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22:14:20
序論:在您撰寫免疫調節(jié)教案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問題鏈;有效教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一、案例背景
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在《發(fā)現學習的因素》一文中提出的“發(fā)現學習法”,施瓦布在1958年美國科學基金會設立的“生物學課程研究”中提出的“誘發(fā)探究模式”和建構主義理論,也告訴我們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能否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恰到好處地設置問題,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直接影響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的設置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問題鏈設置”教學方法是指教師通過有目的地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或任務,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積極探索,以便深層理解并掌握和運用基礎知識,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整體發(fā)展。
二、案例描述
1.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以問題鏈的設置為主線。先播放有關艾滋病的宣傳片,提出問題,引出課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邊讀邊思考,最后構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概念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依據學生構建的概念圖設置問題鏈,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思維振蕩,還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根據第二次免疫的特點設定問題情境,分析注射疫苗的原因,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實了新課標強調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注重與實際生活聯系”的基本理念。
2.教學過程
分析教材中的曲線。
提出問題:(1)HIV攻擊T細胞,它主要破壞的是人體的第幾道防線?(2)描述:HIV濃度隨著時間是怎樣變化的?(3)一年后,HIV濃度大量降低,說明第三道防線具有什么作用?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提出問題:參與體液免疫的“作戰(zhàn)”細胞有哪些?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構建體液免疫的概念圖。
提出問題:(1)哪種細胞產生抗體?(2)漿細胞是由什么細胞分化而來的?(3)哪些細胞或物質具有識別作用?(4)抗原進入人體后,經過幾個途徑最終被抗體消滅?
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
接種乙肝疫苗為什么能預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種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內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
3.教學結果
本節(jié)課內容很難,教師通過層層設疑,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識別示意圖、構建概念圖,分析討論、合作探究,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問題鏈的設置,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落實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學質量,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案例評析
“問題鏈設置”教學既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思考的環(huán)境,又為教師提供了一條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認為“問題鏈設置”教學是一種有效的生物學教學方法。
但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兩點:
1.精心設置問題
比如,在講體液免疫時,列舉了兩個問題,加強學生讀書方法指導,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訓練。以上問題的設置,上一個問題接著下一個問題,形成了一條問題鏈,問題之間注重思維的嚴密性和推理性。通過問題鏈的設置,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落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2.適時提出問題
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边@樣課堂活動就能順利高效地進行,直接提高課堂效率。比如,在學完第二次免疫的特點之后,聯系實際提問:接種乙肝疫苗為什么能預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種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內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啟發(fā)學生運用新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例,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總之,實施“問題鏈設置”教學的關鍵是要創(chuàng)設恰當的情境、準確設置有層次的問題以及教師精心的引導;通過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學生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再通過準確設置的問題內容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為知識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最后,在教師精心的引導下,把學生成功地引向知識海洋的彼岸。當然,如何發(fā)揮其最佳效果,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面對不同的學生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的教師其做法都有差異,所以,“問題鏈設置”教學方法還有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鴻亮.有效教學: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7.
[2]周初霞.走出課堂提問的誤區(qū).生物學教學,2006(2).
