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18:49
序論:在您撰寫初一數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階段的教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新教材編寫者的指導思想。七年級學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后,一般都感覺新奇、有趣,想學好數學的求知欲較為迫切。因此,教師要不惜花費時間,深下功夫,讓學生在學習的起始階段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第一章時,可讓學生參與部分實驗。在本章結束后,可以利用課外活動舉辦一次自由形式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學生對數學難學嗎、有用嗎?數學是不是都這樣有趣?對基礎弱的能不能學好?對各種問題展開討論,以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第一章中“展開與折疊”時,讓學生倆倆一組互相制作,同學們積極的認真畫、剪、疊,又互相驗證:畫的時候要注意邊與邊之間的關系。再如在教學截一個幾何體時,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難為易,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七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fā)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抓住了七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要求以“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語),來培養(yǎng)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對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huán)節(jié)。
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如教學“七巧板”時,一開始就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優(yōu)美的圖案,提出:這些圖案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它們的邊與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待他們思考回答后再進行總結。最后讓他們自由合作進行制作,也拼出一些優(yōu)美的圖案。這樣,通過簡單的表演,把問題設置于適當的情境下,從而營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
(二)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
新教材還針對七年級學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盡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yōu)化課堂結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由組合),請他們做我的助手,一道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演示。通過實驗操作,既規(guī)范了學生的勞動、行為習慣,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教材以“指導教法,滲透學法”的思想,在每章節(jié)內容的編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等欄目,其獨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設法使學生學有趣、學有法、學有得,同時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我從興趣教學入手,側重于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中進行:
(一)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具體方法是閱讀前出示閱讀題,如教學“角的度量與表示”時,可出示閱讀題:我們以前用刻度尺測量線段的長短,那我們用什么來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幾種?表示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閱讀完畢,或通過提問、或以評估的形式來檢查閱讀效果;或有計劃地組織學習小組以討論的形式探討閱讀內容。
(二)培養(yǎng)討論的習慣
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提問,引發(fā)學生進入教學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引發(fā)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特別是一題多解的題目或需要分類討論的問題,如在教學“絕對值”、“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就有很多需要分類討論的題目;還有在探索規(guī)律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由此引導學生三、五人一組進行討論,歸納出相應的方法和規(guī)律。
(三)培養(yǎng)觀察能力
學生對圖形、對實驗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去觀察。可采取邊觀察、邊提問、邊引導學生對變化原因、條件、 結果進行討論;也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較熟悉的環(huán)境中去觀察。如在教學“平行”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現實生活中有關于平行的實物,上新課時著重提問幾個學生,并根據他們的觀察、分析的情況逐步導出平行及其性質。這樣能使學生體會觀察所帶來的收獲與興奮,自覺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
(四)培養(yǎng)小結習慣
根據新教材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或讓學生上講臺進行小結評比,或以板報的形式張貼幾個學生的小結,或在課余時間對互幫互助小組雙方的小結進行評比,從章節(jié)、小節(jié)慢慢過渡到課時小結。由于經常強調自己去歸納、小結,這使學生記憶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易遺忘。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正確的學法指導,才能使學生站在教學的主置上,學有所獲,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保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四、開辟第二課堂,展示閃光點,激活學生的求知欲
1.利用錯題資源精選例題,夯實學生的雙基教師的備課除了備教材,更要備學生。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會不斷的總結分析學生的薄弱之處,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選例題,在適當的情況下引入“易錯題”,幫助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所學知識。在概念教學中,學生不重視概念理解,老師就可以在講完概念后,通過例題進行辨析,加深理解。例如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念后,通過例題進行辨析,加深理解。例如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在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方面,“易錯題”的演示、比較能達到更好效果。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經常出錯,還檢查不出錯在什么地方。老師就可以讓一個學生板演,其余學生糾錯,找出典型錯誤,提高運算的正確率。
