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經濟學人論文范文

時間:2022-05-18 02:03:23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學人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經濟學人論文

第1篇

直到現在,人們漸漸地明白,設計是為人,而非產品或金錢。所謂人本精神,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終極關懷”,指的是“以人為本”的精神,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tài)度。人本教育是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最終目標,重視個體的潛能,突出個體的科學價值,將人本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在實際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去思考、感受和體會人生的道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F代教育觀倡導“素質培養(yǎng)”的思想,目的在于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培養(yǎng)。

二、人本精神在設計教育中的體現形式

“設計課程應具有人本性質,使設計教育在實施職業(yè)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边@是設計課程最為基礎的要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將設計課程定性為“人本性質”。眾所周知,設計是社會職業(yè)分工的必然,是人文科學的細節(jié)化。設計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本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yǎng)、生存狀態(tài)、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本特征都內蘊于設計師所創(chuàng)造的設計作品中。所以引導學生關心人類的變化現象,關注設計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個性、生存狀態(tài)等關系是十分必要的。

1.尊重學生,在教學課題設計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心智發(fā)展狀態(tài),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進行組織。

2.啟發(fā)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可能,并提供發(fā)揮個性的空間,有意識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展綜合實踐能力。

3.設計是為“人”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勞動,整個活動都應建立在為人服務的宗旨上,并使學生樹立深入的服務意識。

4.課程設置具有啟發(fā)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強調設計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課程內容適應不同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激發(fā)學生的設計興趣。

三、設計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合理的人本精神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設計?這個問題是供求關系鏈中的動力,因而我們要先來談“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首先,設計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設計教育是否需要實踐呢?這是毫無疑問的。其次,設計課程在符合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應該符合未來發(fā)展的需求。再次,教育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值得深思。最后,我們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來表示教育的性質和功能?;诖嗽賮硭伎荚谠O計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合理的人本精神。

1.立足社會實際,體驗人生樂趣

對設計課程來說,社會是最好的學習、實踐基礎,設計者必須了解市場,研究設計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費者的各種心理,關心社會狀況,把自己的生活學習和社會相聯(lián)系,將自己對社會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設計表達聯(lián)系起來。嘗試用自己的情感方式影射出人類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融入設計中,達到通過觀察社會來感受生活、感受社會、感受設計。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內涵,使學生從自我中心走向與他人共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由生活激發(fā)興趣,帶著飽滿的熱情去體驗、表現、創(chuàng)作。

2.注重培養(yǎng)服務觀念,提高人本意識

培養(yǎng)健康的“服務意識”,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學校與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尊重生命、關注社會、關心他人的良好品德。設計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技能訓練,同時也要培養(yǎng)交流、合作等能力。通過對設計的學習,將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不斷提高,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生命與自然環(huán)境的態(tài)度,以及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和服務社會的愿望與能力。使學生樹立優(yōu)良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有利于設計人才的身心和諧發(fā)展且個性完善,同時也培養(yǎng)增強了服務意識。

3.尊重多元文化,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

設計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它和人類的勞動是緊密聯(lián)系的,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在教學中通過設計與文化的聯(lián)系,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學會尊重多元文化。通過走進博物館、設計館、民俗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間設計、藝術等,了解它們與其他地區(qū)或其他民族設計文化的異同。通過參觀、座談、調查、訪問設計公司等活動,了解中外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思想、生活及作品誕生的過程,或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文化需求的了解與尊重。

4.整合設計與其他學科聯(lián)系

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而學科間的整合或統(tǒng)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亦是設計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設計為主體并聯(lián)合其他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fā)現與設計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時,主動地融匯不同學科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lián)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fā)展。因此設計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設計自身的領域中,教學中需要在設計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或跨越設計學科的課程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設計的特征、設計表現的多樣性以及設計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趨勢。

5.加強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創(chuàng)新素質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chuàng)新是設計本質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設計的創(chuàng)新首先是對設計理念和思維的創(chuàng)新。簡言之,就是對過去的設計經驗和知識的創(chuàng)新、視覺語言的創(chuàng)新。設計師需要始終不渝地尋找、挖掘并創(chuàng)造出最佳的視覺語言,借以表現傳達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藝術主張。創(chuàng)新素質是衡量一個人設計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斷通過深入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做到。打動別人對于設計師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創(chuàng)新素質將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素質與生存質量的高低。只有藝術修養(yǎng)在社會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們的精神素質,協(xié)調人際關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從而在根本上推進一個社會的內在品格。

總之,人本思想的培養(yǎng)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以人為本的觀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在今后的職業(yè)生涯中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打下良好基礎。教師必須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精心設計,將這種精神有意識地設置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參考文獻:

第2篇

景點漲價是不是真的像聽證會所說的那樣“缺乏維修費用”?湖南省張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區(qū)門票價格構成很能說明問題。如果不計算環(huán)保車收費,武陵源核心景區(qū)的門票價格為108元。在108元門票收入中,真正直接用于資源保護的費用只有8元!相比資源保護費,武陵源核心景區(qū)門票IC卡制作成本也是8元;已經建成多年的張清公路、索張公路要瓜分10元;不管是不是坐飛機來張家界的游客,購買的核心景區(qū)門票中,要支付10元錢的“機場建設費”;而門票收入中47元的“景區(qū)管理成本”,意味著維持管理機構運作的代價竟然是資源保護費的近6倍!武陵源景區(qū)有這種情況,其它地方如何?相信各景區(qū)都心中有數。

同樣,景點漲價是為了“保護稀缺資源”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如果說景點漲價就是為了“保護稀缺資源”,那么人們會問:除了漲價,就沒有別的辦法保護稀缺資源了嗎?漲價是不是保護稀缺資源的唯一辦法呢?漲價就一定能保護稀缺資源嗎?這么多年來,風景區(qū)門票價格一漲再漲,但是保護水平和效果又怎樣了呢?因此,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yè)化經營中,“保護稀缺資源”之說,不過是漲價的一個借口而已。

