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20:01:42
序論:在您撰寫法學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1、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與現(xiàn)實社會需求脫節(jié)我國高?,F(xiàn)在培養(yǎng)出來的法學人才,普通存在一個弊病,實踐能力不強。我國法律專業(yè)的人才,從90年代后期,得到快速發(fā)展,99年開始各個高校都在擴大招生,學生數(shù)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但教學環(huán)境,師資很多學校沒有跟上,導致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不高,擴招生源質量也有所下降,實驗實訓條件不足,導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強,與企業(yè)需求的人才差距比較大,因此高校教學模式必須改革,以滿足企業(yè)對法律高級人才的需求。
2、課堂教學方式和效果不佳在高校法律專業(y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就是講授教學,很多課程都是大班課程,教師用心的講,學生拼命記筆記。一般情況下,教師講完課就走,教師與學生很少溝通,有的學生教師都可能不認識,課堂的效果不好。法律是一些按法律法規(guī)的課程,教師的講解最后應該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師生之間多互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3、考試方式單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考試就是筆試,期末以卷子的成績?yōu)橐罁?jù),這種考試模式嚴重阻礙教學改革,法律課程不應該以筆試淺析高校法學教學改革白化秋哈爾濱金融學院摘要:在高校教學中,法學是一門基礎課,當代大學生都要懂得一些法律基礎知識,現(xiàn)在社會非常重視高校法律課程,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xiàn)在社會對法律方面人才的需求,要想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法律人才,教學模式必須改革,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yǎng)需求的法律高級人才。關鍵詞:高校法學教學改革改革構思成績?yōu)橹?,考試方式應該多元化,以多元方式考核學生,才能公平、公正的對待一名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法學教學改革的構想
法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法學知識的技能,如何通過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增強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
1、把素質教育作為法學教學的目標定位作為一種教育模式,素質教育包括的范圍廣泛、內容豐富,既涉及學科課程體系和內容的設計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質、專業(yè)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等方面的內容,也涉及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但法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職業(yè)品質和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基礎扎實、專業(yè)面寬、心理素質高和適應能力強的能夠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實際工作和具有法學研究的初步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2、改變教學方式以增強教學效果在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利用現(xiàn)在科學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課程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積極主動性就有了,知識才能會融會貫通。現(xiàn)在法律課程的教學方式,比較有典型的,效果比較好的,就是案例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播放一段案例視頻,通過視頻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視頻中的主人公,都違法了那些法律,在我國法律條文中,是第幾條等。通過這類實例教學,學生能很快記住法律的一些條文,通過案例教學,學生能復習基礎知識,同時能對基礎知識的應用,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增強了基礎知識的應用靈活性,對整個法律知識能起到一個融會貫通的作用。整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能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搭建好平臺,學生能演好各個角色,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同時能為企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法律高級人才。
(一)提升工科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之舉誠如季衛(wèi)東先生所言,“法學教育不僅要致力于法律技藝的培訓,而且要著重陶冶遠見卓識和法律精神。這就需要認識到工科強校的某些不足之處以及法科的特征,通過各種方式弘揚人文主義理念,形成認真探討基本原則、價值范疇以及正義觀的博雅氛圍?!币虼嗽诶砉ぶ髟?、人文欠佳的工科院校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理念,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法律精神,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的確是工科院校法學教學必須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5]就此而言,案例教學的引入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現(xiàn)代案例教學的基本模式不僅包括課堂上的案例分析,還包括模擬法庭、法院旁聽、診所式教學和媒體教學等。對于法科學生來講,這些教學形式固然可以使他們從法律人的專業(yè)角度獲得知識的升華和應用,從中探尋辯論的魅力和職業(yè)的神圣感,而對于面向非法科學生所開展的法學雙學位教學和法學選修課來講,案例教學特別是模擬法庭、法院旁聽,則使這些與主要與機械、工程和技藝打交道的學生得以在法庭特定氛圍的感染下直面正義、公平、價值等話題的探討,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他們的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為他們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產生重要的推動力量。