[3]徐杰芝.把握課堂設疑的適度原則.生物學教學,2005(09).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提高了免疫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現將教學中的一些措施總結如下。
1 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
教材《醫(yī)學免疫學》全書分四篇共二十六章,各章節(jié)的內容彼此相對獨立。如第二篇“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補體系統、細胞因子、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及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等6章的學習內容。第四篇“特異性免疫應答”則包括:抗原、抗原遞呈細胞與抗原的處理及提呈、T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B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免疫調節(jié)及免疫耐受等內容。初看起來每一章的內容都相對獨立、完整,沒有任何關聯。因此,學生學起來常感到枯燥乏味,困難重重。然而,仔細推敲,其實這些章節(jié)的內容有著密切聯系,是完全可以通過內在的聯系串聯起來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鑒于此,我們在開課之前組織設計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中,強調免疫是機體對“自我”和“非我”的識別,并以免疫應答作為該模式的核心,把免疫類型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及歸宿點(見圖1)。有了這一模式后,告訴學生免疫學的基礎知識都是圍繞這一模式展開的,讓學生一開始就了解免疫知識結構的系統性,使局部知識與整體聯系起來。這樣,授課時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了重新編排。即先講非特異性免疫,內容包括: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細胞如吞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補體系統的組成及功能;然后講特異性免疫應答及其調節(jié),包括:抗原、抗原遞呈過程及其效應機制、免疫調節(jié)、免疫耐受;最后講臨床免疫如:超敏反應,腫瘤免疫及移植免疫等。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多次介紹本系統的框架,從整體去闡述部分,再從各部分又回歸到整體。這樣,每一次上課的內容都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可以幫助學生整理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路沿著教師的引導逐步深入,學生反映容易理解、接受。
2 根據教學對象調整教學內容
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的因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二者互為聯系并統一于教學活動中。因此,作為教師首先必須了解教學對象, 否則就會失去教學的預見性和計劃性,使“教”與“學”脫節(jié)[2]。筆者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方案, 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如五年制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在學習《醫(yī)學免疫學》時,已完成諸如《內科學》、《外科學》及《病理學基礎》等臨床相關課程的學習,對各系統疾病及臨床治療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講解臨床免疫這部分內容時, 我們側重講授臨床免疫性疾病的基礎研究進展, 包括與免疫學相關的發(fā)病原因、發(fā)病機理等, 而對臨床表現、診斷及預后等則簡單介紹。然而,對七年制醫(yī)學專業(yè)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培養(yǎng)目標是必須具備比一般本科生更強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學中我們要求七年制學生掌握的免疫學知識內容更新, 面更寬,緊密跟蹤國內外科技發(fā)展的新趨勢,充分重視新概念、新思維、新方法、新動態(tài),教學內容瞄準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分支和知識生長點, 并考慮到未來知識的更新速度和趨勢, 使這些學生盡早地接觸國際上的前沿課題和最新學術成果。這些措施的實施提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醫(yī)學免疫學》教學質量。
3 開展直觀教學
由于《醫(yī)學免疫學》知識比較深奧、抽象,各章節(jié)間的內容既相互串聯又相互交叉,加上醫(yī)學院校免疫學課時較少, 學生想象力、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很多知識點的認識上存在不可理解的盲區(qū)。例如“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一章是《醫(yī)學免疫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能否理解, 直接關系到對“免疫調節(jié)”、“免疫耐受”等章節(jié)的學習興趣及效果?!癟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的教學內容包括:(1)抗原呈遞細胞對抗原的加工、處理和呈遞;(2)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產生免疫反應的兩個階段。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些內容, 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觀教學法, 如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我們充分利用flas,將抗原進入細胞到被酶解,形成多肽分子與抗原遞呈細胞表面的MHC分子及T細胞表面的TCR形成復合物,到最終激發(fā)T細胞活化的整個過程制成flas,給予學生直觀感受。通過開展直觀教學的實踐表明, 學生較易建立起聯系的概念, 能夠對復雜的T細胞活化及效應機制認識完全、清楚,比僅使用語言描述能夠得到更加滿意的教學效果。為后續(xù)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4 加強討論式教學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宰地位,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從屬地位。這樣的教學形式死板,學生思考空間較窄,將各章節(jié)內容橫向綜合起來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針對此情況,改變教學模式刻不容緩。筆者在教學中結合各個章節(jié)的基本理論,精選臨床病例,進行討論式教學。如在腫瘤免疫學的教學中,要求學生以乳腺癌為例,對腫瘤逃避宿主免疫監(jiān)視的可能機制進行討論。討論中向學生介紹腫瘤逃避宿主免疫監(jiān)視的原因可能包括:抗原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調變;腫瘤抗原加工、處理和呈遞障礙;腫瘤細胞表面“抗原覆蓋”或“封閉”;MHC分子表達異常(LMP、TAP表達下調);腫瘤細胞共刺激分子表達異常(如腫瘤細胞減少表達CD80, CD86而增強表達B7-H1和B7-DC)及腫瘤分泌免疫抑制分子(如IL-10, TGF-β等)[2~4]。根據這些可能的因素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我們又進一步與學生討論,目前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案是根據以上的策略而發(fā)展起來的。例如,可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將經修飾的MHC分子、協同刺激分子及腫瘤抗原等輸入腫瘤患者體內,或直接將具有癌細胞殺傷作用的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IL)、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巨嗜細胞(MΦ細胞)和細胞毒性的淋巴細胞(CTL)等細胞回輸腫瘤患者體內,使得癌細胞的致瘤性降低,提高其免疫原性,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提高腫瘤的免疫治療效果[5-7]。在課堂中開展討論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將前期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 理論與臨床相結合
