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音樂學院學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1:43:24

序論:在您撰寫音樂學院學生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音樂學院學生論文

第1篇

關鍵詞:音樂學院大學生;學校適應性;探索性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12-0076-012

適應性是生物體對所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心理學上將適應性界定為是一種心理能力,具體來講指的是各種個性特征互相配合起來,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能力。一個人能否盡快地適應新環(huán)境,能否處理好復雜、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況,與他(她)的心理適應性高低有很直接的關系。大學生的學校適應問題一直是高校與社會關注的問題,大學生學校適應性[1]是指大學生通過調(diào)整自己的態(tài)度、行為、觀念等,從而適應學?;蛟合档膬r值體系;認同學校的目標和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

目前國內(nèi)外關于大學生學校適應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認知適應性、角色適應性、職業(yè)適應性與人際關系適應性等方面。Birch&Ladd[2]的研究得出適應性分為學業(yè)行為、學校喜好、學校回避、班級參與和自我指導五個維度;陶沙[3]提出了大學生入學適應的五維模型,包括學習適應、人際適應、生活處理適應、環(huán)境總體認同、身心癥狀表現(xiàn)等5個方面。

然而在大學校園里,人們每當提起學藝術的學生,都會讓老師,家長覺得是很頭疼,藝術類學生由于其自身專業(yè)的特殊性,以及學生年齡差距較大,在進入高校之后表現(xiàn)出了更大的適應性問題,因此本研究基于此,對音樂學院學生的學校適應性進行實證研究,進而為探討藝術類學生更好適應學校的方法提供依據(jù)。

一、預調(diào)查

1.問卷的形成

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綜合運用了訪談、開放式問卷調(diào)查等方法,搜集大學生學校適應性的測量項目[4]。訪談的主題圍繞“你認為自己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各方面是否能較好的適應”?進行。訪談對象為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校大學生,其中男生和女生各6人。通過對12名學生的訪談,發(fā)現(xiàn)該專業(yè)的學生對于學校適應性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習適應、人際適應和生活適應三個方面。開放式問卷的調(diào)查對象為音樂學院在校大學生,共發(fā)放開放式問卷30份,回收28份,共獲得30個反應項目。對所獲得的反應項目進行歸類匯總和內(nèi)容分析,合并類似項目,形成了包含24個項目的初始問卷。

2.初始問卷的結構考察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初始問卷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正交旋轉,剔除多重負荷的項目與因素負荷較小的項目,最后剩下14個項目。統(tǒng)計結果表明,預試數(shù)據(jù)的KMO值為0.70;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3個,根據(jù)項目內(nèi)容,分別命名為學習能力適應性、人際關系適應性、學校生活適應性,三個因子的總方差解釋量為51.132%,初始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25。

二、正式研究

1.研究工具

采用自編《音樂學院學生學校適應性調(diào)查問卷》,根據(jù)初始問卷的預數(shù)據(jù)所進行的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對初始問卷的項目進行了篩選,形成14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A-E)。A表示該項目中的表述非常符合自身的情況,E表示該項目中的表述非常不符合自身情況,從而構成了音樂學院學生學校適應性正式調(diào)查問卷。

2.被試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在音樂學院隨機抽取大一到大四學生115名,發(fā)放問卷115份,回收112份,有效回收率約97.4%。

三、結果

使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對112名數(shù)據(jù)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正交旋轉。統(tǒng)計結果表明,KMO值為0.70;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3個,總方差解釋量為51.132%,結果比較理想。因子負荷矩陣旋轉的結果與變量共同度以及各因子方差解釋量分別如表1、表2所示。

1.因素的構成

參與項目分析的項目為14個,在因素分析前先進行項目分析:把所有被試在學校適應性調(diào)查問卷的總分計算出來,以前27%和后27%劃分高低2組,將各個題項上的數(shù)據(jù)進行高低組獨立樣本的t檢驗,將不顯著的題項剔除。結果高、低分組所有題項都達到極其顯著水平(P

表1 項目與問卷的相關

注:*P

2.因素分析

(1)線性檢驗

經(jīng)過檢驗可知,KMO=0.70,數(shù)據(jù)適合于做因子分析。P

(2)抽取共同因子

在進行因素分析過程中,按照以下幾個標準刪除項目:①最大負荷值小于0.3;②各個變量在幾個因子上的負荷都比較大;③1個因素上的題項不少于3個。采用方差極大旋轉,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析方法,對問卷進行因素分析,共抽取了3個共同因子,方差貢獻率達到51.132%。這3個因子的貢獻量分別為17.865%,16.994%,16.273%,都大于5%,這說明所獲得的3個因子在結構上反映了音樂學院大學生學校適應性的組成部分,具有可解釋性。

3.效標效度

利用SCL-90量表作為效標,考察了適應性問卷的效度情況,結果顯示:適應性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P

4.信效度的檢驗

(1)信度分析

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量表總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 s a系數(shù))為0.752,各個因子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是0.695、0.665、0.664。

表2 樣本A數(shù)據(jù)各因子α系數(shù)及方差解釋量(n=100)

(2)效度檢驗

表3 各個因子與總量表的相關矩陣

從表4中可以看出各個因子與總量表之間的相關在0.557~0.600之間,呈現(xiàn)中高度相關,顯著性水平均達到P

四、討論

本研究對音樂學院學生學校適應性調(diào)查問卷進行初步的編制和心理測量學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其調(diào)查問卷具有一定的信效度。本量表14個條目Cronbach a系數(shù)為0.752,各個因子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是0.695、0.665、0.664。因子F1與F2、F3之間都呈正相關。通過因子分析,該量表共抽取3個共同因子,分別是學習能力適應性、人際關系適應性、學校生活適應性,且解釋率達到51.132%,各個因子與總量表之間的相關在0.557~0.600之間,呈現(xiàn)中高度相關且P

本文對結果中所提取的共同因子F1、F2、F3分別作出以下定義:學習適應性: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動性,努力學習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能夠正確對待學習并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掌握學習方法。人際關系適應性:能夠處理好自己與老師、同學的關系;在與他人交往中能夠欣賞別人的長處,并非一味的只關注自己的優(yōu)勢。學校生活適應性:能夠獨立、自主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能積極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活動并能對一些事物有判斷是非的能力等。

此外,對于本次研究,該調(diào)查問卷雖然具有一定的信效度,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本研究只選取了音樂學院的學生,未選取美術學院等其他藝術類的學生,因此樣本的代表性還不夠等,這也是我們在今后需要關注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陳天年.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性測量問卷編制研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28(4):93-95

[2]Brich SH,Ladd GW.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7,35(1):61-79.

