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1:50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人類社會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高校數學;人文素質;課程教學;數學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9-011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58 [本刊網址]http:∥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空間模型、結構形式、數量關系的學科,是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同時,數學也是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與極高的人文價值。數學家郭思樂說過,“數學教育的根本意義,是在于發(fā)展人類自身”。因而,在高校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數學的科學價值,還要重視數學教學的人文精神,要將數學知識教育與數學人文精神培養(yǎng)完美結合起來,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數學人才。
一、高校數學教學中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現狀分析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應具有的基本品質、基本態(tài)度以及發(fā)展程度,它是與科學主義、工具理性、實用主義等相對應的價值范疇。人文素質體現為一種為人處世的“價值觀”與“人生哲學”,是人具有的文學、歷史、藝術、哲學等人文學科知識以及這種知識系統所反映出的精神修養(yǎng)。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科學知識、人文精神等內化為學生的人格品質、人生修養(yǎng)、內在氣質等。高校數學課程主要有《高等數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念與數理統計》等,這些課程是理工類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興趣、數學精神、數學審美等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高校數學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并不容樂觀,許多教師忽視人文素質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人文精神缺失。
第一,功利主義思想盛行。在當代高等教育中,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泛濫,教育偏離了傳播文化、開啟心智、引人向善的內在本質和價值追求,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成長等被忽視,學生的精神生活、道德信仰、個性特長、人格理想等被漠視或踐踏。數學教學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面臨著被扭曲、被異化、被的“命運”。比如,許多高校將數學教學變成了知識學習、習題演練、考試訓練的機械過程,忽視了對數學精神的挖掘,也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導致許多學生“談數色變”,對數學課程毫無學習興趣。許多學生不知道學習數學有何意義,也不知道數學課程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何幫助,只是為了考試及格、掙考分而學習,根本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第二,忽視人文素質培養(yǎng)。在高校數學課程中,人文素養(yǎng)既不是教學大綱的重點內容,也不是考試或考查的知識點范圍,因而,許多教師將人文素質培養(yǎng)看成了可有可無的教育內容,忽略了人文素養(yǎng)教育。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數學課程和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比如,元代數學家朱世杰所寫的,“我有一壺酒,攜著游春走……借問此壺中,當有多少酒”,該詩歌就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這樣的例子在高校數學教材中數不勝數,有待數學教師的發(fā)掘和運用。有些教師認為,數學課程比較難,能夠掌握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方法已很不容易了,無暇顧及人文素質培養(yǎng)。此外,許多學生認為,人文素養(yǎng)是文科教學的重要內容,與數學課程并沒有什么聯系。比如,對于數學教材中的數學家故事,“數學王子高斯因為拿錯作業(yè)……畫出一個正17邊形”,許多學生對此一笑了之,并未認真體會故事所蘊含的數學精神與數學意義。
第三,學生缺乏數學興趣。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強、邏輯性強、枯燥難懂的課程,許多大學生缺乏數學興趣,不熱愛數學專業(yè),不愿上數學課。此外,由于高校對數學課程的重要性宣傳不夠,不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很多學生不愿選擇數學類課程為選修課,不愿參加數學建模競賽。調查表明,僅有42%的學生表示能夠聽懂數學課并且對數學課程有興趣,僅有12.3%的學生能夠說出十位偉大的數學家,有9%的學生表示愿意選修數學課程,有1.5%的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競賽??梢姡瑢W生對數學課程缺乏學習興趣。
二、在高校數學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的意義
(一)滲透人文教育是學校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教育的功利性與實用性不斷凸顯,導致學校教育的缺乏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也導致許多學生精神空虛、缺乏信仰、心理失衡,片面追求物質享受,盲目崇拜奢華生活。這些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應將人文素質培養(yǎng)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將科學發(fā)展置于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數學科學源于現實生活,也是現實生活的高度提煉與濃縮,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不但能使數學教育更生動、更形象,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學科的社會意義、內在價值等,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滲透人文教育是改善數學教學的重要途徑。第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數學精神是理性主義、邏輯思維的集中表現,正是這種數學精神使人類的思維能力逐步提升。在數學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斷能力等,提升學生的思維素質。第二,有利于改善高校數學教學效果。數學有著邏輯性、抽象性、嚴謹性等特點,需要用縝密的數學推理證明數學規(guī)律,用精確的數學語言描述數學現象,這些決定了數學學習是一種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腦力勞動。因而,許多學生對數學課程產生了厭煩與抵觸情緒,也導致高校數學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在數學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有助于化解學生對數學課程的抵觸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迎難而上的意志品質。第三,有利于引導學生感受數學之美。數學是美的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它不僅有形式美、內容美、嚴謹美,還有語言美、方法美、邏輯美、創(chuàng)造美。同時,數學之美還在于對客觀世界的精準描述與邏輯表達。數學家克萊說過,“音樂能激發(fā)或撫慰情懷,繪畫能使人賞心悅目……數學卻能提供以上一切”。在高校數學教學中,開展數學人文知識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創(chuàng)造數學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
