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3 11:21:09
序論:在您撰寫西方建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植物紋樣在世界各國的建筑裝飾中大量存在,其中卷草紋是不同文化形態(tài)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裝飾紋樣,卷草紋的首次出現(xiàn),對裝飾藝術史有著極大的意義。東西方的卷草紋裝飾,彼此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對于卷草紋究竟屬于何種植物,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理解,從形式和構成規(guī)律方面看它們非常相似,都以植物藤蔓為紐帶,互相交錯,以葉片為點綴,穿插少量花蕾,具有連續(xù)性。無論東方的忍冬紋還是西方的莨苕紋,都以線條的生動構成有機紋樣,使人們感受到一種植物紋樣風格化和生成過程中所承載的人類情感。來源于/
一、古代中國和埃及的卷草紋飾
中國的卷草紋樣出現(xiàn)于公元300年前后,在宮殿、廟宇等建筑裝飾中較為常見。中國卷草紋最初稱為忍冬草紋樣,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國,多少帶有宗教的含義。任何宗教性質的符號,只要具有藝術的潛能,都能隨著時間而成為主要的或純粹裝飾性的母題。當一個母題因為與宗教意義有關而被頻繁地在各種領域別是建筑上運用時,就會產生定式。忍冬紋以及與之同源的蓮花紋樣一起,在南北朝時期得到廣泛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當時的石雕、壁畫等裝飾中。南北朝時期的裝飾藝術具有極強的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漢滅亡后,三國鼎立,數(shù)年戰(zhàn)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渴望擺脫現(xiàn)實進入美好的精神境界,此時佛教傳入中國,各地開窟造像,敦煌莫高窟便始于此時。這種風格對卷草紋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之具有自由、隨意、唯美的特點。忍冬紋的特征為三瓣葉或四瓣葉圖形,以富有變化的組織形式構成有節(jié)奏的圖案,其中有單獨紋樣、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等不同構成形式。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卷草紋不斷變化,這種最初的宗教裝飾符號,其原始的含義逐漸被淡化,到唐代演變出更加豐富的形式。唐代建筑裝飾風格華麗富貴,卷草紋樣與葡萄、蓮花、石榴、牡丹、寶相花以及祥禽瑞獸等紋樣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極富理想主義色彩的植物裝飾形象,以其流暢舒展的風格用于建筑的石雕、木雕、藻井、門飾、壁畫等方面。
古埃及人最先創(chuàng)造了紀念性建筑,他們用極其耐久的石頭建造神廟和陵墓。古埃及藝術是最先把植物的形象加以改變,使之成為裝飾形式的,有兩種植物與埃及文化緊密相連,即蓮花和紙莎草。古埃及的卷草紋樣以蓮花、棕櫚、紙莎草為主題構成藤蔓,花和花蕾點綴在卷曲的莖葉之間,形成優(yōu)美的曲線,這種紋飾被認為是卷草裝飾的基礎。蓮花和紙莎草生長于尼羅河岸邊,蓮花象征美好,紙莎草可用于書寫,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們在埃及文化中具有特別的意義,常用于建筑柱頭、柱身、壁畫、門楣等裝飾。埃及建筑裝飾本質上是象征性的,是東方文化中將宗教與政治結合起來的強有力代表,它們不僅僅是純粹的裝飾,更是為了表達民族自身的觀念、情感和思想。
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卷草紋飾
中國的建筑雕塑的大發(fā)展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佛教源于印度,傳人我國后以迅雷之勢蔓延開來,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后扎下根。佛教的興盛推動了佛教建筑的修建,而佛教建筑是離不開雕塑的,客觀上推動了建筑雕塑的繁榮。自此之后的中國古代建筑就與雕塑結下不解之緣,雕塑成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史,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人文思想對建筑雕塑的影響是很大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傳統(tǒng)儒家的社會等級思想,這種思想影響在建筑領域就是“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禮運篇》);“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禮記•禮器》)[2]。這說明私人所擁有的一切物品,必須與其身份地位相吻合,不能逾越。建筑的大小、形制,建筑裝飾的華麗程度,建筑雕塑的內容題材和繁復程度都要與主人的身份相一致,建筑也成為維護倫理綱常、禮樂秩序的工具。二是中國傳統(tǒng)認知重文學藝術輕科技工學,建筑恰恰不幸的處于工學技藝的范疇,建筑人員在古代只能被稱作“匠”,建筑也充其量就是手藝活兒,這些導致了我國古代的建筑發(fā)展和傳承一直處于師傅傳徒弟的狀態(tài),沒有像西方那樣有知識階層的充分介入,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成為一門學科。師徒式的代代相傳,往往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徒弟要秉承師傅的教誨,守“祖訓”,勢必不能跨越祖宗定下的規(guī)矩。因此,在封建社會,中國傳統(tǒng)建筑并沒產生質的飛越,無論是建筑材質、建筑形制,還是建造技術都沒有新的突破,理論上的建樹更是乏善可陳,僅有的幾部建筑方面的著作,也只是對現(xiàn)有成果的歸納總結,更多得是為了發(fā)揮規(guī)范作用。但是,這并沒有阻礙建筑雕塑的發(fā)展,中國古代建筑不乏繁復精美、巧奪天工之作。
二、中西方建筑雕塑表現(xiàn)形式之比較
(一)建筑雕塑的載體和部位
