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8 04:59:24
序論:在您撰寫性心理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摘要:國內外對審計質量和盈余管理相關性研究發(fā)現:高審計質量對應著較低的、合理的盈余管理;高盈余管理公司會選擇提供低質量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本文通過對股東、經營者動機心理分析闡述盈余管理的動機,利用認知心理學分析盈余管理決策和審計報告決策,解釋了審計質量和盈余管理存在的上述關系。
關鍵詞:審計質量 盈余管理 心理學 分析
一、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對審計的定義是:“審計是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jiān)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边@個定義是在總結我國國家審計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較為符合我國政府審計的現狀。其實審計是對會計系統(tǒng)所提供信息的審查,評價這些信息是否真實可靠、及時有用、合法合規(guī)。審計作用的發(fā)揮取決于審計質量的高低,目前一般將審計質量定義為審計師發(fā)現并報告違約行為(會計報表錯報或漏報)的聯合概率(DeAngelo,1981)。DeAngelo(1981)從理論上分析了事務所的規(guī)模、品牌與審計質量的關系,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當事務所擁有的客戶數量越多,與某一特定客戶相聯系的審計公費收人占總收入的比例越小時,事務所機會主義動機行事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審計質量就越高。對于盈余管理,Marin等認為是一種超越真實性報告與欺詐性報告邊界的行為或現象,即通過盈余管理所產生的會計報表雖缺乏真實性但也不是欺詐性報告。這種定義方式下的盈余管理難以進行變量測量,不僅因為盈余是一個總結性項目,更主要的是由于管理層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意披露企業(yè)真實的盈余狀況,而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又使得其愿望成為可能。我國的定義是認為盈余管理是利用會計政策所給與會計的自由選擇的空間,選擇有利于會計人員或者管理人員的利益的會計政策來進行會計信息的披露和提供。使用的方法和方式是合法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會計信息的正確傳達,減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有可能誤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筆者認為,盈余管理就是基于信息不對稱,公司的內部人――管理人員比外部投資人掌握更多的公司內部的信息,這為公司管理者進行以提高自己的財富和價值為目的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而審計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因此,盈余管理與審計之間的聯系是密切的。根據我國學者的實證研究發(fā)現,審計質量是與盈余管理有關系,李玲,陳任武(2005);蔡春,黃益建,趙莎(2005);章立軍(2005)等研究認為,審計質量的提高,會降低盈余管理的水平,減少因為盈余管理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高質量的審計更易發(fā)現和制約管理當局的會計錯誤和違規(guī),更有效地制約盈余管理行為。審計質量的高低可具體反映在已審計財務報告中注冊會計師容許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之間存在反向關系,較高的審計質量會容忍較少的盈余管理,從而可提高財務報告中會計盈余的可靠性及信息含量。絕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從實證角度出發(fā),通過假設審計質量的提高會降低盈余管理的水平,選擇樣本進行檢驗,最后得出結論。但是在理論上為什么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會存在這種關系,學者所給予的解釋就比較少。本文從行為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
二、動機心理理論與盈余管理動機
(一)動機心理學理論發(fā)展 心理學家們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形成了本能論、驅動力論、誘因論等動機心理學理論,這些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動物行為的內在起因和外在動因方面,試圖從有機體自身或者外部尋求行為的誘因。研究內容主要涉及本能、驅力、需要、誘因等方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動機心理學出現了連接論、驅力論、認知論、精神分析、歸因論以及成就動機論。研究的主題主要包括好奇(探索行為)、交往、不平衡(失調)、挫折、攻擊、焦慮、志向水平、生物化學關聯作用、強化理論等。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動機心理學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認知動機理論,如成就動機論、自我效能論,以及新近的自我決定論、預言論、歸因論等。這一時期認知觀進一步確立,認知研究真正成為當前動機研究的主流,與人的中介自我調節(jié)作用有關的因素受到重視,如自我效能、控制部位、自我控制等等。認知論和前期的機械觀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種理論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動機行為受個體的調節(jié)控制,而不是被動地受內外部刺激的擺布。認知論關注于動機過程中自我調節(jié)作用的發(fā)揮,即人的認知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關動機論題有:利他主義與助人行為;攻擊;成就追求和成功期望;情感的前因和后果;行為的改變。
(二)股東及經營者的需求及盈余管理動機 目前我國的上市公司絕大部分都是一股獨大,要么是國有股獨大,要么是法人股獨大。在國有股獨大的公司中,由于產權確認還不明晰,而國資委現在也做不到真正的監(jiān)督功能,其在這些公司中都是經營者掌握公司,而高層的經營者是由上面直接通過行政的方式任命,在其任職的期間公司的經營業(yè)績的好壞,直接與其政績掛鉤。因此,當公司的業(yè)績不能達到理想的水平,可能會影響政績的評價、職位的升遷的時候,對盈余管理的要求就非常的高。而在法人股獨大(不包括國有法人股)或者存在單一的大股東另外一些公司中,一般來說公司的經營者在業(yè)績不佳的情況下由于各種因素,如契約因素――某項貸款的要求是公司的凈利潤率要達到某個水平;政策因素――某一法規(guī)規(guī)定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必須達到多少等,當企業(yè)達不到這些要求的時,公司的經營者就有可能面臨下課的危機。因此,經營者就有強烈的動機希望進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及其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有以下方面:契約成本最小化;節(jié)稅的動機;政治成本因素;規(guī)避經營風險;資本市場動機;高級管理人員的變動;管理當局的業(yè)績考核;債務契約;符合公司盈余預測;其他動機。
三、認知心理學對風險決策的認識
(一)風險決策行為的心理機制 從行為學的觀點看,主要有以下心理機制:
(1)易得性偏差。人們在獲取信息時,對那些比較熟悉、比較顯著、容易搜尋和容易想象的事物比較敏感,從而高估這些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形成系統(tǒng)性的偏差。如人們熱衷于買彩票,印度洋海嘯發(fā)生之后旅游保險頗受人們青睞,這是因為巨額獎金和電視中關于海嘯災區(qū)觸目驚心的報道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沖擊力,從而高估了中大獎和遭遇災難這些小概率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盈余管理決策和審計質量決策中,由于中國法律懲罰力度不夠及執(zhí)行不力,使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只看到巨大的收益,而對被發(fā)現后的處罰在心理上被忽略。
(2)框架依賴偏差。人們的判斷和決策依賴于信息的描述方式(框架),當同一問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時,人們可能會作出不同的決策。心理學家愛德華?索恩迪克發(fā)現了“暈輪效應”,即人們對一個人或事物的良好或不好的總體印象會影響其對這個人或事物目前或將來預期的推論,這是框架依賴的一個典型例子。如公司可以通過盈余管理可以保持一個平滑的會計利潤水平,不僅可以
樹立公司良好的形象,還能滿足企業(yè)某些特殊需求,如債務契約、融資資格等。
(3)代表性偏差。人們在對某一事物進行判斷和評價時,常會過分關注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從而產生系統(tǒng)性的偏差,稱為代表性偏差,如人們生活中常說的“吃什么補什么”就是很典型的一種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遵從“小數定律”,即誤認為小樣本能代表總體的分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決策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決策時,肯定會向同類企業(yè)或者同行看齊,看到某些個別的現象后,可能就會產生這種心理“大家都這么做的,我也這么做沒關系”。
(4)心理賬戶。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賬戶”的概念,認為人們在心理上將來源不同、獲取時間不同、用途不同和存儲方式不同的財富劃歸到不同的賬戶里,不同的賬戶之間不能流通,不同賬戶里的財富是不可替代的,人們對不同賬戶里的財富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及不同的處理方式。應用到盈余管理決策上,上市公司可能會認為為了某些目的(比如契約成本最小化、節(jié)稅、規(guī)避經營風險、債務契約)可以實行高水平的盈余管理,為了另外一些目的(比如高級管理人員的變動、管理當局的業(yè)績考核、符合公司盈余預測)不能實施過高的盈余管理水平。
(二)風險的認知對決策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風險傾向中的認知中介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決策者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極大地影響其以后對風險的追求;同時他人類似決策的成功與否,同樣極大的影響其今后對風險的追求。即決策者先前成功的經驗多,或者看見他人同樣類似決策成功的經驗多,會導致今后追求風險的傾向性增加。這是認知中直覺的作用,也是認知中歸因的作用。因此,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經驗都會對決策者的風險傾向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其決策行為。如對上市公司,自己以往進行某種水平的盈余管理獲得了很大的收益,或者發(fā)現其他和自己情況相同的上市公司進行某種水平的盈余管理取得了很大收益,就會刺激上市公司繼續(xù)或者效仿其他上市公司進行該水平的盈余管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決策也是同樣的道理。二是決策者的風險傾向與其對風險的可接受性的認知密切相關。如果在風險知覺中,決策者認為情景中風險的可接受性高,即情景中固有的風險性突出,則會導致回避風險性決策,因為決策者往往會將這些固有的風險因素與消極的決策后果相聯系。反之,如果決策者認為,情景中有的潛在因素可以減少損失,由于提高了對機會特色的認知而降低了對風險因素的認知,從而導致對風險的追求。因此,對風險的認知影響著決策者對風險因素的權重。
四、心理學對審計與盈余管理水平關系的解釋
(一)審計質量高能有效減少盈余管理的解釋 這方面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較高水平的審計,能夠檢查出絕大部分的盈余管理,并且審計報告中也會對這些盈余管理進行披露;這樣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不僅不能夠得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給自己的形象帶來很大的破壞,投資者通過審計報告得知該企業(yè)進行了盈余管理受到欺騙,這樣肯定會導致股價的下跌。因此,高質量的審計必然會帶來盈余管理水平的降低。那為什么上市公司還會聘請有高質量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這是因為當上市公司聘請有高質量審計的事務所的時,說明經營者對自己的業(yè)績非常有信心,不需要進行利潤的操縱。在這種情況下聘請有高質量審計的事務所時,就可以向廣大投資者發(fā)出一個信號:表明公司的業(yè)績、財務、經營狀況都處于很好的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公司股價的上漲。
(二)盈余管理高和低審計質量相關的解釋 從期望理論的角度看,首先要知道在審計過程中的參與者以及與審計的經濟后果相關的利益主體,主要有所有者、經營者、審計單位(沒有考慮債權人、潛在投資者、稅務部門等利益相關者)。
(1)大股東的心理分析。我國上市公司股權高度集中于國有獨資或控股企業(yè)且股權分置,由此產生了許多制度性的缺陷。一些上市公司存在著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此外,董事長和總經理是由政府任命的,這些人更多地關注于自身的仕途,而仕途目標與公司的發(fā)展要求并不一致時,就不愿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企業(yè)經營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上,而是放在爭取上級部門的好感上,為此不惜采取短期化行為或采取操縱會計利潤來粉飾財務報表。對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施加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對股東而言,國有大股東一股獨大是上市公司的股權特征,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已成為證券市場的重要問題。上市公司有著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以獲得“配股”資格,從而使大股東獲得圈錢的機會。證監(jiān)會規(guī)定了嚴格的“配股”條件,為達目的上市公司往往通過非公允的關聯交易等方式,有時沒有注冊會計師的配合難以實現。所以,大股東并不希望審計師實話實說,也就根本不需要高質量審計服務。
(2)“會計師事務所的困惑”。由于中國的審計市場形成的比較晚,全國范圍內的審計市場上,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和風氣,由于會計師事務所普遍規(guī)模小,即使最大的前十家也不能夠占領審計市場的20%,生存危機是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最大風險。為了爭取客戶,相互之間競爭非常激烈,這就往往容易導致惡性競爭,以犧牲審計的質量來換取客戶。明知道審計質量的降低會帶來很大的經營風險,但是與生存危機相比較,似乎選擇降低審計質量相對來說,對自己更加有利一些,尤其是那些剛成立的、客戶非常少的小事務所更有可能犧牲審計質量,迎合客戶需要(其實往往只是經營者的需要),換取較多客戶,解決生存問題。由于審計市場上生存風險是最大的風險,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尤其是那些剛剛成立不久、規(guī)模比較小的事務所,在進行是否將低審計質量決策的時候就會面臨一種尷尬的局面,如同博弈論中的著名的“囚徒的困惑”。如果其他事物所選擇不降低質量,自己也選擇不降低質量,上市公司在選擇的時候可能考慮的最大因素就是收費的高低了,因此,降低費用就能夠取得競爭優(yōu)勢,其他事務所同樣也會考慮降低費用,這又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如果其他事物所選擇不降低質量,而自己選擇降低審計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自己所要求的費用比其他事務所高一些,對于那些有盈余管理需要的上市公司還是會選擇自己的,生存風險不再存在,經營風險加大。但相對在其他事物所選擇不降低質量的情況下,自己選擇降低質量比較有利。如果其他事務所降低審計質量,自己選擇不降低審計質量,從上市公司目前的普遍狀況看,需要進行盈余管理的公司還是占多數,而對于小會計事務所來說,那些經營好的公司又不會選擇自己,在自己不降低審計質量的情況下,可能自己根本吸引不了客戶,事務所也根本無法存活下去;如果其他事務所降低審計質量,自己也將低審計質量,規(guī)模的大小和審計費用的高低又成為了上市公司選擇時的主要依據,但至少選擇降低質量還可以給自己的生存帶來可能,還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方法來吸引一些客戶。所以,整體上,大家都選擇不降低質量是最優(yōu)的博弈均衡點,但是由于這種選擇需要大家一起的協(xié)調、需要所有的事務所達成一致,由目前審計市場的現實情況看,小規(guī)模的事務所太多,而稍微有些規(guī)模的事務所并不能占領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因而多數的事務所從自身利益的考慮,選擇了降低審計的質量。這當然還與上市公司的一些不正當的需要、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有很大的聯系,但是從根本上還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本身的內因導致審計市場上競爭混亂、惡性循環(huán)普遍存在。
(3)經營者的需要與選擇。目前上市公司國有企業(yè)主要還是由經營者所控制著,而私有企業(yè)由于經理人市場的不完善基本上是經營者與所有者同為一人。因此,本文只分析經理人的需要和選擇。根據上述的經營者的心理因素的分析知道,經營者很多時候都具有較強烈的盈余管理的動機。我國的審計市場可以說是一個買方的市場,買者(也就是公司的經營者)是優(yōu)勢的一方,不僅決定是否選擇某一家事務所,而且同時還是事務所傭金的償付者;而目前審計市場上審計服務的提供者,不僅沒有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而且業(yè)務也比較單一,很多事務所絕大部分的收入就是來源于審計費用,因此,各個事務所之間的競爭是比較激烈的,為了生存很多事務所尤其是那些業(yè)務單一的小事務所就必須去迎合買家――公司經營者的需要,而經營者的需要又是畸形的。由于提供低質量的審計報告的風險較高,因此這些事務所就要求比較高額的報酬,經營者從各種角度考慮后,還是發(fā)現付給較高的審計費用來換取漂亮的年報和審計報告所帶來的收益比較大之后,當然就愿意提供高額的審計費用,而要求較低的審計質量來允許自己進行較高的向上的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高的公司的經營者,總是傾向于選擇那些能夠給自己提供低質量的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
摘要女性心理學的發(fā)展經歷了女性經驗主義、女性立場論和后現代女性心理學三個發(fā)展階段。女性經驗主義強調男女的共性,女性立場論強調女性經驗的獨特性,而后現代女性心理學認為盡管在女性經驗主義和女性立場論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對立,但是兩者都認為存在著某種內在的東西決定著社會性別,因而是本質主義的觀點,屬于現代主義的范疇。后現代女性心理學認為,性別乃是一種文化的社會建構。
關鍵詞女性主義,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社會建構主義。
分類號B84
女性心理學(feminist psychology)是當代西方心理學的一個獨特分支。它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力圖揭示主流心理學內容和方法中的男性中心偏見,反對扭曲和病態(tài)化女性的經驗與行為。女性心理學的產生和發(fā)展經過了女性經驗主義、女性立場論和后現代女性主義三個階段。這三種形式的女性主義雖然在反對心理學中的男性中心偏見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在方法論和認識論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1女性心理學的進化
女性心理學源于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女權主義思潮。20世紀初期,西方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觀點,認為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物學上的差異,兩者之間在心理上存在著極大的不同,相應地,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也應該承擔不同的角色,占有不同的社會地位。這種觀點維護了男性在社會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保護了父權制社會中的既得利益者。實際上,這種“男尊女卑”的觀點并不新穎,它在20世紀之前的西方社會生活中由來已久。但是在20世紀初,這種觀點在科學的名義下獲得了新的意義。一些學者借助于新興的生物學、生理學和解剖學論證了性別差異的存在。如女性的大腦比男性的大腦小,特別是用于推理的大腦區(qū)域,女性明顯比不上男性。生理上的這一差別決定了女性的智慧天生不如男性。新興的心理學也推波助瀾,一些心理學家以實驗證實女性天生保守、被動、優(yōu)柔寡斷、富有同情心,不適合家庭范圍之外的社會活動。著名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桑代克通過測量,認為女性的智力大部分處在中等水平,即女性的智慧水平比較平庸,高智商的人大多出于男性。由此得出的結論是,高等教育的對象主要是男性,女性在這一方面應該受到限制。另一位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在這一結論上走的更遠。他甚至認為接受高等教育會損害女性的生育能力??傊鐣娫诳茖W的名義下粉墨登場,科學成為社會價值觀的奴仆。
隨著越來越多女性進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女性天生不如男性的觀念受到了嚴肅的挑戰(zhàn)。一些女性心理學家以新興的實驗心理學為工具,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性別差異假設。美國心理學會的第一個女性會長,瑪麗?卡爾金絲(Calkins M)首先站出來反對源于兩性差異假設而對女性的限制,她認為區(qū)分男性心理和女性心理就像區(qū)分男性食物和女性食物那樣沒有任何意義。與瑪麗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女性心理學家海倫?湯姆森(Thompson H)以心理學的實驗證實男性和女性的智慧能力并不存在極大的差異,現有的一些差異并非生物性的,而是文化風俗和環(huán)境條件造成的。
當時社會上許多人都相信,女性由于月經周期的原因,會周期性地出現能力降低的現象,因此,女性不宜從事家庭之外的職業(yè)活動。女性心理學家麗塔?郝林沃絲(Hollingworth L)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結果證實月經周期同心理能力和運動能力并不存在實質性的聯系。這些研究都有力的駁斥了性別固有差異的假設,為女性經驗主義的產生鋪平了道路。
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第二次女性主義思潮,心理學中的女性經驗主義觀點產生了。女性經驗主義接受經驗主義的科學觀和方法論,認為心理學中的性別偏見是沒有真正貫徹科學研究的客觀原則造成的。她們認為使用科學的方法和程序可以排除傳統(tǒng)心理學中的性別偏見。女性經驗主義同早期的女性心理學家一樣,主張男性和女性之間除了生理上的差別之外,在其它方面并無本質上的差異。男性和女性的區(qū)別在于生理性別(sex),而不在于社會性別(gender)。社會生活中兩性之間在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差異不是由于生物原因,而是由于不同的社會化過程造成的。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女性經驗主義忠實于心理學中的科學主義傳統(tǒng),主張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貫徹科學的客觀、公正和價值中立原則。在女性經驗主義的經典論文《心理學建構了女性,或男性心理學家的幻想》一文中,女性經驗主義心理學家南希?維斯太恩(Weisstein N)認為心理學關于女性的研究所描繪的不是科學的發(fā)現,而是赤裸裸的文化價值觀。她指出了在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性別偏見,并對這些偏見提出尖銳的批評。由南希所領導的這場女性經驗主義運動強調了男性和女性的平等和共同特性,論證了兩性差異的虛假特征,其基本觀點是主張兩性在心理和行為上并無本質的差異,因此被稱為“差異最小化取向”(minimalist approach)。
