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3:58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主題式案例教學逐漸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青睞,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教師要想用好主題式案例教學,必須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題選定的適切度、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問題設置的開放度、師生互動的傾心度和教學活動的效度,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主題式案例教學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主題式案例教學;“五度”取向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于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課和專業(yè)課,因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強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為了更好地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目標,主題式案例教學越來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青睞。主題式案例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編寫以某一主題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案例并作為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和研討,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建構意義的一種教學方法。[1]主題式案例教學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實用化,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可。因此,主題式案例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然而要想充分發(fā)揮主題式案例教學的作用,必須把握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題選定的適切度
(一)正視存在的問題,走出主題選定的誤區(qū)
主題式案例教學的首要任務是選定主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關于主題的選定一直存在著來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題”式的誤區(qū)。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按照自己的主觀臆想來選定主題,有些教師高舉“經驗豐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謂“主觀經驗”來選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題,甚至還有教師完全以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點來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題,完全忽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心理發(fā)展的實際需求??上攵?,通過這些完全來自教師的“自命題式”的主題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無法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應然目標。
(二)宏觀上定方向,微觀上選主題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主題式案例教學要真正走出“自命題”式的誤區(qū),主題選定需要把握好適切度,即主題的選定既要適合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發(fā)展特點,又要切實滿足大學生的現實心理需求。教師要真正做到主題的適切,可以通過心理普查、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了解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眾所周知,大學生在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發(fā)展任務,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而問題本身就意味著一種選擇。有選擇就可能會有迷茫和困惑,如大一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大三或大四學生的擇業(yè)心理問題,且不管是適應問題還是擇業(yè)問題,都只是宏觀層面上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課中主題的選定只從宏觀上泛泛而談,不關注不同群體學生的微觀需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就無法扎根到細處,落到實處,其結果最終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處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被“束之高閣”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微觀指的是主題選定的內容上,而不是數量上,更不是大學生群體的人數上的。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既要在宏觀上定準方向,更要在微觀上選好主題。
二、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
(一)積極:案例選取的應然取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然而,縱觀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主題式案例教學中選取案例的關鍵詞往往是“問題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等消極詞匯,甚至有教師在呈現教學案例時的引導語也已經高度模式化,脫口而出的就是“來看這樣一個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很多教師已經將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成了“心理問題呈現課”或“心理疾病診斷課”,也難怪有大學生抱怨“上完心理健康教育課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如果學生每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都被“問題”“障礙”“疾病”等消極詞匯所包圍和浸潤,其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這樣的“消極”取向的課堂教學顯然是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背道而馳的。當代積極心理學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更廣闊的視角,積極心理學矛頭直指傳統(tǒng)的“消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走向幸福。[2](P2)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目標,“積極”應為成為案例選取的主導詞匯。
(二)積極案例:引領學生的積極發(fā)展
《教育部、衛(wèi)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積極發(fā)展的無限潛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也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群體所具有的積極特質,在課堂教學中堅持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教師堅持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就是要在課堂上增強學生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格,營造促進學生積極發(fā)展的氛圍和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積極主動發(fā)展的無限潛力。當然,堅持案例選取的積極向度并不意味著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就要完全拋棄對心理問題的闡釋。大學生作為發(fā)展的主體依然很有必要了解個體發(fā)展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困惑,只是問題和困惑不應再成為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的主旋律。如果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真得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問題的話,可以向校內或校外的專業(yè)心理咨詢與輔導機構尋求幫助。
三、問題設置的開放度
在主題式案例教學中,隨案例呈現的是教師設置的一系列問題。在主題式案例教學中,如果說科學選編案例是前提,那么恰當科學地設計問題就成了重中之重,是主題式案例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不可或缺、不容忽視。[3]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要實現問題與主題式案例的無縫銜接和有效搭配,問題設置應當具有一定的開放度,使問題能真正的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參與。用問題引導學生走進案例,用問題啟迪學生思考案例,通過問題的解決來實現對教學案例的總結和升華。
(一)通過開放的問題體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
問題設置的開放度影響到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同一個案例,如果從不同角度分析,可能會帶給人截然不同的信息。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放的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教師預設的心理通道走進案例,幫助學生實現對案例的深入解讀,完成對案例的剖析,領悟案例呈現的意義。如,在“情緒的調控”主題中,筆者曾設置過這樣一個案例,案例的大意是一位女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產生諸多復雜的情緒和壓力,面對自身產生的各種不良情緒,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不斷實現對自身情緒的調節(jié)與控制,憑借不屈的意志,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考入高一級學府繼續(xù)深造,在個人發(fā)展上由量變達到了一個新的質變。針對這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就其涉及到的心理活動來說,既有情緒也有意志。人的情緒和意志本身就具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很有必要設置相應的問題來有效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對案例進行解讀。當然,問題也必須具有開放性才能真正達到引發(fā)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目的。比如,針對這一案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案例中的學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緒表現?為什么會有這些情緒出現?”“案例中的學生使用了哪些方法來調控自己的情緒?談談你對這些情緒調控方法的認識。”“你還能想到哪些情緒調控的方法?”