西方建筑普遍是磚石結構,石材是其建造建筑物的主要材質。因石材具有穩(wěn)定性佳、耐腐蝕風化及抗災害性良好的特性,因此西方至今仍留存于世的古代偉大建筑較多。建筑雕塑依附于石材之上,以石雕為主。早期希臘建筑以柱子作為建筑的承重構件,在這些柱子的柱頭或柱身的下半部往往會有雕刻紋樣存在,有的甚至整根柱子就是一尊完整的人物雕塑。建筑山墻的尖端會有純裝飾性的雕塑出現(xiàn),山花及檐部都有大量雕刻。羅馬時期柱子淪為裝飾,不再作為建筑的結構構件使用。中世紀的歐洲,主要建筑成就集中在教堂的建設上。12世紀以后,西歐的城市教堂以哥特式為代表,更強調世俗美和感性美,教堂的內部由垂直支柱構成框架結構,冷峻精瘦,支柱之間是大面積的窗子,這種內部結構形式使得其內部幾乎沒有墻壁,雕刻之類的建筑裝飾沒有了依附。但教堂的外部卻布滿裝飾,比如教堂的大門四周,主體建筑的外立面。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上就雕刻著彩色雕像,龕、小尖塔、華蓋上往往也會布滿雕刻,使建筑的天際線擁有跳躍的層次性,增強了教堂的莊嚴、靜穆之感。西方建筑雕塑的巔峰是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一種炫富情緒的釋放,它打破傳統(tǒng)建筑的設計思維,更注重標新立異,故而裝飾布滿建筑內外,大量使用雕刻和壁畫,華麗璀璨。許多天頂畫和壁畫采用浮雕技法,使雕塑、繪畫與建筑渾然一體。中國古代建筑多以木構架為主,墻體多為土質燒制,這與中國古代的陰陽理論有關。古代風水理論認為“,木”屬陽性,宜于活人住所建筑,而石材乃無生命之物,一般用于陵墓等陰宅的修建。古代建筑雕塑以木雕為主,同時還有彩繪、漆飾等。西周時期出現(xiàn)了板瓦和筒瓦,東周時已有附有雕刻紋樣的瓦當出現(xiàn)。我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多樣,兩屋面相交而成屋脊,兩條脊或三條脊相交必然產生一個集中的結點,對這個結點往往進行美化處理,雕刻成動植物或幾何樣式,稱之為寶頂或吻獸[3]。整個木構架體系的劃分細致,分為梁、柱、枋、檁、椽等,這些構件幾乎都是肉眼可以看到,暴露在外的,因此也是進行裝飾的首選之處。往往根據(jù)部位和形態(tài)的不同加工成動物造型、植物造型等不同形象。古代建筑的門窗也是進行雕刻的主要部位:大門上有成排的門釘,中央會有一對獸首口銜門環(huán);窗子上多用紙糊的,窗格較為密集,這密集的窗格上大都布滿雕刻紋樣。古代建筑往往有高高的基座,臺基上建有圍欄,圍欄通常雕刻紋飾;望柱的柱頭和望柱下的排水口多被雕刻成動物形象,使整個基座高臺看起來莊嚴富麗。
(二)建筑雕塑的內容題材和形式手法
1.文化的定義
對于文化的定義,似乎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給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獲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
2.中國文化定義
中國文化一般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歷史沉淀積累下來的精華,是民族未來發(fā)展的根基?!拔幕痹谥袊糯浼锸恰拔摹焙汀盎钡膹秃??!拔摹弊钟滞ā凹y”字,可引申為文、文章、文采、條文等?;?,則有變、改、生、造化等義。如《禮記?樂記》中說:“和,故百物皆化?!边@里的“化”指化生。
3.西方文化定義
西方的“文化(Culture)”一詞來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培養(yǎng)、教育、發(fā)展、尊重。在物質活動方面,“文化”意味著耕作,而在精神修養(yǎng)方面則涉及等,這是西方的文化概念中最原始、最基礎性的涵義。西方文化一般是指發(fā)源于古希臘、羅馬,秉承了中世紀的基督教傳統(tǒng),傳承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時期,經啟蒙運動發(fā)展而最終確立,并且?guī)装倌陙砼d盛于西歐、北美地區(qū)的文化系統(tǒng)。
二、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較
建筑文化是人類生活與自然環(huán)境不斷作用的產物,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靚麗風景,是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產生的物質財富,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建筑文化的內涵和風格是不同的。由于中西方社會發(fā)展的差異以及地理、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它們所呈現(xiàn)的建筑文化也是有差異的。
1.中國建筑文化
中國建筑伴隨著中華大地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而產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建筑以其獨特的構思、豐富的美學價值而成為無價之寶,它能陶冶國人的情操,提升國人的審美情趣,豐富國人的視野。傳統(tǒng)建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如北京四合院、閩南的圓樓、云南的一顆印住宅、河南和陜西的窯洞等,以及都城的規(guī)劃,宮殿的布局,皇室貴胄、達官顯貴的陵寢等,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浸潤的結果。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構筑了精美的建筑體系。中國建筑作為中國文化的物質載體和中華民族精神的物質化表現(xiàn),必然有著與西方建筑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中國建筑以其獨特的形質格局、超拔的內容體系在全球范圍內大放異彩,為世人所矚目。從建筑理念上看,傳統(tǒng)中國建筑有著濃厚的天人合一的時空觀念及和諧精神,在建筑布局上則有著濃厚的中心觀念??梢哉f,中國的建筑滲透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黎族文化的發(fā)展對于其自身的建筑有著深刻的影響。