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5:57
序論:在您撰寫再別康橋背景音樂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二讀詩題,讀出信息。有了很好的背景鋪墊,筆者引領學生們?nèi)プx詩歌的題目,讓孩子們說一說題目中的信息。學生指出題目中的“別”字告訴我們這是一首離別詩,筆者告訴學生在我國的詩歌王國中有很多的離別詩,于是我們一起收集古典詩歌中的離別詩并大聲誦讀。筆者告訴學生離別在許多古詩人的筆下特別沉重,對于古人來說離別是一件凄凄慘慘的事情,從而為感受徐志摩先生《再別康橋》淡淡的離愁做鋪墊。筆者告訴學生無論解讀什么樣的文章,題目總是會提供給我們很多信息,我們要學會解讀文章的題目,詩歌也不例外。在筆者將近一年的訓練下,學生們解讀題目的能力大大增強,從《再別康橋》中他們讀出了這是一首離別詩歌,告別的是一個地方,不是人,與一般的離別詩歌不同,而且詩人是第二次告別康橋,應該是故地重游的感受。
三讀詩歌,讀出基調(diào)。一首詩歌,通過初步的誦讀,學生能夠初步感知詩歌的基調(diào),這是來正確解讀詩歌意境的必要鋪墊,于是筆者設計了本課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三讀詩歌,讀出基調(diào)。筆者一向喜歡給學生范讀,教學《再別康橋》時,筆者將鋼琴曲《秋日私語》作為背景音樂朗誦該詩。學生聽時能初步從筆者舒緩、低沉的語調(diào)中,在輕柔、和諧的樂曲中領悟到本首抒情詩歌的基調(diào),那一份淡淡的哀愁似乎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
四讀詩歌,賞析意象。一首優(yōu)秀詩歌的誕生離不開意象,筆者一次次地告訴孩子們,在詩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的事物就叫意象,而情感也正是從詩歌的意象中體會出來的。讓孩子們初步體會了詩歌的基調(diào)后,筆者設計了意象賞讀環(huán)節(jié):“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你知道詩人將離別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嗎?借助這些景物詩人為我們營造了關于康橋的哪些畫面?請結(jié)合景物特征給它們?nèi)€好聽的名字?!边@個提問既讓學生們初步感受新月派詩歌的繪畫美,同時訓練孩子們概括詩歌意象的能力。答案沒有統(tǒng)一性,學生們有發(fā)揮的自由,也樂意去尋找答案。最終學生們的概括都不錯,譬如“揮別云彩圖”“青荇招搖圖”等。學生們的答案告訴筆者,他們已經(jīng)初步養(yǎng)成了既關注整個詩節(jié)又盡量用文中詞句概括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筆者接著引導孩子們?nèi)グl(fā)現(xiàn),本首詩歌的意象都很平常,但是詩人之所以寫出了不平常,就因為詩^融^了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沒有虛構(gòu),沒有過多的矯飾,且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有別于傳統(tǒng)詩歌中寫人的俗套,離愁中多了一份清新、一份自然。這也是這首詩歌膾炙人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五讀詩歌,感悟情感。感悟意象后,筆者拋出一個問題:“你從第幾小節(jié)哪些詞語哪些句子,讀出詩人什么情感?”有的學生從第一小節(jié)中讀出了詩人離別時的戀戀不舍;有的學生從金柳幻化出的美麗新娘中讀出了無盡的歡喜和眷戀;有的學生從招搖的青荇中讀出了詩人的忘我;有的學生從夢中讀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隱憂;有的學生從詩人的放歌中讀出了沉醉;有的學生從沉默的夏蟲中讀出了淡淡的哀愁。筆者告訴他們,這就是物我一體的境界??傊?,故地重游,詩人心中是無限的眷戀和不舍。但詩人表達這種感情時卻很灑脫,很輕盈,沒有仰天呼號,沒有痛哭流涕,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哀愁,空靈而輕盈。在學生基本掌握詩歌情感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誦讀指導,讓學生學會有感情地讀詩歌,學生跟著音樂讀,效果出奇地好。為了使學生深入了解詩歌中哀愁之淡,筆者還引用了茅盾先生評《再別康橋》情感的一段話:“詩人所詠嘆的,就只是這么一點‘回腸蕩氣’的傷感情緒;我們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點微波似的輕煙似的情緒?!?/p>
六讀詩歌,賞析寫法。語文學量閱讀非常有必要,但厚積是為了薄發(fā)。語文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賞析和寫作,于是在學生了解了詩歌的情感之后,筆者力圖引導學生學習詩人的一些寫作技巧,為自己的寫作和考試作準備。筆者設計了這樣—個問題:“我喜歡哪一小節(jié)或哪一句詩歌,因為這里運用______手法,有______表達效果?!彼麄兒芸煺页隽吮扔?、擬人、反復等修辭,找到了融情人景的手法。在此基礎上介紹了頂真、回環(huán)等修辭手法,講解了詩歌物我一體的境界,引導學生學會欣賞文中的疊詞、動詞、形容詞等,讓學生從各個角度感受詩歌的魅力。
七讀詩歌,感受三美?!对賱e康橋》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欣賞完了該詩的技巧之后,筆者設計了一個七讀詩歌,感受三美的特殊環(huán)節(jié),具體設計如下。1.大家默讀,一賞詩歌的建筑美。筆者告訴學生,詩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勻稱和句式的整齊。2.學生齊讀,二賞詩歌的音樂美。筆者告訴學生,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jié)而言的,節(jié)奏、音韻、彈性,都是音樂美的表現(xiàn)。3.學生個別讀,三賞詩歌的繪畫美。筆者讓班級中誦讀好的同學配樂誦讀,并引導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詩歌中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再次感受該詩的繪畫美。
八讀詩歌,力爭言傳。蘇州市中考考試說明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詩歌鑒賞的要求,但是中考出題時還是很重視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考查,2009年中考試題就考查了《再別康橋》的兩條題目。教完《再別康橋》之后,筆者又設計了鑒賞環(huán)節(jié)。在感受中考真題的基礎上,我告訴孩子們詩歌鑒賞對于我們提高語文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希望孩子們多背詩歌,多賞詩歌,愛上詩歌。其實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大多會讓學生親自創(chuàng)作詩歌。學生的作品盡管稚嫩,但很多時候卻也言之有文,甚至會涌現(xiàn)出一些佳作。
九讀詩歌,厚積薄發(fā)。本課最后用課件展示了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首詩《你是人間四月天》,讓孩子們一起跟著音樂誦讀。并告訴孩子們,深情緬懷詩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閱讀他的作品,于是布置課后作業(yè):1.課后讀完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和徐志摩先生其他的詩歌作品,閱讀新月派詩人聞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作品,再次感受三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推薦作品:徐志摩《偶然》、聞一多《死水》、朱湘《采蓮曲》等;2.課后繼續(xù)搜集離別詩,在抄寫本上抄寫積累,不少于8句。
但是,大大出乎我預設的是,隨著課堂的推進,學生在自由朗誦、分組朗誦、分男女生朗誦時,卻束手束腳,連廣播站的兩個播音員被點名亮嗓時,也有失水準!那節(jié)誦讀課,理想的詩意與現(xiàn)實的失意,叫我對自己的這節(jié)課產(chǎn)生了懷疑,畢竟,我可是做足了功夫的!
