教學中,很多教師雖然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具備很強的教學能力,但是不一定能做到熟練運用多媒體設備等儀器,因為這些設備設施都是近些年才開始普及的。另外,一些教師很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教學沒有針對性,做不到因材施教,對于各方面資源整合能力較差,嚴重限制了信息技術的施展空間。

三、對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建議

1.加大教育投資

偏遠地區(qū)缺少配套的儀器設備,國家應進行重點補助。一般來說,小學學校的教育投入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當地政府,因此要通過相關政策提高當地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政策上得到了鼎力支持,硬件條件也會得到提高。另外,一些教育水平落后、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梢酝ㄟ^教學資源整合,達到整合所要求的硬件條件。

2.教學理念革新

教師在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這場變革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的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著整合的效果。所以,學校領導應在政策和行動上均給予大力支持,更為重視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學習,培養(yǎng)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可以學習有關整合的理論知識,了解教學改革的方向;其次,可以組織去一些示范學校學習經驗,理論與實踐并重,做好整合的準備工作,可以更好地促進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整合。

3.信息資源庫的建立

資源豐富是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之一,建立共享的信息資源庫可以發(fā)揮其優(yōu)勢。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給教師帶來更為廣泛的教學內容,也可以為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多搜集一些實用的信息,既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也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來源。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可能迅速完成,短時期內,信息資源不會集中,如果教師每次都需要去耗費時間搜集資料會造成資源浪費。如果建立共享的信息資源庫,就可以通過快捷的網絡來獲取第一手的資料。

4.教師能力的提高

針對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應該發(fā)現自己在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對多媒體設備運用不熟練。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熟悉相關理論知識,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逐步掌握信息技術這項新技能,做到信息技術與個人教學科學整合。

5.提高實用性

不能盲目地過度倚重信息技術,它也存在不可忽視的缺點,如信息技術不能代替實際試驗。因此,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整合需要注重教學的實用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真實的體驗要比虛擬的影像帶來的認識要深刻很多。

四、結束語

整合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是一個需要磨合很長時間的過程,整合是優(yōu)良教學因素之間的結合,發(fā)揮信息技術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將教學內容中不易理解的難點攻破。教師在注重實用性的前提下,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整合設計,增加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作者:崔加良 劉超 單位:臨沂洗硯池小學

科學與技術論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經濟管理分析

【內容摘要】

進入新世紀之后,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促進了各個方面的更新步伐。計算機技術也在企業(yè)的經濟管理中得到應用,與傳統的人工管理方式,各方面速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在企業(yè)進行數據信息管理時充分發(fā)揮了優(yōu)越便捷的性能,本文從企業(yè)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出發(fā),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所起到的作用進行闡述,最后針對其應用進行了合理的分析。

【關鍵詞】

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經濟管理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因其實用性、可操作性得到廣泛應用同,在現代企業(yè)經濟管理中也起到巨大作用,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但是一些企業(yè)領導者卻沒有相應的理念,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重要性沒有一個充分的認知,這對企業(yè)發(fā)展十分不利。

一、企業(yè)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傳統和保守。

經濟管理理念傳統和保守是中國經濟管理存在的重大問題。企業(yè)領導者常常是依據自身經驗及其主觀看法進行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如果管理觀念不發(fā)生轉變,必然會被市場所淘汰。大部分的企業(yè)領導者因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運用時,無法產生有效的經濟管理,最終導致企業(yè)領導者的決策行為存在盲目性。

(二)經濟管理行為缺少明確的職責劃分。

企業(yè)在進行經濟管理時要有統籌觀念和戰(zhàn)略性意識,內部管理效率質量低下,企業(yè)發(fā)展就會失去平衡。如果企業(yè)的內部管理起不到相應系統性和全面性作用時,就會產生企業(yè)成長的障礙。企業(yè)缺乏主體意識沒有合理的管理計劃與明確的策略目標,導致企業(yè)經營效率降低,嚴重時會使企業(yè)陷入混亂與危機?,F在我國在企業(yè)治理層面存在眾多的矛盾,相應體制跟不上現有經濟的發(fā)展需求,這非常阻礙我國企業(yè)收益的提高,這也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計算機科學技術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數據信息的搜集是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目前對計算機技術雖然得到廣泛的運用,但計算機互聯網體系經濟管理方面在還非常的單一,這也在應用上存在滯后性。企業(yè)在對其的應用跟不上市場經濟的需求,致使企業(yè)經濟管理得不到科學性的提升,企業(yè)內部經濟管理體系不健全,企業(yè)管理者對信息輸入、處理及輸出等各步驟上的忽視,企業(yè)經濟管理數據不準確、完善,致使計算機科學技術體系無法得到合理的應用,也就無法給經濟管理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撐。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經濟管理中的作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已經得到各行業(yè)的認可,因其巨大的便利性,從而獲得了較為廣泛的運用,經濟管理工作方面所受到的影響更為顯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推動了企業(yè)的經濟管理的步伐,不僅能夠全方位管理各類繁雜的數據,加強企業(yè)內部控制力、資金管理力度,最重要的是能夠進行企業(yè)內部財務工作職能的轉變,還可以同時對數據的有效性及可靠性進行驗證。但對經濟管理人員而言,如何進行應用,并將其作用最大化,就成了首要任務。