女性經驗主義的研究強調了兩性的平等和共同特性,指出了性別差異的社會文化原因,為男女平等提供了心理學的基礎,因而吸引了大量的女性心理學家,成為女性心理學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女性經驗主義取消差異的傾向卻沒有得到所有女性主義者的贊同。從維護女性價值的立場出發(fā),一些心理學家強調兩性的差異,并認為女性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具有獨特的適應價值,在人類生活中具有比男性心理特征和行為更為重要的意義。由于這些心理學家強調性別差異的存在,因而被稱為“差異最大化取向”(maximalist approach),且由于這些心理學家強調女性視角和立場的獨特價值,因而又被稱為女性立場論的觀點(feminist standpoint position)。
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這段時間里,女性立場論的觀點形成了強勁的勢頭,其代表作品有喬杜蘿(Chodorow N)的《母性的再造》(1978)、米勒(Miller J B)的《新女性心理學探索》(1976)和吉利根(Gilligan C)的《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fā)展》(1982)等。這些女性立場論的觀點都認為傳統(tǒng)的科學是男性的科學,在父權制社會的框架之下,男性的經驗被當作人類的普遍經驗,男性的心理和行為被看作是人類標準的心理和行為,女性的聲音受到壓抑。她們認為現在是到了建筑另外一種科學的時間了。這種科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男人的科學”,它并不追求普遍性和通用性,而是一門能代表女性知識的科學。從女性立場論的觀點來看,女性的經驗與行為不同于男性,女性有女性的立場,男性有男性的立場,女性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認識論,不同于男性的價值觀和認識論。但是女性的經驗在價值上并不低于男性的經驗。女性具有注重關系和人際交往,富有同情心,感情豐富、善于形象思維等特征。這些特征在人類生活中具有比男性的那種冷漠、孤僻、理性等特征更大的實用價值,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具有更大的適應意義。實際上,從女性立場論的觀點來看,女性的經驗要優(yōu)于或高于男性的經驗,因為女性的經驗更接近現實生活,而男性由于必須生活在一個人為的工作世界里,必須經常以假面具面對生活,因而遠離了現實,其經驗具有更多的虛假特性。因此,“立場論的女性主義者并不象女性經驗主義那樣,試圖與男性平等或象男性那樣生活,而是倡導創(chuàng)造完全不同的生活形式,即矯正或忽視男性的生活形式及其所使用的科學方法和學術風格,以便于發(fā)展一種更為真實的女性化方式?!盵1]
女性立場論的觀點明顯不同于女性經驗主義的觀點。對于女性經驗主義的觀點來說,公平和公正、價值中立是根本的,強調心理學的研究不能僅僅以男性為對象,忽視女性的存在;對于女性立場論的觀點來說,重要的是把女性擺在第一位,強調女性經驗的獨特價值,強調女性經驗優(yōu)于男性,在心理學的研究中進行以女性為唯一對象的研究。女性立場論的觀點承認性別差異的存在,并且把女性的經驗和行為放到一個更為重要的位置上。因此,這一觀點產生之后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形成了女性心理學的另一個重要陣營。
20世紀80年代之后,后現代主義的產生和傳播改變了女性經驗主義和女性立場論的對立局面。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后現代女性心理學產生了。
2后現代女性心理學對女性心理學的重建
作為人類思想和文化的一種思潮,后現代主義的最明顯的特征是反對基礎主義(fundamentalism)和本質主義(essentialism)?;A主義和本質主義是現代主義的兩個特征。依照基礎主義的觀點,真理、知識和語言都是以客觀實在或實體(reality)為基礎的。真理和知識是以語言形式表述的客觀實在。本質主義則認為,每一種事物都有區(qū)別于其它事物的內在本質。例如,在社會性別的問題上,本質主義觀點認為性別(gender)作為一種特性或特質(trait)存在于個體的內部,是個體的一種穩(wěn)定的、同經驗和行為相分離的抽象存在,決定著一個人的人格、認知和道德判斷等等。后現代主義反對這種觀點,認為所謂的真理和知識不過是一定文化歷史條件下的社會建構。心理學的知識并不是對心理實在的客觀表述,而是一種文化建構物。社會性別也并非個體的特質,內在于男性或女性,決定著人們的經驗與行為。相反,性別也是一種社會建構,是社會對于生理性別相適應的行為活動的一種規(guī)定。性別并不是固有的和內在的,而是被建構出來的,存在于社會的人際互動中。
從上述后現代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fā),后現代女性心理學認為盡管在女性經驗主義和女性立場論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對立,但是兩者都認為存在著某種內在的東西決定著社會性別,因而都是本質主義的,屬于現代主義的范疇。女性經驗主義否認性別差異的存在,認為男性和女性在本質上都是同樣的;通過嚴格的科學的方法和客觀公正的實驗程序,最終可以確定男性和女性的普遍和共同特性。這種觀點實際上假定了男性和女性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存在于每一個個體之內。這是典型的本質主義觀點。女性立場論從相反觀點出發(fā),強調性別差異的存在,認為通過不同的社會化過程,男性和女性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特質”。男性培養(yǎng)了獨立、理性、剛毅等男性氣質(masculinity),女性則形成了關聯(relateness)、互助、同情、憐憫等女性氣質(femininity)。特質的不同,決定了男女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不同的行為表現,因此,性別就像階級、種族那樣,成為決定人們思想意識和行為表現的決定因素之一。這種觀點同樣假定了一個內在本質的存在,因而同樣屬于本質主義的觀點。
后現代女性主義認為性別并不是一種內在的特質或特性(quality)。從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來看,性別是社會協(xié)商和互動的結果,是社會對適合于某種生理性別(sex)的活動而產生的社會一致意見。概括地說,性別是特定社會的文化建構。換言之,后現代女性主義并不把性別定位于個體的內部,而是認為性別存在于社會交互作用之中。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某個個體描繪為“友好的”,也可以把某個談話說成是“友好的”。如果說某個個體是友好的,那么我們就假設了這個個體具有“友好”這個特質;如果我們說談話是友好的,我們是在談論談話者之間互動的性質或氣氛。在這里,“友好的”具有特定的含義,這個含義是談話的雙方都同意的,且與談話雙方所屬的社會群體賦予“友好的”這個詞的意義相一致。性別也是這樣一個現象。本質主義把性別看作類似于那個友好的人,而后現代女性主義更傾向于把性別看作類似于那個友好的談話。
從后現代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許多社會活動通過社會的協(xié)商和互動,帶有了性別化的色彩。如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友好,女性的天性似乎就是友好,而男性天性似乎就是冷漠。不管這種性別差異的起源是什么,即究竟是生物因素,還是社會化過程,或者兩者的結合造成了這種差異,總之,友好成為女性的一個特質。后現代主義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友好行為的性別化是社會協(xié)商的結果,是社會對某種行為的適當性而產生的社會一致意見。并沒有某種起源于生物因素或社會化過程所造成的某種內在特質決定女性比男性更友好,而是社會風俗和情景線索誘使或迫使女性更友好。有研究表明,處于權力和領導崗位的女性,其行為特征更加男性化;在職業(yè)領域里,處于相同或類似崗位的男性和女性,其價值觀和行為表現出同樣的特征。另外的研究也表明,若與一個保守、正統(tǒng)、大男子主義風格突出的男性交往,女性更易于表現出溫順、柔情等傳統(tǒng)性別風格,而同一女性若與柔弱、體貼、優(yōu)柔寡斷的“小男人”交往,則表現出更多的男性化風格。此外,日常生活的觀察也表明,單身父親比雙親家庭的父親,其行為更加具有女性化的風格; 孤兒寡母家庭中的母親的行為更多的男性化。所有這些事例都表明了一個事實,即在我們看來的那些屬于性別化的行為(如女性的溫柔和男性的剛毅)并不是由生理性別決定的,而是個體的社會地位和所從事的活動決定的。性別并不是人“具有”的內在的東西,性別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對社會要求而做和實踐的東西。因此,從后現代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性別并不是一個獨立存在于人內部、等待著人們去發(fā)現和測量的實在。實際上,性別是存在于社會互動中的一種協(xié)議,是我們同意接受的那種東西。界定某種行為風格是男性化的或女性化的并不決定于表現這一行為風格的個體的生理性別,而是這一行為發(fā)生的情景參數??傊?,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
后現代女性主義解構一個統(tǒng)一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女性”范疇的存在。女性立場論從本質主義的性別理論出發(fā),認為性別是由那些與某一生理性別相聯系的內部特質而構成。按照這樣的理解,性別是某種生理性別共同具有的特質,是這一生理性別的成員都具有的。所以,女性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范疇,其成員都具有女性化的經驗模式,如強調關聯性、注重人際關系,重視友誼等等,因為女性內在的某種特質決定了女性必須這樣。但是后現代女性主義對這樣一種觀點提出質疑,“首先,性別本質主義同一、均勻化了女性,這意味著所有的女性以同樣的方式產生生活體驗;其次,性別本質主義把經驗的這種共同性同女性本身的特質相聯系,而不是同社會安排相聯系。這種觀點的批評者們指出,所有的婦女并非以同樣的方式體驗現實,而且也不存在一個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婦女。相反,女性的經驗隨歷史、文化、政治和個人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盵2]后現代女性主義指出,從女性立場論的觀點來看,似乎存在著一個統(tǒng)一的女性的聲音,但實際上,這個聲音并不是所有女性的,它僅僅代表了白人的、異性戀的、健康的、中年的、中產階級的和從事學術研究的女性的聲音,黑人和其它少數民族的婦女、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婦女、同性戀的婦女和其他在膚色、階級、年齡、民族、文化上不同的女性的聲音并沒有得到反映。因此,以一個統(tǒng)一的女性范疇來指涉所有的婦女忽略了經驗和行為的文化歷史特性,因而是有失偏頗的。
所以,后現代女性主義要解構性別差異的概念,拋棄諸如“男性和女性”、“同性和異性”以及“男人氣質和女人氣質”等兩極對立的性別概念,因為這些表達性別差異的概念本身就是“大男子主義”的話語,且這些概念本身已經蘊含著女性不如男性的意義,起著壓抑婦女的作用。而且,在這樣的話語參照框架之下,若男性被表征為理性的、強壯的、邏輯的、冷靜的,那么處于另一極的女性就是非理性的、虛弱的、非邏輯的和感情化的。因此后現代女性主義主張“處于男性/女性兩極對立中的女性所遭受的痛苦為我們拋棄這些對立的觀念奠定了基礎。在這些對立的觀念中,一個主要的關注點是,女性被認為占有著同處于支配地位的男性相對立的那些特性――后現代女性主義的觀點是:一旦這一束縛的邏輯被沖破,則男性支配的西方整個世界及其它的看似價值中立的問題解決方法,就都處于危急的境地了。在這一框架之下,女性主義者才有了挑戰(zhàn)所有傳統(tǒng)的機會。那些被創(chuàng)造出來,用來控制、界定、分類、邊緣化女性的社會形式變得令人懷疑,不再受到人們的推崇。每一個關于女性和男性應該怎樣生活在一起的宏大敘事都破裂了。在這里,模糊化的疆域概念變得引人注目,且具有了政治的意義?!盵1]
但是,后現代女性主義對反映性別差異諸概念的解構也引起了其它女性主義者的焦慮和擔憂。因為女性剛剛從默默無聞的狀態(tài)走出來,婦女的聲音開始在政治領域受到社會的關注,這個時候把受到壓抑的女性和作為壓抑者的男性一起“解構”了,那么怎樣維護婦女的權益和促進婦女的解放呢?在一個沒有男性和女性之分的社會里,顯然就沒有了所謂的父權制和母權制,這樣一來,又怎么揭示當代社會的父權制實質呢?面對這些疑問,后現代女性主義認為重要的是分析這些范疇和概念究竟服務于什么目的,究竟是維護了婦女的權力,還是維護了男性的支配地位。由于這些概念和范疇都是父權制的話語,在這樣的話語之下,根本不可能實現女性的根本目的。因此,后現代女性主義既不愿意通過尋找男性和女性的共同特質而使得男性和女性達到平等的地位,也不想確立女性的獨特之處,弘揚女性對男性的高貴之處,它要解構和消解性別差異,從中發(fā)現社會怎樣建構了男性和女性范疇,通過什么樣的過程建構了男女不同的形象,最終達到解放婦女的根本目的。
總的來說,后現代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性別不是由生理性別決定的,而是由社會規(guī)范、人際交往等社會情景因素決定的?!皼]有什么女性的生活方式,有的只是一些存在方式,且我們同意把這些存在方式理解為性別化的。因此,從理論上講,所有的存在方式對于兩性都是適合的,特定的情景誘發(fā)和支持了其中的一個。”[3]第二,持一個多樣化的女性觀。本質主義的觀點把女性看作是一個統(tǒng)一的、均勻的范疇,似乎女性生理性別上的共同性決定了女性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后現代女性主義認為不存在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女性范疇。生理性別僅僅是決定婦女生活風格的一個因素。僅僅把關注的焦點放在生理性別上,并用以界定女性的經驗,就會同質化、均勻化女性,從而把一個多維的現實描繪成了一維的畫面。第三,個人的就是政治的。后現代女性主義不回避價值問題。換言之,在后現代女性主義那里,科學研究與政治宣傳等社會活動的界限是模糊的。它不像女性經驗主義那樣采取價值中立的立場,相反,后現代女性主義就是要把個人的價值傾向和政治哲學觀點揉合進自己的學術研究活動。它要在性別的解構中,揭示其中存在的權力問題。性別差異實際上是一種權力的差異,是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因此,性別的分析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3后現代女性心理學的意義
后現代女性心理學擺脫了女性心理學的兩種傳統(tǒng),從強調性別差異和抹殺性別差異的對立和爭論中跳了出來,挑戰(zhàn)性別本身的本體論意義,從社會文化的建構來分析性別差異的產生過程,這種觀點對于正確認識性別差異的社會文化原因有著重要意義。正如女性心理學家麗薩?科斯格雷夫(Cosgrove L)指出的:“把后現代的觀點納入女性心理學將使得我們可以擺脫經驗主義和立場論爭吵的兩極化對立。后現代主義為解構,而不是為調和性別差異和性別規(guī)范提供了強有力的認識論基礎;它通過集中注意于制造性別的復雜過程和社會背景,支持和推動了女性心理學。”[4]
后現代女性主義為女性心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認識論基礎。女性心理學在其發(fā)展的早期,一直以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作為其認識論的基礎,這種認識論的觀點假定了一個獨立于主體的客觀實在的存在,認為人格、情緒、認知、性別等都是一些精神實在,相對于主體來說,這些精神實在都客觀地存在于某個地方,等待著研究者去發(fā)現和認識,等待著心理學家對其進行實驗和測量。雖然女性經驗主義質疑傳統(tǒng)心理學的公平性,認為傳統(tǒng)的研究方式以男性為標準和中心,充斥著“大男子主義”的偏見,導致對女性經驗的扭曲和對婦女的偏見,但是在認識論上女性經驗主義與主流心理學是一致的,從后現代主義的角度來看皆屬于本質主義的范疇。
女性立場論的認識論基礎是現象學的?,F象學主張對經驗的如實描述,反對設置任何的假設與前提。女性立場論從這樣一種認識論出發(fā),主張對女性經驗的忠實描述。持女性立場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女性在社會上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女性經驗的獨特性,對這種經驗的研究應該更多地使用現象學的質化方法,因為經驗主義的量化研究方法具有更多的男性化色彩。依據女性立場論的觀點,女性因為其在社會上受壓抑的地位,其在認識論上不同于男性。男性處在優(yōu)越的地位,其認識問題的角度和方式自然不同于處在卑下地位的女性。遭受壓抑越多的群體,其認識問題的方式越是全面,在對現實的理解上扭曲的成分越少。因為在社會上受壓抑的群體不得不適應于主流群體的文化,接受社會上優(yōu)越群體的認識角度和方式,但是受壓抑的群體同時又具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認識角度和方式,這樣一來,受壓抑的群體就有了雙重視角,因而認識問題較少地扭曲,更具有全面性。所以,女性立場論反對性別歧視,強調女性的價值觀、認識論,弘揚女性經驗的獨特性。
后現代女性主義者以后現代主義作為其認識論的基礎。后現代主義的認識論包含著兩個方面: 其一是解構的,其二是建構的。解構是對現存那些理所當然的知識和信念進行分解,找出其基本成分,發(fā)現其中的沖突和矛盾,解除其對我們思想的主宰。“通過解構那些通常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概念,我們有可能批判性地分析和分解那些流行的觀念。這些觀念可能被看成是基本的和穩(wěn)定的,但實際上是通過現存的社會關系而創(chuàng)造和維持的?!盵5]利用解構的方法,后現代女性主義重新評估現存的性別關系,找出決定性別關系的政治、經濟和權力因素,指出男女的性別差異實際上是一種權力上的差異。通過解構的方法,也使得后現代女性主義挑戰(zhàn)女性立場論的觀點,提出了一個多元化的女性概念。后現代女性主義指出,強調女性經驗的獨特性,不加分析地接受所謂女性的認識和行為方式,其結果可能是強化了父權制社會對婦女的壓抑。因為那些看似女性化的行為,如關聯性、同情心等,并非是女性的生理性別決定的,而恰恰是婦女世世代代受壓抑的結果。
另一方面,后現代女性主義的認識論是社會建構主義的。在后現代女性主義看來,有關性別的所謂知識和真理并不是性別的真實寫照,性別并非一個獨立存在的實在,等待著我們去發(fā)現和認識。所謂性別差異不是科學發(fā)現的結果,而是父權制社會的“發(fā)明”,是特定文化歷史中的社會建構物。這樣一種認識論的觀點反對性別問題上的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把性別的認識放到社會人際互動和相互協(xié)商的過程中,相對于女性經驗主義和女性立場論,這是一種新穎別致的認識論觀點。
后現代女性主義也為女性心理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基礎。女性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基礎是實證主義。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強調以經驗事實為依據,突出觀察、實驗和數量化方法的作用,貫徹客觀、中立的原則。女性經驗主義認為,心理學的研究中出現的對女性的忽視和偏見是由于心理學工作者沒有真正貫徹科學研究的公正和公平原則。因此,一旦這些科學的規(guī)范真正得以貫徹執(zhí)行,就可以發(fā)現性別差異方面的客觀真理。另一種女性心理學,即女性立場論的觀點以現象學的方法論作為其基礎,認為實驗和數量化的方法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色彩,對于女性經驗的研究更為適當的方法是現象學方法,即一種定性研究和質化描述。女性立場論的觀點認為質化描述具有更多的女性化色彩,是女性心理學推崇的方法。后現代女性心理學在方法論的問題上持開放的態(tài)度和多元論的觀點。從后現代主義的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觀點出發(fā),后現代女性主義認為方法應該多元化和多樣化,而不是執(zhí)著于某一種方法。女性主義研究面臨著尷尬的處境:一方面,它要為婦女的權益而奮爭,因此要挑戰(zhàn)現存的社會;另一方面,女性主義研究又是由現存的社會所支持的,因此或多或少地起到維護現狀的作用。要突破這種困境,就不能局限于一種方法。必須采納多種多樣的方法,突破傳統(tǒng)方法的束縛和限制。正如一些女性心理學家所指出的:“女性主義對科學的批評使得人們呼吁采納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這包括話語分析、人口學的方法、存在―現象學的方法、訪談、敘事研究、表演法等等?!盵6]后現代女性主義并不反對經驗主義的實驗和量化方法,同時也主張容納現象學的質化方法。每一種方法揭示的可能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多樣化的方法才能對性別問題產生全面的認識。因此,后現代女性主義認為方法并不是研究者面臨的最重要問題。她們要拋棄對方法論的迷信,超越具體的方法論。后現代女性主義認為,方法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問題的框架和形式。研究者的焦點應該在研究問題上。應該問題中心,而不是方法中心。問題驅動方法的選擇,而不是相反。
在方法論的選擇方面,后現代女性主義明確反對實證主義的價值中立說。后現代女性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格根曾經明確指出:第一,事實并不獨立于理論和方法,事實不是獨立的,它處在一定的理論框架之內;第二,科學家和被研究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影響著研究的結果,科學家不可能“客觀”和“中立”。特別是對于女性主義這樣一個充滿價值色彩的事業(yè),不可能為了加強研究結果的效度而保持“價值中立”。女性心理學不僅僅是一個學術活動,它同時也是一場政治運動。它的目標是“為了”(for)女性而研究,而不僅僅是“關于”(about)女性的研究。因此,女性心理學的價值色彩是明顯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揭示壓抑女性、病體化女性的社會條件,促進婦女的真正解放。
摘要:運用個性心理學,更新觀念,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對于貫徹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無比深遠的意義。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利益多元化、科技改革等社會環(huán)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強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的實效性,是擺在四川鄉(xiāng)鎮(zhèn)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關鍵詞:個性心理學;思想政治;關系
貫徹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人們光榮的歷史使命。在努力爭取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過程中,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增強全黨全民族的凝聚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新的歷史條件,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和困難。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利益多元化、科技革命和張揚個性的社會環(huán)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強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和實效性,是擺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本文試從個性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一難題進行分析和思考,提出應用個性心理學,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利益主體不斷分化、個人自由和價值逐步得到社會尊重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更多的從個體而不是集體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積極應用個性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這樣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帶人、以愛育人。
一、個性心理學的內涵與特征
為了應用個性心理學,首先我們必須對個性心理學有個基本的了解,對個性有個基本的理論把握。
1.個性與個性心理學的涵義
我國第一部大型心理學詞典――《心理學大詞典》中的個性定義反映了多數學者的看法:“個性,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這些層次有:第一,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第三,完成活動任務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動傾向方面的特征,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錯綜復雜、相互聯系、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的?!?
