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拼布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2-08-20 14:12:47

序論:在您撰寫拼布藝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第1篇

關鍵詞:拼布;藝術;文化

拼布,英文為patchwork,又稱piecine,quilting,是國際上非常流行的古典唯美主義的時尚 [1]。通常是指將各種零碎的布片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和設計目的拼縫起來的工藝。拼布藝術在歐洲、美國及日本得到重視和發(fā)展,并成立了許多拼布藝術群體和俱樂部,更有專業(yè)的拼布課程培訓班、專業(yè)雜志出版、專店的拼布材料銷售。相比于國外,我國的拼布藝術還處于初級自發(fā)階段。本文通過對拼布藝術的緣起以及藝術特色的研究與分析,期望引起更廣泛的注意,推動拼布藝術更廣泛的普及,是這門古老的藝術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拼布藝術探源

拼布工藝歷史悠久,據載最早起源于歐洲和中國北方地區(qū),人們?yōu)榱擞a生的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受到寒流侵襲,由于物資匱乏,窮人只能將廢舊的衣服和零碎小布裁剪成布塊縫綴成可以御寒的棉被、毛毯等生活必需品。隨著歐洲移民潮的興起,拼布又流傳到了美洲大陸,因其趣味化、個性化與實用性結合而深受大眾的歡迎,得到了普及和發(fā)展。在1971年,美國惠特尼美術館首次將拼布以藝術作品展出,將拼布提升到了藝術的層次,并在美國和歐洲各地掀起了一場“拼布藝術運動”潮流?!懊绹笾奁床颊埂眲t標志著拼布已經超越了對于生活實用性的一般技巧和傳統材質而成為一種全新的手工藝術形式 [2]。中國傳統的拼布稱之為“百衲”。在民間,有小孩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習俗。家中有新生的小孩時,家里人會向親戚朋友、左鄰右舍討要一件他們孩子小時候穿過的衣服或布片,縫制成衣服或被子給自家孩子穿,希望小孩平安順利,長命百歲。這樣由拼布做成的衣服叫作“百衲衣”,被子則稱為“百衲被”。

現在拼布藝術風潮已經席卷了歐美、南亞、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成為世界各地藝術創(chuàng)作者表達個人情感和理念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在日本,拼布技藝已經成為人人可學的一門文化藝術課,在市場上有專業(yè)的拼布雜志出版發(fā)行,專門銷售拼布材料的專店;在我國臺灣,也有從歐美和日本等國引進拼布藝術進行交流和研習,并開辦了拼布課程;張道一先生說過:“當我們回顧中國的女紅文化,一方面看到它的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又感到難以為繼?!?[3]目前拼布藝術也在我國的幾個大城市慢慢普及起來,受到越來越多都市白領的親睞,成為人們時尚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看到了應有的文化的自覺,人們開始了解它、欣賞它、熱愛它,這也是繼承和保護它的一種方式。

二、拼布的藝術特色

拼布的藝術特色,即在于“拼”,通過把不同的布料、花型、顏色的布“拼”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殊的視觸覺效果,來表現在色彩、肌理、針法、秩序等方面的混合交織的重構之美。

1、色彩美

拼布藝術作品的色調取決于搭配在一起的各種面料的顏色。將花色各異的面料重新組合形成豐富的色彩變化和不同的風格。如名為“上升和閃耀”的作品,作者先將面料顏色進行分類,然后剪成六角形并將它們縫合成“Y”形的小單元。作品的頂部使用了最明亮的色彩,其他顏色組合慢慢過渡到最深色,白色、淡黃色和黃色構成一個光束,代表冉冉升起的太陽。

2、肌理美

不同材質的面料拼合使拼布藝術具有獨特的肌理美感。最常用的棉、麻面料,最能表達原始、質樸的創(chuàng)作情感,絲綢是艷麗、高貴的詮釋者。針織面料、機織面料、毛皮面料不同搭配拼接,是質地與色澤形成對比,形象鮮明。

