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綜合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6:27:16

序論:在您撰寫綜合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綜合教育論文

第1篇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理論的同時,適當開展實踐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搜集整理資料、ppt制作、團隊協(xié)作能力,逐步形成一邊理論探討,一邊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

(一)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1.課程導入時的討論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從“破冰”開始,“破冰課”指的就是這門課程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始即第一堂課。所謂破冰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要消除師生間的陌生感,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二是消除學生與課程教學之間的陌生感,通過采取有效的手段與方法,解決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捌票n”的效果怎么樣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順利與否以及今后的教學效果,因此能不能上好第一堂課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破冰課”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取決于該課程學科特點、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地位及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征等。本人通過幾輪的探索與實踐,確立較為有效的“破冰課”模式,根據綜合文科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人文地理學課是在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設,而這個時候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并形成了班級學習風氣、課堂氛圍,這些情況要求教師在開學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本專業(yè)本班級的各種情況,即備學生。在此基礎上,結合人文地理學地域性學科特點,講授緒論時,采用以生源地為單位的小組討論的方式,如討論自己家鄉(xiāng)的農業(yè)、工業(yè)、、人口密集程度及其原因、民風民俗、旅游開況后派代表發(fā)言,輕松實現預期目標:一是使學生的注意力從假期生活引到課堂上來;二是通過同鄉(xiāng)之間聊家鄉(xiāng)、在全班討論,輕松交代人文地理學學什么和為什么學、怎么學的問題,使他們認識到其實人文地理學和我們日常生活是緊密聯系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2.教學過程中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主要有:對于國內外時事熱點,運用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進行討論,運用聚落地理學知識,從我國城市化進程角度分析土地城市化與人的城市化之間的矛盾;談家鄉(xiāng)的民俗民風、產業(yè)結構、資源特色、區(qū)位優(yōu)勢,分析家鄉(xiāng)城市地域格局和前景;分小組討論分析家鄉(xiāng)的地名及其由來,從而掌握地名景觀這一內容;上網搜集逆城市化現象資料,分析逆城市化現象出現的原因及其發(fā)展趨勢等。組織有針對性的課堂討論既能避免教師傳授知識陳舊,又能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通過鼓勵調動同學們參與積極性。在討論步驟上,先由同學們分組討論,后由每小組代表發(fā)言,最后由教師點評、總結;對參與積極性高的、有自己觀點的同學給予加分鼓勵,刺激同學們討論、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開展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其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地理教師及相關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內容。教學又是“教”與“學”的結合,在“教”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思維訓練、利用ppt講解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議論紛紛。人文地理學實踐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實際上就是一個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根據實踐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形式,如通過搜集整理資料上講臺講解民俗;從自然、資源條件差異,社會經濟發(fā)展條件差異、區(qū)位差異等方面,查閱城市規(guī)劃資料,分析并解釋呼和浩特市城市向東南發(fā)展的合理性;調查旅游資源及旅游線路的開發(fā),分析客源市場的特點,總結旅游業(yè)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比較世界三大宗教的中心思想和傳播方式,分析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調查內蒙古地區(qū)工業(yè)布局特點及其原因等實踐教學的形式有演講、講課、社會調查等。實踐教學中還要求有ppt、文檔,必須通過團隊協(xié)作完成并展示,引導學生從人文地理學視角思考當前的很多社會問題。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也訓練了學生團隊協(xié)作與溝通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能讓學生了解人文地理學在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中的應用價值。如果僅僅依靠課堂理論教學,缺少適當時間、適當內容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不但不能突出人文地理學應用性,綜合文科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也難以落到實處。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三年制的綜合文科教育專業(yè)而言,人文地理學教學中專業(yè)的外業(yè)實習不可能像地理學專業(yè)的人文地理學一樣進行較系統(tǒng)的野外實踐,但是在當下,光憑傳統(tǒng)的講授與板書結合的手段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很難吸引學生。而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多媒體課件以其圖文并茂又可以借助影音文件的優(yōu)勢,直接影響學生感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經費實現野外實踐的不足。例如在講述宗教景觀、不同區(qū)域民居的比較、旅游景觀等教學內容時就得利用影音和圖片結合的多媒體課件進行生動的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二、探索和建構新的考核模式,促使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