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現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心理學分支。
2.個性的基本結構
從構成方式上講,個性其實是一個系統(tǒng),其由三個子系統(tǒng)組成:
(1)個性傾向性――指人對社會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征,它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tǒng),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決定著人對周圍世界認識和態(tài)度的選擇和趨向,決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個性傾向性是人的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人對現實的態(tài)度,決定著人對認識活動的對象的趨向和選擇。
(2)個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種心理特點的一種獨特結合。所謂個性心理特征,就是個體在其心理活動中經常地、穩(wěn)定地表現出來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
(3)自我意識――指自己對所有屬于自己身心狀況的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意識是個性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結構。
3.個性的特征
一般而言,個性具有下列特征:
(1)個性的傾向性。個體在形成個性的過程中,時時處處都表現出每個個體對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動機、愿望、定勢和親合力,從而發(fā)展為各自的態(tài)度體系和內心環(huán)境,形成了個人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獨特的行為方式和個性傾向。
(2)個性的復雜性。個性是由多種心理現象構成的,這些心理現象有些是顯而易見的,別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覺察得很明顯,如熱情、健談、直爽、脾氣急躁等;有些非但別人看不清楚,就連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3)個性的獨特性。每個人的個性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即使是同卵雙生子甚至連體嬰兒長大成人,也同樣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特性。
(4)個性的積極性。個性是個動力傾向系統(tǒng)的結構,不是被客觀環(huán)境任意擺布的消極個體。個性具有積極性、能動性,并統(tǒng)帥全部心理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5)個性的穩(wěn)定性。從表現上看,人的個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
(6)個性的完整性。如前所說,個性是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一個人的各種個性傾向、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標準比較一致的基礎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決不是偶然性的隨機湊合。人是作為整體來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個性的發(fā)展性。嬰兒出生后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隨著其成長,其心理不斷豐富、發(fā)展、完善,逐漸形成其個性。從形式上講,個性不是預成的,而是心理發(fā)展的產物。
(8)個性的社會性。個性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起一定社會作用的有意識的個體。個性是社會關系的客體,同時它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主體。個性是一個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這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個性的社會性是個性的最本質特征。
二、個性心理學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想做好思想工作必須首先了解人、研究人、理解人,這樣才有一個做好工作的基礎。而個性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的個性心理的一門科學,對于理解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運用個性心理學。以下簡要分析個性心理學與思想政治工作之間的關系:
1.在研究對象上,兩者具有統(tǒng)一的指向點
政治思想工作的對象同個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一樣,都是具體的人,人的整個精神面貌(思想、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大千世界,林林總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個性心理學研究的客體,也就有政治思想工作的對象和場所。政治思想工作要使自身得到強化、深化,實現自己的根本目的和任務,離不開對個性心理學的巧妙運用。
2.在具體內容上,兩者具有共同的交合點
個性心理學與政治思想工作在理論原則、具體內容上相互滲透、吻合,具有密不可分的交合點。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論、原則、方針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但它在許多方面卻包含著豐富的個性心理學內容,其中許多理論原則、經驗做法,是結合具體的人的個性心理特點總結出來的,是和心理學的規(guī)律契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做“人心歸順”、“人性歸理”的工作的,只有認識和掌握具體的人的個性心理規(guī)律,并自覺地運用于實踐,它才能理順、氣正、運盛,生機勃勃,成效卓著。
3.在強化效應上,兩者具有相同的中介點
個性心理學與政治思想工作在實踐效果和作用形式上有共同的中介點,這就是外界環(huán)境、活動、社會因素總是通過個體的內應性而發(fā)生作用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切手段、方式,最終都要通過人們自覺的自我教育過程來實現,這與個性發(fā)展的效應程度最終要靠個體自我調節(jié)、自我強化是同義的。同時,自我意識作為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內應力”與個性的“可接受性”屬于同一品質,屬于強化效應的同一中介點。
三、應用個性心理學,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
既然個性心理學對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實際工作如何巧妙的應用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1.應用個性心理學,更新觀念
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觀念。在個性普遍得尊重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樹立尊重和服務的觀念。
(1)樹立尊重人的觀念。個性心理學認為人的個性是不同的,人們的個性應該得到尊重。沒有缺點、沒有思想問題的人是不存在的,有思想問題的人不僅需要批評教育,而且需要得以尊重、理解和關心。如一味地批評指責,不去關心存在的實際問題,那么思想問題非但解決不了,而且會引起較大的逆返情緒,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嚴重損害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影響小康建設。
(2)樹立服務觀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樹立服務的觀念,服務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奮斗目標,必須密切結合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開展工作,這樣,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生命。
2.應用個性心理學,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
根據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個性特點,努力改進工作方法。一是由“聲勢型”向“實效型”轉變。為避免“走過場”和“空對空”,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由“執(zhí)行型”向“自主型”轉變。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實現從群眾被動接受教育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轉變。三是由單純“灌輸型”向“滲透型”轉變。寓思想政治工作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群眾文體娛樂活動之中。四是由單一“教育型”向多元“綜合型”轉變。把思想教育與法律約束、行政監(jiān)督、經濟杠桿等多種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合力。
總之,運用個性心理學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要遵循心理誘導的規(guī)律,結合需要、動機、興趣、意志、氣質、性格、能力、意識等多方面的傾向性和心理特色,有計劃、有目的地規(guī)立教育和“系統(tǒng)工程”,訓練行為習慣,強化教育效果。我們政工干部,只有了解自己工作對象的內心世界,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天地,才能挖掘潛力,發(fā)揮優(yōu)勢,形成自己與工作對象竭誠雙關的凝聚力。
[摘 要] 本文基于人性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結合西部地區(qū)某省屬高校的實際,分析了健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的緊迫性和可行性,明確提出了健全體系的主要思路和總體框架,并展現了具體實踐與探索經驗,以期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才。
[關鍵詞] 人性心理學 經濟困難學生 精神資助
對經濟困難學生而言,貧困既是一種經濟狀態(tài),更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目前,高校中廣泛存在經濟貧困和精神貧困的“雙困生”。因此,著力健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使經濟困難學生不僅“經濟脫貧”,還要實現“心理脫貧”和“精神脫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基于人性心理學的理論依據[1]
人性心理學認為人性是人的生物屬性、精神屬性、社會屬性三種基本屬性的辯證統(tǒng)一,生物屬性被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制約;精神屬性以生物屬性為前提,社會屬性為內容;社會屬性以生物屬性為基礎,以精神屬性為表現形式。
三種人性的本能在心理層面上化為人的三種基本需要(生物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三種基本需要構成了人類心理種系進化和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的全部心理動力。人的三種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就會產生正向的、有利于健康的情緒,否則,產生負向的、不利于健康的情緒。人性心理學認為,各種性質和嚴重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就其內在原因來說,是人的某種屬性出現了問題,或者各種屬性之間的關系失去了平衡。這種失衡,導致了不同性質的人性偏離、扭曲和異化。那么,對于高校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由于物質需要的缺乏更導致了人性中心精神屬性的失衡。因此,解決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資助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健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的緊迫性和可行性分析
1.健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
由于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艱苦的生活條件、經濟上的重負以及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等原因,經濟困難學生承受著各種巨大壓力。這些壓力,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匱乏,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沖突、精神上的無助和心理上的困惑,后三者甚至成為引發(fā)其他問題的主要原因,會成為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障礙,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2]。
2.健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是傳統(tǒng)助學方式的有效補充
近年來,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普遍存在重“輸血”而輕“造血”,重“授之以魚”而輕“授之以漁”等現象,容易導致經濟困難大學生產生“等、靠、要”等消極思想,不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不利于經濟困難學生自立、自強,容易引發(fā)心理問題;忽視了經濟困難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在他們步履維艱的踏出大學校園后,又進入了令他們更加難以面對和應付的社會。
3.國家新資助政策的有效推行,為健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提供了必要的經濟資助基礎
從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國家實行國家助學貸款、生源地貸款、國家獎助學金等資助新政策,加大了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力度,同時各高校也普遍采取“獎、貸、助、補、減”等多項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從人性心理學角度來看,國家資助新政策的有效實行,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經濟困難學生的生物需要,為滿足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三、健全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的主要思路和探索
近年來,筆者在認真分析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在西部某省屬普通高校展開了基于人性心理學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的構建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收獲。
1.主要思路
主要思路是:堅持“助學為了育人”的理念,以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才為目標,以建立幫困隊伍和實施經濟困難心理輔導為主要突破口,重視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通過助學和育人有效結合,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系統(tǒng),實現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和精神脫貧,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才,使經濟資助發(fā)揮更大效益。
2.構建總體框架
按照上述主要思路,梳理出制約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工作健康發(fā)展的幾個重要問題,即“幫困隊伍建設、心理健康教育、情感關懷、搭建情感交流平臺以及拓展價值體現空間”,作為推進精神資助體系構建的五個抓手進行重點探索。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既注重每一個抓手自成體系,同時注重五個抓手之間的相輔相成,構成精神資助體系的有機整體。要使體系落到實處,必須在每個方面尋找一至兩項重要工作作為突破口,進行重點突破。從而形成了構建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的總體框架。
3.經濟困難學生精神資助體系實踐與探索
一是著力建立健全三支幫扶隊伍。第一支是學生青年積極分子隊伍,把學生積極分子建在每一個學生宿舍,及時了解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困難,開展“朋輩”幫扶,并及時向學校反映;第二支是以各院系黨總支副書記、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體的幫困隊伍,他們建立了各院系經濟困難學生檔案,熟悉每一位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況,從各方面引導幫助并解決實際問題;第三支是以機關黨員干部為主體的幫困隊伍,經常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幫扶活動。
二是積極開展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門制定多層次的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有效增強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心理調節(jié)能力,積極應對經濟壓力,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參與社會生活?!?】主要措施有四項:第一,開設必修課《大學生活心理學》,開展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專門邀請心理學專家及專業(yè)人士舉辦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講座;第三,適當開展心理團體輔導,引導經濟困難學生圍繞學習、生活、情感、人際交往等問題共同討論,解除心理壓力,提高應對能力;第四,建立經濟困難學生心理檔案,開展有針對性的訪談,耐心細致接待經濟困難學生個體咨詢。
三是堅持經濟資助與情感關懷相結合。十幾年來,每逢春節(jié)、五一、十一等重大節(jié)日,學校黨委書記親自帶領學校的黨政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與經濟困難學生歡度佳節(jié),并發(fā)放一定數額的慰問金和慰問品,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使其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愛,從而能夠有尊嚴的接受幫助,能夠真正融入正常的集體生活中來。
四是建設經濟困難學生情感交流平臺。第一,舉行經濟困難學生之間的各種聯誼活動,如趣味體育比賽、文藝活動、茶話會等,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增進情感交流;第二,開展勵志教育和榜樣激勵活動,加大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表彰和獎勵力度,邀請成功戰(zhàn)勝困難的有名人士等做勵志講座,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樹立信心;第三,采取措施促進經濟困難學生與班集體其他同學的感情交流,使其認識到經濟困難學生并不“弱勢”。
五是拓展經濟困難學生價值體現空間。一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通過主題班會、特殊節(jié)假日活動、征文演講等,引導經濟困難學生從感激父母老師開始,學會感激他人,感激社會。另一方面開展感恩實踐活動,通過參加勤工助學、知識宣傳、支教、技術服務等,拓展經濟困難學生價值體現空間,使其認識到自身價值,增強自信。
摘要:國內外對審計質量和盈余管理相關性研究發(fā)現:高審計質量對應著較低的、合理的盈余管理;高盈余管理公司會選擇提供低質量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本文通過對股東、經營者動機心理分析闡述盈余管理的動機,利用認知心理學分析盈余管理決策和審計報告決策,解釋了審計質量和盈余管理存在的上述關系。
關鍵詞:審計質量 盈余管理 心理學 分析