3、針法美

拼布針法講究,手工拼布給人親和力和懷舊感,借助于縫紉機的拼布體現機械簡潔的美。絎縫是現代拼布常采用的一種縫紉方法,即在兩層面料之間夾有絮狀物再采用手工或大型繡花機縫制。國外很多藝術家和設計者也將這種工藝和拼布結合來創(chuàng)作作品。如圖3,花的幻想就是一幅手工貼飾、手工絎縫的巴爾的摩拼布,使得大面積較單一的顏色不至于顯得單調,具有豐富和統一畫面的作用。除了絎縫,最能打動人心的莫過于手工縫制作品。手工縫制可以運用多種針法,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圖采用平針法、藏針法、回針縫、千鳥縫、疏縫、卷針法等針法,還有周邊壓、自由壓的壓線針法,這些變化各異的針法使拼布藝術更加魅力獨特。

4、秩序美

拼布藝術通常是選取一些幾何形元素如方形、三角形、圓形、矩形、弧形等按照一定的構圖,排列、組合成新的形式。如上面說的“上升與閃耀”也是先裁剪成六角形,然后用這一基本元素組合成“Y”型的小單位并重復排列,形成強烈的秩序感。

當然,這些美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比如不同的面料當然會形成不同的肌理,不同的肌理、圖案,也要由不同的色彩來表現。而為了實現統一中求變化這一藝術法則,在針法上也要尋求多樣。因此,色彩、肌理、針法、秩序等是拼布設計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體現拼布藝術特點的重要因素,而由這些多重因素才能共同體現拼布藝術的混合交織的美。

三、拼布藝術的文化意義與前景探索

拼布的獨特意義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你有沒有藝術天分,有沒有創(chuàng)作靈感,只要敢拼,多動手動腦,尋找色彩布料,裁剪、制作,就能縫制出一件讓自己心的東西,就會是一段開心的回憶,每一件作品都充滿靈氣。拼布藝術體現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拼布是一項格調高雅,節(jié)奏舒緩,講求創(chuàng)意的藝術活動。重試拼布制作時,一般要求要有寬裕的時間,放松的心情,因此更多的是吸引那些向往美好生活、精致細膩的女性積極參與。在拼布藝術制作中,達到調節(jié)情緒、陶冶情操的作用,進而逐步提高個人品味和修養(yǎng)。傳統拼布主要是基于經濟拮據的無奈選擇或祈福驅邪的心理需要;現代拼布更具有藝術性的屬性。傳統藝術拼布講究圖案與構圖的整齊劃一,現代拼布藝術則少了一份秩序美,多了一份靈動。

拼布具有獨特的、長期穩(wěn)定的盈利模式,在歐美地區(qū)、日本、韓國、臺灣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市場體系。在我國,拼布藝術的發(fā)展也初見雛形,展現出良好的市場前景。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在一個發(fā)達城市中,100名15-40歲的女性里面,超過90%的女性愿意購買自己喜歡的拼布、手工等產品。其中超過50%的女性經常操作手工制品,如十字繡和一些生活用品。有30%女性愿意學習動手制作拼布。這表明,我國的拼布產業(yè)蘊含了不亞于歐美的龐大市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向往低碳生活的人越來越多,拼布藝術品收到廣泛親睞并成為都市人時尚趣味追求的一部分。變廢為寶、物盡其用,從廢舊材料的拆解、邊角余料的重拼再創(chuàng)造中尋找靈感,挖掘其利用價值,在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實現低碳生活、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發(fā)揮作用。(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 杜杰.淺談拼布藝術發(fā)展軌跡、現狀[J].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2)

