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2:49
序論:在您撰寫古代建筑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今天來講可以說是一種全面的環(huán)境認識。而對于理發(fā)的定向、定時,有關于空間、時間的計算內容,無論其對錯,以我們今天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理論體系而言,很難去深入的理解。其中原因之一是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和斷層,另一個原因是古代的經驗推到并不能被今天的科學實驗所證實。所以簡單的定性,可能會讓人們對于一些傳統(tǒng)文化帶來誤解,但如果我們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推動科學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2外來的“和尚”也許會念經
既然我們不能用傳統(tǒng)的思維來理解風水學,不妨以外來的“和尚”的認識來理解,用更加現代、簡潔的解釋更通俗易懂一些。英國傳教士伊特爾《風水、古代中國神圣的景觀科學》中寫道:“在我看來,風水無論如何是自然科學的另一種名稱?!币撂貭枌糯L水元素中的“理”、“數”、“氣”、“形”,歸納為“自然法則”、“自然數值比”、“自然氣息”、“自然外形”。通過四個角度解釋了風水所依據自然的基本面貌。同時,伊特爾也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風水發(fā)展中的遺憾:“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不再通過實踐分析來解剖自然,或者真正科學性的研究一直未得到應有的地位”。簡單的來說就是初級的、淳樸的認識沒能以實驗來推導,而是以一種經驗的邏輯來無限的推廣,是一種沒有發(fā)展成熟的古老學科。日本學者郭中端在《風水:中國的環(huán)境設計》中指出,在中國的農業(yè)文明中,人們的生活、耕作、收獲與天地間的關系非常緊密,這種天、人之間的關系,并不局限于克服自然界的影響,進行再創(chuàng)造,而是逐漸的產生了對天地萬物的信仰和向自然學習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如果拋開風水理論,就很難理解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真正奧妙所在。關于風水,我們除了想古人學習有用的東西之外,在風水誕生之初的一種向自然學習的態(tài)度,更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一個地道的中國通。他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談到:“中國人不僅根據天象來占卜,也相土或風水來卜地。風水產生的深遠影響,已比占星術更為近代學者所注意。風水與占卜不同,從羅盤發(fā)明,可以認識風水的重要性。在許多方面,風水對于中國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種植樹木和竹木以防風,強調流水近于房屋的價值。雖然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總是包含著一種美學成分,遍中國農田、居室、鄉(xiāng)村之美,不可勝收,都可藉此以說明?!崩罴s瑟談到了風水對于科技的貢獻“當歐洲人甚至連指向性都還沒有聽說過時,中國人就已在為磁偏角的起因而操心了”,肯定了風水的確在很多方面對于人類史有益的,也清醒的認識到它存在說不清的迷信,并且出人意料的從美學的角度來衡量的風水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同樣是封建社會,歐洲的中世紀城市,逐步自然發(fā)展到了一種有機的城市尺度,場所的感覺適宜人的心理及尺度,但是這是一種自然的發(fā)展結果,并未有過實際系統(tǒng)的研究,而在中國在探究居住環(huán)境領域卻形成了一套相當實用的理論,同時這種理論與儒家、道家思想的結合形成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美學,比如我國的古建筑群的布局,古典園林,都有著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效果。牧尾良海對風水的定義:“當人們在構筑都城、住宅、墳墓等建筑物時,對構成所擇地點環(huán)境的大地自然的形式、方位,流泉的有無以及它的形態(tài),地表下的精氣(龍脈)的優(yōu)劣吉兇,整個局面的陰陽調和程度等,進行觀察判斷,尋求各種條件盡可能優(yōu)良的佳境勝地,包括上述種種理論和方法的思想的體系,即是風水思想?!蹦廖擦己5倪@一定義,把握住了整個風水的思想。
3結語
中國建筑一直以來以土和木為主要建筑材料,后來又伴隨加工石料、燒制的磚瓦等材料構建而成,故中國又把建筑工程稱為土木工程。建筑藝術則是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應運而生的。在階級社會,建筑藝術無疑打上了統(tǒng)治階級審美的烙印,而眾多民居則更多表現出了老百姓的喜好和追求。建筑藝術的產生首先來源于實用,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加上匠師們的美化處理,產生了建筑藝術。比如中國建筑的坡形大屋頂就是為了排水和遮陽的實際用途。被稱作“飛檐翹角”的屋蓋也是由于使排水拋遠、多納陽光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形象。在這技術與藝術構成的文化綜合體中,建筑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作為文化,建筑的主角是人。所以,當我們認識中國建筑文化的本質時,必然要考慮處于一定建筑環(huán)境中的人的意識、觀念、思想、情感和行為。因此,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典籍,不僅能幫助我們探究建筑的形式和技藝,同時發(fā)掘形式后面的哲學現象,還能使我們真正了解中國的建筑文化,掌握中國建筑的主體價值,從而在現代化浪潮中才不致失掉民族的特質。
二、中國先秦典籍中的建筑文化現象
源遠流長、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的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文化脈絡的漸進歷程,構成了中國建筑偉大的文化旋律。在漫長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作為東方文化與哲學的物質載體,中國建筑的崇高形象,在世界建筑史中絲毫不亞于歷經許多世紀業(yè)已發(fā)展成熟的西方建筑。在高超的土木結構技術與迷人的藝術風韻中,中國建筑文化,鑄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與深奧的哲思境界,這一切毫無疑問全部折射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
(一)中國建筑文化之“天人合一”的時空觀
中國人最早提出了道德這樣的東西,用來約束人類的獸性。然后把它投射到天上,這就是“天人合一”哲學觀的開始。古代中國人在文化觀念中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對應的,即所謂“天人合一”。這在中國先秦典籍《周易》與老莊的著述中表現很突出,《周易》關于“天地人”三才之說與老莊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歸真”等思想莫不如此。董仲舒甚至說:“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而程明道則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語錄》二上)。因而,中國建筑文化,令人深為感動地體現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宏大的時空意識。從自然角度看,天地是一所庇護人類生存的“大房子”,所謂“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為宙”。從人工建筑角度看,建筑象征宇宙,“天地入吾廬”也。中國建筑文化的時空意識,是一種自古就有的、人與自然合一的有機論。