《醫(yī)學免疫學》課程的后半部分,我們安排了臨床免疫的教學內容,包括:超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及免疫預防等。在教學中把學生已感知到的臨床現象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從現象到本質,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yōu)槔硇哉J識,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學內容富有特色。如在講述“移植免疫”內容時,我們強調,移植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者與受者的組織相容性。什么是組織相容性呢?我們將臨床上腎移植及肝臟移植作為例子,向學生通俗介紹組織相容性就是指不同個體間進行組織或器官移植時,移植物與宿主是否能相互“容忍”。如能“容忍”移植物就能存活,否則,移植物將被排斥或移植物使宿主受損。供受兩者的組織相容性如何,是由組織相容性抗原決定的(MHC)。隨即提出了MHC的概念,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接觸到該概念,而從臨床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再次提出該知識點,使得學生加深了認識。將基礎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聯系,在教學活動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
1.缺乏思維創(chuàng)新訓練
隨著素質教育制度的不斷實施,以往的思維訓練模式不僅無法滿足當下時代的發(fā)展形勢,也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推行,這會嚴重降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效率和質量,以往的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不僅模式單一,并且也比較應試化和程序化,生物教師并不重視對生物知識的分析和探索,致使學生的思維過于僵化,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
2.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有很多有趣味的地方,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并不能有效把握生物知識的內容,致使整個生物課堂單調無趣,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會很難感興趣,缺乏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這就導致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無法有效培養(yǎng)起來。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優(yōu)化和改進,做好教學內容的編制,多使用一些可以吸引學生興趣的素材和內容,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促進學生生物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中學生物教學中鍛煉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方法
1.靈活運用生物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知識的傳授需要借助語言藝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利用語言將相關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還需要利用語言將自己的思想也傳達給學生,指引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通過對語言藝術的有效利用,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師生之間的融洽程度。實際教學中,生物課堂教授的知識過于抽象,容易降低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使學生喪失學習生物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重視課堂的趣味性,通過風趣生動的語言來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完成生物課堂的學習。除此以外,由于生物學科和生命教育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教師在講授生命知識的時候,需要將珍惜生命的理念融入其中,用語言魅力幫助學生體會生命的含義,使其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觀念。
2.采用現代教學手段
在當下的教學工作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因為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為學生展現一個更加生動、有趣味性的課堂,這樣就可以大大促進學生課堂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人類活動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圖片,如霧霾、河流污染、資源耗竭等,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將抽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知識轉換為具體的圖像,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再如,在教學“生態(tài)系統及其穩(wěn)定性”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生態(tài)系統的概念,然后講解生物和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以及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等等,教??將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將生態(tài)系統具體化,然后讓學生辨別課件中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和信息傳遞。使用播放短片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思考相關的問題:短片中綠色植物在生態(tài)系統中的作用?生態(tài)系統的具體組成有哪些?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上老師以及書本所講述的內容,同時還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對短片中所展現出來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討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識,在觀看和思考教學短片的過程中,促進自身思維能力、實際問題處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3.善于制造矛盾,鼓勵學生質疑、發(fā)問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生物教學 課堂效率 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新課標下,任課老師明顯感覺課時的不足,為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根據課堂教學經驗總結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和學生素質。作為中學教師,我們必須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探索和學習新的、適應現代課堂教學要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課堂效率,體現教學的應用性原則,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教育的需求。