第2篇

從商周時期的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荷包、香囊之類的產品中已經開始出現貼、繡等工藝手法,可以稱之為貼布的雛形。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袈裟這種又稱百衲衣、福田衣的衣服形式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唐朝時期佛教繁榮,布藝形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佛教蒲墩墊、經幢中可以看到貼絹、堆綾的獨特工藝手法。貼絹是將面料平貼形成圖案,而堆綾則是將面料層層疊疊堆成立體的圖形,這是民間貼布早期的形制。明代婦女中流行的水田衣就是吸收了百衲衣的特征,以各種零碎布頭拼接縫制而成,因其縱橫交錯,大小不等,猶如水田而得名。明清時期,貼布的工藝手法達到鼎盛,明官服上面的“補子”,被認為是民間貼布藝術較早的完整形態(tài)。從中國民間貼布藝術的發(fā)展歷史來看,貼布藝術隨著佛教的傳播而流行開來,到了明清時期達到頂峰。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審美的不斷發(fā)展,貼布藝術有著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在現代,貼布成為面料二次設計中最常用的藝術設計手法之一,以其豐富的面料視覺效果、多變的設計手法和豐滿的立體造型形態(tài),正逐漸成為家用紡織品造型設計的新方法和新趨勢。而在西方國家,貼布起源于17世紀20年代的美國,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在丟棄的舊衣服中尋找可以使用的部分,并將之拼縫在一起,做成棉被或者抵御寒風的壁掛來使用,這種工藝手法在當時很流行。雖然工業(yè)革命的興起曾經使這種工藝手法一度衰退,但是威廉莫里斯的“藝術與工藝”運動又使這個古老的手工藝術重新煥發(fā)了生機。直到今天,貼布在西方國家,依舊是以藝術品的身份而存在。

2貼布藝術的藝術語言及表達手法

從結繩記事到纖維材料織成的織物成為人們的第二層肌膚,纖維材料與人們不斷接近,成為了一種表達藝術美感的語言,也是表達設計者設計構思的最直接的基礎物質。貼布藝術可以說是對材料美的發(fā)現和運用的過程,棉布的柔軟輕松,樸實無華又平易近人;麻布的古樸粗獷又自然醇厚;絲綢的細膩光澤及毛料的豐滿奢華等,這些面料的特性在貼布藝術中都能夠得到最好的發(fā)揮。貼布藝術與繪畫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貼布設計師需要讀懂各種材料的語言,能夠恰到好處地組合運用各種面料,通過改變面料的外部特征并賦予面料新的面貌和性格,從而達到豐富視覺效果的目的。另外,不同貼布手法的運用,也能將貼布的魅力發(fā)揮到極致。

2.1平貼手法

平貼是比較簡單且視覺效果比較平面的裝飾手法。即按照設計好的圖案,在選好的面料上剪下相應的樣子,然后在底布上拼貼縫合即可。這種手法主要強調塑造塊面,強調塊面的顏色或輪廓,少用或不用填充物,適宜塑造一些復雜又色彩多變的圖形。一般采用的是現成的色布,但為了達到更好的裝飾效果,可以將選好的面料染色后進行貼縫。將本色的坯布漂洗之后,放在調好的顏料水中煮開,加入適量食鹽,等其上色之后晾干。然后對干好的布進行上漿處理,再次晾干后即可使用。這種方法可以豐富色彩的選擇范圍,制作出更有個性的作品。

2.2浮雕手法

在貼布的發(fā)展歷史中,絎縫、拼縫、暗縫、補花等手法被頻繁運用。絎縫由于其能夠運用特定的線跡將底布、填充物及面料表布縫合在一起,起到結實、耐用、均衡、保暖的效果而備受貼布設計師青睞。絎縫工藝特有的裝飾線跡與面料凹凸起伏的肌理效果,更是浮雕手法中不可缺少的工藝之一。另外,不加填充物,將面料按預想的圖案剪下,用暗縫手法縫在底布上,然后在圖案上手縫線跡,也能實現圖案的浮雕效果。在制作具有浮雕效果的貼布作品時,材料的肌理感及制作技巧產生的自然連續(xù)的形式都能夠改變人們對面料的最初感受,使人們體會到或粗糙或細膩、或輕柔或堅硬的肌理質感。