三、高校數學教學中開展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途徑
(一)挖掘數學中的人文知識。數學不是純粹的符號、數字和圖形,而是包含和負載著豐富文化氣息的科學。挖掘數學中的文化精神,既能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數學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也能激勵和鞭策學生奮進的重要精神力量。因而,在數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數學教材中的人文氣息,讓已經標本化的數學知識復活。如在講解函數極限時,教師可以講述大數學家柯西的數學思想:懷著嚴格化的明確目標,將無窮小或無窮小量定義為以零為極限的變量,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嚴謹而完整的體系;阿基米德在生命危急關頭還沉浸在數學研究中;歐拉雙目失明后還在堅持數學研究和論文寫作,以至于他去世后許多年他的論文還在報紙上持續(xù)發(fā)表。
(二)塑造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數學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新思維的結晶,是關于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不僅蘊含著極高的人文價值,而且還充滿了辯證法的智慧。如數學概念的形成與演變、數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數學思想的發(fā)展等都體現了發(fā)展、運動與變化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在漫長的數學知識發(fā)展過程中,以嚴謹科學為特點的數學源于生產實踐,以客觀物質世界為研究對象,形成系統的學科體系后又指導實踐,其思維規(guī)律和處理問題策略,不僅為人類正確認識自然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還擴展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數學中蘊含的辯證法思想既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塑造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提高其人文素質的重要內容。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運用辯證法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
孔令斌1995年畢業(yè)于蘭州大學化學專業(yè),之后進入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研究院從事研發(fā)工作,企業(yè)嚴苛的管理以及繁雜的工作不僅沒有能阻止他繼續(xù)求學的想法,反而堅定了他繼續(xù)深造的信念。2001和2004年,他又分別獲得蘭州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后進入蘭州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近年來,孔令斌在新型能源材料領域做了大量基礎性的研究工作,所發(fā)表的論文在SCI數據庫中被引用1100余次,單篇最高被引130次。優(yōu)異的成果讓他榮獲第八屆“甘肅青年科技獎”。在多孔炭材料的結構調控與雙電層電容性能研究中,針對嵌段共聚物炭化法制備的多孔碳材料的超級電容性能開展了系統的研究;研究了碳材料比容量與孔結構參數的函數關系表達式,并對其適用性進行具體的實驗驗證,對出現的偏差進行科學的解釋。在有色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的贗電容行為基礎研究中,對材料形貌的形成機理、孔結構、電化學電容特性、電化學反應機理、電極過程動力學特征和電化學穩(wěn)定性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針對雙金屬氧化物贗電容行為的產生機理、影響因素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同時還開展了基于多孔載體的復合電極材料的結構與性能關系的基礎研究。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項“973”前期研究專項的資助。
為了推進高比能超級電容器的應用進程,孔令斌開始研究活性炭和金屬氧化物非對稱型超級電容器的組裝技術,并得到了甘肅省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與開發(fā)專項基金的資助。他領導的研究小組采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在基底上直接沉積的多孔碳薄膜材料,避免了傳統電極制備方法中的壓片過程,且不需加入分散劑和粘結劑等添加劑。該項研究目前已經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
[關鍵詞]大學生 閱讀 人文素質 全面發(fā)展
一、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現狀
為了證實“熊的嗅覺敏銳、分辨東西能力強”這句話的正確性,受了十幾年教育的大學生劉海洋竟將硫酸潑向了北京動物園的5只熊身上。
一份《大學生思想現狀調查》也顯示:當前我國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不容樂觀,人文素質教育嚴重缺失。表現在不少學生行為不文明,社會公德意識、素質意識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部分學生精神生活空虛,生活品位很低,熱衷于港臺流行音樂,崇拜歌星影星,對經典名著漠然,對世界名曲充耳不聞。
這些材料嚴正的警示: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極度缺失!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亟待提高!
審視教育現狀,我們發(fā)現大學生的生活色調仍是機械、平板和乏味,他們每天在題海里、實驗室和單詞堆中生活,無窮的演算和英語單詞占去了他們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空間,耗盡了他們的主要精力。他們根本無暇和莎士比亞、普希金展開心的對話、與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展開情的交流,與黑格爾、馬克思展開思的唔對;他們失去了許多心靈震撼、美的熏陶、善的啟迪和真的領悟的絕好機會,從而導致一些大學生的個性和獨特性被禁錮,天性和愛心被扭曲,對社會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對困難的競爭力和承受力、對生活的駕馭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是非善惡美丑的理解力也在日益減退,精神和心靈的家園漸趨荒蕪、沉重和干枯。這是人文素質缺失的警示。
二、人文精神的含義
“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包括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叭宋乃刭|”指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yǎng)?!叭宋木瘛笔且环N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包括人性(對人的尊重)、理性(對真理的追求)、超越性(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三個元素,其核心是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價值、人格尊嚴和個性品質的尊重,對人的教育、自由、發(fā)展的追求,對人的心靈、需要、渴望與思想的關注,對人的是非判斷力、道德判斷力和審美判斷力的培養(yǎng)。對大學生而言,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熟識作品名稱、文人姓氏、文章內容,而在于引導學生邁進價值、人生、思想的角斗場,將學生引領到廣袤的時空中,讓他感受博大、豐富和深邃,領悟真、善、美,惟其如此,人文精神教育才有望養(yǎng)成。目前大學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辨是非、識真假、懂美丑、知榮辱的道德判斷和審美能力,使他們在生活中自覺去追求真善美,反對假丑惡;培養(yǎng)學生受挫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三、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人文教育的途徑眾多,閱讀是最重要途徑。“三更有夢書當枕”、“半床明月半床書”,書——自古是高潔之士的寫照,明月雖然清寒,書卻因博大精深而濕潤生命,因此書是提高人文素養(yǎng)最豐沃的土壤。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發(fā)起的延續(xù)半個多世紀的“名著閱讀”運動,主要內容就是閱讀好書,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閱讀雖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卻能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廣度,沒有閱讀的教育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育?!?/p>