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一)以計算機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管理系統。

創(chuàng)建設立完整的組織構造與權責劃分規(guī)范體系因內部控制環(huán)境適應網絡環(huán)境的相關條件,企業(yè)就原有的會計模式進行重新建立與改革。應該從企業(yè)的現實狀況出發(fā)對其會計管理進行設置,并應結合企業(yè)的現實經營環(huán)境,在保證企業(yè)的營銷戰(zhàn)略的情況下。企業(yè)需要結合成本收益率對比,簡化的、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其組織構造。網絡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組織構造也作相應的調整。運用互聯網實現經濟管理,企業(yè)領導者的目標可以得到有效的執(zhí)行,還可以規(guī)劃企業(yè)所有與會計相關的各流程環(huán)節(jié),并使其得以運用到各部門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管理系統還能夠增強預防性能,具有防范、尋查和糾錯等特點。網絡技術的先進性給予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改良了業(yè)務在信息交流方面進行相互轉變的過程,是企業(yè)實現目標強有力的后盾。通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運用企業(yè)經濟管理一體化得已實現,企業(yè)完全運用網絡信息數據與技術成立產、供、銷一體化的營運,同時使財務管理最大限度上進行同步化,對傳統業(yè)務程序進行轉變,減少運營成本,使企業(yè)營銷效率得以提升。

(二)宣傳企業(yè)文化。

企業(yè)文化代表著企業(yè)形象,是企業(yè)的活力中心,企業(yè)文化的制定形成良好的凝聚力量可以促使企業(yè)健康有序的發(fā)展。企業(yè)通過對網絡技術合理應用,對企業(yè)文化充分做好動態(tài)方面宣傳和企業(yè)之間的相互溝通,使企業(yè)文化可以為戰(zhàn)略政策的制定提供幫助。

(三)計算機科學技術進行風險辨別。

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計算機網絡技術也穩(wěn)健成熟,在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潛在的風險因素。企業(yè)在執(zhí)行戰(zhàn)略的過程也許會有不確定事項的出現,而對其進行分辨和識別就是風險評估,而企業(yè)希望在不確定因素發(fā)生前對其加以控制,使企業(yè)得以減少相對的風險。一是實行經濟管理整體風險評估,也是企業(yè)經濟管理對內部效率控制與實施結果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不僅要以信息技術網絡環(huán)境下內部控制所屬環(huán)境因素與企業(yè)風險關鍵點為起點進行剖析,整體評估與剖析網絡環(huán)境哪些風險會發(fā)生,并擬定相關限制風險的方法和限制步驟。二是運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進行風險模擬預測,對可能形成的風險進行有效避免。將相關的資本市場產品、供求、法規(guī)信息及客戶情況采集融合后,采用計算機進行經營中會出現的各種模式的模擬,最后得出的模擬經營結局,然后對其各種模式實行相關敏銳警惕度方面的分析,可以使企業(yè)尋找到其風險點及時實行有效的防范措施。因這種辦法的實用性高,在企業(yè)生產活動中有現實的指導影響,使營銷戰(zhàn)策更加科學完善,實務界對其也越來越重視了。

四、結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日趨成熟,讓日常工作可以更好地完成。在進行經濟管理時具有很強的便利性,解決了很多難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能夠對經濟管理進行系統性規(guī)范,其強大的網絡性對企業(yè)管理、統籌、文化宣傳等方面都起到巨大作用。本文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推動經濟管理工作的有效進程。

作者:劉嘉唯 單位:南昌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科學與技術論文:質量科學與質量工程技術研究

摘要:

質量與工程技術的結合是質量科學進步的必然結果,它既是質量本身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質量工程技術的成功應用是質量科學的現實需要,而質量科學理論的豐富為質量工程技術的發(fā)展指明方向,兩者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

質量;工程技術;發(fā)展;提升

0引言隨著經濟社會的高度發(fā)展,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人們對質量的需要顯得尤為重要,它時刻伴隨在我們左右,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國民經濟建設。質量的提高與改善離不開質量工程技術的運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質量科學成果中得到完美的體現。

1質量需求推動社會進步

質量依附于產品和服務中,以實現顧客滿意為終極目標,這同時也是產品占領市場的基礎工作,只有顧客的感知質量超出認知質量后,產品才能贏得市場,質量時效性使質量的內涵隨時間推移也在不斷變化,產品只能不斷地適應這一變化才能生存,這也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力量,如果這一循環(huán)關系被打破就會使產品停滯,甚至最終退出市場,質量時效性使質量的內涵隨時間推移也在不斷變化,產品只能不斷地適應這一變化才能生存,這也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力量,如果這一循環(huán)關系被打破就會使產品停滯,甚至最終退出市場,如三鹿奶粉事件為乳制品市場敲響了警鐘,并最終導致免檢的終止。