2.3綜合技法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新型面料層出不窮,了解面料間的內在規(guī)律,掌握面料的特性,運用各種不同工藝手法,藝術地展現貼布作品顯得尤為重要。鍍金、噴漆、拓印、壓皺、打摺、纏繞、系扎等工藝手法越來越多的運用到貼布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紐扣、珠片、花邊等輔料也成為了貼布作品的點睛之筆。多種工藝手法與多種面料的搭配使用,能夠極大地增強貼布作品的視覺效果,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

3貼布手法在家紡產品中的運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家紡產品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它的實用性及美觀性,而是對產品個性、配套性、文化內涵及功能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貼布工藝融入到現代家紡產品設計之中,既能豐富家紡設計的元素,又能實現傳統藝術與現代工藝的完美結合,使貼布藝術能夠得到更好地發(fā)展和延伸。另外,新材料及多種工藝手法的混合使用,使貼布這項傳統的藝術形式散發(fā)著時尚的美感。但是由于家紡產品必須兼顧審美性與實用性,貼布工藝在家紡產品中多以田園、卡通等風格出現。

3.1田園風格

運用中間色調的自然色系,營造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將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人、樹、屋等元素,經過簡潔概括的圖案處理之后,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溫馨畫面,多出現在靠墊等客廳家紡用品上。作品《心花一瓣》中,以貼布手法為主,并結合手繡、拼布、打摺等工藝手法,選用自然色系的棉麻面料,并對自然界中的花、鳥、景物等進行簡潔化處理,營造出清新浪漫、溫情脈脈的現代田園風格的家紡作品。其中,靠墊1中的樹枝、房屋、小鳥都是根據圖案在紙樣上裁剪好,在面料上面放縫、熨燙之后,在里面鋪上填充物,接著用暗縫的手法縫到面料上。為了避免塊面面積的單調,特意在房頂和房屋上手縫幾條縫線來打破塊面的單調感,增加房屋的肌理感。紐扣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層次感和觸感,樹枝和花朵采用虛實結合的刺繡手法,增加了畫面的視覺效果。在靠墊2、地墊、靠墊3中,分別使用了立體花及抽褶花的工藝手法。在靠墊2和地墊中,先將面料裁剪為長條狀,再用手縫,縫完后抽起來,重復的幾條重疊起來就形成一朵立體花??繅|3中的立體花則是先把每兩個裁片背面相對縫起來,留出縫口,然后再翻到正面,塞好棉,將縫口進行暗縫,6瓣花朵都塞完棉之后需要把6片組合起來成為一朵花,再將花朵固定到靠墊的面料上。整套作品中,平面及立體相結合,一種工藝手法為主,多種手法補充。

3.2卡通風格

由于貼布手法采用的面料塊面比較大,立體感比較強,能夠營造豐富的視覺效果,工藝手法比較安全,常用在兒童家紡產品的裝飾之中。鮮艷的色彩,不同尺寸塊面的對比,不同輔助裝飾品的使用,營造出一幅活潑快樂的畫面。多用于兒童床品的局部,或者兒童房的裝飾靠墊及壁掛裝飾上。

3.3混合風格

多種手法與多種風格混合使用,營造或唯美或奔放、或清新或厚重的藝術氛圍,常見于裝飾壁掛。

4結語

第3篇

[關鍵詞]歌曲體裁歌劇詠嘆調藝術歌曲藝術處理

作為一名聲樂愛好者,我們經常接觸的歌曲體裁主要有歌劇詠嘆調、藝術歌曲、民歌和流行歌曲,那么它們的藝術處理有什么異同呢?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一下他們的定義和特點,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去熟悉各種風格的歌曲,掌握好歌曲的感情基調。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經常接觸的外國歌劇詠嘆調、古典藝術歌曲民歌以及流行歌曲的一些基本風格,希望能為聲樂愛好者帶來一些新的啟發(fā)。