讀書的過程是“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是個人生活閱歷豐厚的過程,它能喚起學生對永恒和偉大的渴望,使學生受到一次次感動,又會在感動之后更深切地洞察生活的真諦,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是可貴的創(chuàng)造力的源頭,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人格個性塑造的基石。因此,讀書應納入學校整個教育氛圍之中,從而營造一種大知識、大智力的閱讀環(huán)境,使教育籠罩著高屋建瓴式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從中獲得真正的精神的體驗、人格的陶冶、創(chuàng)造的啟迪和生命的幸福。
書海茫茫,人生有限。因此大學生的閱讀應是有選擇性的。中國古語說得好:“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歌德也說:“鑒賞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欣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美國的圣約翰大學將全部課程置于對155位作家作品進行精細分析的基礎上,世界名著是這所大學提供訓練和開闊視野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發(fā)起的延續(xù)半個多世紀的“名著閱讀”運動,主要內容就是閱讀好書,他認為只有那些千百年傳承的世界名著能把人類的最重要的普世價值傳遞給莘莘學子。所以大學生閱讀書應以古今中外經典名著為首選。因為經典是古圣先賢偉大心靈的結晶,經典里活著一個民族的精魂,體現著人類的一致性,閃爍著人性的光彩,并把無盡的思索空間留給讀者,催人聯想和深思,使人振奮、自勵、反省和陣痛,因而它對任何一個時代人來說都是文化瑰寶,都是取之不盡的財富。
引導學生選擇名著,走進名著世界,讓學生在自我與書本的相互擁抱中去感悟生命的偉大、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創(chuàng)造之美和奮斗之美,去激發(fā)和推動他們追求比生活更高遠、更有價值的東西,正如有位學者說:“書籍蜿蜓伸入我們的心靈,詩人的詩句在我們的血流里舒緩地滑行,我們年輕時誦讀它們,年老時銘記它們,它用強大的能量構筑起巨大的思維空間,使我們永久地徜徉其中,潛移默化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升華自我?!?/p>
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要大力弘揚人文精神,通過各種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課外通過專家學者推薦等形式,開展人文教育講座,舉辦讀書活動,引導學生讀好書、好報,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底蘊。教師要指導學生全方位參與到讀書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一細二快三參照。即閱讀世界經典名著要認真、仔細、不求多,但求精。葉圣陶先生說:“要認真閱讀,在閱讀中要研究考察,”用探究的目光去欣賞名著,形成一個雄厚、開闊的閱讀背景,打開一扇扇通向世界、通向歷史、哲學、文學的窗戶;閱讀現當代名著要及時,重在攫取充足的文學信息量,增添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人生厚度;把閱讀其它經典作品作為一個參照系,在比較中認識文學、認識社會和人生,培養(yǎng)學生健全、高品位的審美素質。課內引領學生通過文學作品中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思想這一最豐富的資源,進行有關好與壞、對與錯、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真理與謬誤、美與丑的討論、辨識和領悟,使學生獲得全面的道德和審美熏陶,從而懂得什么是正義、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惡、什么是卑鄙、懂得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審美觀,造就學生自己的道德判斷、是非判斷和審美判斷的眼睛和心靈,陶冶和凈化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健全的、高品位的人格品質和人文素養(yǎng),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紀人.文藝學與語文教育.
關鍵詞:有機化學實驗;素質;能力;培養(yǎng)要求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273-02
有機化學實驗是大學化學及相關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從宏觀上看,在化學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隨著該門科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多種的交叉化學學科;從細節(jié)上看,學生對于這門課的綜合掌握情況,影響著其自身綜合技能和寬廣知識基礎的水平。進入21世紀,在有機實驗課程教學過程、目的和任務中,不斷要求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學習這門科學的必備要求,可經過十年左右的發(fā)展該課程的任務往往還是在表觀上圍繞實驗知識和實驗技能方面進行開展,并沒有深入體現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要求。近年我國教育加強了大學及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和科研論文是否“作弊”的檢查力度,并發(fā)現不少學術論文含“金量”低,同時還存在不少的論文抄襲和作假現象,這些問題的產生也間接反應在實驗教學中未注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圍繞這一教學問題,本文通過有機化學實驗課教學,探討學生在掌握實驗知識過程中如何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并通過這一培養(yǎng)要求指導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一、實驗教學中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什么是學生在實驗中的綜合素質?本文觀點認為學生實驗道德水平和實驗誠信修養(yǎng)構成了實驗教學中的學生綜合素質。綜合素質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框架”,它不約束學生知識水平和實驗技能水平的提高,但卻是約束學生道德行為的良好“枷鎖”。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道德水平,首先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另外在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誠信修養(yǎng),要讓學生客觀的實事求的對待實驗中的每個問題和結果。整體來看這兩者相互交叉影響著學生未來實驗(科研)工作的綜合素質。