[3]陶沙.從生命全程發(fā)展觀論大學生入學適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2:83.

第2篇

5月23-25日,來自全國各地50所高等院校近80名合唱指揮專業(yè)的教師與研究生,云集重慶西南大學,參加由中國教育學會音樂專業(yè)委員會與西南大學音樂學院聯(lián)合舉辦的合唱指揮教學法研討會。

這是繼教育部頒發(fā)音樂學音樂教師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簡稱《課程綱要》)通知2007年實施以來,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研究合唱教學的首次會議。

為期三天的大會與分組討論會就合唱課教學、合唱指揮課教學、合唱訓練、合唱表演與《課程綱要》等問題進行研討,教學與表演示范,切磋技藝、探討問題。與會代表提交了數(shù)十篇學術論文。

合唱教研 大處著眼

中國音教專業(yè)委員會合唱學會由高等師范合唱指揮學會發(fā)展而成,其成員目前既包括高師音樂學院與系科,也包括普通大學藝術系科與普通音樂學院合唱教學與科研人員,是國內(nèi)合唱教學與科研的最大平臺。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田曉寶以《關于合唱藝術與合唱指揮藝術的美學問題》為題發(fā)言,他強調(diào)“崇高、和諧”是西方合唱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關鍵性概念,認為從古希臘到中世紀,經(jīng)過文藝復興巴洛克到古典時期,和諧與崇高始終是合唱藝術追求的標準。相反,20世紀現(xiàn)代合唱的發(fā)展則趨向與反崇高與反和諧。依此觀點從宏觀上把握西方合唱作品與指揮藝術,就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合唱作品處理與合唱指揮教學的要訣。

安徽大學張毅教授的發(fā)言《國外合唱教育》,從宏觀角度比較中外合唱教學體制、課程要求上的一些不同。張毅重點介紹了匈牙利音樂學院合唱指揮課程設置與要求上的一些不同。那里的視唱練耳課程更像是一門綜合課程,合唱隊員視唱練耳的水平也非常高,對指揮的要求當然更高。他們的練耳不但聽、記,而且要求再現(xiàn)。他們的小班課也很有特點,評判學生不是一個標準,注重動態(tài)評價,注重因材施教。

合唱教學 以小見大

如果說田曉寶、張毅的發(fā)言主要從合唱藝術研究與教學的宏觀著眼,那么山東教育學院房思釗教授有關《群眾合唱的教學問題》,則是從合唱指揮教學中的具體問題與方法著手。他認為,群眾歌曲的合唱教學,主要應該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學生分析作品和處理作品的能力。對歌曲的分析,首先考慮是文學與音樂的分析,然后采用不同的合唱藝術表現(xiàn)手段來處理。其中對比的潛力是無限的,不能一種方法唱到底,演唱處理中的二度創(chuàng)作十分重要。

江蘇教育學院的韓德森教授以西南大學附小合唱團為協(xié)助,在排練過程中完成了《中小學學生變聲期前后的合唱教學問題》的發(fā)言。他認為在變聲期過程中合唱指揮應該尋找學生發(fā)聲的自然狀態(tài),采用輕聲和半聲唱法來貫穿歌唱。在練聲期間采用打哈欠似的放松練聲,求松、求通而不可求響。

華南師大的周正松教授則以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學生合唱團為協(xié)助,完成了《中國民族合唱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發(fā)言,把整個演講過程變成為生動的合唱排練過程。他從幾次參加國際奧林匹克合唱比賽經(jīng)驗中,認識到發(fā)展民族合唱的重要性,幾年來致力于民族合唱的發(fā)展,自己編排并錄制了一套中國56個民族的合唱歌曲。他現(xiàn)場排練了臺灣、內(nèi)蒙和廣西三個不同少數(shù)民族風格的合唱歌曲,氣氛生動活潑,很出效果。

第3篇

本刊訊2007年6月10日,全國首屆“音樂評論學會獎”評獎結果在安徽省黃山市揭曉。評獎結果于6月13日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行的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第二屆年會上宣布,并予以兩周的公示。

本次評獎活動收集到來自海內(nèi)外的各類稿件共計100篇。為了辦好首次評獎活動,中國音樂評論學會組織了由11位專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委會主席:王次蕁F牢會成員:王次蕁⑼醢補、伍國棟、張弦、陳志音、楊燕迪、居其宏、金湘、周勤如、梁茂春、戴家枋。

此前,評委王安國、梁茂春因故未能直接與會評審論文,但此前他們已經(jīng)對送審論文進行了審閱,并將計分表遞交組委會。經(jīng)過9位評委的審議、討論和7輪的反復遴選,產(chǎn)生出全國首屆“音樂評論學會獎”的獲獎名單。

獲獎結果如下:

一等獎(空缺)

二等獎(2名):

楊善武《敦煌樂譜研究的新突破――〈敦煌樂譜解譯〉對同名曲〈傾杯樂〉旋律重合問題的解決》①(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桑德諾瓦(和云峰)《質疑“原生態(tài)音樂”》②(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三等獎(3名)

于慶新《歌壇又見“語錄歌”――“八榮八恥”歌曲浪潮的反思》③(《人民音樂》編輯部)楊康民《建立音樂學術首先規(guī)范的關鍵在于綜合治理相關學術環(huán)境》④(《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

范曉峰《音樂價值判斷的“經(jīng)度”與“緯度”――評“高雅音樂”與“通俗音樂”審美問題的討論》(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優(yōu)秀獎(6名)

徐文正《生命與尊嚴的呼喚――評交響大合唱〈金陵祭〉》(河北省衡水學院音樂系)

陳荃有《當代音樂出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⑤(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研究》編輯部)

錢仁平《譚盾有什么好?――〈亞信金融之夜――譚盾多媒體交響音樂會〉聽后》⑥(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

南鴻雁《怎一個“尷尬”了得――評“青歌賽”原生態(tài)唱法綜合素質測試的理論缺乏》(杭州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陳媛《交響的詩篇心靈的贊歌――論陸在易藝術歌曲〈我在這土地〉》(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石一冰《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評朱踐耳先生的交響樂大合唱〈英雄的詩篇〉》(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①原載《音樂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原載《藝術評論》2004年第10期。

③原載《人民音樂》2007年第3期。

④原載《黃鐘》2005年第2期。

⑤原載《人民音樂》2003年第11期。

⑥原載《周末畫報》2005年10月30日。

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屆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鋼琴作品)大賽落幕