(二)中國建筑文化之倫理觀
中國建筑文化之倫理觀是與人和自然相親和、天人合一時空意識相一致的,是中國人所一向獨具的淡于宗教、濃于倫理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人頭腦中的神大多是自然神,并且神人不分,很多神是我們尊敬的人,沒有絕對服從與崇拜的宗教主神,釋迦牟尼、上帝、真主這些宗教主神。都是舶來品。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在中國建筑文化史上的影響,遠不及作為哲學文化的老莊道學。自古以來,中國人崇尚現實主義,對于宗教沒有真誠的信仰,處理一切精神問題時,都給人以務實的感覺。中國人不是宗教民族,也不是內省的民族,所以內省性的精神生活不是中國人的專長。相比來說,日本民族把握禪宗精神,開拓了一套精神生活方式,包括茶道、花道。而中國人喝茶是為了解渴,插花是為了美觀,并沒有進一步的精神價值。反映在建筑上也是如此,現實主義精神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西方建筑追求表里如一,使用材料以及外觀構造表達了一定的建筑精神。而中國建筑則不同,沒有人注意材料的品質和建造的方法。通常外觀是加上去的,或用瓷磚、或用面磚、或用石片;木材結構亦如此,外表上漆、加彩。這都是中國人務實精神所促成的發(fā)明。然而,這種淡于宗教所留下的歷史空白必須得到填補。淡于宗教者,容易濃于倫理。以倫理代替宗教,正是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品格之一。因此,城市、宮殿、陵墓、壇廟、民居、寺觀、坊表、園林建筑以及屋頂、斗拱、門牖、臺基、裝飾形制等,無一不是或者強烈、或者平和、或者顯明、或者隱約地體現一定的倫理文化主題。比如中國建筑為了覆蓋有缺陷的材料,使用表面的裝飾,這本來是物質上的需要,但因此使表面的裝飾成為制度,象征了社會地位,維護了倫理制度。
(三)中國建筑文化之生命觀
中國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質構架是以土木為材。有的學者以為中國古代少有石材建筑,認為所謂用石方法的失敗,是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哲學只有金木水火土而獨缺石之故。事實上,所謂陰陽五行學說,一般認為起于周代,成于戰(zhàn)國時期的鄒衍。在周代之前,中國建筑的土木構制早已形成,如果說,中國建筑少用石、多施土木的文化傳統(tǒng)與陰陽五行說缺石有關,那么周人之前許多世紀的中國土木建筑文化傳統(tǒng)又如何理解呢?從另一角度分析,陰陽五行說實際是包含了石的。周易有云,八卦中的坤為地,為土,艮為山、為石。土者,五行之一。艮卦的母體是坤,表示艮卦所象征的山石原是大地的一部分而,比平原大地更富于剛性罷了。因此,建筑文化主要以土木為材而少用了石材,與陰陽五行說沒有必然聯系。有學者認為,中國人選擇土木而少用石材只是代表了一種生命觀。中國古代墓室?guī)缀跞怯檬钠龀?,墓室是向下的,暗示著死亡。而木材是向上生長的樹木,代表著生命。五行說中的木象征生氣,以青龍為標志,方位為東。土也是吉象,居中央,主方正。土木配合,相輔相成。而石材質地近金,有肅殺之氣。事實上,木材的建筑是親切近人的,手觸之有溫暖的感覺,而室內的柱子也暗示了樹林之象。生命的感覺對中國人而言比永恒更重要。除了在環(huán)境上感受到生命之氣,在材料的使用上執(zhí)著于土木之外,造型的生氣尤其重要,石材太厚重,缺少飄逸感。唯有土木,采用木柱支撐系統(tǒng),翼角起翹,才可以建構出一種生動的氣韻。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中,石是重要的材料,但也不是厚重、堅實又自然的山石,而是合乎“瘦、漏、透、皺”原則的怪石。起初這樣的造型與仙山有淵源,到后來,文人們對這種弱不禁風的怪石產生了直接的感情,不但成為畫家筆下之寵,一般文人案頭也少不了它了。
(四)中國建筑文化之人本精神
在殷周之間,逐漸產生的人文精神,以禮制為代表,即儒家數千年的正統(tǒng)中國文化的標志。這種以禮為代表的人文精神,建立了中國文明的倫理秩序,而秩序的目的是和諧。儒家把人世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系設定了行為道德標準,就是用著名的五倫。這種秩序反映在建筑的空間上,形成中國特有的空間觀。第一個特色是均衡、對稱。我們知道自古中國人就不相信神,宗教意識淡泊。很多事物都很能務實,以人為本,視人為性靈的整體。古人對人體形態(tài)的看法產生了對稱的觀念,把世界上的一切返回到人體去解釋,這是中國文化里的重要觀念。由于人體是對稱的,以人為本的建筑也是對稱的,從而產生了中軸線。因此,對稱的空間與人的環(huán)境感受是相配合的。而歐州在文藝復興之前,沒有對稱的建筑。也可以說,中國建筑自始即應合自我的形象,從而建立了空間秩序。第二個特色是建筑配置的井然有序。中國的個體建筑都是極其簡單的長方形匣子,因此,凡建筑皆成組。四合院幾乎是最起碼的組合;每一個組合都反映了天命的觀念,都是一個小的宇宙。在北方,建筑都要坐北朝南,左右?guī)繃o。如果是大型建筑,則有數進、重復合院的組合。在成組的建筑中,從個體建筑的高低大小,可以看出何者為主,何者為從,建筑群因此可視為人間禮制的反映。在住宅建筑中,按身份分配居住空間,有前后之分,左右之別,秩序井然。中國傳統(tǒng)建筑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要尋找其根源,必從先秦典籍透露出的哲學觀及美學思想出發(fā)。不讀這些典籍,就不能深刻知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文化起源。比如儒家的“真”、“善”、“仁”的美學思想在《論語》、《國語》、《孟子》、《荀子》等散文中得到全面體現,道家“虛無”、“意境”的美學思想也在《老子》、《莊子》等文學作品中體現,這些美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都有所體現。中國先秦典籍不僅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建筑起源的重要依據,其所蘊含的文化思想也影響中國后代的建筑營建活動,無論是宮殿、陵墓、祭祀建筑還是住宅、園林等。研究中國古代建筑離不開對中國古代典籍的解讀與研究。
三、結論
引言
建筑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精神,是人類思想的寄托,更是人類進步的載體!它表現在地區(qū)的歷史,人文的環(huán)境之中,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人們長期生活決定了的歷史文化的傳統(tǒng),讓我們站在今天回望一下中國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儒家宗法觀念與古代建筑形式
儒家文化在中國一直占主流地位,它提倡以孔子所強調的“仁”和“禮”來治理社會。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為確保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董仲舒在五倫的基礎上又詳細論證了“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樣君臣、父子、夫婦不僅是人倫關系,更是主從關系。對君王的無條件效忠成了絕對的倫理要求和道德命令。這樣儒家文化其實是慢慢演變成一套具體實在執(zhí)著于尊卑等級秩序的宗法軌制。隨著歷史的推進,尤其是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的儒家宗法倫理成為居室建筑的表現主題。宮殿是中國發(fā)展最為成熟、成就最高、規(guī)模也最大的建筑,是中國建筑的最主要的組成,鮮明地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社會政治秩序,特別是強調統(tǒng)治者權威的特色。宮殿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滿足帝王的物質生活需要外,更重要是以巍峨壯麗的氣勢、宏大的規(guī)模和嚴謹的空間格局,給人以強烈的精神感染,突出帝王的權威。