1.實驗教學中學生實驗道德水平的培養(yǎng)[1]。具有較高成就和水平的學者,其本身肯定具有良好的工作習慣。因此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實驗道德水準,首先要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實驗道德基本行為。具體來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道德行為需要從實驗細節(jié)入手,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工作習慣。例如:(1)進入實驗室學生首先要觀察實驗室狀態(tài)(包括藥品和儀器放置位置、衛(wèi)生狀況),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復原實驗室至初始狀態(tài)。(2)實驗中要求學生保持實驗臺面整潔,不允許坐在實驗臺面上,同時規(guī)定學生禁止?jié)M手拿著藥品、儀器進行實驗操作和不合理的走動,以防止發(fā)生安全事故。(3)實驗前后清點玻璃儀器等,這些基本習慣的養(yǎng)成,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基本實驗道德行為。
學生實驗道德水平還需學生具備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意識?;瘜W生產活動必然帶來環(huán)境問題,在這種問題背景下,發(fā)展低污染、低能耗、可循環(huán)和可持續(xù)的綠色化學是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這一要求的實現首先要培養(yǎng)具有“綠色環(huán)?!币庾R的化學人才,因此要求實驗教學過程中灌輸“綠色”意識給學生,例如:(1)設立可持續(xù)的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循環(huán)利用化學藥品,我們正在探討擬利用“安息香縮合反應的綠色非氰工藝”實驗合成的安息香產品作為原料,開展題為“Cu(Ⅱ)氧化安息香合成二苯基乙二酮”實驗,這種教學內容設計不僅實現了產品―原料的再利用,而且兩個基礎實驗的產物都可以應用于有機合成研究,達到了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教學內容。(2)有機實驗教學中從源頭上減少實驗試劑使用“量”,這一簡單舉措直接降低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3)實驗過程中杜絕因稱量或量取試劑時麻痹大意所帶來的不必要浪費而造成的污染。(4)節(jié)約實驗過程中冷凝水的使用量,養(yǎng)成學生節(jié)約水資源的環(huán)保意識。
以上教學設計不僅從基本的實驗道德行為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道德素質,而且從具體實驗細節(jié)入手在教學中灌輸“綠色、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全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也循序漸進的提高了學生實驗道德水平。
2.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修養(yǎng)[2]。誠信亦是道德范疇,簡單說就是做事待人真誠老實,一諾千金;誠信的存在價值是督促人自我監(jiān)督,做事情實事求是,不虛夸。這種高尚的道德已演變?yōu)楝F代社會公民的第二張“身份證”,由此可見其在社會發(fā)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但目前我國現代教育中針對誠信意識培養(yǎng)教育的體現并不明顯,因此我國學生的誠信水平亟待通過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實現進一步的提高。
有機化學實驗是遵循自然客觀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如在實驗教學中注重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yǎng),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在實驗事實中尋找發(fā)現規(guī)律,進而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實驗興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實驗教學方法中融入誠信教育,可提高學生的自我監(jiān)督能力,防范作假抄襲,為日后培養(yǎng)高素質的綜合人才打下基礎。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意識呢?(1)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體會誠信,理解誠信,提高學生的責任心。這種教學要求迫使改變以往的機械督導實驗和檢查數據的教學模式,轉而要求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實現自我監(jiān)督,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習慣,從心理上真真切切的不愿做假。(2)在培養(yǎng)學生自我監(jiān)督的誠信意識過程中,仍需要輔以懲罰措施。具體是學生在主觀意識上違背了誠信,那么即使實驗技能好,綜合方面優(yōu)秀,結果也會被全面否決掉,這樣可讓學生從心理上“恐懼”弄虛作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實驗教學中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科學實踐及探索是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有效動力,這就要求教學中貫穿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以促進人類社會科學實踐的發(fā)展。本文認為有機實驗教學中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包含三個方面:(1)掌握實驗技能;(2)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3]。在傳統的教學任務核心是重視學生實驗技能的掌握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這兩方面的教學培養(yǎng)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但與此同時,卻忽略或未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這與當下教學中要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目標相違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需要學生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產生要求學生具有發(fā)現“原始問題”的能力,而這一教學概念在傳統的教學中未被引起重視。歷史證明,一些重要的發(fā)明和技術的革新,無不都是從發(fā)現原始問題進而演化發(fā)展的并成為偉大的發(fā)現,這就要求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的習慣,同時也要挖掘隱藏在現象背后的問題,因此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去發(fā)現問題、挖掘問題,并在培養(yǎng)實驗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養(yǎng)成探索原始問題的習慣,最終達到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而只有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才會在以后實踐中不斷自發(fā)的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結語
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現代實驗教學任務提出的更高要求,它符合新世紀教育背景下培養(yǎng)綜合素質高兼具創(chuàng)新能力人才的目標,同時也在具體實驗教學中促進了實驗教學內容、方法和方式的改變,明確了更深遠的實驗教學目標和任務。
參考文獻:
[1]倪新蕾.設計性實驗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與科學道德教育[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24(3):57-58.