景區(qū)門票價格大幅上漲是不是世界通行的做法呢?回答同樣是否定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本國國民,都是實行免費或象征性的低價格參觀,借以鼓勵本國人多參觀古跡,激發(fā)國民的愛國熱情。在法國,像盧浮宮那樣的國立博物館,門票價格才幾歐元;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和艾爾米塔什(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門票均為100盧布(近4美元),大約相當于俄羅斯人中等月收入的1%,未成年人、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員、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均可享受大幅度的優(yōu)惠,學生在寒暑假期間還可免費參觀;意大利最貴的景點門票價格也不足意大利人均月收入的1%,參觀著名的古羅馬斗獸場才需6歐元;埃及對殘障人和老年人實行免票制度,學生(包括大學生)和兒童享受半票待遇,埃及人自己參觀博物館的票價只收取2埃鎊,金字塔的票價,只交1埃鎊,僅是兩張大餅的錢;日本自然景觀不收門票,文化景點收費很低,不到職工人均月收入的2%;美國的城市都有一些免費公園,小到街心公園,大到紐約市著名的中央公園,都沒有圍墻,不收門票。在首都華盛頓,數不勝數的博物館幾乎都是免費的。相比之下,我們一些旅游景點的競相漲價,怎能讓公眾沒有怨言?

第3篇

關鍵詞:人生經濟學均衡

什么是均衡?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一種結果,這種結果意味著事物處于優(yōu)化的穩(wěn)定狀態(tài);二是指一種過程,意指事物向優(yōu)化狀態(tài)的過渡。

人生的經濟學均衡,就是意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人生的各種“投入”與“產出”的優(yōu)化過程及優(yōu)化結果。

人生的目標:一生總效用的最大化。這種追求總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是人類生存本能的一種自然和理性的恰當表現。

其中一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無來世者,其一生僅指現世,其追求的人生目標是現世效用的最大化;一種是有來世者,其一生不僅指現世,而且也包括來世,其追求的人生目標是來世和現世效用之和的最大化。

假定: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效用偏好結構。這里包含兩個設定:一是設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效用偏好結構,不同的人其效用偏好結構可能是不同的,這里也不排除有些人可能具有大致相同的效用偏好結構。二是設定每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效用偏好結構是固定的。這一設定與前一設定相比,具有較大的不合理性,因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每一個人在一生中其效用偏好結構是時時在變的,效用偏好結構本身就是一個時間等眾多因素的一個多元函數,這里只所以假定每一個人其一生效用偏好結構是固定的,主要是為了研究的方便,同時,這一設定也并不對研究結論構成實質影響。

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說:生活就像奧林匹克賽會,聚到這里來的人們通常抱有三種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有些人做買賣以贏利,但還有一些人只是單純做參觀者,冷眼靜觀這一切。

這里反映的情況就是效用偏好結構的不同。具有相同目的的人,其效用偏好結構可能大致相同,但也并不排除具有不同效用偏好結構的可能性;具有不同目的的人,其效用偏好結構肯定是不同的。

在假定每個人效用偏好結構固定的前提下,這時,每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追求在特定效用偏好結構約束下一生效用的最大化。

可設每個人在t時的效用函數為:

U=U(SI,MI,SP,MP)

其中U代表每個人在t時的效用水平,SI代表一個人在t時的精神收益,MI代表一個人在t時的物質收益,SP代表一個人在t時的精神支出,MP代表一個人在t時的物質支出。

精神收益表示一個人來自如安靜、孤獨、社會評價、社會榮譽、道德、社會成就感、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收益。這種精神收益構成一個人效用函數的重要變量。

物質收益表示一個人來自物質產品方面的收益。諸如衣服、食物、住房、汽車、貨幣等方面的增加,都有助于增加一個人的物質收益。物質收益也是效用函數的一個重要變量。

一個人除了有物質和精神上的收益外,還實際存在著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支出。物質上的支出與精神上的支出剛好表示與物質上的收益和精神上的收益相反的事實。這兩種支出也是影響一個人效用函數的兩個重要方面。

如果一個人無來世,其人生的目標是:

其中T表示他的預期壽命,代表他在現世的總效用,這時他會在[0,T]時間內配置資源投入與產出,以期實現一生總效用的最大化。

如果一個人有來世,其人生的目標就是:

其中表示一個人在來世時實現的總效用,這時,一個人會在時間內均衡配置資源的投入與產出,以期實現總效用的最大化。

這里一個人是否有來世的觀念,對其現世的行為有重大影響。如果一個人認為有來世,他可能對現世的某些行為進行一些控制,以期求得來世的高額回報。這種控制行為對現世的其他人可能會產生一些好處,如有些人為什么節(jié)欲,其目的就是為了在來世升入天堂,同時,節(jié)欲這種行為對社會又具有一定的良性作用。當然,有些控制行為并非對社會中的其他人有好處,“”之類的就是一個例證。如果一個人認為無來世,其行為將是裸地追求現世的效用最大化。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一個人會盡可能地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謀取一切利益,同時,他也會盡可能地保護好自己在現世人群中的“面子”。因為“面子”是自己活在現世的一張“護身符”,是一張在人群中往來的“通行證”。所以,相信來世的人,可能更看重自己的行為與自我感受,而不會去更多理睬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為我是為來世的我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別人而活。但相信無來世的人,雖然也是為自己而活,但他不可能不顧及“面子”,即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因為這個形象直接會影響到別人對他的看法和行為,從而會直接影響他在現世的收益。所以,無來世者看重“面子”與“人情”也是一種理性選擇,其目的仍是自我現世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在一個人效用偏好結構穩(wěn)定的情況下,一般對于物質收益或精神收益而言,都存在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

“人窮志短”反映的就是人們在物質收益極度缺乏情況下的一種表現。在物質匱乏的情況下,物質收益的邊際效用相對較高,而精神收益的邊際效用相對較少。所以,就有“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譽”。也就是在物質豐富的情況下,人們對物質收益的邊際效用就變小,相比,精神收益的邊際效用就變大。

