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學課堂范文

時間:2022-04-20 15:35:56

序論:在您撰寫科學課堂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科學課堂

第1篇

一、注重知識獲取,關注能力發(fā)展

學生獲取知識固然重要,但如果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又得到了能力的發(fā)展,這豈不兩全其美?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一課中,彈性、彈力是本課的一個知識要點。考慮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這方面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通過自學填寫“拉力與彈簧伸長的長度之間的關系”研究記錄表。從效果來看,圖表形式更清晰地表明了“拉力與彈簧伸長的長度之間的關系”,分解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對彈性和彈力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這樣設計,知識的傳授不再是師生之間的問答式,而是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研究、表述能力。課后的作業(yè)是:你能設計一個應用彈力的小發(fā)明嗎?不再是關注學生淺層次的知識方面的收獲,更加關注學生能力、情感方面的收獲。正如學生所說:通過學習,我知道在我們的身邊藏著很多的科學知識和道理,有些實驗我們必須團結合作,齊心協(xié)力才能做得更好,就像剛才我們在研究彈簧的時候一樣,有人操作,有人測量,有人記錄。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多種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使課堂教學內容更豐富,更易于接受我們所講的科學知識。

二、貼近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習興趣

科學來源于生活,離開生活的科學就缺少探究的基礎。仍然以《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為例。課前,我讓學生帶來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具有彈性的物體,如:海綿、彈簧、橡皮筋等。在課堂上就利用這些材料來做實驗研究,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皆科學”。在實際教學中,我布置學生自帶材料時,部分學生已經知道本課要研究的內容,有的帶來了玩具弓箭,有的穿來了有袖管口橡皮筋的衣服,這對學生來說何嘗不是一次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教育呢。讓學生憑興趣自由選擇做實驗,讓學生知道哪些物體有彈性,哪些物體沒有彈性,在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高漲,科學探討特別起勁。本課還有這樣一個設計: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到彈力?這個設計,激起了學生對已有經驗的回憶。許多同學都急切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談這些物體在生活中的應用過程,一個個積極主動、躍躍欲試,為下面認識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系做了鋪墊。這樣的科學活動課,學生興趣盎然,參與率高,學生在快樂的科學探究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大膽進行預設,留足生成余地

預設與生成孰輕孰重?大膽的、充分的教學預設使老師做到心中有底,巧妙靈活地處理課堂生成則能使課堂更加精彩。毫無疑問,兩者的相輔相成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段矬w的形狀改變以后》一課,我多處進行了預設,如:鋼尺的彎直實驗、橡皮泥的搓圓壓扁實驗、氣球的吹放氣實驗等等。這些預設為順利地開展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但是預設不是萬能的,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不可能全部預設出來。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預設的遺漏,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靈活運用教學機智,“無痕化”處理生成問題才會使科學課堂更精彩。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兩次預設中沒有的環(huán)節(jié)。一次出現(xiàn)在學生介紹自帶的玩具弓箭時,大家普遍認為是“弦具有彈性”,卻不料有個學生插話說“弓也有彈性”,被他這么一說,我也豁然開朗,然后巧妙地請他來做演示,大家發(fā)現(xiàn)事實真是這樣??茖W課堂教學中,在多種預設的基礎上,更需要老師巧妙地生成處理。第二次是研究彈簧拉力與伸長的長度之間的關系。因為課前找不到型號相同的彈簧,所以找了兩種不同的型號,在學生得出數據后才意識到這個疏忽。沒想到的是,一次疏忽卻成就了一次預設中沒有的精彩。彈簧粗細不同所產生的彈力也是不同的。當學生得出兩組不同的實驗數據后,我已經明白是怎么回事,卻假裝無意地問道:這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鉤碼輕重不同”“可能是彈簧粗細不同”……在課堂上又一次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碰撞。

第2篇

那么如何使我們的教學既能呵護孩子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又能培養(yǎng)他們科學學習熱情呢?由于學生對周圍自然事物都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我們的科學教學應順應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們動起來,在動中學習科學知識,在動中掌握科學方法,在動中鍛煉思維能力。下面,我就以《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動”起來。

一、心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提高教學效率,就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心動。在上《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導入部分時,我運用了常規(guī)的談話教學法。同時,我結合多媒體出示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天氣有點冷,老師想喝熱牛奶,讓我把牛奶連盒子一起放在熱水里熱一熱。(演示加熱牛奶)

師:“你們有沒有什么奇怪的發(fā)現(xiàn)?”