關鍵詞:中職數學;生活;提高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華羅庚對于數學與生活關系的描述,也是反映數學與社會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密切聯系的形象敘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之一,數學在中職教育非常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特別是隨著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它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一個愈來愈不可缺少的角色。對于中職生而言,應將學習數學與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習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發(fā)現學習數學的作用與意義,感悟數學的魅力,從而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一、認識數學
數學源自古希臘語,廣泛應用于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領域的一門學科。作為現代社會的基礎學科之一,它以它嚴謹的理念構筑了整個現代科學知識體系,建立了一整套系統的符號來拓展現實生活在信息時代的深度和廣度,其基本要素有:邏輯和直觀、分析和推理、共性和個性。在中國古代,則將數學稱為算術,亦稱算學,直到宋元時期,才有現在數學的稱謂。
步入21世紀,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關系著整個社會的前進與發(fā)展,而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通過應用數學向現實生活中的所有領域滲透。并且由于其與現代高科技異常緊密的聯系,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應用學科,例如金融數學與精算學、密碼學與信息安全、計算機軟件和理論、信息處理、系統生物學等。隨著現代社會與科技的日益數學化,有科學家斷言:信息時代高科技的競爭本質是數學的競爭。
中職數學相較于其他院校教授的數學而言,較注重實用性,即注重與其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技能的聯系,因此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建立一套通過學習數學應用思想,觀察實際問題,并通過嚴謹的分析,建立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的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出真正具有高素養(yǎng)、高水平的專業(yè)型人才,才能培養(yǎng)出現代社會所缺的應用型、綜合型勞動者。
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1)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生活之中,數學無處不在。無論是物理、化學、生物,還是信息技術、經濟管理乃至于歷史哲學、環(huán)境科學等學科的學習與工作,都離不開數學。它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是現代社會一切知識的核心與源泉。數學是一門科學語言,是一門用來描述宇宙萬物的科學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類社會的數學化程度也愈來愈深,數學語言已然成為人類發(fā)現自然、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與手段。例如,SARS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繁殖過程是以RNA為模版進行復制的,一個SARS病毒的RNA經復制成2個RNA,再次進行第二次復制,形成4個RNA,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進行,問:經過n次復制,可形成多少個SARS病毒的RNA?對于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數學數列思想,非常形象完美地解決。1 個SARS 病毒的RNA 復制后形成2個RNA,2 個形成4 個,4 個形成8 個,如此循環(huán)下去,病毒RNA的個數為2、4、8、16……構成以2為首項,公比為2的等比數列。所以,n次復制后,SARS病毒RNA的個數為2n個。
(2)數學之于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正是有了數學知識的迅猛發(fā)展,才有了現代社會的電子信息技術發(fā)展,才有了人類歷史上無數輝煌的科學成就。沒有微積分,便沒有現代力學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沒有麥克斯方程的數學論證,便沒有電磁波的發(fā)現與證明,便沒有赫茲關于電磁波的實驗,更沒有電磁波聲光信息傳遞技術的發(fā)展,若是這樣,現代通訊便無從談起。有這樣一個例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肯尼思·阿洛的主要成就便是使數學進入經濟學領域,通過構建平衡模型,預言自由市場的經濟行為。然而,他哈佛大學的同學看了獲獎論文后說,其關于數學的應用是很基礎的,很多哈佛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便可熟練完成。由此可知,掌握數學這門語言,對于現代科技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三、中職生學習數學之益處
中職數學較為抽象,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要求較高,再加上其形式化、符號化的特點,使很多學生對于數學學習一頭霧水,產生畏難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還談何學習數學的樂趣,談何學習數學的益處,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進入地球村時代,世界各地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國內各行各業(yè)也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中緩慢前行。誰先掌握先進的技術和科學的手段,誰就能處于不敗之地,誰就能在競爭中占得有利地位。然而,這些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的支撐與幫助。對于有些想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學生來說,學習數學更為重要。因為他不僅需要懂得生產與經營,還要懂得計算成本、利潤、資金周轉、效益等一系列問題,如果沒有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數學知識,勢必會在經營與生產過程中造成一定的損失。作為教師,可以嘗試改變空洞說教,走出課堂,走入大自然,走進社會,采用參觀、調查、實習等形式,讓同學切實地感受到學習數學對于以后工作和學習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其實用價值的感受。
在當今社會,數學無與倫比的作用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鍛煉我們大腦嚴謹的思維模式,也可有效提高我們解決今后生活、學習、工作中問題的能力。數學對我們的影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我們可以親身體驗感受其存在的魅力。
因此,有什么理由放棄數學學習呢?我們應該做時代的先鋒者,學好數學,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才能適應未來的競爭和工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丘成桐.數學與數學人[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知識的增長、信息交流的便利,以及科學共同體的開放態(tài)度,使得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越來越呈現出加速發(fā)展的趨勢。與此同時,關于交叉學科或跨學科觀念、理論和方法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特別是對交叉學科研究的認識論基礎和方法論問題的探討,更是幾成顯學。對于以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為中心的交叉學科的認識論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間的相互作用的認識論的理解構成了本文的主題,文中的討論將在科學哲學和知識社會學的范圍內進行。
一、交叉學科的本質及研究意義