第2篇

關于語文的綜合性,課程標準較之歷屆大綱,提得更為明確,具有新意。

過去,我國中小學課程設計過于注重學科課程,忽視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定格在書本世界里,斷絕了和生活世界的聯系。課程學習強調理論性,忽視實踐性,注重認知,忽視學生個體對客觀世界的體驗、感悟,使課程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失去了實踐和應用的價值。學生在書本海洋里徜徉,而根本不去關注周圍世界、祖國前途、人類命運。即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掌握了一些能力,但由于缺乏綜合實踐,很難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過去我們對語文綜合性的理解,主要是就語文作為思想和信息的載體所負載的內容而言,是從語文學科的知識性講的。這也是綜合,只不過是綜合的一個方面。心理學家J·M·索里和C·W·特爾福德指出:“人是統(tǒng)一的單元,當他有所活動時,是整個人在反應……當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由于經驗而有所變化時,其運動的、觀念的和情感的方面都要發(fā)生變化。”又指出:“人的每一活動總是程度不同地包含著運動的、觀念的和情感的變化。”課程標準正是從一個新的維度論述語文教學的更大的綜合,這主要有三個方面。

1.知識與能力

知識是基礎,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相輔相成。過去語文教學偏重知識傳授,把語文教材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并形成自認為很嚴密的知識體系。這種做法,導致語法術語、文學概念、文章作法等充塞課堂,導致閱讀教學中的繁瑣分析,作文教學則大講“開頭幾法”“過渡幾法”“結尾幾法”等所謂謀篇布局的知識,使語文教學耗時多而成效少。

對于語文知識,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是要明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而是為了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健全人格。

有序。即按照學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由淺入深地傳授有關知識。例如,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重點,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漢字的筆順筆畫、偏旁部首的知識;低、中年段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標點符號的知識;五、六年級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7-9年級要求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了解詞的基本分類、短語和單句的基本結構;等等。

有度。語文教學中傳授語文基礎知識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拔高要求,不要把知識體系化,不要脫離能力培養(yǎng)去孤立地傳授知識。提倡在學生言語實踐活動中傳授知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關注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知識就是動態(tài)的、活的、有用的,否則就是靜止的、僵化的、無用的。

過去我們對語文能力的分項研究比較多,綜合性研究比較少。今后應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研究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研究字詞句篇知識和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及其互補互促的特點和規(guī)律。

2.情感與態(tài)度

過去,我們對此不夠重視。從理論上講,學生對語文的情感和態(tài)度對學習語文至關重要。不可設想,一個對語文情感冷漠、態(tài)度消極的學生可以學好語文。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學生對課程的情感和態(tài)度被排除在教學關注范圍之外,既無針對性的培養(yǎng),又無科學性的檢測,更無實效性的成果。

相對而言,知識、能力是基礎。學生在認知過程和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情緒體驗和價值判斷,從而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態(tài)度。所謂“端正學習態(tài)度”,試問,態(tài)度從何而來?是靠老師的要求嗎?是靠抽象說教嗎?態(tài)度是內在的心理需求,是學生對語文發(fā)生了興趣、產生了積極的情緒體驗之后自然形成的,而非單純外在的表態(tài)。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因為語言文字,除了達意,還有傳情的功能。語文教材大多是文質兼美的選文,課文里既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學生從認知入手,借助形象,引發(fā)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開想像,啟動思維,從中感受、體會、感悟、理解并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

由情感驅動、引感共鳴,從而產生物我兩忘、如癡如醉的境界,反過來也可以深化認識。這既是一種認知的把握方式,也是一種感情的把握方式。如尼·阿·德米特里耶娃所說,是“通過情感的向往,通過情緒來完成的。這種情緒以不可抗拒的支配力量,抓住人的整個心靈,并且發(fā)生在順序地展開的邏輯思維之前,往往預定著思維和意志的方向(即也決定著道德行為)”。