一、歌劇詠嘆調

歌劇,是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有多種樣式和體裁,可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等。音樂在歌劇中并不處于從屬地位,而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演員必須具備歌唱與表演的藝術才能,根據劇本與作曲家譜寫的歌曲來塑造人物的形象,器樂除伴奏聲樂以外,并擔負著刻畫人性格、揭示劇情和發(fā)展戲劇矛盾沖突、烘托環(huán)境氣氛等任務。歌劇中的詠嘆調是歌劇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獨唱形式出現。詠嘆調往往安排在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時刻。著重表現劇中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這時,劇情的發(fā)展暫停。詠嘆調的旋律比較優(yōu)美動聽,并且強調聲樂演唱技巧,是最有藝術魅力的唱段,也是最易于流傳的。如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在西方慣例由戲劇女高音唱圖蘭朵,總是把中國公主表現成為一個頭腦簡單,愚昧,兇狠傲蠻,冷酷無情的女人,看了令人反感??墒强ㄋ骼棾膱D蘭朵卻與眾不同,雖然一些戲劇處她也采用了有力和激昂的唱法,但其本質仍然保持著spinto女高音的聲型,用聲不那么猛,用情不那么狠。如第二幕中的“在這宮殿里”,唱得激昂有力,聲情兼優(yōu),那個Highc很有穿透力,以鏗鏘有力的歌聲來表現角色復仇的心態(tài),在聲音的造型上效果很好。最妙的是,她在第三幕中所唱出的“淚汪汪”。輕柔而優(yōu)美,明亮而羞人,角色完全變成另一個人,這是我所聽過的最溫順抒情的圖蘭朵。這也是卡索拉的成功所在。

又如比才的歌劇《卡門》,女中音史蒂安斯塑造的卡門,性格是多方面的,時而熱情、倔強,時而直率、放蕩。最成功的一點是她將卡門那罕有的女性魅力給表現出來?!皭矍楹孟褚恢恍▲B”(哈巴涅拉舞曲)一曲,一下子把卡門高傲、熱情的性格表露無遺。史蒂安斯以性感的聲音唱出的“城墻外有家小酒店”(塞吉迪拉舞曲),聲線粗獷,活躍有力更有極強的誘惑力。自始至終史蒂安斯的歌聲都是那么濃厚、飽滿、舒展、穩(wěn)健。由此可見,我們在演唱一些歌劇作品的時候,并不可以把作品的情感表現在自己的喜怒哀樂中,而是表現到角色中,演唱時要單純、深入。

二、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歐洲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的通稱,其特點是歌詞采用詩歌,側重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曲調表現力強,表現手段與作曲技法比較復雜。伴奏占重要地位。在德國稱為“l(fā)ied”,代表作曲家是舒伯特,他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詩歌為歌詞,他的藝術歌曲曲調優(yōu)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為流傳世界的名曲。藝術歌曲大致有兩個特點:(1)是詩與音樂的結合:歌曲根據原詩含義及原詩的抑揚頓挫進行創(chuàng)作,所以歌曲所呈現的是作曲家對詩歌的主觀看法。(2)是鋼琴伴奏的地位和聲樂旋律同等重要。鋼琴是伴奏不只是起和聲和節(jié)奏的襯托作用,往往是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復雜、更精致的織體以表現歌曲的意境與內容。

現今很多人對于該怎樣演唱藝術歌曲,特別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問題,仍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大多數認為,應該以想象中極戲劇化的夸張手法來詮釋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才能將其特質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如果用這種過度渲染的夸張手法,時而低吟呢喃,時而情感激昂、爆烈以及速度急速、漸慢……等等的詮釋手法,我想會讓人有一種莫名的驚慌、恐懼感。利奧波德·馮·桑萊斯勒說過:“我曾親自聆聽過他(舒伯特)伴奏排練自己的曲子不下一百次,不說其他,光是速度方面來說他的節(jié)拍總是維持一定,除非常特別需用加強表情的樂句。才會有適當的漸慢?;貜驮?,加速等表情術語旁注,否則他絕不允許在演唱時有任何過度激越的表演方式。”由此可見,演唱藝術歌曲的歌手只能間接地反映他人的經驗與情感,而不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八其詮釋的角色中,也就是說。無論詩人,作曲家或者歌手都必須將歌曲視為一種抒情的,而非戲劇性的表達。演唱舒伯特作品時尤其如此,作曲家早已將其深刻的表現力、深摯的情感,表現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再加上鋼琴伴奏的畫龍點睛之效,實在不需要無端的綴飾摻雜其中,任何有礙旋律的流暢或者干擾伴奏的手法,絕對是違背作曲家意愿的殘害音樂之舉。

