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外國文學鑒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6:19:41

序論:在您撰寫外國文學鑒賞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外國文學鑒賞論文

第1篇

關鍵詞:習明納爾;外國文學;課堂教學

外國文學作為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必修課程,主要是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外國文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熟悉重要作家的創(chuàng)作情況,具備一定的理解、分析、鑒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審美感受能力和闡釋分析能力,為他們將來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礎。外國文學課程具有時間跨度大、內容多、系統(tǒng)性強、理論知識抽象等特點,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表現(xiàn)為被動、機械的學習狀態(tài),這種學習狀態(tài)的結果是相關文學知識的強行記憶,很難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鑒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凇皠印笔浇虒W的改革理念,怎樣才能在課堂上使學生“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在外國文學教學實踐中引進了“習明納爾”(Seminar)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

一、習明納爾教學法簡介

“習明納爾”是英文Seminar一詞的音譯,來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基本含義是人們常說的“專題討論會”、“研究班”、“研習會”,是學生為研究某一問題而與教師共同討論的一種學術交流形式。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大學文科教學的基本形式。它起源于英國,流行于歐美,經(jīng)過不斷改造,現(xiàn)已在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廣泛采用。習明納爾(Seminar)教學法是以教師和學生為共同的教學主體,就某些共同關心的問題,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討論。該模式重在強調學生的參與,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課程參與者的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互動,從而深化對某一主題的認識,實現(xiàn)學術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達到“學有所獲,教學相長,日學日進”的教育目的。習明納爾教學法的實施方式的種類很多,既可以整節(jié)課討論,也可以用幾分鐘討論;既可以是全班討論,也可以是小組討論。教師可根據(jù)具體課時安排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

二、外國文學教學中習明納爾教學法的具體運用

在外國文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時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和習明納爾(Seminar)兩種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時數(shù)具體安排該教學模式的操作時間和形式,以保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具體操作如下:

(一) 給學生分組

為了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習明納爾——討論式教學中來,要提前給學生分組,布置好組內成員所承擔的工作,充分調動每個組員的積極性,促使每個組員在資料查找、整理、課堂演示和最終小組報告的形成的過程中都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即使每位同學都參與進來,又要避免小組人數(shù)過多而導致小組成員閑置現(xiàn)象。這就需要根據(jù)班級的人數(shù)和課時數(shù)來綜合考慮,使小組的數(shù)量和組員的數(shù)量科學合理。

(二) 辯論題目的選擇

習明納爾即討論式教學很關鍵的一個步驟是辯論題目的選擇。一方面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一方面要考慮到能否在辯論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對知識在深度和廣度上掌握,真正實現(xiàn)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深入研究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外國文學主要培養(yǎng)學生鑒賞和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名家名著。這一點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要提前準備討論題目,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題目不能過大、過小或者過于枯燥,使學生學會就某一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式思維及學術敏感性。

(三) 課前準備

教師提前一周布置下每個小組的討論題目,教師教授學生資料的查找辦法,告訴學生不僅可以利用教材、圖書館的圖書、雜志,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特別是中國知網(wǎng)、超星圖書館這樣權威的學術資源的利用。這不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準備課堂演示的材料,更可貴的是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四) 課堂討論階段

這是習明納爾教學法的具體實施階段。 在這一階段,就某一問題,不同的小組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給每個小組5-10分鐘的演示時間。這是每一小組的資料準備、學術水平、多媒體制作、現(xiàn)場操控能力、等總體水平的展示。小組成員或者組長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充分闡釋,并且教師和學生(主要是學生)隨時可以和闡釋的同學交流和討論。課堂的這個時間要完全交給學生,使課堂在自由討論的氣氛中進行。

(五) 教師點評與總結

習明納爾教學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是輕松、自由的討論氛圍,但是課堂上不可過于松散,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注意進行引導、點評和總結,不可使課堂放任自流、缺少方向。學生在就某一家問題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的點評非常重要,可是是討論的同學有方向感,而且使討論不會偏題,而且討論時間的掌控也非常重要。在討論中,同學說們會有很多觀點,教學的點評起到高屋建瓴,畫龍點睛的效果,使同學們在討論的過程中總結各個小組成員的觀點,對某一問題有重新的認識,增強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六) 課后總結與評價

課后要求每個小組根據(jù)先前自己的資料準備,綜合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將小組的最后觀點形成一個報告論文提交。教師綜合先前每個小組的準備情況和課堂表現(xiàn)情況,對每個小組打分,最后匯總為小組同學的平時城即將。另外,教師對比較好的報告論文建議修改后發(fā)表,大部分報告論文作為教學資源保存。

三、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習明納爾的效果

“習明納爾”教學法在外國文學課上的運用,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且促進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學習,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一) 提高了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的興趣

每個小組成員為了完成習明納爾教學法的論題,學生必須熟讀外國文學作品,并且積極主動地查找相關評論資料,為了在課堂上的討論上能夠說服對手,還要組織好預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用多媒體進行演示等,以使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和吸引力。

(二) 提高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學生在準備問題的過程中,在課堂內容的基礎上,會不同程度的擴展,對某一文學現(xiàn)象會有縱向和橫向的延伸,一個學期下來,不僅學生的閱讀量上來了,而且對某些文學現(xiàn)象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分析和鑒賞能力得到了提高。另外,學生在查找資料、準備的發(fā)言材料,課堂討論和課下學生進一步補充總結的過程中,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提高了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習明納爾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每個小組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討論題目,在論題論證、研究方案提出、課堂發(fā)言和討論到最后報告論文的形成,小組成員必須合理分工,齊心協(xié)力完成習明納爾教學中的任務。在各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啟發(fā)和影響,具有良好的整合效應。

(三) 有利于教學相長目標的實現(xiàn)

習明納爾教學法的使用,營造了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使課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解決問題,增強了師生和學生間的互動

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外國文學課程在采用習明納爾教學法后,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 教師方面

外國文學的課程,一般都是大班課,人數(shù)都超過60人,甚至達到100人以上,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在幾十分鐘的討論課上,很難達到每個人都發(fā)言的程度,給老師掌控整個班級討論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另外,習明納爾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較高,不僅對相關問題有全面的把握,而且要了解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教師要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而且要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斑額大的班級可以采用分開討論的形式進行,使每次的討論課都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學生方面