一、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對審計的定義是:“審計是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監(jiān)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边@個定義是在總結我國國家審計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較為符合我國政府審計的現狀。其實審計是對會計系統(tǒng)所提供信息的審查,評價這些信息是否真實可靠、及時有用、合法合規(guī)。審計作用的發(fā)揮取決于審計質量的高低,目前一般將審計質量定義為審計師發(fā)現并報告違約行為(會計報表錯報或漏報)的聯合概率(deangelo,1981)。deangelo(1981)從理論上分析了事務所的規(guī)模、品牌與審計質量的關系,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當事務所擁有的客戶數量越多,與某一特定客戶相聯系的審計公費收人占總收入的比例越小時,事務所機會主義動機行事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審計質量就越高。對于盈余管理,marin等認為是一種超越真實性報告與欺詐性報告邊界的行為或現象,即通過盈余管理所產生的會計報表雖缺乏真實性但也不是欺詐性報告。這種定義方式下的盈余管理難以進行變量測量,不僅因為盈余是一個總結性項目,更主要的是由于管理層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意披露企業(yè)真實的盈余狀況,而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存在又使得其愿望成為可能。我國的定義是認為盈余管理是利用會計政策所給與會計的自由選擇的空間,選擇有利于會計人員或者管理人員的利益的會計政策來進行會計信息的披露和提供。使用的方法和方式是合法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會計信息的正確傳達,減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有可能誤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筆者認為,盈余管理就是基于信息不對稱,公司的內部人——管理人員比外部投資人掌握更多的公司內部的信息,這為公司管理者進行以提高自己的財富和價值為目的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而審計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因此,盈余管理與審計之間的聯系是密切的。根據我國學者的實證研究發(fā)現,審計質量是與盈余管理有關系,李玲,陳任武(2005);蔡春,黃益建,趙莎(2005);章立軍(2005)等研究認為,審計質量的提高,會降低盈余管理的水平,減少因為盈余管理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高質量的審計更易發(fā)現和制約管理當局的會計錯誤和違規(guī),更有效地制約盈余管理行為。審計質量的高低可具體反映在已審計財務報告中注冊會計師容許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之間存在反向關系,較高的審計質量會容忍較少的盈余管理,從而可提高財務報告中會計盈余的可靠性及信息含量。絕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從實證角度出發(fā),通過假設審計質量的提高會降低盈余管理的水平,選擇樣本進行檢驗,最后得出結論。但是在理論上為什么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會存在這種關系,學者所給予的解釋就比較少。本文從行為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 二、動機心理理論與盈余管理動機
(一)動機心理學理論發(fā)展 心理學家們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形成了本能論、驅動力論、誘因論等動機心理學理論,這些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動物行為的內在起因和外在動因方面,試圖從有機體自身或者外部尋求行為的誘因。研究內容主要涉及本能、驅力、需要、誘因等方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動機心理學出現了連接論、驅力論、認知論、精神分析、歸因論以及成就動機論。研究的主題主要包括好奇(探索行為)、交往、不平衡(失調)、挫折、攻擊、焦慮、志向水平、生物化學關聯作用、強化理論等。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動機心理學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認知動機理論,如成就動機論、自我效能論,以及新近的自我決定論、預言論、歸因論等。這一時期認知觀進一步確立,認知研究真正成為當前動機研究的主流,與人的中介自我調節(jié)作用有關的因素受到重視,如自我效能、控制部位、自我控制等等。認知論和前期的機械觀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種理論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動機行為受個體的調節(jié)控制,而不是被動地受內外部刺激的擺布。認知論關注于動機過程中自我調節(jié)作用的發(fā)揮,即人的認知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關動機論題有:利他主義與助人行為;攻擊;成就追求和成功期望;情感的前因和后果;行為的改變。
(二)股東及經營者的需求及盈余管理動機 目前我國的上市公司絕大部分都是一股獨大,要么是國有股獨大,要么是法人股獨大。在國有股獨大的公司中,由于產權確認還不明晰,而國資委現在也做不到真正的監(jiān)督功能,其在這些公司中都是經營者掌握公司,而高層的經營者是由上面直接通過行政的方式任命,在其任職的期間公司的經營業(yè)績的好壞,直接與其政績掛鉤。因此,當公司的業(yè)績不能達到理想的水平,可能會影響政績的評價、職位的升遷的時候,對盈余管理的要求就非常的高。而在法人股獨大(不包括國有法人股)或者存在單一的大股東另外一些公司中,一般來說公司的經營者在業(yè)績不佳的情況下由于各種因素,如契約因素——某項貸款的要求是公司的凈利潤率要達到某個水平;政策因素——某一法規(guī)規(guī)定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必須達到多少等,當企業(yè)達不到這些要求的時,公司的經營者就有可能面臨下課的危機。因此,經營者就有強烈的動機希望進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及其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有以下方面:契約成本最小化;節(jié)稅的動機;政治成本因素;規(guī)避經營風險;資本市場動機;高級管理人員的變動;管理當局的業(yè)績考核;債務契約;符合公司盈余預測;其他動機。
三、認知心理學對風險決策的認識
(一)風險決策行為的心理機制 從行為學的觀點看,主要有以下心理機制:
(1)易得性偏差。人們在獲取信息時,對那些比較熟悉、比較顯著、容易搜尋和容易想象的事物比較敏感,從而高估這些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形成系統(tǒng)性的偏差。如人們熱衷于買彩票,印度洋海嘯發(fā)生之后旅游保險頗受人們青睞,這是因為巨額獎金和電視中關于海嘯災區(qū)觸目驚心的報道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沖擊力,從而高估了中大獎和遭遇災難這些小概率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盈余管理決策和審計質量決策中,由于中國法律懲罰力度不夠及執(zhí)行不力,使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只看到巨大的收益,而對被發(fā)現后的處罰在心理上被忽略。
(2)框架依賴偏差。人們的判斷和決策依賴于信息的描述方式(框架),當同一問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時,人們可能會作出不同的決策。心理學家愛德華·索恩迪克發(fā)現了“暈輪效應”,即人們對一個人或事物的良好或不好的總體印象會影響其對這個人或事物目前或將來預期的推論,這是框架依賴的一個典型例子。如公司可以通過盈余管理可以保持一個平滑的會計利潤水平,不僅可以
樹立公司良好的形象,還能滿足企業(yè)某些特殊需求,如債務契約、融資資格等。
(3)代表性偏差。人們在對某一事物進行判斷和評價時,常會過分關注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從而產生系統(tǒng)性的偏差,稱為代表性偏差,如人們生活中常說的“吃什么補什么”就是很典型的一種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遵從“小數定律”,即誤認為小樣本能代表總體的分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決策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決策時,肯定會向同類企業(yè)或者同行看齊,看到某些個別的現象后,可能就會產生這種心理“大家都這么做的,我也這么做沒關系”。
(4)心理賬戶。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賬戶”的概念,認為人們在心理上將來源不同、獲取時間不同、用途不同和存儲方式不同的財富劃歸到不同的賬戶里,不同的賬戶之間不能流通,不同賬戶里的財富是不可替代的,人們對不同賬戶里的財富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及不同的處理方式。應用到盈余管理決策上,上市公司可能會認為為了某些目的(比如契約成本最小化、節(jié)稅、規(guī)避經營風險、債務契約)可以實行高水平的盈余管理,為了另外一些目的(比如高級管理人員的變動、管理當局的業(yè)績考核、符合公司盈余預測)不能實施過高的盈余管理水平。
(二)風險的認知對決策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風險傾向中的認知中介作用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決策者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極大地影響其以后對風險的追求;同時他人類似決策的成功與否,同樣極大的影響其今后對風險的追求。即決策者先前成功的經驗多,或者看見他人同樣類似決策成功的經驗多,會導致今后追求風險的傾向性增加。這是認知中直覺的作用,也是認知中歸因的作用。因此,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經驗都會對決策者的風險傾向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其決策行為。如對上市公司,自己以往進行某種水平的盈余管理獲得了很大的收益,或者發(fā)現其他和自己情況相同的上市公司進行某種水平的盈余管理取得了很大收益,就會刺激上市公司繼續(xù)或者效仿其他上市公司進行該水平的盈余管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決策也是同樣的道理。二是決策者的風險傾向與其對風險的可接受性的認知密切相關。如果在風險知覺中,決策者認為情景中風險的可接受性高,即情景中固有的風險性突出,則會導致回避風險性決策,因為決策者往往會將這些固有的風險因素與消極的決策后果相聯系。反之,如果決策者認為,情景中有的潛在因素可以減少損失,由于提高了對機會特色的認知而降低了對風險因素的認知,從而導致對風險的追求。因此,對風險的認知影響著決策者對風險因素的權重。
四、心理學對審計與盈余管理水平關系的解釋
(一)審計質量高能有效減少盈余管理的解釋 這方面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較高水平的審計,能夠檢查出絕大部分的盈余管理,并且審計報告中也會對這些盈余管理進行披露;這樣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不僅不能夠得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給自己的形象帶來很大的破壞,投資者通過審計報告得知該企業(yè)進行了盈余管理受到欺騙,這樣肯定會導致股價的下跌。因此,高質量的審計必然會帶來盈余管理水平的降低。那為什么上市公司還會聘請有高質量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這是因為當上市公司聘請有高質量審計的事務所的時,說明經營者對自己的業(yè)績非常有信心,不需要進行利潤的操縱。在這種情況下聘請有高質量審計的事務所時,就可以向廣大投資者發(fā)出一個信號:表明公司的業(yè)績、財務、經營狀況都處于很好的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公司股價的上漲。
(二)盈余管理高和低審計質量相關的解釋 從期望理論的角度看,首先要知道在審計過程中的參與者以及與審計的經濟后果相關的利益主體,主要有所有者、經營者、審計單位(沒有考慮債權人、潛在投資者、稅務部門等利益相關者)。
(1)大股東的心理分析。我國上市公司股權高度集中于國有獨資或控股企業(yè)且股權分置,由此產生了許多制度性的缺陷。一些上市公司存在著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此外,董事長和總經理是由政府任命的,這些人更多地關注于自身的仕途,而仕途目標與公司的發(fā)展要求并不一致時,就不愿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企業(yè)經營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上,而是放在爭取上級部門的好感上,為此不惜采取短期化行為或采取操縱會計利潤來粉飾財務報表。對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施加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對股東而言,國有大股東一股獨大是上市公司的股權特征,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已成為證券市場的重要問題。上市公司有著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以獲得“配股”資格,從而使大股東獲得圈錢的機會。證監(jiān)會規(guī)定了嚴格的“配股”條件,為達目的上市公司往往通過非公允的關聯交易等方式,有時沒有注冊會計師的配合難以實現。所以,大股東并不希望審計師實話實說,也就根本不需要高質量審計服務。 (2)“會計師事務所的困惑”。由于中國的審計市場形成的比較晚,全國范圍內的審計市場上,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和風氣,由于會計師事務所普遍規(guī)模小,即使最大的前十家也不能夠占領審計市場的20%,生存危機是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最大風險。為了爭取客戶,相互之間競爭非常激烈,這就往往容易導致惡性競爭,以犧牲審計的質量來換取客戶。明知道審計質量的降低會帶來很大的經營風險,但是與生存危機相比較,似乎選擇降低審計質量相對來說,對自己更加有利一些,尤其是那些剛成立的、客戶非常少的小事務所更有可能犧牲審計質量,迎合客戶需要(其實往往只是經營者的需要),換取較多客戶,解決生存問題。由于審計市場上生存風險是最大的風險,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尤其是那些剛剛成立不久、規(guī)模比較小的事務所,在進行是否將低審計質量決策的時候就會面臨一種尷尬的局面,如同博弈論中的著名的“囚徒的困惑”。如果其他事物所選擇不降低質量,自己也選擇不降低質量,上市公司在選擇的時候可能考慮的最大因素就是收費的高低了,因此,降低費用就能夠取得競爭優(yōu)勢,其他事務所同樣也會考慮降低費用,這又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如果其他事物所選擇不降低質量,而自己選擇降低審計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自己所要求的費用比其他事務所高一些,對于那些有盈余管理需要的上市公司還是會選擇自己的,生存風險不再存在,經營風險加大。但相對在其他事物所選擇不降低質量的情況下,自己選擇降低質量比較有利。如果其他事務所降低審計質量,自己選擇不降低審計質量,從上市公司目前的普遍狀況看,需要進行盈余管理的公司還是占多數,而對于小會計事務所來說,那些經營好的公司又不會選擇自己,在自己不降低審計質量的情況下,可能自己根本吸引不了客戶,事務所也根本無法存活下去;如果其他事務所降低審計質量,自己也將低審計質量,規(guī)模的大小和審計費用的高低又成為了上市公司選擇時的主要依據,但至少選擇降低質量還可以給自己的生存帶來可能,還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方法來吸引一些客戶。所以,整體上,大家都選擇不降低質量是最優(yōu)的博弈均衡點,但是由于這種選擇需要大家一起的協(xié)調、需要所有的事務所達成一致,由目前審計市場的現實情況看,小規(guī)模的事務所太多,而稍微有些規(guī)模的事務所并不能占領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因而多數的事務所從自身利益的考慮,選擇了降低審計的質量。這當然還與上市公司的一些不正當的需要、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有很大的聯系,但是從根本上還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本身的內因導致審計市場上競爭混亂、惡性循環(huán)普遍存在。
(3)經營者的需要與選擇。目前上市公司國有企業(yè)主要還是由經營者所控制著,而私有企業(yè)由于經理人市場的不完善基本上是經營者與所有者同為一人。因此,本文只分析經理人的需要和選擇。根據上述的經營者的心理因素的分析知道,經營者很多時候都具有較強烈的盈余管理的動機。我國的審計市場可以說是一個買方的市場,買者(也就是公司的經營者)是優(yōu)勢的一方,不僅決定是否選擇某一家事務所,而且同時還是事務所傭金的償付者;而目前審計市場上審計服務的提供者,不僅沒有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而且業(yè)務也比較單一,很多事務所絕大部分的收入就是來源于審計費用,因此,各個事務所之間的競爭是比較激烈的,為了生存很多事務所尤其是那些業(yè)務單一的小事務所就必須去迎合買家——公司經營者的需要,而經營者的需要又是畸形的。由于提供低質量的審計報告的風險較高,因此這些事務所就要求比較高額的報酬,經營者從各種角度考慮后,還是發(fā)現付給較高的審計費用來換取漂亮的年報和審計報告所帶來的收益比較大之后,當然就愿意提供高額的審計費用,而要求較低的審計質量來允許自己進行較高的向上的盈余管理。所以,盈余管理高的公司的經營者,總是傾向于選擇那些能夠給自己提供低質量的審計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
摘要:運用個性心理學,更新觀念,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對于貫徹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無比深遠的意義。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利益多元化、科技改革等社會環(huán)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強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的實效性,是擺在四川鄉(xiāng)鎮(zhèn)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關鍵詞:個性心理學;思想政治;關系
貫徹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人們光榮的歷史使命。在努力爭取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過程中,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增強全黨全民族的凝聚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新的歷史條件,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更多的挑戰(zhàn)和困難。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利益多元化、科技革命和張揚個性的社會環(huán)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強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和實效性,是擺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本文試從個性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一難題進行分析和思考,提出應用個性心理學,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利益主體不斷分化、個人自由和價值逐步得到社會尊重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更多的從個體而不是集體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積極應用個性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這樣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帶人、以愛育人。
一、個性心理學的內涵與特征
為了應用個性心理學,首先我們必須對個性心理學有個基本的了解,對個性有個基本的理論把握。
1.個性與個性心理學的涵義
我國第一部大型心理學詞典——《心理學大詞典》中的個性定義反映了多數學者的看法:“個性,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這些層次有:第一,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第三,完成活動任務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動傾向方面的特征,如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錯綜復雜、相互聯系、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的?!?