為了表達宮殿的尊崇壯麗,很早以來,中國就發(fā)展了群體構圖的概念;建筑群向橫向生長,占據很大一片面積,通過多樣化的院落方式,把群中的各種各構圖元素有機組合起來,以單體的烘托對比、遠道的流通變化、庭院空間和建筑實體之間虛實互映。室內外空間的交融過渡,來達到量的壯麗和形的豐富,從而渲染出強烈的氣氛,跟人以深刻感受。它也同時做為一種文化深入到各個領域之中,影響著古代建筑的發(fā)展。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與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產生和發(fā)展為例,它既反映了人們的生產狀況,風俗習慣,民族差異,,同時又沉淀著人們的審美取向和社會意識。尤其是宗法倫理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平面布局、空間構成與場景處理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步滲入人類的思維,從而影響著中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李約瑟曾經說過:“中國建筑總是與自然調和,而不反大自然”。這種看法 準確地道出了“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審美精神意境。從本質上說,中國傳統(tǒng)建筑能形成有別于其它國家民族建筑文化的格局及體系,除受制于地域、 民族、氣候、制度及歷史等因素外,“天人合一”這個幾乎貫穿中國哲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發(fā)展之始終的哲學審美觀念,則更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事實表明,遵法自然,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諧為一,實際上成了古代中國人營構建筑的一種自覺意識和一種理想境界。但同時,另一種文化在社會的進步中相繼產生,便有了道家的自然觀。
三、道家自然觀與中國古代建筑
自然觀是人對生活中的可見的天然世界的認識。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以“道”為最高范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圣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后來,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這種自然觀的影響下,我們看到,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營造活動(特別是園林)時,中國古代呈現出與歐洲迥然兩樣的設計思想。同為人工的經營,歐洲的主要造園要素時作為人的對立面的自然之物,在中國卻包容著更多的甚至作為主題與靈魂的建筑物,歐洲園林程度不同地顯示了人工管理、統(tǒng)治的特權的痕跡,而在中國,雖然樹木也經過剪裁,卻因不露痕跡和合于事物原來的特性與規(guī)律而被認為時“自然”的,“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環(huán)境追求的意境。可是,歷史總要前進,社會總在發(fā)展,于是中庸之道走進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
四、中庸之道與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認為任何事都是不偏不倚,即所謂中庸之道。這種機制使得中國建筑在整體上不曾出現歐洲建筑史上那種跌宕起伏的變化,始終沿著漸變的方向走到了近代。表現在建筑形式上,就是居中的思想,正所謂以中為貴。
西漢的長安城,就體現出了居中的思想,在西漢的皇城 里,重要建筑物,建筑群與都城中軸線的關系。漢長安城的中軸線是西安門至橫門,再向南穿過南郊禮制建筑,宗廟與社稷分布其東西。都城中軸線的南段在未央宮 上,未央宮是西漢都城中樞,大朝正殿又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大朝正殿即未央宮前殿,位于未央宮中央。都城中軸線南段即未央宮中軸線未央宮作為最重要的宮殿 就在其中軸線上。再如唐長安城,更進一步的體現了居中思想,而由于這種中軸線的設計,也使唐長安城達到了一種新境界。以至于其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必要 材料。都城的主干道朱雀大街,是其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0米,是當時長安城最寬道路,它處于都城東西居中位置。而自南向北,依次有都城正門明德門,朱雀 門,承天門中軸線北端正對宮城南北排列的三大殿,太極殿,兩儀殿,甘泉殿。它不但突出了大朝正殿,宮城正門,皇城正門,郭城正門的突出地位,圍繞中軸線, 宮室,官府,宗廟,社稷,市場,里坊對稱分布于中軸線東西。并且其每個里坊設計也體現了居中思想。
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有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禮,以人為本,創(chuàng)作思維上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作為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地區(qū)的地理條件,經濟技術和建筑文化有明顯的地域的差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qū),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組成的。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建筑體系是一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諧調的完備統(tǒng)一的體系,古典建筑體系處處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甚至可以說中國的古典建筑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因此可得出結論古代建筑體系與社會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對于他們之間關系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兩者之間更多深層的聯系,以求對比當代社會文化狀況,對傳統(tǒng)建筑遺存進行理解和取舍;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對我們當代的建筑設計以某種啟示,啟發(fā)我們對于發(fā)揚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精髓,指點我們對未來設計方向的探索。
總結
建筑作為一個文化形態(tài),它既是人類文化大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又與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政治思想息息相關,各種觀念,無時不在制約著建筑文化的表達和發(fā)展。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社會生活的方式,文化觀念,美學觀念,價值觀念都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在一個強調人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協(xié)調,科技與人文同步發(fā)展的這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建筑要有一個整體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建筑創(chuàng)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卻是永遠的必然。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筑小品;牌坊;華表;精神文化內涵;物質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9-0154-02