評課時,同行們諸如“執(zhí)教老師誦讀的功底扎實”,“誦讀時字正腔圓”,“感情到位、肢體語言自然”等如潮的鼓勵一點也沖淡不了我內(nèi)心的困惑。
課后,我找來了班上的同學,其中包括學委、科代、廣播站的播音員,以及語文紙筆成績比較好的、思維活躍能說會道的同學,問他們對這節(jié)課的“感覺”并請他們幫我把脈,問他們是不是因為課堂上多了許多陌生的聽課老師而不能放開進行有感情的朗誦?
一、叫人大跌眼鏡的理由――“示范太好了”
結(jié)果他們卻是這樣回答的――“老師,你讀得太好了……”
我讀得太好?學生囁嚅著擠出來的理由讓我大跌眼鏡!
當我平復心情,跟學生進一步深入交談后,我才終于明白,作為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聽說讀寫”之“說”(誦讀),老師不指導或者不到位的示范固然不行,但就算是良好的示范,太早亮相也不見得合適――通俗點說老師范讀是個技術活;拔高一點講老師該怎樣引導并范讀是有很大學問的。
二、做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那該怎樣操作才好呢?帕斯卡在《思想錄》中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如要改進,我首先要參省乎己――
作為一線教師不斷學習,通過向名家取經(jīng)并優(yōu)化自己的示范力,再通過課堂亮相的方式外顯出來,這個過程比純理論的技術指導對學生的誦讀學習更有幫助。這一點,是評課老師首肯的、也是聽課學生覺得能直觀接受的方式。也應該跟泰戈爾的“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暗合。
但就像硬幣的兩面,我還要看看“另一面”,即以下的兩個反思點。
第一,執(zhí)教者本身就是科班出身,語文的“聽說讀寫”中的“說(誦讀)”還是有一定的功底的,加之課前進行的模仿學習,盡管短時間內(nèi)執(zhí)教者不可能成為專家名家,但就《再別康橋》這個具體文本來說,教師的準專業(yè)示范跟學生原生態(tài)的裸讀差距是不小的。而我作為執(zhí)教者,卻沒有循序漸進的將示范演示出來,而是竹筒倒豆子,一下子就把山水全都顯露出來,給學生的感覺也許就只有“老師,你讀得太好了……”,剩下的就是在一定程度讓學生“聽而卻步”,因為她們覺得老師示范時無形中立下的誦讀“版本”參照值太高了,當他們覺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不可企及或超越時,學生怎么可能敢于在“高手”面前放開嘗試,這不是“自取其辱”么?如果我們把執(zhí)教者遲些亮相理解為是換種方式的“示弱”,會不會反有助于促成“后生可畏”的百花齊放的誦讀局面。
第二,從建構(gòu)主義理論的維度思考,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gòu)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學生作為誦讀的認知主體,老師再怎么指導,也只能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意義建構(gòu)的幫助者、促進者。朗誦時,如何做才能更到位的表現(xiàn)《再別康橋》的情感,包括輕重緩急的拿捏、抑揚頓挫的把握?作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學生,老師一步到位給予示范是不是不不合適,因為這樣很容易“間接剝奪”了學生揣摩文本情感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老師過早的呈現(xiàn)自己的范讀,無異于在題目中附撒上答案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換言之,就是比較容易養(yǎng)成學生吟詠的惰性――只是跟著老師的理解進行亦步亦趨的模仿,而沒有了自己的“聲音”。
三、心若在夢就在重頭再來補缺憾
帶完2015屆,本學期又一個大循環(huán),我回到了高一。攤開課本,經(jīng)典的《再別康橋》又映入眼簾。這意味著當年的遺憾或許可以在新一屆的誦讀教學中得到彌補,心若在夢就在,當筆者重新構(gòu)建誦讀課《再別康橋》時,我感覺課堂的反映明顯好了,甚至“逼得”我精心準備的示范只能放到跟學生的課堂生成“平起平坐”的地位。我暗自高興!