一、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方案
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整個一課教學設計意圖的體現。高質量的教學方案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必要前提。教學方案設計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根據現有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F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種照抄書本或只摘錄知識要點、照搬他人現成教案或沿用自己舊教案的做法是極不可取的。高質量的生物課堂教學方案還必須包括教具準備、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等。
二、巧用實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顯示,學生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時,神經系統的激奮水平較高,大腦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列舉一些與課堂知識有關的常見的生命現象,很自然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體液調節(jié)》一節(jié)中幾乎每一種激素都有對應的分泌失調疾病,如巨人癥,甲亢等;《免疫調節(jié)》一節(jié)的內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備等緊密聯系;《呼吸作用》的知識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學生對這些話題很感興趣,很自然會產生很強的學習動機。
三、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極其抽象、難懂,例如染色體組的概念、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機理等,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內容形象化。例如在講述染色體組的概念時,可以這樣比喻:把一副撲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張牌看作一個細胞中的五十二條染色體,同一數字的四張牌看作同源染色體的話,所有的紅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別相當于一個染色體組;介紹DNA的分子結構時可以把DNA分子與螺旋樓梯進行類比,把DNA的主鏈比作樓梯的扶手的話,那么DNA分子內部的堿基對就是樓梯的臺階。抽象的生物學概念等一旦被轉化成熟悉的事物后,學生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四、多種教學手段巧妙結合
在課堂上,教師適當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照片、動畫和視頻材料,把課本上過于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很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可以讓學生視覺、聽覺并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講授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時,用Flas等演示就非常適合。多媒體課堂的容量大,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收獲。
當然,多媒體等先進教學手段的使用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計算機操作水平;能對網上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搜索、篩選和組合;為每堂課準備精美的課件,意味著教師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五、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
目前,不少學校已明確要求教師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少于15分鐘。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堂上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具體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復習鞏固環(huán)節(jié),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后。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jié)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yōu)質、高效進行十分必要。
六、以激勵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
我們的網絡課程設置包括: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考試、調查工具、統計信息、課程設置,共6個部分。
1 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部分介紹了本次網絡課程包括的主要內容、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以及主要的參考書目,使得學生對本網絡課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學有余力的同學還能夠根據參考書目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另外,還有講授教員的相關介紹,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三級教授等科室精英人才。
2 課程內容
這是我們網絡課程中的重中之重,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內容。我們初步精選了包括神經系統發(fā)育與凋亡、神經干細胞與神經再生、神經元興奮性、神經免疫調節(jié)等主流領域的理論課內容,從總體上把握現代神經科學發(fā)展的脈絡;同時,在每一節(jié)課程的具體內容上,會加入額外的文獻,關注當今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問題、前沿問題以及前瞻性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和拓展的資料,拓寬學員的視野。
以“神經系統發(fā)育”這部分內容為例,這一部分總共包括4個小節(jié):發(fā)育生物學簡介;中樞神經系統發(fā)育;成年中樞神經系統的干細胞以及發(fā)育生物學相關研究。每一小節(jié)都包括六部分內容:網絡教材、電子教案、講授教材、最新進展、專業(yè)網站、學員課題。其中,網絡教材部分與傳統教材區(qū)別不大,旨在給學生一個權威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論知識,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快速的瀏覽獲得初步了解。電子教案是每節(jié)課程的教員根據教材內容和最新進展,所編撰的幻燈,將基本內容和重點內容進行有條理地編輯,并輔以大量的教材中沒有的生動圖片。講授教材是錄制的主講教員講授幻燈,會以電子教案中的幻燈為主來講解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可以同時看到幻燈、主講教員和基本內容提示,基本等同于傳統課堂授課。最新進展中是主講教員提供的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最新英文文獻,學員在學習完前3個小節(jié)之后,基本具備了看懂這一英文文獻的基礎知識,同時又可以學到相關的最新進展,了解正在進行中的相關科學研究。專業(yè)網站和學員課題兩個部分不是每個部分都會有介紹,取決于該部分內容主講教員的推薦。專業(yè)網站是推薦的相關內容的專業(yè)網站,供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學員課題是曾經在科室中進行過實驗研究的本科室學員所進行的相關課題設計和研究,可供學生以此為借鑒,進行自己課題的思考和籌劃,以促進學員更深入地理解本節(jié)課程的相關內容,并參與到相關研究中來。