當然,這種情感共鳴、物我兩忘的境界,并不是每篇課文都能出現,也不是整堂課自始至終都會保持。但是,這種現象在語文教學中并不少見,尤其是學習文學性課文時容易發(fā)生。此時,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態(tài)度、意愿都化為生命的激情,這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新的美的境界。

3.過程和方法

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產生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等,都產生于一定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及其生理心理特點、教學的目的要求決定教學過程的安排和教學策略的選擇,而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策略的選擇又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教學個性,同時也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和態(tài)度。

在教學中,雖然教學過程是統(tǒng)一的,教學步驟是一致的,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卻是千差萬別的。思維活動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動的樣式各異,意志活動的強弱也不一樣。教師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縛或代替學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規(guī)范和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要過早地去追求統(tǒng)一的認識、統(tǒng)一的結論,應允許不同的認識和認識的不同水平的同時存在。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認識上的參差不齊是正常的。勉強讓后進生靠攏優(yōu)秀生,或讓優(yōu)秀生降低到后進生水平都是不恰當的。所謂的“統(tǒng)一認識”也是虛偽的、脆弱的。因為任何認識都離不開個體的知識和經驗,離不開個體的思維方法和習慣,離不開個體的心理能力。那種認為統(tǒng)一的材料必然產生統(tǒng)一的認識的觀點是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敖y(tǒng)一”掩蓋了學生個體認識的差異性,沖淡了學生的認識過程,所以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為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和歷次教學大綱一樣,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倡啟發(fā)式教學;和歷次教學大綱不一樣,把“討論式教學”提到應有的地位。

關于“討論式”,以高年級為宜,但在低、中年級嘗試進行一些合作討論的練習活動也是允許的。現在小組合作研討的樣式在許多學校盛行。學生同桌兩人或前后桌四人一起討論,作為一種“合作學習”的雛形,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口語交際能力、探究能力是有益的。其中,關鍵的問題是:學生討論的問題從何而來,是教師從主觀愿望出發(fā)硬塞給學生的,還是來自學生、是學生急于釋疑求解的問題?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常常會從不同角度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老師善于梳理,提出一個或兩個帶有共性的問題,同樣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否則,由于學生思路突然分岔,加之時間太短,來不及組織內部語言,更談不上去聽取別人的發(fā)言,討論就會流于形式。

第3篇

1.1研究對象隨機選取本院2010-09~2013-09間收治的99例接受手外科治療的患者,男54例,女45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2.5±9.2)歲。手部損傷部位:手掌17例,手背32例,手掌與手背21例,掌背與指背29例。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健康教育組(n=44)與對照組(n=45),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一般情況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路徑,護理人員在治療前就手術相關注意事項與患者進行簡單的交談,并發(fā)放手外科治療手冊共患者自行閱讀。健康教育組患者行綜合護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

(1)入院宣教:護士在患者入院時向其介紹手部外科手術相關的注意事項,并幫助其掌握;介紹其主治醫(yī)生,帶患者回病房時讓患者熟悉住院環(huán)境,使其較快地適應醫(yī)院,將心態(tài)調整到最佳狀況以便接受治療。

(2)心理干預:由于手外科患者手部活動在受傷后突然出現不便,普遍存在著一定的恐懼和心理障礙,擔心預后和手功能的恢復。責任護士應依據每個患者的狀況,制訂詳細的心理治療計劃。通過及時的溝通和良好的態(tài)度,獲得患者的信任,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并緩解其心理負擔,消除焦慮、恐懼等負性心理,通過向患者介紹以往治療的成功病例,向患者說明在遵醫(yī)囑積極治療的情況下,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以增強其信心與治療的依從性。

(3)術后宣教:患者手術回到病房后,責任護士應主動問其需要,并講解術后注意事項。

(4)用藥宣教:由于患者一般對藥物使用不夠了解,需要護士在治療之前就及時告知患者相關藥物的治療作用及用藥時的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使患者在了解的情況下資源配合治療,同時還可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與控制。