現(xiàn)簡錄《再別康橋》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如下,與同行共勉:
導入新月派的“三美”主張后,我預留五分鐘給學生默讀文本,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明確作品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情緒。
誦讀教學的主體部分“六步”走。
第一步――帶著問題聽讀同伴讀。
(1)第一二組讀,第三四組邊聽邊筆錄并說說聽后感;
(2)第三四組結(jié)合自己提的建議“示范一遍”,第一二組聽,同樣也是說說聽后感。
老師板書課堂生成,比如被糾正的字音,比如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等等。
第二步――自由讀,個體范讀。
(1)老師給背景音樂(這些背景音樂是執(zhí)教者聽了名家范讀的背景音樂后梳理出來的,如《故鄉(xiāng)的原風景》《高山流水》《班得瑞輕音樂系列》),讓學生選擇跟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比較對口(主要是情緒氛圍)的襯底音頻。
(2)給學生平臺,由學生自己選擇背景音樂,并踩著音樂在班上“亮嗓”,同選一個背景音樂的同學點評并結(jié)合自己的意見再讀。
老師板書課堂生成,比如“語氣與語義要對上號,比如‘輕輕的我走了’中的‘輕輕的’就要輕輕地讀”,又比如“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與“但我不能放歌”,第一個“放歌”要放聲讀,第二個“放歌”是受“但”字轉(zhuǎn)折語義的限制,所以要輕些讀。
第三步――要求學生結(jié)合黑板上的課堂生成在文本上直接做旁注標記。
(1)學生結(jié)合誦讀的提示旁注,5分鐘自由讀。
(2)三個背景音樂輪播,同學們找到適合自己感覺的背景就開腔,遇著不怎么認同的背景音樂就靜靜的聽其他同學的誦讀。
第四步――老師范讀(但我改口說成是老師也試著讀),要求同學們豎起既能發(fā)現(xiàn)美又能挑刺的耳給老師的范讀打打分。
(1)我選擇了《故鄉(xiāng)的原風景》,開始了我的誦讀。
(2)學生如果預期的給我熱烈的掌聲,我問他們掌聲的理由,同時請一位同學作臨時書記員幫我板書。
有的同學認為“老師在讀得時候有些地方有意拉長了聽起來舒服,像‘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有的同學認為“聲音有高有低聽起來好聽,如‘我揮一揮衣袖’,我聽到的是上揚的,但是到了‘不帶走一片云彩’卻降了下來。”也有同學提出異議“老師在讀‘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時,好像有點輕飄飄……”
(3)等學生們討論完了,我才就學生沒發(fā)現(xiàn)的而我留意到的地方進行補充指導,比如關于什么是誦讀中的“抑揚”,我就結(jié)合了學生的點評――“第一個放歌要放聲讀,第二個放歌要輕些讀”,概括為抑揚頓挫當中的抑揚問題。比如什么是誦讀中的“頓挫”,我就把“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在悄悄后音停氣連的處理概括為“頓挫”藝術。
第五步――回爐誦讀,要求學生結(jié)合本課所學,伴著背景音樂自薦讀。
第六步――小結(jié)課堂并板核心筆記:
首先,字正腔圓,發(fā)音要準;
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xiàn)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目前,微課在表現(xiàn)形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講解知識型和展現(xiàn)藝術型。前者可以通過PPT或動畫等形式對抽象的知識進行形象化的講解;而后者則主要采用音畫和藝術朗誦等形式對學習者進行藝術熏陶。相比較而言,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類的微課,更適用于講解知識型;而文學、哲學、史學等社會科學類的微課,則更適用于藝術展現(xiàn)型。語文課本中不少文學作品采用藝術展現(xiàn)型,更能體現(xiàn)文學的特質(zhì)。因此,本文所討論的“文學微課”特指藝術展現(xiàn)型的文學微課。
文學微課側(cè)重講究藝術氛圍:一講究稿本的設計,微課的稿本不但要有設計、有內(nèi)容、有分量,而且必須在遣詞造句上事先考慮到講授時的效果,要與藝術朗誦(配音旁白)相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二講究朗誦(配音)的結(jié)合,朗誦(配音)對于欣賞和理解作品平添了許多藝術魅力,是實現(xiàn)文學微課的教學性、科學性與欣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一個重要手段;三講究美術的呈現(xiàn),既包括富有藝術畫面感的n程片頭,也包括相得益彰的人像、書影、插圖等圖片資料以及相關的影視資料,還包括適于學習者觀看的字幕;四講究音樂的陪襯,音樂是制造藝術氛圍的重要手段,不但使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還能增強文學微課的藝術性,喚起學習者的共鳴,培養(yǎng)其藝術欣賞能力。
二、以《的繪畫美》為例談“文學微課”的教學設計
(一)選擇微課知識要點
基于微課的特點,我們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做“文學微課”。我們要吃透教材,挖掘文本,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再精選出關鍵點,作為微課的切入點,從而完成文學微課的創(chuàng)作。以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為例,談談該作品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如表1):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娓娓道出他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這首詩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的詩行排列兩兩錯落有致,似有建筑的形體結(jié)構(gòu)美,故稱有“建筑美”。整首詩又每節(jié)押韻,逐節(jié)換韻。詩的開頭和結(jié)尾采用重疊、復沓的手法,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宛如一曲優(yōu)雅動聽的輕音樂。所以此詩又兼具“音樂美”。