6月4日,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屆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鋼琴作品)大賽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圓滿落幕。

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屆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鋼琴作品)大賽,是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文化部中國演藝設備技術協(xié)會及上海超撥樂器有限公司協(xié)辦、中央音樂學院蕭友梅音樂教育促進會與作曲系承辦的一次全國性的創(chuàng)作比賽。此次大賽面向海內(nèi)外華人自由征曲,征求2000年以來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新作品。作品以“突出中國音樂文化特色,具有時代感和民族風格,兼容藝術性、技巧性、可聽性”為主旨,以鋼琴獨奏、雙鋼琴、鋼琴四手聯(lián)彈為主要演奏形式,限時10分鐘。

大賽自今年2月征集作品以來,共收到來自海內(nèi)外的381部作品。在經(jīng)過8輪的初審后,最終有32部作品入圍最后的決賽。參賽的選手除國內(nèi)的各界人士外,還有來自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作曲家。作曲者的年齡差距也十分懸殊,最長者已有85歲高齡,最小者年僅7歲。

本屆大賽的評委陣容十分龐大,邀請了15位海內(nèi)外知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擔當評委,組成了以作曲家杜鳴心和鋼琴教育家周廣仁為主席,葉小綱、陳怡、楊立青、范哲明、曹光平、儲望華等

人的評委會。

獲獎名單:

成人作品:

一等獎 《皮黃》張朝

二等獎 《遺失的日記》 王笑寒、《生旦凈末丑》王阿毛

三等獎 《中國畫藝》王斐南、《盛開的沙羅雙樹》于川、《諧謔曲》董欣寧、《動感北京2008》趙梓翔、《即興曲五首――望舒詩選》 龔曉婷

優(yōu)秀獎: 《孤山探趣》張伊卉、《未找到的鑰匙》趙曦、《戀鏡?花溪》 賀圓圓、《雪盈盈》何F、《space―for prepared piano》謝文輝、《凌破》陳思昂、《閃爍Ⅱ》鄧樂妍、《哭嫁》劉天石、《風月》游耀東、《鴻》錢琦

兒童作品:

一等獎 《恰央創(chuàng)意曲》 于川

二等獎《拾朝花》 丁冕

三等獎《往事2007》 方崠清

鋼琴演奏獎:

一等獎王笑寒

二等獎黃亞蒙、于澤楠

三等獎于那、楊曉帆、莫野

兒童鋼琴演奏獎: 陳浩果、謝子薇

(祁斌斌)

首屆“全國音樂傳播文論征集活動”揭曉

2007年4月28日,首屆“全國音樂傳播文論征集活動”在中國傳媒大學圓滿結束。本次活動由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傳播學會、中國大眾音樂協(xié)會以及《中國音樂》編輯部共同主辦,《人民音樂》《音樂研究》《音樂周報》等學術媒體協(xié)辦。自2006年10月開始征集到2007年3月截稿,共收稿件170余篇。經(jīng)過初評、復評與終評,最終評選出入圍作品23篇。

獲獎名單如下:

一等獎:(空缺)

二等獎:王爽《用戶創(chuàng)建的個性化音樂媒體時代》、姚 慧《當代音樂環(huán)境觀――當代音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利益》

三等獎:姚杰《論新聞報道中的惡意敘事所造成的音樂傳播效果的偏差》、何嶺《從阿寶與喻顯斌看民間音樂傳播的兩種路向》、張璐《對當代“原生態(tài)”音樂的幾點思考》、陳鎮(zhèn)華《網(wǎng)絡歌曲互聯(lián)網(wǎng)內(nèi)傳播特征及其文化現(xiàn)象思考》

優(yōu)秀獎:張川《淺析音樂傳播過程中影響人們選擇的因素――以一種理論傳播學視角》

等16篇。(劉聰明)

王次菰諉烙⒓跋愀勱郵鼙碚

5月29―30日,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縈σ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Dean Roberr Blocket之邀,參加由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發(fā)起組織的第一屆國際音樂教育研討會,會議主題是“Music:A Childs Birthright――音樂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利”。會間對來自美國各地區(qū)50名中小學音樂教師授予了榮譽稱號。

在頒獎儀式上還特別設立了一個環(huán)節(jié),由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Robert Blocker為來自中國的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蒞浞⒘艘魯大學音樂學院SanfordMedal勛章,該勛章是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院授予的最高榮譽,表彰對音樂教育事業(yè)具有杰出貢獻的人士,王次菔僑倩窀醚章的第一位中國音樂教育家。

本次會議還邀請了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Michael Yaffe、朱麗亞音樂學院院長Joseph Polisi、小提琴教育家Roberta Guaspari、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音樂教育研究中心總監(jiān)Clifford Madsen擔任會議的演講嘉賓。作為當天演講的第一位嘉賓,王次薟捎昧宋淖幀⑼計和音像資料相結合的形式,介紹了我國專業(yè)及非專業(yè)青少年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及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將其生動地展現(xiàn)在美國教育學者面前,現(xiàn)場聽眾反響強烈。本次會議在耶魯大學1957屆杰出校友的慷慨捐資下,籌得資金500萬美元,今后該主題研討會將每兩年舉辦一次,以便更好地促進社會音樂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王次萑漲盎溝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榮譽院士,香港演藝學院也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近期他將赴倫敦和香港參加頒獎儀式。(凌鋼)

第50屆貝藏松國際青年指揮大賽兩名中國選手成功入圍

第50屆法國貝藏松國際青年指揮大賽在紐約、貝藏松、北京和圣彼得堡四個城市舉行的預選賽剛剛結束,中國兩名選手朱曼(中央音樂學院)和易杰(上海音樂學院)脫穎而出,順利通過預選賽的比賽,將于9月赴法國貝藏松參加決賽階段的比賽。在四個城市的預選賽中,共有來自14個國家的20名選手入圍決賽階段的比賽。

本屆比賽的亞洲地區(qū)預選賽由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和法國貝藏松國際青年指揮大賽組委會共同主辦,于今年4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中國音協(xié)邀請了法國貝藏松管弦樂團音樂總監(jiān)、指揮賓彼得?查巴(Peter Csaba)和法國作曲家布魯諾?曼托瓦尼(BrunoMantovani)擔任預選賽評委,還邀請法國兩位鋼琴家和一位組委會工作人員來華參加評判工作。