三、中國民歌

所謂的民歌就是民間的歌,勞動人民的歌。它是歷代各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中,為了適應勞動、生活和表達各種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集體創(chuàng)造的一種世代口耳相傳的歌唱形式。另外,一些專業(yè)音樂工作者在民歌基礎上編創(chuàng)的,并能為群眾作為民歌傳唱的歌曲,也應稱為民歌。如王洛賓先生根據新疆民歌《潔白的前額》改編而成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另外還有尹宜功填詞,黃虹采用云南民歌《十大姐》和《大田插秧》編創(chuàng)而成的《小河淌水》等等。

任何國家、任何民族,任何地區(qū)的音樂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在歌曲演唱中,應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去熟悉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尤其是我國的民族唱法中,由于民族和地區(qū)的區(qū)別,演唱風格也不一樣,如北方地區(qū)的民歌粗獷豪放,而江南地區(qū)的民歌則柔婉秀麗,因此在演唱用聲上也有不同。如果將不同的風格混淆起來,將各國各地區(qū)的民歌曲唱成一種風格,那就會破壞歌曲的藝術形象和藝術特點,所以唱民歌我們不但要唱得有聲、有情,還要唱得有色、有味。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現技巧是相當豐富的,是我國聲樂傳統的瑰寶。此外,傳統民歌與新民歌在時代的風格特點上也有所不同。新民歌在氣質上更加開朗,格調上更加明快,在感情表達上也更加舒展、豪邁,這說明在演唱民歌時還要注意時代特點。

四、通俗歌曲

流行音樂又稱通俗音樂,嚴格地說,它所包含的內容和所覆蓋的范圍比較廣闊,這些稱謂都不是很確切的。流行音樂包括有聲樂和器樂兩個方面,這里主要談的是前者。

就通俗歌曲來說,群眾性、即興性、生活性、創(chuàng)造性、旋律節(jié)奏鮮明性、廣闊包容性都是需要注意保持的特點。由于這種特性,就決定了它必須力求能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在歌曲的寫作和表演上,就要注意音調動聽,流暢順口、詞句通俗、讀字清晰、親切生動,不然就達不到流行的目的。有不少流行歌曲并不流行,而且壽命短暫,其主要原因可能就在這里。由此可見,流行歌曲也像許多藝術現象一樣,它的詞、曲、表演,有格調的差異,有高下之分,有好壞之別。所以,通俗歌曲的藝術處理也要遵循一般的藝術規(guī)律。比如聲音的虛實,真假聲的比例調整。節(jié)奏的對比等等,所以不能把通俗唱法定為業(yè)余唱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通俗歌曲以及通俗唱法也將變得更加專業(yè),更加絢麗多姿。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意識不斷提高,現在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新現象,比如美聲歌曲的通俗化,通俗歌曲的民族化,民族歌曲的通俗化等等,多種唱法趨于融合,把不同唱法不同題材的作品的優(yōu)點集中起來,形成了美通唱法、民通唱法,因而也誕生了一批美通作品和民通作品,這些作品的演唱怎么處理,每個歌手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有一點,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風格特點來選擇作品和處理作品。要不然將使自己的演唱大打折扣。所以不同題材的歌曲要采用不同的唱法,不同的唱法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但前提是,無論是那種藝術處理方式,都應該遵循基本的美學原理,符合人們的審美需要。

相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