2.利用錯題資源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1)點評錯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yè)來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大多數老師都會評講作業(yè)中的錯誤之處。但我們發(fā)現老師一再強調的地方,學生還是反復錯,遺忘得也快。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來點評錯題,通過分析其他同學錯誤的原因,理解并掌握考察的知識點,糾正自己的錯誤,從而總結出此類問題的解題方法、規(guī)律和技巧。
(2)利用錯誤,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訓練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圈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切忌讓學生去套用模式,禁錮學生的思維。通過“易錯題”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去猜測、討論、交流,來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指導學生自主收集整理“易錯題”
收集整理“易錯題”,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及時總結、反思自己學習狀況的好習慣,并從中獲得啟發(fā),避免因盲目解題陷入題海,有效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1.指導學生建立錯題本,養(yǎng)成經常反思的好習慣每個學生都應該準備一本錯題本,按照章節(jié)的內容,把平時上課、考試、作業(yè)中的典型錯題摘錄下來。在題目下面要注明錯誤的原因,如審題不清、概念模糊、考慮不全面等,可以用紅筆圈出做好記號,讓錯誤一目了然,并給出正確的解答過程。如果有些題目能一題多解或產生變式,那效果就更好了。一章內容整理完畢后,在班級開展評比,秀一秀大家的錯題本,把多數學生容易犯錯的題目或有借鑒作用的題目放在習題課上講解,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2.督促學生用好錯題本,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錯題本的建立是考前復習的好資料,督促學生在空余時間養(yǎng)成經常翻閱、思考的好習慣,來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對于做得好的同學或進步大的同學,教師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創(chuàng)設展示的機會,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對于能力比較弱的同學,要進行個別指導,鼓勵小組間的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引導學生克服困難,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
三、總結
(一)來自老師方面的原因
作為教學主體的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老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質疑觀、知識儲備都會對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產生影響。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著重于具體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問題情境的設置,在教學方法上老師總是把歸納好的解題方法和技巧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喪失了思維拓展能力,不利于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老師對來自學生的質疑不能很好的處理,同時老師的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限也是影響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原因。
(二)來自教材的原因
現行的數學教材展現的仍然是過多的公式、公理等純數學知識,而很少提及這些公式、公理等純數學知識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最終如何解決的。即使現有的數學與現實相聯系,但因為人為對解題條件和數據進行了加工,而最終缺乏現實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三)評價方面的原因
目前的評價標準仍然是把考分作為唯一的標準。而考題是對書本知識的模仿和再現。這樣的評價標準難以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同時在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方面沒有發(fā)揮正確的導向作用。
二、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
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huán)境意識,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與批判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與老師的質疑,贊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表達與理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古人訓: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新的數學課程改革也非常注重對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yǎng),認為質疑問難能力的高低是評判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能力呢?
(一)營造寬松積極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的意識