(二)通過開放的問題實現對案例的高效使用
在分析案例的基礎上,為了使教學案例的作用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教師可以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在弄懂案例所闡釋的顯性價值的基礎上,探究教學案例內在的隱性價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實現對案例的高效使用。同時,開放的問題也為學生課堂上的小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好的現實條件。學生以教學案例為依托,以開放性問題為引導,通過組內合作、組間交流,真正振蕩心靈的共鳴,激發(fā)自身內在積極發(fā)展的動力,獲得自主發(fā)展的力量。
四、師生互動的傾心度
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課堂上師生之間互動的傾心度是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傾心意味著用心,代表著真心。教師與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傾心互動,教師傾心去聆聽,學生傾心去表達,才能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預期目標。
(一)教師傾心去聆聽
聆聽是一門技術,傾心聆聽則是一門藝術。在主題式案例教學中,當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走進案例去感悟、走出案例來闡述時,教師要學會傾心聆聽,用心聆聽學生的體會,真心聆聽學生的心語。教師通過傾心聆聽,鼓勵學生去探究,引導學生去表達;教師通過傾心聆聽,更深入地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通過傾心聆聽,有效地反饋教學效果,不斷地反思課堂、醒悟教學,實現教學相長。教師的傾心聆聽不僅體現了對“人”尊重的價值取向,更是一種實踐策略。只有通過傾聽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知曉他們心底的真實呼聲。[4]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只有傾心去聆聽,也才能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同理心”,才能夠站在學生角度去看待他們的困擾,體會他們的喜悅和悲傷,傾聽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準確敏銳地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和反映他們的情感狀態(tài)。[5]
(二)學生傾心來參與
理想的師生互動,不僅要有教師的積極主動,更需要有學生的傾心參與。學生的傾心參與是指學生能夠用心地走進課堂,真心地融入師生互動中,用心參與、真心表達。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學生的傾心參與將有力地推動師生互動的順利進行,從而影響到教學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課是為學生的心理積極健康發(fā)展而開設的,離開了學生,尤其是離開了學生的傾心參與,那心理健康教育課也將成為擺設,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五、教學活動的效度
教學活動的效度即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學活動效果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活動的效度是衡量主題式案例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是評價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學活動的效度也應該成為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的價值追求。
(一)豐富學生體驗是提高活動效度的關鍵
當前,主題式案例教學之花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悄然綻放,但不同的教師對其運用和掌握的水平卻參差不齊,教師對主題式案例教學的使用情況如何,關鍵看教學活動的效度。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課堂教學主要通過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的互動活動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效度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效果,教師在充分準備專題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更多采取參與式的教學,授課的風格也盡量幽默、輕松,避免簡單枯燥的講授,讓學生通過更多的實際體驗進行學習。[6]
(二)提升教師水平是增強活動效度的根本
教師的教學水平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中明確指出“高校應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wěn)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高校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納入學校整體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加強選拔、配備、培養(yǎng)和管理。”為響應政策號召,學校首先應該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從教資格審核,嚴把入口關,同時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后專業(yè)培訓,并為教師職后專業(yè)培訓配備專項經費,做到??顚S谩P睦斫】到逃處熗ㄟ^職后培訓不斷學習最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自身專業(yè)知識,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從而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的教學勝任力。
作者:王福臣 單位: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團委
參考文獻:
[1]張春燕.主題式案例教學在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10).
[2]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3]嚴衛(wèi)林.思想品德課主題式案例教學問題設計思路[J].教學與管理,2015,(9).
[4]薛春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特點及其反思[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4).
關鍵詞: 大學生 人際交往 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
教學目標:(1)使學生了解人際交往定義、意義;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及主要障礙和問題;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誤區(qū)。(2)學會有效的溝通,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實現良好通暢的人際交往。
教學內容:(1)人際關系交往的定義和意義。(2)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主要類型、障礙及問題,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誤區(qū)。(3)怎樣實現有效溝通(這部分是重點):溝通特點、溝通困難因素、掌握干擾、溝通態(tài)度、溝通原則、溝通技巧、大學生人際交往“三部曲”、為你支招。(4)思考題。
教學形式:提問、講授、案例、討論、情景模擬、游戲、歸納總結。
二、提問導入主題(提問法、講授法)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的心理軟肋嗎?提問:為什么我總感覺到孤獨和無奈呢?為什么我就沒有能互吐衷腸、肝膽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呢?為什么我的父母、我的室友和我住得很近,可心理上的感覺卻咫尺天涯呢?為什么我一和陌生人說話時就感覺到特別緊張、恐怖、心跳加快、面紅耳赤,難以自制呢?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人際交往的定義和意義(講授法,案例法)
(一)人際交往的定義:指社會中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通過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系。
(二)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主要類型及主要障礙:(1)主要類型:親屬;師生;同學;網絡關系。(2)交友類型:人格;同好;同志;相鄰;義氣。(3)常見的交往障礙[1]:認知障礙;情感障礙;人格障礙。(4)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2]:自我;自卑;恐懼;嫉妒;猜疑;自負;羞怯;封閉。(5)人際交往心理誤區(qū):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印象;近因效應;心理定勢。
四、怎樣實現有效溝通(游戲法、討論法、案例法、講授法)
(一)溝通的四個特點。課堂小游戲一:撕紙。第一步:給每位同學發(fā)一張A4廢紙;老師發(fā)出單項指令:―大家閉上眼睛―全過程不許問問題―把紙對折―再對折―再對折―把右上角撕下來,轉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來―睜開眼睛,把紙打開。第二步:這時老師可以請一位同學上來,重復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同學們可以問問題。
討論:第一步完成之后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結果?第二步完成之后又問學生,為什么還會有誤差?