總之,這些課程的設計既幫助學員完成基本內容的學習,又促進了他們學習的深入和學習的主動性,并通過更進一步地參與到最新最前沿的相關科學研究中,來加深對基本內容的理解和加強科研思維的訓練。
3 考試、調查工具、統計信息、課程設置
考試部分為考試版塊。普通學員在平時無法登陸該頁面,只有在老師發(fā)放試題后,學員才可以登陸并回答試卷。該版塊可以作為正式考試前的練兵之用,也可以開展正式考試。
【關鍵詞】高中生物;差異化教學;向導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課程標準中,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必須承認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差異化教學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在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個體差異,主動調整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學習資源、學習活動以及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公平的、最佳的學習機會。差異化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將學生的個別差異視為教學的組成因素,教師的教學應從學生不同的準備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fā)來設計差異化教學內容、過程和結果,最終目標就是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在班級教學中學生的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對教師講授的知識,學生的理解和接收程度都存在極大的不同。傳統教學過程中,都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針,在不區(qū)分學生的基礎水平、學習愛好、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態(tài)度等情況下,進行一視同仁的教學手段和模式。這種不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教育方式,最終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的抵觸,當不懂的知識堆積到一定程度后,學生就會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進而造成班級“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因此,為了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發(fā)展,實行差異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一、差異化教學前必須了解學情,確定認知起點
首先,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考試或者是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對生物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面談、走訪等形式了解學生對生物學習的學習背景、動力、興趣等。差異化定位需要教師在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進行,了解必須客觀、全面、真實,在做足了準備工作后就可以進行具體的差異化生物教學了。
二、學生分組搭配學習,實現學生的優(yōu)勢互補
實施差異化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搭配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我們采取“互補式”分組方法,在一個小組內搭配不同類型的學生,保證組內成員在性別、能力、興趣、認知等方面配置合理,使組與組之間是平等競爭的關系,而不是的按照學生成績把學生簡單的分為A、B、C三。最為重要的是,“互補式”分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教師和同學對“后進生”的心理歧視,讓“后進生”也能在小組內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放矢。
三、認真?zhèn)湔n,將知識分層分組
將學生分組后,教師在備課時,就不能再采用傳統的備課方式,備課內容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及分組情況,將差異化的教學任務分配到各個小組,這需要教師在備課階段進行充分的思考。
為了引導小組合作學習,配置的任務要分出A、B、C三個層次,A層次:主要是書本練習,同步高考真題,課外有關生物前沿知識或競賽方面的練習;B層次:書本練習,并鼓勵他們嘗試根據書本知識對生活中的生物現象進行解釋,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C層次:掌握書本上的生物基礎知識,提高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這一節(jié)時,讓每個學生理解“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細胞呼吸的過程”,并能比較熟練的寫出有氧呼吸的化學反應式;針對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教案可以深入一點,除了掌握基礎的知識外,還要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能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案可以盡量深入,接近高考的考題類型,如“細胞呼吸過程中,葡萄糖消耗量、O2的吸收量、CO2的釋放量之間比值的相關計算;細胞呼吸的影響因素及應用等。”對知識進行分層分組分類,有利于學生學習時掌握好自己能力所及的知識,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
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也要進行差異性設計,讓所有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比較喜歡提問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不能積極的參與課堂互動,從而影響課堂效率。在進行差異化教學時,老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程度設計不同的問題,促進全班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四、在差異化教學中教學方法要靈活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主導,而差異化教學體系統中,學生是主體,教師主要起向導作用。為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差異化教學中教學方法應提倡多樣性,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基礎,及生物學科的特點、教師特點和教學時間,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學習“生命活動的承擔著――蛋白質”時,可以組織學生上臺做游戲,每個學生代表一種氨基酸,理解蛋白質的多樣性;學習“免疫調節(jié)”時 ,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各免疫細胞發(fā)揮的作用,掌握體液調節(jié)和細胞調節(jié)的過程;學習“種群的特征”時,可以用黑米和白米,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如何用標志重捕法估算種群密度……。此外如自主閱讀、課堂討論、上臺展示、小組互評、課堂練習、動手操作、繪制概念圖、分組辯論、游戲活動等等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有的學生活潑、外向,在教學時就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活動;有的學生內向、膽小,害怕開口,害怕出錯,在教學時就多鼓勵;接收能力不強、反應較慢的學生,就多利用直觀教具、身體語言、恰當的比喻等來啟發(fā)他們;對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要不斷的改變學習活動,使他們盡可能處于參與狀態(tài)。