再如“久病床前無孝子”,反映的也是這種情況。“孝”本身是一種精神收益,是一種道德評價。當一個人在盡“孝”時,本身就是在消費“孝”這種產品,并享受“孝”所帶來的精神收益,如良心受到安慰,受到別人好的評價,并被社會給予較高的地位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孝”這種產品所帶來的效用是遞減的,所以,必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當然,一個人要想盡“孝”,肯定也有物質的支出,這種物質方面的支出也會進一步加速“孝”產品效用的遞減速度。里的問題是: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是否存在替代現象?答案是:當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總量為一定值時,這時一個人在選擇消費菜單時,肯定存在替代現象;當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都無限時,這時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多多益善”,不存在替代現象?,F實存在的具體情況是: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既有限,又無限,是一個針對不同效用偏好結構的相對值,是一個與主體需求有關的量。所以,在現實中,二者既存在替代關系,又存在“多多益善”現象。

另外,一個人的精神收益又是其精神支出和物質支出的函數,用式子表示就是:

SI=F(SP,MP)

同樣有:MI=E(SP,MP),即一個人的物質收益也是其物質支出和精神支出的函數。

其中F和E代表不同的函數形式。

問題是函數F和E的具體形式是由什么決定的?答案是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不同的游戲規(guī)則將導致不同的F和E的投入產出模式。人們常說:好的制度可以將鬼變?yōu)槿?,而不好的制度可以將人變成鬼。這里反映的就是制度對人自身投入產出行為的影響作用。人本質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不同的社會制度將導致不同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模式。如果一個社會制度導致的結果是作惡成本小而收益大,行善成本大而收益小,則人們必然會趨向于作惡而不是行善。所以,制度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所在。這里引申的又一個命題是:社會應不斷地鼓勵制度創(chuàng)新,任何對創(chuàng)新的壓抑都是對人類文明的極大犯罪。所以,好的制度對人類的作用是雙重的巨大:一是可以有助于生產更多的物質產品,增加人類的物質收益;二是有助于生產出更好的精神產品,以增加人類的精神收益。人類應努力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制度體系,以保證社會健康的運行和發(fā)展,借以推進人類文明水平的不斷提升。所以,我們也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任何個人問題都是社會問題,是社會的制度問題,只有社會制度實現了均衡,個人才能實現人生的均衡。每一個人的均衡,其實質體現的是社會制度的均衡。

社會制度如何均衡,筆者認為應滿足如下條件:1、制度體系核心應體現公正原則。應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應當讓對社會最有貢獻的人得到最好的回報,這樣,社會的運轉才能形成一個良性互動機制。2、社會應當為每一個人提供最大的自由選擇空間。這樣,理性的人可通過更大范圍“投入產出”的配置,以期提高實現人生均衡的可能性。3、國家應重點扶助弱勢群體?,F實社會總是存在強勢和弱勢。這時,對弱勢的保護就是一個突出問題,國家作為社會的代表,對弱勢的保護是其責無旁貸的義務。國家本身就具有強勢地位,如果國家能真正起到保護和扶助弱勢的作用,這時,就更有助于社會向均衡化方向發(fā)展。當然,現實的國家也是由大量的“經濟人”實際操縱的,能否真正起到保護弱勢的作用,尚須制度等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前面我們的討論都假定每個人一生的效用偏好結構是固定的。其實,每個人在一生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效用偏好結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時間t的一個函數,即

U=U(t)

也就是U本身就是t的函數,U隨時間而發(fā)生變化,這時,一個人的效用函數可重新寫為:

U=U(SI,MI,SP,MP,t)

問題是,U雖然隨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但t本身并不是U改變結構的實際決定因素。改變一個人效用偏好結構的因素主要有:1、原有的效用偏好結構。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具有路徑依賴性,新的效用偏好結構要受到原有效用偏好結構慣性沖擊力的影響。2、生理因素。一個人生理條件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其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如有的人得了肝病,則原來飲酒的偏好將會隨之改變。3、職業(yè)改變。一個人在一生中,職業(yè)的改變是常有的事,有的人一生中可能會改變職業(yè)五、六次以上,不同的職業(yè)必然具有不同的激勵系統(tǒng),相應一個人的效用偏好結構這時也會一定有所變化,以適應這種新情況。4、社會影響。社會影響主要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時尚對一個人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所產生的作用。一個中國人,如果轉到美國定居,其效用偏好結構肯定會發(fā)生變化,因為出于生活的需要,他只有在生活方式上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才有可能更好地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同樣,由于社會潮流和時尚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即使一個人處在同一國家中,他也會為了適應形勢而不斷改變自己的效用偏好結構。從眾行為的普遍性為人們隨社會環(huán)境而改變效用偏好結構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基礎。5、自然環(huán)境因素。人也是適應環(huán)境的產物。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必然會為人們提供不同的選擇菜單。人們選擇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適應和改變的過程,在這種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中,人自身的效用偏好結構必然會隨所處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

由于一個人一生中效用偏好結構是不斷改變的,這時,一個人一生的奮斗目標應為:

不相信來世:

相信來世:

一個人在實現其均衡目標時,其堅持的基本決策原則是:邊際收益=邊際支出。具體講就是:邊際物質收益+邊際精神收益=邊際物質支出+邊際精神支出。

人生的均衡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從一生總效用的角度看,其均衡的目標是實現一生總效用的最大化(這里對相信來世者而言,其一生的概念包括來世),這一層次的均衡屬于總體均衡的范疇;還有一個層次的均衡是指一個人在局部的時間區(qū)間內和局部的“投入產出”空間內所實現的均衡,這一層次的均衡屬于局部均衡范疇。由于每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不可能對未來總有一個十分明確的預期,所以,現實中,每一個理性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尋找局部最優(yōu),以期實現人生的總體最優(yōu)。但局部最優(yōu)之和并非等于總體最優(yōu),這就是人生的困惑,也體現了人生的辯證法。