(二)造成溝通困難的因素:缺乏自信;記憶力有限;重點強調不足;不能積極傾聽;按自己思路思考;無慎重就發(fā)言;沒耐心而爭執(zhí);時間不足;情緒不好;判斷錯誤;語言不通。
(三)掌握干擾:望;聞;問;切。
(四)溝通態(tài)度:知己知彼、合情合理、不亢不卑。
(五)有效溝通的四個原則:明確溝通目標;重視細節(jié);實現至少一個目標;適應環(huán)境變化。
(六)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與人溝通?老師總結。(1)主動;(2)換位;(3)贊美;(4)包容;(5)助人;(6)加深。
(七)大學生人際交往“三部曲”:第一步: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則:平等誠信;寬容互助。第二步: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語言藝術;非語言藝術;社交禮儀;人際魅力。第三步:正確處理交往中的競爭與合作。
課堂小游戲二:心靈之旅(1)分甲乙二組,甲組先由助手帶出教室,戴上眼罩,扮演“盲人”。(2)乙組扮演“啞巴”,講清楚規(guī)則和要求。(3)10分鐘后,讓“盲人”除掉眼罩,談出自己的感受,并請“盲人”指出自己的引路人。(4)之后,角色互換,“盲人”一組扮演“啞巴”,任意選取一“盲人”。
討論得出結論:第三步內容:正確處理交往中競爭與合作。樹立競爭意識;培養(yǎng)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關系。
(八)為你支招:(1)交友的一個竅門:善用特殊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效應、投射效應;(2)交友三字經。討論:學會交友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引出交友三字經:誠、諍和厚;(3)交友六要素。
五、思考與練習
談談你在人際交往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
心理學課程講授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體現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覆蓋全體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其教學方法要符合現代教學理念和當代大學生學習特點。依托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在該課程中實施信息化案例教學,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案例教學載體有機結合,逐步增加實踐性案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以“課堂為中心”轉向“課內課外并重”,促進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積極遷移,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關鍵詞:案例教學;信息化;Blackboard平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23-0068-03
一、前言
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各高校應根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要,制訂科學、系統(tǒng)的教學大綱,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其內容必須包含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程。[1]在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實踐中,不僅教師講述案例費時費力,學生接受程度也相當有限,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降低了教學效率。在當前數字化信息化的大環(huán)境中,借助網絡平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進行實踐改革,實施信息化案例教學,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關系,又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良性遷移。
二、信息化案例教學的理論依據
信息化案例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有其廣泛和深刻的理論依據:
從知識傳授的角度,建構主義是信息化案例教學的核心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建構的過程,也是活動的過程。學習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2]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全過程中,教師遵循“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教學環(huán)節(jié)注重“知識情境”、“協(xié)作學習”和“辨析討論”,知識傳授是學生與外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學生在一定的教學情景及社會生活背景下,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一定的信息化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學生是整個課程中知識與信息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任課教師是學習過程中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只是傳統(tǒng)的知識傳播者和灌輸者。
從知識獲取的角度,認知主義是信息化案例教學的基本理論依據。認知主義認為學習是人們通過感覺、知覺得到的,是由人腦主體的主觀組織作用而實現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Treicher的著名實驗顯示,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而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視聽兼收即既看到又聽到內容的50%,而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占70%。[3]信息化案例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感官,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教育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打破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大腦主體的知識獲取。另外,認知主義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實現學生的“發(fā)現學習”。這一過程中,學生直覺思維對發(fā)現學習活動極為重要,即映象或圖像性質的材料更有助于發(fā)現學習。[4]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師提供的案例把心理健康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大學生的形式,學生自己挖掘或編制的案例提供給學生邊做邊學的機會,信息化的手段或技術則使這些案例更具直觀性,幫助大學生認知的成長。
三、基于Blackboard平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信息化案例教學實踐
Blackboard教學管理平臺(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TM)是一套專門用于加強網絡教學、輔助課堂教學并提供互動、交流的網絡教學平臺。該平臺包括三大功能模塊:(1)教學。涉及課程制作、編輯、和管理,同時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2)交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通過該模塊的異步交流和同步交流,確保學習和項目分工高效順利地進行;(3)評價。該模塊是教與學成果檢驗最全面直接的方式,教師通過創(chuàng)建測驗試題和作業(yè)工具,進行評分統(tǒng)計,生成成績報告,學生則可以通過平臺直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5]這些功能模塊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創(chuàng)設了便捷的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分享自主、開放的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
1.教學設計
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輔助教學手段,筆者以Blackboard平臺功能模塊為基礎,對課程進行了以下構建(如圖1)。
(1)課程通知:該課程開課信息、作業(yè)、課外活動、討論、測試等課程動向。
(2)課程概況:介紹該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條件和方法等。
(3)教學師資:介紹該課程教師的相關信息,如教師個人基本情況、研究方向、聯系方式、師資結構等。
(4)課堂教學:包括教學文檔、教學課件、教學錄像、電子教材等。
(5)案例教學:設置了不同途徑或來源的教學案例,主要包括引自書籍的案例、個體心理咨詢實例、朋輩心理咨詢案例、學生自拍的案例、引自電影的案例、引自媒體的案例,還鏈接了討論版塊中的“案例分享討論”區(qū)。
(6)擴展學習:為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在該模塊設置了心靈書單、心理漫畫、從心解聞等專欄,為學生提供書籍、論文、課題、漫畫、網站等資源。
(7)課程作業(yè):提供該課程作業(yè)要求、復習思考題及歷年精品作業(yè)展示。
(8)課程考核:包括考試大綱、歷年考題、考核體系、參考資料等。
(9)班級分享:發(fā)揮畢博平臺“小組頁面”的功能,提供各自然班級交流的平臺。
(10)互動交流:為所有該課程的師生提供交流平臺,設置了案例分享、測評專區(qū)、團體活動、專題講座、社會熱點等討論區(qū)。
(11)朋輩心理咨詢:包括校內朋輩心理咨詢的基本信息及咨詢個案。
(12)學生心理協(xié)會:包括心理協(xié)會介紹、各類活動情況、心理讀物等,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
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在該課程中的具體教學組織形式如圖2。
(1)課堂講授
第一周開課前,任課教師完成學生名單注冊,通過“課程通知”信息,要求學生了解“課程概況”和“教學師資”的內容。正式授課中,按照“課堂教學”模塊中的“教學課件”和“教學文檔”進行講授。
(2)案例分析
課堂授課中講授理論知識,更注重案例分析。圍繞Blackboard平臺中“案例教學”模塊的“引自書籍的案例”、“個體心理咨詢實例”和“朋輩心理咨詢案例”,教師詳細闡述心理健康知識。
(3)小組實踐
課后布置小組作業(yè),仍然是案例教學的信息化延伸。要求學生圍繞本章節(jié)內容搜索或制作心理健康案例,并將作品分別上傳至“案例教學”模塊的“引自媒體的案例”、“引自電影的案例”和“學生自拍的案例”。
(4)案例展示
課程中所有授課案例、小組實踐案例在畢博平臺中展示,師生互動交流,并結合案例完成每一章的課程作業(yè)。
(5)課外擴展
學生根據自我需求,通過“擴展學習”、“朋輩心理咨詢”、“學生心理協(xié)會”模塊中豐富多樣的資源進行知識擴展,鞏固課程內容。
(6)考核反饋
學生完成學習后,可以通過“課程考核”進行自我評估,并通過“互動交流”,提出課程建議和意見,優(yōu)化課程建設效果。
2.實踐效果
該課程自應用Blackboard平臺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對教學的積極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傳統(tǒng)案例教學普遍采用集中討論的方式,由于受到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進入角色,并從不同角度對案例展開分析。而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網絡上進行案例教學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自由討論,并將討論內容保留在網絡上,供學生反復觀摩,對案例感興趣的學生還可以深入探究。