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現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心理學分支。
2.個性的基本結構
從構成方式上講,個性其實是一個系統(tǒng),其由三個子系統(tǒng)組成:
(1)個性傾向性——指人對社會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征,它是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力系統(tǒng),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決定著人對周圍世界認識和態(tài)度的選擇和趨向,決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個性傾向性是人的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人對現實的態(tài)度,決定著人對認識活動的對象的趨向和選擇。
(2)個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種心理特點的一種獨特結合。所謂個性心理特征,就是個體在其心理活動中經常地、穩(wěn)定地表現出來的特征,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
(3)自我意識——指自己對所有屬于自己身心狀況的意識,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意識是個性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結構。
3.個性的特征
一般而言,個性具有下列特征:
(1)個性的傾向性。個體在形成個性的過程中,時時處處都表現出每個個體對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動機、愿望、定勢和親合力,從而發(fā)展為各自的態(tài)度體系和內心環(huán)境,形成了個人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獨特的行為方式和個性傾向。
(2)個性的復雜性。個性是由多種心理現象構成的,這些心理現象有些是顯而易見的,別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覺察得很明顯,如熱情、健談、直爽、脾氣急躁等;有些非但別人看不清楚,就連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3)個性的獨特性。每個人的個性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即使是同卵雙生子甚至連體嬰兒長大成人,也同樣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特性。
(4)個性的積極性。個性是個動力傾向系統(tǒng)的結構,不是被客觀環(huán)境任意擺布的消極個體。個性具有積極性、能動性,并統(tǒng)帥全部心理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5)個性的穩(wěn)定性。從表現上看,人的個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
(6)個性的完整性。如前所說,個性是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一個人的各種個性傾向、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標準比較一致的基礎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決不是偶然性的隨機湊合。人是作為整體來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個性的發(fā)展性。嬰兒出生后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隨著其成長,其心理不斷豐富、發(fā)展、完善,逐漸形成其個性。從形式上講,個性不是預成的,而是心理發(fā)展的產物。
(8)個性的社會性。個性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起一定社會作用的有意識的個體。個性是社會關系的客體,同時它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主體。個性是一個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這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個性的社會性是個性的最本質特征。
二、個性心理學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想做好思想工作必須首先了解人、研究人、理解人,這樣才有一個做好工作的基礎。而個性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的個性心理的一門科學,對于理解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運用個性心理學。以下簡要分析個性心理學與思想政治工作之間的關系:
1.在研究對象上,兩者具有統(tǒng)一的指向點
政治思想工作的對象同個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一樣,都是具體的人,人的整個精神面貌(思想、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大千世界,林林總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個性心理學研究的客體,也就有政治思想工作的對象和場所。政治思想工作要使自身得到強化、深化,實現自己的根本目的和任務,離不開對個性心理學的巧妙運用。
2.在具體內容上,兩者具有共同的交合點
個性心理學與政治思想工作在理論原則、具體內容上相互滲透、吻合,具有密不可分的交合點。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論、原則、方針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但它在許多方面卻包含著豐富的個性心理學內容,其中許多理論原則、經驗做法,是結合具體的人的個性心理特點總結出來的,是和心理學的規(guī)律契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做“人心歸順”、“人性歸理”的工作的,只有認識和掌握具體的人的個性心理規(guī)律,并自覺地運用于實踐,它才能理順、氣正、運盛,生機勃勃,成效卓著。
3.在強化效應上,兩者具有相同的中介點
個性心理學與政治思想工作在實踐效果和作用形式上有共同的中介點,這就是外界環(huán)境、活動、社會因素總是通過個體的內應性而發(fā)生作用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切手段、方式,最終都要通過人們自覺的自我教育過程來實現,這與個性發(fā)展的效應程度最終要靠個體自我調節(jié)、自我強化是同義的。同時,自我意識作為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內應力”與個性的“可接受性”屬于同一品質,屬于強化效應的同一中介點。
三、應用個性心理學,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
既然個性心理學對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在實際工作如何巧妙的應用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1.應用個性心理學,更新觀念
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觀念。在個性普遍得尊重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樹立尊重和服務的觀念。
(1)樹立尊重人的觀念。個性心理學認為人的個性是不同的,人們的個性應該得到尊重。沒有缺點、沒有思想問題的人是不存在的,有思想問題的人不僅需要批評教育,而且需要得以尊重、理解和關心。如一味地批評指責,不去關心存在的實際問題,那么思想問題非但解決不了,而且會引起較大的逆返情緒,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嚴重損害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影響小康建設。
(2)樹立服務觀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樹立服務的觀念,服務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奮斗目標,必須密切結合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開展工作,這樣,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生命。
2.應用個性心理學,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
根據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個性特點,努力改進工作方法。一是由“聲勢型”向“實效型”轉變。為避免“走過場”和“空對空”,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由“執(zhí)行型”向“自主型”轉變。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實現從群眾被動接受教育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轉變。三是由單純“灌輸型”向“滲透型”轉變。寓思想政治工作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群眾文體娛樂活動之中。四是由單一“教育型”向多元“綜合型”轉變。把思想教育與法律約束、行政監(jiān)督、經濟杠桿等多種手段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合力。
總之,運用個性心理學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要遵循心理誘導的規(guī)律,結合需要、動機、興趣、意志、氣質、性格、能力、意識等多方面的傾向性和心理特色,有計劃、有目的地規(guī)立教育和“系統(tǒng)工程”,訓練行為習慣,強化教育效果。我們政工干部,只有了解自己工作對象的內心世界,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天地,才能挖掘潛力,發(fā)揮優(yōu)勢,形成自己與工作對象竭誠雙關的凝聚力。
在當代女性文化的影響下,商業(yè)空間設計有著潛移默化的變化和發(fā)展。女性已經成為了消費社會的主要購買群體。本文以女性文化為出發(fā)點,通過分析女性與男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不同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女性的需求,并在分析成都金牛區(qū)凱德廣場設計的過程中發(fā)現其商業(yè)空間設計的優(yōu)缺利弊,從而推動女性商業(yè)空間設計的發(fā)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當代中國女性無論是在商界、政界都出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女性,她們的消費模式、消費觀念逐漸改變,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消費群體,正在引領消費社會的時代潮流。女性作為消費行為的主體之一,在商場購物方面表現出巨大的潛力。這也引起了商家們的關注,各種購物場所設計新穎、時尚,深得女性顧客的喜愛。本文就選取了其中一個深受眾多女性消費者喜愛的購物空間,作為了解女性的心理,以及分析在商場設計中有哪些深得人心的設計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性別與女性
性別自我概念的一個成分是性別認同,即一個人是女是男的自我界定。生物學性的意義是由我們的染色體、激素、生殖器官和腦的組織所界定的。男女在生理結構方面,包括認知能力、審美能力、空間設計思維能力和心理層面、社會教化、日常行為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體現在消費方式中,男女的差異更是明顯。如女性消費者的計劃性和目的性比男性差;消費決策比男性猶豫;女性比男性更喜歡結伴而行等。在商場購物中,興趣是產生消費行為的重要動機因素之一,而在興趣方面,男性消費者一般多購買“硬性商品”,注重理性、商品質量、實用性,較強調陽剛氣質,而且不愿討價還價。相較男性,女性則對時尚和美有著強烈的追求,她們大多具有熱情細膩、聯想豐富、“浪漫主義”的心理特征,更加注重商品的外觀、色彩、款式等。另外,中年女性更加注重個性風格的體現,成熟、穩(wěn)重、不落俗套的風格更能引起她們的注意。并且這類女性大多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樂于在消費上表達自己的個性、品味和審美。女性對于“美”的追求可以用“亙古不變”來形容。由于女性角色的不同,使她們不僅注重自身的美,同時也注重家庭成員的形象。她們不僅需要購買自己所消費的產品,同時也是大多數兒童用品、老人用品、家庭用品的主要購買者。因此,商家要占領市場必須對女性購買群體予以足夠的重視。
商業(yè)購物空間的概念
商業(yè)購物空間泛指為人們日常購物提供商業(yè)活動的各種空間、場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應為各類商場、商店。它們是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橋梁和紐帶。商場是流通主體—商品和消費主體—消費者之間的紐帶。作為紐帶的商場,必須全面掌握消費者的心理,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促進購買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當今女性文化影響下的商業(yè)空間案例調查研究
1.成都金牛區(qū)凱德廣場的室內規(guī)劃與設計
成都金牛區(qū)凱德廣場位于交大路-沙灣沿線商業(yè)帶,作為區(qū)域性的購物中心,凱德廣場金牛店集購物休閑、美食娛樂、生活配套為一體,打造了娛樂化、個性化、綜合性一站式購物中心的商業(yè)特色。商場的樓層導購布置清晰地體現了商場的服務人群定位,商場主要入口和出口為一層、負一層,人流量龐大,一層“精致風尚”、二層“潮尚之地”,眾多女性品牌的進駐,是商家精心打造的結果,滿足了女性消費者對于美、時尚和個性的需求。三層紳士品格,集男裝、男性配飾、親子教育為一體,男性商場空間所占比例僅占第三層空間的1/2,這本身與男性消費市場的占有份額有關,四層歡樂家庭,集影院、KTV、兒童、餐飲,為商場的娛樂區(qū),人流量龐大,特別是近年電影市場在中國的火爆,消費需求在近幾年瑞增。也是二期商場的主推區(qū)域,成為了凱德商用的重點消費區(qū)域。五層宴萃有約,六層開放的空中花園為商場打造“吃”、“喝”、“玩”、“樂”的購物體驗,增添了實用性和趣味性。
2.悅詩風吟
Innisfree(悅詩風吟)是韓國化妝品品牌。之所以選擇這個品牌,是因為筆者不管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此次調研的過程中,這個品牌經常能夠吸引眾多的女性顧客光顧,這和它的尋找到了都市女性心目中所向往的未來的化妝品的特性:自然、健康、樸素、時尚的理念不無關系。但是吸引眾多女性消費者光顧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它基于產品理念所做的成功的空間裝飾設計?!俺鞘兄行牡木G色空間”是悅詩風吟的設計主題。悅詩風吟的店面設計主要以簡潔、自然的黑白兩色為主,招牌設計以白色鏤空字體,內藏綠色LED燈帶為主體,形象鮮明、突出。這樣統(tǒng)一的設計風格,讓悅詩風吟的品牌效應無論在何地都能得到很好的推廣。店內招牌式的綠植墻是悅詩風吟的設計特色,顧客可以感受到悅詩風吟來自濟州的純凈自然之感。店內主要以木色、白色為主,綠色植物加以點綴,色彩淡雅,大量采用局部照明,突出商品。燈具的選擇主要以造型簡潔的筒燈為主,主要區(qū)域則為透明圓形玻璃吊燈,很好地迎合了室內清透、明亮的設計主題。商品的陳列方式多樣,儼然有序,滿足了商品柜架設計的實用性、靈活性、美觀性、安全性、經濟性等特點。整個空間為突出韓國自然主義化妝品,精心營造出了一個享受城市中心的清凈空間,釋放生活的壓力,感受純凈濟州綠意的空間。
3.禾文阿思
禾文阿思,英文名:HeavenArts,它的意思是:藝術的天堂!它是專注南亞風情手工精品,主營印巴風情服飾、印巴特色飾品、印巴純銀寶石飾品、特色印度香等的一個綜合性品牌。產品以人文、手工、自然、時尚的理念而主。因此,在空間的裝飾設計上頗具有東南亞的異域風情特色,吸引了大批崇尚異域風情、優(yōu)雅嫵媚的女性顧客。
禾文阿思的空間裝飾設計以浪漫的東南亞風格為主,因此來自大自然的木材、藤、竹成為首選??臻g的店面設計以實木搭配文化石裝飾,質樸自然。招牌設計為原木配以金色金屬字暗藏LED燈帶,主體鮮明、奢華高貴。局部實木雕花裝飾,盡顯精致。店面外立面大面積的純銅鑄造的佛頭裝飾,凸顯異域特色。店內外環(huán)繞植物與水池取與自然無限接近之意,室內重視水環(huán)境的引入,受中式思想的影響,講求風水即水生財,水循環(huán)還能起到室內降溫的作用,這是東南亞風格的一大設計元素。店內以深色原木家具為主,白色和原木深褐色,打造沉穩(wěn)空間。同時大面積的紫色的運用傳達出神秘、嫵媚的女性氣質。局部陳列選用具有精美雕花工藝的凳、桌、展柜等,集聚實用性和裝飾性。石雕、木雕、陶藝制品和與佛像有關的青銅雕像,是店內設計的一大特色。光潔的地面搭配深沉色系條紋圖案地毯,打造主要展示區(qū)域,吸引眼球。頂棚采用石膏板吊頂,巧妙地利用頗具東南亞特色的暴露木結構為頂棚裝飾,燈具則選擇了東南亞竹編燈飾、藤條燈飾為主,燈光柔和、溫暖。禾文阿思的空間裝飾設計為整個色彩艷麗、嫵媚優(yōu)雅的女裝服飾打造了一個夢幻、神秘的空間。
當今女性文化影響下商業(yè)空間設計的問題與改進方向
商業(yè)空間儼然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也涌現出非常多人性化的設計,然而在設計中仍然存在不合理、不成熟之處,值得我們探討。在筆者調研金牛區(qū)凱德廣場的過程中,主要總結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衛(wèi)生間的功能有待完善。筆者觀察到女性用戶在衛(wèi)生間紙筒的使用上存在不便,不能夠讓女性靈活抽取使用,會產生不良情緒。其次是坐便器的使用率低,出現即使短暫的排隊,也不愿使用坐便器的現象。第二,升降電梯導視信息有待明確。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從升降電梯下到停車場后,不能迅速找到停車的位置,如果不是從同一電梯來回商場,通常找不到停車的位置,總在停車場不斷穿行。第三,公共設施形式較單一。在休息區(qū)的設計上,椅子的材料與色彩都比較單一,缺少生趣,不利于人們的購物體驗。特別是帶小孩子的家長們,缺少了和孩子休息時互動的空間??傊?,女性文化影響下的商業(yè)空間設計還存在些許問題,所以研究女性文化影響下的商業(yè)空間設計是很有必要的。
結論
隨著中國女性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消費群體的身影在商業(yè)空間中的比例不斷擴大,并且只會出現有增無減的趨勢。因此,女性商業(yè)空間設計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迫切需要更多符合女性氣質和消費心理的空間。通過對成都金牛區(qū)凱德廣場空間設計的調研分析,得知怎樣讓商業(yè)空間更好的為女性服務,這便需要我們在商業(yè)空間設計中以女性心理情感、思維模式為主要方面采取特別的表現手法。給予空間不僅有美的情景還要有精神內涵,增強女性商業(yè)空間特有的藝術修養(yǎng)和精神內涵,才是有益于從根本上改善女性在商業(yè)空間中的消費質量。從而對未來的女性商業(yè)空間設計的發(fā)展做出初步的預測和展望。
作者:羅丹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在當代女性文化的影響下,商業(yè)空間設計有著潛移默化的變化和發(fā)展。女性已經成為了消費社會的主要購買群體。本文以女性文化為出發(fā)點,通過分析女性與男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不同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女性的需求,并在分析成都金牛區(qū)凱德廣場設計的過程中發(fā)現其商業(yè)空間設計的優(yōu)缺利弊,從而推動女性商業(yè)空間設計的發(fā)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當代中國女性無論是在商界、政界都出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女性,她們的消費模式、消費觀念逐漸改變,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消費群體,正在引領消費社會的時代潮流。女性作為消費行為的主體之一,在商場購物方面表現出巨大的潛力。這也引起了商家們的關注,各種購物場所設計新穎、時尚,深得女性顧客的喜愛。本文就選取了其中一個深受眾多女性消費者喜愛的購物空間,作為了解女性的心理,以及分析在商場設計中有哪些深得人心的設計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性別與女性
性別自我概念的一個成分是性別認同,即一個人是女是男的自我界定。生物學性的意義是由我們的染色體、激素、生殖器官和腦的組織所界定的。男女在生理結構方面,包括認知能力、審美能力、空間設計思維能力和心理層面、社會教化、日常行為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異。體現在消費方式中,男女的差異更是明顯。如女性消費者的計劃性和目的性比男性差;消費決策比男性猶豫;女性比男性更喜歡結伴而行等。在商場購物中,興趣是產生消費行為的重要動機因素之一,而在興趣方面,男性消費者一般多購買“硬性商品”,注重理性、商品質量、實用性,較強調陽剛氣質,而且不愿討價還價。相較男性,女性則對時尚和美有著強烈的追求,她們大多具有熱情細膩、聯想豐富、“浪漫主義”的心理特征,更加注重商品的外觀、色彩、款式等。另外,中年女性更加注重個性風格的體現,成熟、穩(wěn)重、不落俗套的風格更能引起她們的注意。并且這類女性大多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更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樂于在消費上表達自己的個性、品味和審美。女性對于“美”的追求可以用“亙古不變”來形容。由于女性角色的不同,使她們不僅注重自身的美,同時也注重家庭成員的形象。她們不僅需要購買自己所消費的產品,同時也是大多數兒童用品、老人用品、家庭用品的主要購買者。因此,商家要占領市場必須對女性購買群體予以足夠的重視。