(5)出院宣教:護士應在患者出院后給予及時指導,就復診時間、自我護理及飲食注意事項等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講解,并告知出院后有關康復與功能鍛煉的方法與注意事項,留取聯系方式,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囑咐患者及時與責任醫(yī)師聯系,而護理人員則通過電話隨訪其康復狀況。

1.3評價指標①血管危象:主要依據毛細血管反應的快慢(正常1~3秒),<1秒為動脈危象,>3秒為靜脈危象。②手部功能評定標準:評定感覺恢復、外觀、運動功能、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日常生活活動、恢復工作情況等六個項目,滿分100分,100~80分為優(yōu),79~60分為良,59~40分為差,<40分為劣。

1.4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16.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兩組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照組與健康教育組患者血管危象發(fā)生情況健康教育組患者血管危象發(fā)生率為2.27%,對照組患者血管危象發(fā)生率為15.56%,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79,P<0.05)。

2.2對照組與健康教育組患者手功能恢復狀況比較健康教育組患者手功能恢復狀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u=405,P<0.05)。

3討論

第4篇

活潑好動是學前兒童個性上的一大特點,他們討厭一成不變。為孩子們營造自然的學習環(huán)境,有聲有色的授課氛圍,這種“情景教學法”不僅能夠觀察到孩子們的喜好,還可以間接激發(fā)出孩子們的熱情。采用觀察、創(chuàng)造性地提問等一些辦法,使得孩子們按照內心真實想法說出他們喜歡的事物,隨之再進入主題,用版畫藝術語言加工完善之,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比如教授綜合版畫“劃劃印印”這節(jié)課時,可以根據學齡前兒童的喜好,拿繪畫筆于吹塑紙上隨性地描出許許多多樣式不一的線條,然后挑取其中較為優(yōu)秀的作品在班級中傳閱,并予以積極的贊揚,這樣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就會大大提升[2]。然后老師再把自己之前繪制好的線條或者準備好的PPT給孩子們展示,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很自然地把孩子們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二是便于老師觀察孩子們此時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tài)度?;钴S、游戲式的授課方式,對于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具有十分顯著的成效。

二、互助合作的學習方法

教授綜合版畫這一課時,孩子們并非是單獨的一個人,孩子們應該和老師、小伙伴兒們一起學習繪畫,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特別是在教授吹塑紙版畫課程時,這種互助合作的學習方法尤為必要。依舊用“劃劃印印”為例,準備好版材后,描出各種形狀。因為未曾做過版畫,孩子們這時肯定有些不清楚,老師可以首先演示一下,然后邀請若干兒童模仿老師做一次,這樣直觀形象地展現制作過程,便于老師及時發(fā)現問題。在學前兒童動手制作這個過程中,他們或許忘記某個步驟,這時通過老師和其他孩子的提醒,就可以印制成功。再如講授“我愛勞動”這一課,可以采取分組相互學習的方式。每個團隊設一位小組長,他要把主題、剪、拼貼、印制等,根據隊員的特長進行分工,然后大家齊心協(xié)力制作版畫。還可以采取一些激勵的方式,比如各隊之間比賽哪個隊做得快、做得好,以這種方式來激勵孩子們的制作熱情。

三、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藝術資源

第5篇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由完全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發(fā)展走向了多元、融合、生態(tài)的發(fā)展趨向。尤其是21世紀初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精神,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并且要求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要體現整合性,突顯幼兒的主體性地位,關注藝術與幼兒生活及經驗的關聯性。

(一)學前綜合藝術教育的整合性學前兒童藝術教育逐漸重視與幼兒生活的聯系,注重幼兒的經驗,提倡學前藝術活動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并且,注重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的感受、體驗、情感、想象,關注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生成性,有利于兒幼兒整體性的和諧發(fā)展。學前綜合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實現藝術領域內各藝術門類的的綜合,也可以實現藝術領域與其他領域間的綜合,也可以是不同領域的內容都圍繞一個核心整合在一起的超領域綜合?!毒V要》(2001)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劃分為五大領域,“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薄毒V要》(2001)的提出,明顯地體現了學前藝術教育的綜合傾向,更多地著眼于兒童的發(fā)展安排教育內容。