(2)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充分共享。信息化網絡案例教學可以擴大學生規(guī)模。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最大規(guī)模通常在40-50個學生之間。然而目前國內許多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采用大班制授課,很多班級甚至達到200-300人,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很難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因而借助信息化的案例教學,可以突破學生規(guī)模的限制,將課堂講授教學中不能有效完成的案例教學內容放到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3)構建了新型的教學關系。信息化案例教學遵循建構主義的核心理念,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師在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導學、助學、促學”作用。特別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案例教學,可以突破跨校區(qū)跨地域的限制,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充分交流。教師不僅可以回答每位學生的問題,而且能得到學生對案例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關系有利于課程知識的積極遷移。
3.問題對策
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用中的優(yōu)勢得以體現,其共享性與開放性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局限,賦予該課程教學以直觀形象和靈活多樣性。但是隨著平臺應用的深入,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不斷改進。
首先是學生使用方面。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教學方式,學生對于Blackboard平臺的使用主要來自任課老師的要求,功能模塊上也主要局限于上傳下載的簡易功能,缺乏對平臺主動積極的利用。針對這一狀況,學??梢栽谛律雽W教育時,加強Blackboard平臺的教學培訓,每個班級培養(yǎng)1-2名學生助教,全面掌握平臺的各項功能模塊。其次是教師操作方面。作為Blackboard平臺教學資源管理的主體,任課教師的操作水平直接影響網絡教學效果。而當前高校任課教師由于教學科研等任務繁重,往往不愿意花時間自己摸索平臺的操作技巧。所以學??梢赃m時組織教師培訓,幫助任課教師掌握平臺操作;同時,平臺的后臺管理部門可以為每個學院或幾個學院配備一名工作人員,作為平臺管理員,遇到困難或問題時,任課教師可以直接聯系管理員,協(xié)助該課程網絡平臺的正常運行。最后是網絡及設備運行方面。校園網絡及設備的不穩(wěn)定,是影響B(tài)lackboard平臺運行效果的基礎因素,也是學生對平臺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本課程實施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過程中,因校園網速慢,導致許多學生課余時間對案例的學習遲緩。學校要積極投入資金,保證網絡設備充足有序,滿足學生使用Blackboard平臺的時間和空間需求。
四、結束語
依托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在該課程中實施信息化案例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案例教學載體有機結合,并增加了實踐性案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以“課堂為中心”轉向“課內課外并重”,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但是由于網絡平臺使用的主客體因素帶來的問題,需要學校給予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為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良性運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Z].2011.
[2]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徐繼凱.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有利于創(chuàng)新教學[J].教育導刊.2000(Z2).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學法概念
《教育大辭典》一書中將案例教學法定義為:“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某些科類的專業(yè)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即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yè)技能、知識和理論?!卑咐虒W法在我國最早使用可見《史記》、《春秋》等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會憑借一些經典的、生動的民間故事來闡述事理。在國外,案例教學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即采用討論和啟發(fā)的教學方法向學生提問,并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問題的結論。后來他的學生柏拉圖將“產婆術”即一問一答的教學方法編輯成書。在書中,作者要闡述的事理是以一個個故事為媒介的,這就是西方案例教學法使用的先河。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適應社會需求,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身心健康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等。其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全國高校中已體現出普及化的趨勢。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中卻還存在教法單一、課程實施缺乏有效評價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就成為心理學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案例教學法是以桑代克的聯結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論和馮?格拉塞斯費爾德的激進建構主義理論為其理論基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參與者、探究者,這種教學方法的本質是使師生在探究中實現自我的提升。因此,將案例教學法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與作用
(一)有利于大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
大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問題,有效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是大學生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學法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是教師所提供的與學生具體物理情境和社會實踐情境相聯系的一個個有思維價值和意義的問題情境。這樣,學生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討論、探究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形成。
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中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點撥,這主要是針對課堂討論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成為課堂教學的觀察者和旁觀者,善于及時捕捉學生需要點撥的情境,從多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對心理問題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時,在學生闡述觀點時,應盡可能留給學生問題的空間,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如發(fā)現學生間存在差異較大的觀點時,師生可一起進行分析探究。從課堂學習的過程來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已關注了大學生思維意識的形成和思維品質的訓練,有利于大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形成。
(三)有利于實現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以布蘭斯福德(Bransford)為首的旺達比爾特認知技術小組曾提出了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靜等,2002)。這種教學將學生的理性和感性認識相結合,對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具有明顯的作用。案例教學法和這種拋錨式教學一樣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之上。在學習中,學生先看到教師設計好的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問題情境,運用他們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去理解情境中的現象和問題,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體驗和思考這些問題。這在提高大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可加深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深層理解,實現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內化。
(四)有利于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氛圍,融洽師生關系。