傳統(tǒng)數學教學中,老師是課堂的主導,是課堂的權威,而課本被認為是最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的書籍。許多學生對老師的講解存在迷信“權威”和盲從的心理障礙。我們教師自身必須要意識到課堂教學是一個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多變互動的一個過程。要讓學生置身于平等、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他們才更樂意去思索、質疑。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七年級下冊中,教統(tǒng)計調查的這一課程時,我運用“搶30”的游戲來體現機會均等和不均等。游戲規(guī)則是這樣的:第一個人先說1或者1、2,第二個人則接著往下說一個或者兩個數,然后再由第一個人接著往下說一個或兩個數,這樣兩人反復輪流,每人每次說一個或兩個數都行,但是不可以連續(xù)說三個數。誰先說到30,誰就贏得游戲。問:這個游戲公平嗎?這個游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為了讓學生全部都參到課堂上來。通過研究分析,我做了如下處理:首先,出示題目讓學生分析。也許是30這個數有點大,同學們讀后眼里都充滿了疑問困惑。于是我提議將“搶30”改為“搶10”。同學們對此紛紛都表示贊同。問題1:“搶10“游戲公平么?接著,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建議由兩位同學示范“搶10”的游戲,五局三勝制。一些想玩卻沒有把握的學生顯得很猶豫,而一些膽大的同學已經紛紛舉手要求示范。兩位同學來到講臺前,一位同學從1開始說,這樣一直交替到了10。兩局之后,無論是臺上同學還是臺下的同學都發(fā)現了規(guī)律:要搶到10,就必須先搶到7。于是大家又開始想如何才能先搶到7。再玩兩局之后,大家又發(fā)現:要搶到7必須要先搶到4。最后,游戲結束時,同學們都明白了:先說1的同學才能在游戲中獲得勝利。為了讓同學們都能深刻體驗這個游戲,我又建議同桌的同學做。之后,我決定加大難度。“同學們,現在我們來試試‘搶30’怎么樣?”我笑盈盈地建議到。“沒問題!”同學們有了“搶10”游戲的經驗都信心滿滿。這次通過四人一組的形式來探究。不久之后,各小組都先后表示找到了“搶30”獲勝的秘訣。為了驗證他們的秘訣,我也參與其中,由我開始說,同學們根據自己發(fā)現的規(guī)律,先搶到了30。“哦!我們贏了!”同學們在興奮地歡笑成一片。“老師,為什么在‘搶10’中要先數就能獲勝,‘搶30’又要后數才能獲勝呢?”一位男生表示了他的困惑。“對啊,為什么‘搶10’與‘搶30’會有不同的獲勝的方法呢?這也在我的意料之外。同學們,你們覺得呢?”我也表達了我的困惑和想法。于是同學們繼續(xù)分析研究“搶10”和“搶30”有什么區(qū)別?最后大家發(fā)現:原來搶數游戲本質上是一個是否被“3”整除的問題。由于10和30除以3后余數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就出現了差。最后,我建議同學們自己設計一個搶數游戲和身邊的朋友或家人玩,他們對此的積極性更高了。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并對學生的想法作出積極的鼓勵,對他們的疑惑不要立即給出答案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質疑,激活他們的質疑意識。讓他們樂于參與其中,自由地去探索、發(fā)現、質疑、驗證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在課堂上自由地思索、自由地表達想法是受到鼓舞的,即使錯了也沒有關系。
(二)引導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提高質疑的質量
古訓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之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才是解決當前中學生質疑能力不足的根本之道。但質疑也要要求質量,不要為疑而問、一疑就問。要引導到學生自己解決疑問。那么高質量質疑的標準是什么呢?個人認為是高質量的疑問包括質疑的深度和廣度,質疑的深度是指提出的每個問題都要使你更加接近你所尋找的正確答案;而質疑的廣度是指質疑的范圍不僅包括書本上的知識,還包括老師的觀點和學生的觀點。數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很多數學題目可以轉化為與性質、定理相似的格式,從而達到計劃計算的目睹。所以老師要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比較分析已經學過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之間是否有相似之處,是否可以利用相似之處簡化計算。例如在剛開始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求方程(x+1)2+6(x+1)+9=0的二次根。學生拿到題后開始計算,大多數學生計算的方法是:先把括號去掉,然后得出x2+6x+16=0,然后根據平方差公式求解。大部分學生都能得到了正確的解:x=-4。這時候,我溫和地提醒學生到:“大家仔細想想看這道題有沒有更加簡便的算法?”一會兒后,有位同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這個方程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先去括號然后再計算。”“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非常好”我剛說完。另一個學生就開始反駁:“我不這么認為,這個方程表面上與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沒有什么聯系,我們可以不可以把它轉換化成與標準的完全平方公式或是平方差公式類似呢?”“這個想法很新穎。大家仔細看有沒有什么發(fā)現?”我剛說完,另一個學生就站了起來,說:“老師,(x+1)這部分和書上完全平放公式似乎有點聯系。如果把(x+1)整體換成另一個字母比如t,這個方程能寫為(t+3)2=0這樣一個完全平方公式。”“你的想法非常棒,為什么不我們不試試呢?”我鼓勵到。當同學們用這種方法把方程解出來之后,我點出了這道題的用意所在:“同學們,你們剛才用的這種方法在數學上被稱為換元法。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通過換元將原來的方程簡化,從而使計算變得簡捷明了。”之后,我又將一些可以用換元法的變式題目出給學生做。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其學生們敢于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成功的感覺,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在以后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更積極更主動的去參與教師所提出問題的解答,促進學生善于創(chuàng)新解題方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具有動態(tài)、聲音和圖像等直觀性,能夠刺激初中生的多種感官。多媒體以逼真、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響來創(chuàng)造數學課堂教學藝術情境,使初中生腦、耳、手、眼并用,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容易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探究意識,優(yōu)化教學過程,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形象、生動,把靜態(tài)的數學問題變得以動態(tài)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課堂教學內容直觀化、趣味化、多樣化,學生興趣濃厚,課堂生動活潑,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養(yǎng)成積極向上、不甘落后的良好學習品質。精彩導入,誘發(fā)動機初中數學課堂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起著醞釀學生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把學生帶入課堂情境的作用。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喚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對課堂教學有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地探究新知。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導入,能準確地把文字、圖形、視頻和聲音等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課堂教學藝術環(huán)境,學生興趣盎然。如教學“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一節(jié)課時,教師運用CAI課件向學生展示海上日出的情景,伴隨著太陽的緩緩升起,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自然引出。