生:“牛奶鼓起來了!”

師:(拿起管子插入牛奶,牛奶噴出來了?。霸趺磿@樣?”

學生猜測:……

當牛奶噴出來的時候,學生情不自禁地發(fā)出驚奇的聲音,我在學生的表情中知道學生的好奇心已被激發(fā)起來。

師:“那么大家想讓自己像科學家一樣來研究問題嗎?”

生:(齊):“想!”

師:“那就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吧?!?/p>

這時我出示上節(jié)課所用到的“試管氣球皮實驗”。

師:“你能回憶下這個實驗是怎么做的嗎?我們又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師:“水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

生:“水受熱體積變大,水受冷體積變小”

師:“但是上一節(jié)課我們這個實驗現(xiàn)象不是很明顯,可不可以把這個裝置改進一下,(出示試管氣球皮裝置)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體積確實有變化呢?下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大膽地說出你的想法吧!”

這個問題把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推上了頂端,學生不僅能積極地思考交流,而且能夠集思廣益。

二、行動——促使學生在親歷中領悟

“心動不如行動!”學生是十分希望在課堂上能親自動手實驗,并驗證自己的想法的。因此,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心動,還要讓學生行動,使之有所感受、有所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能力、認知能力、協(xié)作能力。

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教學中,看著“試管氣球皮實驗”裝置,明確了改造目標,學生總是有很多的想法。比如學生會想到:

改進方案一:水是透明的,加點紅水,可以更加明顯。

改進方案二:瓶口太大,液體上升不明顯,可以用塞子和細管。這樣水的體積只要增加一點點,在細管里就會上升一大截。

改進方案三:水溫差明顯一點。

……

為了驗證學生的想法,我在講臺上拿著“試管氣球皮實驗”裝置,根據學生所說的一一改進。當學生體驗到他們的想法被一一變成了現(xiàn)實,他們的理念被一一肯定,并且看到一個新的實驗裝置完成的時候,他們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在新的裝置產生后,孩子們對于如何探究已經了如指掌,他們開始躍躍欲試。這時,我在講解完注意點和溫馨提示后,就放手將課堂完完整整地交還給學生,真正地體現(xiàn)了“由扶到放”這一理念,讓學生徹底“動”起來。

在探究過程中,孩子們每當看到明顯的變化的時候,都抑制不住那股子興奮勁兒,歡呼聲、驚奇聲此起彼伏,他們完全沉浸在愉快的探究中。

實驗完成后,我請兩三個小組指派代表帶上實驗成果和表格,展示結果。然后我用Flash呈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肯定學生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并板書結果:水 熱脹冷縮。

接著我追問:“那么其他液體呢?”(為學生提供多種其他液體:醬油、橙汁、牛奶、黃酒……)學生通過自主選擇、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這些液體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再接著我話鋒一轉:“液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對不對?”學生自然意識到,這樣說缺少科學性,缺少科學該有的嚴謹,因為他們并沒有一一驗證。

最后,我完善本節(jié)課的結論:大多數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孩子們收獲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一個個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從孩子們靈動的眼神中,我不僅看到了他們成功的喜悅,更發(fā)現(xiàn)他們學會了如何從實踐中尋找科學。

三、情動——引領學生拓展和創(chuàng)新

科學學習是在探究過程中使孩子們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由模仿到半獨立的過程,并在探究中培養(yǎng)他們探究科學的方法及科學素養(yǎng),讓他們能夠通過探究,在知識、技能、情感和態(tài)度等各方面都獲得發(fā)展和提高??茖W學習不是止步于課堂的學習,更多的是課后的拓展與思考。

在《液體的熱脹冷縮》的課堂中,孩子們親身經歷了水、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了他們勤于探究、樂于合作、敢于交流的科學態(tài)度和實驗能力,發(fā)展了他們的數據分析能力。我深切地體會到,小學生的科學課堂要營造一個快樂寬松自由的氛圍,只有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下,孩子們才能做一個真正的課堂的小主人,才能大膽去探索和勇于創(chuàng)新,才能有活躍的思維,才敢于暢所欲言。

在本課的末尾,我展示了兩個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

(1)師:(PPT視頻展示教師在水壺中加滿一壺的水,然后放上去加熱,快開的時候,水溢出來了)“這是怎么回事?”