(二)工科院校法學院系自身發(fā)展的需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yè)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法科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形勢則更加嚴峻。而相比于專門的政法院?;蚓C合性大學的法學院系,工科院校的法學院系無論在圖書資料、師資水平,還是在學生基礎、校園法學文化氛圍等方面均無法與之抗衡。故而,工科院校法學院系欲尋求生存和發(fā)展的機會,培養(yǎng)出被社會接納的法學人才,就必須突出自身特色,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利用工科院校多學科、重實踐的文化氛圍———因為法律與機械以及工程學之間其實存在的千絲萬縷聯(lián)系,法律事實上就是個人維護合法利益的操作規(guī)程,是處理和解決各種糾紛的技能,這注定法律專業(yè)與其說是一門科學,毋寧說是一種工藝。因此,通過案例教學彰顯法學的實踐特性,突出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意識,增強應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是工科院校法學院系充分發(fā)揮自身特色和優(yōu)勢,從而不斷獲得發(fā)展的的重要手段。綜上,工科院校法學教學不僅應引入案例教學法,而且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在案例教學法上存在比專門政法院校、綜合性院校的法學院系更為迫切的需要。
二、工科院校法學案例教學面臨的問題
由于認識到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目前很多工科院校都將其貫徹于法學教學之中,但總體來講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案例教學應有功能的發(fā)揮,主要問題概括如下:
(一)重形式而輕效果在一些工科院校,開展法學案例教學成為對外宣傳、彰顯創(chuàng)新的有力依據(jù),是否采用案例教學還被作為教學考評的一個量化項目,受此影響,法學案例教學異化為“追趕潮流”之舉。然而這種對形式的過分注重,卻隱藏著對法學案例教學實際效果的忽略。比如,案例教學淪為變相的案例講授,教師依然是主導,從案例選擇、問題設置到結論得出仍受控于教師的指揮,而學生只能處于被動地位,只不過是從“聽講課”變成了“聽案例”。尤其是部分教師不注重典型案例和真實案例的選擇,往往將“格式化”后的虛構案例引入討論,這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也無法用實際問題來檢驗學生所學,案例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不適應工科院校法學教學的特殊需要前已述及,工科院校的法學欲求得生存、發(fā)展,必須突出自身特色,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因此工科院校法學教學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法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還要利用工科院校多學科、重實踐的文化氛圍優(yōu)勢,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旨在檢驗法律職業(yè)技能,賦予法律實務工作“市場準入”資格的司法考試就理所當然成為眾多工科院校法學教學的重頭戲,司法考試的過關率也被視為評價法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但是,很多工科院校的案例教學卻并未很好回應司法考試的現(xiàn)實要求,更多關注學生對抽象法學理論的理解,其存在的價值僅限于解釋和補充說明所講授的理論內容,而非綜合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因此極易導致學生產生思維上的惰性以及認識上的誤區(qū),一旦面對司法考試中紛繁復雜的案例情形便不知所措,所以雖名曰“案例教學”,但實際上卻不能適應司法考試中案例分析題的需要,顯然是一種失敗的案例教學。
(三)不利于工科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體現(xiàn)了教育對社會需要和學生潛能的開發(fā)以及個性全面發(fā)展的滿足。我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就規(guī)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钡?,目前不少工科院校的法學案例教學卻與高等教育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背道而馳。教師往往在案例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學生只需在教師事先安排的思路“誘導”下,對格式化后的“平板型”案例展開定向分析、思考。而且,該過程以書本理論和立法規(guī)定為大前提,學生按照三段論式推理,結合案例給出的小前提得出最終的分析結果。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案例教學方式使學生失去了和關系縱橫交錯、事實紛繁復雜的真實案例直接接觸的機會,不利于他們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由于將書本理論和立法規(guī)定作為推理的大前提,實際上也消解了學生主動挑戰(zhàn)主流觀點或法律條文中可能存在缺陷的熱情,抹殺了他們的反思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三、工科院校實施法學案例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具體思路
(一)基本理念工科院校法學案例教學之所以存在的上述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正確理念的缺失,或者說“法學案例教學究竟應當圍繞什么中心展開”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所以才會出現(xiàn)諸如案例教學淪為案例講授,案例教學與工科院校法學教學需要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法學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彰顯法學的實踐特性,培養(yǎng)學生應用法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也就是說法學案例教學的最終落腳點是服務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因此這就決定了法學案例教學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該把是否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得到鍛煉,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綜合素質得到提升,作為判斷法學案例教學成功與否的主要依據(jù)。唯此,工科院校的法學案例教學才不會迷失方向,法學案例教學的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發(fā)揮。
(一)案例教學的特征
我們可以看出案例教學的突出特點就是:互動和反思,這兩特點區(qū)別于傳統(tǒng)案例教學。傳統(tǒng)教學本質上是單項的知識輸送,表現(xiàn)為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點,而案例教學則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溝通、討論等互動方式,集思廣益,形成不同認識和看法。最為重要的是,案例教學并不看重最終的結果,而側重于反思,其不追求傳統(tǒng)案例教學的一元化和標準化,而是希望通過此種互動式討論,達到對問題的全新認識,側重于對傳統(tǒng)有理由的合理挑戰(zhàn),這是案例教學的重點之所在。
(二)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區(qū)別