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實施中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闡述見解,展開熱烈的課堂討論,在討論中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雙向和多向的互動、對話。這種討論在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時能增進師生的了解、合作,協(xié)調師生關系。師生之間的這種和諧關系和氛圍是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案例教學中的案例一般知識覆蓋面較廣且具有不同時空背景和學科背景。滲透在案例中的知識包括基礎心理學、心理咨詢學、發(fā)展心理學、社會心理等學科知識,教師需充分挖掘蘊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論知識并能將之與教師的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此外,教師要提高案例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因此,案例教學對于教師所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本體性知識、案例教學中駕馭教學所需的情景性知識、實現心理健康課程有效教學的條件性知識和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關的文化知識的完善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能在此基礎上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在使用案例教學法時應關注的問題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對于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但是,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也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案例的選擇。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重要元素。(1)教師所選的案例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內容緊密相關,這樣才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達到將學生理論學習升華為能力的目的。(2)教師所選的案例要與大學生生活實際和生活世界相貼近。這樣才能激起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熱情,從而增強課堂討論的效果。(3)教師所選的案例應具有時代性。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案例會反映出不同的時代特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遷,大學生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會隨之而改變。所以,教師選擇的案例具有時代性就會更具有說服力,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4)教師所選的案例應具有豐富性。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在不同年級上存在差異。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從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現為:人際交往問題、學習問題、情緒問題、戀愛與性問題、自我意識問題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問題,等等。這說明大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問題,又因為每一個大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經歷等的不同而存在個體差異。所以,教師所選的案例應關注到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問題,通過豐富的案例教會學生對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心理問題進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應用能力。此外,案例的豐富性還體現在案例呈現方式的多樣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呈現案例時應采用幻燈、教學錄像、圖片等方式,這樣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師的引導和點撥。
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應用要求教師的引導應體現出系統(tǒng)性和方法性。教師的引導應關注課堂教學之前學生的準備狀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探究和課堂教學結束之前對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學法對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要求較高,課堂教學之前學生的準備程度影響到大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程度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師的引導應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之前的對所學知識的準備。學生應了解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大學生生活、學習的關系等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主要是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的引導,要盡可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斷性、獨特性。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時對問題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大膽質疑,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目的不僅是要讓大學生掌握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獲得心理調試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前的引導還應關注對案例的延伸。具體的引導方法是教師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對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設,引導學生通過對假設的論證,分析案例中主體的心理和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引導學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沒有談及的原因,以此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三)教師的課堂教學總結。
教師的總結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尤為關鍵。教師的總結可以是討論進行中的適時的階段性小結,也可以是課堂教學結束時的點評小結,是案例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小結包括:對學生討論觀點的視角正確與否,對學生討論之后所形成的共識進行的概括、理論知識的提升,歸納案例中獲得的啟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學生生活中的應用等內容。心理學家布朗指出:情境通過活動來合成知識,即知識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應用的活動的產物。由此可見,學生的經驗世界對他們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經驗世界(知識、智慧、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不同,導致學生在思考案例時會依據自身的經驗世界,如此學生探討問題的結論就會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總結時應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將教學總結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獲得的啟示、方法和思路。這是對學生知識內化和提升的一個關鍵。整個課堂教學小結可以說是對教師教學駕馭能力的一個考驗。所以說,教師要想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成效,就需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豐富課堂教學經驗,提高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技巧。
總之,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這種教學方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鉆研,提高綜合業(yè)務素養(yǎng),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李方.課程與教學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案例教學 心理健康 大學生
案例教學法是美國哈佛商學院首創(chuàng)的管理課程教學方法,它是指運用一定的教學案例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在現代許多專業(yè)教學中廣泛應用。案例教學法的使用我國最早可在《史記》《春秋》等著作中發(fā)現,作者會借助一些經典的、生動的民間故事來闡述事理。我國《教育大辭典》中認為案例教學法是:“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某些科類的專業(yè)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即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yè)技能、知識和理論?!弊?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在大中小學采用多種形式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了課程教學計劃,以增加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調節(jié)能力,促進人格的健全。貴州大學也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主要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其他知識性的課程教學有所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學包含了大量內隱性的知識和社會技能,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案例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最應該提倡的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教育中的優(yōu)勢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中,案例教學具有獨特的魅力與優(yōu)勢,它彌補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的不足。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現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內化
案例的呈現能夠為大學生創(chuàng)建一種寓教于樂的真實情景,案例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易于學習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大學生先看到教師設計好的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問題情境,運用他們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去理解案例情境中的現象和問題,教師逐步引導大學生形成對一些心理健康相關概念的認知,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情感體驗和思考這些問題,這對提高大學生探究自省能力的同時可加深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深層理解,達到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內化。