教師運用多媒體設置導入情境,在精彩的情境下引出新課。讓學生體會幾何圖形的優(yōu)美,領會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的數學價值,激發(fā)學習動機。學生渴求新知,進入最佳的數學探究狀態(tài),課堂教學活力無限,為后續(xù)教學做了恰當的鋪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親近數學,讓數學喚起初中生的探究熱情,讓數學課堂充滿魅力。巧設問題,激發(fā)欲望問題是初中數學教學的心臟,它是打開初中生思維之門的金鑰匙。教師要運用多媒體設置數學問題,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fā)學習興趣。運用媒體鼓勵學生從已知處設問,從無疑處設問,從平常畫面上發(fā)現問題,自覺地探索新知,使課堂教學活力無限。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時,教師用課件呈現多幅校園圖片,指著圖片問:“從圖片中能找出哪些平行四邊形呢?”學生積極發(fā)言,找到很多平行四邊形。教師追問:“你是根據什么找出來的?”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及時引出: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借助鮮艷的色彩和優(yōu)美的圖案,通過平移、重疊、閃爍等系列動畫模擬變化的過程,形象生動地描述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增加了圖形的真實感,渲染了課堂氣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多媒體技術輔助初中數學教學,打破了學生齊步走的局面,解決了不能“多邊互動,因材施教”問題,使學生勇于探索,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讓數學課堂精彩生成,學生享樂數學,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2營造媒體氛圍,感悟數學課堂教學藝術
動手實踐,啟發(fā)思維動手實踐是學生數學知識建構的基礎。通過動手實踐,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加強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容易感覺數學知識是現實的、有趣的、極富有挑戰(zhàn)性的,與生活密切相關,有助于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把形、聲、光、色融為一體,打破時空的限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會積極參與動手實踐活動,化“難”為“易”,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培養(yǎng)空間想象力,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用Authorware與幾何畫板進行課件制作,對動態(tài)對象進行有效的“跟蹤”,清晰地顯示該對象的“軌跡”,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如在教學“動點運動軌跡”時,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在屏幕上緩慢移動點、線、面,矩形的一條邊沿其另一邊作平移運動,其上的固定點的運動軌跡就是線段。在屏幕上保留它們移動留下的痕跡,清晰地演示出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軌跡。通過觀察知道:如果動點的軌跡是一條線段,那么其中不變的量就是該動點到某條直線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學生探究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數學天地,讓數學知識植根于學生生活的土壤里,激發(fā)學生學好數學的欲望。運用建模,解決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建模之前必須認真地閱讀理解分析。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創(chuàng)設比傳統(tǒng)教學更富啟發(fā)性的精彩情境,有助于學生思考,能靈活自主地進行變式教學,使學生有效領悟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方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從而達到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師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個背景,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很快投入到建模中來。可運用現成的數學模型,對應用題進行認真分析,確定解題所需要的數量關系,進一步找出模型中所需的具體數學模型,再用現有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如在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一節(jié)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巧猜妖魔和孫悟空年齡”,動畫音形色具備。一個妖魔吼道:“我在此修煉了幾百年,能呼風喚雨,你小小的年紀不配與我說話,快快走開!”齊天大圣孫悟空手打涼棚,哈哈大笑:“何方妖孽,俺老孫在此,你竟敢胡言亂語,我孫子都比你大!俺老孫年齡的1/4在花果山占山為王,然后又做了290天齊天大圣,等于你在下界的290年啊。后來我大鬧天宮,在五行山下度過了我年齡的1/2,現在又和師傅去西天取經已經10年了,你來算算俺老孫的年齡?”學生被精美的動畫所吸引,對孫悟空的年齡產生好奇心,積極動腦解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建模,鼓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列出方程(解答過程略)。通過體驗數學建模,學生積極動腦尋找答案,嘗到成功的喜悅,為探究新知找到方向,激發(fā)了與人交流的熱情,實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目的。
3結語
1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作用
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認知信息的交流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老師和數學學科,就要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加深對數學學科的感情。該研究者在教學中經常不失時機地向學生講述數學的發(fā)展史及美好前景。如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楊輝三角的應用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四百多年等,以激發(fā)學生愛國愛數學的情感。如通過介紹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祖沖之的成就;華羅庚的故事等,激發(fā)學生明確數學學習目的。再如在學習《四邊形》時,首先可通過觀察墻壁、窗戶等,抽象出《四邊形》的基本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創(chuàng)設出一種積極求知、勇于探索的情感狀態(tài)。