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在主體上、方法上、方式上、特征上、目的、重點和答案上都有明顯不同。在主體上,傳統(tǒng)教學是以教師為主,而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主。在方法上,傳統(tǒng)教學以講授知識點為主,而案例教學以案例為主,圍繞該案例進行擴展。在方式上,傳統(tǒng)教學著重于知識點的記憶,而案例教學則是啟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思考,小心求證。在特征上,傳統(tǒng)教學側重于以理論講解,而案例教學主要以案論理。在目的上,傳統(tǒng)教學就是將知識點的傳授,而案例教學則是通過大膽思考來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在重點上,傳統(tǒng)教學重點在于教授是什么,即將知識點鋪成出來,講授事實,而案例教學則不同,主要是針對案例提出疑問,即這個案例中不同主體為何有該種行為,側重于追根溯源。在最終答案上區(qū)別更大,傳統(tǒng)教學的重點側重于知識點的講授,通過記憶來實現(xiàn)知識點的獲得,因而最終考核或者考試的答案仍然是唯一確定的,這既符合該講課方式的特點,也最終朝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fā)展,但是案例教學則不同,其答案不具有唯一確定性,是多元開放的,答案的多元開放性的標準是言之有據(jù)、言之有理,通過答案的多元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和進行有益思考。
(三)案例教學中教學雙方角色的變化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課堂是以教師為核心,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在法學教學中,體現(xiàn)為教師逐一講授法學原理,通過相關例子來講授其知識點,整個課堂以教師為軸心,教師承擔了課前準備、課堂講授和課后檢測等工作,學生就如生產線上的工人,按照既定程序來完成作業(yè)。但是案例教學卻使得學生和教師的角色慢慢發(fā)生著轉變。在案例教學當中,課堂的核心角色是學生而非教師,這是一個重大的就是轉變,在課堂開始前,學生已經投入到此種教學當中,學生需要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案例,來廣泛閱讀和收集信息,進而進行信息的篩選,以事實為依據(jù),來分析問題,然后通過課前的討論,形成一個預解決方案。在課堂當中,通過和其他同學和教師的探討,從而進一步完善自身的解決方案。在課后,通過教師點評或者在討論中得到啟發(fā),來修正其解決方案。這一過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發(fā)掘其智力。
二、案例教學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學生獲得信息的成本不斷降低。由于法學本身的特點,傳統(tǒng)法學教學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面收效甚微。面對此種情況,在法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興趣,筆者認為,這是由于案例教學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案例教學具有生動具體和直觀易學特點,這與枯燥的傳統(tǒng)的教學而言,能夠更方便地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案例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可以更大程度地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二)明確學習目的
案例教學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學開始前,需要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通過收集大量的資料來獲得關于該案例的思考,為課堂討論打下基礎。學生通過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對該案例的一些基本的看法,進而可以更有效地在課堂上開展學習。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習得基本法學知識,法學案例教學法是推進法學素質教育、培養(yǎng)高水平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案例教學的學習的目的,不僅是通過該案例直擊該案例反映的核心爭議,更重要是通過對該核心爭議的學習與討論,實現(xiàn)對該爭議的不同認識,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資料收集、形成基本認知、課堂討論、教師引導和課后的查缺,實現(xiàn)整個法學思維的鍛煉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這才是案例教學核心之所在。
(三)提高教師水平
教師是案例教學的發(fā)起者,作為發(fā)起者,其個人能力、責任意識都會對案例教學的成敗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自己認知范圍內選取案例,事實上,案例的選取非常能夠反映教師的水平,一般的教師在案例的選取過程中,重復地選取大部分教師都會選取的案例,這主要是其研究和視野的限制。在案例的選取上,以經典案例為基礎,往往有些教師僅僅是拿國內的著名案例進行討論,其價值幾許,不得而知,還應該通過選取同時期其他法域的案例,進行類型討論和比較,這有利于提高法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更好地解決國際糾紛和參與國際競爭。當然,這對教師的外語水平、科研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樣,不可忽視的是,案例的分析也必然滲透著教師的實務經驗,案例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專業(yè)知識,同時還具備豐富司法實踐經驗。因此,通過案例教學的開展,能夠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能促使教師將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轉化為理論。
三、案例教學在我國法學教育中的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yè)信息攝入量小
和傳統(tǒng)教學相比,案例教學課堂教學中,專業(yè)信息攝入量較小,學者指出,案例教學在同等教學時間內的信息量相對較小。在同等教學時間內,傳統(tǒng)教學通過集中講授知識點,表現(xiàn)模式為講授-接受和反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在老師通過一節(jié)課堂上將要講授的知識點通過各種形式講授給學生,然后學生通過筆記、理解等方式獲得接受,然后在考試中得到反饋,而案例教學重點不在講授,而是以該案例來鍛煉學生的能力,表現(xiàn)模式為案例-討論和反饋,和傳統(tǒng)教學不同的是,案例教學不是通過在特定的時間內大量講授或者鋪設知識,而是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和互動式討論,因而在同等時間內,獲得的專業(yè)知識必然相對較少。
(二)缺乏系統(tǒng)性
在實際案例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局限在一個知識點上,整個學期下來,學生知識獲得了零零散散的知識點,對于整個法學知識的構建作用有限。法學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是通過各個知識點學習,來不斷構建和完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實踐中的案例教學由于在案例選取、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和課程時間的限制,在教學結束后,所獲得的知識點無所依托,其零散狀態(tài)會很快丟失。法學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系統(tǒng)理論的學習和構建,而在實踐當中,教師的案例教學由于沒有依附點和前后連貫性,是其缺乏系統(tǒng)性。
(三)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在實際案例教學過程中,本應當是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但卻異化為老師處于主講地位。在具體教學方法上,過于重視教師的中心地位,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準備往往不太深入,而教師由于各種原因,在課堂組織和參與方面,都往往是教師淪為主體又轉化為傳統(tǒng)的教學,這種忽視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得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法學并無二致。筆者認為,傳統(tǒng)法學教學飽受詬病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視學生的獨立性個體,不加區(qū)別地進行知識的傾倒,使得學生沒有動力去獲取知識或者參與學習討論當中,但是同樣,雖然我國高校法學院引入了案例教學,但是本質還是簡單地以案說案,沒有將學生拉入到案例討論和學習當中,本質上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