2社會進步促進質量科學發(fā)展

新產品不斷出現,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催生了許多新的產業(yè)和新的生產方式,這對質量監(jiān)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由于人員素質差別,逐利方式的不斷更新,使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變成了棘手的質量管理問題,如網絡購物、電子商務的發(fā)展,虛擬空間的不斷擴大,在考驗質量道德水平的同時,也在拷問質量監(jiān)管手段的有效性,這也正是質量檢驗四職能中關鍵一環(huán)“把關”職能的發(fā)揮問題,問題的解決需要發(fā)展的眼光、創(chuàng)新的思維、需要科學技術與質量科學完美結合,這也正是質量科學發(fā)展的動力。

3質量工程技術使質量科學理論更加完善

質量科學是管理范疇內的理論科學,其作用于過程和過程輸出,而其評價指標必須是可量化和可測量的,只有這樣的質量才是有意義的質量。將各種質量指標的規(guī)律性進行系統總結,利用數理統計進行量化分析,得出評價指標,確定期望值,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如果沒有質量工程技術的支撐,質量科學將成為高臺樓閣,其作用于輸出結果的效能將無法發(fā)揮。

4質量科學為質量工程技術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質量是目標,工程技術是手段,目標確定,剩下的就是如何實踐,質量工程技術正是基礎科學在質量方面的成功運用。在20世紀30年代由休哈特等質量專家將數理統計的原理引入到質量管理中,形成了統計質量控制階段和后來的全面質量管理階段,通過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質量工程技術手段已在所有追求質量的企業(yè)和行業(yè)中得到廣泛應用,并貫穿于全過程管理的方方面面。

5工程技術的運用促進質量提升

質量科學與質量工程技術綜合運用,使質量保持和質量進步成為可能,而質量科學正是通過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的有效方法實現這一目標。質量控制是滿足質量要求,質量改進是增強滿足質量要求的能力,當質量水平低于顧客感知質量時,需要質量改進提高質量水平,在滿足顧客對理所當然質量要求的同時,大力發(fā)展魅力質量,使產品以質量優(yōu)勢占領市場,通過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提高質量水平的過程,是質量工程技術成功運用的結果。質量控制的基本技術SPC控制圖,其以統計技術和概率理論為基礎,質量改進活動中的QC和6σ項目等都是以工程技術為基礎,如新、老七種工具和參數估計、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技術方法。

6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是質量提升的必然過程

質量科學與質量工程技術綜合運用,使質量保持和質量進步成為可能,而質量科學正是通過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的有效方法實現這一目標。質量控制是滿足質量要求,質量改進是增強滿足質量要求的能力,兩者的辯證關系如下圖,其中水平線為質量控制階段,當質量水平低于顧客感知質量時,需要質量改進提高質量水平,在滿足顧客對理所當然質量要求的同時提高一元質量水平,大力發(fā)展魅力質量,使產品以質量優(yōu)勢占領市場,而這兩種方法提高質量水平的過程,是質量工程技術成功運用的成果。質量控制的基本技術SPC控制圖,其以統計技術和概率理論為基礎,質量改進活動中的QC和6σ項目等都是以工程技術為基礎,如新、老7種工具和參數估計、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技術方法。

7“6西格瑪”管理是運用質量工程技術實現質量改進的成功案例

“6西格瑪”標準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振興的三大法寶之一,是由杰克?韋樂奇推行的現代管理方法,從最初的提高產品質量引申到全領域改進的現代管理方法,其追求的理念是“零缺陷”即百萬機會缺陷數為3.4,其將通用電器公司從一個彌漫著官僚主義氣息的公司打造成一個充滿朝氣、富有生機的企業(yè)巨頭,幾乎重新定義現代企業(yè),而這一改進方法均是以質量工程技術為基礎。質量科學離不開質量工程技術,兩者的深入融合將充分發(fā)揮質量的作用,并在經濟領域產生更大的效益,基礎科學進步、工程技術發(fā)展不斷豐富著質量科學內涵,而又對質量科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一需求推動著質量科學不斷進步,最終實現共同提高。

作者:金秋玲 張旭 康秀翠 單位:沈陽黎明航空發(fā)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科學與技術論文:食品科學與工程技術進展

1當代食品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發(fā)展的概況

中國近年來發(fā)展工程技術和食品科學的成績斐然,這主要是由于在日常生產中,經濟價值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這也使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該領域地研究中,這也相應地提升了該學科的影響力及知名程度。在規(guī)模方面,兩門學科不斷擴大,梯隊方面也優(yōu)化顯著。中國2015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這兩門學科地研究中,許多高等院校也增設了與之有關的專業(yè)課程,規(guī)模不斷得到拓展。曾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自2008年開始,這兩門學科在各高校的開設率顯著增長,兩年內,增設數量超過三十所,另一方面,我們分析梯隊的專業(yè)能力,一方面專業(yè)梯隊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專業(yè)梯隊的質量也顯著的提升。相關人員具備了越來越高的資格與學歷水平??傮w而言,在質量與數量方面,中國在研究這兩門學科的上都取得了巨大進步。教學方式得到改革,人才的質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目前在我國各大高校中該學科的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得到不斷改革。正是在這種大方向的改革下,學科在高校內的發(fā)展可謂是如魚得水,對該方面人才的培養(yǎng)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學科精品課程的開設狀況來說,僅僅2005年到2006年這兩年內食品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的精品課程開設數量已經達到了近20門,在學術研究成果上來看,該學科的博士學位優(yōu)秀獲獎論文在數量上也有了重要的突破。因此從人才培養(yǎng)的整體情況上來看,明顯呈上升趨勢。