學生選題對不感興趣,選題太難或者太簡單都會導致學生的資料準備不足,以致課堂討論過程中流于形式,課堂氣氛死板,沒能達到學生充分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由于文化的差異,學生對外國文學的學習有一定的偏見,特別是外國文學中的人名讓學生很頭疼,好多同學還處于中學時對外國名著的認識,對外國文學名著還處于簡單的欣賞或了解情結內容階段,很難在課堂上展開深入討論。在這些情況下,教師一定加強自己業(yè)務水平的提高,選擇學生喜歡且難易程度適中的討論題目,真正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學文學現(xiàn)象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另外,教師要對學生積極引導,增加學生外國文學名著的閱讀量,教師更要教會學生怎樣鑒賞、分析外國文學名著,增強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的自信心,提高欣賞、品評外國文學名著的能力。

總之,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引入習明納爾教學法,并且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完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并且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對外國文學的某一部作品和某一文學現(xiàn)象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最終使課堂形成討論式、研究型的“動”式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麗輝 周海燕. 習明納爾教學法在金融學中的應用 [J],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

[2]馬啟民“seminar”教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及其對中國大學文科教學的啟示 [J],教育研究,2003(2).

第2篇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文本細讀;教學實踐

0 引言

外國文學作為文學專業(yè)院校的主修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以及提升學生對文學鑒賞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教學外國文學時,常常強調文學史的知識積累,而對文本的解讀相對忽視,這顯然是不利于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通過提出文本細讀這個概念,在外國文學史的教學中通過文本細讀這種教學模式并通過具體的課堂實踐來分析文本細讀教學模式的作用和效果。其實在2011年劉心武通過對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文本細讀發(fā)現(xiàn)了“日月雙懸”的這種政治懸案,從而顯示了文本細讀在文學研究和鑒賞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1 外國文學教學現(xiàn)狀及文本細讀概念分析

1.1 外國文學的教學現(xiàn)狀分析

外國文學這門課程有的院校又稱為外國文學史,目前的主流教學模式是結合外國文學所體現(xiàn)的思潮流派的文學史,并根據(jù)外國文學史中每一個流派中,提出相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進行分析和講解。外國文學作品僅僅成為外國文學史教學中的案例。對此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這種方式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qū)。四川大學劉亞丁教授就認為:“我國大學的外國文學教學走入了極大的誤區(qū),多數(shù)教師在課堂上講思潮,講流派,或者脫離文本講研究方法,就是不涉及具體文本閱讀體驗,學術刊物發(fā)表外國文學方面的論文的導向也與此相若。”其實劉教授探討的外國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各種文學教學都存在著類似的困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要不斷的記憶文學史的各種思潮流派,然后記住每個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記住每個思潮流派常見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就能夠完成這門功課的學習。

但是這種教學結果,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能夠機械的背誦文學史的常識性問題,卻很難實現(xiàn)提升學生對外國文學的鑒賞能力,很難提升學生自由思考能力以及不斷積蓄外國文學的精華,幫助自己創(chuàng)作以及革新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以及其他的文學教學方面,應該遵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突出文本細讀教學為主,文學史教學為輔的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

1.2 文本細讀的基本概念分析

文本細讀這個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上個世紀英美的新批評文論中,其基本概念指的是細密的研究作品上下文以及其言外之意。在文學評論中,要求注解每一個單詞的含義以及詞句之間的細微聯(lián)系,通過對文本的細微分析來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學藝術價值。文學作為一門藝術,只有通過慢慢的品讀才能夠體味作品的精妙之處,很多文學作品前面的一個詞語可能就概括了后面的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就是所謂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當代的文藝學家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這篇評論文章中就提出,文學作為一種活動是由作品、作家、讀者和世界這四個基本要素構成,因此文學的研究就離不開對這四個要素的綜合研究,這樣才能夠得出相對客觀準確的結論。讀者只有和文學文本進行親密接觸,仔細研讀才能夠真正理解文學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見文本細讀的在文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2 文本細讀教學實踐

2.1 文本細讀的教學方式

文本細讀對于外國文學教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國文學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文學作品汗牛充棟,要想在課堂上對每一個作品都進行文本細讀式的教學顯然不符合教學實際,因此老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材,并按照下面四個步驟來安排具體的文本細讀教學。

第一步老師要展示解讀文本的問題以及解讀文本的方法;第二步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方法進行全文細讀;第三步學生根據(jù)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全文細讀;最后一步就是局部片段的文本細讀。在第一步中,老師應該選擇一段文本,并向學生展示如何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同一部作品,每一種角度的解讀其細節(jié)的關注點是有差別的,學生就能夠從多個角度細讀文本并體會到細節(jié)的價值和作用。讓學生帶著具體的問題進行文本細讀是最佳的引導方式,這種方式更合適對短篇進行細讀教學。

比如在教學《變形記》這部作品時,老師在課前可以布置“請準確描述格里高爾的房間”這個問題,然后讓學生針對這個問題對這部作品進行細讀,此時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格里高爾的房間竟然有三個門,從這個門的數(shù)量就可以分析出格里高爾所處的空間是沒有私密性的,這個空間并不屬于主人公自己,當學生細讀到三個房門都在傳來急促的聲音時,根據(jù)上下文又能夠聯(lián)想到外界對主人公的緊逼,通過這種文本細讀就能夠充分領略到《變形記》其表面文字透露出的深層哲學思考,而如果粗略的閱讀《變形記》只能夠感受到荒誕不羈的表面。

另外老師在設置問題時,還應該將學生的思維從封閉的文本結構轉向文化史學的角度進行思考,以莎翁的《哈姆雷特》教學舉例,可以引入約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葛特魯?shù)隆愤M行對比式教學,從而引導學生對文化史學的思考。老師根據(jù)這兩種文學作品設置這樣的問題:葛特魯?shù)潞蛫W菲莉在作品中出現(xiàn)的頻率以及說話時和獨白時的頻率,通過學生認證研讀可以明顯的發(fā)現(xiàn)葛特魯?shù)乱葕W菲莉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在獨白和說話時,能夠明顯的感覺到莎翁的男權思想,正是通過對比教學,就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領會文化史的發(fā)展也會改變文學作品的主流思想。