在剖析交叉學科現象的本質之前,有必要先界定一下交叉學科的定義。按照我國著名科學家、交叉學科研究的倡導者路甬祥的說法:所謂交叉學科,就是指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綜合理論或系統學問”[1]。應該說明的是,這種學科之間的交叉或融合并非簡單機械地拼湊,而是依據學科間存在的內在邏輯關系而聯結和滲透的結果。一言以蔽之,是各個學科間“有機的融合”。一般說來,學科交叉過程中的諸學科都是要納入到特定的社會化的科學結構里的?,F代科學結構包含了傳統的基礎科學(如物理學可分為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凝聚態(tài)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等)、綜合科學(如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優(yōu)勢學科———空間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建筑科學、災害科學等及其衍生科學)、橫斷科學(如控制論、信息論、復雜性科學等)和在上述三類科學基礎上形成的交叉科學。通常交叉學科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但大體上可分為“大交叉”和“小交叉”兩大類:前者指學科親緣關系較遠的學科之間的交叉,比如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之間的交叉;后者是指學科親緣關系較近的學科之間的交叉,如自然科學內部、技術科學內部或是人文科學內部、社會科學內部各學科之間的交叉。當然,這都是相對而言的,在歸納時切不可過于拘泥學科的性質。著名刊物《第歐根尼》中所選論文就屬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間的學科交叉,以及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間的研究(涉及哲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與生態(tài)學、地理學、建筑學、環(huán)境科學、交通科學、計算機科學、醫(yī)學、計量學等傳統學科及相應的交叉學科)。具體說來,當代學術界的交叉學科群落既包括諸如文學哲學、文學人類學、歷史社會學、哲學社會學、社會人類學、城市美學、犯罪心理學、開放經濟政治學、政治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少數民族美學、文藝法學、知識管理學、虛擬人類學、國際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小交叉”研究的論文,也包括像經濟物理學、時間經濟學、視覺人類學、工程法學、社會工程學、科學社會學、工業(yè)設計、環(huán)境藝術、城市生態(tài)學、空間法學、媒體藝術、生態(tài)行政學、知識計量學、計量經濟學、社會運籌學、網絡社會學、航天醫(yī)學工程學、電子政務學、交通美學、古生物考古學、神經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石油金融學、世界睡眠醫(yī)學、藥物經濟學、技術管理學、社會統計學、環(huán)境社會學、市政工程學、生物信息學、水文社會史等具有“大交叉”特征的邊緣研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科學發(fā)展高度分化和整合的今天,交叉學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種因交叉學科或交叉學科群的衍生而導致的學科進化的趨勢里,包含著深刻的科學意蘊和時代精神。從本質上說,學科交叉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一個規(guī)律性的問題。那就是世界萬物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而這種事物的演進過程中,還存在著動態(tài)性的“無序”或“涌現”現象??茖W哲學家勞丹認為,科學或學科發(fā)展的“無序”性是普遍的、永恒的,有序是暫時的、個別的?!盁o序”的根源就在于科學研究“從本質上是解決問題的活動”[2]。換句話說,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依賴于單一學科的研究,而且更寄希望于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的學者的共同努力和學術突破。學科的界限并不重要,關鍵是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過程是否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富有成果。因此,這就是科學自主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動力所在[3]。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的研究領域的劃分,在很大程度上關乎學者所采用的研究路徑。美國科學學專家夏皮爾提出的“域”理論模式對于我們理解交叉學科的性質很有助益。夏皮爾認為,三個世紀以來,我們的科學研究的主要路向就是將特定的對象孤立起來加以考察。他把這種特定的、孤立的研究專題稱之為“域”(domain)。這種“域”大體相當于學科研究的領域或跨學科的領域和研究課題。因而,所謂的科學發(fā)展就表現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增加減少或刪除合并的變化上。領域的變化往往會引發(fā)學科交叉現象的產生??茖W也由此被內在地劃出大小不等的界限來[4]??茖W史上的范式革命也常常產生在交叉學科叢生的科學領域里。這一點已得到了證實。通過對百余年來諾貝爾獎的分析發(fā)現,該獎普遍存在著學科交叉現象。如果以二級交叉、三級交叉為標準的話,那么,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化學、生理或醫(yī)學獎都是學科交叉的產物[5]。這些原創(chuàng)性的重大成果大都集中于量子力學、基因工程、超導物質與理論、化學熱力學、電化學、化學動力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學等跨學科的領域及相關的基礎學科中。可以說,未來的中國科學界和教育界在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也必須將發(fā)展交叉學科視為國家和一流大學發(fā)展的戰(zhàn)略。時至今日,交叉學科研究的意義已無須贅言。
二、人文—社會認識論
眾所周知,人類的認識歷程是跟人類知識的發(fā)生與增長的過程相應的。從中國的先秦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公孫龍子等)、古希臘哲學家(如泰勒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畢達哥拉斯等)直至西方近代以來的思想家(康德、休謨、笛卡爾、培根、盧梭、孟德斯鳩、孔德、斯賓塞、馬克思、涂爾干、韋伯、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都曾經為提出和完善古典認識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進入20世紀以來,卡爾•波普爾、托馬斯•庫恩、保羅•費耶阿本德、漢斯•萊辛巴哈,以及狄爾泰、伽達默爾、舍勒、曼海姆、舒茨、卡爾納普、德里達、巴恩斯、布魯爾等人則為認識論做出了新的智力工作。應該說,他們的認識理論在試圖解決現代知識增長問題和科學精確化以及跨學科研究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因此,批判地考察上述認識論理論資源和成果將是有意義的,同時也對我們深化認識交叉學科的本質不無益處。所謂“人文—社會認識論”是指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認識論取向。它對解釋和理解在人文學科與人文學科間、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間、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間的三組跨學科研究的認識過程及其本質,具有預設的認識論價值。這是一個筆者首次提出的將人文認識和狹義的社會認識融合或整合起來的一個新概念,比以往的“社會認識論”提法更接近于人文社會的事實,具有更突出的人文性和社會性的二元合一特質。從學科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知識點的分布來看,諸如文學批評、藝術理論、歷史學、文化研究、元哲學、人類學、語言學等人文學科都存在著不同于一般社會科學學科的特質。但是,長期以來或者不很認同人文學科的科學性,或者將其簡單地歸并于社會科學范圍之內。實踐表明,這樣做的結果一定有助于人文與社會科學的邊緣研究。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在《人文科學認識論》一書中提出了“人文科學認識論”的概念,并指出人類和社會科學研究將出現融合發(fā)展的趨勢。他對于人文(社會)科學認識論所做的思考,直到現在對我們還很有啟發(fā)意義。