自遠古時代以來,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美麗富饒的海南島上,創(chuàng)造出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作為黎族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居住宅建筑藝術同樣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黎族人民根據(jù)地形環(huán)境、氣候條件、建筑材料等,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茅草屋。黎族人民居住的傳統(tǒng)房屋是以格木、竹子、紅白藤和茅草為建筑材料,房屋的頂部是以茅草搭建的,屋子的骨架用竹木構成,屬于中國傳統(tǒng)的竹木結構建筑。由于房子低矮,外形像船篷,內部布置像船艙,被人們稱為“船形屋”,它是黎族人民傳統(tǒng)智慧的結晶。黎族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民無與倫比的智慧和獨樹一幟的風采,也展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建筑的強烈個性和藝術魅力。
2.西方建筑文化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遵循自然式的設計原則,在園林建筑的分布上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園林建筑在園林中的分布遵循著這一原則,一般根據(jù)實際的園林景觀進行變化,建筑的功能和類型也根據(jù)園林景觀整體的布局進行選擇,與周圍的環(huán)境和諧統(tǒng)一。西方園林建筑的分布,遵循對比的原則。園林建筑一般處于園林景觀的中線或者視線的節(jié)點上,園林建筑之間相對獨立,園林建筑與園林其他景觀之間也處于獨立的狀態(tài)。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同時具有美學功能和使用功能兩個功能,具體的體現(xiàn)在美學功能、使用功能、生態(tài)功能和空間的組織功能四個方面。園林建筑本身的造型和設計發(fā)揮其美學功能,其居住、休息、宴會等作用是園林建筑使用功能的發(fā)揮。此外,中國古典園林建筑還可以起到對園林的空間進行分割、組合的作用,如墻在園林建筑中的作用,增加了中國園林的空間感。西方古典園林的園林建筑,除亭、橋等具有使用功能外,其他的園林建筑一般不具有使用功能,僅僅是作為人工景觀對園林起到點綴作用,美學意義大于實用功能。在空間上,西方建筑不具有分割、組合空間的作用,在園林景觀中獨立的存在。
東西方園林建筑之間存在差異性的首要原因,就是東西方歷史文化氛圍的不同,即文化觀念的不同直接導致的對園林藝術審美要求的不同。中國文化追求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在園林設計中較多采用曲線設計來反應自然景觀的不規(guī)則性變化,以曲線為美,園林建筑的設計包含了中國人對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變自然的觀念,在園林的設計中多采用直線的設計,以直線代表著人的意志,對自然景觀進行征服,在園林建筑的設計中以對稱、直線和幾何圖形為美。
西方園林建筑起源于古羅馬建筑,建筑材料的選擇以石頭為主。中國園林建筑受到傳統(tǒng)的自然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木式建筑的影響,園林建筑以土木為主。西方建筑以石料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園林建筑上也是這樣。以羅馬萬神廟最為代表的拱式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以石料砌筑,墻壁較厚,窗洞較小是其建筑因材料帶來的特點。西方園林建筑強調體積美感,建筑的尺寸和重量等以追求宗教氛圍的營造為主,不以實際的使用需要為主。雕塑作為西方建筑的主要裝飾方式,追求雕塑與建筑的統(tǒng)一,也是以以石料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決定的。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筑以土木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以抬梁式作為建筑的主要結構。抬梁式結構實現(xiàn)了中國園林建筑可以單間或者多間組合,還可以實現(xiàn)三角、六角、圓形、田字等多種平面結構建筑。塔最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一個代表,既是在以較輕的土木為材料,以抬梁式為主要工藝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
化學灌漿材料又稱防水漿材,其與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防水膩子或膠泥、橡塑止水帶或金屬止水帶等同屬防水建筑材料范圍.而所不同處則是化學灌漿材料具有如下特性:
①它是溶液,而且是真溶液.應永不分層,無沉淀;
②粘度很低,有些漿材粘度甚至接近水;
③固化或膠凝時間可人為控制;
④可用泵灌入裂縫,充填裂隙,堵截滲漏水,具有原位修復止水結構或單獨構建防滲帷幕之功能,特別適用于地下隱蔽工程;
⑤固化或膠凝時體積收縮很小;
⑥固化物或膠凝體本身不滲水;
⑦固化物或膠凝體耐久性良好.上述特點和功能是我們通常熟習的防水建筑材料所不具備也無法替代的,正因如此,化學灌漿材料在防水工程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并以此成為防水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2.常用化灌漿材的分類
目前國內常用的化學灌漿材料按其性能與用途大致分為兩大類,六大品種系列,上百種品牌.第一類是防滲止水型,這包括水玻璃、丙烯酸鹽、聚氨酯和木質素漿材四大品種系列.第二類是補強加固型,這包括環(huán)氧樹脂與甲基丙烯酸甲酯漿材兩大品種系列.其中水玻璃漿材又可分堿性與酸性兩大品種,聚氨酯漿材又可分油溶性、水溶性與彈性三大品種,環(huán)氧樹脂漿材又可分為非活性稀釋劑、活性稀釋劑及呋喃樹脂三大品種.必須指出,在第一類型中的水玻璃漿材也能用于補強加固工程,只是強度較低;在第二類型中的環(huán)氧樹脂漿材也能用于防滲止水工程,只是單價偏高.現(xiàn)將國內用量較大的環(huán)氧樹脂和聚氨酯漿材品牌及研發(fā)單位列于下表1和表2.