四、案例教學的法學教育中的應用
(一)以經典案例入手
法學案例不計其數(shù),如何選擇合適的案例成為了案例教學的重要方面。通過對不同的法律關系作出規(guī)范,我國整個法律被劃分了相應的法律部門,包括刑法、民商法、行政法和訴訟法等。教師在進行法學教學時,需要根據(jù)其課程性質,選取經典案例進行教學,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謂經典案例,不僅是指學生在生活中有所耳聞,更重要的是該案例的發(fā)生在某個領域引起了普遍的討論。因而,筆者認為,在法學的案例教學過程中,選取經典案例作為切入點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以經典案例為靶心,直接就將要討論的核心的問題提出來,然后學生可以針對該案例,收集國內外資料來分析案件,往往會使得討論的中心能夠得到極大的深化,學生也能獲得非常直觀的認識。
(二)組織和引導
案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組織和引導,通過合理的組織,可以在無形中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通過適當?shù)囊龑?,可以實現(xiàn)師生角色關系的轉換,從而實現(xiàn)案例教學收到較好的結果。在組織和領導中,老師應當明確知悉自身的角色定位,即學生應當是整個案例教學的主體,而自己更多的是作為輔助者,促使其完成主要任務。教師通過選取經典案例,為學生選擇了可切入的劇本,然后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根據(jù)案例分析的過程,提供相應的信息、互動、銜接等支持。
(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案例教學當中
這里的“項目”,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一項工作任務,然而在教學工作中,其實質卻是學習任務,而且不是單純的學習任務,是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學習任務[3],是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而在這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中承載的卻是一系列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法律類高職院校將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于基層法律工作者,這一崗位群在日常的工作中往往會遭遇各種各樣的經濟法律關系,或者說“經濟法律項目”。而在經濟法教學過程中,教學項目基本上就來源于這些“經濟法律項目”,因為“職業(yè)教育項目教學中的項目往往來源于企業(yè)真實的工作任務,或者依據(jù)企業(yè)真實的工作任務需求自行設計和開發(fā),但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的項目,都脫離不了企業(yè)真實工作情境的影響”[3]。所以,經濟法課程中“項目”在本質上包涵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工作任務,是基層法律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遭遇的經濟法律關系所帶來的具體工作任務;第二個層面是學習任務,“教學項目”中的工作任務的實施和開展不是為了產生某種實質性或者實體性的工作成果,而是為了最終實現(xiàn)一定的教育教學效果,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職業(yè)能力等;也就是說在一個教學項目中,不是為了讓學生單純的學會解決某個法律問題,而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以后的職業(yè)生涯中所需要的崗位技能??傊?,經濟法課程中的“項目”在本質上應該是一種學習任務,這個任務承載了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2高職法學教學中“項目教學”實施的基本過程
2.1“項目教學”的典型流程
對項目教學的實施過程,理論和實踐中都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從基爾帕特里克的“目標、計劃、實施、檢查”基本框架出發(fā),在弗瑞的模型中,項目教學法由“創(chuàng)意、目標、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幾個階段組成[4];在維曼的模型中則包括“創(chuàng)意、目標、計劃、決策、實施和評價”等六個階段[5]。將以上的觀點進行整合,項目教學的流程大致可分為下列階段:2.1.1項目選擇項目教學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選擇教學項目。選擇一個合適的項目,一方面可以包含教學任務中所要求掌握的技能要求,另一方面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促進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而如果項目不適當,則會使項目的實施和評價,以及反思的效果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嚴重削弱教學效果。因此,在項目選擇上應注意:(1)明確項目的類型。比如,“教師需要根據(jù)專業(yè)和學科的性質確定選擇有結構的項目還是模板項目;然后根據(jù)實際的教學條件和教學需求選擇運用模擬項目抑或真實項目;同時還要根據(jù)教學對象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確定將教學項目設計為單一性項目還是綜合性項目”[6]。(2)確定項目的實施順序。也就是要明確各個教學項目按照怎樣的內在邏輯進行開展。要求教師仔細分析每個教學項目與實際工作任務的銜接點和銜接方式,然后按照實際工作任務的解決過程來進行各個教學項目的排列組合。(3)注意相關知識點的鏈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確定教學項目實施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具體涉及到的知識點。教師對知識點進行分析時要注重將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內化為教學項目所承載的內容,還要注意掌握好知識、能力與項目任務的對接,力求通過對實務問題的邏輯分析和有效設計最大程度地將三者糅合為有機整體。2.1.2項目規(guī)劃完成項目的確立后,教師著手準備實施項目教學的前期工作,比如,依據(jù)項目的實施操作要求來制定合理的時間分配表;根據(jù)項目教學所實施的內容方式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物質方面的條件;還要將整個教學進程作為一個整體作具體的計劃和詳細的安排,并在此基礎上將完善的教學活動規(guī)劃制定出來。2.1.3項目執(zhí)行在項目的執(zhí)行階段中,要對項目計劃進行具體的實施操作,也就是在實踐意義上對選定的教學項目進行具體執(zhí)行。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可以組建項目團隊,項目團隊的組成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幾個人組成的小組,也可以是整個教學對象全體。在項目執(zhí)行過程還要注意對實施過程進行及時檢查,并依據(jù)實際情況對原計劃進行必要的修正。