當然,以其發(fā)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拓展其整個認識論的邏輯,也有其明顯的局限性。他反對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做出本質的區(qū)分,因為在他看來,一切社會現象都取決于人類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過程。這種看法帶有強烈的發(fā)生心理學的味道。為此,他將人文科學簡單地分成四種類型:一是“正題法則科學”(即探索“規(guī)律”的科學,如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種學、語言學、經濟學、人口統計學等);二是“人文歷史科學”(主要是以重現和理解時間長河中展開的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生活史為中心的歷史科學);三是法律科學;四是哲學學科[6]。以人類學為例,它也必須遵循人文科學認識論。比如,人種學和認知人類學以及文化技術學都可以視為特定意義上的人類認知領域的學問[7]。盡管在一般人看來,屬于比較認識論的范疇。人文科學還必須具有一種能把科學領域的理論與關于理論的知識聯系起來的主題意識,這一點不容忽視。毫無疑問,社會認識論的主題意識乃是指向社會認知過程的。它的核心議題是根據某些社會科學學科和社會認知科學而分析出的社會文化語境中的社會知識與經驗。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社會認識論研究室主任伊利亞•卡薩文教授認為,現代社會認識論植根于康德、恩格斯、卡爾納普等人的認識論思想,其知識要素是由社會客體、社會主體和社會認知條件三者所決定的。每一個因素都具有社會知識來源的作用。古典認識論突出了社會客體,將知識置于研究的重點。相反,對來自于主體的知識或者視為一種阻礙,或者視為主體的基礎[8]。誠然,作為一種社會決定的現象的知識問題,其在人文與社會科學及其交叉學科的發(fā)展過程中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在文化與人類學、傳播與符號學、社會與制度等社會文化語境的社會認知模式中,都存在著強烈的人類社會本質的影響。其中,也包含了知識社會學和社會建構理論所關注的意涵。這一切在維特根斯坦、巴赫金、曼海姆、舍勒、米德、默頓、普里查曼、格爾茨、加芬克爾和盧曼等人的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中,都有全面的展現。
三、科學—技術認識論
這里的科學—技術認識論,是將科學哲學界的科學認識論和技術認識論融合或整合起來的結果。一方面,可以避免筆者不喜歡使用的“科技”一語;另一方面,則可以將技術納入到科學的“大家庭”里,以及將科學視為一種技術的“物化”過程的科學基礎。其實,從本質上來說,科學只有一個,就是“科學”??茖W是科學,技術也是科學。我們發(fā)現,諾貝爾科學獎中有90%以上的獎項授予了基礎理論方面的重大創(chuàng)新科學成就,而極少給予技術產品的發(fā)明人。比如,世界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室之所以不斷獲獎就是因為它始終處于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的國際學術前沿位置上,并在此基礎上將生物學、物理學、化學、醫(yī)學、數學和工程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的多學科研究結果。學科交叉的絕對性和現代性,使學術研究呈現出“去單一化”的態(tài)勢。交叉性、邊緣性已成為科學難以拒絕的選擇?!霸茖W”與交叉學科的融通,已變成學者的一種基本責任??v觀20世紀以來的科學技術哲學,我們很容易看到,它正是科學認識、技術認識變革的理論基礎,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方法論變革的前提和基本路向??茖W認識論,可以說是始于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歸納解釋法和英國哲學家休謨的懷疑主義的[9]。但歸根結底,我們了解到的科學認識論的基礎就是歸納法和演繹法。這一點幾乎是不容置疑的科學和技術認識論的鐵律。應該說,人類對科學技術的認識過程是十分漫長的。近代科學技術興起至今,已經歷了至少五個世紀的時間。直到波普爾、庫恩、費耶阿本德和海德格爾等人為止,才算是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圖景。根據波普爾的觀點,科學知識表現為某種關于世界、世界的秩序、規(guī)律和規(guī)律的理論或描述。在他看來,只有理論知識才能發(fā)現真理,才能實現對世界(即客觀物質世界、主觀意識世界和客觀知識世界3個世界)的具有真正價值的猜測。然而,理論知識永遠不可能被證實或確認是真實的,盡管它可以接受嚴格的批判性檢驗。科學發(fā)現的邏輯就是,科學發(fā)現始終得到理論的指導,而理論卻不是由于觀察而得到的發(fā)現。說起來這似乎像是一個科學認識的怪圈,但事實上科學發(fā)現的過程的確是異常復雜的,對其本質的認識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與波普爾不同,庫恩則認為,科學知識的作用是在一種總的觀點即一種世界觀的范圍內形成一種觀點,這種觀點知道我們如何看待現實,各種理論可以接受或摒棄的標準是什么,或者什么時候可以認為理論是可以被證偽的。科學界的這種觀點是由各種實例和各個學科間的矩陣形成的。前者是被科學界視為范式的解決各種問題的具體方法;后者則是“科學共同體”的“普世”基礎或共同義務、信念和價值的觀念[10]。按照庫恩的思想,科學的變化過程基本上是革命的和不連續(xù)性的,會帶來深遠的認識論后果。由此,他將科學分成正常的科學和特殊的科學。交叉學科很類似于這種可以隨心所欲地研究的特殊科學,它不需要受到更多的學科矩陣的約束。在科學認識論和技術認識論上,費耶阿本德和海德格爾分別強調“怎么都行的”科學經驗主義及技術異化論。人類科學技術史表明,科學(基礎科學)理論的提出和完善對技術發(fā)明及應用往往會產生基石的作用。沒有基礎科學理論的突破,就談不上普遍的技術進步。反之,如果一直缺乏技術上的支撐,也不會進一步為基礎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提供“人工物”或技術實踐上的驗證。這是現代科學技術認識論的本質特征的體現和互動規(guī)律。理論化知識和技術性知識的相互作用,不僅可以避免科學進步的停滯不前,而且也可以促進新穎、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的被采用,從而有助于實現破舊立新和建立科學技術新秩序的根本目標。科學技術的跨學科研究作為一種知識增長的方法論選擇,其合理性也將隱藏于上述目標之中。
【關鍵詞】 藥學高等教育;藥學特色專業(yè);藥學專業(yè)人才,
[關鍵詞] 藥學高等教育;藥學特色專業(yè);藥學專業(yè)人才
藥學是生命科學中一個比較特殊的專業(yè)和獨立學科,它一方面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公民性,與服務對象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又在經濟領域中具有著其他行業(yè)不可替代的特征。隨著21世紀人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和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安全應用藥物和生產藥物,使藥物完整地服務于人類社會及其生物圈家園,越來越成為倍受關注的焦點。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并不在藥物本身,而在控制藥物的人。這就要求我國的藥學高等教育要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從加強藥學專業(yè)特色,改革傳統藥學教育模式入手,培養(yǎng)出復合型、服務型的藥學專業(yè)人才。
1 合理進行課程改革
1.1增設臨床醫(yī)學和管理學課程[1] 藥學高等教育的傳統模式是以化學模式為主,課程安排上受化學基礎越牢、藥學水平越高的觀點的影響,造成了重化學而輕醫(yī)學、輕管理的教育框架,使藥學專業(yè)的學生往往過分側重于對化學類知識的學習,而忽視醫(yī)學基礎知識(尤其是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解剖學)及臨床醫(yī)學知識的學習,以至難以理解其他學科中所涉及到的相關知識。因此,讓學生學習一定的臨床醫(yī)學知識是十分必要的。醫(yī)學院校的藥學專業(yè)可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改變藥學、醫(yī)學分離這一傳統模式。藥學專業(yè)還應根據社會對藥學人才的要求,增加藥事管理學、醫(yī)藥知識產權、營銷學、藥學經濟學、人文社會學等課程,使課程設置能充分體現藥學所具有的社會性、實踐性和服務性的特點,并聘請社會上成功的藥學企業(yè)管理者來講課,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業(yè)型人才。