2.2 考核方式的創(chuàng)新

既然引入了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那么考核方式就應該隨之創(chuàng)新,要改變以往那種以文學史和文學思潮內容的考核。在文本細讀教學模式下,應該重點突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解讀方面的考核,這樣才能夠凸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可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卻能夠更好的釋放學生的所思所想,開拓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比如暨南大學張世君在考核學生學習時提出的一道題目:“請描述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看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學生要想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完整的看完《安娜?卡列尼娜》,而且是細讀,才能夠更加準確的描述答案。這樣的考核方式才是真正和文本細讀教學模式相融合,才能夠有效的推進文本教學模式的開展。

3 總結

教材使用一般很多年,如果在外國文學教學方面始終以文學史和思潮教學為主,那么教材會變得越來越薄,學生只要憑借記憶力就能夠完成課程的學習,但是如果建立在文本細讀的教學模式下,將外國文學回歸到作品本身的教學上,那么教材就會變得越來越厚,無論從思想還是內涵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才能夠獲得更多的精神營養(yǎng),才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間。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學藝術鑒賞力,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成立.論外國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傳授和培養(yǎng)[J].文教資料,2011(22).

[2] 胡珂,布魯克斯.“文本細讀方法”研究[D].南京大學,2012(05):1315.

第3篇

一、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的定位。

外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葆有了人類文化的精華,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則是其中的精品,這些作品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異域文化的窗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多元文化觀念,因此,外國文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高中的外國文學教學應該依據(jù)教學《大綱》,改變教學觀念,積極引導學生感悟作品濃郁的文學內涵,體會藝術魅力,激發(fā)學生閱讀、欣賞外國文學名著的興趣,提高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尊重異域文化,使學生懂得從他者的眼光透視本民族文化,逐漸樹立多元文化的觀念。

二、注重外國文學教學的文學性教育,培養(yǎng)學生鑒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2003年春頒布的修訂《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重視語文的文學教育,《大綱》指出語文科的目的是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洞缶V》規(guī)定了選文的標準以及比例,“課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題材、體裁、風格應該豐富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在全部課文中,文學作品可占60%”。新大綱對語文文學教育的重視既符合國內外重視文學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大趨勢,也為高中語文的外國文學教學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廣闊的前景。高中外國文學教學應該遵循文學規(guī)律,以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為范本,并向世界文學名著輻射,培養(yǎng)學生鑒賞外國文學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yǎng)。

1、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文學形象,“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解構文本意義”。

文學是以審美形象的形態(tài)存在的,與科學活動的概念相比較,文學中的審美形象具有假定性、不確定性或模糊性,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是多重的、變動的。波蘭現(xiàn)象學家羅曼?英加登認為,文學作品的諸層次結構中,……表現(xiàn)的客體層和圖式化方面,帶有虛構的純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難以明晰界說的。至于思想觀念及其形而上的蘊含,更是混沌朦朧的,文學作品的最終完成,必須依靠讀者自己去體驗、去“填空”。中國古代文論所強調的“興味”同樣認為讀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體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無限豐富的意蘊和旨趣。高中的外國文學教學應該遵循這一規(guī)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而外國文學內涵本身的多義性、模糊性更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向解讀的空間。因此,在教學外國文學作品時,教師不要做定性的解讀,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走進作品體驗文學形象的情感、思想,讓學生自主地與作品對話,從而獲得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受。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教科書以及評論界對莫泊?!俄楁湣芳捌渲魅斯?shù)贍柕碌脑u價幾乎是眾口一詞,即小說揭示了瑪?shù)贍柕碌膼勰教摌s,指出了作者對瑪?shù)贍柕碌闹S刺和嘲笑態(tài)度。但是只要我們深入作品認真研讀就會發(fā)現(xiàn),女主人公身上具有遠比愛慕虛榮更為豐富的內涵,比如她的單純、不滿足于現(xiàn)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丟失項鏈后對命運堅毅的抗爭。而作者對瑪?shù)贍柕碌膽B(tài)度也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在諷刺中更包含有深切的同情。這些意義的獲得,只能以學生走進作品、深入體驗文學形象為前提。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節(jié)選)》中的戈多是誰?戈多的意義何在?戈多是否會來……所有這些,都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與感受,調動想象和聯(lián)想去“對話”、去“填空”。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能適時的點撥,努力為學生營造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良好環(huán)境,積極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的精神。同時,外國文學是不同于中國文學的異質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阻礙了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接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查閱作品的文化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以及相關文學流派主要特征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2、適時開展中外文學比較,知曉文化差異,感受文學魅力。

比較文學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它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界限,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研究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的觀念使我們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時,具有世界文化的宏觀視野,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進比較文學的基本原理,可以打破一元封閉的教學模式和認識局限,拓寬學生思路,培養(yǎng)學生站在世界文學的高度理解、評價外國文學作品。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進比較文學,不是去講解比較文學的理論和將中外文學進行全面的比較研究,而是立足于外國文學作品的形象,進行適時、適當比較。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與蒲松齡的《促織》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是它們卻有相似的主題?!蹲冃斡洝芬匀俗兂杉紫x的荒誕形式、《促織》以人變成蟋蟀的情節(jié)都表現(xiàn)了人性異化的問題。但是由于時代的差異,蒲松齡和卡夫卡在表現(xiàn)人性異化的層面上是有區(qū)別的。蒲松齡只是從現(xiàn)實的層面無意識地涉及到了“異化”,因此,作品中的蟋蟀并沒有失去自我后的焦慮、孤獨、恐懼和痛苦,而是一只善于討好、馴順的蟋蟀,并以此給成名一家?guī)砹说拿篮媒Y局。而卡夫卡則是從哲學的層面有意識地觀照了覺醒后的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這種比較可以為學生提供多視角審視外國文學作品的平臺,尋求中外文學的相同和相異之處,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的意蘊,感受其不同于中國文學的藝術魅力。

類似的比較頗多,如貝克特的荒誕派劇本《等待戈多》與的《雷雨》的比較、《邊城》與《百年孤獨》的比較、《守財奴》中的葛朗臺與《儒林外史》中的嚴監(jiān)生的比較等??傊?,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一些中外文學作品的可比性是很強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作品,為學生營造多角度感受外國文學作品的環(huán)境,在中外文學的比較中知曉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多向思維的能力和適應多元社會的外國文學素質。

培養(yǎng)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技法,品味語言,也可以撰寫讀書筆記和小論文、進行課堂討論、放映外國文學名著電影等等??傊?,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遵循文學規(guī)律和教學規(guī)律,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感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真正實現(xiàn)《大綱》“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藝術表現(xiàn)力”的目標。