商業(yè)購物空間的概念
商業(yè)購物空間泛指為人們日常購物提供商業(yè)活動的各種空間、場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應為各類商場、商店。它們是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橋梁和紐帶。商場是流通主體―商品和消費主體―消費者之間的紐帶。作為紐帶的商場,必須全面掌握消費者的心理,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促進購買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
當今女性文化影響下的商業(yè)空間案例調查研究
1.成都金牛區(qū)凱德廣場的室內規(guī)劃與設計
成都金牛區(qū)凱德廣場位于交大路-沙灣沿線商業(yè)帶,作為區(qū)域性的購物中心,凱德廣場金牛店集購物休閑、美食娛樂、生活配套為一體,打造了娛樂化、個性化、綜合性一站式購物中心的商業(yè)特色。
商場的樓層導購布置清晰地體現了商場的服務人群定位,商場主要入口和出口為一層、負一層,人流量龐大,一層“精致風尚”、二層“潮尚之地”,眾多女性品牌的進駐,是商家精心打造的結果,滿足了女性消費者對于美、時尚和個性的需求。三層紳士品格,集男裝、男性配飾、親子教育為一體,男性商場空間所占比例僅占第三層空間的1/2,這本身與男性消費市場的占有份額有關,四層歡樂家庭,集影院、KTV、兒童、餐飲,為商場的娛樂區(qū),人流量龐大,特別是近年電影市場在中國的火爆,消費需求在近幾年瑞增。也是二期商場的主推區(qū)域,成為了凱德商用的重點消費區(qū)域。五層宴萃有約,六層開放的空中花園為商場打造“吃”、“喝”、“玩”、“樂”的購物體驗,增添了實用性和趣味性。
2.悅詩風吟
Innisfree(悅詩風吟)是韓國化妝品品牌。之所以選擇這個品牌,是因為筆者不管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此次調研的過程中,這個品牌經常能夠吸引眾多的女性顧客光顧,這和它的尋找到了都市女性心目中所向往的未來的化妝品的特性:自然、健康、樸素、時尚的理念不無關系。但是吸引眾多女性消費者光顧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它基于產品理念所做的成功的空間裝飾設計。
“城市中心的綠色空間”是悅詩風吟的設計主題。悅詩風吟的店面設計主要以簡潔、自然的黑白兩色為主,招牌設計以白色鏤空字體,內藏綠色LED燈帶為主體,形象鮮明、突出。這樣統(tǒng)一的設計風格,讓悅詩風吟的品牌效應無論在何地都能得到很好的推廣。店內招牌式的綠植墻是悅詩風吟的設計特色,顧客可以感受到悅詩風吟來自濟州的純凈自然之感。店內主要以木色、白色為主,綠色植物加以點綴,色彩淡雅,大量采用局部照明,突出商品。燈具的選擇主要以造型簡潔的筒燈為主,主要區(qū)域則為透明圓形玻璃吊燈,很好地迎合了室內清透、明亮的設計主題。商品的陳列方式多樣,儼然有序,滿足了商品柜架設計的實用性、靈活性、美觀性、安全性、經濟性等特點。整個空間為突出韓國自然主義化妝品,精心營造出了一個享受城市中心的清凈空間,釋放生活的壓力,感受純凈濟州綠意的空間。
3.禾文阿思
禾文阿思,英文名:Heaven Arts,它的意思是:藝術的天堂!它是專注南亞風情手工精品,主營印巴風情服飾、印巴特色飾品、印巴純銀寶石飾品、特色印度香等的一個綜合性品牌。產品以人文、手工、自然、時尚的理念而主。因此,在空間的裝飾設計上頗具有東南亞的異域風情特色,吸引了大批崇尚異域風情、優(yōu)雅嫵媚的女性顧客。
禾文阿思的空間裝飾設計以浪漫的東南亞風格為主,因此來自大自然的木材、藤、竹成為首選??臻g的店面設計以實木搭配文化石裝飾,質樸自然。招牌設計為原木配以金色金屬字暗藏LED燈帶,主體鮮明、奢華高貴。局部實木雕花裝飾,盡顯精致。店面外立面大面積的純銅鑄造的佛頭裝飾,凸顯異域特色。店內外環(huán)繞植物與水池取與自然無限接近之意,室內重視水環(huán)境的引入,受中式思想的影響,講求風水即水生財,水循環(huán)還能起到室內降溫的作用,這是東南亞風格的一大設計元素。店內以深色原木家具為主,白色和原木深褐色,打造沉穩(wěn)空間。同時大面積的紫色的運用傳達出神秘、嫵媚的女性氣質。局部陳列選用具有精美雕花工藝的凳、桌、展柜等,集聚實用性和裝飾性。石雕、木雕、陶藝制品和與佛像有關的青銅雕像,是店內設計的一大特色。光潔的地面搭配深沉色系條紋圖案地毯,打造主要展示區(qū)域,吸引眼球。頂棚采用石膏板吊頂,巧妙地利用頗具東南亞特色的暴露木結構為頂棚裝飾,燈具則選擇了東南亞竹編燈飾、藤條燈飾為主,燈光柔和、溫暖。禾文阿思的空間裝飾設計為整個色彩艷麗、嫵媚優(yōu)雅的女裝服飾打造了一個夢幻、神秘的空間。
當今女性文化影響下商業(yè)空間設計的問題與改進方向
商業(yè)空間儼然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也涌現出非常多人性化的設計,然而在設計中仍然存在不合理、不成熟之處,值得我們探討。在筆者調研金牛區(qū)凱德廣場的過程中,主要總結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衛(wèi)生間的功能有待完善。筆者觀察到女性用戶在衛(wèi)生間紙筒的使用上存在不便,不能夠讓女性靈活抽取使用,會產生不良情緒。其次是坐便器的使用率低,出現即使短暫的排隊,也不愿使用坐便器的現象。
第二,升降電梯導視信息有待明確。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從升降電梯下到停車場后,不能迅速找到停車的位置,如果不是從同一電梯來回商場,通常找不到停車的位置,總在停車場不斷穿行。
第三,公共設施形式較單一。在休息區(qū)的設計上,椅子的材料與色彩都比較單一,缺少生趣,不利于人們的購物體驗。特別是帶小孩子的家長們,缺少了和孩子休息時互動的空間。
總之,女性文化影響下的商業(yè)空間設計還存在些許問題,所以研究女性文化影響下的商業(yè)空間設計是很有必要的。
結論
隨著中國女性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消費群體的身影在商業(yè)空間中的比例不斷擴大,并且只會出現有增無減的趨勢。因此,女性商業(yè)空間設計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迫切需要更多符合女性氣質和消費心理的空間。通過對成都金牛區(qū)凱德廣場空間設計的調研分析,得知怎樣讓商業(yè)空間更好的為女性服務,這便需要我們在商業(yè)空間設計中以女性心理情感、思維模式為主要方面采取特別的表現手法。給予空間不僅有美的情景還要有精神內涵,增強女性商業(yè)空間特有的藝術修養(yǎng)和精神內涵,才是有益于從根本上改善女性在商業(yè)空間中的消費質量。從而對未來的女性商業(yè)空間設計的發(fā)展做出初步的預測和展望。
指導老師:李英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摘 要:“男性負性心理”主要特征有四點,即家長式的作風和思想意識,精神分裂,男性的受挫心理和創(chuàng)造力,不能寬恕女性犯的錯。這種擁有男性負性心理的男主人公可以是任何影片中的一個男主人公。
關鍵詞:“男性負性心理學”;精神分裂;受挫心理;電影本體心理學
一、家長式的作風與思想意識
(一)《大紅燈籠高高掛》
“老爺”是一個男人負性心理的刻板定型,從他說的話中可以分析出他在這個家中處于絕對的主宰地位。整部影片都在這個老爺的貌似有陽剛之氣的刻板定型中展開, 在這樣的場景中,那個自認為有陽剛之氣的男子漢,開始了他自身的刻板定型的毀滅性活動。老爺娶了一房又一房的姨太太,但他最在乎的就是這些女人的腳,他通過這種對腳的關注這種意象來影響四太太,使她喪失意識,并讓她的心理更加有障礙,以為自己受到了另外一個靈魂的蹂躪,這種情況使得原本極有活力和意識的四太太,喪失了意識力,從而直至精神的崩潰。
(二)《紅高粱》
分析這部影片時,我們最先看到的是新娘的轎子在塵土飛揚的路上顛簸著前進的情景。轎夫為了吸引九兒不住地和她說話,從那句“轎上的小娘子,跟哥哥們說幾句話,藏在里面也不嫌悶哪”就顯現出了他的負性心理。其實在他的潛意識中,他是有勇氣的,只是沒有明確表達。于是他讓自己“信息心理感應場”又發(fā)出了這樣一句話“小娘子,哥哥們給你抬一回不容易啊”,他只是想讓新娘開口,讓他發(fā)出的信息有一個良好的回饋。
二、精神分裂
(一)《大紅燈籠高高掛》
再次看這句話“洋學生到底不一樣啊,好了,脫衣服睡覺吧”。這句話是男性標準意識化的分裂,事實上,從本體心理學來說,作為有著男性負性心理的老爺,他的過錯在于他并沒有時刻提醒自己,要使自己的機體的規(guī)律和行為保持一致。所以,主體便在一開始就在這個封建家庭中縱容自己的混亂行為,讓他的潛意識對所有的女性都只看到如何讓他的身體得到快感,在強大的“信息心理感應場”機制的作用下最終會導致主體活動實體的瓦解。自然,這種心理感應場的機制是在主體的同意下發(fā)生的,主體因為缺乏相應的反抗機制,所以只能服從于自己的心理感應場。
(二)《英雄》
擺在秦王面前那一排排正在燃燒著的蠟燭照亮了無名的心,這些蠟燭從電影本體心理學來說具有著典型的象征意義,蠟燭類似于一種干預人腦機理的機器,在機器的干預下,人往往會做出和之前預設相悖的事情。同時這也是一種精神分裂行為,是男性負性心理中標準的精神分裂行為。為了讓他刺死秦王,長空、殘劍、飛雪放棄了生命。在他們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堅信他會刺死秦王??墒钱斔嬲亟咏饲赝鯐r,他卻退縮。除去自己的負性心理作用之外,還基于當時的制度。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在制度里,而且制度是不能被推翻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制度來對其進行制約。而在制度里,首領和君主是必須存在的,他們的存在是國家管理和社會秩序的維護的需要。因此,皇帝是不可以被殺死的,并且殺死皇帝也是不現實的。
三、男性受挫心理與創(chuàng)造力
(一)《英雄》
影片展現給觀眾的是,男性是因為受挫之后才會產生一種報復心理,這種報復心理即表現在其它三人為了讓無名接近秦王而犧牲了自己。他們去殺秦王是基于女性的動力,因為飛雪為了他們也放棄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這是男人們負性心理使然的結果。影片《英雄》從電影本體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不僅體現了生活中個人的現實反映,也體現一個民族的民族心理。長空、殘劍、飛雪為了成全無名,為了完成刺秦王的任務,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篤定無名會贏,因為無名沒有心,也沒有情,他專心練劍,所以無名。這可以稱之為男性負性心理中的白日夢表征。
四、不能寬恕女性犯的錯誤
一旦男性被負性心理進入,就會產生一種情結,就是不能寬恕女性犯錯的情結。這種情結是可以轉移的,它既可以在進入時有所活動,也可以在被進入時有所活動。頌蓮為了保住她的地位和燕兒叫勁,所以她就假裝懷孕。燕兒發(fā)現后,便告訴了二太太,直到后來老爺找到大夫,知道了頌蓮是假裝的,于是老爺封了頌蓮的燈,不再去頌蓮那里。老爺的這種情結遵從了他的本性以及本能性的一切規(guī)則活動。這種“信息心理感應場”所產生的情結,是從主體整體機體里獨立出來的,且同主體的構想、計劃和組織形式截然對立。這種男性的負性在無意識地驅動下不會顧及他人的心理需求,只會認為自己是個聰明人,作為一種負性心理的生存哲學,它總是潛伏在男人身上,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在某種不特定的情況下發(fā)泄出來。通過無意識的媒介活動讓他有了這種選擇,一方面,是對“信息心理感應場”的感應,另一方面,是他對這種心理感應場無法反抗。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女性的角色和權利已得到人們普遍的尊重和認可。但這一切僅僅是從社會角度而言,其實,男女兩性除了生理上的不同之外,在心理和行為上也有很大的差別。
關鍵詞:兩性心理 差別 研究
一、引言
生物學方法認為,生物學概念上的性別自然形成了性別身份。它的觀點是,遺傳因素與荷爾蒙共同作用,形成了社會用以區(qū)分男女的個性和行為特征。持此觀點的人,經常引用研究所發(fā)現的男孩和女孩在幼兒時期行為或游戲舉動的不同來支持自己。
心理分析理論建立在這樣的觀點之上:人類的思維活動很多部分埋藏于表面之下。我們所意識到的實際只是一小部分。潛意識記憶、情緒和性沖動是促使我們行動的力量。心理分析學者相信,性別身份同個性的其他部分一樣,也源于我們早期的經歷,只是它們埋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讓我們在平常的情況下意識不到。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一切社會行為都是在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通過對示范行為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變的。該方法指出兒童是在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中學會適應恰當的性別角色的,其中包括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條件制約及模仿和認同的社會學習機制。
二、兩性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
認識發(fā)展方法是科爾伯格1966年提出的。他認為,兒童活動性別身份的過程是分階段的:2~5歲,性別形成期,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穩(wěn)定。5~6歲,性別穩(wěn)定期。6~7歲,性別堅固期。獲得性別身份的過程開始于界定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然后注意男孩或女孩的行為并建立自己對性別及相應行為的認識。
性別圖示理論是類似于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發(fā)展論的結合體的理論。他們認為,一旦孩子知道了自己的性別,就會開始學習此性別“恰當的”行為規(guī)范。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發(fā)展出非常復雜多變的性別圖式。這些圖式會知道他們的行為和活動的選擇。這樣,性別圖式通過將得到的性別信息組織起來,就可以幫助孩子感知他的世界,同時圖式還會指導孩子對自身行為和計劃的意識和理解。
三、兩性心理差別的形成因素
通過對各主要心理學學派的學習以及對一些經典的心理學試驗和現象的分析。我們在這里認為文化是造成兩性心理性別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文化造就了男女兩性鮮明的心理性格。文化因素。我們這里所說的文化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它涵蓋了更多的東西,不僅包括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還包含了動作行為,物品等等可以明確或著暗示地傳遞信息的事物。文化是一個體系,如同人的身體一樣可以分成器官、組織、細胞、基因,四個層次。由文化基因組成文化細胞,文化細胞又組成各種功能不同的文化組織,文化組織又結合成文化器官。文化基因如同生命體中的基因一樣是文化體的最基礎最小的組成單位。文化基因是文化信息的載體。文化基因的不同組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體,也就形成了各種式樣的各具鮮明特色的心理性格,當然同時也造就了男女兩性心理性別的差異。
心理是文化的反映,心理差異是文化基因不同組合形成的各異的文化體的反映。文化是心理的根基,也是心理差異的源頭。沒有了文化也就沒有了心理,也就更加不會有心理差異。要找到關于這一點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研究人類的史前時期。在這個時代,人類還沒有產生任何的文明、文化。人類還是在蠻荒時期,同動物相差無二。人類的心理就如同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的心理,也沒有什么男女兩性之間的差別。但是這是一個沒有文明的時代,它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的能夠了解當時人類生活狀況證據。或許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但我相信是沒有的。但是狼孩、豹孩等等一些由非人類撫養(yǎng)長大的人類的發(fā)現從另外一個方面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由人類的父母繁育,具備人類的一切應該具有的生理條件。但是,他們從出生起就被父母(或著其他監(jiān)護人)移棄。他們生活在一個和現代人類社會完全隔絕的環(huán)境中,是動物生活在森林中的動物撫養(yǎng)了他們,他們是在動物所處的社會中長大的,沒有受到現代人類文明的任何滋養(yǎng)。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就如同還沒有產生人類文明的史前時代。因此,通過對他們的研究文明可以了解人類史前時代的生存狀態(tài)。
1920年9月19日,辛格牧師在印度加爾各答西南的一個叢林中,發(fā)現了兩個由狼哺育的女孩。年長的估計8歲,年幼的1歲半。她們都是出生后半年被失去幼仔的母狼銜去的。年長的取名卡瑪娜,年幼的取名為阿瑪拉。人類的行為和習慣幾乎沒有,但具有不完全的狼的習性。她們不會說話,發(fā)音獨特,不是人的聲音,不會用手,不能直立行走。她們懼怕人,對狗貓似乎特別有親近感。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頸長嚎。
其它關于獸孩的記載有:1724年,人們在英國漢諾威附近發(fā)現一個全身赤裸、褐色皮膚、黑色頭發(fā)的怪物男孩,被人們稱為“野彼得”。 1875年時,著名的瑞典生物學家林耐所著的生物分類著作中,就記載了關于野獸撫育孩子的事例:如1344年在德國黑森發(fā)現的被狼哺育長大的小孩;1661年在立陶宛發(fā)現的與熊一起長大的小孩;及1672年在伊朗發(fā)現的為綿羊所哺育的小孩。伊拉克《笛子報》1978年第339期的報道布隆迪的一些村民在1974年發(fā)現一個和猴子生活在一起的八歲男孩,人們起名叫他“約翰”。
無論是狼孩還是熊孩等等被人類發(fā)現的獸孩,他們無疑都具備完整的人的一切生理條件。但是他們是否具有男女兩性的心理差異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些獸孩被發(fā)現是行動舉止于動物無異,全無男性的性格特征如勇敢、正直、寬厚、懶散、自負、豪爽、果斷等等;也沒有女性的性格特征如溫柔、害羞、敏感、善良、虛榮等等。稱之為人都尚勉強。這樣的獸孩自幼脫離了人類的文化體系,或生活在森林或和動物一起生活,沒有受到人類文化的滲透,人類的心理都沒有能夠產生,更何況心理性別差異。
四、結語
文化因素是性別認同主要因素,更加是造成男女兩性心理性別差異的決定性因素。是文化制造出了“男人”與“女人”,是文化制造出了兩性心理的差異。性別角色的分配與差異是與所處的社會相匹配的。與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相匹配的。并隨著社會、環(huán)境、文化的發(fā)展而相應的發(fā)展。
摘要: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被重視,這是因為青少年處于一個蓬勃的生長發(fā)育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著巨大的變化。這個時期的學生面臨身上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他們要走過一段困難的適應期。沒有過度好這段時期,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容易出現一些負性心理。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社會因素復雜多樣,其中影響較大的因素有:家庭環(huán)境和早期教育;沖突、挫折和防御機制;生活事件與心理應激等。其中生活事件與心理應激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最不容忽視的。本文記錄了一位抑郁心境高中學生的心理咨詢過程。
關鍵詞:高中生;負性心理;抑郁心境
那天我在學校心靈港灣值班,一位高二女生來訪,在與來訪者的交談中,發(fā)現由于來訪者的生活經歷和成長環(huán)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特點,來訪者追求完美但是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盡可能地回避困難并在潛意識里拒絕失敗事實。來訪者對現在的學習和家庭狀況顯然是不滿的,因此造成內心沖突。貝克認為:“只有當認知中的不良成分被揭示出來,進行正確合理的再認知,并有效予以調整,不良情緒才隨之改善?!庇纱?,確定了來訪者的咨詢方案。方案確定后,我向來訪者進行了認知治療的常規(guī)解釋,并簡要分析了她的情況,要求來訪者回去后想想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最不滿意的事情是什么?最感到挫敗、最心煩和不安的是什么?想好后寫下來,下次咨詢時帶來。
第二次咨詢:對于上次的問題來訪者作了很認真地思考,她說,她最不滿意的是自己的家庭現狀,父母工作一向很忙,彼此交流很少,再加上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現在也基本上跟爺爺奶奶同住,所以情感上非??仗摵图拍K龝r常想自己各方面那么優(yōu)秀,為什么情緒卻總是起伏不定,她從來不對人說,一直憋在心里。我表示理解,并要求她講講最感挫敗的事情,她說,最感挫敗的事情是進入高中后,因為班上同學都是最優(yōu)秀的,所以成績沒有初中的名列前茅,也沒有以前那么受老師和同學關注了。
理智上,她明白自己在整個年級并不差,可是情感上她無法接受這種失落和挫敗,努力挽回自己在班上同學心目中的地位,處處顯示自己的高貴氣質,但事與愿違,反而因此人際關系變得疏遠而且敏感。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現在,學習成績一直在中游,人際關系也很淡漠、敏感。為此一直心煩、不安。聽完,我肯定了她的積極配合,以及對問題的認識,并進一步向她解釋了認知治療的相關觀點,提出在實際生活中,她的認知中是否存在一些“負性想法”,并要求她從生活或者個別事件中,找出哪些想法是合理或正性的,哪些想法是不太合理或負性的,這些不合理的想法或者信念怎樣作用于她的情緒和行為,并要求她堅持寫一周的“每日想法日記”,以檢驗其中的負性想法。
第三次咨詢:通過前面兩次的咨詢和作業(yè),來訪者對自己的內心沖突和認知特點有了一些認識,但是仍不太明確。為此,我們進行了歸類和辨析,她的主要負性想法有:
A、“我原來很優(yōu)秀,所以做什么都應該完美。”“我要顯得很高貴,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賞?!?
B、“我很優(yōu)秀,所以我不該有那么多失敗和不開心?!?
C、“我對文學有很強的欣賞和理解能力,別人的理解應該和我一樣?!?
D、“我一定要說服他們接受我的觀點,他們和我爭論,代表他們排斥我?!?