《再別康橋》一詩語言運用上注重詞藻的色彩感,多選用色彩明麗的詞語,如夕陽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蕩漾的“艷影”,水底軟泥上的“青荇”等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全詩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讀者以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畫般的感受。同時,詩人通過一系列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靜態(tài)的畫面變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偠灾娨饩初r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所以以“繪畫美”作為《再別康橋》文學微課的講授點是再好不過了。
(二)撰寫微課教學簡案
確定教學目標和微課知識點后,就可以進行微課教學腳本的設計工作了。有了教學簡案,微課就有了制作標準,各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怎么設計就會一目了然。微課程《的繪畫美》的教學腳本如表2所示:
《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較為復雜,詩人的感情也是真摯強烈。作為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情感觀還未真正成熟。因此,僅以鑒賞詩歌的繪畫美作為教學目標,學生對詩歌的“繪畫美”能較為容易且更深層次的理解,便于領悟詩歌的主旨。
內(nèi)容分析:
《再別康橋》這首詩“三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兼?zhèn)?,是徐志摩詩作中的代表作。而“繪畫美”最為突出,詩中鮮明的意境、流動的畫面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詩中的“繪畫美”主要表現(xiàn)在著色絢麗、描繪形態(tài)、增添聲音、寓情于景。本課將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講授。
學習目標: 1 理解詩歌“流動的繪畫美”的特點。
2 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學習重點:理解詩歌“流動的繪畫美”的特點。
學習過程:
1 播放“康橋”照片,進入情境。
2 以“三美”導入,開門見山。
3 美在景物,從上而下。通過觀看油畫,由上而下地瀏覽云彩、夕陽、金柳、榆陰、青草、艷影、青荇。
4 欣賞“河畔金柳倒影圖” 。
①繪色:通過觀看動畫,柳樹、柳影、云彩等景物在夕陽映照下鍍上金黃色,富麗堂皇,顏色美艷。
②繪形:通過觀看動畫,柳樹、柳影、云彩等景物分別搖曳、飄搖,富有動感。
③朗讀:通過老師朗讀“河畔金柳倒影圖”,學生深刻感悟繪畫美。
5 欣賞“撐篙漫溯尋夢圖”。
①繪色:通過觀看動畫,天上的星輝絢爛奪目,色彩斑斕。
②繪形:通過觀看動畫,星輝閃爍,詩人劃動小船徐徐駛來,動態(tài)十足。
③繪聲:詩人大聲放歌,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學習
指導 本課講授《再別康橋》“流動的繪畫美”的四個特點。
1 巧用有顏色之詞,設色絢麗。從“金柳”的璀璨如金、“青荇”綠得發(fā)亮、“星輝”的絢爛奪目等結(jié)合比喻的修辭手法為學生講解,從明艷的色彩上感受詩歌流動的“繪畫美”。
2 妙用動詞,描繪形態(tài)。從與云彩的“招手”、柳影的“蕩漾”、青荇的“招搖”等結(jié)合擬人的修辭手法為學生講解,從富有動感的動作上感受詩歌的“流動的”繪畫美。
3 增添聲音,錦上添花。從部分的“放歌”和鳴聲沉默的“夏蟲”,無形中使詩歌更有美感,意味雋永,更讓詩歌的“繪畫美”流動起來。
4 借助景物,情景交融??禈蜻@么美麗迷人,離不開詩人對康橋熱愛、依戀的美好情感。全詩字里行間都流淌著這真摯的感情。
(三)展示微課教學過程
整堂微課共耗時5分21秒。在背景音樂《神秘園》的靜靜“流淌”下,微課程《再別康橋》繪畫美的教學過程如畫般展開:
1.片頭:播放照片,進入情境。
【時長】9秒
【動畫效果】以一幅古典浪漫的康橋圖片為背景,一組康橋優(yōu)美風光的圖片在屏幕下方緩緩“流動”,讓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著舉世聞名的劍橋校園。
2.導入:提出“三美”,開門見山。
【時長】26秒
【動畫效果】先出現(xiàn)課題、作者名稱、單位等,再出現(xiàn)“三美”理論。
【配音】你好。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集中體現(xiàn)了“新月派”所倡導的新詩唯美原則,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再別康橋》的繪畫美。
3.感知:欣賞油畫,瀏覽“景物”。
【時長】35秒
【動畫效果】先出現(xiàn)《再別康橋》內(nèi)容,再在“景物”上加入土黃色方框,讓學習者一目了然。
【配音】在詩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寫了這些景物(即“云彩”、“金柳”、“艷影”等)。
【時長】30秒
【動畫效果】隨著景物配音的順序,油畫框內(nèi)相應地由上而下地出現(xiàn)云彩、星輝、金柳等景物。
【配音】詩人的視野從空中的云彩、星輝、夕陽寫到地上的金柳、榆陰再到水里的艷影、青荇、青草。這些平常不過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妙筆下顯得色彩斑斕,富有活力呢?