建筑具有“精神文化內涵”和“物質文化內涵”雙重性,它既不單純的泛指指嚴格意義上的房子或建筑實體的只具有物質屬性的一面,也不像詩歌,戲劇等“純藝術”只具有文化層次的精神屬性的一面,而是兩者的交融,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統(tǒng)一。構成建筑實體的材料語言,就是體現在依附在使用功能的物質文化手段,同時,其又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如建筑物的一定的形式感,通過視覺傳達到腦海中,與欣賞人原有的文化認知相結合,使人產生美的共鳴,甚至進而形成一定的情緒氛圍,漸而形成環(huán)境氣氛或者能形成陶冶人的情操和心靈的“動態(tài)”的精神文化指向。建筑體現文化的深刻性,文化的表層是物,即人類一切勞動包括藝術勞動的物化形態(tài),中層是心物結合,即文化整體的社會群體心態(tài)。而建筑小品包含在建筑的范疇之內,其也具有建筑的雙重性的特性。牌樓、華表是兩種不同形式的古代建筑小品,但是它們不僅以物化形態(tài)保留著,還承載不可分割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街中石牌樓甚多,難以枚舉,皆表旌婦女節(jié)孝、官吏功勛、士子學位,俱可以示游客地方文化事業(yè)之精進、人民財力之厚富也。”“馳車遠望東門外石牌樓如森林狀,誠壯觀也。”牌坊實際是一種古代形狀似門的建筑體,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建的建筑物。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貞潔道德牌坊,貞節(jié)牌坊。三類是標志科舉成就的,狀元牌坊。四類為標志坊。其對社會習俗和人的觀念產生悠長、廣泛的影響,它的影響還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支配和限制著當代中國人的思維。牌坊在古代社會環(huán)境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牌坊不僅僅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物化形態(tài),也是一種精神產物,它是中國古代歷史的見證,同時它內含著一種滲透在社會各個角落的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又豐富了隱性的文化內涵。它牌坊不僅僅是以建筑的物質形態(tài)屹立于中國的大地上,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它透露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民間生活、社會、倫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存天理,滅人欲”, “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這些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秩序文化的主要表現。貞節(jié)牌坊,多表彰節(jié)婦烈女,赤峰貞節(jié)牌坊,清咸豐四年(1854年)為表彰貞潔婦楊某而建的碑坊,坐落在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qū)打糧溝門鄉(xiāng),由正額和側坊組成,通高4米,寬8.4米,砂巖鑿制,保存完整。牌坊正面雕刻“門提沛相”,背面“遙波冰雪”。廣元昭化貞節(jié)牌坊,節(jié)牌坊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親自批準為昭化的貞節(jié)女子吳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現為復建。高7.8米,寬5.6米,兩面分別雕刻有“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和“涌泉躍鯉”、“唐氏乳姑”等與貞節(jié)和孝道相關的圖案,兩邊的門楣上分別刻有“冰清、玉潔”和“竹香、蘭馨”等文字,表現吳梅氏的高尚品德,其次在上面的碑文還記述了吳梅氏的感人事跡。牌坊最大的標志性特色還有“坊眼”,例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涌泉躍鯉”、“唐氏乳姑”、“門提沛相”、“遙波冰雪”,這些文字,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人們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禮教、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集中體現。每一座牌坊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象征意義,而這些內涵和象征,主要是用隱喻手法通過牌坊上雕刻彩繪的各種圖案花紋來表現出來的。例如廣元昭化貞節(jié)牌坊上出現的圖案,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花卉和器物被刻繪在牌坊上,表達長壽、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豐富的動態(tài)文化內涵。
君子以自強不息,有才華的人應該不斷追求、不斷上進、增強自己。這句話是表達強者應當通過不斷的努力達到超凡的濟世才能。當我們理解了這句話后,真的嘆服《易經》中豪氣沖天喊出了“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一萬古回蕩的豪言壯語。秉承父輩的宏志,氣勢豪邁。丞相狀元坊,位于歙縣槐塘村東頭。約建于南宋(1275-1276)年間,以后歷朝皆修。由于額枋“圣旨”牌是用紅色沙礫巖制成,故又稱“紅牌樓”。坊四柱三間三樓,卷草式紋頭脊,中有寶頂。龍鳳板上刻“丞相”,額枋有“狀元坊”三字,其右間題有“亞卿”,左有“學士”。 此坊是旌表槐塘村程氏家族的一座功名坊,旌表的是丞相程元鳳和其弟程元岳及其從侄宋景定二年辛酉科狀元程楊祖和其侄程念祖,為四人共立一坊。
牌坊不僅建筑結構別具風采,而且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和書法等多種藝術于一身,融合古人的社會生活理念、封建禮教、封建傳統(tǒng)道德觀念、古代的民風民俗于一身,具有瑰麗的藝術魅力、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每個地區(qū)民俗風情、經濟發(fā)展程度、建筑材料等條件不同,以及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大小的不同,牌坊在全國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多有差異。牌坊一般分為石制和木制兩種,南方主要以石材為主。
天安門前原有兩對雕刻精美的華表。華表的起源很久遠。漢代,“華表木”就發(fā)展演變?yōu)橥ㄡ榇蟮赖臉酥?,因這種標志遠看像花朵,所以稱為“華表”,漢代還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讓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華表的圖樣是龍,它乃百獸之尊,是封建社會中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帝的象征;鳳乃百鳥之首,封建社會中常用來作為高貴的皇后的象征。漢白玉石精制而成的,圓柱通身塑有纏柱云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際。頂端承露盤上的蹲獸,栩栩如生。