課堂講授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系統傳授專業(yè)知識上具有重要作用。講好課是我們青年教師必須練的教學基本功,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實踐,就如何提高講課藝術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巧用實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顯示,學生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時。神經系統的興奮水平較高,大腦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多的列舉一些與課堂知識有關的生命現象,很自然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體液調節(jié)》一節(jié)中幾乎每一種激素都有對應的分泌失調疾病。如巨人癥。甲亢等:《免疫調節(jié)》一節(jié)的內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備等緊密聯系:《呼吸作用》的知識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學生對這些話題很感興趣,自然會產生很強的學習動機。
二、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極其抽象、難懂。例如染色體組的概念、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機理等。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內容形象化。例如在講述染色體組的概念時,可以這樣比喻:把一副撲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張牌看作一個細胞中的五十二條染色體,同一數字的四張牌看作同源染色體的話。所有的紅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別相當于一個染色體組:介紹DNA的分子結構時可以把DNA分子雙螺旋結構與樓梯進行類比,把DNA的主鏈比作樓梯的扶手的話。那么DNA分子內部的堿基對就是樓梯的臺階。把抽象的生物學概念等一旦轉化成學生熟悉的事物。學生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
三、認真準備。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1.課堂資料的查找、整理,多媒體課件的制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展,投影儀、多媒體等作為新的教學儀器陸續(xù)進入了課堂,另外,我們還可以在Internet網上找到多種資料充實到課堂中去。這多種教學手段應用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了視、聽、思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能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同時也促進和提高了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聲、色俱全的課件,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對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這比我們講上一百遍“大自然如何豐富多彩”來得真實、印象更深刻。而且模擬實驗變得很實用了,我們可以在多媒體電腦上展現植物的生根發(fā)芽過程,展示生物的生理過程,模擬解剖動物、人體等,這樣就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變得容易、有趣。
2.課前對教材的理解要把握好
任何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在書寫教案的時候,都要明確教學目的、重點、難點、課時安排和教學過程。對教材的透徹理解是上好每節(jié)課的前提條件,而且要設想好每個環(huán)節(jié),就好比在腦中演練一遍授課過程。要明確每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何使內容前后連貫,以及以怎樣的方式講解學生才能有興趣去接受,只有自己做好十足的準備才能給學生全面的講解。
四、注重教學過程
1.課前導入的設計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闭n堂教學的開端就是新課的導入部分。精心設計的導入,能牽動學生的思緒,立疑激趣,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求知欲的振奮狀態(tài),還可以促進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總結,推理判斷的抽象的邏輯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質。
2.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可以檢查學生對已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開闊學生的思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難點,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課堂按預先設計好的路子進行,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fā)展。所以好的課堂提問對教學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但有關資料顯示,中小學教師課堂提問的平均有效率不夠60%。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迪學生思維,是啟發(fā)式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聯系師生雙邊活動的一條重要紐帶。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談到問的重要性時,曾風趣地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笨梢?,在教學中,問很重要,也有藝術性。
3.不可忽略的總結
常言道:“善始善終”才算一堂優(yōu)質課。良好的開頭雖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結尾,猶如“畫龍點睛”,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從而使教學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因此,精心設計結課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良好教學效果的鞏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節(jié)新課的最后5-8分鐘,我都要把本節(jié)的知識要點小結,并通過提問題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如講完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反射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區(qū)別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思考“吃梅止渴、談梅止渴、望梅止渴”這三種反射活動有什么區(qū)別,學生就能根據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差別分辨出來后兩者都是條件反射。
五、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