來自日本、韓國、中國等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7名選手參加了預選賽。在北京預選賽上,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學生朱曼和另一位韓國選手入選。中國另一位選手易杰是在國外參加預選賽而入選的。(錫海)

2007上海之春“圣卡羅杯”鋼琴新作品(中、小型)征集評選落幕

以“上海之春”冠名,由“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組委會”主辦,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出版社聯(lián)合承辦,在上海知音琴行的大力協(xié)助下,“圣卡羅杯”鋼琴新作品(中、小型)征集評選活動于2007年4月順利完成,共有九部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六部獲得優(yōu)秀作品獎。獲獎作品于5月9日在上海音樂廳首演,樂譜及音像制品也將隨后出版。

“鼓勵原創(chuàng),力推新人新作”是舉辦本次比賽的宗旨,在比賽章程中還明確提出參賽作品應能體現(xiàn)中國音樂風格,具有濃郁的民族音樂風韻。

比賽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國內(nèi)各大音樂院校和德國、委內(nèi)瑞拉、香港等地的稿件136份,作曲者以專業(yè)音樂院校的師生為多,也有少數(shù)熱衷此項事業(yè)的知名專業(yè)作曲家,年齡最小的17歲,最大的73歲,大部分獲獎作品的作者年齡均在20―24歲之間,完全附合“新人新作”的比賽宗旨。(王自東)

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吳羿明獲國際管弦樂作曲獎

5月27日,年僅23歲的吳羿明創(chuàng)作的三管編制大型管弦樂《夢的回憶》,由東京愛樂樂團在東京歌劇城作世界首演,獲得第九屆武滿徹國際作曲比賽三等獎,成為獲得世界重量級管弦樂作曲比賽殊榮最年輕的中國作曲家。

武滿徹國際作曲比賽自1997年創(chuàng)設以來,向全球35歲以下年輕人提供展示作曲才華的平臺,歷屆由世界大師級作曲家,如迪蒂耶、利蓋蒂、貝里奧等擔綱評獎審查員。本屆參賽國有42個(歐洲63人、亞洲61人、美洲28人、大洋洲3人、非洲1人),管弦樂作品156部,是歷年來參賽國與參賽作品最多的一次,競爭也最激烈。

吳羿明1983年生于江蘇無錫,17歲起師從徐振民、徐昌俊作曲,現(xiàn)為中央音樂學院大五學生,指導教師董立強。此前,他的室內(nèi)樂《天鵝的十二月協(xié)奏》獲文化部(06年)“文華”音樂作品獎。(吳國平)

韓萬齋教授義務宣講國歌600場

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委講師團、四川省教育廳與四川師范大學主辦的韓萬齋教授義務宣講國歌600場座談會于4月26日在四川音樂學院隆重舉行。

韓萬齋結合專業(yè)知識,結合不同時期國際國內(nèi)形勢需要,以宣講國歌為主題,推出系列愛國主義教育宣講報告,十多年來宣講600場,受眾達83萬人次,以滿腔熱血對廣大青年學生和干部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愛我中華,強我中華”的使命感,激發(fā)青年學生和干部群眾的愛國熱情,深受歡迎和好評。

座談會后,韓萬齋教授為大學生作了他的第601場國歌宣講報告。(川音)

《杜克歌曲作品精選》CD專輯出版

第4篇

金秋是收獲的季節(jié),對于80高齡的郎毓秀來說更是碩果累累。有人提議開一個盛大的學生音樂會,來展示她畢生心血換來的成果。但她卻謝絕了,她說:“我的學生,唱得好的,已七十多歲,老了,年輕的不成熟。當然年輕的也有唱得好的,但他們學習的前期,都有其他老師花過功夫,我不能貪天之功為己功,讓他們專做我的學生而上臺”。

這位老藝術家的言語,多么令人感動。對照目前藝壇上一些名家,巴不得將條件好的、有基礎的學生,攬在自己的門下,簡單地給以調(diào)理很快出名,自己的名氣也隨之大,哪還想得到先期培養(yǎng)付出辛勤勞動的人。這樣虛懷若谷的老藝術家,自然受到學生的愛戴。四川音樂學院師生,為其舉辦了別開生面的慶賀活動。

那天四川音樂學院學生活動中心的二樓大廳里,裝扮得像過節(jié)一樣,主席臺前高掛一幅醒目的紅橫幅“祝賀著名聲樂教育家、歌唱家郎毓秀從教54周年從藝63周年暨80華誕”,四周擺滿花籃和來自各地的花瓶、金匾、書法、壽畫。大廳頂上小彩旗縱橫交錯、五彩繽紛,廳里足有二三百人。其中有原武漢音樂學院院長郎毓秀的老同學林路、原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石惟正,還有中國音樂學院、福建音樂學院等地的代表,她的老學生李秀君、宋樹秀,他們都是70高齡的老歌唱家、老教授了,紛紛趕來慶賀。

林路的賀詞特別生動:

郎家有女初長成,樂壇奇秀早知名,

為因出國求深造,幸遇肖郎結知音,

戰(zhàn)亂紛紛學未斷,炮火連連情更真,

千難萬險喜重見,天南地北終成婚,

兒孫滿堂濟世才,桃李芬芳四季春,

我輩八十何言老,跨越世紀更青春。

當天,郎毓秀親自登臺演唱她30年代成名曲《天倫》,把慶賀活動推向。

那天最激動的莫過于她的老學生了。他們一個個爭相與老師合影,留下永恒的紀念。李秀君是她最早的學生,她與郎毓秀的交往可以說是學生中最密切的,從解放前在華西大學就讀時跟她學習算起,整整50年了,而且其間一直保持聯(lián)系。李秀君自己帶出來的學生已不計其數(shù),但她還是牢牢記著自己的老師,幾十年前的事都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解放初期,郎毓秀開獨唱音樂會,選定李秀君做鋼琴伴奏,伏敬祥小提琴助奏,由于緊張,她節(jié)奏亂了,伏敬祥就不時向她瞪眼睛,那天晚會結束,她心情非常沮喪,郎毓秀卻一點也不責備她,只是勉勵她:學聲樂的人,一般都缺乏鋼琴伴奏的功底,其實鋼琴對學音樂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管學什么專業(yè),鋼琴都是基本功。從那以后,李秀君發(fā)奮圖強,一頭鉆進琴房,勤學苦練,終于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伴奏。