2食品科學和工程技術的作用

在知識經濟的推動下,隨著新產品的不斷發(fā)展,過去的食品生產工藝過于落后,不能適應食品學科的各項發(fā)展。因此,未來中國食品學科的發(fā)展將主要以科技引領生產技術為主要方向。由此,民生問題因食品學科的影響將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

2.1為食品安全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飛速發(fā)展的社會經濟推動下,科技領域越來越重視民生科技的發(fā)展,并且隨著設計與執(zhí)行科技規(guī)劃方案工作的不斷推進,民生科技逐漸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關鍵,其中與民生科技發(fā)展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合理規(guī)劃健康、節(jié)能、公共安全以及環(huán)保等。由此,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民生科技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民生科技中,食品科學占據主要地位,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影響,這也是其逐漸被重視的關鍵。

2.2為節(jié)約型社會的建立提供了資源

加大對社會中不同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力度是當前創(chuàng)建節(jié)約型社會的關鍵所在,與此同時,各種資源要加大其利用率。在裝備得以提升、科技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在全部學科中,食品產業(yè)作為重要內容,一方面幫助科學化的實現,使學科化的成果得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另一方面,從裝備和資金的角度,學科化都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使食品產業(yè)有了良好的發(fā)展基礎。此外,食品科學的發(fā)展應該依據科學技術的改革,對生產過程中需要的關鍵技術進行重點解決,并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取代傳統生產技術,以便對食品產業(yè)進行改革;利用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資源使用率和生產水平進行提升,加強對廢棄物的管理與應用,從而確保食品學科真正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3食品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發(fā)展對策

3.1增強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意識

當前多家戰(zhàn)略需求最大的就是可持續(xù)利用資源與食品安全,在國家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中,這些問題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對未來食品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劃方面,有關工作者必須將其發(fā)展態(tài)勢作為重點進行研究,同時對其可能遇到的發(fā)展問題進行詳細的了解和解決。另一方面,建設學科的過程中,還要加強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視力度,從而使食品產業(yè)未來的發(fā)展具備堅實的技術基礎。

3.2建立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yè)平臺

研究食品學科的有關人員必須通過創(chuàng)建高水平的專業(yè)平臺來使其研究成果保持原創(chuàng)。集約的高度性是食品學科的主要特點,其有關研究工作必須在相關技術的支撐下完成,但因投入方面的制約,食品學科的有關研究工作在專業(yè)性方面還有待提升,并且大部分科研部門都缺乏先進的裝備,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食品學科的發(fā)展,并且在研究自主創(chuàng)新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消極影響。所以,為了使食品學科的發(fā)展更加快速,許多高校以及相關科研部門都需要與食品學科有關的實驗室或者實驗基地作為支撐,在研究裝備方面需要更新提升,從而在條件與環(huán)境方面為食品學科創(chuàng)造機會,使研究食品學科的相關成果更加準確。

4結語

在中國的主體經濟中,食品學科占據主導地位,其研究也是生命學科研究的一部分,并且,在市場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設中,食品學科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發(fā)展食品學科,首先從自身優(yōu)勢出發(fā),抓住機遇,不斷挖掘先進領域,改革科學技術,使食品學科的發(fā)展能在當前經濟環(huán)境下獲得質的飛躍,使其在其他學科中的影響力得到發(fā)揮。

作者;顧朋 單位:大慶市工業(yè)和信息化委員會

科學與技術論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fā)展現況與趨勢

摘要:詳細分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fā)展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就其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探討,以期對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發(fā)展趨勢;發(fā)展現狀;未來趨勢

引言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類產品在各大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無論是教育培訓、家庭娛樂,還是辦公設備等,都會應用到相關產品,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我國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研究起步較晚,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技術還不成熟,系列產品得不到有效的推廣應用。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內技術人員積極探索,成就了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狀與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探討,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以進一步提升我國綜合競爭力。

1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狀

1.1普及性與深入發(fā)展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在信息化和數字化不斷發(fā)展的時代下,人們越來越喜歡應用計算機類的科技產品來方便自身生活。根據相關調查人員的一項市場調研結果顯示:全國有84%的家庭已經安裝并使用計算機類的科技產品,94%的公司和企業(yè)運用計算機網絡化的操作和管理形式。計算機科學技術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高了工作和學習效率,豐富了日常生活[1]。

1.2專門化與綜合化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生活也豐富多彩。生活中的每一個事件都離不開高科技,簡單到生活中的洗衣做飯,復雜到公司組織結構的管理等,都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高科技。如今市場上各大技術公司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產品的專業(yè)性和后期的服務性,才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yōu)勢。這里的專業(yè)性含有兩層的意思:一方面,企業(yè)要提高自身現有技術的質量,不斷在此基礎之上加以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企業(yè)還要深入市場調查研究,真正了解人們所需,根據市場需求來開發(fā)相關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自身競爭力。盡管如此,我們還要注意相關技術之間的聯系性,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分開闡述研究,而要真正了解他們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不斷優(yōu)化升級改造[2]。