4.賞圖:“形”“色”變化,同繪“河畔金柳倒影圖”。
【時長】51秒
【動畫效果】云彩、柳樹、湖面等景物都慢慢地變色,鍍上一層金色。隨后出現(xiàn)“繪色”字幕,最后出示“繪形”二字。
【配音】你看!夕陽溫柔地給嫩綠的楊柳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婚紗,金光閃閃,富麗堂皇。詩人為柳樹繪上了璀璨如金的色彩。詩人又請來了晚風,輕輕地吹拂著柳樹那美麗的金色頭發(fā),隨風搖曳,婀娜多姿,美麗動人。在詩人的妙筆下,金柳樹被繪以搖曳多姿的形態(tài)。柳條多情地親吻著波光粼粼的河面,宛若嬌羞的新娘,顏面低垂,嬌艷欲滴。無不撩撥著詩人的心弦,人心醉不已,心潮澎湃。
【時長】26秒
【動畫效果】油畫下方出現(xiàn)“河畔金柳倒影圖”。在屏幕的左上方,慢慢出現(xiàn)“那河畔的金柳……”的詩句。
【配音】這就是夕陽西沉、媚人柳枝的河畔金柳倒影圖。難怪詩人發(fā)出唯美的感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p>
5.賞圖:“形”“色”“聲”齊現(xiàn),共繪“撐篙漫溯尋夢圖”。
【時長】1分2秒
【動畫效果】空中的“星輝”金色閃耀,隨即屏幕下方出現(xiàn)“繪色”字幕;詩人乘著小船的圖像從油畫框的左下方徐徐駛來,并出現(xiàn)“繪形”的字幕;最后出現(xiàn)“繪聲”的字幕。
【配音】在這個詩情畫意的夜晚,河邊的金柳搖曳多姿,天上的星輝絢爛奪目,夢幻迷人,詩人為星輝描繪上了斑斕耀眼的顏色。此時,一位失意沉重的青年學者正佇立船頭,小船徐徐駛來,他撐起長篙,自在地飄蕩在這河流之中,詩人仰望浩瀚的星輝,環(huán)視婀娜的楊柳,青幽的草地,和這被他劃開的河面,他突然想要大聲放歌,來謳歌這一片人世間的凈土,謳歌這承載著詩人靈魂的天堂…… 詩人不僅讓“蕩舟河上,滿載星輝尋夢”的動態(tài)情景在詩中呈現(xiàn),還在寧靜的夜晚增添了美妙的歌聲。
【時長】20秒
【動畫效果】屏幕左上方出現(xiàn)“尋夢?撐一支長篙……”的詩歌內(nèi)容,隨后在油畫框下方出現(xiàn)“撐篙漫溯尋夢圖”的字幕。
【配音】這幅“撐篙漫溯尋夢圖”喚起了詩人對七彩生活綿延無盡的遐思。“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p>
6.小結(jié):歸納要點,收束微課。
【時長】32秒
【動畫效果】先后出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繪色”、“繪形”、“繪聲”、括號和橫線符號、“熱愛”、“依戀”、“流動的繪畫美”。且“流動的繪畫美”保持著流動的效果。
【配音】這首詩有色、有形、有聲,使平常之景都流動跳躍起來,而整首詩的字里行間都飽含著詩人對康橋的熱愛、依戀之情。情景交融,繪成了意境優(yōu)美、流連忘返的歐洲油畫,正所謂是“流動的繪畫美”。
7.片尾:美景重現(xiàn),前后呼應。
【時長】41秒
【動畫效果】康橋的照片有條理地出現(xiàn),并一直保持著浮動的效果。最后跳到“謝謝觀賞”的幻燈片。
【配音】同學們:詩,是文學的精靈,語言的精髓,它總在不經(jīng)意間用最少的文字描繪最美的畫。請大家從康河橋頭出發(fā),去感受詩歌“繪畫美”的魅力吧……
(四)實施微課教學評價
課程不僅是靜態(tài)的課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動態(tài)的課程活動,課程評價就是對課程活動的組成要素及其各個過程環(huán)節(jié)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
微課程開發(fā)的評價,包括準備階段的背景性評價、設計階段對設計本身的評價、使用階段對實施效果的診斷性評價。實施微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3):
三、結(jié)語
“文學微課”的提出,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有益補充,以此為突破口,加強語文微課程更廣泛地應用,引領語文信息化教育的新發(fā)展。同時“文學微課”也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形象生動的藝術動畫演示,順利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文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文學藝術思維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從而提升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平.微時代:滿足碎片化學習需要的微課設計與創(chuàng)作――以“李平現(xiàn)代文學賞析”系列微課為例[J].天津電大學報,2014,(2).
范誦激情 自誦悟情 美誦入境 歌誦移情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詩歌從誕生起到現(xiàn)在大約3000年,它一直是文學的主流。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抒情的藝術,《毛詩序》說:“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歌是人們有感于外物,情發(fā)于內(nèi)心而形之于語言的,詩歌的特點是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用精煉含蓄的語言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強烈的感情,這是詩歌歷經(jīng)千年而長盛不衰的原因。詩歌具有形之于聲的特點,詩在誕生之初就同“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毛詩序》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尚書?堯典》也說:“詩言志,歌永言?!薄案琛?,就是通過聲音的輕重長短頓挫的變化而表現(xiàn)語言,傳達心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吟誦”也是“歌”的一種形式。當人們覺得用語言還不足以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的時候,就用歌唱??梢?,歌能讓人們更充分地抒情言志。這便是我們現(xiàn)在稱詩為詩歌的原因。既然詩與歌有如此親近的淵源,既然詩自誕生起就可以用來歌,那么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不妨充分利用詩歌的這個特點,倡導對詩的誦讀、歌吟,讓學生在誦讀、歌吟中涵泳詩意詩情,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美,韻律美和情感美,從而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提高語言素養(yǎng),增加文學積淀,培養(yǎng)高雅情趣。下面筆者以徐志摩《再別康橋》一詩的教學為例,談談詩歌教學中誦讀的作用。
一、范誦激情
教學步驟:了解《再別康橋》創(chuàng)作背景,播放《再別康橋》名家朗誦錄音。