(2)師:“我們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了沒有,為什么每瓶飲料都沒有裝滿?”(PPT展示)

讓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是讓學生體會他們所學的知識是可以學以致用的。這樣,學生自然會明白科學問題來源于生活,科學知識又運用于生活。

對于科學課來說,永遠沒有上下課的鈴聲,即使學生走出教室,室外也是他們學習科學的更廣闊的天地??茖W課解決的就是科學問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在課堂上一一得到解決,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讓他們帶著尚未解決新問題走向課外,這樣的情動,才能使學生對科學課始終保持持久的興趣。

第3篇

一、開展家庭科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應該充分利用家庭科學教育資源,開展家庭科技活動。培養(yǎng)兒童的科學素養(yǎng)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應該充分開發(fā)與利用家庭科學教育的豐富資源,開展家庭科技活動,共同促進兒童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和發(fā)展。

家庭科學教育資源主要包括家長的閱歷與職業(yè)背景、家庭飼養(yǎng)與種植的動植物、家庭科技藏書等。那么,家長可以利用家庭科學教育資源,開展那些科技活動呢?1.家長引導下的科技閱讀。2.開展為科學課學習活動所做的準備工作。3.開展科學課堂教學的延伸活動。4.開展家庭生活環(huán)境、生活質量的調查、改善活動。5.開展兒童的興趣性活動和探究性活動。6.開展利用社區(qū)科學教育資源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不斷拓寬課外科技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課外科技活動,特別要加強新產業(yè)、新技術、新知識的介紹,以彌補教材的不足,滿足少年兒童的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對科技的興趣,并使這種興趣逐步發(fā)展為志趣,轉為科學的事業(yè)心與責任感。課外科技活動,還可以根據學生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結合生活和生產實際,開展科學知識運用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體驗科學知識、技能的巨大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觀。課外科技教育活動,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各種資源,組織小觀察、小采集、小種植、小飼養(yǎng)、小調查、小辯論等活動,開展科技講座、考察活動、科普知識競賽、小發(fā)明展評、科技興趣小組,出科技專欄、辦科技小報形式多樣的活動,以提高科學教育效果。

三、轉變科學課外活動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

在日??茖W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候由于課堂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我們無法在一堂課中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有時候學生提出很多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無法一一進行探究。有時候,課本中所建議使用的實驗材料或實驗方法剛剛引起學生的興趣,下課的鈴聲卻在耳邊響起了。“同學們在課外一定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這樣的話會經常掛在我們科學老師嘴邊,但如果課外探究沒有整體的計劃、步驟,沒有老師的引領指導,沒有有效的成果反饋,那么這只會成為老師的一句口頭禪,成為一句空話,課外活動探究也就只是流于一種形式。

科學課外活動的開展,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因為它是集實踐性、實用性、活動性、技能性,創(chuàng)造性于一體,又適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實際,把科學活動滲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在科學課外活動教學中應轉變理念,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1、從簡單地灌輸現(xiàn)成的科學結論,轉變?yōu)橹笇W生通過探究自行獲取科學知識。

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是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的基礎。小學科學課程中要求掌握的科學知識主要內容有:學習了解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并能嘗試用于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教學時要根據具體的科學知識形成時的情境與所探討的問題的關系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觀察、實驗、分析,從科學探究中自行獲取新知。

2、從單純的傳授科學知識,轉變?yōu)樽⒅嘏囵B(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科學教學并不是簡單地指導學生揭示自然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的過程主要涉及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證據、思考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等活動??茖W探究的方法主要有:觀察、實驗、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等邏輯思維方法;栽培、飼養(yǎng)、制作等操作方法。在科學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和機會,引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充分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科學知識,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3、從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轉變?yōu)樽⒅卮龠M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科學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既是科學教育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動力因素,影響著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投入、過程和效果。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自身要有熱愛科學的情感,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用自己熱愛科學的圣火去點燃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充分感受科學之美(崇高的價值、無窮的奧妙、不斷的創(chuàng)新)。讓這種美成為一種永恒的魅力,吸引學生不斷地參與科學探究,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與價值,形成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不怕失敗的頑強意志。