1.3突破性與深入性

當今計算機產品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技術革新水平與企業(yè)發(fā)展存在密切聯系。企業(yè)要積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從第一臺計算機出現到如今,我們可明顯地感受到此方面技術的不斷進步,且這種進步程度也變得越來越快。我國正在倡導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建設,努力提升綜合軟實力,縮小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距離,需不斷地突破一些技術瓶頸,加大對科研人員的培訓力度。

2計算機科學技術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2.1朝著更深層次發(fā)展,信息智能化程度更高

雖然當前社會已是一個網絡化的時代,但是在其網絡技術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在防御問題上就存在很多漏洞,許多黑客利用網絡存在的這個問題,進行一系列的違法犯罪行為,嚴重侵害了許多人的隱私,嚴重時可能也會損害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這個問題影響是非常之大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網絡服務并不完善,有許多客戶對其進行了投訴,這就要求科研人員對這一項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3]。各大媒體之上看到過智能機器人的報道,在該報道中機器人幾乎可以幫助人類做任何事情,當然考慮到種種因素,該項發(fā)明還不能投入市場,但這也充分證明了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4]。

2.2多領域廣泛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

智能自行車是谷歌集團推出的一款新的產品,這款自行車安裝了遙感系統,不僅可感應到“主人”的需求去自動識別地址,還可實現自動駕駛,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通事故率,給人們出行帶來了很大便利。經過市場調查分析,該項技術產品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評,如果這項技術足夠成熟,價格也在普通家庭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這款產品將會主宰幾乎整個市場。這些產品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是否能夠得以推廣應用,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企業(yè)才會獲得成功,人們也才會真正享受到技術社會帶來的樂趣。

2.3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性能品質越來越高

當前技術革新速度快,相關產品的性能與品質也越來越高。以手機軟件為例,幾乎每個軟件隔一段時間就要更新一次,而且更新后的軟件比先前更加優(yōu)越,使用起來也更加便利,獲得人們更多的歡迎。隨著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相關企業(yè)與科研人員便可根據收集回來的客戶反饋信息,來進行針對性的改進,進而找到解決的辦法,以便于給客戶帶來更高級的體驗,提升自己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對社會而言是有利的,所以客戶的認可才是企業(yè)最大的成功,遇到問題要積極解決,而不是置之不理。針對這種情況,相關企業(yè)一定要做好客戶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否則企業(yè)經營也會有所影響。

3結語

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高科技產品已與我們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我們只有遵循客觀規(guī)律,在科研領域不斷努力探究,就必定可以將社會創(chuàng)建得更美好,也會加快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步伐。當前,我國相關技術與發(fā)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融入世界發(fā)展的潮流,改變我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不利局面,我國科研人員也需密切關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趨勢,促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fā)展[5]。

作者:馮小萍 周峰 單位:江西制造職業(yè)技術學院

科學與技術論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問題探索

【摘要】在計算機技術不斷推廣的情況下,受到社會環(huán)境、教育觀念、經濟發(fā)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急需解決。本文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探討,提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存中問題的對策,以培養(yǎng)滿足各行業(yè)發(fā)展所需的優(yōu)秀人才。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問題;對策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不但使人們的溝通方式、出行方式等變得更加便捷,還大大加快城市經濟發(fā)展速度。因此,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存在的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于促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進一步發(fā)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對當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調查和分析發(fā)現,其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1培養(yǎng)目標與就業(yè)需求不相匹配

根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發(fā)展要求來看,其主要是培養(yǎng)擁有較強專業(yè)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的綜合性人才,因此,需要加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才能真正滿足各行業(yè)對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但是,很多高校設置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教學目標都存在與就業(yè)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過于注重學生專業(yè)知識的講解,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從而影響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能力等發(fā)展,最終無法很快適應社會發(fā)展。

1.2培養(yǎng)目標制定覆蓋的范圍太廣

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力度在不斷加大,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但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制定的培養(yǎng)目標覆蓋范圍太廣,致使專業(yè)定位出現不夠明確的問題,從而無法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能,大大降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學生的應用能力提升沒有得到高度重視,計算機硬件、軟件等方面的操作水平較低,給學生未來發(fā)展造成極大不良影響。

1.3本專業(yè)特色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在制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教學計劃時,沒有根據學校的發(fā)展情況、學生的學習需求等確定項目,從而無法充分體現本專業(yè)的特色,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帶來一定影響。在實踐教學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學生接觸的知識都差不多,從而影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給學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帶來極大阻礙。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中問題的對策

2.1重視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提升

在加強學生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實踐教學,并注重學生實踐能力提升,是培養(yǎng)優(yōu)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人才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更快、更好發(fā)展有著極大作用。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按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選擇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制定教學計劃,是完善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教學體系的重要基礎,以在加強學生技能水平考核、專業(yè)能力提升的情況下,為學生未來良好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2.2創(chuàng)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教學方法

在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制度的情況下,創(chuàng)新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滿足更多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使教學目標與就業(yè)需求更加匹配,從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促進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需要結合現代教學資源、信息技術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保持緊密聯系,才能真正體現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重要性,最終達到全面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目的。例如:在進行CAI的教學時。通過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由討論與溝通,不但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還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快速提高。