三、開設外國文學名著選修課,進行名著導讀。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將高中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并對選修課的開設、教學要求、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議和要求。這不僅克服了傳統(tǒng)課程結構整齊劃一的弊端,體現(xiàn)了世界母語教育課程結構設計的總體趨勢,也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設外國文學名著導讀的選修課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高中外國文學名著導讀設課的目的是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外國文學名著,提高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養(yǎng)成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習慣。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l、外國文學名著導讀所選篇目要以課程目標為準繩,選講篇目可以依據(jù)《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附錄三課外讀物建議中推薦的篇目,同時兼顧其他作品。

2、不講授外國文學史和進行文學評論,重在指導學生閱讀、欣賞作品。外國文學歷史悠久,流派和作品眾多,教師一個學期可以選擇一、二部作為范例,進行具體的閱讀、欣賞指導,但不求全面和深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介紹作品的背景材料,梳理情節(jié)概貌,進行精彩片段欣賞,以點帶面地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作品的文學技法,把握文學形象。為了鞏固學生在課內所學知識,教師可以規(guī)定學生在課外自讀自己喜歡的一部作品,并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督促,比如,組織討論、寫讀后感和欣賞短文等。

3、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輔之以外國文學名著電影欣賞,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作品。

四、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與高中外國文學教學的銜接與互補。

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是培養(yǎng)高中語文教師的重要基地,高中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與高師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因此,提高高中語文教師的外國文學素養(yǎng),樹立文學教育的觀念,需從源頭入手。

首先,改進高師外國文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外國文學素養(yǎng)。

高師外國文學教學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經(jīng)過應試教育走進高校的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薄弱,外國文學素養(yǎng)尤其欠缺;由于專業(yè)化的制約和功利化的思想,高校學生的文學興趣淡薄。二是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觀念陳舊,王采麗在《清理與反思》中就指出:“外國文學名著的一些教學提示和指導材料有許多內容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幾十年的興無滅資的時代思潮影響下的某些觀點……而有些教學者仍然當著千真萬確的定論灌輸給學生,這是很可悲的?!苯虒W形式單一、僵化。教與學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外國文學的接受。為此,高師外國文學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契機,激發(fā)學生在課余閱讀、研究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和研究中培養(yǎng)外國文學素養(yǎng),樹立文學教育的觀念。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激發(fā)學生喜愛和探究外國文學的重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外國文學作品情感、內涵和藝術技法。教學時,要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以重點作家、作品為核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學術觀點的展示、師生平等的對話,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電影精彩片段、圖片、音響、相關文字資料的插入等,從視覺、聽覺、情感、思想等方面調動學生參與欣賞作品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深入到作品中,感受外國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獲取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文學、心理學、美學等理論透視剖析作品,引進外國文學學術動態(tài),讓學生的視野更寬,眼界更高。

其次,與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銜接。

高師的外國文學教學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樹立學生文學教育的觀念,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將文學教育的觀念和外國文學知識和方法運用、滲透到今后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因此,高師外國文學教學應該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將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與高中外國文學教學適當?shù)亟Y合,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從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看,選入其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都是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比如巴爾扎克的《守財奴》,莫泊桑的《項鏈》,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普希金的《致大?!贰⑸勘葋喌摹读_密歐與朱麗葉》以及西方現(xiàn)代派作品等等,這些作品都是高師外國文學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自覺地將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進行重點指導。但是,這種教學決不能與語文教學法等同。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站在文學的高度,運用文學理論深入研究這些作品,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外國文學功底;又要指導學生從深奧的理論中走出來,站在高中語文教學的角度欣賞這些外國文學作品。同時,為學生提供教學實踐的舞臺,安排適當?shù)臅r間,讓學生自己研讀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自己備課,自己講課,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強調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既順應了全球化發(fā)展的趨勢,又有利于形成學生博襟和眼光的人類意識,培養(yǎng)學生民族意識與人類意識統(tǒng)一的精神品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外國文學在陶冶情趣、開闊視野、豐富精神文化、培養(yǎng)學生全球意識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因此,外國文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接受外國文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欣賞外國文學的能力,如何培養(yǎng)學生多元文化意識和世界主義的精神品格,是每一個外國文學工作者和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童慶柄.文學理論教程(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悖.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劉獻彪.比較文學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4]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郭天行.“文學教育學科教學原則”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成果――《文學啟蒙教育論稿》、《文學啟蒙藝術》、《文學啟蒙教育個案精選》出版座談會綜述[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6)

[7]潭晶華.高校專家建言:外國文學教育值得開發(fā)[J].作文世界,2003,(7).

[8]莊文中.學一點外圖文學[J].中學語文教育參考,1994,(2).