第4篇

[關鍵詞]: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關注的問題

根據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和發(fā)展,教育部頒布的《教育系統(tǒng)內部審計工作規(guī)定》規(guī)范了教育系統(tǒng)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和職能,要求通過內部審計工作把帶有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披露出來,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促進有關單位內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辦學效益上,充分發(fā)揮內審工作的建設性作用。

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教育系統(tǒng)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對學校的資產、負債、凈資產、收支情況的真實、合法以及有關經濟活動應當負有的經濟責任所進行的監(jiān)督和評價。審計內容是校長任期內的財務收支、重大經濟活動、債權債務、流動資產、固定資產保值增值等情況以及有關的工會賬、食堂賬;審計目的是為了加強對經濟責任人的管理和監(jiān)督,正確評價其經濟責任,促進學校加強對學校的財務收支、國有資產的管理,提高教育資金投入的使用效率。

太倉市教育局明確:內審機構對中小學校長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是加強對校級領導監(jiān)督考核的重要切入點,要把學校的發(fā)展、教育資金的使用、學校資產的管理與校長所擔負的責任緊密結合起來,并做出公正的評價,為領導的決策當好參謀助手。隨著教育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投入和其他多渠道辦學經費來源的增長,學校的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財務管理的任務也日益繁重。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經費,是辦好教育事業(yè)的關鍵,通過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幫助領導管好、用好教育經費,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通過審計實踐,太倉市教育局內審機構在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著重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摸清家底,核實存量資產

在實施審計中,審計人員通過查閱賬目,計算分析、調查、咨詢等方法收集審計證據,檢查主要經濟指標和財政財務收支指標是否真實,了解被審計對象工作的實際政績;檢查資產、負債的凈資產是否真實、合法,了解學校國有資產的管理、保值增值情況;檢查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了解有無隱瞞轉移收入、私設“小金庫”和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的現象;檢查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了解學校內部財務管理和監(jiān)督的作用,執(zhí)行財務制度、遵守財經紀律的情況;檢查被審計對象任期內經濟活動是否符合財經法規(guī),是否存在損失浪費、違規(guī)開支、違規(guī)占用公物等行為,了解有無侵占國家財產,和其他經濟方面的違法違規(guī)的問題。

實踐中,存量資產的清查確認是經濟責任審計中的難點之一,其表現:首先是數量上的差錯,賬面的資產價值與實際使用、管理的資產價值不符。原因有二,一是鎮(zhèn)級政府直接投入、建設的,在資產完成到使用過程中,缺少了資產轉移交接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學校的賬面支出中沒有此類資產的支出,更沒有資產移交的相關手續(xù),造成此類資產管理的真空,資產的賬面價值無從體現。二是學校資產管理的隸屬關系不明晰,農村學校隸屬鎮(zhèn)級財政管理,有相當多的農村中小學未設置固定資產明細賬,只是按大類管理、登記,無法定期與學校的實物資產及統(tǒng)計臺帳進行核對。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對存量資產數量上的差錯,很難界定是誰的責任。其次是存量資產報廢的確認。在資產清查中,學校往往遇到有相當的資產屬于應淘汰或作報廢處理,審計人員不具備對需要報廢處理資產做出質量鑒定的技能和知識,也沒有審批報廢資產的權限,對此類資產的最終界定較難把握。還有存量資產的價值確認。在學校發(fā)展中,既有接受捐贈的資產,也有政府建設、調劑撥入的資產,但因種種原因,學校賬目上未能準確反映此類資產的價值,若按重置完全價值估價入賬雖說可行,但也存在著一些人為的因素在里面。

二、注意工作方法,提高審計質量

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審計工作,審計難度較大。必須依據有關內部審計規(guī)定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

1、做好審前準備,編寫審計方案。審前準備工作是為了正常開展審計而事先通知被審學校做好接受審計的各種工作,也是依法審計的第一步。根據教育局提出的離、調任校長名單,制定出審計工作方案,明確審計重點,安排審計時間。在審計前,由局領導和內審人員一起找被審計對象談話,在明確對其任期經濟責任進行審計,提出審計要求的同時,自談話之日起凍結資金與財務賬目,為確保校長變動期間的資金安全和審計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證。審計人員根據審計要求,通知被審學校準備好審計中必需的材料,并按照審計程序,進行審前調查,擬定審計工作方案,明確規(guī)定審計范圍和涉及年限。審計范圍包括學校的整個經濟活動、全部財務收支狀況、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等等,對于任期特別長的則明確涉及年限一般是近三年,在審計過程中,發(fā)現疑點和其他情況也可以延伸到以前年度和其下屬單位。

2、運用科學方法,實施審計過程。在實施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采用審

閱、觀察、詢問、分析等方法獲取相關的審計證據,對所取得的審計證據進行鑒定、評價,篩選出有用的,具有充分說服力的證據。對被審計單位和人員懷有異議的審計證據,審計人員應該進一步核實,做到事實清楚,責任明確?,F場審計結束以后審計人員應對所取得的證據加以歸類、整理和分析,做到條理化、系統(tǒng)化,并記錄在審計工作底稿中,作為日后做出審計評價的重要依據。三、實事求是評價,防范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沒有依法行使審計監(jiān)督權或不能有效履行審計監(jiān)督職責,而造成一切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在審計監(jiān)督過程中,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guī),沒有依法行使審計監(jiān)督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可能性;二是不能減少或有效控制審計結果與客觀事實的明顯誤差,不能有效地發(fā)現違反財經紀律和貪污舞弊行為,不能對審計事項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致使審計監(jiān)督職能不能有效以及審計信譽受到不良影響的可能性。