表1.國內常用環(huán)氧漿材品牌及研發(fā)單位
漿材品牌SK-1JXHK中化-798CW
研發(fā)單位中國水科院天津基礎公司杭州華東院科研所廣州中科院化學所長江科學院
表2.國內常用聚氨酯漿材品牌及研發(fā)單位
漿材品牌
PMLWHWTZS發(fā)單位天津大學華東院科研所華東院科研所上海隧道公司
3.主要用途及應用部門
由于化灌漿材具有前述七大特性,故化學灌漿漿材和技術特別適用于工程建設中的堵漏止水、帷幕防滲、基礎加固和裂縫修補四個方面.從現(xiàn)在來看,化學灌漿的應用領域主要在水電、建筑、采礦和交通四個行業(yè),具體應用領域大體如下
①大壩、水庫、涵閘等基礎防滲帷幕和基礎加固;
②大堤、渠道、渡槽等的防滲堵漏及加固;
③核電站等的封閉止水防滲[1]和基礎加固;
④地下建筑物(如地鐵、人防、隧道等)的防滲、堵漏止水、基礎加固和裂縫的補強加固;
⑤礦山、工廠有毒廢渣、廢水和城市垃圾場等截滲工程的防滲帷幕;
⑥礦井建設中的涌水堵漏、流沙治理及對軟弱地層加固、穩(wěn)定的預灌漿;
⑦石油鉆井開采中的堵漏止水、鉆孔護壁加固和驅油;
⑧橋基加固及橋體裂縫補強;
⑨機場跑道和停機坪、公路和鐵路特殊路段的軟弱地層加固、防滲和混凝土裂縫補強加固;
⑩江河海港港工建筑物(如碼頭、船閘、防波堤等)的基礎防滲和加固
4.國內化灌漿材應用概況
化學灌漿材料在防水材料中雖屬小品種,但隨我國基礎建設的發(fā)展應用量在逐年增加,年用量己遠超萬噸,現(xiàn)僅根據(jù)2004年沿海八城市12個企業(yè)或公司粗略統(tǒng)計的用量就有6635T,見表3.同時,在各部門中化學灌漿材料的應用也因工程要求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所選
表3.沿海八城市12家企業(yè)或公司2004年用漿量粗略統(tǒng)計
漿材種類水玻璃聚氨酯環(huán)氧丙烯酸鹽
用量(T)/年4000220042015
擇差別.如地下建筑業(yè)及地鐵建筑防水多選用聚氨酯漿材;采礦部門止水和交通部門修復路基多選用廉價的水玻璃漿材;水電部門修筑大壩多選用丙烯酸鹽做防滲帷幕和選用環(huán)氧漿材加固壩基;文物保護部門則選用甲基丙烯酸甲酯漿材來修復文物建筑等.化學灌漿材料在大型工程中應用量是很大的.葛洲壩電站一期工程護坦止水系統(tǒng)滲漏事故的修復,一次用彈性聚氨酯漿材20余噸;上海地鐵4號線塌方冒水事故僅止水一項用聚氨酯漿材就達102噸;三峽工程近幾年防滲堵漏和地基加固應用各種化學灌漿材料570多噸,見表4;廣東一家化灌企業(yè)
表4.三峽工程化灌漿材應用概況
漿材名稱CW環(huán)氧LW+HW聚氨酯丙烯酸鹽
主要用途地基加固止水堵漏防滲帷幕
漿材用量(T)32018070
去年僅在桂、粵、湘公路修復工程的路基加固防滲中就用了水玻璃漿材2000噸以上,由此可見一斑
5.國內化灌漿材研究概況
我國化學灌漿事業(yè)是解放后開創(chuàng)的,經50余年發(fā)展,成績斐然[2].這與一些產業(yè)部門和部份大專院校培養(yǎng)了一批從事化學灌漿技術的研究隊伍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基礎建設的發(fā)展,防水化灌漿材應用量逐年上升,漿材開發(fā)與應用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多.以近五年為例,在科技期刊雜志庫撿索中化學灌漿的研究論文約有323篇,其中漿材研究與應用占240篇,見表5.由
表5.近五年國內化灌漿材研究與應用撿索概況
漿材環(huán)氧聚氨酯水玻璃丙烯酸鹽丙凝甲凝木質素篇數(shù)1127327111052
%46.730.411.24.64.22.10.8
表5可見,從研究論文數(shù)量排序講,前三位是環(huán)氧樹脂漿材、聚氨酯漿材和水玻璃漿材,而
實際應用中則正相反,水玻璃漿材多于聚氨酯漿材,而聚氨酯漿材又多于環(huán)氧樹脂漿材.從研究與應用所獲成果水平來看也較高,世人矚目的三峽工程化學灌漿的成果就是例子.該工程在
①應用國內研制的無毒丙烯酸鹽漿材,替代有毒并有致癌可疑的丙凝漿材,首次建造大壩化學防滲帷幕[3];
②選用CW環(huán)氧漿材和水泥—化學復合灌漿技術,加固軟弱泥化斷層破碎帶;和
③采用包括化學漿材在內的五層防滲止水措施,處理好泄水閘迎水面多條混凝土活縫上[4]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其中三峽工程的高水頭混凝土活縫處理,一直是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6.化灌漿材與環(huán)境保護
化學材料中常含少量有毒害的化合物,用于防水的化學灌漿材料也不例外,因此研究與應用化灌漿材的人員一定要提高環(huán)保意識,做好防止污染的工作.積多年從事研究與應用防水化灌漿材工作的經驗,特提出如下選擇與應用化灌漿材,防止污染的四條原則[5]:
①能用水泥漿材解決工程防滲加固問題的絕不用化灌漿材;
②在滿足工程防水設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選用化灌漿材應首選無環(huán)境污染的水玻璃漿材;
③選用其它防水化灌漿材應選用無公害產品,并注意不要任意擴大應用范圍及用量;
由于高層民用建筑容納大量人員,并且火災隱患多,我國現(xiàn)有消防車滅火能力尚不能全部覆蓋高層民用建筑的所有區(qū)域,所以高層民用建筑必須立足于以自救為主,以室內消防給水設備滅火為主,外部救援為輔的消防設置方式,因此必須對高層民用建筑消防給水系統(tǒng)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層民用建筑消防給水系統(tǒng)必須嚴格執(zhí)行相應的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相應的規(guī)范標準,并且還要做到使消防給水系統(tǒng)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我國大部分高層民用建筑消防系統(tǒng)主要由消火栓系統(tǒng)與噴淋系統(tǒng)兩大部分組成。消火栓系統(tǒng)由消防水池、高位消防水池、消防泵、穩(wěn)壓系統(tǒng)、管道系統(tǒng)、消火栓等組成。噴淋系統(tǒng)由消防水池、高位消防水池(與消火栓系統(tǒng)合用)、消防泵、穩(wěn)壓系統(tǒng)、報警閥組、壓力開關、水力警鈴、信號閥、水流指示器、管道系統(tǒng)、噴淋頭、末端試水裝置、壓力流量控制部分等組成。高層建筑消防給水系統(tǒng)還包括確定消防系統(tǒng)的供水量、消防系統(tǒng)的供水壓力和高層民用建筑管線的布置方式等方面的內容。