2善于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探究某件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傾向,是求知的起點,是思維培養(yǎng)和能力提高的內在動力。數學教師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培養(yǎng)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一是要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包括鼓勵質疑,尊重學生、全面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功與失敗的情感體驗等。二是要讓學生明確數學學習目標。數學是造福人數的偉大智力工程,應用的廣泛性是數學的特點之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日月之繁,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到數學力量之大、內涵之美,還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從而變成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三是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課堂教學是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主要場所。如語言信息的載體,生動有趣的數學語言、妙語聯珠的講解、簡明扼要的口訣等,都會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促進數學學習動機。四是要善于設置懸念引發(fā)學生質疑。質疑極易引起定向反射,思維活動也就隨之產生。設疑置懸要具有啟發(fā)性,由易到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就會長期保持對數學的興趣。
3燃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經常發(fā)現:對數學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踴躍發(fā)問,以至越來越喜歡數學與數學老師;而無興趣的學生則精力分散、思考懈怠、勉強應付、作業(yè)抄襲,甚至與老師對抗。首先要樹立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如通過介紹華羅庚、蘇步青等數學家刻苦求學的事跡;往屆畢業(yè)生的成功經驗、數學家吳文俊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等事例,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二是注重數學語言訓練。如學生易將“三角形的角平分線”,說成“三角形的平分線”,我都及時糾正,常此以往,學生的數學語言都會達到精準的程度。三是嚴防挫傷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們要知道學懂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我剛教一年級幾何時,讓學生在“直線AB上畫一點C”,許多學生畫走了形,我就嚴厲地批評他們,熱烈的課堂氣氛一下就冷了下來。我通過冷靜地思考,才明白學生發(fā)生錯誤是不清楚在幾何中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責任應該是我把簡單問題忽略了,是我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四是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中教師絕對不能站在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角度,忽視學生學懂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復雜過程的現實,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如我在講解“絕對價值”時,該概念就是難點。為了不讓學生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不是馬上讓學生處理這一難題,而是當堂補充了一個例題:已知:︳a-2∣=5 b+1∣=4,求a+b的值。學生也就較容易學懂了這一概念,長此堅持也就燃起了學生習數學的熱情。
4構建創(chuàng)新教育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疑—問—議—論”
中學數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學數學課程重要性日趨凸現,社會對數學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課程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基本目標,強調參與,致力于根據學生不同興趣、能力特征以及未來職業(yè)需要和發(fā)展需要,提供有所側重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綜合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性主義建設。
我覺得,對初中學生來說,“自學質疑與討論理解”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很重要,為此,我主要抓好4個要素:疑—問—議—論。
一、引導學生“質疑”的情境創(chuàng)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都是從思考問題開始的。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課堂中,許多的問題是自然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發(fā)現:有的問題由老師直接問出來,學生會覺得很突然,無從回答。也就是說學生其實更感興趣的不是別人問自己的問題,而是自己腦子里產生的問題。所以課堂需要培植出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如何讓我們要問的問題從學生的腦子里自然的生長出來,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合理的問題情境。
如:在初一數學“十字相乘法”的教學中,我設計這樣一個引疑的情境:任意找兩個數,分別用它們作p,q,寫出二次三項式x2+px+q,請全班同學分解因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會更深入地體驗十字相乘法的精髓:拆分常數項,驗證一次項。而且學生出的題一定會出現類似x2+3x+3的二次三項式,通過反復的嘗試,學生會自然發(fā)現十字相乘法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會產生疑問:這樣的二次三項式能不能分解因式?怎樣分解?倘若沒有這樣的情境設計,學生難以發(fā)現這樣的問題,如果老師憑空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更是難以回答,而合理的問題情境則會使學生自然生發(fā)疑問。
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而問題不應該生硬地拋給學生來解決。如果問題都是有源之水,有疑之境,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究會更主動,更積極。