(二)學前藝術教育突顯幼兒的主體性地位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強調以幼兒為主體,強調幼兒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關注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個性化表現,旨在讓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獲得有益于其身心和諧發(fā)展的經驗。例如,幼兒園綜合藝術教育課程以“主題”的形式建構幼兒的生活經驗,注重藝術教育的生活化、經驗化,教師努力發(fā)揮兒童的課程主體地位,從關注文本到關注幼兒,堅持預設與生成的結合,以促進兒童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學前藝術教育內容突出關注藝術與生活及經驗的關聯性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可見藝術。學前藝術教育只有與日常生活連接,才能汲取和擴展藝術想象、藝術創(chuàng)作的素材與靈感,不斷提高藝術能力和豐富內在情感,而只有在這一前提下,幼兒才能用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用藝術的形式表現生活,所以,學前藝術教育將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作為藝術學習的最初起點,并且積極引導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及日常生活事件進行認真觀察、聆聽和反思,感受其聲音和圖像的節(jié)奏、韻律、秩序、結構,不斷發(fā)現其變化的規(guī)律和形式的奧秘,以提高幼兒的審美感受和創(chuàng)造力?!毒V要》中規(guī)定,要使幼兒“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huán)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要使藝術教育回歸幼兒生活,還應充分利用幼兒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幼兒園內、園外的社會環(huán)境及自然環(huán)境,選擇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藝術教育內容,設計情趣化、生活化的藝術主題活動形式。

二、當前學前藝術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近年來,學前藝術教育教學取得的成績和進步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如學前藝術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藝化傾向,存在著教育理念先進、教學實踐相對滯后,學前藝術教育地域差距比較明顯等問題。

(一)學前藝術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藝化傾向盡管幼兒教育工作者都清楚藝術教育應該以幼兒為本,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然而,在藝術教育實踐中仍然存在藝術教育功利化的現象,如迎合家長要求,或者幼兒園自身的利益等。家長和社會大眾在評價兒童藝術教育質量時往往只關注幼兒的學習結果,如兒童畫得怎樣、唱得怎樣、跳得怎樣等顯而易見的“效果”,而不關注幼兒參與藝術活動的學習過程。簡言之,家長衡量的標準在于幼兒的藝術技能技巧水平。因此,有的教師為了讓幼兒能有“好”的表現,仍過于注重藝術技能技巧的訓練。

(二)學前藝術教育理念先進,教學實踐相對滯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以后,很多幼兒教師的藝術教育觀念發(fā)生了根本的轉變。開始遵循幼兒藝術能力發(fā)展特點與規(guī)律,重視幼兒的審美感受與體驗,鼓勵幼兒的自由表現與創(chuàng)造。然而,由于理念到實踐轉換的過程較為緩慢,加之傳統(tǒng)觀念與先進理念的矛盾復雜,教育體制、社會輿論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導致不少幼兒教師在開展藝術教育時與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比如,幼兒教師知道兒童是藝術學習的主體,應給予兒童自由表現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可還會在實踐中經常代替兒童思考和行動,過于強調幼兒藝術學習的結果。

第6篇

關鍵詞:建構主義綜合英語教學改革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大學綜合英語教學必須適應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及全球化語境對文化和科技交流的要求。我國培養(yǎng)出的大學生,應當適應高層次專業(yè)人才需求,盡可能熟練而得體地運用英語作為交際工具,相對自如地應對國際間的學術和信息交流及各種涉外業(yè)務活動的挑戰(zhàn)。然而事實是,由于長期的應試及灌輸式教育,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雖然能夠使學生正確而快速地解答聽力、閱讀及詞匯等英語習題,卻不能得體地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換句話說,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較強,而語用能力卻很薄弱。所以對大學英語教學,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總體素質和全面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更應當為適應需求而進行改革。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綜合英語教學的啟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知識,而且包括在具體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來獲取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方法,優(yōu)化完善認知結構,獲得自身發(fā)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作為學習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強調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因此,在大學綜合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很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多樣化的信息來源。英語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支持者、引路者、評價者。學生應該認識到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自,通過獨立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的積極建構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學會自主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可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于在大學綜合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自主學習者,培養(yǎng)適應2l世紀的善于學習的終身學習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設置情境,渲染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進入學習