(二)促進大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由于具有課堂教學的觀察者和旁觀者的角色特點,善于及時捕捉學生需要解惑的情境,從多個角度引導大學生進行思考,使他們對心理問題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在大學生闡述某些心理學觀點時,應盡可能留些思考問題的空間,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意見。如果發(fā)現大學生之間存在差異較大的觀點時,師生可一起進行分析研究。由于調動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容易開闊思路更有助于對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
(三)融洽師生關系,實現教學相長
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強調教師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闡述自己的見解,允許展開熱烈的課堂討論,在討論中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雙向和多向的互動與交流。這種對話討論在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同時能增進師生的合作,協(xié)調師生關系,同時教師可以發(fā)現自己的教學弱點,從大學生那里獲得大量感性材料。師生之間的這種和諧融洽的氛圍也是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
二、精選與慎選心理學案例
選擇一個好案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非常重要。教師在選擇心理案例時一定要精選和慎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心理學案例的典型與普遍性
教師所選的案例要與大學生生活實際相貼近,案例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夠反映學生遇到的普遍性問題,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幫助大學生將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遷移到實際環(huán)境中。貴州大學地處西南,四季如春,但冬天陰冷潮濕,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的同學在生活方面很不能適應。其次,貧困生在貴大有一定的比例,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也不可小覷;最后,許多外省的高分同學調劑在貴州大學后心理落差很大,建議在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前應該進行相關的心理案例調查,使課程中所列舉的案例更接近貴州大學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案例具有典型性與普遍性。
(二)心理學案例的真實與時代性
案例應來自大學生真實的日常生活,不同時代和地域背景下的案例會反映出不同的特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遷,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所關注的社會熱點等都會發(fā)生改變。以大學生的戀愛問題為例,雖然失戀、暗戀、如何表達愛、性與愛等是大學生困惑的問題,但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其內涵有很大的改變,同性戀、網戀、裸婚、婚前、閃婚已是當代大學生實際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案例不與時俱進,不能體現時代性與真實性,教學效果一定不會好。
(三)心理學案例的豐富與多層次性
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在不同年級上存在一定差異。據對貴州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調查表明:從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現為:適應問題、人際交往與戀愛問題、學習問題、情緒調節(jié)問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問題等等。這表明大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心理需求既有共同的問題也有個體差異。隨著全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分配不平衡所產生的貧富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中也較突出,通過豐富的案例教學會大學生對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四)心理學案例的慎選性
大學生智力發(fā)達,思維敏捷,喜歡關心自己和別人的心理變化,同時觀察仔細、善于分析,但由于專業(yè)知識不足加上閱歷還淺,往往對心理學中的某個概念誤解,喜歡往自己或某個同學身上貼標簽。例如在講到大學生心理問題中“強迫癥”或“抑郁癥”時,許多同學會根據癥狀的描述往自己身上貼標簽,班上一下子會涌出很多“抑郁癥”和“強迫癥”。所以教師在進行案例分析時,一定要講清楚是“強迫癥傾向”或“抑郁癥傾向”,闡述清楚該癥一定要通過專業(yè)機構的鑒定,要注意癥狀的程度、時間和對工作生活的影響程度等許多因素,否則會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增加不必要的煩惱,沒有心理問題上了心理學課以后反而有了心理問題。
三、多媒體在案例教學中的應用
傳統(tǒng)的粉筆加黑板無法完成的要求多媒體卻可以,許多視頻、音頻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也需要電腦完成。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不但可以直觀形象的展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在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便于大學生思考和感悟。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案例教學的課堂設計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多媒體案例的課前準備
教師在選擇案例的有關視頻時可以包括情景劇、專家講解,以及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和技能。有研究發(fā)現:心理健康類的多媒體案例的時間不宜過長,內容不宜過多。一般來說,一段視頻在10-20分鐘左右,學生討論時間10-15分鐘,教師總結時間大約在5分鐘作用較為合適。例如,在“大學生心理挫折及應對”的案例教學時,首先
(二)課堂中多媒體案例呈現
在呈現多媒體案例之前,應該向學生簡單介紹多媒體案例,要先對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有所了解,知道本次課的內容,也就是說不要馬上呈現多媒體案例,而是教師還需要設定課程相關的認知、情感、技能教學目標,要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討論認識到基本原理。例如,在“大學生心理挫折及應對”的案例教學時,首先教師對挫折、升華、退化、幻想等概念做專業(yè)的講解后才呈現多媒體案例,否則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解讀案例,起不到以新的思維來提升心理素質的目的。
(三)在案例學習中提升遷移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傳授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常識、關于自我調節(jié)的技巧和方法、心理健康的維護等專業(yè)知識,因此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一定要注意課程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這樣才有助于將課堂中案例中的技能廣泛遷移到現實環(huán)境。以“大學生人際交往”一課為例,我們根據溝通的理論,可以圖片或故事的形式,列舉四個人際交往小故事,每個故事均以2-3個不同處理方式呈現,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大學生由于對人際矛盾的認知不同,處理方式也會不同,從而造成了不同的人際關系結果。為達到此教學目的,教學方法要多樣,教師可以同時穿插講授、提問、討論等多方式進行,在呈現多媒體案例采用幻燈、教學錄像、圖片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遷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心理學案例的討論與反思
大學生的分析討論和教師的總結是案例教學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總結可以是討論進行中進行階段性小結,也可以是課堂教學結束時的總結小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不可缺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學生的分析討論
看完相關的心理學案例之后,教師應就案例并結合教學目標,給出題目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的題目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不能和學生的實際能力脫節(jié)。在小組討論中,要求每位同學都有發(fā)表見解的機會,并通過討論獲得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理解。在小組討論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全班討論,集思廣益,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教師的總結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尤為關鍵。
(二)教師的小結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將理論知識和案例聯系起來,但由于學生的已有認知不同,導致學生會依據自身的主觀經驗來理解案例,如此每個學生的結論就會存在差異。教師在總結時應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對學生討論觀點的視角正確與否,對學生討論之后所形成的共識進行的概括、理論知識的提升,歸納案例中獲得的啟示、方法和思路,以及能夠將學到的知識遷移到其他情景中,處理類似的問題等內容作為重心,這是對學生知識內化和提升的一個關鍵。
(三)教師總結能力的培養(yǎng)
整個課堂教學總結許多教師不做是一個失敗點,但總結能力駕馭不好更會影響整個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教師要想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成效,就需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豐富課堂教學經驗,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
綜合案例教學的基本過程,可以用下表表示:
當然,案例教學也有其不足之處,首先主要是選出的案例只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要,個別不典型但學生實際存在的心理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反映出來。其次是教師由于能力問題把握不住案例教學的時間。最后是在討論階段容易陷入個別同學參與而大多數同學無事可做的局面。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上好每一堂課,完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唐世綱,李梟鷹. 論案例教學的內涵及基本特征[J]. 教學與管理,2004(16).
[2]解春苓,金永濤;創(chuàng)新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探析[J]. 教育探索,2005(08).
[3]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