第4篇

一外國文學是一門理論課,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不太重視實踐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一般是文學史、文學思潮、作家作品三者并重,而且是以史為線,作家作品是作為文學史發(fā)展和文學思潮的案例代表講授的,這樣的教學思路目前在國內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仍被普遍采用。但筆者作為地方師范院校的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種以史為線的教學思路越來越難以適應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以史為線的教學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文學作品來驗證文學史,這樣的教學思路有時候會導致為抽象的文學觀念及特殊的文學現(xiàn)象而尋找文本例證,其結果是把鮮活、生動、具體的文學作品變成思潮、概念的傳聲筒,讓能夠“生出許多思想而沒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個概念能和它相切合”[1]的美的藝術變成僵化理念的代表。地方高校的目標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設置的課程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任務,對于外國文學課程而言,就是需要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運用所學文學理論客觀理性地分析文學現(xiàn)象、解讀文學作品的能力。高校中文專業(yè)通常不僅會開設文學史課程,也會同時開設文學理論課程,通常文學理論基礎是文學史的先修課程,但二者容易出現(xiàn)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文學理論課程的學習階段學生沒有閱讀的積累,不少文學理論教師也試圖在課堂中多引入一些經(jīng)典作品的分析,但學生在沒有閱讀或了解原著的基礎上,僅靠聽故事介紹或片段瀏覽是沒有辦法正確理解文學經(jīng)典的,所以往往感覺很陌生很茫然。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文學批評理論與方法的傳授是潛移默化式的,一方面教師在分析文本的基礎上,適當給學生介紹一些文學批評的理論與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在講授文學作品時也要盡可能自覺使用中外文學理論進行文學的批評與分析,盡量避免一味感性描述的弊端,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文學鑒賞思路與方法范例,以供學生學習并進一步在此思路的指導下進行文學欣賞的探索,不斷提升文學閱讀與鑒賞的能力。西方近現(xiàn)代的文學理論,如西方的實證主義、精神分析學、神話原型批評、形式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女權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等理論與方法,都可以運用到文學現(xiàn)象與文學作品的分析中。外國文學研究的對象是既成的,但研究本身卻是開放的,研究的理論和研究的視角也都是開放的,美學的、心理的、文化的、地域的、比較的都可以是我們觀照的視角,在外國文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將開放的文學研究思路與方法傳達給學生。例如在講《簡愛》時運用女權主義批評視角,對《紅字》進行倫理學的解讀,分析《老人與?!窌r兼顧其中的生態(tài)美學,講授DH勞倫斯時突出精神分析,介紹俄蘇文學時指出其“為人生”的藝術功用觀,評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時關注闡釋學理論等。同時,外國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尤其需要比較的視野與方法,筆者在講荷馬史詩時,和學生一起探討了文學的追尋主題;講中世紀意大利的大詩人但丁時,與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詩人屈原進行了比較;講《哈姆雷特》時,研究了中西文學中的復仇母題;講《安娜卡列尼娜》時,聯(lián)系了中外文學中美狄亞、簡愛、繁漪等具有叛逆思想的女性形象;講到《百年孤獨》時,探討了西方文學中的家族敘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注重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方法的掌握、理論水平的提升,教師對作家作品的分析,對各種文學現(xiàn)象的研究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就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獲得基本的文學鑒賞能力,初步掌握文學批評的方法。學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在面對不同文學作品時就能進行個性化的分析與鑒賞。

二外國文學是一門理論課

但是必要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有益處的。對名篇的欣賞、名著的閱讀分享,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對于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有很大幫助的。當下人文學科研究越來越細化,既有文學史的廣度認識,又有文化認同的深度理解,文學研究與批評越來越立足于審美闡釋與人格塑造;同時文學是人生,文學也是哲學,高校的文學課程對于學生而言也是精神成長課,所以文學課的學習不應只有課堂教學這一個維度,還應該輔以多樣化的文學實踐活動。文學課程的實踐活動可以包括學生在文本閱讀基礎上的對文本理解的個性化表達,這種表達可以通過課堂的討論,也可以通過課外學術活動的嘗試,比如撰寫閱讀心得。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讓地方高校的本科學生撰寫學術論文是不現(xiàn)實的,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最終導致的就是學生通過下載、復制、粘貼來應付作業(yè),所以筆者認為不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家,將個人樸素鮮活的閱讀感悟表達出來即可,形式不一定是學術論文,隨筆雜感都可以,字數(shù)也并非要有一定規(guī)模,有個人的見解、想法就行。當然在學生熱衷于“讀圖”而不是讀大部頭的文學名著的背景下,讓學生自覺預習或者讀作品是有一定難度的,筆者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采取的辦法是激勵和強制結合的手段。對于閱讀量,在課程講授之初對學生提出一學期讀兩本外國文學名著的要求,圍繞閱讀的這兩部作品,學生還將完成系列必修的學習任務:一是課堂討論。在課程講授中,授課對象會被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有指定的組長負責,承擔一部作品的討論任務,在講授到該部作品時該小組成員將是課堂討論的主要參與者。二是作業(yè)。作業(yè)的形式改變以往命題問答的形式,以不限字數(shù)的讀書筆記形式來進行。學生寫作業(yè)的過程就是總結自己聽課感受和課后閱讀時的思考和想法的過程。第三平時成績。平時成績形式多樣,比如課堂回答問題。學生遇到自己閱讀過的作品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參與性自然會大大提高,對問題的理解與認識也會有更大的價值和內涵;平時成績也可以通過學生自愿參與的佳作分享環(huán)節(jié)來獲得。學生在閱讀到好的外國文學作品并有激動、感悟、問題時,可以申請占用課堂十分鐘向大家推薦好書并和同學分享閱讀感受。第四是課程考查。筆者的外國文學作業(yè)近幾年一直采取基于閱讀基礎上的自主選題的辦法,學生選擇課程授課內容范圍內的一部作品,提出五個問題,選擇一個問題做一個文獻綜述,并就這一問題寫一個小論文。適度的閱讀量,相應的獎勵機制,課堂參與激發(fā)的學習熱情,閱讀分享帶來的專業(yè)認同感與價值感,使基于閱讀之上的作品分析得以順利有效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欣賞都是一種極為個人化的行為,文學鑒賞如果沒有閱讀的體驗、感悟,僅憑教師對故事的描述去了解,最終獲得的認識必定是片面的、僵化的。當然,學生的參與將會對教師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學生參與并不意味著教師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課堂永遠是一個雙主體的環(huán)境,教師永遠不能放棄對課堂的掌控與駕馭,不能撇開引導學生的責任。當下學生盡管閱讀量有限,但是思想活躍,感受能力和問題意識都很強,學生組織參與的課堂討論以及閱讀分享,教師決不能游離其外,教師必須主動參與并承擔評價總結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更豐富的閱讀量,要有更扎實的批評基礎,對文學作品和現(xiàn)象要有自己的獨特認識,同時也要及時了解當下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與成果,當然還要有更加嫻熟的駕馭課堂的教學能力。在文學作品的欣賞與解析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顯得尤為關鍵。

第5篇

一、目前外國文學教學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不足

縱觀目前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外國文學教學,在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審美能力方面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貫徹實施人文精神教育方面也存在明顯不足。首先,教材建設方面。第一,人文知識涉及甚少。這對那些本來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人文底蘊淺薄的大學來說,無疑是一大欠缺。第二,教材現(xiàn)代化意識淡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立體的教材體系。當今社會的學生處于一種立體的閱讀環(huán)境中,閱讀方式已經(jīng)由單一的文本閱讀轉向多樣的超文本閱讀。很多外國文學教材既沒有配套的作品選,也沒有直觀生動的音像教材,自然吸引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給教師教學帶來不便和局限。其次,課堂教學方面。一是注重作品背景知識包括國家狀況、歷史事件、作家生平等的介紹,重在傳授知識,考試時也是著重知識記憶,導致教學評價手段單一。二是注重分析作品內涵與當時社會思想的聯(lián)系,沒有深入挖掘經(jīng)典名著的當代價值和對今天讀者的啟發(fā)與警世意義,讓學生們覺得是在隔靴搔癢。教材建設、課堂教學與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文精神教育的貫徹實施。