設置情境活動是大學英語教師應當重視的一種手段?!扒榫辰逃P注學習者本身在教育、學習情境中所扮演、擔當和確立的角色。學生角色扮演,促進了學生的主體性活動,從而為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痹诰唧w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習者學習并建立起“主動角色”,使學生從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等待接納的被動角色轉變?yōu)橹鲃咏巧e極主動投人,參與教學教育過程。具體在日常大學綜合英語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主動參與、操練口語、感知語言運用、陶冶情操,如組織英語辯論賽、課堂英語游戲、舞臺表演、英語演講、英語小品等語境活動。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如講授上外出版社出版、李觀儀主編的《新編英語教程))Thesportsmeeting這一課時,作為英語教師,可以身穿運動服、手持擴音器,帶著口哨走進教室。告訴學生將要舉辦SportsMeeting,利用教室通道做小型跑道舉辦Relayrace,利用講臺進行Longjump等,配上錄音機里的運動員進行曲,整堂課有著濃郁的運動會氛圍,接近一種真實的語境。學生始終懷有極大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從隨后學生的課后作文中了解到,實際上學生也樂意用這種方式學習英語。實踐證明,只要英語教師善于組織和引導,情境活動是一種很好的途徑,而且是可以在英語課堂上做得到的。

(二)指導學生協(xié)作學習,營造民主和諧氣氛

在綜合英語學習過程中,協(xié)作學習是始終發(fā)生的,其中包括與教師的協(xié)作,與同學的協(xié)作等。每當教師啟發(fā)時,學生應當積極與教師協(xié)作,自發(fā)通過教師作為中介來獲取知識,如圍繞教師所提問題,全神貫注思考,認真對待,積極回答。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了解學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還要講授哪些、強調哪些知識。教師在導人英語文化時,設計的任務應當建立在合作學習基礎上,如發(fā)現了哪些文化間的差異,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以社會性的互助,促進學生學習。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學習既是個體性的建構意義的心理過程,也是社會性的、團隊中介的知識合作建構過程。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共同建立學習群體,這就是一個知識合作建構過程。以李觀儀主編的《新編英語教程》Unit6Goodmanners為例。在老師指導下,預先讓五個組長帶領各自團隊,將教材Warmingup中素材里的四幅畫,組織自己的小組設法改串成整個對話,為表演做好準備。學生分別在團隊小組中,共同學習其中的詞匯、語法和篇章等,然后進行討論改寫,協(xié)作學習。接著在老師組織下,開展小組問競賽,相互提問,相互辯論,如“Inourdailylife,welikepeoplewithgoodmanners.Wedon’tlikepeoplewithbadmanners.Whataregoodmannersorbadmanners’?.Whetherweshouldpunishthepersonswithbadmanners9.Whatarehtediferences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countries?”辯論勝出的團隊在班級內進行表演,其他同學在原來分組基礎上對各個角色的Manners進行辨別,哪些是Goodmannesr,哪些是Badmannesr,并協(xié)作寫作,總結該團隊最后的意見,提交老師。教師總結后,給予鼓勵,希望其他同學下次繼續(xù)努力。因為同一班級的學生具有共同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學習經驗和思想情感,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易于相互傳遞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可以相互擴大知識面,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了解。