此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是:①選擇合適的方式將項目呈現(xiàn),引發(fā)教學對象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②對教學項目進行深入剖析,使該教學項目的設計目的能夠為教學對象精準理解和把握,同時,該項目設計所要求完成的任務以及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和擬達到的目標也要使教學對象明確;③通過選擇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建立有效的合作關系,并確定各人在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的地位和角色;④適時轉換教師在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引導教學對象完成教學項目的實施,最終達到教學項目的預期目標。2.1.4項目結束項目作品的完成并不意味著項目的結束,還要求教學對象對其項目成果進行展示,教師要給他們提供展示機會。通過展示成果,教學對象能夠回顧和梳理自己完成該項目的整個過程,還能夠與其他教學對象進行一定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教學對象在項目活動完成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能力進行充分的了解,并可以引導教學對象對項目的執(zhí)行情況、最終成果及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促使教學對象正確認識其參與教學項目的過程和最終達到的結果,并進一步進行反思,在有效反思的基礎上予以提高。
2.2高職經濟法教學中的“項目教學”實施過程舉例———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例
2.2.1項目選擇首先,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在對各個班級以及同一班級內部不同教學對象的水平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本著尊重個性的原則進行項目選擇。做出選擇時應注意:①選擇的項目應繁簡適度、大小適當、要求具體;②項目內部的各個分解任務之間要能夠形成循序漸進的階梯型的任務鏈,以便教學對象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去建構知識體系。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教學項目可以引導教學對象獲得清晰的思維路徑,尋求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構建完整的知識脈絡體系?;谝陨显瓌t,本部分選擇的項目是“撰寫消費者維權手冊”。通過對消費者維權手冊的撰寫,學生在知識層面上能夠理解消費者的概念和范圍、掌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能力層面上能夠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解決消費糾紛。2.2.2項目規(guī)劃在社會關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消費者,作為消費者所享有的權益也都可能會受到不同形式的侵害。然而,很多人對于自己是否屬于消費者、享有哪些消費者權益卻知之甚少,導致在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不能正確維權。針對這種情況,該任務要求制定一份消費者權益保護手冊。要求手冊內容要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并且具有實用性。為了使手冊的內容具有針對性,要求在撰寫之前先設計調查問卷,對消費者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的內容應包括但不限于:“消費者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領域、概率、有無維權、維權的方式、消費者是否知曉自己的具體權益、是否知曉相關法律、是否知曉解決途徑有哪些等”[7]。問卷調查結束后要及時統(tǒng)計相關結果,然后根據(jù)掌握的相關數(shù)據(jù)來制定手冊。2.2.3項目執(zhí)行在各個班級內部進行分組,每組可以有四至五人,組長一人,組長的職責主要是負責協(xié)調本組內各個成員具體分工協(xié)調,并在統(tǒng)籌編稿工作上整體負責。在調查問卷的制定上,由組長主持討論,全體組員共同參與完成調查問卷的編寫和修繕。然后在組長同意組織下,各組員共同進行問卷的發(fā)放、回收和統(tǒng)計工作。最后,組長統(tǒng)籌,各組員共同參與根據(jù)問卷調查編寫消費者維權手冊。該手冊的內容主要應包括: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其適用范圍;消費者權利;經營者義務;消費者維權的經典案例;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責任主體、解決途徑及部門等。2.2.4項目結束這這個階段主要是進行項目評價。由教師主持,由各組長展示自己小組編制的手冊,其他小組注意觀察分析展示的守則并與自己編制的手冊進行對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補正。同時展開答辯,即其他小組的成員對展示手冊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提問,展示小組成員則負責答辯。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并根據(jù)各個小組編制的手冊的完整性、實用性和答辯情況進行打分,評選出優(yōu)勝小組。
3高職法學教學中“項目教學”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3.1“項目”的確定
如前所述法律類高職院校開設的經濟法課程中,“項目”實際上是一種學習任務,而且這種學習任務的載體和表象是以一定的經濟法律實務問題或者工作任務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在對“項目”進行選擇和確定時應將以下原則納入考慮范圍:(1)在經濟法課程中,在選擇教學項目時一定要考慮基層法律工作者日常工作的真實情境,以他們的日常工作過程為基礎,將實踐中常見的經濟法律任務作為項目來源。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項目教學的作用,培養(yǎng)教學對象所應具備的職業(yè)能力,完善與該項職業(yè)能力所匹配的經濟法律知識,同時還能幫助其培養(yǎng)和諧的社會人格和優(yōu)秀的職業(yè)素養(yǎng)?!绊椖拷虒W法實施一種基于完整人格發(fā)展的學習方式,使學習者獲得職業(yè)工作所需職業(yè)行動能力,并使其在社會生活上成為成熟的社會成員”[8]。因此,為了能夠使學生培養(yǎng)完整的職業(yè)能力,實現(xiàn)項目教學的核心目標,必須以基層法律工作者在將來的工作實踐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真實的經濟法律問題為出發(fā)點,以貼近并體現(xiàn)其工作過程中的真實情境為原則,來選擇教學項目。教學對象的所需具備的核心職業(yè)能力是要有知識和技能來支撐的,所以,選擇的項目要能夠盡可能多的承載這些知識和技能。(2)衡量項目好壞的標準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容易與否。也就是說在選擇教學項目的時候要有一定的導向性,而這個導向就是經濟法課程教學的目標,具體包括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好的項目要求能夠最大限度的承載教學目標,或者說判斷一個教學項目是否為好的項目,就是看它是否承載了更多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如,處理消費者維權案件,對于基層法律工作者來說,是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很常見的一項工作任務。如果以該工作任務為例設計為教學項目,則可以承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關于消費者的權利、經營者的義務、糾紛解決方式等核心知識,并且還能夠承載簡易合同簽訂的技能。這一個項目就可以同時兼容法律職業(yè)能力形成所需要的多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如法律文書寫作和律師實務等。該項目并不只是對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簡單承載,而且在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教學對象要親自參與實施一系列的活動。首先,要成為當事人的人,就要簽合同;然后,要通過司法途徑維權,還要撰寫訴訟文書;在維權的過程中,還要與相關人員等進行溝通,與小組內的其他成員進行合作和交流等。通過參與整個的項目實施過程,教學對象的處理實務問題方面的職業(yè)能力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培養(yǎng)和提升,在寫作、溝通和協(xié)調能力方面也會有提高,而且,通過實踐和操作,專業(yè)知識不再是僵硬死板的理論和法條,而是發(fā)生了有意義的重組和建構,內化為教學對象的實際操作能力。(3)確定教學項目時還要考慮教學對象的情況和授課的條件?!安捎萌蝿镇寗臃ń虒W過程中,為更好實現(xiàn)教學目標,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等學情,同時教學班級總人數(shù),教學設施和設備等也在教學組織考慮之列”[9]。最終若能夠形成項目成果并展示出來,那么對教學對象的激勵效果將更加明顯。