李秀君說,郎老師的教學,對語言咬字非常注意,要求非常嚴格,她把這套教學方法都在自己的教學中體現(xiàn)出來,從而也傳承給了學生。

一般人看來,他們之間親密,不用說什么事情都會偏袒的,但郎毓秀在原則問題上一點也不徇私情。

1986年,李秀君評正教授時,把論文送給郎毓秀評審,她竟然拒絕不評,因為是“自己的學生”,后來只得轉送上海音樂學院。

郎毓秀50年代初期學生、貴州大學教授宋樹秀深情地說:郎先生生性豁達、樂觀、富于愛心,三年的師生生活,從未見她為瑣事而煩惱,從不與他人計較得失。記得一次演出,邀請郎先生出席獨唱,她欣然答允。她騎自行車到劇場演出,結束后仍騎自行車返回家中,絲毫也不為組織晚會者增添任何麻煩。她就是這樣一位平易近人、不擺專家名人架子、不盛氣凌人的藝術家。也正是由于她這樣的高風亮節(jié),更加受到人們的尊敬,社會的好評。

郎毓秀與學生之間,的確只有純粹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和在此基礎上的真摯感情。在她身上找不到半點把知識技能作為自己謀取金錢的痕跡。她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yè)一代代傳承下去。她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學術權威,賣弄自己,而處處以一個普通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

她在德國的學生古幼玲曾深情地說:郎老師對生活,對歌唱和音樂教育事業(yè)永遠都是那么熱誠執(zhí)著地追求,即使在條件非常艱苦的時候,她也是以一顆平靜和堅強的心去面對。在這方面我從郎老師的身上得益不淺,尤其是我只身剛到德國的時候,那時我常常向郎老師述說自己遇到的困難,郎老師從來不以長者自居來教育,而總是以朋友的身份設身處地幫我分析認識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給我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而且,身為當代中國音樂界鼎鼎有名的老前輩,每次給我寫信的署名都是充滿友愛和平和的“毓秀”二字。

第5篇

一、學術研討

本次會議沒有開幕式,不設主題發(fā)言,以專題討論的形式開始。此板塊包括兩次專題討論、三場甘美蘭講座、13篇學術論文。

1.專題討論

《世界民族音樂教學研討》由中央音樂學院安平和福建師范大學王州共同主持,包括“印度尼西亞音樂”教學之我見、“世界民族音樂課程”中的文化解讀、“中、外民族音樂教學”的問題與思考、“中國民族音樂教學”與“世界民族音樂教學”的接軌四個討論議題,中央音樂學院俞人豪談了關于世界音樂教學的一點體會,主張隨著“世界音樂觀”的演變,教學內(nèi)容亦應有所拓展,并提出了流行音樂是否應納入世界民族音樂范疇、虛擬空間的田野工作等值得探討的問題。中央音樂學院陳自明就世界音樂與世界民族音樂、學科發(fā)展的艱難以及在師范大學中如何進行教學等問題進行了闡釋。另外,河南大學胡斌、杭州師范大學孟凡玉等一線教師也就討論議題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

《本土南音與移民南音對話》由中央音樂學院李昕主持,福建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陳敏紅做了《泉州南音在印尼的傳播——以印尼東方音樂基金會為例》的報告,通過南音在印尼傳播的特點及其整體觀和價值觀,進而對區(qū)域文化傳播在異地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的自我保留和保護進行思考與研究。

2.甘美蘭講座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其中在世界上影響最為廣泛的當數(shù)甘美蘭音樂。甘美蘭(Gamelan)源自爪哇語“Gamel”,即“敲擊”,是以各種敲擊樂器為中心的民族樂隊,它所演奏的音樂亦稱為甘美蘭,是印尼地方傳統(tǒng)音樂的重要代表之一。據(jù)20世紀20年代統(tǒng)計,當時僅在爪哇島上就有2萬個甘美蘭樂隊。②甘美蘭主要流行于爪哇島和巴厘島,二者在音樂風格以及對樂器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在本次會議上,來自印尼的多位學者舉辦了甘美蘭系列講座,從不同角度對甘美蘭音樂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清晰、詳盡的闡釋。印尼藝術學院巴厘島分院音樂作曲系伊·紐曼·溫達《巴厘島甘美蘭音樂》詳細介紹了當代巴厘島甘美蘭的調(diào)式音階、樂器及其制作方法等,并指出,甘美蘭樂器與舞蹈是巴厘島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印度教的關系,在巴厘島有上千座廟宇,每年大概有二百一十天人們都會運用許多甘美蘭樂器在廟宇里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在巴厘人的觀念中,沒有甘美蘭和舞蹈就沒有宗教儀式。另外,斯拉麥特·索亞莫和艾迪·科馬魯丁分別做了《爪哇甘美蘭音樂中歌曲的功能》和《巽他文化中的安格隆和甘美蘭》的講座。

3.學術研討

在本次會議上,來自印尼和其他國家的多位學者以各自不同的視角做了關于印尼音樂的學術研討。其中印尼的學者對本國音樂的研究包括:印尼日惹州立大學語言與藝術學院音樂教育系蘇瓦塔·贊布亞《尼亞斯當今社會的“嚯嚯”歌曲》運用民族學研究方法對尼亞斯“嚯嚯”歌曲在社會中的意義進行研究;印尼藝術學院傳統(tǒng)音樂系亞斯利爾·穆奇塔《塔薩鼓在塔布克儀式中構建精神的角色》探討了塔薩鼓在印尼巴當?shù)貐^(qū)每年舉行一次的塔布克儀式中的運用及其重要地位;印尼基督教大學音樂系阿加斯塔亞·拉瑪·里斯亞《西庫臺達雅Benuaq族的聲樂體裁里喬戈》對當?shù)乜趥餍氖诮倌甑穆晿沸问絉ijog的歷史背景、類型和形式等進行了研究;此外,還有印尼薩拉迪加市基督教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丹尼·薩利姆《教會會友對原住民基督教歌曲的低程度欣賞——一個潛意識文化異化的案例》、印尼日惹藝術學院伊·科圖特·亞爾達納《一種巴厘島音樂新體裁——Semarandana行進樂隊》、印尼日惹藝術學院安塞普·薩普丁《一種西爪哇流行的巽他樂器——杰朋鼓》等研究成果在本次會議中呈現(xiàn)。