二、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貫徹實施人文精神教育

通過對目前高校中文專業(yè)外國文學教學的整體現(xiàn)狀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其中有關教學方面的狀況帶有相當?shù)钠毡樾?。這種外國文學教學模式僵化老套,通常采用“時代背景—作家簡介—作品分析”三段式的講授模式,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注重的是知識點的灌輸,將充滿人性魅力和與審美情趣的文學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應試訓練。改革迫在眉睫。外國文學課不僅僅是文學課,也是人學課、人生教育課。我們除了要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世界文學的發(fā)展脈絡、了解基本的文學常識和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更要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起學生深刻的人文思想和對文學作品敏銳的審美感悟能力[1]。社會背景、時代條件、教學對象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必須以變應變,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考核等進行相應的變革,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一)加大教材文化內涵,豐富學生人文底蘊

針對大學生西方文化知識的匱乏,結合目前高等院校外國文學教材方面的薄弱和不足,亟需加大教材中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補充介紹與時代相適應的哲學、經(jīng)濟、藝術、宗教、道德等方面的人文知識。在外國文學教材中應該增大文化含量,側重介紹人文知識,通過外國文學所攜帶的神話、歷史、宗教、哲學等文化積淀的學習,使學生感受文學的真情實感、歷史的集體記憶、哲學的睿智和宗教的終極關懷,在人文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研讀品味外國文學經(jīng)典文本的思想精華,從中感悟西方文化的精髓—人文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啟迪,拓展學生的精神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能力,最終內化為他們的人格品質。

(二)調整教學內容,涵詠經(jīng)典作品,凸顯范例教學

外國文學涉及名家名作燦若繁星、思潮流派數(shù)不勝數(shù),歷時數(shù)千年、覆蓋數(shù)十個國家,范圍廣、時空跨度極大,知識點繁雜紛呈而課時卻極為有限。面對如此浩繁的內容,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對教材的融會貫通,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標準和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精選和優(yōu)選,從而將外國文學課堂變成真正的人文精神加油站和起跑線。外國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典型例子”,其收獲之大是一般作品遠遠比不上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優(yōu)化教學內容,凸顯范例教學,引導學生咀嚼涵詠經(jīng)典作品。一方面,可以使所選教學內容真正起到舉一反三的“范例”作用,更重要的是,能緊緊圍繞學生的思想熱點,貼近他們的心理需求,挖掘外國文學經(jīng)典的當代價值和啟發(fā)意義,使教學內容貼近社會生活實際,貼近大學生心理需求,增強講授的有效性、說服力與感染力。

(三)揚棄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轉而為人文素質培養(yǎng)與知識傳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1.注重審美教育,滲透理想教育,促進精神升華。即通過對文學現(xiàn)象的思辨分析,進行思想道德、人生信念、精神境界、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大學生在追求事業(yè)成功、愛情與家庭生活幸福的個人理想的同時,樹立為國家的現(xiàn)代化建設、為人類的進步與發(fā)展做貢獻的崇高理想。因此,外國文學教學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在分析重點作家作品時,注意文學文本所蘊涵的人格意識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的問題,注意突出分析人物形象的理想主義素質和崇高品格內涵。例如可以結合作家成功的道路使學生通過學習經(jīng)典作家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信念、精神人格和思維方式,學會觀察和分析各種社會現(xiàn)象,開啟自己的心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素質;可以通過對人物形象精神品質的分析,挖掘其對大學生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如《老人與?!分欣项^的性格、對待生活優(yōu)雅而自信的態(tài)度,浮士德精神有關人生奮斗與享樂的啟迪等等。人文精神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浸潤,更強調自我體會與心靈覺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重視文學作品的閱讀,尊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選擇激勵與啟迪效果較強的經(jīng)典名著,并充分發(fā)掘和展現(xiàn)這些作品的人文精神內涵。這樣,學生在藝術鑒賞中可以自己去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領略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身臨其境中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對世界的認知和對人生的感悟,引發(fā)思考、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從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培養(yǎng)全球意識,提高跨文化交往的能力。21世紀需要的是通曉中外文化、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具有全球意識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外國文學廣泛關注各民族、各語種的文學現(xiàn)象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發(fā)展趨勢,對開拓視野、加強語言和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文化鑒賞和跨文化認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各國文化不斷交融的歷史,通過文學將學生與世界溝通起來,讓學生感受各民族文學相互碰撞、相互參照、相互融合的動態(tài)進程,使其能以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外來文化交流和競爭,從而形成既不盲目崇洋又不狹隘僵化的全球意識,提高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四)運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和多維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1.靈活運用現(xiàn)代教育手段。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制作多媒體課件,把教師講與學生看、聽等有機結合,加強外國文學課的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并充分利用豐富的影視資源采取觀全片與剪輯片斷相結合的方法激發(fā)當下大學生對經(jīng)典文本的興趣,促進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多角度全方位的立體感悟,在感性鑒賞中引發(fā)學習興趣,加深理解。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自制的多媒體課件中可以包括作家肖像、作品插圖、精彩片斷朗誦、音樂、文字及各種優(yōu)美的畫面等豐富多彩的內容。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作品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觀看影視作品,觀看前告訴學生要注意看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并提醒學生注意將原著與影片進行比較,這樣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視聽室,能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做到心中有數(shù),而不至于浮光掠影地觀看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感受作品獨特的藝術美。外國文學教學中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既能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也可使學生對作品體會更深刻、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透徹,從中獲取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