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風險問題,對審計人員來說,應從自身的業(yè)務工作中尋求有效的辦法。明確任務和責任是防范風險的第一步。審計任務目的必須明確,能夠正確理解審計意圖,在此基礎上,參加審計的人員要明確各自承擔的責任,做到計劃分工;二是要執(zhí)行復核、復查內控制度。內審工作的實際操作必須認真仔細,做到一步一個腳印。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差錯,在實際操作中,每步工作都做到真正的到位。三要公正、客觀地做出評價。

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的審計評價是對被審計校長在其任職期間應負有的經濟責任的狀況,評價結果將成為組織人事部門考核任用干部的一個重要依據,隨著對經濟責任審計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審計評價就變得相當至關重要。作為委托者,希望對被審計者有一個全面的結論,作為被審計者,期望對自己的經濟活動等各方面有一個全面的評價,但經濟責任審計不是萬能的,它不能面面俱到地在短時間內對被審計者任期內所有的經濟活動有非常透徹的了解。所以在審計評價中,審計人員應客觀、公正、謹慎地來進行評價。審計人員應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質說明問題,審計評價的依據和結論都應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要以法律為準繩,不得加入個人的感彩;應謹慎地對待審計中的證據,在審計過程中未涉及到的問題不評價,證據不足的不評價,不屬于審計范圍的不評價,另外,還應在文字表述中注意不使用主觀性的評語,這樣才能防范和規(guī)避審計風險。

四、離任審計與任期中審計相結合,重視審計后續(xù)監(jiān)督

經濟責任審計一是對被審計對象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二是對被審計對象所在學校的經濟活動和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發(fā)現存在的問題,以利于學校的內部管理、資金的有效使用和財務管理監(jiān)督機制的健全。把離任審計與任期中審計結合起來,有利于發(fā)現及時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分解學校換屆時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壓力,又有利于學校內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更進一步地規(guī)范學校的財務管理和經濟活動。

審計人員根據審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學校經濟活動的內部管理和內部控制的建議和要求后,還應對學校執(zhí)行審計意見或決定的情況和結果進行跟蹤,督促被審計學校及時整改。

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還會出現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需要在以后的實踐中不斷地去總結、探索、完善。為了不斷完善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內審人員應該認真學習和借鑒審計工作的新理論,堅持與時俱進,積極創(chuàng)新,要牢固樹立“服務經濟,服務教育”的新觀念,強化依法審計意識,學習教育審計工作中的先進經驗,探索和運用先進的審計觀念、技術方法,不斷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提高教育內審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吳永紅方云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法制司《審計法修訂釋義讀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__年3月第一版

[2]審計署審計科研所《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理論與實務》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__年5月第一版

第5篇

[關鍵詞] 技工學校 語文教育 人文精神 培育 途徑

技工學校是培養(yǎng)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結構,具有一定職業(yè)能力和跨職業(yè)、跨崗位的關鍵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級技術型或技藝型人才。技工學校培養(yǎng)對象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技工學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語文是基礎性的人文學科,人文精神是語文的靈魂,技工學校語文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技工學校語文在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一方面,從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看,其情況令人擔憂。技工學校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心理不健康,社會觀念淡漠,缺乏關愛他人的理念,意志薄弱,自暴自棄,行為偏激,走上極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學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體認,他們對課文的閱讀、理解常常不得要領,作文立意不高,思想幼稚,甚至偏頗。另一方面,技工學校語文教育沿襲傳統(tǒng)思路,過分強調語文工具性,淡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時還要強調語文要為專業(yè)服務,技工學校學生的現狀、素質教育的需要在呼喚語文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更要承擔起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結合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和學生的實際,技工學校語文教育實施人文精神的培育可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教材要體現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學的抓手,課文是學生閱讀訓練的重要平臺。技工學校語文要搞好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注重教材建設。語文教材所選篇目,既要體現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又能充分體現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師借此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這方面,我國古代的蒙學教育實踐和臺灣國民中學的《國文》教材的選編思路可資借鑒。以《三字經》為例,開首便說:“人之初,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同時鮮明地提出“首孝悌,次見聞”的價值標準,又借典故加以強化:“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薄度纸洝钒选坝锥鴮W,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這一段話作為整個為學過程的目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以顯示讀書做官對于社稷、家族及父母的重大意義?!度纸洝愤€體現了為了實現理想,必須珍惜韶華,克盡求學之苦的精神:“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若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彼即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p>

同樣臺灣國民中學的《國文》教材選材也注重傳統(tǒng)倫理道德對青年一代的熏陶,把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立高遠之志、孝敬父母、學會感恩、勸學惜時、勤學好問放在重要地位,讓學生從小在飄揚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旗幟下成長,長大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秶摹方滩摹锻趺岬纳倌陼r代》課文說的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王冕的故事。王冕為減輕父母的負擔,到鄰家放牛,主家如果將臘肉、熏魚給他吃,他便拿塊荷葉包回家孝敬母親,他節(jié)省每日的點心錢,到學堂買書自學,還利用放牛的時間每日勤奮的畫畫。這些文章,文情并茂,深入淺出,闡釋了為人盡孝的道理,弘揚了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層面。

現行的各種技工學校語文教材基本脫胎于部編普通高中的語文教材,突出人文精神培育的篇目有限,應該增選人文精神濃郁的文學作品等名家名篇。

二、寫日記體隨筆自覺呵護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不僅要經常性對學生曉之以理,更要不停地引導學生進行經驗的解釋和喚醒。荀子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惫湃司褪怯妹刻鞂ψ约貉孕蟹磸偷氖〔?、反思來實現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的。因此,我們也應該要求學生每天審視一下自己,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是否有利于個人的健康成長,并且把內省的結果,寫成日記體隨筆。這樣做至少有兩大作用:第一,學生養(yǎng)成了內省的習慣,有利于良好情操的培養(yǎng),可以不斷修正自己的人身軌跡,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長?!皟仁 币簿褪恰暗赖麻L跑”(教育家魏書生曾將寫日記稱作為“道德長跑”),可以不斷引導學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約束、鞭策自己。老師用的方法是日積月累式的“滴灌法”,而不是“漫灌法”,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心田上自覺的守護那一棵人文精神的幼苗,并使之茁壯成長,完善自我。第二,可以提高表達能力。每天將自己的思考結果用五百字左右的隨筆表達出來,一個月可以練筆一萬五千字,一年下來也有十八萬字左右。熟能生巧,堅持練筆,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會大大提高。