第4篇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思考

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樂觀的情感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的參與率。

1.用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實驗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一項活動,要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動手、動腦,激發(fā)興趣,產生動力,主動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只要教師手拿儀器進入課堂上課,學生就歡呼一片,相反,如只拿教本進課堂的,他們就會興味索然。因此教師要從責任和使命的高度出發(f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運用實驗情境教學,能分組實驗的盡量分組,不能分組的至少要保證演示實驗。如在教學《測量擺的快慢》時,教師手拿一個簡易種擺自由擺動,并拋出問題有什么辦法能讓鐘擺得快些?不少學生不假思索,認為只要擺動地用力些就行,教師笑不作答,只是給每個實驗小組發(fā)下實驗器材,讓學生自己研究,自己證明。學生興趣高昂,你擺我記他數,不久便了剛才的假設,于是教師又進一步引導他們再次實驗,尋找真正的原因。整節(jié)課氣氛活躍,在學生不斷的假設、實驗、假設的過程中熱烈進行,并最終順利得出了正確的答案。

2.用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情境。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帶學生融進去,常能喚起對原有相關經驗的聯(lián)想,從而產生感興趣的研究問題,成為知識新的生長點,促進對新知識的理解,創(chuàng)造的潛能也就跟著被開發(fā)出來。如在教學《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時刻的時間不一樣》這一課時,我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人,先問學生最喜愛的運動項目是什么?有學生答籃球,看過NBA的直播比賽嗎?學生答有看過。再追問道:有沒有看過在球員休息時體育館外的畫面呢?學生仔細回想后,說體育館外燈火通明,大街上車燈閃爍,應該是晚上。教師趁機質疑:周日上午看現(xiàn)場直播的比賽,人家卻是晚上呢?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有的搔頭撓耳,靈敏一點的便脫口而出因為世界各地的時間不一樣,于是教師根據孩子們的回答直奔主題,課堂教學順利展開。

二、資料輔助,激發(fā)興趣

科學與其他學科一個很大的區(qū)別就是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科技含量較高,這給執(zhí)教者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許多書上的問題常要通過各種方法查閱資料,獲取正確信息,才能順利實施教學,同時適宜的課外資源還能激起學生的更大興趣。

1.資料有助于讓教師教得明白。經常在科學課上遇到這樣的狀況,學生的某個意外問題就讓教師束手無策,一節(jié)課下來如履薄冰。在教學《關于時間》這一課中,一位學生在擺弄小地球儀的過程中,突然問我地球儀上有一條叫國際日期變更線的虛線,這有什么用?課后我立即上網查找資料,查找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由來和計算方法,終于徹底搞清,在下節(jié)課為學生解讀。所以說科學是不能用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后去思考這類話搪塞的,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在科學課上以不變應萬變、順利過關。

2.資料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在教學《被種下的材料》這一課時,我通過網絡查找到了不少相關的資料,如秦始皇兵馬俑出土便掉色彩,越王勾踐劍2000年后依然鋒利無比等,通過這些真實的學生感興趣的事例,讓學生思考分析地下材料保存長久的原因,從而明白了濕度、溫度、材料本身的特性是影響材料保存時間長短的主要因素。當教學任務完畢,宣布下課時,一位同學大聲說今天的課太好聽了。

三、走出課堂,開放課堂

科學新課標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要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xiàn)象的體驗,并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因此在教學中不要總是把學生禁錮在教室里,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室外進行探究實踐。