因為詩歌有強烈的抒情性,特別適合朗誦,所以很多經(jīng)典詩歌作品現(xiàn)在都有名家配樂朗誦。這些朗誦作品,無論是節(jié)奏的停頓、語速的緩急、音調(diào)的高下、感情的表現(xiàn),還是背景音樂的選擇運用,都可謂字字有情,聲聲入心,聲情并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所以,學習之初,在學生了解了該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聽名家朗誦,通過聽名家朗誦,調(diào)動學生學習品味這首詩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和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發(fā)生初次碰撞。
二、自誦悟情
教學步驟:學生自誦、跟誦《再別康橋》。
聽了名家的誦讀,往往會激發(fā)出學生自己誦讀的欲望。實踐證明,大多數(shù)學生這時會有一種強烈的誦讀沖動,所以接下來要讓學生有自我誦讀的實踐。在這一步驟里,可以先讓學生自誦,然后讓學生跟誦。自誦的目的在于自悟,在于熟悉詩歌內(nèi)容;跟誦的目的在于模仿,在于進一步的領悟。在名家的引領下,學生會在誦讀的過程中自覺地初步品味詩情,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詩情通過自己的聲音表現(xiàn)出來。當然,學生也會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和名家誦讀的巨大差距,從而生出一種缺憾。這種缺憾,往往可以讓學生生發(fā)進一步賞讀詩歌的渴望。因為只有對詩情有了正確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我們才有可能通過聲音把作者的感情準確到位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為下一步賞讀詩歌奠定了基礎。
三、美誦入境
教學步驟:鑒賞詩歌意象,體味作者情懷。
“美誦”重在“賞”,以賞導誦,旨在美讀。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通過鑒賞詩歌的意象,從而理解作者的情志。大凡詩歌都是通過意象的組合創(chuàng)造一種意境,通過意境來實現(xiàn)作者表情言志的目的。古人強調(diào)“思與境偕”“情與境會”,鑒賞詩歌而不“入境”,只能在墻外打轉(zhuǎn)。詩境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詩人通過感官所獲得的意象構(gòu)成畫面中的境界,一個是詩人通過審美聯(lián)想或想象所創(chuàng)造的畫面之外的境界。畫面中的境界,我們可以憑借詩人的描寫“看到”;而畫面之外的境界,我們卻必須追尋著詩人的情思并且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去揣摩,去想象。清人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弊髡吖P下的景物畫面寄寓著作者的某種情思意志,體會畫外之境,就是通過畫內(nèi)之境感知作者的情感世界。簡單地說,所謂“入境”,實際上是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因此,在美誦《再別康橋》一詩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詩中作者寫到的意象,構(gòu)造詩人描繪的畫面。通過默讀,學生不難找出詩中運用的意象有“金柳”“青荇”“潭”“星輝”“夏蟲”等。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揣摩詩歌的畫外之境:作者把康橋的“金柳”寫成嫵媚動人的“新娘”,這新娘的“艷影”總“在我的心頭蕩漾”讓自己難以割舍,魂牽夢縈;把康河的“青荇”寫得“招搖”撩人,以至于“我”甘心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而那榆陰下的拜倫潭,更是蘊育著五彩斑斕的夢想的“彩虹”,以至于使作者有了尋夢的強烈沖動,輕搖小船,“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甚至想在“星輝斑斕里”放聲歌唱;但作者忽然又覺得“放歌”不合時宜,它會打破康橋的寧靜,會破壞康橋的婉美,所以他說“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至此,我們深深品味到作者對康橋的深情留戀和告別康橋時的依依不舍、淡淡憂傷。體味了作者的這種情懷,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之后,教師再從讀的技巧上給學生給以點撥和指導,包括語速、語調(diào)、節(jié)奏、重音等的把握和表現(xiàn),最后讓學生嘗試美誦詩歌,學生大多會逐漸進入詩境,從而能夠比較準確地把作者的情懷通過誦讀表現(xiàn)出來。
四、歌詩移情
教學步驟:播放歌曲《再別康橋》,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一、運用微課教學,有效導入課堂
在詩歌教學中,順利地導入課堂是很重要的,由于詩歌描繪的內(nèi)容大多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并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教師如果在課堂的開始,直接展開教學內(nèi)容,學生很難將自身代入其中,自然也無法很好的把握詩歌的原意。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進行課堂導入。在課堂的開始,學生依然保留部分下課的放松狀態(tài),此時不宜直接進入強思維活動的狀態(tài),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微課視頻,通過微課視頻,為學生營造與詩歌相關的意境,讓學生在意境中,逐漸將思維過渡到詩歌方面,然后再進行詩歌教學,就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致橡樹》這篇詩歌時,可以為學生播放這樣的微課視頻視頻主題為詩歌中描繪愛情的經(jīng)典詞句,以輕緩柔和的《梁祝》作為視頻的背景音樂,然后隨著詞句的變化,展現(xiàn)出一幅幅描繪愛情故事的畫面,唯美的音樂、畫面、詩句相互映襯,能夠為學生構(gòu)建出良好的意境,從而帶動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運用微課教學,進行詩歌賞析
在詩歌教學中,對詩歌詞句的賞析是一個難點,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加強對詩歌賞析的教學。首先,賞析詩歌的第一步,需要學生熟悉詩歌內(nèi)容。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教授學生詩歌誦讀的方法和技巧。學生在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需要抓住每一個字的發(fā)音,掌握詩歌的節(jié)奏、重音等。這一過程需要占據(jù)比較長的時間,教師很難每節(jié)課都騰出時間用來誦讀教學。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視頻的指導下,欣賞名家的誦讀作品,并不斷學習,在早讀時間進行實踐,練習誦讀的技巧,預習課上所要學習的詩歌。例如,在教學詩歌《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微課視頻,視頻中講解了誦讀時的要點和技巧,并附加名家誦讀的配音。學生可以在了解誦讀要點和技巧后,先嘗試自己誦讀幾遍,然后再聽名家的誦讀作品,逐漸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和感情。