2高層民用建筑消防的可靠性
高層民用建筑的消防給水系統(tǒng)必須具備足夠的可靠性。消防供水系統(tǒng)可靠性首先體現(xiàn)在消防供水系統(tǒng)必須具備可靠地供水水源。在發(fā)生火災的時候,水源能夠及時提供足夠多的水用于滅火。消防用水可由市政給水管網、天然水源或消防水池供給。其次,我們應在高層民用建筑消防給水系統(tǒng)的設計中,將消防給水系統(tǒng)設計的足夠合理,這樣才能使消防給水系統(tǒng)滿足足夠的可靠性要求。高層民用建筑消防給水系統(tǒng)的設計不僅是將消防給水系統(tǒng)達到最佳化,還有分析和評估消防給水系統(tǒng)的各個子系統(tǒng)的可靠性,而且還包括各種電器控制部件的可靠性,以達到提高整個消防供水系統(tǒng)工作可靠性。這種可靠性設計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整個消防供水系統(tǒng)的可靠性,而且使整個消防供水系統(tǒng)更加安全和更加節(jié)約。再次,我們在高層民用建筑消防給水系統(tǒng)中,應該采用一些質量有保障,有很高品質的消防給水設備。這樣當高層民用建筑發(fā)生火災的時候,設備能夠及時穩(wěn)定的工作,為及時撲滅火災提供了很好的保證。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提高消防供水系統(tǒng)等硬件的可靠性,還要不斷提高居民的防火意識。我們應加強相應制度建設,加強對消防給水設備的維護和保養(yǎng),尤其不能人為的有意或無意的對建筑室內消防供水設備的破壞,發(fā)現(xiàn)有被損壞的設備和設施應該及時維修和更換,確保設備能夠正常和及時的應用。
3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其他措施簡介
在高層建筑消防滅火系統(tǒng)中,我們主要采用的是以室內消火栓為主的滅火系統(tǒng)。隨著高層消防滅火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很多新型的高層建筑滅火系統(tǒng)。比如最新出現(xiàn)的高層樓宇滅火系統(tǒng),是一種利用航天發(fā)射技術、控制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針對現(xiàn)代城市環(huán)境條件下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物或其他危險場所應急救援而研制的特種消防裝備。其發(fā)射的滅火彈可攜帶高效滅火劑,在人員撤離的情況下,精確投入高層樓宇起火現(xiàn)場,進而撲滅火災,特別適合城市復雜環(huán)境條件下的消防救援,可有效解決消防車在城市交通高峰期的情況下“進不去”、“展不開”、“夠不著”等問題,大大提高滅火效率和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將給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物消防帶來重要影響。
4結論
主題詞社會建構建構主義
一
建構主義研究目前日趨龐雜,其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建構主義研究來源于眾多思想和方法的影響。就建構主義研究的興起而言,它實際上是后現(xiàn)代主義社會理論、知識社會學和哲學思潮匯流的結果。后現(xiàn)代主義的產生體現(xiàn)了人類對啟蒙運動以來的現(xiàn)代化工程(包括科學技術工程)的負面效應,如環(huán)境污染、文化侵略等的深刻反省和反思。基于這種反思,后現(xiàn)代主義社會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利奧塔、???、波德里拉、保曼、哈維等人認為西方主要工業(yè)化國家已進入后現(xiàn)代社會時期,在后現(xiàn)代社會,知識成為社會斗爭的焦點,科學成為政治的工具,其客觀性和權威性將會受到懷疑;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他們提倡對社會進行微觀研究、多元化理論視角、話語分析和本土方法考察。知識社會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培根、康德、馬克思、曼海姆等人那里。知識社會學關心的主題是揭示特定的知識和信念實體怎樣受到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只不過,知識社會學長期以來將信念分成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與包括諸如、道德哲學體系等在內的所有社會科學,認為前者是質樸的,不為任何利益考慮所玷污,而社會科學等學問則是意識形態(tài)的、受主觀思想和利益影響的,因而常常將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置于知識學的考察之外。既然在后現(xiàn)代主義那里科學的客觀性已受到懷疑,而傳統(tǒng)知識社會學又置科學技術知識于不顧,那么,建構主義來考察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建構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了。
當然,建構主義研究也從哲學中的反實證主義流派、新及現(xiàn)象學、人種學的研究方法獲得了啟示。具體說來這些觀點是:(1)科學理論的證據(jù)非決定性,即在原則上總有幾個可供選擇利用的理論與有關的證據(jù)一致;(2)觀察滲透著理論,即理論的附屬成份包含著各種形式的測量理論,有關的觀察結果是由用來檢驗的理論范式決定的,觀察在某一理論中得出,在與之競爭的和繼承的范式中其含義不同。更為具體地說,約定主義的哲學本體論和相對主義認識論肯定是直接促進了建構主義的研究。特別是庫恩、漢森、奎因、迪昂以及更早一些的波蘭細菌學家、科學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弗雷克的研究和探索表明,科學事實、科學評價標準和科學理論范式都是相對的,不可通約的或非中性的,這樣用單純的理性邏輯就不足以說明科學認知的真實情況。于是,從庫恩等人思想中獲得靈感的建構主義學者們,大膽地對默頓科學社會學、傳統(tǒng)知識社會學等進行了批判和挖掘。其涉及問題范圍之廣,觀點、命題之深,聲勢之大,以致許多人認為科學社會學已進入“后庫恩時代”。后來,出于對技術決定論(強調技術發(fā)展是自主的,它影響著社會變遷,但不受社會影響)的不滿,技術社會學也被卷入到了建構主義研究中。