從材料上,這也體現了古代“石全石美”和“腳踏石地”的深層寓意。貞節(jié)牌坊、狀元牌坊,、華表建筑小品多采用石材,土石材質的建筑給人以自然、狂野、沉穩(wěn)、靜謐感覺,這種采用自然物質和全體人民勞動的結晶所構成的古構建筑小品不僅體現古代社會歷史發(fā)展文化水平而且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水平。利用石材的變化,完美拼接而成的墻體,顯現多面向趣味,深淺對比突出空間的立體感。石材這種自然材質的積聚體現了樸實無華,營造了一種沉穩(wěn)、靜謐的“有實其積,萬億及y”自然美感。
芬蘭一位女建筑師說:“下一屆的國際式是文化與地區(qū)的特色”。建筑小品具有動態(tài)文化和靜態(tài)文化的雙重屬性,所以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設計的民族文化是重要的話題。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探究的并不只是中國的建筑小品,還有中國積淀很深的文學、哲學等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把自己的根深深的扎進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才會開出絢麗的花。民族的古典文化元素的復興畢竟代表了解決當前中國設計尷尬局面的一條途徑,但是要是由此引發(fā)了設計上的中國文化的缺席和“民族”元素的泛濫,那才是最大的尷尬,還必須要同現代人的思想文化觀念相結合起來。
“趕超”現代的沖動彌漫著整個社會,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照抄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模式,過分偏向“與全球化接軌”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民族性、地域文化和情態(tài)在淡化,另一方面,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世界文化出現了“文化趨同”現象,導致了“本土化”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領域中逐漸淡化。面對這種民族文化流失的混亂局面,重提“本土文化”的概念是必要的。這是對于古代時期的文化含韻的一種踐踏,所以在吸收外來新材質的同時強調本國設計的新穎,體現中國文化美在時代感的影響作用。正由于環(huán)境具有動態(tài)和靜態(tài)發(fā)展的內涵,這就要求設計上掌握動態(tài)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又要保持時代特征的靜態(tài)的物質文化。
參考文獻:
[1]金其楨.牌坊中國[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李硯祖.環(huán)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韓昌凱.華表 牌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我們必須承認,繪畫是二次元的東西,建筑是三次元的東西。而且因為繪畫的意圖有各種各樣,會影響建筑形象描繪的精細度和寫實性。但同時我們不能否認中國古代繪畫對中國古建研宄的可行性。
二、研宄方法
中國繪畫與中國建筑同可在視覺感知上為人所認識理解,只要掌握相關的研宄方法,研宄者可在中國繪畫藝術中提取較大信息量,再結合其他研宄方法,例如實務研宂以及研宄方式主要側重研究階段對資料的整理及羅列以及建立繪畫與建筑之間的聯系。其可通過分類研宄以及比較研宄再將建筑活動場景模擬重現,為其研宄的對象進行手法性基礎。再通過對研宄對象分析,得以在不同方面,中國繪畫體現出的中國古代建筑研宄中的資料性意義。
1.1相關其他文獻研究,深入了解中國建筑的文化及歷史及區(qū)別等
通過中國繪畫研宄中國建筑,在具備基本的建筑素養(yǎng)與中國繪畫藝術研究素養(yǎng)的同時,我們需要把握一般的研宄方式,再確定研宄對象,在圖紙與空間的轉化過程中,逐個深入,全面研宄了解需要研究的客體。
1.研宄方式
1.1分類研宄
分類研宄是中國古代建筑研宄重要的方法。在通過中國繪畫研究建筑時,可以對繪畫作品進行相應時間或者類型的分類,也可對研宄建筑進行時間或者類型的分類。之后通過對其進行下文探討的研宄方向的共性總結或差異性總結,而整體服務于中國古建研宄。品,對建筑比較。而橫向比較則是通過羅列整理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的繪畫作品展等方面的知識資料。最后配合其他文獻以及實物調查深入探討。又比如探討宋朝建筑形式。以清明上河圖為例,研究者可片段性整理圖中不同建筑,進行分類,分類可按功能分或形式分類。按功能分類即分為:城鎮(zhèn),城防,宮殿,衙署,宗教,祭祀,文教,會館,園林,村落,塔,橋,枋等。而按形式則可以分為:殿堂,樓閣,亭,臺,軒,榭,塔,坊等。分類后整理,根據下文談及的研宄方向,整理其相關內容,深入了解其共性及差異性,結合其他研究方法,對宋朝建筑形式做綜合性了解深入。
1.2比較研究
與分類研宄不同,比較研究主要注重通過研究建筑與其余建筑的差異性,來綜合分析其建筑形式,建筑文化的特點,以及建筑轉變緣由。比較分析的條理性主要有建筑縱向比體現的同種建筑類型,來比較分析,以得出研宄到碉樓,氈包等建筑類型。這些信息皆為簡單對比分析得出的初步信息,如果進行深入探討,其繪畫作品為古建筑研宄提供的資料性肯定更為充實。
1.3建筑活動場景模擬重現
同時,對于寫實性較強的建筑繪畫作品,比如界畫,其記載的史料是相當充實的。對于這類繪畫,在研究時我們因此描繪連續(xù)的城市建筑也成為可能。畫家把想描繪的地區(qū)沿著主要街路,不同地區(qū)視點有所變化,但各個地區(qū)的景觀都能正確描繪,以此來正確地描繪連續(xù)的城市景觀?!肚迕魃虾訄D》中描繪的彩虹方向的特點差異等信息。以橫向比較分析為例,分析建筑形式特點。先將所收集的繪畫作品進行整理分類,從繪畫作品的色彩,主題,及其中涉及的建筑類型等進行比較。從上圖簡單分析則可以看出,相較于其他少數民族的建筑文化,藏族更帶神秘宗教色彩,其對多,防衛(wèi)性較強。這類從寫實性繪畫中得出的信息,可以為建筑提供資料性較強。包括雖然《清明上河圖》的繪畫不能全面的全方位的表達建筑,但是其軸側的表達方式,可以清晰的展現建筑的兩面,再通過中國古代建筑一般所具有的對稱性,以及一般所具備的建筑學常識,及尺度感受。我們可以模擬出當時建筑的基本形態(tài)。再通過繪畫作品中所展現的細節(jié)花樣圖騰等,則可以近乎完美地復制出當時的建筑,以服務于建筑研宄。2研宄方向通過上文所提供的研宄方式,我們可以將中國古代繪畫與中國古代建筑相聯系。之后將研究方向確定,分析可以從怎樣的角度來研宄建筑,即為研宄方向。從中國繪畫的二元視角到中國建筑的三元體驗,我們可以從繪畫作品中展現的建筑本身的形式與人在建筑之間的活動空間兩個方面進行深入研宄,以完整并補充人們對古代建筑的知識。
2.1建筑本身的形式
從繪畫中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本身的形式,即是注重建筑部分。其主要包括從古代繪畫研究中國古代建筑類型,研究建筑符號象征等。而再進一步探宄,則會發(fā)現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人們同樣在空間形式上追求美好的個人世界,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家園林興起。如左圖對文人私家園林的圖解,外面紛紛擾擾,主人以園林的形式將自己的世界與外面的世界隔開。同樣這類從繪畫藝術到歷史及地方文化背景,再到建筑類型研究可以與“為何宋朝樓閣建筑會興起”“商周時期建筑的簡陋古樸原因”等等研究相聯系。研究需引用前文的研宄方式通過繪畫主題的不同,來對繪畫進行分類或比較等,再通過繪畫主題與建筑類型的聯系進行研宄分析。研究不同繪畫主題對應的建筑類型(如下表),過程為建立繪畫作品題材與建筑類型之間的聯系,即因果關系探究。繪畫作品作為一種二元的物質體,其在史料中最大的作用可能在于其對于符號及圖騰等文化的記載。繪畫作為文化的傳播方式,從古到今一直與人們的思想生活相關。而其對于不同時期對于不同地域,其信仰與崇拜不同則形成的圖騰文化不同。這些也會在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得到剖析,無論是人物繪畫,風景繪畫,圖騰繪畫,還是建筑繪畫,其中均會有體現。而該圖騰文化轉化為建筑語匯,則在建筑細部上體現,例如,鴟吻,脊獸,雀替,輔首,抱鼓石大樣,懸魚,各種雕刻彩繪等。所以在研宄復原中國古代建筑時,參考中國古代繪畫會對建筑研宄的細節(jié)完整性產生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少數民族的建筑文化做研宄,其圖騰繪畫文化研宄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近期進行的老司城遺址復原圖設計中,除參考考古報告,文獻資料,實物測繪以外,對當地花瑤族居民的信仰及圖騰繪畫或刺繡作品的研宄也是必不可少。而這些圖騰也可能會在其鴟吻等部分細節(jié)構建得以體現。按此理由復原遺址建筑也能使這類建筑文化研究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及資料客觀性。