對學生的隨筆,老師可以定期查閱,發(fā)現談得較好的佳作,可以讓學生宣讀交流,這樣學生之間思想上可以互相影響,其實學生思想感情的相互影響比老師說教好得多;語言表達也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大家不能保守,也不要有什么顧忌,應該放手去寫,放膽去寫,有不同意見,可以討論,可以爭論,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語文學家、教育學家黎錦熙曾經說過“日札優(yōu)于作文”,當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就大力提倡師生共寫隨筆。事實確實如此,作文訓練量畢竟有限,而且有種種限制,“日札”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寫,不必一本正經。這種道德長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覺呵護中有特殊的作用,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長跑下去,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三、課前演講培養(yǎng)人文精神

為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許多語文教師都要讓學生進行課前演講。我認為,這種演講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機,應加以充分利用。

筆者在指導學生演講的過程中,對學生演講的內容作了導向,使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揚。為了選擇合適的內容,平時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思維素質等方面有啟發(fā)教育意義的材料(主要是剪報),讓學生在演講前隨機抽取,準備一段時間,然后圍繞所給材料演講,其他學生聽后可以評述,老師再相機點撥,效果較好。比如,一個學生抽到一個故事:一個科研小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大家疲備不堪,尤其令人沮喪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彌留之際,老教授托付給眾人一個小木箱說:“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們一定要走出去,把他交給院領導!但誰也不許在交給領導前將其打開?!北娙搜诼窳死辖淌?化悲痛為力量,終于走出了原始森森,那盛滿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開,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塊。經過思索,同學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給眾人一個任務,一個美麗的向往,走出大森林,不只是為了活命,更有老教授臨終囑托。科研小組的成員就是在這一美麗而神圣目標感召下,才產生力量,最后走出困境的,因此,一個人必須要有遠大的目標,美麗的向往,目標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處,是力量的源泉。最后,經過評述、點撥,大家達成共識:一個人立志高遠,有了奮斗目標,才能激發(fā)生命的潛能,才能產生奮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則故事或一段材料,可以演繹一個道理。通過演講,學生們體驗了寬容忍讓、自尊自愛、自強不等人生哲理。

四、作文訓練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蘊,寫的文章,才能感人。很難設想,一個心浮氣躁,不近人情的學生能寫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得高分者通常都是文意與文采俱佳者,也就是對人文精神感悟較深者。頭腦沒有那一份感悟,你就不能體察文題和材料中的思想。

要學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首先要在他們的思想武庫中裝備這種思想,腦海中從來就沒有感受過這種思想,作文時怎么能憑空產生這種感悟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要洞察題目和材料中的“仁”(主旨),你首先必須是一個“仁者”,我們語文老師有責任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用人文精神武裝的“仁者”。結合學生的實際和作文立意的需要,可以讓學生著重掌握以下四組“大道理”,每一大道理再分解為若干“小道理”逐一訓練。

1.修身之道:立志高遠,愛國情懷,奉獻社會,助人為樂,孝敬長輩,知恩報恩,遵守公德,誠實正直,虛懷若谷,寬容大度,勇于改過,節(jié)儉樸素,嚴于律己。

2.成人之道:勤奮學習,嚴謹治學,磨煉意志,不畏挫折,自信自強,把握時機,善于借鑒,勇于創(chuàng)新。

3.生活之道:遵紀守法,反對迷信,保護環(huán)境,結交良友,學習有方,心理健康,瀟灑幽默,盡心盡責,惜時守信。

4.思辨之道: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周密思考,由表及里,提綱挈領,因小見大,相輔相成,物極必反,新陳代謝。

每次作文,圍繞其中一點,體察感悟,抒寫真情實感,絕對不能空發(fā)議論。只有聯(lián)系生活實際,有感而發(fā),這些思想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與寫日記和演講相比,用作文訓練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強且系統(tǒng)有序。

五、文學審美體驗人文精神

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審美教育的實施過程,語文教育應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語文教育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就是文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在語文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懂得一些文學基本常識,更要引導、點撥學生感悟作品。學生通過閱讀(誦讀、默讀,進而涵養(yǎng)、浸潤)文學作品與作者對話,從而獲得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體驗。作家王蒙受聘擔任南京大學兼職教授,在授職儀式后的演講中,他指出:“一個懂文學的人比不懂文學的人感情世界要更為豐富多彩,心理結構亦更加完善,通過文學閱讀,人們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調節(jié)自我的心理素質。”語文教育的實踐和王蒙的話都表明了閱讀文學作品對培育人文精神有著獨特的、巨大的,無法替代的作用。我們這個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語文老師就是要在文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美的眼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讓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培養(yǎng)美的情操。語文教師都應該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的使者”,帶領學生走向美的世界。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也是一種歷史的積淀,是長期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我們應該以大語文的眼光審視我們周邊的人文資源,拿來為我所用。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就地處六朝古都,其中有極其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我們就帶領學生開展調研考察活動,古都南京,歷史名城。南城舊事、明代遺韻、民國風雨都在這座古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濃濃的意蘊。玄武湖舒展,雞鳴寺空靈,秦淮河的槳聲燈影,父子廟的熱鬧繁華,無不讓人留連往返。走進我們所處的人文環(huán)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fā)現美,體驗美,接受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帶有地域特點的人文素質。

當然,技工學校語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還有很多,作為技工學校的語文老師,可以利用沒有類似高考緊箍咒等制約的有利條件,大膽創(chuàng)新,在課堂教學、學習評價、語文實踐等方面積極開拓人文精神培育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潘慶玉.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2000,(03).