2.3科學設置選修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為了促進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注重選項課程的科學設置,充分體現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特色,才能在提高教學內容針對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的基礎上,促進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實踐教學中,加強教學體系的完善力度,將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培養(yǎng)貫穿到每個教學環(huán)境中,不但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使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課程教學效率進一步提升,最終推動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教學水平快速提升。

3結束語

總的來說,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發(fā)展與社會、經濟、各行業(yè)都有著緊密聯系,需要加大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教學改革力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等,才能真正滿足各行業(yè)對優(yōu)秀人才的需求。

作者:余佳 沈捷 潘宇飛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科學與技術論文: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課程改革探索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社會發(fā)展速度逐漸加快,進而促使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新興的熱門專業(yè)逐漸被開設,其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更是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因此,了解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進行課程改革的必要性,提高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成為高校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發(fā)展的前提。本文通過簡要分析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進行課程改革的必要性,指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具體的改革措施,以期為提高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教學質量提供有價值的參考[1]。

關鍵詞: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必要性;措施

作為一門新興的熱門專業(y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是教育部在1998年調整后增加的新專業(yè),經過10幾年的發(fā)展,國內近百所大學已經開設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而且,目前仍有許多大學在爭取開設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因此,重視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重要地位,積極開展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課程改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為高校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教學任務。

一、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進行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使用范圍廣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以確保學生能夠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專業(yè)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許多高校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致使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教學質量不高,嚴重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高校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需要進行課程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2]。同時,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過分強調自己的主導地位,采用傳統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傳授理論知識,未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從而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因此,高校需要通過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課程改革,提高教師的執(zhí)教能力,增強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由于有些高校的教學條件有限,在開展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教學活動中,學生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實驗,例如測量透鏡的焦距、光的偏振現象、觀察透鏡成像等實驗,難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從而降低了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應該開展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課程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具體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課程體系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高校應該加強光信息科學與技術課程建設,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以確保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教學的質量。高校應該根據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課程,以提高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教學的效果。在光子學基礎方面,高校應該注重強調基礎理論知識,重視描述方法、物理量以及概念之間的聯系,開設信息光學、電動力學、激光原理、量子力學和光電子學等必修課,確保學生能夠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在信息技術方面,高校應該重視電子信息技術,開設數字電路、電路理論和模擬電路等必修課,合理取舍教學內容,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光信息技術方面,高校應該合理設置課程,適當安排光通信原理、光電檢測與處理、光信息存儲與顯示這三門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從而提高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目前,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教學中,許多高校只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得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較差,嚴重降低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教學質量,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環(huán)境下,高校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提高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教學質量,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校應該重視實驗教學,加大資金投入,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提供必需的硬件設施,確保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驗教學的有序開展,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3]。

三、總結

總而言之,作為新時期的熱門專業(yè)之一,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因此,在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今天,高校應該重視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重要地位,加強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課程建設,積極開展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課程改革,不斷優(yōu)化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課程體系,豐富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為社會提供專業(yè)的高素質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人才。

作者:馮利 單位: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科學與技術論文: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分析

摘要: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它在培養(yǎng)當代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專業(yè)性技術人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實踐教學作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發(fā)展,對實踐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為我國現代社會培養(yǎng)更出色的人才,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中,就必須加大創(chuàng)新。本文就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關鍵詞: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實踐教學

在這個科技不斷發(fā)展的時代里,信息產業(yè)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而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作為信息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促進我國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加大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有著重大意義。然而就當前教學工作來看,一直是以理論知識的教授,忽視了實踐教學,而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是一門研究光信息的產生、獲取、傳播等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一門學科,如果單純的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勢必就會影響到學生專業(yè)能力的提高。為此,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中,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匯總,就必須重視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

1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的意義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門結合物理學、電子學、光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種學科,對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進行研究的新型較差學科。對于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來講,它是與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還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加強光信息科學技術專業(yè)教學十分重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發(fā)展,對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那種以理論知識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所教導出來的人才難以適應這個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社會的需要了。而實踐教學作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重視實踐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我國現代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的專業(yè)性技術人才。

2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策略

2.1轉變教學觀念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教學中,教師依然是以機械式的方式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只重視“教”,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能力難以得到提高。而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它講究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而單純的進行理論知識的教授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為此,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就必須積極的轉變觀念,在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與實踐相結合,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并標準,學生的理論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得到深化,學生治愈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積極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1]。

2.2加大教師隊伍的建設

在光信息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中,專業(yè)的教師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保障,只有專業(yè)的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為提高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加強專業(yè)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學校必須加強現有教師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進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其次,要對外引進專業(yè)、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提供保障。另外,作為教師,更要認識到自身的職責所在,要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重視實踐教學[2]。

2.3加大投入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中,設備是實踐教學開展的先決條件,只有完善的設備,才能更好地開展時間教學。為此,學校必須加大投入,為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配備先進的設備以場所,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實踐操作。

2.4推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就是學校與企業(yè)之間建立合作的關聯,通過校企合作這個平臺,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yè)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yè)的設備、技術實現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的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不但可以學習到東西,還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歷練,發(fā)現自己需要學習什么樣的知識,及早的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為此,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中,就應當積極的推行校企合作,學校結合專業(yè)需求,為學生選擇合適的企業(yè)進行實踐,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能,進而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3]。