[4]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一)案例教學法的含義。案例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作用。(1)有助于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自由討論課堂氛圍,發(fā)揮大學生主體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2)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3)有助于加強學生溝通交流,提高其合作學習能力。(4)有助于學生對心理知識的理解、內化和運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案例教學法的操作步驟。(1)選擇教學案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選擇難度適中的教學案例。(2)組織引導案例討論。教師要設計組織好教學,組建討論小組,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自由討論的課堂氛圍,呈現案例,組織討論小組對案例進行討論。(3)總結、評價與反饋。教師對學生的討論情況、案例討論題進行總結、點評,學生也要及時總結在案例討論中的收獲和不足。
二、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步驟
(一)課前準備工作。(1)確定案例類型。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并根據大學生發(fā)展需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為自我意識、情緒與情感、學習心理、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心理、性心理與性健康教育、擇業(yè)心理、挫折的承受與應對、常見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心理危機干預等10個章節(jié),在每個章節(jié)中,精選和制作3-4則案例。(2)選擇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通常一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涵一個主要心理問題,這個主要心理問題又是在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產生的,其解決的方法有心理學原理依據且多種多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既可選擇近年來發(fā)生在國內外涵心理學知識的經典事件,也可選擇校內外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鮮活典型例子。(3)設計與組織教學。第一,選擇討論式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的基本形式,采用發(fā)現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操作、比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有關學習材料,自己去發(fā)現心理知識,獲得原理和問題解決方案。第二,選擇適當的教學傳媒。結合教學目標、案例內容、學生特點以及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圖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制作成生動形象的課件,力求吸引學生并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激發(fā)學生“我要說”的沖動。(4)組建討論小組。一個班級一般組建5-6個討論小組,小組規(guī)模應控制在10人以內,一般以5-7人為宜。在組建小組時,要考慮到學生認知水平、性格特點、語言表達能力等,成員間要合理搭配,避免過于沉悶或過于活躍。還要確保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小組領導者可記錄并總結好小組成員的觀點,為小組在班級中討論發(fā)言做充分準備。(5)熟悉教學案例。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了解案例的基本情況,還要精心設計討論問題,這些問題既要難度適中,還要與學生已有的心理知識緊密聯系,同時教師還要給學生參考文獻、為學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圍的問題做好預案。另一方面,學生要做好個人準備,教師至少提前一周將案例及相關問題和參考文獻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討論材料。
(二)課堂實施步驟。(1)呈現教學案例。按照選擇的教學傳媒方式,將案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重溫教學案例內容,加深對案例的認識,盡快使學生進入到案例情境中,激發(fā)討論的沖動。教師也可根據討論問題的多少、主次程度或難以程度采取呈現案例、討論、再呈現案例再討論的步驟進行,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討論疑難問題。采取小組討論,小組領導者發(fā)言、小組成員補充發(fā)言,或小組領導者主持、小組成員輪流發(fā)言等多種方式,討論對案例的看法,如主要心理問題是什么,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樣解決,其中的心理學知識是什么等。在討論中,每個人和每個小組都會對案例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見,這樣就會形成許多問題,這就是案例中的疑難問題,教師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幫助學生區(qū)別出案例中的疑難問題。(3)討論解決方案及其實施。在對疑難問題的討論中,學生會形成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案,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從中選擇最佳的方案,淘汰一些不合適的方案。確定方案后需要討論什么時候實施計劃,如何付諸行動等。(4)總結、評價與反饋。第一,教師要分析、總結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學知識,使學生明確重點。第二,教師幫助學生總結討論結果,并加以拓展。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教師要對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進行評價,以賞識表揚為主,并指出努力方向。第五,教師要要求學生也要及時總結自己在案例討論中的收獲和不足,為下一次的討論調整好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學生角色。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以講授為主,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案例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榻虒W活動的主體,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二)案例的選擇。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一要應盡量選取5年內發(fā)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這個事件既要反映大學生將來可能要面臨的心理問題,且具有代表性。第二,案例的答案應具有開放性。第三,案例的難度適中。
一. 案例陳述
2010年2月23日傍晚18:45分左右,筆者突然接到某學生家長電話,說收到女兒手機短信“遺言”,大致內容為自己沒能為社會作任何貢獻,等其死后,如能找到其尸體,望將其新鮮器官無償捐獻。當得知這一消息后,筆者在第一時間動用一切力量全力尋找的同時,內心感到十分震驚,因為該生平時學習刻苦,做事認真,在思想上也積極要求上進,并遞交過入黨申請書,雖然性格較為內向、好強,但平常關心同學樂于助人,宿舍關系也十分融洽,在此之前未流露出任何自殺傾向。經過三個多小時的盡力搜索,有關人員終于在一小區(qū)門衛(wèi)值班室找到了該同學,此時她已淚流滿面,左手手腕處血跡斑斑,情緒處于失控狀態(tài)。
事后筆者通過與其進行深層次的談話了解到:該生自青春發(fā)育以來身體狀況一直不好,并患有心理疾病,伴有恐懼、自閉、強迫等癥狀;平時對人很好但凡事對己苛刻,追求盡善盡美,看到自己的缺點時就會產生自卑并不斷努力改進,深恐自己不如別人,與人交流也就產生困難并逐漸開始自閉。寒假經過心理醫(yī)生治療,病情有所緩解,但家長唯恐孩子壓力過大,所以沒有和老師及時進行溝通,誰料到回學校后又出現反復,以致發(fā)生極端行為。
二. 案例分析
大學生特別是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發(fā)展有其特殊性。按照美國社會學家馬丁·特羅對高等教育階段的劃分,中國的高等教育屬于精英教育階段。與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大學生相比較,中國的大學生是經過層層嚴格選的“天之驕子”,具有以下顯著的心理特征:高智商,大學生的平均智商在110分左右,比一般人均的IQ高出10分左右;高價值感,自我評價一般高于同齡其他群體;高自尊感;高期望值;高壓力群體,大學生要比同齡人承受更多的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年輕的大學生們相對簡單而貧乏的經歷、有限的人生閱歷與有限的知識經驗都不足以滿足這種種獨特的心理需求,各種壓力隨之產生。過高的精神需要與滿足的相對不足、化解心理壓力能力的不足、集中的心理刺激與轉移空間的不足都使大學生首當其沖地成為心理病變的“重災群體”。反觀上述案例中的主人公,她便不幸成為這“重災群體”中的一員,追溯其根源就不難發(fā)現,該生的許多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都源于中小學時期,而且同其成長環(huán)境、家庭背景、受教育方式、社會影響以及人格個性等因素有關。
首先,從該生的受教育方式來看,她進入大學以前所接受的“中等教育”已呈現功利性趨勢。雖然近年來,教育界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高考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這一教育理念難以真正成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于是,在高考的重壓之下,學生成了應試機器,各種應考試題占據了學生的全部中學生活,其它的各種需要被壓抑到最低點,知識的增長伴隨著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與心理適應能力的欠缺。最后,經過“黑色七月”的過濾,在淘汰大部分學生的基礎上選拔出百分之幾的幸運兒。這些幸運兒本以為經過中學漫長的“黑夜”之后登上龍門可以過上大學的“白晝”生活,原以為大學是鳥語花香的曲巷長廊、汗牛充棟的藏書、博學多才的大師……,來到大學以后,卻面臨著新一輪的艱苦跋涉,中學時代所構筑的、苦苦追求的理想原來不過是“海市蜃樓”。支撐其度過艱苦的中學生活的與實際嚴重脫離的“精神大廈”一旦轟然倒塌,必然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這種心理失衡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到新的心理平衡狀態(tài),日積月累極易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而大學對大學生來說其實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因為要對此前所有學習的知識與經驗進行整合并使之系統(tǒng)化與個性化,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全方位的基礎,是未來生活的“實際操練”。在大學,教的方式、學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和生活模式等方面與中學完全不同。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7~23歲左右,處于青春中后期,面臨著從青少年向成人轉化,心理發(fā)展處在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過度階段。一方面?zhèn)€性心理出現了重要變化,如:思維成熟,社會情感得到了發(fā)展,自我意識增強;另一方面心理處在第二次斷乳期,心里充滿矛盾和危機,具有可塑性和變化的特點。大學一年級學生告別了多年的中學生活邁入大學校門,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老師同學的陌生,學習方法的變化,新的人際關系沒有很快建立起來,中學時期個人優(yōu)勢沒能在新的群體中發(fā)揮出來,常常出現許多不適應,表現出新鮮感與戀舊感的矛盾,自豪感與自卑感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之間的矛盾,輕松感與被動感的矛盾,理想中的大學生活與現實的矛盾,渴望交往與防范心理的矛盾,不良情緒與理智的矛盾,強烈的求知欲同社會經驗不足的矛盾,期望值過高與目標落差的矛盾,強烈的性意識與正確對待異性