(三)組織會話交流活動,促進英語學習

會話是協(xié)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此外,協(xié)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習者如果能充分把握這一點,那么對英語的聽說以及對知識的溫故知新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交流,是協(xié)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環(huán)節(jié)。比如組織會話學習小組,讓成員之間通過交流來商討如何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以達到意義建構的目標,更多地獲得教師或他人的指導和幫助等等。其實,組織會話的過程就是促進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對于推進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進程,都是至關重要的手段。在課上教師經常按角色分組,好差生搭配,上臺表演,選出最佳組合、最佳表演者。筆者有時還故意安排不同組的同學相互檢查近期的學習效果,要求臨桌幾位同學相互交流怎樣學習英語單詞,如何加深單詞記憶等,并從交流中體會不同學生的單詞學習方法,從中感悟適合于自己的最佳方法。這樣多種教學手段并用,不但促進了學習,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加深了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

(四)意義建構

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深刻的理解。這反映在英語知識結構學習上,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學新課文的篇章結構、語言點、句子結構、正確語法等,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而后將其納人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如:筆者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幫助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篇章,使之能復述課文,并且歸納本文的教學目標,寫出心得,綜合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第二節(jié)課整體處理學生不了解的重點詞語、句型,利用測驗檢查其具體的字、詞和語法等是否能靈活運用,然后發(fā)一份與本單元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閱讀材料,設計幾個問題,要求學生5分鐘之內完成,可以口頭完成也可以寫下答案;第三節(jié)課做一套同步訓練題,包括單項填空、完形填空以及閱讀理解兩篇。學生能自我檢測是否掌握了該單元的重點。教師在綜合英語的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同時幫助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而不要求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的內容。

三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聽說能力的提高

根據建構主義所倡導的教學模式,語言教師的任務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語言的情景。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語言情景呢?可利用多種手段或媒體(投影圖片、掛圖、錄像、聲音模擬等)。學生置身于這種情景之中,在教師啟發(fā)下,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運用學過的語言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看法、設想或者疑問。其中疑問可以是關于語言情景方面的,也可以是語言表達遇到的各種障礙,或者是由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的、由感而知的、與主題有關的感受及設想。由此與主題相關的諸多內容逐漸豐富起來,學生也應盡可能全面地用語言傾訴出來。這時,程度好的學生應盡情表現(提問、回答、描述情景等),其他的學生注意聽、學習、模仿。在教師適當引導下,程度好的學生應該進一步挖掘出問題。這部分學生表現完了以后,中等學生的自信心會大增,也會積極地發(fā)表意見。經過這兩輪演示,程度差的學生此時也基本上能掌握一些詞語了,也可以進行基本的語言操作了。這時,教師或一個程度較好的學生提問,相對較差的學生回答。這樣,相對較差的學生在較好的同學主動帶領下,可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這是個協(xié)作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全體學生都應該踴躍參加,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口語能力,增強自己的信心。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語言和自己不會表達的語言做到心中有數了以后,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的幫助下,能夠清楚而自然地聽出并能說出新的語言。接著教師迅速檢查,以確保學生都能理解掌握,同時,學生應認真思索,給出暗示,以便教師知道是否繼續(xù)深入講解。

(二)讀寫能力的完善

新的語言點介紹完畢,教師安排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的對話或文章,由教師給出設計好的問題,學生就課文內容進行回答,以便教師檢查其閱讀的速度及質量。下一步由學生提出難點,教師解答;而后教師進一步提問,此時對重點、難點作一些解釋,必要時運用漢語幫助解疑,最終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目的。同時,根據文章的題材類型、學生的讀后感言,安排學生進行相應的寫作練習,如短文、信函、故事及調查報告等。其實寫作教學更應當重視過程教學。新的寫作教學并不是只給學生一個寫作題目,學生完成后上交,而是更注重寫作的過程步驟。整個教學步驟包括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通過頭腦風暴了解學生的觀點,學生計劃和組織觀點,然后起草寫作,最后進行反饋教學等。在這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協(xié)作寫作,即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并提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感興趣的主題,通過簡短的分組討論得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然后學生各自完成自己的文章,而后在小組中分別讀出自己的文章并相互給出改進意見,此時應重視文章的中心內容。接著學生分別完善各自文章,然后互換修改文章的組織和語言等。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注意傾聽并相應地給出參考意見,最后作出總結。通過這樣的建構意義教學,學生語言、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將共同得到提高,達到多贏目的。