通過對這些負性想法的討論和探討,來訪者若有所悟,并能及時在生活中意識到這些負性想法。我趁熱打鐵,指出,總是審視自己是開心還是痛苦,是否處在抑郁中,這是抑郁周期性復發(fā)的又一大原因;所有的人都會痛苦,但普通人是帶著痛苦去繼續(xù)工作,去繼續(xù)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而來訪者過于在意自己內心的感受,時時檢測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一旦覺得心情很壞,會導致自己不去繼續(xù)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而是逃避,去尋求那種快樂的感受。來訪者表示非常同意。
第四次咨詢:來訪者對自己的問題有一定深入認識,但是自感心里還是很空虛,不知道該怎么做。
為了能幫助她把這些方面的獲益擴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使她明白可以通過控制抑郁來掌握自己的生活,我們在這兩次的咨詢中,開始面向來訪者的人際關系,尋找其中導致抑郁的人際關系模式,并嘗試作出行動。通過咨詢發(fā)現,該來訪者在人際交往中采取被動選擇和接受的模式,其中包含“害怕被拒絕”因素,以及對自己“高貴完美氣質”的過高期望。其深層原因在于希望通過以上模式,得到情感需求(被關注、被認可等)的滿足。
在這些問題引起來訪者思考和贊同的基礎上,我們開展相關的人際關系指導和訓練,分步驟、按程度布置作業(yè)(比如“了解同學真實想法”、“邁出主動交流第N步”),并在下次對作業(yè)完成情況及時檢查和反饋。另外,通過班主任和周圍關系好的同學的主動交流溝通和積極反饋,增強其人際主動性的自信心。
第五次咨詢: 針對來訪者和母親之間的矛盾,我們商量著進行了一次“空椅子對話技術”,和“母親”溝通內心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來訪者的憤怒情緒。在后來的一次咨詢中,她給母親的打分上升到了6分。接著,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和她的“父親”進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父女間的隔閡。這兩次咨詢促進了她和父母交流的強烈愿望和行動力,在后來的一次嘗試之后,她說,沒想到原來和父母親溝通就是這么簡單而愉快的一件事情,也沒想到父母其實也一直為此苦惱不堪。她的行動能力越來越強。
整個咨詢過程中,我都很注意運用鼓勵、支持等技術,著重消除來訪者顧慮,提高其行動能力和自信心。在鼓勵、支持之下,來訪者開始體驗內心資源以及為自己做選擇的力量,挑戰(zhàn)自己的自我局限并將計劃付諸行動。
心理咨詢效果評估。咨詢結束半年后,來訪者進入高三的緊張備考,通過隨訪發(fā)現,該來訪者情況比較穩(wěn)定。
據來訪者自己及其周圍人評價:來訪者自我感覺情緒起伏較少,基本較穩(wěn)定,能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睡眠質量有所好轉,人際關系趨于平和穩(wěn)定,與父母保持一定的溝通;對自己的人格特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信心倍增,各方面狀態(tài)良好。
本案例咨詢效果良好。來訪者對抑郁情緒的關注明顯減少,能將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緊張的學習生活中,成績穩(wěn)定。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動力明顯增強,自我控制感增強,對他人有了更加合適的期望,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完善和合理的設計。
摘 要:電影男、女負性心理可以體現在任何一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而且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電影本體心理學的分析方法,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對電影影響做一個透徹的分析。
關鍵詞:電影本體心理學 男性負性心理學 女性負性心理學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能用本體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點來分析電影的一些特征,以此來揭示出電影中所含有的本體心理學的特性,因為“電影本體心理學”尚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定義?!半娪氨倔w心理學”的主體理論有三個方面,分別是本體自在、傾斜屏和信息心理感應場。電影本體心理學存在的核心是“本體自在”,它是構成人的自我形態(tài)的基本,因為人不管是處在什么狀態(tài)下,總是一個自我同一的整體?!皟A斜屏”是一種對現實形象進行歪曲性投射而引起幻覺的心理機制,它不是客體現象,而是根據接收者內部已預先設計好的主題選擇對形象進行歪曲。它的主要作用是讓人偏離自己的“本體自在”中心,以達到操縱人的目的?!靶畔⑿睦砀袘獔觥笔巧d體間特性化的互動狀態(tài)。它是發(fā)生在有方向性和確定內涵的特定區(qū)域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互動。這種感應場有物理的能量,也有心理的能量,它有一定的運作機理和運作效應,是一種信息載體間潛意識能量的互動。
男性負性心理與女性負性心理雖然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但卻有著相同的命運悲劇,但是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細小行為,堅持良好的習慣,即注意自己的微觀世界,那么,我們便能做到自我歸位,恢復我們原有的思想和理智。
一、不同的作用機制
“女性負性心理”: “女性負性心理”在電影本體心理學中隸屬于“傾斜屏”的本體心理,它是最具刻板定型的一種心理模式。共有三個特征,即“老婦人”的刻板定型、從男人的錯誤中汲取營養(yǎng),來自于女性身體而不是理智?!袄蠇D人”是女性負性心理的原型之一,它大部分情況下都以一個“老婦人”的形象出現,這個老婦人通過傾斜屏的影響再加載在她所要選擇的女性身上,于是女性的負性心理就從男性的錯誤中開始汲取營養(yǎng)。實體本身的防御系統(tǒng)會被這種錯誤所削弱。
“男性負性心理”:在電影本體心理學中,“信息心理感應場”的一個重要心理表征就是“男性負性心理”,它代表的標準男性在一個大家族或者小家中都保持著絕對的領導者的地位,即有著家長式的作風和思想意識,對女性都擁有絕對的支配的權利,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支配欲望。他們有著精神分裂的人格,因為他們一方面需要女性的愛,一方面又給予他們愛。他們渴望受人尊敬,并渴望成為大人物。這種擁有男性負性心理的男主人公可以是任何影片中的一個男主人公。
二、相同的命運悲劇
我們的情結模板是負性的?!柏撔浴边@個詞――在無意識的原始語言里――是死亡、拒絕、排斥的意思,同“成長”(獲取更多、為他人做更多的貢獻)的意義恰恰相反。
影片《八部半》中,最后的結局是:那些出自同一類型母親的那些女人們,等待他們的是命運的自毀。這在很多影片中都得到了應正,如《大紅燈籠高高掛》里的頌蓮,《紅高粱》里的九兒,還有《致命的誘惑》中的妻子和情人,她們的結局都是不盡人意的。原因就是在“傾斜屏”的作祟下,她們偏離了自然本性。
男性同樣如此,例如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老爺因為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主人,他對自身的直接認同反映了心理感應場的誘惑力要遠遠超過其靈魂凈化功能。他從一開始就注定會有一個失敗的結局,因為這種負性心理已經將他失敗的人生投射出來了。其實,不論這個影片最后的結果是什么樣的,老爺這個男性負性心理的形象總是失敗的。在《英雄》中無名和殘劍也是如此,他為了達到目標不擇手段――不顧別人的利益、不惜別人的生命,他自以為是地剝奪了他人的生命,這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大男子主義的男性。這種思想類似于白日夢,因為它沒有明確的結果,也沒有明確的過程,這只是兩個男人一廂情愿的想法,兩個男人為了目標而賠上了一個女人的性命,這種行為不論是在外在還是潛意識中都是非??膳碌摹?
三、自我歸位
自由的最高境界或許就是上天的自由,一個成熟的人要從挫折的陰影中走出來,便會擁有這種自由,并且更重要的是還得要克服那種僵化冷漠的心理特質。經歷過這些之后,就會擁有成熟的人的創(chuàng)造力,利用這種創(chuàng)造力,就可以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來把我們悠久燦爛的文化發(fā)揚光大。
所以,一個人只有堅持不懈地做自我歸位的訓練,即隨時注意,自己的行為要符合自己的自然本性。即使是人自以為已經同過去一刀兩斷,即使他自以為自己的一切已經重新開始,但如果做不到自我歸位,他的所作所為仍然等于零。所以說,即使像精神分析這樣一門對人進行深入剖析的科學,如果忘了上述前提,不但不能幫助人成長,反而使人陷入迷惘的境界。
通過男、女負性心理特征,我們可以發(fā)現,我們有各種閱歷和經驗知識,但反射模板只有一個:“我們每個人只有一個媽媽”。由于傾斜屏總是在培育那種類型的母親,所以它總能使人獲得相似的智慧。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細小行為,堅持良好的習慣,即注意自己的微觀世界,那么,我們便能做到自我歸位,恢復我們原有的思想和理智。其實,把我們的生存提高到一個宏觀世界的水平上并不難做到,只要克服那些導致我們計劃失敗的小錯誤就行了。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能夠在家庭環(huán)境中做個成功者,如果他能和四五個人成為知己的話,那么他就能在社會更廣闊的環(huán)境中做個成功者。
可以看到,電影男、女負性心理可以體現在任何一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而且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電影本體心理學的分析方法,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對電影影響做一個透徹的分析。
通過以上這些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果能夠更好、更準確地去把握“電影本體心理學”,并且把“電影本體心理學”的知識和觀點運用到電影的拍攝與創(chuàng)作中去,我們就會找到一個電影和觀眾的最優(yōu)的契合點,這個契合點能夠使影像達到最真實、最良好的狀態(tài),觀眾也可以從中找到更多影片內容的共鳴。
摘要:榮格對于道教和《易經》的興趣,體現了20世紀西方人文科學的一種潛在趨勢,即由孤立的個體分析轉向宇宙性關切。本文通過細讀榮格的兩個重要文本,闡明榮格如何將中國精神融入心理學,以激發(fā)新的意識形式的過程。而在“道”、“金花”、“陰陽”等象征物或《易經》卦象中,他也經歷了自身的無意識的意識化,自我在中國符號導引下得以超越傳統(tǒng)的西方概念框架,在和新的當下世界形勢的協(xié)調中,領悟整體性之大道。
關鍵詞:整體性;心理學;道;邏各斯;共時性
一、心理學和漢學的接近
榮格將中國智慧稱為“中國心理學”,這種不自覺的誤用包含了一個寶貴的啟示,即技術性、分析性的心理學的人類學化乃至宇宙化的可能。只有從人作為宇宙一分子,且和宇宙分享同一節(jié)奏韻律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個體心理的成因,這一點也正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概念所蘊藏的革命傾向。
從意識形態(tài)上說,心理分析以恢復被排斥意識為己任,東方正是西方歷史上最大的被排斥者。從內容上說,東方的冥想即深層無意識的涌現,天人感應即人類意識中最深處的先在聯系,構成了人性的無意識基座。按照德國漢學家衛(wèi)禮賢的說法,儒家無為和無言之教的秘訣就在于,通過有意識和超意識的連接、配合而達到對人人心中的下意識的影響,因為超意識和下意識本來就同沐于宇宙潛流,兩者不過是天與地的另一稱謂而已①。
1920年,在沙龍哲學家凱熱林的智慧學派開幕式上,榮格認識了衛(wèi)禮賢,1923年又邀他到蘇黎世講演《易經》。榮格對衛(wèi)禮賢評價極高。榮格和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之后,處境孤立,經常引衛(wèi)禮賢為支援。而實際上,這是一個由互文而達成的話語策應:衛(wèi)禮賢希望由西方無意識研究強化“中國”理想的合法性;反過來榮格感到,“中國”實踐為他的意識模型提供了佐證。榮格和衛(wèi)禮賢最重要的相通之處,即對于“異”的委身。一般正統(tǒng)學者拒斥東方智慧,是因為占卜等神秘觀念同科學信條相抵牾,可精神分析恰是一個極開放的學科,愿意聆聽和理解在理性主義者看來荒誕不經的事情。
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暗示了兩種解釋學原則。如果說弗洛伊德是科學的、分析的,榮格就是浪漫的、綜合的。像謝林那樣,榮格視精神和物質為一體,在他的《艾翁:自性的現象學研究》(1951)中,清楚闡明了心和物相互參與、相互循環(huán)的整體性原則。②在《論無意識心理學》(1917)中,榮格稱自己的釋夢方法為“綜合建構法”,以區(qū)別于弗洛伊德的“分解簡化法”,后者建基于“因果還原程序”,“將夢和幻想分解為某些記憶成分和某些潛在的本能過程”,卻不適用于集體無意識的意象。③弗洛伊德發(fā)現了個人的夢境。而榮格回溯至一個更廣闊的語境,將弗洛伊德的原理由封閉的、笛卡兒式的語言系統(tǒng)發(fā)展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學。由此,他體現了20世紀人文科學的一種潛在趨勢,即由孤立的個體分析轉向宇宙性的關切,在委身他者的過程中實現一種整體性。
這正是東方智者走人西方知識分子視野的恰當時機:人和宇宙萬有的和諧,是他們一致的渴求。榮格堅決不同意把中國思想看作形而上學,而主張作為心理學來對待,因為中國古代智慧是完全現實可觸的形態(tài),注意力也全在內在性一面,而心理學對榮格來說。就意味著可體驗的、真實具體的內在性。榮格傾心于中國的整體性精神,乃基于一種新的文化意識。過去考沃爾德等人論榮格所受的中國影響的論文。往往忽視了衛(wèi)禮賢的中介作用④。造成疏漏的原因和方法論有關,他們的考察重點落在了榮格對中國思想的接受,而非他的二度符號化操作本身。這一操作的基本前提,正是衛(wèi)禮賢對中國文本的精神化。
二、“金花”的秘密
在衛(wèi)禮賢譯作《金花的秘密》(1929)中,榮格的“歐洲評論”占了近半篇幅。衛(wèi)禮賢的底本為中國密教團體翻印的《長生術·續(xù)命方》。他的翻譯本身已是一種選擇性的符號轉換,將成分蕪雜的中國養(yǎng)生秘笈化為一個普遍性的精神化文本。榮格在此基礎上將其進一步心理學化,熔鑄成一部全新作品,這才是《金花的秘密》暢銷一時(前后共5版)的真正原因。顯然,這里并不涉及誤讀與否的解釋學問題,而是圖像生長為意義、胚胎展開為理論的具體過程。
符號化的依據對榮格來說是本體論的,集體無意識概念先驗地決定了中西互通的可能。在《金花的秘密》中,他再次強調:“……心理也擁有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識差異的共同基礎,我稱之為集體無意識?!倍l(wèi)禮賢的依據看來是歷史性的,他聲稱,呂祖的改革已將煉丹術符號變?yōu)樾睦磉^程的象征,密巫之書頓時具有了心理學和宇宙論意義。他也相信,金丹教的形成和景教有著密切聯系,故呂祖的教導和基督教如此相似。然而說到底,無論崇尚神秘的榮格還是前青島傳教士衛(wèi)禮賢,都有一種潛在的宗教性沖動。宗教作為無限憧憬和真正自由的象征,意味著整體性的實現,也把東西方、漢學和心理學連成一體:整體性的和諧是中國長生術的秘密,也是治療現代人精神疾患的最終藥方。
在衛(wèi)禮賢極具個人特色的譯文中。中國養(yǎng)生術已演成一個典型的“施洗和重生”故事:中國圣人(呂祖)教導說,原初的整體就是道,道以魂和魄的形式現象化為個體?;暝⒂谀浚敲髁恋?、輕清上浮的陽的力量,和“元神”相聯系。魄居于腹,是陰的力量,代表身體和性的能量,和“識神”相聯系。在自然情形下,能量由上往下流動,魂的理性能量為魄的激情意志所役,最終元精枯竭,歸于死亡。禪坐修煉則是對生命過程施行“逆法”,通過內觀反照,將陰或魄的性能量轉化為陽或魂的精神力。生命力不像平常那樣消逝,而是在內化上升的過程中孕育了純精神性的生命體。這一新的自我就是“元神”,它制服了“識神”,標志著自我從塵世紛擾中脫穎而出,達于身心兩忘之境。從純精神角度來看,這就是一個肉身消退、神體誕生的過程。從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來說,就是放棄對自我和意識的執(zhí)著,喚出一個新的生命中心,亦即自性。
如何實現極端的心理類型之間的平衡,是自始就困擾榮格的問題,這一問題將他引向了中國思想,也說明他是由自身的軌道而趨近衛(wèi)禮賢的。早在寫作《心理學類型》的時期,榮格就十分關注“道”的概念。“道”是中國哲學中的統(tǒng)一性象征,即對立面之間的中點。榮格引用了多達十余段的《道德經》譯文,對“道”的屬性作了全面闡述?!暗馈本褪恰皩α⒚娴姆抢怼荷摵希泻蜔o的象征”⑦,是平衡對立者的沖突的“非理性的第三者”,因為其非理性,故不能由意志的“有為”達到,而必須通過中國式的“無為”。榮格相信,“道”還帶有些許的實體性,故而可以譯為“上帝”。圣人和道合一,故能擺脫對立面的沖突,認清萬物的聯系變化,達到嬰兒的純真,獲得天國的福樂?!暗馈本褪侨撕妥匀?、天和地、男性和女性的和諧無間。它逐漸發(fā)展為榮格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原型意象。