3.2項目教學法實施中教師的地位問題
項目教學法從教學組織實施的具體情況來看,教師作用應該是設計、組織和引導。教學項目要得以實施,教師要做的各項準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備項目,根據(jù)教學目的對教學項目進行選取,并進行適當?shù)母脑?。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根據(jù)需要的功能來確定承載它的教學項目;然后將這個項目進行分解成,產生具體任務,而且每個單獨的任務都要包涵相應的知識點和技能;最后,還要對項目實施所需材料進行統(tǒng)計。其次,要備教學對象。也就是要全面了解教學對象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興趣愛好等,使項目與教學對象情況相符。另外還要將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狀況納入考慮范圍,引導各個項目小組互相學習、競爭和提高。如果確定的項目不合理,則可能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如教學對象作為主體的地位被弱化,小組內部或者小組之間合作學習氛圍淡薄等。這些因素都可能會成為導致整堂課失敗的誘因。同時,由于項目教學法的開展是根據(jù)教學目的,以任務驅動方式進行的,而不是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教學,這樣極易導致知識的系統(tǒng)性缺失。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每項任務完成后作一個階段性的小結,通過這種方式來對理論知識進行歸納,使之系統(tǒng)化。因此,雖然項目教學法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學對象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極大的突出,其潛能得到了有效的激發(fā),但整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仍然不能動搖。
4小結
法律診所教學的目的應該體現(xiàn)通過法律實踐來鞏固法律基本知識、達到培養(yǎng)學生法律思維的效果,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因為“法的最終目標是提供實踐性的準則”[2]。所以,以實踐為導向是法律診所對法學教育的最大啟發(fā),也沒有離開法學教育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這一根本目標。
二、法律診所創(chuàng)新法學教育模式的功能
法律診所教學,突破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教學模式,增強法學教育的整體教學效果。眾所周知,法律診所采取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不同,是典型的實踐性教學。法律診所模式是法學教育的一種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是提高質量的靈魂。所以,法律診所的開展關系法學教育質量的提升。根據(jù)2012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在協(xié)同創(chuàng)新方面,鼓勵高等學校通過多種形式自覺服務于區(qū)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推動高等學校服務方式轉變,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戰(zhàn)略咨詢服務。而法律診所教育正是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一個良好體現(xiàn),是高等教育與經濟、文化有機結合的一個平臺。有學者指出:模擬法律診所課程應作為法律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在本科和法律碩士生教學中設置[3]。法律診所的運行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有良好的制度規(guī)則。因為診所教育過程中,學生完全參與進來的,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教師是指導者和引導者,而學生在診所教育中始終積極參與且處于一個核心地位。通過教師對典型案例的介紹,更多的是讓學生們分析、學生們討論等方式進行理論授課,再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教師帶領學生進社區(qū)的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法律專業(yè)知識進行法律服務,內容包括法律咨詢、普法宣傳、法律文書、進行公民等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就不再是教學內容的講授者,而也與學生同為參與者之一,讓學生有了自己的定位,才能避免流于形式,使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使得法學教育的整體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三、法律診所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定位
法律診所教學能充分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不斷增強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培養(yǎng)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法學應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法學院系發(fā)展的根本目標之一,而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是這一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保障。但事實是,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教師的實踐能力普遍偏低,需要進一步改善。高校法學院系教師通過法律所教育,可以增強實踐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增加法學教育的整體教學效果,這也是法學教育社會效果的一個真實反映。法學教育中,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是以法學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為中心的,側重于理論教學。這樣的不良后果之一就是學生們通過課堂學習后,雖然可以掌握法學基本理論知識,但是法學實踐能力偏弱,而直接的體現(xiàn)是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也不足、教學效果不理想。通過法律診所的案例演繹的實踐教學、帶領學生進社區(qū)進行普法宣傳、積極提供法律援助等多種形式,使教師本身也在不斷更新知識、提升法律知識運用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由此,法律診所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單一講授的特點,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法學實踐的認知,也提高了教師的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所以,法律診所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之一,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四、法律診所對法學教育的深層意蘊