2.2人在建筑之間的活動空間從“人在建筑之間的活動空間”的角度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是指,通過前文提及的
2.2.1從繪畫研究建筑城市規(guī)劃政策
通3D成及較及節(jié)點放大模擬現場的方《宋史?輿服志》也記載了宋代一般宅第制度”私居執(zhí)政親王日府,余官日宅.庶民日家.諸道府公門得施贛,若私門則爵位窮顯經賜思者許用之.口口六品以上宅舍許作烏頭門,父祖舍宅有者,子孫許仍用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庶人舍屋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庇纱丝梢?宋代宅第建設同其他朝代一樣要遵守封建社會的整體秩序的原因了,因其非”官舍”。從《清明上河圖》上反映的市井繁華可以看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并不強烈抑制工商的時代?!稏|京夢華錄》對北宋東京的奢侈消費行為做了極其細致的描繪。其中對街巷的介紹一筆帶過,詳細描繪了酒店、飲食店和瓦子勾欄.即餐飲和娛樂場所?!肚迕魃虾訄D》中也有類似的反映,在所有店鋪中酒店和餐飲占有絕對優(yōu)勢,以彩樓歡門裝飾門面者除城內十字路口處劉家香鋪外,其余皆為酒店。證明北宋東京的消費觀念中,雖然“器物服玩”皆為奢侈消費的對象,但餐飲娛樂卻是引領奢侈消費的最重要載體,超出其他消費。
2.2.2從繪畫研宄城市界面
從繪畫研宄城市界面以宋朝繪畫作品為例。
三、結語
關鍵詞:古代建筑園林
2000多年前,伴隨著云南地區(qū)水稻技術成功傳入日本,云南地區(qū)特有的干闌式建筑也隨之傳入日本,稱為高床式建筑,成為日本建筑造型原始形態(tài)之一。日本的神社建筑造型就是源于干闌式建筑。就佛教建筑而言,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建筑,經過朝鮮傳入日本。佛教也因此成為連接東亞各國的一條文化紐帶。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國嚴格的軸線對稱布局,如飛鳥、奈良時代所建的飛鳥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國早期的寺院建筑類似,都是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山門、塔、殿堂等主體建筑,四周以回廊相連,并且左右對稱。但是這種中式的傳統(tǒng)布局在經過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嚴格的軸線對稱布局漸漸消失了,到公元13世紀大多數寺院都采用了非對稱布局。飛鳥時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國的對稱布局,但在不斷的翻修、改建過程中,原有的對稱布局慢慢消失,現在的法隆寺已經是依山就勢的非對稱格局了。
這種不對稱布局不僅在寺院建筑的規(guī)劃中使用,也被日本皇家建筑采用。桂離宮中的古書院、中書院、御幸殿、月波樓等多棟建筑主要集中在西側。整個建筑群的布局與自然地勢渾然一體,人工的痕跡融于自然的地形當中。這已經和源于中國的建筑習慣大異其趣了。中國的宮殿,等級制度森嚴,在中國的宮殿建筑中出現不對稱布局是不可想象的。而源于中國的日本建筑在這一點上卻表現出了極強的民族性和實用性。有的學者認為,桂離宮的布局更像中國的皇家園林,如避暑山莊或頤和園,但是在中國這些皇家園林中,它們的主體建筑依然是嚴格的軸線對稱,只是在園林部分布置的比較自由,建筑的色彩也是華麗富貴,彰顯出皇家的氣派與威嚴。日本多山多丘陵,這種依山就勢的不對稱布局適應了日本的自然地形,也和日本人的精神信仰直接相關。
除了不對稱布局之外,日本建筑還有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簡單、純粹的建筑風格的追求。伊勢神宮,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材料非常純粹,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為主。木結構,草葺屋頂,屋檐無起翹,室內無天花,自然古樸,毫無人工修飾和人工技巧,排除一切違背功能、違背純粹性原則的裝飾。桂離宮內的體量并不高大的竹編御幸門,園內的草葺或樹皮葺屋頂,以及素色的格子門窗,拋棄了人工的裝飾、設色和多余之物。還有源于中國的牌坊式建筑——鳥居,和中國牌坊的繁瑣和華麗也形成了強烈的相比,已經簡化到只剩兩根立柱,柱上架橫木,省去了一切裝飾。這些都完整地體現了日本建筑追求的純粹、樸素、簡單、調和的自然性格。
禪宗傳入日本后,日本人對宋代禪宗五山十剎的建筑風格極為推崇,在日本大規(guī)模仿建,一時間宋式禪寺成為日本建筑的時尚。室町時代,五山十剎宮寺興起,日本上至宮寺,下至林下諸苑,數以千計的禪寺在建筑結構和風格上均模仿宋代式樣,被稱為“禪宗樣”。
日本的禪文化與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而日本對禪宗的歡迎卻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少有的,這不單單是因為仰慕當時先進的中國文化使然,還有來自日本內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日本的自然條件,日本遠離大陸,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海洋性氣候明顯,經常有突發(fā)的臺風、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會因自然災害的降臨而瞬間消逝。這自然助長了日本人的無常感跟宿命感。他們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曇花一現。日本人愛櫻花,但櫻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暫易落,它的美是一種讓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涼的美。傷感的日本人,總是把它與人生苦短、世事無常聯系起來。同時,大量的自然災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壓抑、自身的渺小。臺風、火山、地震這些自然災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讓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這種無常感和孤寂感滲入日本民族的審美意識中,使人產生一種解脫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這里日本人的審美意識與禪宗美學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著濃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禪宗也追求自然,讓自然成為悟道的媒介,這也是禪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禪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審美更趨向于禪的空寂與枯淡”(見葉渭渠《日本文明》)?!翱占拧比照Z語義為幽閉,孤寂,貧困。這種禪宗影響下產生的空寂的審美傾向,對日本文化藝術各個領域影響深遠,在詩歌領域表現為“余情”?在繪畫領域表現為“留白”,在園林藝術領域表現為“空相”,在茶道表現為徹底的“無”。