衛(wèi)禮賢用阿尼姆斯(Animus)來翻譯中國字“魂”,用阿尼瑪(Anima)來翻譯“魄”。人死后,靈魂分為兩部分,陽性的、較高級的魂向上升,歸于神,陰性的魄向下沉,淪為鬼魅。陰陽、鬼神并無正邪之分,而是生命力的擴張和收縮的兩種形式。榮格很欣賞衛(wèi)禮賢的譯法,因為它凸現了無意識的兩大特征:人格和性別。阿尼瑪和阿尼姆斯也是榮格的無意識中的兩個原型人物,共同構成心靈的“內貌”。中國思想中陰、陽的法則,榮格同樣不陌生,他的《心理學類型》提及:“根據道教的中心原則,道分為一對基本的對立者,陽和陰。陽代表溫暖、光、男性,陰代表寒冷、陰暗、女性。陽也是天,陰則是地。從陽的力量中生出了神,即人的靈魂中天國的部分,從陰的力量中生出了鬼,即地的部分。人作為小宇宙,他是對立面的調和者。”在《金花的秘密》中,榮格由他的治療經驗來說明,狂躁型男人往往具有女性特征,這一心理學事實印證了中國的“魄”的觀念和他本人的阿尼瑪概念,陰性名“阿尼瑪”正好代表了男性意識的女性母型。而阿尼姆斯意味著女性中的男性母型,即是說,女性人格的本質恰是男性的,是一種較低級的精神/邏各斯。如果說,個人性的沖動成為阿尼瑪的基礎,則非個人性的群體的意見或偏見構成了女性心靈的原型阿尼姆斯。有人指責說,榮格將無意識人格化的做法。使心理學淪為了神話學,但衛(wèi)禮賢轉寫的中文詞的人格特征,支持了榮格的這個觀點。榮格相信,只有最徹底地承認無意識的人格性,才能從一個更高的立足點將其制服,“制魄”無非是精神對阿尼瑪的統(tǒng)攝。
榮格不但由中國文本汲取了新的神話資源,還得到了理論上的印證?!短医鹑A宗旨》將“識神”和“魄”相聯系,“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魄,陰也,識之體也”。衛(wèi)禮賢譯為:“阿尼瑪作為意識的效用附著于意識。意識依賴于阿尼瑪而得以誕生。阿尼瑪為陰,是意識的基體?!睒s格由此得出結論,東方人的心靈建立在無意識的基礎之上,因為他們把意識看作是阿尼瑪的效果。而西方人總是將心靈等同于意識,即便是弗洛伊德,也僅是將潛意識看作意識的產物。反之,榮格不但堅持夢、神話、無意識的真實性,而且強調它們在人類心靈結構中的中心地位。
榮格進而建議,若要更清晰地揭示“魂”的理智德識的陽性特質,不如用“邏各斯”來取代衛(wèi)禮賢的“阿尼姆斯”譯法。了解了榮格的基本立場,就不難理解他這一修正的用意。在榮格看來。中國哲學建立于男性世界的基礎上,不需要像西方的心理學家那樣關注這一概念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女性心理。但是,心理學家必須考慮到女性獨特的心理,他把“魂”譯作“邏各斯”,原因就在這里。邏各斯的表達包含了普遍性存在的概念,是非人格和超越個體的宇宙原則。而魂正是一種普遍的意識和理性光芒,來自作為宇宙生成原則的“性”,在人死后回歸于“道”。這樣,魂和魄的區(qū)別就更明顯了,魄是以完全個人化的情緒來表達自身的個人性的魔鬼,正體現了無意識的人格特征。也是通往無意識的橋梁。嚴格說來,“魂”對應于“性”(衛(wèi)禮賢譯為邏各斯),是區(qū)別于性的認識,故而女性中的阿尼姆斯作為低級的邏各斯就是無所聯屬的偏見,或者全然脫離了對象本質的意見?!捌恰睂凇懊保ㄐl(wèi)禮賢譯為厄洛斯),是聯系、交織,聯系的功能由情欲而實現,故男性中的阿尼瑪就是這樣一種低級的情欲。在榮格看來,魂和魄的區(qū)分成為了理性和無意識的區(qū)分。
修行的目的是重返于“道”。然而,“道”不可道,對于“道”的需要,其實是對于象征物的需要。對榮格來說,對立面的統(tǒng)一,絕非理性或意志的事情,而是一個由象征物表達出來的心理過程,故而幻想總是圍繞一些抽象圖像產生。如果將內心的幻覺描繪出來,就是東西方都存在的曼荼羅圖形。曼荼羅是一種圍繞中心旋轉的圖像,顯示了一種走向中心的心理過程,在此過程中,自性將內在和外在領域同時納入自身。榮格認為,發(fā)現自身的曼荼羅對于自性的生成至為關鍵,因為它就是心理整體的密碼?!督鸹ǖ拿孛堋缝柟塘怂麑τ谧孕浴⒙绷_的觀點:金花就是一種象征自性的卓越的曼荼羅,在其中,無意識和意識得以統(tǒng)一。巫術的目的無非是要將注意力重新引到內在的神圣區(qū)域,這個區(qū)域是靈魂的起源和目標,包含了曾經擁有又一度失落的命與慧的統(tǒng)一。
宗教的核心也是要借助象征的力量重現整體性之大道。在榮格看來,對意識的獨尊就是宗教上講的對神缺乏敬畏?,F代意識排除神祗(即原始圖像),被排除的神祗只能以惡魔的形式出現,即疾病。而榮格所理解的耶穌是認識到并實現了大道的高尚者,“人子”就是新生的精神體一金剛不壞之身或金花。事實上,在榮格眼里,阿特曼、道、金花、曼荼羅、基督都是整體的象征,其作用都是將內在的自性和宇宙的生命原則相調和。在他的獨特的耶穌象征中,東西方匯聚一處,由東西方的聯結而達到人類意識的高級發(fā)展階段。西方習慣于從外部來看待中心的象征,故而強調耶穌的肉身化,甚至耶穌的歷史性,將其置于超越的上帝之下,而東方強調無始無終、內在于人的道本身。榮格相信,新教徒終將會讓耶穌的外在象征內化于自身中,這一刻,亦是東方的神人、真人的心理狀態(tài)真正為歐洲人領會之際。這實際上是在以整體性眼光塑造新的宗教意識。
三、《易經》和共時性
“道”意味著整體性??墒?,“道”的具體運作形態(tài)、它和人的聯系方式是怎樣的?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易經》對于榮格具有了特別的價值。榮格很早就讀到了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的《易經》譯本,但他認為理雅各未能觸及中國心靈的深處,惟有衛(wèi)禮賢才敞開了神奇世界的大門。1923年,榮格委托他的美國女弟子貝娜司把衛(wèi)禮賢的《易經》德譯文轉譯為英語。英譯本歷時20多年才完成,出版后風靡一時,而榮格為1950年《易經》英譯本而作的序言也成為他最有影響的文本之一。
1 《易經》:整體性之具體化
榮格眼中的《易經》乃是一個精巧的心理學系統(tǒng),它組織原型間的互戲,溝通意識和無意識。它把占問者置于整體性的宇宙背景中,從而讓現實情景的隱蔽意義得以凸顯。在占卜過程中,占問者走出理性的自我,接受外在世界的偶然性——由揲蓍變易之數所代表——的侵入,又借助卦象重建和無意識之間的聯系。這樣一來,自我就讓位于一個和宇宙相關聯的自性,“個體化”的過程就實現了。換言之,《易經》成為包容意識和無意識的整體性的參照系,幫助個體在一個超越主客體的立場上認清自己所處的真實狀態(tài)。
為了向讀者形象地演示《易經》的效用,榮格把自己設想成是占卜者,《易經》則是他要叩問的人格對象。對于心理分析家來說。這個類似智慧老人的占問對象自然也是自性的投射。榮格占了兩卦,但毋寧說,他講述了兩個關于無意識的故事,或演示了兩次心理學的“積極聯想”。榮格真實的目的,其實是要借助《易經》的象征模式去暗示整體空間中意識和無意識的具體交流情形。
首先,榮格要占問新譯本在英語讀者中的命運,他求得了《鼎》卦。按衛(wèi)禮賢的精神化譯解,此卦為文明和上層建筑之象,即精神性的營養(yǎng)。在榮格所得的《鼎》卦中,二、三爻為可變之陽爻,其意義對于吉兇判斷尤為重要?!抖Α肪哦骸岸τ袑?,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睒s格說,這是《易經》在示意,它包含了精神性營養(yǎng),而妒忌者企圖掠奪或毀壞它的意義,但終歸沒有得逞?!抖Α肪湃骸岸Χ?,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衛(wèi)禮賢評述道,這表明一個人受到社會的漠視,但只要堅守內在的精神財富,發(fā)揮作用的時機終將來臨。榮格利用德文的構詞特點。進一步縮短意識(西方)和無意識(中國)的距離。這里的關鍵是對“耳”的理解,衛(wèi)禮賢譯“耳”為“Henkel”,是“用來提起鼎之處”,貝娜司轉譯為英文“Handle”,而榮格有意識地改譯為“Griff”,從而在當下語言系統(tǒng)中造成了一個具有增殖能力的“耳”的衍生符號。“Griff”不僅和德文“Begriff”(概念)、“Begreifen”(理解)相關聯,而且經由拉丁文“Concipere”(放到一起,綜合)可聯系到英文“Concept”(概念)。這一符號是無意識和意識在《易經》的象征空間內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協(xié)同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它來自無意識,因為它源于中文的語言系統(tǒng),代表一種陌生的古老用具:它來自意識,因為它的生成受到西方概念系統(tǒng)的引導;這種引導性意識本身又出自無意識,即西方的語言習慣。榮格說,“耳”(Griff)就是鼎的可供把握之處,因此就是“概念”(Begriff)的本義,即人們關于《易經》的概念。概念隨時代變遷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以至于今天的人們不再能“理解”(Begreifen)《易經》。我們失去了卦爻辭的智慧的支持,無法在命運的沼澤中尋得自己的道路。美好的精神糧食不被理解,就如廢棄的鼎無人使用,但終將恢復其應有的尊嚴??梢姟兑捉洝吩诒г棺约涸膺z棄的命運,但它對前景充滿信心。五、六兩爻中的“鼎黃耳金鉉”、“鼎玉鉉”,都意味著《易經》由新譯本煥發(fā)新生,成為新的“概念”,因為較之于意識、理性的僵硬態(tài)度,《易經》和無意識的關系顯然更為親密,而現在的英譯者也恰是一位女性,給予它母性(無意識)的關懷。榮格總結自己的故事說,應答者把自身看作盛食物的容器,食物用來供奉無意識的力量。無意識力量被我們投射為神明,是讓它們受到應有的重視,從而對個體生命發(fā)揮引導作用?!抖Α范?、三爻變?yōu)殛?,就生成了《晉》卦?!稌x》六二:“受茲介福,于其王母?!贝竽干窕蚺宰嫦仍谛睦矸治隼碚撝写碇鵁o意識,于是榮格將其轉述為:女性心靈即男性的無意識原型,這意味著,《易經》即便被意識拒斥,也會受到無意識的接納。
他的第二卦是占問自己作為評論者的行為本身,這一次得到了《坎》,六三為變爻??矠樗?,為險,就是心理分析中的無意識深淵(精神病人的幻覺中往往有水的意象),榮格認為這正體現了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危殆之感??墒俏kU中又含有希望,六三一變而為《井》?!犊病妨骸皝碇?,坎險且枕,人于坎,窖勿用”,《井》九三則為:“為我心惻,可用汲?!焙汀犊病分械乃右粯樱仓浮兑捉洝?。井容納了生命之水,但是人們沒有適當的取水工具,即沒有合適的“概念”(Begriff)去把握它。榮格說,這里仍是《易經》在言說自身,表明自身是生命的水源?!犊病访枋雠既坏胨诱叩奈kU,他必須掙扎出來,然后發(fā)現那是一口廢棄的舊井,為泥漿淤塞,但是完全可以加以疏浚使用。落入井中的人就是榮格,他陷入《易經》的迷宮,處境維艱,但終究領會到,這就是古老的生命之泉。
占卜意味著以外在程序壓制主體的意識強力,讓個體透過潛意識這一存在的共同深淵去同他者交流。故這里不是通常的文本闡釋,而是借助圖像重新獲得和無意識的聯系。
2 共時性:宇宙性聯系的法則
《易經》體現了一種新的思維原則,那就是非因果性的“共時性”。真實世界由偶然或幾率而非因果律所決定。面對這一世界,更高明的態(tài)度是對于情境的模擬。這種模擬把主體和客體、意識和無意識都同時包容在內。榮格相信,《易經》是中國特有的、無法為西方科學的概念所把握的科學,卻更符合現代物理學的最新進展?!肮矔r性原則”的概念,最早是他在1930年悼念衛(wèi)禮賢的演講中提出的。它成為榮格后期思想的一個關鍵詞,用以說明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巧合以及心靈感應等超自然現象。他還將同一原理用于原型概念,原型在外部世界以物質形態(tài)表現出來的同時,還能在內部以心靈形態(tài)表現自身⑧。榮格認為,這種思想在歐洲自從赫拉克利特以來就消失了,僅有蛛絲馬跡殘留于西方星相學中——誕生于另一時刻的人或事。也具有另一時刻的特性。
共時性即整體性,即道,榮格說過:“我把道稱為共時性?!惫矔r性意味著:一種現象的出現只是從表面上看是某種物理性的因之果,根本上卻由宇宙整體所決定;時間并非抽象的、死的媒介,而是一個有機的連續(xù)體。某一時刻已經內在地包含了一系列性質和基本條件,這些性質和條件可以在這同一時刻展開于不同地點。這種基于“時勢”的共時性體現了生命的同構?!兑捉洝返呢载常ㄔ停┠芎统韶詴r的具體心理情境相契合,原因即在于此。共時性是內在和外在相連結的關鍵。由于共時性的作用,原型才能被提升到意識層面,人格重心才得以由自我轉移到宇宙性的自性。作為超越了物理性的因果聯系的本體關聯,它必然就是陰陽交替的“道”。共時性暗示,在理性的分析工具建立的因果網絡之下,還有一個更深層、更宏大的操控網絡。其作用無處不在,以同樣強度、同樣的不可抗拒性體現于最隱秘的角落,使得個體心靈哪怕最微妙的波動也是大宇宙的韻律的表達。這在先前的德國浪漫派那里成了自然和精神的類比的依據,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因為同源而可類比,這個可感而不可知的源頭即荷爾德林所說的“存在之一般”。在后來的羅蘭·巴特那里,就成了基于語言性(這不過是繼“世界心靈”、“宇宙自我”或“道”的另一說法)的社會、文化、文學、語言學的同構性?!兑捉洝返淖饔茫贿^是再次提醒榮格回到世界的一體性原則。如果真能以共時性思考。則精神病問題可一勞永逸地得到了解決,因為這就意味著人和自然恢復了往日黃金時代的和諧。
四、中國符號和精神分析學的自我超越
“中國”在西方人眼里,歷來就是整體性的代碼,因為中國文化的終極理想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西方人有時稱為“宇宙主義”(高延、福蘭閣),有時稱為“文化主義”(費正清)。早在19世紀初。黑格爾就清楚地看到了中國文化所推崇的精神與自然的直接合一。但對他來說,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混沌,混沌來自于理性的蒙昧未彰,因為理性意味著主客體的嚴格區(qū)分。于是中國(連同印度)被貶為自然實體精神,被踢出世界歷史的進程之外。然而榮格視中國整體為最高級的調和,是從混沌到有序之后的無序之有序。西方人為了一個主體性的有序,付出了從精神到肉體的巨大代價,只有進入同時包容意識和無意識的新的整體性,才能將撕裂的傷口縫合。
按照一種簡單化的“后殖民”思維,榮格的中國符號或許仍然是西方的權力意識的產物,亦即西方為確認自我身份而設立的對立面。于是榮格也將被歸于“東方主義者”。但這種解讀的弊病在于,它把符號完全看成是單義的主體意識的產物,而忽略了符號象征對于榮格的特別意味。按照榮格的理解,象征之所以為象征,首先在于它是意識和無意識的合一,而非單純的意識的產物;其次,它總是超出了單一意義,為多種意義的并存提供了空間。榮格所詬病于弗洛伊德的,是后者將夢、心理異常僅僅視為意識的產物,被遮蔽的真相的征兆,而他要求把夢本身看作更高一級的真相。它超出了理性認知的范圍,卻是意識得以形成的基礎。真正的符號如基督、金花、八卦乃是“基于最早的人類夢境和創(chuàng)造性幻想”的集體無意識的積淀,產生于一個比意識形態(tài)、權力意識更為深廣的層面。而文化的產生途徑就是通過這樣的符號來發(fā)展“異”的因素:“我們的意識的擴展不應以犧牲其他的意識形式為代價,而應通過發(fā)展那些我們心靈中與異域心靈中相似的因素來實現……”換言之,真正的中國符號處于比一切政治意識乃至可以探測的政治無意識都更深的層次上,它是整體性的集體無意識空間的隱喻。對于榮格來說,這一異域符號的引導作用無疑是具體而真實的。正因為如此,他才稱中國精神為一個足以改變西方的傳統(tǒng)世界圖像和心理態(tài)度的“阿基米德點”。
榮格相信,治療的根本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承認一切對立面,新的生活的開始就是對“如此之在”的承認。從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平衡來說,中國并非處于人類文明階梯的開端,而恰是在未來。原始人完全依附于一些無意識圖像(神祗),以此維持心靈的完整,同時卻趨向于保守。更高一級的意識傾向于自治,并回過頭來反抗自己的舊神,力求擺脫無意識的原初圖像?,F代人獨尊意識,現代宗教的實質是“一種意識的一神教”,“一種對于意識的癡迷”,可是這種“傲慢”(Hybfis)也可能使人陷人失去本能的貧瘠狀態(tài),最終結果是像普羅米修斯那樣被縛于高加索山巔,萬劫不復。榮格說,這就是中國的陰陽轉換、物極必反之理。中國人的高明之處即在于,從未脫離中心,從不摒棄悖論和對立面。衛(wèi)禮賢強調,《金花的秘密》中的修行方法乃至中國的全部哲學,都立足于一個前提:“宇宙和人遵循同樣的法則,人就是小宇宙,沒有任何固定的藩籬將他和大宇宙分隔開來?!睦砗陀钪嬷g的關系就像是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因此。人從本性上參與所有的宇宙事件,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都和宇宙交織在一起?!币虼?,中國的“性”和“命”兩個原則都是超越個體的。對于榮格來說,這就是關于中國整體性的權威看法,也是對他的整體性心理學最有力的支持。中國人視片面為野蠻,由天人合一的立場超脫了是和非、彼和此的對立,這正是《易經》以不變的宇宙框架,以各種原初的卦象包容天地間變化之深義。心理疾患者如果能被引導著超越一己的孤獨與不幸,找到和整個人類命運相聯系的方式,就會得到安慰。而意識和無意識、陽和陰的雙重存在,只有借助符號、宗教、神話、藝術才能實現,心理分析則是這一存在形式的科學表達。由心理分析喚出的本能對智性的反抗,代表了西方文化在20世紀的巨大突破和對精神的重新認識:“……精神是某種高于智性之物,因為它所包裹的不僅是智性,還有情緒。它是一個方向,一種生命的原則,此生命竭力向超人的、光明的高處奮進。”
就心理分析所處的形勢而言,一方面,形而上學在真實的生命之外設置一個無可經驗的神性;另一方面,經驗性的心理主義又走入另一極端,把自治的心理情結乃至神性通通歸于機械的因果法則。榮格的心理學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既是形而上學又是經驗科學,卻模擬了真實世界的含混本相。似乎惟有借助中國符號,才能厘清這一切背后的真實意義,獲得一個有效的解釋框架——這就是“道”的總體框架和陰陽轉換的宇宙流程。這種對異者的容納卻絕不意味著放棄自身的心理和感知傳統(tǒng),恰恰相反,越是忠實于自身在歷史過程中累積起來的潛意識,就越能同異者溝通,因為無論自身的還是外來的神祗。無論基督、佛陀還是羅馬諸神都是集體無意識這同一淵源的投射。所以榮格說過。能否接受東方的異質思維其實是一個內部的事情。中國的啟示不在于提供了什么具體的東西,而僅僅是展示人的存在之深化和豐富如何可能,指示人們如何達到寧靜和自足。由此而獲得從內部去影響事物的力量。
張隆溪的《道與邏各斯》出版后,批評者質疑他是否把兩件從歷史淵源和意識形式上南轅北轍的東西硬扯到了一處。然而,榮格、衛(wèi)禮賢等中介者的具體經歷表明,道和邏各斯的融合并非沒有可能,因為無論東方的道,還是西方的邏各斯,都不是絕對不變的存在物,而是在無數次的引用和轉述中隨時變換更新自身,以便和當下世界形勢相吻合,而推動這種變換的力量,就是人類共同的無意識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