在判例教學法中,教師應大量壓縮傳統(tǒng)純理論講授時間,把相當多的時間用于學生分析研究、模擬、實踐典型判例上。讓學生通過判例中對法律規(guī)則及證據(jù)的運用來體會相關法律概念、理論、規(guī)則,通過對判例的模擬、實踐來摸索證據(jù)運用的技巧與方法等必須通過時間才能獲得的經驗。需要注意的是,“判例教學法”不能等同于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法”。有學者總結兩者的主要區(qū)別有:首先,案例教學法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而判例教學法的形式比較單純。在采取判例教學法的國家,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大量地分析先前的判例,以教會學員正確地分析判例。案例教學法則是在法學教育活動的各個階段,適時地運用現(xiàn)有案例釋解和研究成文法。其次,案例教學法主要是運用成文法分析案例,而判例教學法則是廣泛地借助先前的判例分析新案件。由于分析案例的依據(jù)不同,依照案例教學法所得到的結論往往比較明確,而在采用案例教學法中,結論因其所依據(jù)的先前判例不同而有所差別,同一案例可以有兩個甚至多個結論。再次,案例教學法和判例教學法在法學教育的方法體系中所處地位不同。在大陸法系國家,案例教學法通常只是講授法學基本原理的輔助方法,但課堂上講授理論仍然是法學教學的主要方法,分析案例則處于次要地位。而在英美法國家,分析判例仍是法學教育的主要方法,教師講授理論則居從屬地位。、判例教學應是開放性的,不應事先設定答案。案例教學通常只是用來證明某一個知識點,判例教學鍛煉的是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重在學生的參與、體會和提高。判例是靈活具體、是復雜多變的,判例是沒有既成不變的答案的,有的只是努力的結果。
二、判例教學的準備與實施
1.判例卷宗的搜集整理
在判例教學法中,教師首先應根據(jù)教學內容收集整理一些相關的判例(最好是案件卷宗的復印件),并作為教學資料發(fā)給學生,選編出來的判例應是具有代表性的。除了這些判例資料,教師應鼓勵學生查閱更多文獻資料,包括一些相關判例(如裁判文書)、法律法規(guī)、論文、著作,盡可能地全面閱讀,多做比較分析,學生課前應做好準備。法學教師若能參與法律實踐應多參與,以盡可能的搜集第一手的判例資料,判例資料越真實生動具體,學生鍛煉的收獲就越大。
2.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判例,去發(fā)現(xiàn)和理解判例中的法理及規(guī)則
課堂上,學生要對判例進行分析討論,學生可做角色扮演,分別從原告、被告、法官等不同角度進行闡述。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觀點和主張,激發(fā)學生發(fā)言甚至質疑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討論,觀察和了解學生在理論及實踐方面存在的不足不足,及時調整授課方向和重點,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發(fā)揮的是引導作用,而不是單純的講授?!芭欣虒W法”要達到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得出一個結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去感受獲得這些法律知識的過程,去體驗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yè)的思維方法及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去感受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具體過程,這種職業(yè)的體驗更多地是需要學生自己的主動探索和主動發(fā)現(xiàn),而不是依靠教師的灌輸。學生自己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將是學生法學學習中難忘的經驗積累。教師要能夠在授課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多自由展現(xiàn)的空間,教師一般不輕易地就某一問題下結論,而是通過各種提問、作業(yè)、質疑,引導學生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進行討論,最后才進行適當?shù)狞c評和總結。
3.課后教師還要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輔導
在判例教學進行中,學生要用大量時間進行課下的準備,如同律師、法官、檢察官庭前的閱卷準備一樣,若想在庭審辯論中占據(jù)優(yōu)勢,事前的準備必不可少。學生在準備過程中及模擬實戰(zhàn)后,會有許多理論及實踐問題,此時教師的輔導將起到拋磚引玉甚至使學生茅塞頓開的作用。
三、判例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在課堂講述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時,通過結合案例進行教學,以便加深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的認知和了解,更重要是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被稱為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最早是由美國法學院使用。經調研發(fā)現(xiàn),在提升現(xiàn)代法學教學質量方面,案例教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為什么在法學課程中要應用法學教學
案例教學具有具體性、實際性,在法學課堂引入這種方法,利于把知識性較強的法論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中,使學生理解法學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對法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2.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法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嫻熟運用法學知識和原理去分析解決相關法律問題。因此在法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求有三點:一是掌握教材。因為教材能為學生提供系統(tǒng)的法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法律基礎理論。二是熟讀法律法規(guī)。因為法律法規(guī)可以使得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法律實際情況。三是學習分析案例。因為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學生將法學知識和法律法規(guī)綜合運用通過邏輯去分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使得學生體會所學法律法規(guī)應用的環(huán)境和時機。
2.2培養(yǎng)自主思考