2.建構主義學者在地理分布上較為廣泛。建構主義作為一個思想流派,由于其主要觀點、方法來源不同,很難像科學學(代表人物是英國的貝爾納)、傳統(tǒng)科學社會學(代表人物是默頓)追塑到某個國或某個代表人物,其成員分散在歐美不同國家。在英國,主要是愛丁堡學派,其成員是埃奇、布魯爾、巴恩斯、夏平、柯林斯等人,他們從批判傳統(tǒng)知識社會學,特別是曼海姆思想出發(fā),并從庫恩思想得到啟發(fā),對科學知識的實質進行研究。在法國,拉圖爾、卡隆等人接受加芬克爾、福柯的本土方法對科學實驗室進行人類學的考察。在美國,謝廷娜(一位建構主義女學者)、陳誠、瑞斯蒂等也進行著與拉圖爾類似的工作。另外,英國的馬爾凱、伍爾加,美國的平齊、休斯,荷蘭的比克,德國的魏因加特等大批學者都在從事不同的建構主義研究。當然,建構主義既然以一個思想學派出現(xiàn),也存在諸多合作和交流,如拉圖爾與伍爾加合作考察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共同發(fā)表《實驗室生活》一書,謝廷娜和馬爾凱一起主編《觀察到的科學》一書等等。
3.建構主義研究方法多樣化。盡管建構主義是建立在知識是社會地建構成的這一總觀點之上的,但其方法卻是經驗的。這樣,建構主義研究方法便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建構主義對科學的社會分析,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實驗室研究,由拉圖爾、伍爾加發(fā)起,像人類學家考察原始部落一樣。保持一種不介入的客觀觀察立場,根據(jù)觀察日記進行研究;爭論研究,即柯林斯的相對主義經驗綱領,從微觀角度分析科學知識如何達成一致;話語分析(或稱修辭學方法),由馬爾凱等人發(fā)展而來,把科學活動參與者的“日常話語”作為主題,分析科學解釋是如何隨社會背景的變化而變化。在對技術的社會研究中,建構主義采取的方法主要是:社會建構方法,這是平齊和比克把相對主義經驗綱領引入技術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技術人工制品如何在社會、文化方面得到解釋;系統(tǒng)方法,休斯在技術史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把技術看作一個系統(tǒng)(如電力系統(tǒng)),進行經濟、政治、社會的分析;操作子網絡方法,它與拉圖爾、卡隆、勞等人的研究工作相關,他們把技術、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看作整體的“異質操作子”網絡,分析技術在其中的作用。另外,愛丁堡學派早期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強綱領以及隨后的弱綱領也都是建構主義者曾采用的方法。
正是建構主義這種經驗研究方法的多樣化特點,導致了其研究成果缺乏統(tǒng)一的理論凝聚。目前建構主義的各種觀點和學術成果,散見于有關學者的案例考察和各種論文集里。拉圖爾和伍爾加的《實驗室生活》是對索爾克研究所格列明實驗室考察的結果,拉圖爾的《行動中的科學》也不過是對這種考察的進一步概括,至于前面提到的《觀察到的科學》以及平齊和比克主編的《技術系統(tǒng)和社會建構》等則均為集納諸多建構主義學者及相關學者經驗研究成果的論文集。因此,建構主義的學術觀點具有相當?shù)姆稚⑿浴?/p>
二
建構主義研究就其建構對象而言也呈現(xiàn)出某種復雜性。在建構主義的視野中,似乎借助行為者的互動而形成的制度(包括知識、方法、學科、習俗和規(guī)則),科學家基于數(shù)據(jù)和觀察構造的理論和敘述,實驗室中由于物質參與而產生的人工制品,思想和表象的客體都是建構成的。但是,從這種復雜性中仍可窺見出建構主義存在著強與弱的分野。
1.弱建構主義。弱建構主義強調的是知識產生的社會背景或社會原因,主要著重于宏觀社會學的把握,但并不否認其客觀性或邏輯性的原因。
這類建構主義觀點最早見于貝格爾和魯克曼的知識社會學論述中。在1996年出版的《現(xiàn)實的社會建構》一書中,他們提出現(xiàn)實是社會地建構成的,知識社會學關心的主題是社會建構過程。這里的現(xiàn)實是指主觀現(xiàn)實(即人們關于世界的信念),而不是客觀現(xiàn)實。所謂現(xiàn)實的社會建構就是這種主觀現(xiàn)實作為人工的產物雖然獨立于我們的意志,但都是在社會情景中發(fā)展、傳輸和保持的。[1]就是說,要建構其中某種主觀現(xiàn)實X僅需知道以下事情即可:(1)X的知識,這種知識即便在X不存在時,也能產生某種行為能力;(2)X的合理性常識;(3)傳播X知識的手段。只要具備這些條件,X的知識便可在社會共同體“固定”或普遍存在下來。在貝格爾和魯克曼的建構意義上,社會中有許多東西如習俗、規(guī)則、方法甚至情感、性角色、權力、科學等等都可看作是社會建構的。
當愛丁堡學派沖破傳統(tǒng)知識社會學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明顯區(qū)分后,巴恩斯、布魯爾、柯林斯等采取了與貝格爾和魯克曼相類似的方法來考察自然科學知識,即用社會背景來解釋科學知識內容。巴恩斯在論及庫恩對科學知識結果解釋的批評時說:“他所描述的科學中基本理論的變遷,不再是對增長的關于實在知識的簡單響應,而是用關于推理的評價的背景負荷才能表達的?!盵2]也即是說,既然自然科學并非以純結果的方式變化,那么考察自然科學知識的產生及其維持便一定要求助于社會背景。巴恩斯引進了“利益”概念,布魯爾認為除了一些社會原則外,還包括精神的、人類學的、生物學的、認知的和感覺經驗等因素??铝炙垢岢隽艘粋€“非科學”的標準清單:“基于從前合作對合作者實驗能力和忠誠的信任、實驗者的個性和智力、管理大實驗室的聲譽、科學家是否在工業(yè)界或學術界工作過、過去的失敗經歷、內部資料、科學成果的風格和表現(xiàn)、實驗心理方法、民族性”等等。[3]
盡管愛丁堡學派的工作是建構主義的,但并沒有使用“社會建構”這一比喻。首先使用“社會建構”一詞進行建構主義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的是孟德爾遜和達勒。他們的論文被收集在1977年由孟德爾遜、魏因加特和懷特利主編的《科學社會學年鑒》第一卷,取名為“科學知識的社會生產”。孟德爾遜和達勒認為,現(xiàn)代科學的建制、認知和知識主張并不能通過科學史論得到適當?shù)恼f明,它們作為人工的產物必有其社會因果關系,因而是社會建構成的。