1.讓學生走出課堂,親歷自然??茖W課程要讓學生接觸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而農村學校本就處于田野河溪包圍之中,這樣的自然優(yōu)勢當然得充分利用。在教學《各種各樣的花》這一課時,教師先出示有關薔薇花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薔薇花的特征,再讓學生分組去校園觀察,布置了相應觀察任務。學生們當然欣喜萬分,在觀察過程中,許多同學發(fā)現(xiàn)在校園中心綠化帶有薔薇花,便進行了仔細觀察,并認真記錄了花叢中各種生物的情況。回到教室后,同學們情緒高昂地爭著匯報觀察所得。通過這樣的室外觀察活動,同學們在探究實踐中學到了書本上難以學到的知識,其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第5篇

一、 科學探究:品質課堂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轉變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轉變的核心又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時代在進步,我們的教學方式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國外有名諺語說:“聽,會忘記;看,可能記?。蛔?,能夠理解。”教育心理學從兒童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提出了相類似的建議:“盡可能多地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就是探究式教學。學生也更樂意從各種科學探究活動中獲得新的科學知識。不僅如此,科學課程標準還將科學探究列入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就是說,科學探究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種技能。比如,要讓學生學會提出簡單的問題,作出相關的研究計劃,運用恰當的工具和技術收集資料,運用證據和科學知識建構解釋,與他人交流研究方法、數據和解釋等等。

品質課堂應該盡可能采用探究教學。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的探究,包括對學生的實驗前指導,以及對實驗數據的整理和實驗結果的匯報。尤老師用了足夠的時間,提供足夠多的材料,讓學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認識,強化每個學生的行為,創(chuàng)設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教學中關注到每組學生每個孩子活動的參與性,興趣的持久性,探究的有效性,思維的深刻性。

二、 思維生長:品質課堂的教學追求

學生每天都在忙于學習,他們會處理和組織來源眾多的信息,從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學習,從電視、書籍、網絡等各種資源中學習,而并不只是從學校中、教師那里、教科書上獲得知識。因此他們在進入科學課堂之前,就已經形成了許多關于這個世界的觀點。只是這些觀點往往是割裂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天真的,與客觀的科學觀點尚存在有不小的出入。

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以及進行安全常識教育,養(yǎng)成認真細致、尊重事實的探究習慣。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人體、水也是導體。教學的關鍵點在于讓學生對資料進行充分的探究,對實驗結果進行認真細致的交流活動,以促成其認知的提升。

尤老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思維梯度的創(chuàng)設,通過“有結構的材料”和實驗探究,逐步使同學從問題與困惑中走出來。提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材料,為學生思維的生成搭好跳板。

經常有老師納悶,學生在表述當下正在進行的觀察或實驗的時候,往往會歪曲事實,捏造數據等。原因就在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所信仰的觀點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觀察,影響他們選擇、描述和組織信息,甚至限制他們的基本邏輯判斷。因此,科學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重新審視那些天真的想法和半知半解的知識,引發(fā)他們更全面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幫助他們建構新的認知體系。不觸及學生深刻思維的教學,就無法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

教學的追求應在于引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學生需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需要自由想象發(fā)揮的空間,學生更喜歡思維碰撞激蕩的課堂。

三、 腳手支架:品質課堂的教師存在

“教師要少說一點,要多留給學生機會?!边@是我個人對科學教師反復提出的要求。在這里我借用“腳手支架”這個詞來描述品質課堂中的教師存在。忽然想到這樣的比喻,一是因為腳手支架是建造建筑物必須要用到的一種裝備,主要提供幫助和支持作用,正如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一般。另一層意思是:當建筑物建好后,需要拆去搭建的支架,在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教師的支持和幫助也要逐漸拆除和淡出。教師教學藝術中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知道何時為學生提供“腳手支架”式的支持,知道在保證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搭建成本最低的支架(降低成本、便于日后拆除)。

如前所述,轉變課堂中的教學方式,關鍵在于教師,更多的時候是教師怎樣的教決定了學生怎樣學。細化到科學課中教師的腳手支架作用,我感覺要貫徹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最大幫助原則,二是最少介入原則。

最大幫助原則的意思是教師要在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上多下功夫,著力于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有可能產生的新問題。教師所提供的最大幫助,有時發(fā)生在課堂之前,有時發(fā)生在課堂之中,也可能發(fā)生在課堂之后。