2.探索多種教學方法,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教學。(1)精心組織課堂討論。讀者反應批評理論主張,讀者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和再創(chuàng)造是文學生命力長存的根源,也是文學承擔“寓教于樂”功能、對人的精神品質發(fā)生良性影響的必要條件[3]。文學的文本具有一種不確定性,具有廣闊的闡釋空間,因而對作品的理解也就是多樣的,不確定的。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對作品的參與和闡釋,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盲從,不為教師觀點所囿,培養(yǎng)創(chuàng)新進取的思維能力。組織課堂討論,一般包括論題的設立、學生上臺講演、師生對話式討論和教師講評等基本步驟。首先,教師在課堂講授內容的基礎上設立論題。論題可大可小,但都須深淺適度,切實可行,有針對性,讓學生有話可說,如能和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相結合更能形成爭鳴,如西方19世紀的婚戀小說與當今大學生的愛情觀等。討論前,教師對論題進行綜述,介紹各家觀點,開拓學生視野,啟發(fā)思維;學生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查閱相關資料,認真思考、沉淀,形成獨立觀點,參加全班討論。討論中,教師適時巧妙穿插,拋磚引玉,及時把握討論導向,形成師生互動,保證討論質量。討論后,教師作出全面學術總結,引導學生深入鉆研。討論,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感受到文學思考和交流的樂趣,更能讓學生的人格、心智、情感在開放狀態(tài)中獲得完善,使外國文學課程成為啟迪理想、激發(fā)創(chuàng)見、開發(fā)潛能的人文素質課程。(2)組織作品片段表演。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小的戲劇片段和小說片段,讓學生參與其中自編自演,以表演的形式將一些西方名著展示出來。通過表演學生能感受不同國度和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愛恨情仇,更深入的理解作品、感悟人生,培養(yǎng)審美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熱情,從而使以課堂專業(yè)教學為核心而進行的人文素質教育拓展爭取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3)安排學生登臺講課。教師在對外國文學各章節(jié)內容作詳略區(qū)分時,可以布置自學提示有意識地把一些章節(jié)交給學生課外自學讓學生嘗試備課并作好講課準備,進一步指導后讓這些學生登臺講解,最后師生一起評議。這種方法既能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活躍教學氣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和語言表達等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五)改革考試方法與考試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手段,著重考核學生綜合素質

第6篇

    語和文學分科教學;60~70年代否定,立下“不要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的戒律;80~90年代又肯定,教

    學大綱規(guī)定要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當前,要給中學的文學教育定位,促進文學教育,提高語文教育效率。

    一、英、美、德、原蘇聯(lián)等國的文學教育

    英、美、德、原蘇聯(lián)都十分重視母語教育中的文學教育,法、日等國雖然不單列文學教育的課程和

    內容,但是也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感。

    英國,在1985年頒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證書國家標準·英語》中指出:“英語可視為一門學科,也

    可以看作英語和英國文學兩門課程?!痹谟⒄Z學科中,有語言教育,包括聽說、閱讀、寫作、拼寫、書

    寫等,有文學教育,指導學生閱讀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和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學生能夠從作品主題、

    人物、語言、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鑒賞文學作品,并且交流閱讀文學作品的感受和個人反應。

    美國,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和課程。一般地說,英語課程包括語法、閱讀、寫作和作文;語言

    藝術課程包括美國文學、英國文學、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指導學生逐步熟悉古今文學代表作,能夠欣

    賞語言藝術,評論文學作品,并且養(yǎng)成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

    德國,一個州的德語教學大綱規(guī)定:“德語的任務是對年輕人進行語言上的和文學上的教育,這是

    它的獨特的使命。”還規(guī)定,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興趣,要學生了解文學體裁和結構,了解德國的經(jīng)典文

    學作品。

    原蘇聯(lián),從40年代到90年代初解體實行語言和文學分科教學,從4年級到11年級分三段進行文學教育:

    祖國語言——祖國文學——俄羅斯文學和當代蘇聯(lián)文學。講授文學理論、文學史知識,培養(yǎng)鑒賞、評論作

    家作品的能力。在中學進行文學教育,在世界上原蘇聯(lián)是最認真、最堅決的國家。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重視在中學對學生進行文學教育,為什么呢?

    美國學者認為:閱讀和研究文學作品使學生開闊眼界,使他們能身臨其境地閱歷一些地方、人物和

    事件,增加他們對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識,從而給學生的生活增加一個特別的天地;從文學作品中

    了解人類自身的動機、沖突和價值。

    德國學者認為:應當了解文學作為自我表現(xiàn)的產(chǎn)物,作為滿足美感的手段,作為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鏡

    子的奇妙作用;通過學習和分析古典和現(xiàn)代的文學作品,擴充自己的語言能力,“在社會基儲美學表現(xiàn)

    形式和哲學理論設計方面開拓我們文化的語言空間”。

    原蘇聯(lián)學者認為:“文藝能給學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賞,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興趣和創(chuàng)作的能力?!?/p>

    (凱洛夫語)教學大綱中也指出:“文藝作品是認識生活的源泉,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

    學生世界觀和性格的強大手段?!贝缶V設定文學課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有關俄羅斯古典文學、蘇聯(lián)文

    學和外國文學的知識;培養(yǎng)對語言藝術和文學形象以及社會關系的認識能力;發(fā)展學生運用語言和自覺

    閱讀的技巧;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思想和審美能力。

    這些學者都認識到文學教育的價值,即認識、審美、教育的價值。文學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社會

    生活,占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價值觀念,學習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對自然、生活、藝

    術進行審美,培養(yǎng)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這種獨特的學科價值,其他學科如史、

第7篇

[關鍵詞] 文本閱讀;外國文學;教學

外國文學是指除中國文學以外的世界各國文學。世界文學源遠流長,絢麗多姿。早在幾千年以前,在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就已經(jīng)孕育出了人類最初的文學瑰寶。在而后的歲月里,東西方許多民族都出現(xiàn)過杰出的文學大師和眾多的名家名著。人們熱愛和珍視這些作家及其作品,是因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體現(xiàn)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顯示了人類成長的精神軌跡,并給世代的人們以審美的愉悅。學習了解外國文學,對擴大學生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具有實際意義。

外國文學課程歷來都是高等院校中文專業(yè)開設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它對于高等教育來說,是深入學習文藝學、美學、西方文論的基礎,是文藝理論在外國文學研究中的應用,它也是比較文學研究和教學的基礎[1]。外國文學課程時間跨度大,地域范圍廣,但所占課時比重并不重,一般只有108個課時。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教育手段的現(xiàn)代化,特別是多媒體手段的介入,使得外國文學的教學活動進入一個新的層面。在教學中介入多媒體手段可以增加授課信息量,而且直觀,同時通過網(wǎng)絡資源也可以彌補外國文學教學資料的不足。但是在外國文學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中,學生在專業(yè)知識的掌握上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考試成績也很不理想,更別提學生品鑒分析作品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時,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使得校園的人文精神受到冷落,人文素質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裂變,大學生群體明顯出現(xiàn)了世俗化和功利化趨勢,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不高,整日忙于家教、推銷、找工作。時代在變,我們的教學對象也在變,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通過教學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這是擺在21世紀新的時代條件下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的教師們面前必須直面的嚴峻課題。