孟德爾遜等用“社會建構”批評科學史論的不適當性在今天看來雖然已無必要,但卻激起了對科學話語、文本的建構主義研究。以往的科學史論者的研究,通常都以科學家的論著或談話錄、回憶錄為依據(jù)的。而馬爾凱則認為科學家的話語實際上變化很大,其內容和真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談論者面對面的互動,因而通過分析、比較科學家就某項研究正式發(fā)表的論文與直接訪問科學家關于該研究的談話記錄,可以真實地說明科學家工作的實際情形,了解科學建構的社會特性。馬爾凱和吉爾伯特通過對一個生物化學小組的34名有建樹的研究者的訪問,把科學家話語分成經驗性的和偶然性的兩種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科學家在解釋正確信念時,通常依據(jù)的是經驗性話語,而在說明錯誤信念時,通常依據(jù)的是偶然性話語,即把科學家犯錯誤的原因歸于各種個人的和社會的偶然因素。[4]
邁耶斯在《寫作生物學:科學知識社會建構的文本》一書中試圖表明,社會的考慮(主要是考慮讀者的鑒賞和興趣)怎樣“構成”科學主張、討論和論文或專著的寫作。他說:“在很大程度上,我的研究基點是假定科學是在論文或見解修改和爭論反語重釋的聲言和協(xié)商的社會過程中建構的。對于這一基點,讀者將會感到驚異。”[5]這里,邁耶斯似乎指明,科學文本的社會建構是說它在公開發(fā)表之前就經過討論、協(xié)商、改變和削弱等,科學文本不僅源于客體素材,而且也經歷了科學家和評論者的審視。
可以看到,弱建構主義在探討科學知識的社會原因時,往往給科學的客觀性、理性和邏輯因素留有適當?shù)挠嗟亍2剪敔柕膹娋V領中的公平性、對稱性原則實際上要求對科學的真理和謬誤、真實信念和錯誤信念、理性和非理性、成功和失敗都做出說明,馬爾凱在歸納經驗性話語時則說明了實驗數(shù)據(jù)是在邏輯和時間優(yōu)先情況下給出的。另外,愛丁堡學派并沒有回答在什么時機,讓社會背景因素怎樣進入知識客體中。這就是有些強建構主義學者為什么并不把弱建構主義納入建構主義研究的原因。
.強建構主義。強建構主義是在微觀層次上對科學知識所做的經驗研究,認為科學知識或技術人工制品能夠顯示出其建構完全是社會性的。這類學者主要是謝廷娜、拉圖爾、伍爾加、平齊、比克等人。
謝廷娜將其工作貼上“建構主義”的標簽,而非“社會建構主義”。其原因是她想避免將其研究同“社會背景”之類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以示同愛丁堡學派的工作相區(qū)別。謝廷娜認為微觀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科學爭論研究,說明知識的一致性是如何達成的;其二是選擇科學工作的真實地點如實驗室作為研究對象,說明科學知識是怎樣建構的。她研究的是后一方面,稱其研究成果為建構主義綱領。她歸納了科學建構的社會特征,即科學研究工作并不指向“現(xiàn)實”,而是指向陳述的操作,這種操作不僅使科學家進入大量面對面的協(xié)商和互動,還包括更廣泛的、超越處所的關系,與經紀人、工業(yè)界代表、出版商、地方管理者等發(fā)生聯(lián)系。[6]
與謝廷娜一樣,拉圖爾也想避免將其建構主義研究同“社會背景”相提并論。他和伍爾加的《實驗室生活》(1979年首版)的副標題是“科學事實的社會建構”,當1986年再版時把其中的“社會”一詞刪去了。但不管怎樣,該書的主題仍然指明:科學事實是一種建構的產物,是各種利益集團間協(xié)商的產物。通過對索爾克研究所格列明實驗室的人類學考察,拉圖爾及其合作者伍爾加用整整一章專門論述了TRF(促甲狀腺釋放因子)的建構過程。[7]
在對《實驗室生活》一書的合作之后,拉圖爾與伍爾加的研究綱領開始分道揚鑣了。拉圖爾轉向了操作子網絡,把其中的科學家當作“資源積累者”進行了“馬基雅維利”式的描述。[8]由于這一綱領不再具有明顯的建構主義風格,這里不加論及,與此不同,伍爾加卻對表象進行了建構主義的研究。
概括地說,客體(自然世界)與表現(xiàn)(科學知識)之間的關系包含兩種圖式:
(1)表象客體或者科學知識自然世界
(2)表象客體或者科學知識自然世界
第一種圖式認為客體獨立于表象,自然知識似乎與自然世界沒有多少關系;第二種圖式表明表象是客體的組成部分和要素,在自然知識與自然世界之間沒有誰是第一性的、誰是本質的區(qū)別。伍爾加認為,前者是過去的科學社會學(包括愛丁堡學派)堅持的“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和本體論上的實在主義”圖式,后者才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應遵循的模式。[9]對此,他提出兩條證據(jù)。首先,沒有表象,客體就是無用的,我們無法獨立于客體。其次是對同一客體的解釋存在著某種“柔性”,即科學陳述的多樣性,這導致人們去懷疑任何“假定”的客觀事物的存在。在這里,伍爾加是想說明表象構成或建構了客體,即世界是被建構著的。
到80年代中期,科學知識社會學已經成功地披上建構主義的桂冠,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著作的標題或導言紛紛以“……的社會建構”而呈現(xiàn)于世。就是對技術進行社會研究的人們也未能逃脫這股潮流。因而,比克、休斯和平齊在《技術系統(tǒng)的社會建構》一書中希望提倡一種新的建構主義研究綱領。
誠如前面所言,《技術系統(tǒng)的社會建構》并不代表一種一貫的研究綱領。這里將集中考察平齊和比克的論文《事實與人工制品的社會建構:或者科學社會學與技術社會學怎樣得到互惠》。在該文中,他們提出了與布魯爾幾乎相近的“建構主義強綱領”:“在這一綱領里,所有知識和所有知識假設都將被看作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就是說,關于知識假設的起源、接受和拒絕的全部解釋都可以從社會世界領域尋找得到,而無需借助自然世界?!盵10]不過,他們卻又借用了柯林斯的經驗相對主義的一些概念,并稱之為“技術的社會建構方法”:“這一方法的關鍵概念是‘解釋柔性’、‘終止機制’的‘相關社會群體’。其核心信條之一是技術人工制品對社會學分析是公開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技術的使用上,而且特別關及其設計和工藝‘內容’”。[11]平齊和比克用這種方法說明了自行車的歷史,表明了自行車是試錯的產物,新的嘗試所以失敗是因為它們沒有解決這個或那個社會群體提出的問題。因而每種技術產品都是“決定滲透”的結果,而非單向模式發(fā)展的邏輯程序。