在傳統(tǒng)的法學課堂上,授課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或者主導者,通過灌輸式的講授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只需被動接受,無需自主思考。案例教學是啟發(fā)式教學,它恰好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和缺點。在法學課程中,授課教師通過法學案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者學生個人發(fā)言。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铀伎肌8匾氖?,這樣的小組討論方式可以使學生通過討論、辯論對案例問題的認識從不清晰到清晰,對案例問題的理解從淺顯到深刻,對案例問題給出的解決辦法從不完善到完善。這使得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形成嚴謹?shù)姆伤季S,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
2.3增強互動性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里,授課教師具有權威性,學生對教師的觀點不能質疑和批判。但是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如對現(xiàn)在社會中出現(xiàn)的幼兒園教師虐待幼兒實踐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可以針對案例發(fā)表觀點,學生也可以就案件發(fā)表個人觀點。在討論和辯論中,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最終使得學生掌握運用法學知識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的模式
案例教學法有多種形式,在法學課堂上授課教師可以依據(jù)講授的知識點的特征選擇適合的形式進行教學。
3.1模擬法庭
學生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如檢察官、被告及被告律師、原告及原告律師等,以司法實踐中的法庭審判為樣例,進行模擬審判。這一形式被稱為模擬法庭。授課教師在講述訴訟知識點時,可以應用這一形式。模擬結束后,教師對模擬狀況進行總結和點評,讓學生進入司法庭審模擬狀態(tài),感受真實的審判過程,使得學生對訴訟程序的印象深刻。同時,在模擬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重點及難點進行講解和分析。
3.2課堂講授
授課教師在對法學知識點進行基礎上加入法律案例講解,并對案例進行分析論證。這一形式被稱為課堂講授。課堂講授形式對授課教師有較高的要求,如在案例的選擇上應該有重點、有目的選擇,選擇發(fā)生在近幾年的案例,選擇難度由淺至深的案例。通過這一模式可以較為迅速地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知識點,并且通過法學案例與理論知識的相互綜合,便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3.3課堂討論
授課教師在講解完課程知識點后,針對教學知識點選擇合適的案例提出相關問題,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和點評。這一形式被稱為課堂討論。在法學課堂中使用這一形式,授課教師選擇討論的案例要明確選擇案例的選擇是為教學服務,是通過案例來闡明知識點。教師在總結和點評過程中,應該對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有理有據(jù)的分析,運用法律依據(jù)將案例中的法律知識點講透徹,使得學生能夠真正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4網(wǎng)絡教學
授課教師通過網(wǎng)絡向學生傳遞法學知識點和法學案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一形式被稱為網(wǎng)絡教學。教師使用網(wǎng)絡作為輔助工作進行教學,在課程開始前,通過網(wǎng)絡將法學理論知識點及問題發(fā)給學生,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查閱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在課程之后,教師也可利用網(wǎng)絡向學生布置案例分析等作業(yè)。
3.5媒體教學
授課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如電子教案、媒體視頻播放工具向學生傳遞法學知識點和展現(xiàn)應用法學的場景。這一形式被稱為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工作不但可以提升教學效率,而且可以生動形象、圖文并茂地展現(xiàn)法學案例和庭審等場景,這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4應用案例教學法的關鍵點
在法學課程中如何成功的應用案例教學法?有哪些關鍵點需要關注?筆者從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4.1授課教師在課堂的定位是關鍵
在法學課程中使用教學案例法,教師必須準備定位,否則將會影響教學效果及質量。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模擬法庭和課堂討論形式下,教師的定位是指引者,指導學生討論案例,避免偏離討論方向和目標;及時回答學生的質疑和相關知識方面的回答,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這利于學生縝密分析案例并給出合理的結論。由此可以看出,在在運用案例分析的教學中,授課教師處于引導地位,同時也是一位導演,是一位策劃者,是一位主導者。在運用案例分析的教學中,學生在這一由討論到辯論再給出結論的過程中也會受益匪淺,因為這一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法律邏輯推理能力、把握案例關鍵點的能力、區(qū)分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能力。
4.2選擇案例是關鍵
為什么要在法學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法?是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是為了課堂教學方式多樣?這些都不是根本目的。教會學生將特定的法學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聯(lián)系起來,通過運用法律知識、邏輯能力、思維能力去解決社會中的法律糾紛,這才是根本目的。這樣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選取的案例必須有價值,能夠連接前后的法律知識點,具有典型性,具有系統(tǒng)性,具有難度。首先,選取的案例應該包含較多的法律理論和法律規(guī)范,以培養(yǎng)學生在具備法學理論基礎上可以解剖案例,以切實地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yè)能力。其次,選取的案例要有時代性。與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法律案例,具有時代性的法律案例,易于學生融入法律案例情景,進而通過案例掌握司法實踐出現(xiàn)的新問題。最后,選取案例要結合教學對象。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結合課堂教學目標選擇不同難度等級的法律案例進行教學。
4.3平衡理論知識和案例教學時間是關鍵
在法學課程中,講述法學理論知識的時間和案例教學的時間改如何分配?全部課堂時間用來進行案例教學是不合適的,這樣不利于學生掌握法學理論知識。全部課堂時間用來講述理論知識也是不合適的,這會導致學而不用的結果。因此,時間應如何分配是一個教學關鍵點。經調研統(tǒng)計,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普通的案例教學時間應該占據(jù)總課時時間的四分之一。對于特殊的法學知識點,如訴訟法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授課教師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適時增加案例教學時間,給予學生較多的時間討論案例,以培養(yǎng)學生成為學以致用的人才。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