第二,應用微課視頻,教授學生賞析詩歌的方法。無論是現(xiàn)代詩歌還是古代詩歌,其賞析都是從意境、情感、文學技巧以及語言四個方面進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對詩歌的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而透徹地賞析。例如,在教學現(xiàn)代詩歌那一部分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制作詩歌賞析方法的微課視頻。視頻中,以比較經(jīng)典的《天凈沙?秋思》為例,通過賞析其中意境的營造、感情的抒發(fā)、用詞的技巧以及描述的手法,依此進行延伸,拓展到現(xiàn)代詩歌的賞析中,讓學生明確詩歌賞析的共通之處,進而掌握詩歌賞析的方法與技巧。在詩歌賞析中,對于意象的品味與賞析是一個重點,是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與感情的最佳方式。教師要在微課視頻中,著重突出這一部分。例如,在教學《致橡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預習和誦讀,將詩歌中涉及的意象總結(jié)出來。然后,教師再播放微課視頻,向?qū)W生解釋其中“蠟燭”、“月亮”等比較常見的意象的象征意義,并讓學生代入到詩歌中,確定意象在詩歌中所要表達的具體含義。又如,在教學《再別康橋》這一詩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意象,這些意象單獨賞析并沒有深入的象征意義,但結(jié)合來看,就能構(gòu)成一幅美好的畫面,從而營造出唯美的意境。
三、運用微課教學,把握詩歌感情
[關鍵詞]審美教育;語文;課堂
[作者簡介]蔡筱芹(1979-),女,江西遂川人,吉安市白鷺洲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未來的社會更需要美,需要對美的發(fā)現(xiàn)、追求和創(chuàng)造。”這深刻表明將美育踐行到語文課堂的必要性,因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
教師要堅持將“美”請到語文課堂,審美理念的點滴滲透,讓學生越來越喜歡語文課堂。
一、 借助音樂的魅力,隨時帶學生入境
音樂是語文美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要盡量借助現(xiàn)成的音樂素材,配合教材需要,讓音樂縈繞課堂。朗誦文學作品時,可以讓學生圍繞作品自由選擇背景音樂,比如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學生可以找到不少背景音樂,有《神秘園之歌》《月光》等舒緩的輕音樂,也有蔡琴、林宥嘉的《再別康橋》歌曲的伴奏音樂,甚至還有悠揚動聽的英文歌曲等;要鼓勵學生配合所選背景音樂做朗誦表演,再選出最佳背景音樂,然后結(jié)合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及語言特色幫助學生處理各種朗誦細節(jié),尤其注重指導學生如何利用音樂的前奏醞釀情感,怎樣判斷音樂與朗誦的最佳起始點,如何根據(jù)音樂的起伏處理聲音的疾緩輕重等。如此反復訓練之后,學生不僅能自選音樂配合作品朗誦,還熟悉了不少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
教授古典詩詞,更是少不了音樂的加入。詩詞作品,只要能找到歌唱版的,教師一定讓學生先跟著學唱,在旋律中入境,然后再將鑒賞知識引入,背誦詩詞有時干脆就改成了背唱詩詞。
蘇軾《赤壁賦》中的“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極有意境,教師鼓勵學生自行譜曲并演唱,學生的創(chuàng)作風格多樣,甚至有RAP說唱版的,教師都一一肯定,學生從中評選出了最符合蘇軾心境的版本,并學著哼唱。
二、 加入繪畫、建筑等常識,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品位
音樂作為一種常見的藝術形式,很容易被學生接受,但是學生尤其是來自山區(qū)的孩子,對繪畫、建筑等方面的知識沒有過多的接觸和了解。所以,教師在講解涉及到相關內(nèi)容的作品時,教學設計一定少不了相關的鑒賞環(huán)節(jié)。如教授蘇軾的《文與可畫谷偃竹記》時,以欣賞《墨竹圖》為契機,教師可以介紹墨竹之特色,將他與鄭板橋等大師畫的墨竹進行比較,并用毛筆蘸水在黑板上適當示范國畫中竹子的基本畫法,告訴學生虛實相生的道理。學生在這樣的藝術強化和認知中對國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又用PPT展示國畫其他題材、形式的優(yōu)秀作品,從山水、動植物到人物,從水墨、重彩、工筆到寫意、白描,學生在贊賞聲中,流露出對國畫的敬仰和自豪。課后作業(yè)中也就順勢多了一項中西繪畫之比較的探究活動。
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的特征》,將我國古代建筑成就定位成世界級的瑰寶,但是現(xiàn)在大家基本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呢?教師把搜集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展示出來,發(fā)動學生討論本地民居特點。然后,學生根據(jù)文本勾畫古代建筑的各個局部,教師再結(jié)合白鷺洲書院的建筑風格一一講解。通過這樣有目的性的學習,學生逐漸體會到古建筑的獨特魅力所在,懂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可貴。
三、 尊重并致力于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傳承
向孩子們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無限魅力,是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講《蘭亭集序》時,書法鑒賞成為熱門;介紹中國漢字的演變時,學生在橡皮上篆刻上自己的名字;辯論賽的主題可以是中西醫(yī)的爭霸,也可以是漢服與洋裝的比拼;教師還可以讓“紅學”進課堂,在《三國》里論英雄;《道德經(jīng)》里篩選出處世哲學;品評項羽與劉邦的成敗,感慨杜甫、陸游的心哀……所有的相關教學設計,都是在充分的準備和飽含情感的前提下進行的。情之所至,感染與影響也是明顯的。
四、 美學概念的引進和強化,讓“美”理智起來