教師在大學綜合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應當注意,當新課文的閱讀理解已經沒有了疑難后,教師便順應變成了“樂隊的指揮”,先集體后分組,或按集體——女生——男生等形式進行聽說寫教學組織工作。先人多后人少最后到每個人都會說能寫(用時約1O至15分鐘)。練習階段,學生盡可能用所學語言表達實際意義,這需要做許多實際性的練習。教師逐漸減少對學生的控制,學生應開始試著獨立運用語言,進行口頭表達,也可先把要說的內容大致寫下來再表達。在操練過程中鞏固學過的詞匯、語句、語法等。超級秘書網:

一堂課可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步驟:

1.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

2.置身于情景中——學生

3.介紹語言點——教師

4.操作——學生

5.練習——學生

從以上五大步驟來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指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7篇

根據教育系統(tǒng)對中職語文教學的要求,新入學要求每屆學生上臺進行自我介紹。有的學生很大方、得體地跟學生作自我介紹,甚至妙趣橫生,表達得很流利;而有的學生上了臺則是憋紅了臉,一頭霧水,語無倫次,不知從何說起。這明顯是由于心理障礙影響造成的。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做到:不斷鼓勵,消除學生的畏懼感。通常給予學生更多的鍛煉機會,在交流中可以避免這種怯場的現象。中職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要采用心理輔導的手段,引導學生積極面對,控制好學生的情緒,不斷進行自我暗示,提升自信心,讓緊張的思想松弛下來,平靜之后,整理自己的思緒然后大膽說話。在鼓勵中,消除學生的畏懼感;營造寬松的交流環(huán)境。語文課堂中,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思維空間,才能大膽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語文教學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在合作和探究中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2設置專門的口語訓練項目,增強口語交際的途徑

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可以從課堂的訓練中增進學生的交流機會。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說”的機會,另外在課外,延伸教學,設置更多的活動,總之,教師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將課堂內外相互結合。具體做到:第一,在閱讀部分,設置口語訓練。語文教學中,遇到深層次、藝術性較強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默讀,體會文章的中心意思,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在默讀中讓學生思考、理解,培養(yǎng)學生提升口語的中心意思以及邏輯感。另一種方式是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總結語序、停頓以及讀文章的感情。還可以采用演講、辯論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說話機會,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口語交際能力。第二,在作文部分,注重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學生作文的方式可以采用口頭作文敘述,也可以采用相互探究想法的方式。在口頭作文中,教師利用課前幾分鐘,讓學生隨意闡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以及對某一事件的看法,發(fā)表自己的感受,這樣為提高作文儲備了更豐富的知識儲備,同時調動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在探究作文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分組討論,根據事先設置好的題目,自己去尋找切入點,將各自的想法相互討論,形成可行的素材,在整理后形成書面作文。教師批改了作文之后,可以選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讓大家欣賞作者的思維,課堂上讓學生互相討論,這樣在提升學生思維意識的同時,提高了創(chuàng)造性能力,在口語表達中改善了交際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第三,提供豐富的教學模式,注重課外教學活動。為了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教學水平,加強其口語交際能力,還需要教師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手段,注重課外教學活動。例如可以組織一些演講比賽或者是辯論會等形式,教師在課外活動中,帶領學生做好活動規(guī)劃,積極引導、認真點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學會對語文進行深敲,增強對文字的斟酌和取舍。在恰當的詞句組合中,加強了對語文學習的語感培養(yǎng),深層次地改善了語文口語交際能力。

3注重方法、讓學生掌握口語交際的技巧

教師在正確的引導下,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口語技巧,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規(guī)范口語交際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同時,一方面要加強訓練,另一方面要做好點評。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抱有嚴謹教學態(tài)度,及時發(fā)現問題,進行精辟總結,及時糾正,從多個角度分析,做好交際內容、表達方式、情感投入等技巧性的指導,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不斷受益。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