[2]王蒙.人文精神問題偶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第6篇

1.1環(huán)境心理學理論的內涵

環(huán)境心理學必然的與地理學、建筑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園林設計等專門學科緊密相關,但就具體的環(huán)境心理學理論來說,我國當前的研究課題還在進一步的規(guī)范與重建當中,在學術界還沒有明確的定論。自從環(huán)境心理學在20世紀初的誕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對來說有了完整的學科體系,但是對環(huán)境心理學的基本內涵的規(guī)定還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書中對環(huán)境心理學的定義解釋成“環(huán)境心理學所研究的范式”,從概念本身來說,對環(huán)境心理學的說法只是一個大概的描述,并未闡述清楚環(huán)境心理學的研究者是誰,也沒有說清楚環(huán)境心理學研究者的承擔者是誰;再者,對環(huán)境靜心理學研究的范式并未詳細說明,是指環(huán)境對心理的影響?還是環(huán)境致于整個社會環(huán)境中的各個對象的對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問題始終像謎一樣的存在著。但是有一種趨勢,主要的涉及到對環(huán)境心理學與生態(tài)心理學、建筑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園林設計在研究方法、方案設計上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這就造成了環(huán)境心理學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決自身的研究方向問題,又要研究與其交叉學科的界限問題,這就為環(huán)境心理學的理論發(fā)展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綜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對環(huán)境心理學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環(huán)境對人的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和在傳統(tǒng)視覺之下的人文環(huán)境對整個人居環(huán)境的布局的影響,嘗試著對環(huán)境心理學做一個明晰的解釋,并應運于實際的操作當中。

1.2環(huán)境心理學理論所涵蓋的必要要素分析

雖然環(huán)境心理學的主體概念并不是很明確,但是對環(huán)境心理學所涉及到的因素,學術界有著一致的認可。這主要的包括自然環(huán)境、建筑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本節(jié)就此三者進行簡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環(huán)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創(chuàng)造的主要載體,圍繞著整個的自然環(huán)境,我們可以進行生活和生產活動,自然環(huán)境主要的包括水體、土地、植被、動物、礦物、太陽輻射以及空氣等等,這些物質構成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條件。第二,建筑環(huán)境。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當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著人雕刻自然的痕跡,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人類社會無時不刻的在創(chuàng)造著藝術形式,而這與環(huán)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還是屬于洞穴,雖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創(chuàng)造物,但是因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變得溫暖而更具人性化。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推動著各式各樣的建筑群的產生,在科技水平的進步與人類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進一步的提高,人類對建筑的舒適度要求也在進一步的加強,因此,建筑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的結果。第三,心理環(huán)境。對心理環(huán)境的研究,學術界有兩種比較明顯的傾向,一種是心理環(huán)境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一種是心理環(huán)境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但是詳細分析,其實心理環(huán)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對環(huán)境的真實影響,因為從成人的角度來看,環(huán)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煩躁的,但是對兒童來說,同樣的環(huán)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溫和的。

2與當代人居區(qū)域環(huán)境相關的環(huán)境心理學理論

因此,遵循上文的闡述,我們可以說環(huán)境心理學雖然的研究內容還是相對模糊的,但是在學術界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理論。

2.1生態(tài)知覺理論

所謂的生態(tài)知覺理論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較看重人的先天遺傳對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主要的理論內容是指人的直覺是一個過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環(huán)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為活動,主要的包括娛樂、安全的需求。這就影響了人們對環(huán)境的需求,并對環(huán)境的好壞而產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們一般的都會選擇植被覆蓋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沒有良好的植被覆蓋率和充足的水源,人們將會選擇逃離該區(qū)域,另尋去處。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環(huán)境的喜好程度與環(huán)境本身的質量息息相關,這就符合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們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對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覺理論

概率知覺理論由EgonBrunswik提出,這一理論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現實生活對環(huán)境的影響,這就必然與人類的后天學習能力相掛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以解決生活環(huán)境的問題。比如就客廳來說,從后天的知識結構中人們會說“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這種設計理論,主要的是以某種功能為主導功能,并潛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對小區(qū)室外環(huán)境的設計之中,設計者往往會設計出比較大而且邊緣比較廣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對小區(qū)進行景觀覆蓋,其實潛藏的功能是緩解人的視覺疲勞。

2.3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沒有具體的理論內容,但其主要的對形式和內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如果在小區(qū)的設計中,運用格式塔心理學中的簡化環(huán)境處理法,環(huán)境就會被規(guī)劃成合理的族群,塑造豐富的景觀。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以及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結合以上三種設計方式,結合現實生活中景觀的實際操作,對以下兩個特殊場所進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動空間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齡因素,造成了對居住環(huán)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間的設計上,主要的應包括座椅、涼亭、方桌和簡易運動設施的基礎建設,并注意安全配套設施建設。因老年人性格各異,設計者要滿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閑和娛樂等等的需求,提供觀賞和園藝種植場所、簡易運動場所、休閑娛樂場所,并設置專門的老人托管所,為老人的安全負責。

3.2運動場所空間分析

一定的體育鍛煉能夠增強人的心理素質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區(qū)設計中應該注重籃球場、網球場、高爾夫球場、羽毛球場和兵乓球場所的設計,在位置上應該遠離車道、過道、走廊等人流相對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條件考慮在內,以緩解因過度吵鬧而造成的噪聲對環(huán)境的污染。

4結語

第7篇

1.1知識點多、研究方法多微觀經濟學在知識點的分布上包括了供求與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論、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生產要素市場理論和微觀經濟政策等內容,理論中又穿插著相關分析方法,如實證分析、規(guī)范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數理公式分析、幾何模型分析等,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雖然一個學期72學時,但鑒于本課程知識點多的特點,一方面對于學生課堂認真聽講、吸收消化知識和課后復結的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另一方面,對教師對知識點和理論體系綜合總結的能力也有較高要求。