其他國家的多位學者亦帶來了對印尼音樂的研究成果。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約翰·羅賓遜《伊萊恩·巴爾金音樂中的印度尼西亞影響》探討了美國作曲家伊萊恩·巴爾金的部分作品中對甘美蘭樂器的運用以及對印尼音樂的借鑒;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蔡宗德《西化、現(xiàn)代化與流行化:印尼爪哇伊斯蘭音樂發(fā)展現(xiàn)象分析》對印尼伊斯蘭宗教音樂的流行化、商品化、觀光化進行剖析,認為印尼這種宗教音樂轉化的過程也正反映了印尼伊斯蘭的發(fā)展過程,過度的世俗化與流行化而忽略音樂中的神圣本質,影響到伊斯蘭體系,宗教音樂的現(xiàn)代化與西化對印尼伊斯蘭來說只是一種負面的呈現(xiàn)。

除了對中國、印尼音樂的討論外,本次會議還就東南亞音樂的發(fā)展與傳承舉行了論壇,包括泰國孫素婻塔皇家大學潘薩克·萬迪《泰國古典樂隊在曼谷王朝時期的發(fā)展》、印尼藝術學院日惹分院喬罕《以音樂的社會心理學視角看印度尼西亞音樂學研究的發(fā)展》、中國西安音樂學院羅藝峰《“漢藏—南島文化叢”與華南汀族樂器起源的擬測》、緬甸演奏家吳佼佼烏、吳漢敏《緬甸圍鼓樂隊中的合奏、獨奏及鼓的意義》、中國中央音樂學院楊民康《西雙版納與清邁南傳佛教寺院打擊樂器的比較研究》等題目,使參會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東南亞音樂有了更廣泛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

二、工作坊

本次會議不僅是中國與印尼音樂的交流,三場印尼當代作曲家工作坊的舉行更是印尼傳統(tǒng)音樂與當代西方作曲技法的碰撞。與此同時,會議還安排了六場印尼傳統(tǒng)樂器的演奏實習。

1.印尼作曲家工作坊

當代印尼作曲家最為普遍的創(chuàng)作手法即是將本土音樂與西方作曲技法相融合,形成一種有別于印尼傳統(tǒng)音樂的新音樂。印尼藝術學院日惹分院作曲系羅基·B·科帕哈以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為例,介紹了當代印尼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思維,即包括西方調(diào)性音樂和印尼傳統(tǒng)音樂,特別是甘美蘭音樂,運用西方作曲技法將西方樂器與印尼甘美蘭樂器相結合創(chuàng)作作品。日惹印尼藝術研究所亞農(nóng)·蘇內(nèi)科介紹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Senggreng Malagu》的創(chuàng)作思路、基本原則、作品寓意以及使用的樂器等。蘇門答臘島羅門森HKBP大學朱尼塔·巴圖巴拉認為五聲音階和鑼最能夠體現(xiàn)亞洲音樂的特色,她將五聲音階與西方音樂體系互為融合,并以自己的作品《張亞菲的故事》為例,認為這樣的音樂具有更為寬泛的審美表達,并獲得一種不同類型音樂的感受。

2.演奏實習

本次會議安排了印尼傳統(tǒng)樂器安格隆和巴厘島甘美蘭的演奏實習各三場。安格隆是印尼的一種古老的竹制樂器,是靠用手搖動樂器使竹筒和竹棍相互碰撞而發(fā)出聲響。在安格隆樂隊中,每人負責1—2件安格隆,依照樂曲的旋律進行分別搖奏,彼此配合。安格隆樂隊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在印尼十分普及,并已用于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在本次會議中,印尼教育學院尤迪·古斯納第負責教授參會者安格隆的演奏技法,并發(fā)揮團體協(xié)作、緊密配合的精神,利用現(xiàn)有的整套安格隆為參會者排練了一首樂曲《Hallo Bandung》。

與爪哇島甘美蘭音樂的典雅、文靜不同,巴厘島甘美蘭音樂歡快、活潑、充滿活力。印尼藝術學院巴厘島分院伊·紐曼·溫達負責教授巴厘島甘美蘭中各個樂器的演奏技法,巴厘島甘美蘭樂器以各種不同形制的金屬排琴為主,并配以吊鑼、排鑼以及起到指揮作用的稱為“肯當”(Kendang)的雙面長鼓。在甘美蘭音樂每一循環(huán)節(jié)奏中各個樂器所演奏的音高和節(jié)奏都有所不同,形成多層次、多聲部的音響效果,讓參會者足不出戶即可親身感受到甘美蘭樂器的魅力所在。

三、音樂會

本次會議共安排了4場音樂會,包括《印度尼西亞音樂集錦與南音》、《印度尼西亞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音樂》、《印度尼西亞巽他音樂會》以及《東南亞音樂之夜》。第一場音樂會以《印度尼西亞音樂集錦與南音》開始,拉開了中國與印尼音樂相互交流的帷幕,上半場以印尼巴厘島音樂為主,來自印尼巴厘島的藝術家和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共同表演了包括甘美蘭演奏、巴厘島獨舞及歡迎群舞以及由甘美蘭樂器、琵琶、笛子、二胡共同演奏的《巴厘·中國民樂新曲》,使參會者充分感受到了巴厘島音樂的歡快情緒和巴厘人民的淳樸性情;下半場由來自泉州和印尼的南音專家共同表演了集唱、奏為一體的南音傳統(tǒng)曲目,包括《陳三五娘》和《繡鞋記》的選段以及南音四大名譜之一的《梅花操》,又讓參會者看到了南音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中國古老樂種在印尼的傳承與發(fā)展。

另外,《印度尼西亞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音樂》展現(xiàn)了印尼音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融,上半場為傳統(tǒng)音樂部分,包括印尼蘇門答臘島的Minang音樂、巽他甘美蘭、巴厘島甘美蘭、爪哇甘美蘭以及印尼傳統(tǒng)樂器的彈唱;下半場為現(xiàn)代部分,展示了印尼音樂家為大提琴與甘美蘭樂器“混搭”創(chuàng)作的作品?!队《饶嵛鱽嗁闼魳窌酚蓙碜杂∧豳闼逃龑W院的專家們展示了印尼巽他音樂中的歌唱、器樂、舞蹈等各種形式的相互配合?!稏|南亞音樂之夜》則是來自泰國馬荷里樂隊和緬甸圍鼓與圍鑼的精彩呈現(xiàn),更有由美國作曲家創(chuàng)作、中央音樂學院學生表演的《為“世界音樂周·北京2012”而作——中國古箏、揚琴與印尼甘美蘭樂器合奏》,與第一場音樂會前后呼應,緊扣“中國·印尼音樂交流”的主題。