2.5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

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現代社會人才所必備的一種能力,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實踐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積極的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讓學生積極參加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嘗試用創(chuàng)造性的方法解決實踐中的問題,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不斷參加實踐,才有了不斷的發(fā)現、發(fā)明和創(chuàng)新。同時,實踐又能夠檢驗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一些重大的創(chuàng)新目標,往往要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才最終確立和完善。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而作為學校更要結合專業(yè)實踐教學需要,創(chuàng)辦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成長。

3結語

加強實踐教學是現代教育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在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中,加強實踐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練習中鞏固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同時,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進而為我國現代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專業(yè)性人才。

作者:孔感 單位: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科學與技術論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發(fā)展趨勢初探

摘要:如今人們已經進入信息化的時代,計算機的科學與技術正在改變著人的生活,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也是離不開計算機的科學與技術。我們要把握住計算機發(fā)展的節(jié)奏,加入推進計算機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行列。本文通過對計算機發(fā)展的背景和問題進行分析,進行計算機科學技術發(fā)展趨勢的研究。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技術;發(fā)展趨勢;探討

計算機已經有60多年的發(fā)展基礎,計算機的開發(fā)與應用等多方領域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伴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以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計算機的更新與發(fā)展也是日新月異,并且在自身飛速發(fā)展演變的同時還衍生出眾多的發(fā)展方向。如今計算機已經在各個領域都涉及廣泛,例如軍事、政治、文化等。本文通過對計算機的發(fā)展歷程分析,從而對計算機未來的趨勢進行了淺析和探討。

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歷史步伐

20世紀在美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標志著我們進入信息化的時代,當時的計算機體積和重量龐大,運行速度也慢,成本也非常高。但是隨著社會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許多國家機關和一些先進企業(yè)開始利用計算機來進行一些高度數據的處理,處理器也隨著發(fā)展的需要而誕生,并逐漸得到廣泛的利用。到了1982年,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計算機,這樣計算機的成本得到了明顯的降低,也可以更廣泛的得到發(fā)展和利用。所以計算機的應用逐漸從政府機關開始延伸到中小型的公司企業(yè),最終甚至延伸到了普通家庭中來??傮w來看,計算機一直沿著積極的方向迅速發(fā)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計算機的應用領域也是出現了分化的趨勢,首先計算機被高度利用在國防,軍事和科技研發(fā)中。其次,計算機的微型領域也是得到了科學迅速的發(fā)展,融入到了各個行業(yè)領域中。經過六十多年的發(fā)展,計算機已經逐漸深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社會進步的速度也在不斷更新。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得到發(fā)展的原因

2.1時展的需要

如今信息化的進程在不斷的更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也是隨著時代的迅速發(fā)展而發(fā)展。最初計算機是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和繁多的信息數據的處理需要,加之計算機的發(fā)展技術還不夠成熟,會在利用計算機的過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但是正是因為這樣才能促進計算機的誕生以及不同領域的需要促使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現在,由于國家政府對計算機技術的大量需求和利用,需要通過利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來對國家各個領域的發(fā)展起到推動的作用,對計算機各種硬件和軟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使得計算機的革新技術的速度也隨著需求而加快了發(fā)展的腳步。

2.2技術的發(fā)展基于計算機的理論基礎

在計算機技術更新的研發(fā)中,開發(fā)者需要有活躍的設計開發(fā)理念創(chuàng)新,并要把這些創(chuàng)新理念實際應用到具體計算機技術操作當中。當然創(chuàng)新理念在應用中需要不斷的檢驗才能證明其是否存在利用價值,會不會對原來的操作產生更為便捷的途徑。在檢驗計算機技術是否成熟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失敗或者錯誤的情況,這就需要研究者不斷進行反思和修改,并促進其開發(fā)研究內容的更加豐富和實用。當某一個計算機技術成熟后會對下一次的技術革新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3.1智能化的計算機

如今各個領域對計算機的要求日益趨高,很多計算機的舊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大量數據整理的需求。所以就需要更為強大的計算機技術來滿足需求。智能化的計算機的研究利用,它在較之前的計算機有了處理速度上的提升,以及更全面的數據技術的分析和處理。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大大增強了工作效率。

3.2新型的計算機

硅技術在近些年的技術發(fā)展到了一個瓶頸期,所以要發(fā)新的技術成為當前信息化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目標。計算機領域的研究人員把目光投入到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和納米計算機等新型計算機的研究開發(fā)。而今計算機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所以新型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也指日可待。3.2.1光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是利用光子對大量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的,采用光子硬件和光子運算方式,數據處理量大,處理的速度也快,使更為復雜的數據的處理在光子計算機的技術上得到優(yōu)化。所以光子計算機會隨著對計算機科學技術要求的不斷提升會成為新型的計算機類型。3.2.2量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是對龐大的數據量進行運算處理儲存和分析處理源,它是在遵循量子力學規(guī)律原理的依據上進行大量數據的處理和運算的。與傳統的計算機比較起來,量子計算機在計算速度方面也是要快許多的,主要原理是量子計算機可以通過量子來進行計算。并且量子計算機在系統的安全防護方面比傳統計算機有明顯的優(yōu)勢,這目前是很多人對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追求。3.2.3納米計算機納米計算機是把納米技術運用到計算機的技術中來,通過納米原件體積小的優(yōu)勢來取代傳統原件,并且其導電性會比一般傳統的計算機原件有明顯突出的優(yōu)點,相信納米技術一定會成為計算機技術領域重要的一部分。