1.2理論性和邏輯性強,內容抽象難懂微觀經濟學的屬于專業(yè)基礎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雖然在本科階段的微觀經濟學是針對初學經濟學的學生而設立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的是學科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但是微觀經濟學是屬于西方經濟學的課程體系,有大量的知識是對西方國家該學科的發(fā)展過程中理論成果的總結,內容比較艱澀、難懂,學生難以產生學習的共鳴。

1.3對數學知識要求較高,有一定學習難度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馬歇爾綜合了“邊際三杰”的成果,提出了流行于西方的系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微觀經濟學也開始大量使用數學方法,大部分理論表現為圖形、數理實證分析以及經濟學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許多經濟變量之間的邏輯性很強。即使是在本科階段的初級微觀經濟學也已經大量的涉及到數學推導和幾何模型的證明,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的雖然表現出較大的興趣,但由于數學基礎相對較差,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難,出現了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尷尬局面。

2微觀經濟學教學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我院在微觀經濟學教學的實踐過程,發(fā)現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教學內容貪大求全,缺乏針對性微觀經濟學內容十分豐富,雖然在我院的教學中安排了72學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選擇高鴻業(yè)教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作為教材。雖然該教材在不斷再版的過程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內容體系,網上相關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堪稱西方經濟學教材的經典。但是,從該書在本院的使用過程中我們發(fā)現,該教材案例較少,注重理論體系的全面性和一定的深度,對于本院非經濟類專業(yè)且數學基礎不太好的學生而言,理解較為困難,學生課后復習難度較大,習題注重數學推導和相關數學方法的使用,相當一部分學生早早放棄了本課程的學習。

2.2課程考核方法比較片面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試題通常側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識記,名詞解釋、計算題和簡答題所占比重較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開放性問題所占比重相對較低。而這恰恰正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所在。在這種考試方式下,成績較高的往往是擅長死記硬背的學生,而善于思考的學生不一定能得高分。

2.3教師缺少必要的實踐機會和經歷,阻礙了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應用型本科的微觀經濟學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畢業(yè)后就直接到學校教書,缺乏在企業(yè)和社會中運用經濟學知識的具體實踐經驗,教師自身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比較欠缺,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自身概念就比較模糊,因此就更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3基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目標

3.1為專業(yè)課程和職業(yè)課程奠定經濟學基礎微觀經濟學作為經濟和管理類學生的專業(yè)基礎課,為我院各專業(yè)學生學習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和相關職業(yè)課程,如運輸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證券投資學等,提供理論基礎,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微觀經濟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將直接決定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課堂講授中,不能對各專業(yè)采取相同的教學模式,應結合各專業(yè)的特點和后續(xù)專業(yè)課,有意識地引入專業(yè)課程和職業(yè)課程中的相關概念、理論和案例,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微觀經濟學和其他相關專業(yè)課。

3.2培養(yǎng)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微觀經濟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掌握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而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關心的身邊的事或者新聞,運用經濟學的方法進行分析。

4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4.1基于夠用的原則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對微觀經濟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盡可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與未來工作密切相關的經濟學知識,盡可能減少經濟理論的數學證明過程和對模型的講解,結合案例闡述清楚經濟學模型的理論涵義就可以了。在教材的選擇上盡可能選擇適合非經濟學專業(yè)的、數學推導較少、案例較多的教材,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組織相關教師針對我院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出創(chuàng)新、注重實踐的微觀經濟學教材。

4.2采取相應措施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微觀經濟學涉及到的知識內容比較多,在我院以青年教師為主的教學隊伍中發(fā)現雖然青年教師自身基礎知識較牢固,但缺乏相應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較單一。為解決這一問題,學院鼓勵集體備課,相互取長補短。在此基礎上,應繼續(xù)加大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微課、慕課等網絡教學方式,改善教學方法,鼓勵青年教師“走出去”,參加相應的培訓和社會實踐,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4.3豐富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要微觀經濟學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及方法。

4.3.1實施案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理論聯(lián)系實際,盡可能利用一些貼近日常生活、淺顯易懂的案例和事實,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盡量選取近期發(fā)生的、與中國本土經濟貼近的案例,加之大多數學生對經濟和金融有一定的參與程度,可以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討論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進行討論,使知識得到激發(fā)和升華,例如,在介紹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時,可以從上大學或投資股票的機會成本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4.3.2引導和鼓勵學生將微觀經濟學知識用于社會實踐中學院要求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開展社會調查,通過社會調查,學生需要對所關心的經濟現象展開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這是將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良好的平臺,需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將微觀經濟學知識用于社會實踐中,如學生在描述一家三代生活水平提高的現象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恩格爾系數進行描述,對在調查中發(fā)現的問題嘗試使用經濟學原理提出相對合理的解決方案。

4.3.3嘗試實驗教學法實驗教學法是在可控實驗環(huán)境下,模仿自然科學實驗,針對某一現象或經濟理論,通過控制某些變量、觀察實驗過程及分析實驗結果,以檢驗某些經濟理論來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比如,在介紹消費者剩余這一概念時,可以設計一次拍賣會或者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過程,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消費者剩余=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這一基本概念。實驗教學法趣味性強,這樣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較直觀、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4.3.4舉辦專家講座課堂教學之余,學??梢匝堉慕洕鷮W專家和學者、知名企業(yè)的高級管理人員給學生介紹和分析當前的經濟理論熱點、前沿問題,以及所學理論知識如何運用到實踐中去,以達到開拓視野,激發(fā)興趣的目的。例如,目前我國的房地產行業(yè)的風險問題以及未來房價可能的走勢,企業(yè)如何進行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問題。

4.4建立較全面的成績評價體系為進一步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積極改變過去的單一的基于標準試卷的以考查學生記憶力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較全面的成績評價體系,將學生課堂表現、平時作業(yè)完成、課程論文和期末考試成績三者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獨立思考經濟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