1.2強化藥學實踐課內容[2,3] 藥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許多學生在選擇藥學專業(yè)的時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學生們在真正進入專業(yè)學習時,會感到茫然,不知自己所學的知識對于將來就業(yè)到底有什么用,將來自己究竟能干些什么,他們總覺得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生中的這種普遍存在的想法對于學習的積極性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加大學生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的實驗學時,減少理論課學時,使兩者的比例接近1∶1,增強學生的科研能力、動手能力,讓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將實驗操作當作培養(yǎng)藥學人才基本素質的必要工具。
2 改革教學手段
2.1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4,5] 上課采用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增加學生動腦機會,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往的實驗課多為驗證性的,總是首先由指導老師提出實驗目的、實驗步驟、注意事項,然后學生按照老師的步驟進行嚴格的操作,這樣死板的教學方法,雖然有助于學生對理論課所學內容的理解,但卻嚴重制約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動性。要彌補這一不足,可以增加一些設計性的實驗,例如擬定1個課題題目給學生,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搜集資料,查閱文獻,充分利用所學知識,設計出該課題具體的研究方案,并利用現有的條件予以實施。這樣無論對學生將來從事科研工作,還是繼續(xù)攻讀研究生,都是有利的舉措,既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2.2 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在專業(yè)課教學上,可研制多功能的多媒體課件,不但豐富信息量,使學生不再拘泥于課本的陳舊信息,還應增強信息的表達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使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藥學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在實驗教學上,建立新的功能性實驗室,增強學生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創(chuàng)新的能力,也可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工廠生產車間、醫(yī)院藥房等實踐場所,親身體驗,增強感性認識。
3 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
目前對于藥學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已由過去的專才教育轉向通才教育,形成了厚基礎、寬口徑、廣適應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也是藥學專業(yè)教學改革的發(fā)展趨勢,而藥學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為: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是根本,文化素質培養(yǎng)是基礎,業(yè)務素質培養(yǎng)是本領,身心素質培養(yǎng)是本錢??赏ㄟ^增設多類選修課,開展組建興趣小組,辦藥學簡報等活動,讓學生了解藥學專業(yè)發(fā)展,學科的最新動態(tài),拓寬學生視野,并讓學生真正進入到教師的科研工作中,從理論到實踐,從抽象到具體,在實踐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鍛煉,并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教師還可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一定的量化評估,而不是定性的評價,這對學生是一種督促。現代藥學發(fā)展要求藥學教育更重視學生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以提高學生的總體素質。 轉貼于 4 實行多樣化的考試方式,逐步完善考核制度
將目前多采用的閉卷考試,與開卷的討論型考試、設計型考試、標準化的涂點法考試及具體實驗操作考試相結合,采用國外新型統計方法,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統計,而不是單純只注重一次筆試的分數,從而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考察??己酥贫鹊母母?,可以讓學生擺脫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變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為主動的攝取式學習,通過考試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真正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5 加強校企聯合
以本校的實驗室為依托,密切與醫(yī)藥工業(yè)企業(yè)、醫(yī)藥商業(yè)企業(yè)及藥檢所等機構合作,建立校外教育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和就業(yè)途徑,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增強素質,培養(yǎng)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實習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本科畢業(yè)論文答辯會,讓學生將自己的所學、所感進行交流,更加明確自己將來的目標。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論文在醫(yī)藥刊物上公開發(fā)表。
6 改變藥學教育重研發(fā)輕使用的局面[1]
隨著醫(yī)療制度的改革,醫(yī)院與藥房分開管理,“小病進社區(qū),大病進醫(yī)院”是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社區(qū)醫(yī)療服務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及時有效提供醫(yī)療和用藥服務。21世紀的藥學人才將不僅僅局限于解決藥物相關性的問題,還要實現全程化藥學服務,通過藥學服務改善公眾的生活質量。這就要求培養(yǎng)的藥學專業(yè)人才素質更加全面,不僅要求具有扎實的醫(yī)藥 學知識,還要具備社交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服務意識,拓寬就業(yè)渠道,并鼓勵藥學專業(yè)學生取得國家執(zhí)業(yè)藥師資格。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實證性科學,學生須具有較強的風險及危機意識,藥學人才素質標準要重人品、厚基礎、強能力、寬適應,并帶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創(chuàng)新精神,掌握好藥學實踐的客觀性、動態(tài)性和條件性,具備增強預見、洞察規(guī)律、把握適時的能力。而當前藥學從業(yè)人員素質與其從業(yè)需求差距很大,藥學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藥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黃 泰康.現代藥事管理學[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4:693-696.
[2] 梁 仁,桂克儀,居紹敬. 改革藥學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構想和實施意見[J].藥學教育,1997,13(1):5-7.
[3] 陳 穎,李勤耕,蔣君好. 藥學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5,4(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