在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有限的課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精選,靈活運用教學手段,這是做好外國文學教學工作的基礎,要進一步對文學作品講清、講透,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鑒賞的能力,文本的閱讀就彰顯了它的重要性。

一、以學生為主體,強化文本閱讀

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提高,歸根結底還是要體現(xiàn)在學習的主體學生身上。但是目前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令人堪憂。由于我國的高考制度,很多中學老師在解讀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時,往往采用“文章教學法”,甚至略講、選講,學生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很少,即便閱讀也是一個大概。進入高校以后,面對經(jīng)濟的壓力、就業(yè)的壓力,學生整日忙于家教、推銷,人心浮動,根本難以安心學習,更別說按照要求閱讀規(guī)定的外國文學必讀書目。筆者曾就“大學生閱讀外國文學”的現(xiàn)狀進行過問卷調查,在閱讀中外國文學所占的比例在整個閱讀量中占60%以上的僅占5%,在閱讀量中占30%-60%之間的也只有19%。這是一個相當令人堪憂的現(xiàn)狀。

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教學往往采用文學背景――作家簡介――作品分析的三部曲式,學生面對龐雜的內容,沒有能夠從感悟上與老師進行溝通,所以收獲的往往是一些籠統(tǒng)的東西,在離開教師自己分析作品時往往手足無措,很難做到真正的鑒賞。其實學生并不是真正不愿意閱讀外國文學,在筆者的調查問卷中有93%的學生認為在大學期間閱讀重要,但是49%的學生認為閱讀障礙主要來自于語言以及文化的難以理解。由于年齡、社會經(jīng)驗等多方面的原因,他們不知道如何進行閱讀,如何感受作品。再加上面對考試,就跳過文本閱讀,直接記憶別人的觀點結論,這就會阻礙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也會扼殺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造成了學生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作品,去分析作品,去與自己的心靈溝通,達到對作品的品鑒。

外國文學的教學,離開了作品,就不存在什么文學史,文學思潮、文學環(huán)境也失去了依附的基礎[2]。作為外國文學的教學,最基本的還是要歸結到對文學作品的研究,閱讀外國文學名著,深入細致地閱讀、分析作品,才能發(fā)掘出文學作品的意義,才能感悟文學作品的魅力,這是學好外國文學課程的前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主動性的調動,不僅需要教師在講的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更主要的是要加強學生文本閱讀的力度。2000年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和通過了“高等學校中文系本科生專業(yè)閱讀書目”,共100部。同時明確提出,各學校應把學生閱讀作品情況,作為專業(yè)主干課程成績考核內容之一。這兩人的愛情宣言體現(xiàn)的精神層面非常相似,但通過對文本的整體閱讀,學生不會片面的肯定簡?愛而鄙視麗貝卡?夏普,而學會在時代的背景下,男女作家的視野下,體會女性苦苦爭取話語權,苦苦爭取社會地位的艱辛,不會厚此薄彼從而忽略麗貝卡?夏普這個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社會真實。同時通過這樣對文本的深入學習,也會增加學生間接的社會經(jīng)歷,矯正一些學生在愛情觀價值觀上的偏差。又比如對于文學作品進行藝術分析的時候,很多時候如果沒有對于文本的閱讀,簡直就是空談,結構的嚴謹、語言的優(yōu)美、細膩,學生沒有具體可感的認識,很難體會文本帶來的藝術魅力。學生只有在與文本有了親密接觸后,才能真正理解文學藝術的魅力,才能進而對作品進行研究和解讀,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提高,所學的知識也無需刻板記憶,加入了自己的感悟、理解,學習的效果相當明顯。

二、以教師為主導,提升文本閱讀

在21世紀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乃至于教學對象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教師如果沒有銳意創(chuàng)新和改革的意識,已經(jīng)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工作。教師不僅傳授給學生純粹的知識,還要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學生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精神。

在現(xiàn)今的外國文學教學的改革中,很多觀點指向了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的介入,其實外在的教學硬件還需要內在的教師素養(yǎng)來強化。筆者認為在面臨新形勢下的教學首要的一點是要提升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這樣在具體的教學中才能給學生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敖處熥鳛榻虒W中的引導者,如果不能對外國作品具有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那么又怎么會引導學生來重視這個部分呢?那么對學生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就是打了折扣的,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與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健全人格又從何談起呢?培養(yǎng)學生‘尊重與理解多樣文化’,使他們了解世界、放眼世界的目標豈不成了空談?再好的目標,再經(jīng)典的文本,如果沒有在實際教學中得到落實,那么一切無從談起”。

教師自身如果缺乏對文本的研究,就很難有對作品獨到的見解,教學中只能根據(jù)教材的“定論”來講述,從而會大大消減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再好的教學手段如果沒有教師的知識積淀作為引領,也達不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不斷的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不斷豐富補充外國文學知識,加強外國文學理論的學習,隨時關注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積極進行科研論文的撰寫,提升自己的內在積淀,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夠融會貫通,觸類旁通,這樣才能給學生指導性的建議,才能提出最新最前沿的觀點,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比如對于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芥川龍之介的講授,本來所占課時并不多,在教材中也是簡單帶過,但是這位作家對魯迅先生的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有很深的影響,在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在有限的課時內給予學生最大的認知,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科研精神,能夠把最新最前沿的對芥川的研究現(xiàn)狀告知學生,如對于芥川小說中的人性問題,有目的引導學生去也讀他的《莽叢中》和《報恩記》,學生能夠通過對文本的對比研讀,了解人性的趨利避害以及人性的悖謬,這就調動了學生閱讀芥川龍之介作品的興趣,這對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科研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外國文學核心的文化內涵就是它的人文精神,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正好是培養(yǎng)他們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時期。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重視文本的閱讀,深化文本的閱讀,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通過對文本的品鑒,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精神,這對外國文學教學效果的提高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笛.外國文學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前沿,2008(12).

優(yōu)發(fā)表網(wǎng)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