結 語

當南音遇到甘美蘭,帶來的是中國與印尼民族音樂的交流與融合;北京歷屆世界音樂周的舉辦,更是引發(fā)了對《外國民族音樂》學科教學的思考。目前在歐美、日本等國家的著名大學中都已開設了介紹世界民族音樂的課程,有的學校還開設了演奏世界民族樂器的課程,在美國就已有百余所大學的音樂系開設了演奏“甘美蘭”音樂的課程。③而在我國,只有少數(shù)院校設有此類課程,且只有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存有部分外國民族樂器。單純的理論講解與欣賞式的教學只會使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樂變得枯燥、乏味,只有通過不斷地實踐和親身體驗,才能真正了解世界各民族不同的音樂,才有可能克服歐洲音樂中心論的思想,樹立正確的音樂價值觀,客觀、平等地看待世界各地璀璨的音樂文化。筆者相信,在北京世界音樂周的帶動下,中國的世界民族音樂教學與研究將會有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更加輝煌的未來。

①前五屆世界音樂周的主題分別為中非、中芬(芬蘭)、中新(新西蘭)、中印、中日。

②陳自明《世界民族音樂地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頁。

第6篇

張向俠出身于書香家庭,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但不幸的是張向俠出生的時候,時值父親政治上遭受殘酷打擊之際,長大后又被視為“黑五類”,命運多舛。但就是在這樣的艱難人生中,父親總能挺直腰桿,堅定信念,并一再叮囑子女要堅強面對人生的種種風霜雨雪。他將女兒命名為向俠,就意在激勵女兒不論人生多么艱難,都要有廣大的胸懷與堅強的意志。

在父親的影響下,備嘗人生艱難的她,并沒有喪失努力前行的勇氣,反倒學會了堅強與拼搏,走上了一條以音樂超越苦痛、笑對人生的藝術之路。憑著一種堅強的意志與樂觀向上的精神,她于八十年代初考入西安音樂學院,2006年獲得香港公開大學教育碩士學位,現(xiàn)任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聲樂碩士研究生導師,陜西電視臺特約演員,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奧爾夫專業(yè)委員會會員。對于在磨難中成長的張向俠來說,這一切都來之不易。她以來之不易的成績,向自己雖歷經(jīng)艱辛但始終保持精神氣骨的父親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案。

就本質而言,由人生此在的苦痛出發(fā),方能走入藝術的法門;而惟有通過藝術,方能將痛苦的感受化為瀟灑的生命。因有對生命痛苦的體驗,張向俠進入到了音樂的廣闊天地,進入到了一個足可安身立命的意義世界。多年來,她忘我地投入到音樂教學與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曾獲陜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陜西省大學生藝術教育科研論文二等獎、陜西省第九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等;先后作為主編、副主編出版了《舞蹈教學論》教材與《歌劇表演與研究》一書;2001年參與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guī)劃課題《中西聲樂文化比較研究》;2008年主持了陜西省基礎教育科研重大課題《陜西省中小學藝術教育質量評價研究》、陜西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課題《中國歌劇藝術研究》;2009年主持了陜西省科學藝術學項目課題《真誠的期待一聲樂教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2010年度主持了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課題《1949-2009陜西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等。她對中國古詩詞聲樂作品、中國民族音樂、中外歌劇、音樂教育、聲樂教育都有著深入的研究,先后在《中國音樂學》《中國音樂》《光明日報》等權威核心期刊20余篇,其涉獵范圍之廣,內(nèi)容之豐富,令人稱道。

作為一位大學教師,她努力鉆研、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近十年獲得的多項教學教育獎,如:獲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實習優(yōu)秀帶隊教師、陜西師范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三次獲陜西師范大學教學質量優(yōu)秀獎;2010年獲“陜鼓杯·2010陜西聲樂比賽政府獎”優(yōu)秀園丁獎;2011年與2012年連續(xù)獲得“陜西師范大學第二屆、第三屆免費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大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

張向俠將“傳道、授業(yè)、解惑”視為人生的一大快樂。僅近年來,她所指導的學生獲得省級以上的專業(yè)比賽獎項十余個。其中,2007級研究生陳丹榮獲陜西省文化廳首屆聲樂比賽二等獎;2007級研究生陳瑤榮獲“陜鼓杯·2010陜西聲樂比賽政府獎”流行唱法一等獎、同時她還獲得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陜西賽區(qū)流行唱法二等獎;2010級研究生同飛2011年獲“全國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大賽·西北賽區(qū)”學生組二等獎。這些獎項無疑都傾注了張向俠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心血,表現(xiàn)出一位仁厚師者對音樂教育工作的深深熱愛。

作為一個雙肩挑的教師,在超額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她對所肩負的管理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想方設法為全院師生做好服務工作,為音樂學院的發(fā)展著想。她講到:“大家推薦我當副院長,是對我的信任。我理當盡全力搞好工作,用以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和期望?!彼先我詠?,成功申報了藝術碩士專業(yè)學位點,目前已發(fā)展到六個方向,為音樂學院的學科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她還兼任學科教學論教研室主任,在學校舉辦的免費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大賽中,帶領教研室的同事,利用休息時間,為參賽選手進行強化輔導。在她和相關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音樂學院連續(xù)囊括了陜西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大賽第二屆、第三屆術科組比賽的前三名。她本人也連續(xù)被評為兩屆免費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大賽術科組的優(yōu)秀指導教師。此外,她還經(jīng)常被邀請擔任省文化廳、省電視臺、省音樂家協(xié)會、省市教育部門等專業(yè)大賽評委。她的親和力及公正的評判,贏得了選手與觀眾的一致好評。

第7篇

關鍵詞:高校;竹笛;教材;使用

目前在專業(yè)音樂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竹笛專業(yè)中,使用的教材可分為三種,一種是按程度、按技巧、循序漸進的練習曲集;一種是竹笛演奏曲集;一種是近期由竹笛名家出版的理論性著作。但是由于各學校、各地域的演奏風格、教學的側重點不同,全國高校中竹笛教材的使用沒有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性。國內(nèi)的九大音樂學院的教材基本上是本學院老師自己出版教材,每個學院幾乎都不一樣,這就給九大音樂學院之外的,普通高校音樂學院的竹笛教學帶來了一些不便。由于普通高校生源專業(yè)水品明顯較專業(yè)音樂學院學生低,選擇合適的教材進行教學很重要。