在關于人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的環(huán)節(jié)上。學生依據生活常識感覺是導體,但在利用簡單的檢測器檢測中卻“并不導電”,形成一個經驗和現(xiàn)象的矛盾點,在學生疑惑不解的時候,教師利用驗電球,證實了人體確實是導體。繼而讓學生對水、泥土、植物枝條進行檢測。這樣的設計,不但牢牢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更牢牢地集中了學生的思維,引發(fā)了思維的碰撞。這就是課堂之中的最大幫助,是學生最需要的指導。

最少介入原則的意思是科學教師要盡可能少的干涉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教學過程的行進是“流暢”與“滯礙”的。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過程一般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因而必然是一個“流暢-滯礙-流暢”辯證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輕率的介入都有可能破壞學生認知的進程。很多老師總是喜歡看到課的“流暢性”而懼怕“滯礙”,因此急于介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去,給人的感覺是,這位教師沒有耐性,缺乏鎮(zhèn)定。品質課堂不是沒有問題的課堂,甚至恰恰相反。當學生沒有“問題”時,那你的教學就可能有問題。

第6篇

一、科學課外延伸學習的問題

科學師生課外探究情況的調查表明:師生課外延伸的實施率低,課外延伸學習只是形式上的??茖W課外延伸學習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這樣三個方面:

(一)科學課外延伸流于形式

由于學生特有的性格特征,對新鮮事物興趣不能夠長久保持,沒辦法用堅韌的意識克服困難,再加上受自身知識水平與技術能力的限制,所以常常導致科學課外探究無法深入,僅僅流于形式。

(二)科學課外延伸形式單調

科學課外延伸的教學設計往往忽視了其活動的趣味性,只要獲得結果就算完成了課外延伸。有些教師設計科學課外延伸活動形式總是調查、收集資料,教師以這種形式進行科學課外延伸教學,只需要口頭布置,便于操作,教師無須花費精力設計活動,認為這種形式可以運用于任何主題的課外探究中。但是,學生在課外探究中會感覺到枯燥乏味、沒有新意,興趣不大,并且有些學生認真完成調查與收集,有的教師卻不了了之??茖W課外延伸的形式單調,不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

(三)科學課外延伸缺乏評價

一些教師將科學課外延伸作為科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遺憾的是,教師在布置課外延伸活動后缺乏對學生的指導、督促、評價,時間一長,學生就不再認真探究科學課外活動了,沒有實現(xiàn)科學課外延伸的教學目標。例如,一位教師在教授《人體體溫變化》中,布置了這樣的課外延伸活動:教師發(fā)下一張人體體溫記錄表,請學生記下自己當天不同時刻體溫。這樣的形式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紛紛回家購買體溫計認真記錄,可是那教師在下節(jié)課前都沒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更不用說指導了,最令人遺憾的是,下節(jié)課就開始上新內容,都沒有對上節(jié)課后的活動進行檢查、評價。我們可以預測,時間一長,學生的那種熱情就會消失,科學課外延伸的探究活動將無法進行。

二、提高科學課外延伸有效性的策略

本文針對科學課外延伸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借鑒成功案例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幾條提高科學課外延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制定計劃

每次課外延伸探究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指導學生制定具體可執(zhí)行的計劃,為學生觀察、記錄構建框架。

1.教師指導

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小組探究的活動中去,指導學生設計、制作、觀察,尤其要注意動手能力差、比較懶惰的學生。例如,我在教授《不倒翁的秘密》時,將這一活動安排在課外。任務布置后,我發(fā)現(xiàn)這一制作非常簡單,有的學生一天就完成了,但是有部分學生的不倒翁就是不能來回擺動,于是,我請成功的學生將其作品帶到學校,下課后學生聚在一起討論。這種交流對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啟發(fā),為學生從活動中掌握技能、學到知識打下基礎。

2.家長參與

科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還要在課堂之外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研活動,同時讓家長參與進來,支持學生課外探究,形成濃厚的科學探究氛圍。例如,我在教授《水培植物》中,要求學生同家長一起在家水培一株洋蔥或茨菰,并記錄下它們的生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一種新型培育植物的方式,將課堂科學延伸到課外。