4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的發(fā)展已經不能與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脫離,計算機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也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計算機技術也不斷朝著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對人們未來的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作者:努爾蘭·艾山拜

科學與技術論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現代教育的應用

摘要:伴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推廣,計算機越來越成為現代人們生活的陪伴者、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學習中的輔導者,由此可見計算機技術在現代社會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跁r代的逐步向前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也要面向現代化,與時俱進,通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現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現代教育;應用

前言

基于計算機技術應用范圍越加廣泛,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與時俱進,在教育領域中逐漸融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現代教育中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下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具多樣化、個性化,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教師在應用計算機科學技術進行教學活動時,也為其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在快速掌握知識點的同時,也提高了計算機操作技能,所以說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對于收獲良好有效的教育教學效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優(yōu)勢

(一)對教育時間的依賴程度得以降低

計算機在教學活動中是一種重要的輔助工具,以其強大的互聯性,通過聯網收集到各類教學信息,以強大的儲存功能,加以對類型多樣的信息進行整理,不受時間的限制,無論是在課堂時間,還是課余時間,只要是有計算機在任何時刻實現快速獲取知識內容。例如在美術教學中,將名家字畫存儲到計算機網絡當中,師生可以借助對字畫的欣賞,加之配以文字說明,得到更加鮮明的點評。同時計算機作為在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教學系統,擺脫了對于時間的限制,學生受到計算機系統的吸引,通過受到直接影響與直接利用其技術獲取科學文化知識,提升了學習過程中的動手實踐能力,體現了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的深度與廣度[1]。

(二)不受制于教育空間的影響

傳統教育教學的開展只是限制于教室內的教學活動,即當堂課的教學內容當堂傳授,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欲尋求教師的幫助,受到空間的限制,只能無奈等到下次課上詢問教師。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不再受制于空間的影響,通過社交網絡將師生的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學生即可通過社交網絡在任何地方聯系到教師,尋求教師以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此外還可以不受空間的影響,實現對教學研究成果的共享,在任何地方通過登錄資源共享網絡平臺,下載教育信息資料,實現在線交流,通過遠程教育實現對課堂內容的深化,以獲取有效的教學資源[2]。

(三)教學活動的靈活性得以真實體現

計算機科學技術以人機界面的形式,實現了人機對話,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強了彼此之間的聯系,通過對話實現師生靈活性的合作。教學內容在計算機系統中呈現出豐富性的特點,更加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使其能夠配合教師具體教學活動的的實施。

(四)更加體現了自由性

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師生之間無時無刻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實現教材內容的共享,實現在線交流,這其實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現代教育中應用自由性的體現。學生可以通過其技術的使用結合知識點與自身學習實際情況,對學習時間自由選擇,教師也可自由教學方法,更好地借助計算機技術為現代教育服務[3]。

二、現代教育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

(一)在學生獨立自主的自學階段的應用

教材是學生促進學習一種無聲的、物質化的良師益友,教輔材料扮演著輔助者的角色,對于知識的理解一方面是來源于自身對于知識點的理解,一方面是來源于教材教輔材料對知識點的闡述,而教材與教輔材料由于篇幅有限,對知識點的闡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這是傳統教育背景下存在的學生對于知識點理解的弊端,限制于較少的專業(yè)輔導的影響,對于學習活動缺乏目標方向性,學生很難在自學活動中約束自己,達不到理想的自學效果。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學生可以借助計算機系統平臺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料,更加深度地理解知識點,還能擴充知識儲備量,有針對性地查找想要了解的知識內容;教師提前設計好課件,在展示課件的內容過程中,提出在自學中學生需要注意的重點、難點,結合課件展示的內容,學生提出疑問,教師進行解答,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

(二)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了課堂效率

計算機科學技術在現代教育當中的應用實現了靜態(tài)化的教學知識點與動態(tài)化的計算機呈現方式的有機結合。以計算機作為教學設計、展示的載體,將教材上的知識要點融合于計算機當中,呈現在信息系統當中,而且呈現的方式多種多樣,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方法,為學生對于應用計算機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多重選擇,把更多的目光關注于課件上,以豐富生動的教學呈現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造了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教師減輕了授課壓力,有更多的時間通過計算機平臺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了解到學生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哪些意見與建議,便于個性化、有針對性信息化的教學活動開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兩個方面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展開了論述。第一部分中主要從四點論述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優(yōu)勢,正是基于這些優(yōu)勢使得其科學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第二部分是對其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具體應用體現,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是教育事業(yè)與時俱進的體現,隨著其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將會對現代教育中注入生機勃勃的活力,為教育事業(yè)提供良好的發(fā)展平臺。

作者:柴一森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