1 早期教材

關于比較早的竹笛教材,有資料顯示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發(fā)行的竹笛教材是1956年10月由音樂出版社出版,蔣荷編著的《笛子教材》,此書也是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叢刊。此書共包括練習曲105首,樂曲33首。第一部分是笛子的簡介和C、D、G、A調(diào)指法表;第二部分是根據(jù)當時的民間流行情況,主要以曲笛為主,在各調(diào)上針對竹笛的各種技巧和各調(diào)音階、指法的練習與樂曲。在進度上,采取循序漸進和循環(huán)回顧相結合的方法,以便在各個學習階段,在能夠不斷獲得新的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鞏固已有的知識。最后一部分是蘇南吹打、內(nèi)蒙古和維吾爾族的小樂曲,以便能掌握不同地域笛曲的風格和內(nèi)容。這本教材已經(jīng)問世六十年整,現(xiàn)在雖然沒有院校使用此教材,但它為以后的笛子教材的編寫起到了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有很好的收藏價值。蔣荷還有兩本編著,一本是《笛子講座》,1954年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出版。另一本是《笛子獨奏曲選集》,1957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此書收錄12首笛子獨奏曲,是我國最早采用五線譜記譜的笛子曲譜集。比蔣荷編著的《笛子教材》還早的竹笛著作還有鄭覲文1924年編著的《簫笛新譜》和蕭劍青1937年編著的《大眾音樂簫笛吹奏法》等,這些教材沒有正式出版發(fā)行,早已成為歷史,不再使用。

2 近期教材

1961年10月,在天津音樂學院召開的全國音樂藝術院校笛子教材會議,對竹笛教材的編寫、統(tǒng)一各地符號和技巧名稱進行了討論。為今后竹笛教材的出版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各大高校和專業(yè)樂團演奏家、教育家的推動下,編寫出了大量的笛子教材,使演奏技術和訓練的方法向著更加規(guī)范和系統(tǒng)的方面邁進。這些竹笛教材,將不同地域風格、不同流派的竹笛曲整理出版,使學生們能夠了解到各個地域、流派的風格特點,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效仿。并根據(jù)學生的程度編寫不同的練習曲,因材施教,使學生通過階段性的練習,達到氣、指、舌等方面良好的演奏成果。其中胡結續(xù)老師的《竹笛實用教程》、張維良老師的《新編竹笛基礎教程》、王次恒老師的《竹笛基礎教程》、詹永明老師的《笛子基礎教程十四課》、馬迪老師的《笛子基礎教材》等都是笛子學習者比較喜歡的教材,許國屏老師的《少年兒童笛子教程》更是初學者必選的教材之一。比較著名的還有趙松庭老先生的《笛子演奏技巧十講》和曲祥老師和曲廣義老師的《笛子練習曲選》,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竹笛教材。近些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華韻系列教材,又得到大家的喜愛。比如周波老師的一整套竹笛各種技巧的練習曲選,難度較大,效果顯著。這些教材都是循序漸進的練習曲教材。2016年沈陽音樂學院的劉鐵男老師編寫的《竹笛演奏技巧》一書,把竹笛初級教學中涉及的樂理知識編入其中,方便了竹笛教學。

3 竹笛曲集

竹笛演奏曲集方面就更多了,早期的上海音樂出版社的《中國竹笛名曲薈萃》,“收集50-90年代各個歷史時期、各地區(qū)的竹笛佳曲167首,還有6篇介紹竹笛名家的文章”。曲廣義、樹蓬編著的《笛子教學曲精選》兩冊,“共收入了建國以來影響大而又為教學廣泛應用的笛子曲96首,其中上冊46首,下冊50首。這些作品,均依據(jù)被公認有代表性的演奏錄音,對曲譜作了必要符合演奏實際效果的校訂,并編寫了樂曲簡介與演奏提示等,是一種較準確而實用的笛曲新版本,特別適合教學、自修和研究者使用”。這套曲集是筆者認為在高校中使用最多的教材,近期又由人民音樂出版社重新修訂再版,加入了近幾年比較廣泛流行的笛曲,可以說是竹笛曲集的經(jīng)典之作。2015年11月,浙江音樂學院的杜如松老師編著的《中國笛曲精選》,可以說是比較有特色的一本曲集,他收錄了78首曲目,覆蓋面廣,記譜精確,更重要的是把這些曲目進行了年級的劃分,從大學本科一年級到研究生三年級的這種劃分,在竹笛曲集里筆者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部曲集也在扉頁上標有“音樂學院教材”字樣,應該是專為高校編寫的教材。

4 竹笛著作

除了練習曲和曲集之外,還有一些理論性的著作也很重要,作為學習竹笛的同學應該拓展閱讀。比如2009年,上海交通出版社出版,南京師范大學林克仁教授編著的《中國簫笛史》,主要從竹笛的發(fā)展、制作、演奏法入手,詳實介紹竹笛這一中國樂器,據(jù)悉,此著作近期將要重新修訂;2011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中國音樂學院張維良教授編著的《竹笛藝術研究》,是一本從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介紹竹笛理論層面的專著,“是直接尋求和探討高等藝術院校竹笛專業(yè)教學的一部理論著作”其中對竹笛技術的教與用做了整章節(jié)的論述,包括竹笛教學法等;還有一部著作,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蕭舒文的博士論文《20世紀中國笛樂》。此書經(jīng)過詳實的調(diào)研,從多方面、多角度介紹了竹笛在20世紀的發(fā)展情況,是一部很好的竹笛著作。

5 教材的展望

竹笛教學中有句俗話叫“死譜活吹”,就是同樣的曲子,在不同的教材中標記的符號、記譜會略有不同;同樣的曲子,不同的演奏家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技巧和風格,吹奏出來的效果也不同。這種情況與長笛和鋼琴等西洋樂器相比較,缺乏系統(tǒng)和嚴謹性。統(tǒng)一、規(guī)范使用的教材已是民族樂器教學中面臨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針對普通高校學習竹笛的同學,一本難易程度相當,教學內(nèi)容統(tǒng)一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v觀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版的竹笛教材,還沒有完全針對這一領域同學使用的。編著一本適用于普通高校學生使用的竹笛教材很有必要。

以上所提到的教材、曲集只是竹笛教材中的一小部分,由于筆者見識有限,還有很多竹笛教材沒能一一列舉。想要說的是,教材很多,在教學的編寫過程中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許再經(jīng)過百年的考驗,竹笛教學方面才能有所統(tǒng)一,更加系統(tǒng)規(guī)范。這需要教育家、演奏家們?nèi)ヅμ剿鳌?/p>

參考文獻:

[1] 中國竹笛名曲薈萃[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

[2] 曲廣義,樹蓬.笛子教學曲精選(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