(二)創(chuàng)新科學課外延伸活動形式

興趣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外延伸活動要富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操作簡單,讓學生在研究時沒有壓力,能夠從中獲得知識、體驗快樂,教師可以采取資料調查、實踐體驗、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例如,在教學《蠶卵里孵出新生命》一課時,老師布置的課外任務是,飼養(yǎng)一種動物,觀察其生長過程,并簡單記錄。這就采用了實踐體驗的形式,因為具備了可操作的條件,活動簡單,所以能夠在課外經常聽到學生談論自己“寶貝”的變化,效果極佳。不論是以哪種形式開展科學課外活動,都要結合學生實際與活動主題選擇合適的、有趣的課外延伸活動。

(三)教師及時評價

學生參與了課外延伸活動,教師就要時刻關注學生研究情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研究中的收獲與不足,并對學生的研究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是綜合式的,可以來自于教師、學生,也可以是家長,還可以將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通過評價關注各個層次學生的進步,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探究能力。例如,在教授《人體體溫變化》一課中,可以告訴學生要在學期中進行展示,評出優(yōu)秀者。這樣及時的督促、反饋、評價,保證了學生課外延伸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結語

第7篇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若要獲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益,從提問的角度來看,就需要注意有效提問,讓學生明確問題的指向性,以免因曲解題意、弄錯思考方向、理解片面等而答不到“點子上”,或者陷入思維障礙,浪費課堂時間。尤其是在小學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教學對象是思維還不夠成熟、不夠敏捷的兒童,如若問題不明確,指向性模糊,孩子們就可能一頭霧水,無從入手,或者思維會無方向地發(fā)散,眾說紛紜,答非所問,收效甚微。如學習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水的溶解性》,分析“物質在水里溶解”時,某教師如此提問:請說說哪些物體放入水中后會溶解?不能溶解的物體又有哪些?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問題范圍太廣,目標性過大,有的學生思維發(fā)散開來,一發(fā)不可收拾,有的學生卻無從回答。倘若教師規(guī)定或限定范圍,將問題空間與目標合理縮小,更有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喚醒知識與經驗。如換成:木屑、味精、白糖等物質可在水中溶解的是?或者引導學生思考:廚房中的物體哪些物質可在水中溶解?或提問學生實驗桌上的物質,在水中溶解的有?這樣,問題更具體、更具有指向性,學生的思考會更有方向、更有目標,探尋答案更高效??梢姡谛W科學教學中,提問的指向性是不容忽視的,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或知識關鍵點,設計具體、方向明確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快速領會教師提問的意圖,找到比較合理而正確的答案,避免學生思維走“彎路”,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并耗費時間的“折騰”。

二、提高思維,適度提問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低估了學生的思維與能力,或者為了誘導學生參與答問,促進師生互動,讓課堂氛圍更熱鬧活躍,就隨意提出一些答案明顯、缺乏思維力度的問題,這帶來的只是表面的熱鬧與活躍。如某教師教學《水在加熱和冷卻后》時,一節(jié)課上充斥著大量的“是不是”、“會不會”這種類型的問題,缺乏思考意義,影響了提問效益。再如,進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時,有的教師拿出如滴管等新實驗器材,提問學生是否見過,是否可以給它取名等“假問題”。這樣的提問,師生之間看似有問有答,卻無法觸動學生的深入思維,不是有效的對話互動,學生收獲不多。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課堂提問的思維力度,圍繞學習疑點、知識難點與重點等,設置有探究價值、有思維層次的問題,并注意適機提問,驅動學生積極思索,步步深入。如教學《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時,當學生猜測橡皮泥會沉入水底時,教師可提出問題:你們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況下,可以想辦法使沉入水底的橡膠泥浮在水面上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并進行實驗驗證。在探索利用加入糖或鹽等方法使下沉物體上浮時,有同學講出土豆上浮的原因在于放到鹽水中了。此時,教師應繼續(xù)提問促其深入思考:你是如何知曉的,說明理由。另外,在課堂提問時,教師還要給學生預留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能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話音才落,便讓學生發(fā)言答問。或者為了讓學生進入預設答案,而急于打斷答問者的思路。這樣,表面看似活躍的你問我答,不但沒有發(fā)揮提問的教學功能,還會擠占學生思考探索的時間,使他們的思維受到限制。

三、注意引導,高效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