枯山水
日本的園林藝術也深受禪宗影響。入宋、入元的日本禪僧以禪宗崇尚自然,喜愛山水的靈性,對園林濃縮天地的藝術形式有著特殊的情感?;貒?,在禪寺庭院模仿杭州、蘇州名園,陶冶性情,體會“物我一如”的禪境。夢窗疏石著《夢中的問答》中說“把庭院和修道分開的人不能稱為真正的修道者?!笔翌畷r代開始,日本社會上有文化的階層—朝廷貴族、禪宗僧侶,他們熱愛造庭,認為山水庭院有助于參禪。在質樸、空靈、通透的庭院里吟詠禪詩,觀賞園景。禪僧們大都擅長園林設計,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枯山水”造景藝術。
造園藝術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時代禪宗精神廣為傳播之后,從禪宗冥想的精神中構思出來,在禪的“空寂”思想的激發(fā)下,而形成的一種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現“空相”、“無相”的境界??萆剿允^、白砂、苔蘚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綿軟的白砂和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石頭來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體?!对靾@記》中規(guī)定“在沒有池子、沒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所謂枯山水就是用石頭、石子造成偏僻的山莊,緩慢起伏的山巒,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币园咨暗牟煌y,通過人的聯想、頓悟賦予景物以意義,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禪宗冥想的精神構思。因而具有禪的簡樸、枯高、自然、幽玄、脫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單是一種表現藝術,更是一種象征的藝術和聯想的藝術。如京都龍安寺,在無一樹一草的庭園內,經過巧妙的構思,通過塊石的排列組合,白砂的鋪陳,加上苔蘚的點綴,抽象化為海、島、林,幻化出另一種境界,所以龍安寺也稱“空庭”,使人從小空間進入大空間,由有限進入無限,達到一種“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頭,氣勢渾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線,好似萬重波瀾,塊石根部,耙成環(huán)形,好似驚濤拍岸。如果點綴花木,也是偏愛使用矮株,盡量保持它們的自然形態(tài),這種以凝思自然景觀為主的審美方式,典型地表現了禪宗的美學觀念,所造之境多供人們靜觀,為人們的冥想提供一個視覺場景,人們只能通過視線進入它的世界。從這一點上來說,與中國古典園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體的水墨山水畫,是在三維空間中追求的二維效果。枯山水抽象、純凈的形式給人們留出無限遐想的空間,它貌似簡單而意境深遠,耐人尋味,能于無形之處得山水之真趣,這正是禪宗思想在造園領域的凝聚。
茶庭
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說是日本建筑空間精神性的代表。茶室面積通常都比較???室內設壁龕?其中掛上一幅畫、或擺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通過這種處理來達到以有限表現無限空間的擴展感。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塵而體認并表現清凈寂靜的佛心為第一要義?特別強調禪茶一如。茶葉雖然在漢末已傳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隨著佛教禪宗和禪僧飲茶習尚的傳入,飲茶才在日本廣泛流行。日本茶道即來源于中國宋代禪宗倡導的和、敬、清、寂的教義,其目的是利用茗茶來修養(yǎng)個人性情和參禪悟道。桃山時代,藝術家干和休將禪宗精神融合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開始從幽閉的寺院走入日本社會,日本的園林也因此多了一種類型——茶庭。
茶庭強調去掉一切人為的裝飾?追求簡素的情趣。園內石景很少。石水缽,供客人凈手、漱口之用,石燈則是夜間的照明用具,同時也作為園內惟一的小品。園內植物主要為草地和苔蘚。除了梅花以外,不種植任何觀賞花卉,為的是避免斑斕的色彩干擾人們的寧靜情緒。
茶庭格調洗練、簡約,并突出其“鬧中取靜”的山林隱逸氣勢,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園設計比較偏重于寫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園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在茶庭在內、外露地之間,用碎石和白砂鋪成一條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橋,增加園林氣氛。這種由喧囂入靜寂的庭院設計,就像中國宋代興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樸素無華,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禪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禪宗主旨。以禪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們引入一種淡泊清幽的脫塵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種純粹的對精神空間的追求。超級秘書網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結構都很簡樸、原始。茶室內部利用凹間、窗戶和天花布置創(chuàng)造出千變萬化的小空間。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飾,追求空寂、枯寒的氣氛。這種自然、優(yōu)雅的中性色,配合陽光從外面射入,使得內外空間表現出簡樸、實用、潔凈、安詳的氣氛,從而啟發(fā)茶人的清靜情趣,排除私欲,探尋本源,達到覺悟的目的。
鈴木大拙說“日本人最擅長的,是用直覺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將此極為現實地表現出來?!睆娜毡究萆剿畧@和茶庭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壺中天地”的園林審美傾向傳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種以高度典型化、再現自然美為特征的寫意庭園。無論是枯山水園還是茶庭,雖然本身并不大,但常常讓人感到其空間的無限延伸,或者是一種從小空間向大空間甚至是向無限空間擴展的精神誘導。它們那種抽象、純凈的形式,給予人們無限遐想的天地。它反映的與其說是一種宗教思想,不如說是美學的境界。佛教禪宗在日本興盛,使日本人認為大自然是超脫凡世的,日本庭園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濃厚的禪的意趣。
禪宗思想對日本庭園的影響是深遠廣泛、潛移默化的。這種禪的樣式已成為經久相傳的程式,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它雖然來源于中土,但是經過和日本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特制的融合與變異,已經成為日本本土土生土長的主導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體系。
參考文獻:
[1].任曉紅。《禪與中國園林》[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8.