關系、道德規(guī)范的矛盾,都構成了大學一年級新生的心理問題。 其次,早期家庭經驗也會對個體人格造成很大的影響。家庭環(huán)境包括家庭的氣氛、家庭人員之間的相處模式、對孩子的教養(yǎng)態(tài)度與行為等等。家庭環(huán)境奠定個體人格的雛形,不良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在童年時經歷的種種不愉快與創(chuàng)傷,為其后來的心理障礙與問題行為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在中國,大多數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也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教養(yǎng)孩子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行為,沒有意識到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家庭是孩子健康人格塑造的搖籃,因而忽視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健康人格塑造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價值。童年的經驗在個體自我意識沒有發(fā)育完善的狀態(tài)中往往形成個體的無意識,所以在童年時,這些問題沒有很好的暴露出來。隨著個體自我意識的逐漸發(fā)展與知識經驗的增長,沉睡的早期經驗被個體以一種新的認知方式加以詮釋,從而形成種種不合理的信念(即個體對事物的歪曲的認知),產生心理障礙。就筆者本人接觸的實例來看,也確實如此。該生父母為支邊知青,屬于晚婚晚育,與子女年齡相差甚遠,且平時也不注重與其溝通與交流,日積月累,與孩子之間形成了較深隔閡,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學習好就行,造成孩子的很多問題長時間郁積在自己心里,情緒得不到及時排解。此外,該生在其小學時期,班主任曾說過她很笨,不會考上大學的,由于該生從小自尊心較強,覺得這樣的話是對其的侮辱,越加激發(fā)其好強性格,從此“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忽略了與家人的交流和與外界的接觸。
再次,剖析該同學的心理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自卑性格是引發(fā)其自殺的主要原因。她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現為在能力、自身價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唯恐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因而終日憂慮不安乃至自暴自棄。事實上,一般的大學生個體或多或少在自身某個方面都體驗過自卑這種消極情緒,不過只要通過積極的自我調節(jié)手段就能減輕或消除自卑心理。但如果沉湎于強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就很容易失去平衡,處在這種心境下的大學生個體,在外界刺激的誘導下則容易導致自殺。
大學生自殺現象有其深層次的復雜的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的原因,因此,從根本上預防大學生的自殺行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任重而道遠”,筆者以為除學校教育本身需要改革之外,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努力。而各級學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及時對心理進行干預,則成為各校當務之急。
三.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危機干預
我們探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其目的在于尋找預防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措施,及時有效的進行干預。防止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最好的辦法不是注意心理問題本身,而是應當廣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心理問題的產生。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及預防措施和突發(fā)時的危機干預及事后的持續(xù)關注方法:
(一) 預防措施
1.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關注心理問題高危人群
正如我校在大一新生中開展的大學生人格健康量表(UPI)項目,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篩選出大學生自殺高危人群,并予以重點關注。從我們以上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每一種原因都與心理應激有關。據諸多學者調查發(fā)現心理應激障礙是大學生自殺觀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所謂心理應激(mentalstress)是指人在外來刺激下心理適應的強弱能力。應激源有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如:父母的期望值過高,考試競爭激烈,對所學專業(yè)不滿意,人際關系緊張,生活困難,違規(guī)違紀受到處分,失戀等應激源都會使應激障礙者產生強烈的內心痛苦和情緒反應,產生自殺念頭和自殺行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應激障礙者,其自殺往往來得突然,必須高度重視,采取行之有效的危機干預。
2.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這是基于以下兩種現狀:一是目前還有許多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我們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有關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問題的癥狀表現及其危害,增強他們的心理衛(wèi)生保健意識,幫助他們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技巧,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二是目前大部分有心理咨詢需求的大學生不愿意被別人知道去找過心理咨詢員或心理醫(yī)生,因為在社會上,人們還是認為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差不多的概念,對于這部分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可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心理咨詢觀念,緩解其前去心理咨詢的焦慮不安的心情,以便及時能得到心理咨詢員的幫助,避免心理問題加重而導致自殺。
(2)創(chuàng)建大學生心理協(xié)會。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心理協(xié)會的作用,配合心理咨詢中心開展一系列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如利用學校內的廣播、計算機網絡、校報、板報、櫥窗等宣傳媒體,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學生的自我參與意識,在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專長,增強自信,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3.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最重要的場所,因此,校園文化也就成了影
響他們生活、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她像一只看不見的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對一所大學來說,就必須通過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高雅健康的校園文化,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積極向上的功能,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校園文化的心理滲透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價值導向功能。因為校園文化反映了學校最重要的價值取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主導著學生的價值觀念,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明確其價值取向———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反對。如果不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那么不少大學生的心理就容易出現失衡,心理障礙也會增多,自殺率上升的趨勢就難以避免。第二,娛樂功能。大學生絕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學校,所以娛樂功能就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建立軍樂團、合唱團、圍棋協(xié)會、心理協(xié)會等社團,為不同愛好的學生提供娛樂的條件,打破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式的單調枯燥的大學生活格局,有益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 突發(fā)時的危機干預
通過本文的案例可以知道,這名學生最后自殺未遂,主要得益于我們的快速反應系統(tǒng),一批黨員和學生干部的中堅力量,展開迅速而廣泛的尋找,對其不斷發(fā)短消息進行勸慰,安撫,使其最終產生了不想放棄生命的念頭.此外,我們的學生中的中堅力量有較高的覺悟,能夠做到嚴守秘密,不至于在事后對自殺學生造成過大外界壓力.
(三) 事后的持續(xù)關注方法
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輔導員,"心理咨詢師"也是我們眾多角色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對于事后如何幫助學生"療傷"也是尤為重要的,結合案例筆者將談幾點具體的工作方法:
1.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同學,在與其接觸時,不能把他(她)當成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
別人對當事人的影響非常大,若將其看成正常人,其自身壓力會減小,有助于當事人的放松,營造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 2.通過不斷的接觸,交流,如一起就餐,一起參加體育鍛煉,在無意間發(fā)現其現狀及存在問題,同時確立彼此間的信任關系。
3.在其周圍安排可靠的學生,隨時掌握其狀況,以免再次發(fā)生不測,與此同時,要與家長進行充分的溝通,了解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對癥下藥",加強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