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說到提問題,我想起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的一句話:“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意識是以一種探索意識,是我們所說的創(chuàng)造的起點。我們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進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chuàng)新,才會有發(fā)展。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授課時應努力讓學生學會對所授的內容提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比如看到一道題目,我會讓他們先找問題,找出問題之后,再找關鍵字,然后決定用什么運算方法來計算,但現在教材對學生的要求是會提問,會解題,這就需要我們去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提問的氛圍,不僅是在平時的練習中,在平時的課上,熱情地鼓勵、積極地啟發(fā)學生質疑,幫助學生多提問,師生之間要自由地交流,讓學生感到親切溫暖,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提問題,自由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慢慢地變“不敢問”為“敢問”。學生提出問題后,作為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千萬不能漫不經心,甚至挖苦諷刺:“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懂。”一定要做個傾聽者,這樣既能尊重學生,同時又讓學生覺得他自己很棒。同時,也要欣賞學生的問題。當學生提出一個我們認為不能稱其問題的問題時,也應該加以贊揚,保護他們的那顆童心。有些問題可能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可以作為反面教材去對學生進行教育,及時引導全體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樣不僅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且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三、組織學生參與議論。
只有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以寬容友好的心態(tài)對待每一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建立親和的對話平臺,溝通對話渠道,讓學生覺得老師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壟斷者,更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一錘定音,而是可以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可以聆聽學生的見解,并能適時的給以贊同表揚或指正他們的觀點。學生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是學習活動的接受者,而應該充分體現主體地位的作用,積極參與到一個新知識的思維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的給以啟發(fā),教學生如何去動腦,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師的思維圈子中順著教師的思路走。如不這樣,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就會妨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引發(fā)學生開動腦筋在新舊知識的聯結處想;在知識的疑難處想;在思維干擾處想。對于學生思維的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計算的原理;說出概念的形成;說出公式的推導;說出解題的思路??梢宰寣W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中獨特的想法不要輕易的否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四、指導學生概括論述。
經過分組討論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各組派代表交流,論述本組的思路與觀點,從而使學生能從具體到一般,從具體到本質,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找到解題的方法,同時還要培養(yǎng)他們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加以論述,得到一個科學的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一、有目的地討論,把握討論契機
課堂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有效手段,它使師生、生生之間都能夠形成信息情感的交流,可以集思廣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組織學生有目的地討論、開展合作學習無疑是學生自主學習、探求知識的好形式,它是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多向的互動過程。而有些教師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當等原因,使課堂討論在教學實踐中走入了誤區(qū)。例如采取“分組式”討論教學,一般先給出問題,最恰當的討論契機是當學生們經過思考,開始嘀嘀咕咕地小聲交流時。此時學生通過思考,對問題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從行為學上講,小聲交流就是擁有結果但不明了的表現,學生開始主動交流見解,內心對完善自己的認識有比較強烈的需要。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時采用課堂討論,效果則較好;在新課講授完后,讓學生討論一節(jié)課的收獲,以這種組織方式作為課堂小結,效果也較好。
二、關注素質發(fā)展,培養(yǎng)合作能力
數學課堂除了注重學生的知識目標,更應關注育人、發(fā)展的目標。課堂討論是一種合作學習,教師應采取措施,讓每個同學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fā)揮生與生之間的互補作用,為全體學生,尤其為學習較差的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課堂參與機會,互相幫助,達到對不同思維和方法的解釋與分享,并將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全班共有的認知成果,達到知識共享,培養(yǎng)學生的群體意識及合作能力,如討論前分好小組、學困生做討論記錄、讓學生參與討論的評價之中等。
三、考慮客觀因素,謹慎采用討論
實踐表明,在學生群體中困難生較多的班級,課堂討論效果較差。一是課堂難以控制,學生中“天南海北”聊天、思維游離于課堂之外的情況較多,開展難度大;二是學生本身知識水平限制,討論深度低;三是學生心理“自卑”因素多,參與積極性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開展課堂討論,應先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再有效地開展討論。在人數非常多的班級,教師在開展討論之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如課前提前讓學生進行分組、分工、分階段準備,防止課堂上花較多時間組織學生討論。
教師還要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及時總結,給予適當鼓勵。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時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比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把條件中的數值變換一下,請學生仿照例題板演,然后再進行變式訓練或者下一個題目。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切記不可以打入“冷宮”,要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并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