[2].鈴木大拙?!抖U與日本文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
[3].彭修銀。《空寂:日本民族審美的最高境界》[J].載于《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1)。
關鍵詞:古代;建筑;文化;特色
前言
我國古代建筑可以說是東方的文化以及哲學的載體,不但本身有著非常高的文化底蘊,同時在其平面以及外觀上也能給人們一種生動并且實際的美的感受,在全球的建筑史的中所展現出了一種獨特的特點。我們國家的建筑學界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及時有一些關注,可是對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研究和探討還是很不常見的。積極的總結我國古代的建筑特點,對我們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內涵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繼承還有發(fā)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以及對民族傳統(tǒng)建筑的弘揚是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的。
一、展現了我國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題
中國古代淡于宗教、濃于倫理的舊的文化傳統(tǒng),主要是和人與自然的親和、天人合一的時空意識相互統(tǒng)一的,我國人文化中有著一種支配的地位神一般都是屬于一種自然神,所以以倫理代替宗教,也就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種基礎的品格。主要講的是上下尊卑的一種禮制,在舊的文化中是包含了極大的影響力,以及有著最大的文化范疇。我國古建筑的不同門類也都展現出了相應的倫理文化的主題,可以說在一定程度我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也屬于是一部開展于東方大地的倫理學的鴻篇巨制,也是倫理的宗教化和審美化。到封建社會的末期,這樣的一種制度在社會每個方面都已經發(fā)展到了極限。宋代的營造法式以及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可以說屬于建筑著作的代表,規(guī)定了嚴格甚非常嚴厲的建筑工程的做法,這也是按照倫理的原則作為最高的文化思維尺度進行的。
二、風水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非常巨大
中華人們把大自然當做是母親和故鄉(xiāng),普遍的理解為人和自然是血肉聯系的、并且是相互對應的,人離不開自然,所以也就體現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自然相親和的這種哲學思想。如《周易》關于天和地以及人相互協(xié)調的思想以及老莊的道法自然和我自然以及返璞歸真的思想。在古代的人們只可以棲息在山洞土穴的時候,按照需求就選擇了臨水和向陽以及背風的地方進行居住,主要是為了方便保溫和防潮以及防獸還有防火,一直到了當代,人們在進行房屋的選擇和建房屋也都要看風水,在山區(qū)則主要是以山為主,選擇枕山和環(huán)水還有面屏以及向陽的地方;在平原則是以水為主要的依靠,選擇四面水繞和背河的地方,就是說要選擇整體的環(huán)境較好的地方,也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去進行建筑。這是符合科學的選擇。可以理解為風水學中有不好的東西也有合乎自然規(guī)律的東西,比如強調建筑還有其設計一定要注意建筑物和自然環(huán)境的緊密配合以及協(xié)調的關系,特別是是在風景秀麗的地方進行建筑,選址以及建筑物的體量和高度以及色調等,都一定要和景區(qū)的整體氣質進行協(xié)調統(tǒng)一,不然可能就會產生對景區(qū)景觀的人為的破壞。對風水術的科學內涵以及它的封建迷信外衣一定要進行區(qū)分。風水術在一定的含義上說就是通俗化的中國易學理論。在這樣的深厚文化的影響下,我國歷史上的興國建邦和城市選址,和相宅都運用了風水術,佛教寺院的選址以及古代建筑的每個方面也都有風水理論滲透其中。
三、農業(yè)的文化對中國古代建筑起到了決定的作用
文化的材料模式以及組成的語匯。我國古代建筑通常都是都比較平緩,又能夠讓建筑群體在地面上向周圍進行有序的展開,以象征嚴肅的人間的倫理秩序并且時我國古人又受陰陽和五行說的限制,覺得木頭蓋的房子就是陽氣的體現以及生命的所在。這就讓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黃河流域的中華先民,不但有著取之不盡的森林木材以及適合用不同的方法建筑房屋的黃土,也更喜歡用木頭建造房子,于是土和木就成了中國古代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而以土和木兩種材料的摻和選擇,也就決定了我國古代建筑的技術和結構以及空間組合還有藝術的形象。
四、以詩的性情做為主要的思想的自然風景式
園林可以說在我國古建筑中有著主要的地位,也是我國古代建筑文化風格獨特的建筑之一。我國古典園林的特點是因地制宜和掘地造山,布置房屋和花還有木,并選擇環(huán)境,組織借景,組成有著自然情趣的園林。還通過對大自然風景素材的概括以及精煉,建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景觀的展現,不只對自然的單純仿造。它總是把玲瓏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組織在山和水之間,令之每一景都有詩情畫意,任何空間空間都有浪漫的情調。這種詩情畫意通常都展示著主人以及士大夫階級的思想情調,以追求悠閑雅逸的意趣為原則,并且也讓我國古代園林的布局還有一些具體作法有著山水畫式的獨特的風格,這正如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所講,中國園林就是一幅立體的中國山水畫,這就是中國園林最基本的特點。這也是它和別的國家的自然風景式園林唯一不同的地方。并且,老舊的建筑形式和裝飾以及色彩,還有繪畫和文字、雕刻以及詩詞的方面也和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有著不能分割的關系,通過它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以及研究我國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些特征。更加準確的了解我國古代建筑的深刻的文化內涵,掌握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是研究以及設計還有保護和搶救、弘揚民族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組成。
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世界上的建筑文化的發(fā)展上,研究中國的古老建筑的平面外形還有其自身的深刻文化內涵,對我們繼承以及弘揚民族傳統(tǒng)建筑和民族精神,并且更好地吸納一些外國優(yōu)秀建筑的建筑特點,豐富還有發(fā)展民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創(chuàng)新現代建筑藝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羅哲文.論中國建筑文化中國建筑文化大觀[C]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振復.東方獨特的大地文化與大地哲學[C]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