總之,強建構主義雖然都標謗自己是完全的建構主義,但最終都是以對微觀社會學問題的關注來解釋宏觀社會學的構架。這一點從謝廷娜、伍爾加、平齊和比克的觀點可以明顯看出。特別是謝廷娜以實驗室活動為基礎來展示科學知識和建構與社會存在著的廣泛聯(lián)系,試圖消除科學知識發(fā)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把科學知識發(fā)展的認識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這可能既是目前大多數(shù)科學社會學家和“理想”,又說明強建構主義與弱建構主義不無兩致的“模糊性”。
三
簡單地說,建構主義尖銳地批判了個人主義的、觀念論的、實證論的和樸素實在論的科學或技術說明。他們對科學技術事業(yè)的因果解釋的社會資源的展示和說明,擴大了社會學研究的視野。但是,建構主義作為一種研究傾向或理論框架,又存在很多缺陷。
1.夸大社會偶然性因素。建構主義研究實際上是把科學技術的本體論相對化,以及把社會因素理性化。弱建構主義者,特別是愛丁堡學派的強綱領一方面想使它成為社會學乃至全部社會科學研究的典范,成為理性和科學的體現(xiàn),同時在另一方面卻又否認科學知識與一般知識的區(qū)別,使科學等同于其他文化科學。強建構主義者則是在強調科學或技術的社會建構的同時,把客觀的自然因素放置一邊。謝廷娜、拉圖爾等人提倡用參與式觀察對科學家的廣泛訪問來理解科學,但對自然界在科學活動中的地位的認識,卻僅僅停留在關于自然界的人工或語言建構之上。而平齊、比克的研究則表明,技術社會學應著重于社會因素怎樣建構人工制品,而對技術的工藝內容可以置之不顧。建構主義這種對科學技術產生所做的過份的“社會學簡化”不可避免地否定或抹殺了科學技術的本體論方面的因素,忽視了科學技術的物質基礎,從而把科學技術看成完全由各種社會偶然性因素組成的東西。
應該說,在當代有關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的文化爭論中,建構主義有著強烈的后現(xiàn)代主義傾向。后現(xiàn)代主義者以對真理、客觀性、因果性、合理和進步等的懷疑和批判為特征。鑒于強建構主義堅決地解構了科學合理性觀念本身,那么強建構主義實際上就成了通往后現(xiàn)代主義一邊的橋梁。但對于弱建構主義,有的學者認為它致力于對科學的宏觀因果解釋,因而應被劃分到現(xiàn)代主義一邊。可是,如果考慮到并不是所有后現(xiàn)代主義都強調對現(xiàn)代科學的解構,特別是進入90年代后還出現(xiàn)了繼承現(xiàn)代主義但又超越現(xiàn)代主義的“建構性后現(xiàn)代哲學”,[12]則恐怕弱建構主義也逃脫不了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干系。更何況弱建構主義也有著割裂科學與理性之嫌。
2.對于科學技術的解釋范圍較為狹窄。強建構主義研究過份強調實驗室、人工制品在理論上的重要性。如拉圖爾對實驗室的人類學考察,雖然有助于我們理解科學家的行為,但這種微觀研究與科學的組織、結構、共同體等宏觀研究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平齊、比克在進行技術社會學研究時對相關社會的社會群體的關鍵作用給予了充分關注,但對技術發(fā)展有著強烈影響的經濟制度、政府政策等宏觀條件均未被列入技術的社會建構研究的議事日程。至于弱建構主義對科學的社會研究雖然貌似新鮮,其實在默頓的大部分科學社會學研究中都已論述過。早在1945年,默頓就描述了知識社會學的研究程序,說明了可以作為社會學分析的精神產品應包括信仰、意識形態(tài)、宗教道德及實證科學,還分析了精神產品的存在基礎,如群體結構、權力結構、競爭、沖突和利益等。
3.忽視科學技術后果及其評價。建構主義的理論和方法適合于解釋科學知識的起源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動力,以致對于科技產品對人的自我意識、社區(qū)組織、日常生活、權力分布有何特別意義的問題很少給予關注。在許多建構主義者那里,關于科技成果的研究進入“死結”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以致把科學技術選擇的社會后果幾乎完全置之腦后。
與此相關,建構主義還貶低對科學技術的道德評價。愛丁堡學派的強綱領和柯林斯的經驗相對主義綱領在對待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理論是否真理等方面采取了中立的態(tài)度,即認為科學本身無所謂惡,是價值中立的。平齊、比克將柯林斯的綱領外推用于技術的社會研究時,對技術成果的最終善惡又采取了不可知論的態(tài)度,因而不去探討有關技術的地位、技術選擇的正誤這樣的問題。不管怎么說,建構主義開創(chuàng)的對科學技術研究的新方向,對于人們從內部理解科學技術及其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有著莫大的啟示。
參考文獻
[1]P.L.BergerandTh.Luckmann.TheSocialConstructionofReality:aTreatiseinSociologyofKnowledge.Doubleday,1996,2—3.
[2]J.R.Brown(ed).ScientificRationality:theSociologi-calTurn,D.ReidelPublishingCompany,1984,7.
[3]H.M.Collins.ChangingOrder,SagePublication,1985,87.
[4]J.PotterandM.Wetnerell.DiscourseandSocialPsych-ology,SagePublication,1987,chapter7.
[5]G.Myers.WritingBiology:TextsintheSocialConstr-uctionofScientificKnowledge,the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1990,141.
[6]K.D.Knorr—Cetina.TheManufactureofKnowledge,PergamonPress,1981.
[7]B.LatourandS.Woolgar.LaboratoryLife:theConstr-uctionofScientificFact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6,105—150.
[8]B.Latour.ThePasteurizationofFranc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8.
[9]S.Woolgar.Science:theVeryIdea,EllisHorwood,198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