多媒體環(huán)境的植入,對解決上述問題無疑就是一個“支點”或“拐點”。多媒體輔助閱讀教學,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技術”的更新升級,而是讓多媒體去熏染和喚醒學生的心靈世界,輔助情感線,讓學習主體有著更多的語言實踐和真誠體驗,帶著自己的獨特體驗去參與學習,主動構(gòu)建,從而自然而然地讓自己“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釋放情感力,盤活新思維。筆者現(xiàn)結(jié)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談談自己的幾點實踐和思考。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感知思維
2011版課標指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這些都與感知感受性閱讀思維密切相關。
在詩歌教學中,感知思維的激發(fā),往往需要學習者在最佳狀態(tài)下才能“發(fā)酵”而成,為后續(xù)的思維交流和碰撞夯實基礎,鋪路搭橋。為此,我們需要讓學生在積極的語言活動中培養(yǎng)感知思維,積淀感知思維。
感知思維需要情景創(chuàng)設和鋪墊。我們知道,人的認識感受并不是靠外部刺激直接獲取的,而是外部刺激與人的內(nèi)部心理過程交融交互產(chǎn)生的,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是獲得思維感知的友好、有效途徑。
多媒體的恰當介入,正是給了情感元素豐沛的詩歌學習互動而生動的情境。多媒體所創(chuàng)設的,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直觀世界、直面世界,讓學生穿梭在詩歌情境里,“直視無礙”,感知被激活,思維更活躍。
譬如學習現(xiàn)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我們?yōu)榱诉_到“激活學生感知思維”的目的,就可以設計如下多媒體輔助方案:
欣賞MTV《鄉(xiāng)愁四韻》,品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等句子的朗誦語氣和韻味。
在這樣的MTV情境里,優(yōu)美而感傷的旋律能讓學生“怦然心動”,自覺不自覺地進入特定的意境里,濃濃的鄉(xiāng)愁、深深的哀思、久久的期盼,如同臘梅花一樣的芬芳綻放,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一位漂泊他鄉(xiāng)、歸國無望的老人的酸楚和無奈,學生的情結(jié)被打開,思維情點被觸動。
反之,如果沒有多媒體音樂和畫面的“牽引”和“梳理”,對于這樣深切的情思,閱歷尚淺的初中生又如何能體會得到,情感思維又如何被激活呢?
二、發(fā)散意象,拓展探究思維
詩歌是意象群的組合,很多時候,這樣的意象群是抽象而模糊的,在通往“從文字到旨趣”的道路上,學生的探究難度可想而知。只有給學生搭建一個支點,搭建一個階梯,學生的詩歌探究思維才能更流暢、更舒暢。
多媒體所互動和輔助的正是這樣的“支點”和“階梯”。在多媒體輔助的環(huán)境里,那些抽象的意象會因為“如臨其境,如在身邊”的生動元素而變得形象,變得清晰,此時此刻的探究思維也會從“驚奇和問題”開始,沖破教師預設所不能及的“笆籬”,萌生新穎的看法和觀點,帶來意想不到的神奇和驚喜,讓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對詩歌的情感體悟也會升華到新的溫度。
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理想》這篇詩歌時,面對剛剛踏上“理想”之旅的初一學生,詩歌豐富而集中的意象顯然是“在山的那邊”,如此情形,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更形象、更直觀”的動態(tài)功能,對理解和破解意象作一點“鋪墊”,用“他山之石”輔助“攻玉”。
欣賞配樂詩朗誦《理想》,模仿屏幕上的動態(tài)提示語,仿寫句子“理想是 ”,利用電子白板的“擦除”“圈點”和“回看”功能,看看哪一組寫得最精彩。
在這樣“有情有景”的氛圍里,學生的探究思維正如袁宏道《滿井游記》中所言,“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探究熱情被點燃,發(fā)散思維被擴散,一組組充滿詩情畫意而又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句子便躍然紙上。如:
理想是高山上的雪蓮,綻放純潔的花朵;
理想是夢中的珠穆朗瑪,跨越歲月的坎坎坷坷;
理想是筆尖下的流淌,理想是眾志成城里的船槳;
理想是《少年中國說》,理想是《夢想中國》;
理想是貝多芬的“命運”,推開堅強的大門;
理想是海明威的“硬漢”,演繹百折不撓的精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這里,多媒體“入情入境”的多維觸動,給予學生的恰恰是“零距離”的激發(fā)和啟示,讓“理想”這一抽象的意象變得可感可知,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探究度和發(fā)散度,理解更通俗、更便捷、更深刻,或隱或現(xiàn)地生發(fā)出多媒體“互助”的力量。
三、豐富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新課標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詩歌教學因其豐厚的藝術性“難為”“難懂”,在初中階段一度被擱淺,被冷落,在此背景下,重拾“拓展思維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品質(zhì)思維力源自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比宇宙更遼闊的是什么?是想象力?!痹姼栝喿x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啟迪創(chuàng)新思維,豐厚語言實踐能力。
想象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培育、培養(yǎng)和培植,而學生的想象力卻是參差不齊的,我們?nèi)绻谠姼杞虒W中一味強調(diào)學習個體的“順其自然”,就只能導致有的“吃不消”,有的“吃不了”,“遇強不弱,遇弱不強”,效率指數(shù)會大大下降。
多媒體輔助和補充的恰恰就是這樣的豐實想象力。無論是穿越時空的詩歌背景、音樂背景,還是入情入境的動態(tài)畫面補充,多媒體的藝術世界創(chuàng)設的,正是穿透文字的豐厚而立體的想象空間。
讓我們來看一下《再別康橋》的多媒體設計方案:
夕陽西下,火焰般的背景下,逐行動態(tài)顯示《再別康橋》文字,背景音樂是《二泉映月》和《梁?!?。師生共賞。
透過這份設計,我們不難想象到《再別康橋》美美的學習環(huán)境,這樣的“唯美”狀態(tài),最適宜盤活學生的想象,釋放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終究,美美的背景音樂、美美的背景圖景,入腦、入耳、入心、入情,帶來的必定是心靈的浸潤、情感的熏陶、思維的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