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1:59
序論:在您撰寫中小學德育的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一 上下齊心,齊抓共管
我們知道,學校政教處是專管學生及相應班主任及班級而設立的部門,班主任是為建立、鞏固和發(fā)展班集體而任命的專職教師。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教處和班主任工作的優(yōu)劣,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其余部門和其他任課老師絕不能以此就推卸育人的責任。教師有義務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不能對好的學生表揚,不好的視而不見、袖手旁觀,更不能為自己班級的小利益而包庇、縱容。
二 使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知(道德認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為)的過程,它們都與道德實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知、情、意影響、支配行,行反過來又驗證、促進知、情、意的發(fā)展,它是衡量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中小學德育工作必須堅持教學主渠道,如:有效利用政治、語文等科目的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教育。同時積極開展一些實踐活動,為促進學生更好地遵守《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可組織開展“學《守則》《規(guī)范》,做文明學生”比賽活動。再如:“我為學校添光彩”“我為班級添光彩”等集體主義教育活動。
三 持之以恒,耐心細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培養(yǎng)教育人的工作是世間最復雜而又最艱難的工作。有位教師說:“不能奢望在學生的心田上撒幾粒種子、流幾滴汗水,就能永遠收獲豐碩的果實,只有日日夜夜,點點滴滴堅持下去才行?!庇艘种院?,特別是對思想品德后進生的轉變工作,更應如此。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作為教師、教育工作者,應當本著“誨人不倦”的精神,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因為任何一個教育工作者,都無權把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拒之門外或推向社會。
從小抓起,從細微處抓起,把惡行消滅在萌芽時期。在一般情況下,人不會一下子變壞或做出驚人的壞事,它需遵循一定的過程,藏族有個諺語:“偷針竊線時,母親說孩子懂事,殺人偷馬時母親無能救子”。學生思想行為稍有反常、稍有問題時,首先表現(xiàn)在外表上,不穿校服、留長發(fā)、偶爾逃課、書包里帶一些非學習用具的東西,抽煙,帶小音響設備、管制刀具等,班主任發(fā)現(xiàn)時必須立刻采取教育措施,把學生的不良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下。若班主任把這些看做是小事而忽略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在培養(yǎng)過程中要杜絕簡單粗暴、不留后路的做法,要堅持耐心講理,貼近距離、交流思想的教育方法。中小學生年紀小、閱歷淺、經驗不足,不時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不良言行,這是在所難免的。如果班主任聽風就是雨,動輒就大發(fā)雷霆,簡單粗暴地體罰或變相體罰,或罰款等手段輕率處理,這樣帶來的后果表面上可能會管住學生,但實際上學生口服心不服,且會產生抵觸情緒,拉大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并樹起一道無形的墻壁。這時,不僅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與教師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作為教師對待學生的正確態(tài)度是允許學生犯錯誤,鼓勵和歡迎學生改正錯誤。作為班主任,更應以此鞭策自己,提高育人藝術。
四 充分發(fā)揮榜樣的作用
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程,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要做學生的導師和人師。即: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教會學生學習,而且教會學生做人。怎樣教學生做人,說破嘴皮子,不如為學生樹立個好榜樣?!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青少年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大,因此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中外名人的動人事跡感染學生,還要樹立本校本班優(yōu)秀學生作為某一方面的榜樣,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學習、遵紀守法,身邊的事往往更有直觀性和可塑性。
五 重視班主任工作,以更好地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德育工作與教師師德有較大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師德的培養(yǎng),必須依靠教師自身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堅強的毅力才能得以實現(xiàn)。同時,也需要鼓勵和支持,有一個環(huán)境的依托和熏陶。由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處于特殊的地位,如何鼓勵和支持班主任工作成為學校抓好德育工作的關鍵。因此要定期召開班主任工作會,學校往往為了迎接上級領導的檢查,忽視學校常規(guī)工作,特別是班主任工作,不能定期召開班主任會,等班級里出現(xiàn)問題時就扣分,說那個班級紀律渙散,那個班主任組織能力差,責任心不強。同時要提高班主任待遇,現(xiàn)在很多學校班主任津貼太低,連早飯的錢都不夠,早出晚歸,而且大多時候不能在家吃飯,很多老師不愿意當班主任。因此要根據(jù)地方、學校的實際,適當提高班主任待遇,同時對班主任的工作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和考核評價。
關鍵詞: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特點;建議
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脫離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而獨立生存。一個人生活在不同的環(huán)境當中,受不同的氛圍熏陶,個性品質必然不同。一個生活在批評之中的人,往往遇事多用譴責;而一個生活在鼓勵之中的人,往往擁有自信;一個生活在諷刺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卑;而一個生活在關懷之中的人,往往懂得感激;一個生活在恐懼之中的人,往往充滿憂慮;而一個生活在認可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愛。所以說,成長離不開環(huán)境,同時,每個人的行為也會對他人及整個社會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為了適當而自發(fā)地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加以必要的約束,引導人的行為向著積極的方面發(fā)展,這就產生了對道德的需要。
作為一位中小學德育工作者,認清和明確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任務,遵循和把握中小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掌握道德建設特點及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實現(xiàn)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一、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的特點
道德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亦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永恒發(fā)展。道德與法律不同,它無法以某種標準為尺度,不能靠強制力量來實行,它要求人們將一定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潛意識中的某種信念來自發(fā)地支配其行為。也正是這些特征又使道德具有廣泛性的特點,許多法律無法觸及的領域卻歸屬于道德范疇,受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
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其特點是不計成本,只講義務,不講權利,是以目標的高尚與否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尺度。因此,道德有時看似是一種高于現(xiàn)實的理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起著種種示范作用,但它又由當前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并受種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它往往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結合。
道德學習亦不同于知識學習和技能學習,知識學習強調接受、理解和創(chuàng)造,技能學習強調訓練、熟練和應用,道德學習強調潛移默化、個體覺悟和生活踐履。因此,與之相適應,道德教育也應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道德不是靜態(tài)的標準,而是一種隨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社會上層建筑,它在受社會各種現(xiàn)實因素影響的同時也會對現(xiàn)實社會產生巨大的能動作用。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往往有一種召喚、凈化的功能,使學生具有一種與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們的心靈有所寄托,作為人的價值得到實現(xiàn)。對于人類生活來說,這種召喚、凈化直指他們的內心深處,是不同于外在約束力量的內在約束力量,以一種不同于外在約束的方式實現(xiàn)對歷史發(fā)展和現(xiàn)實生活的社會制衡。
二、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的幾點建議
教育歷來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抓小學一、二年級德育教育工作,應以學習目的性教育為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抓三、四年級德育教育工作,應以建立“防分化,促轉化”的目標管理為主,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健康向上的發(fā)展機會和空間;而五、六年級是學生第一次面臨升學的轉折時期,德育教育工作應以人生觀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為主,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中學生是個性逐步形成、逐步走向獨立的時期,德育教育工作應以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在孩子逆反心理形成初期,提前抓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各年級各有重點,根據(jù)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心理特點,堅持“層次化”原則,既能保證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又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實效。
筆者根據(jù)多年的德育工作實踐,對如何從事中小學生德育建設有以下幾點建議:
1.優(yōu)化教師團隊
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熏染學生的行為,為人師表,率先垂范。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是教師必備的行為品質。中小學是孩子的啟蒙教育階段,學生很容易把教師的一切視為自己效仿的榜樣。學校應定期組織全體教師進行“正師德、鑄師魂、練師能”活動,如:學習教師禮儀,中小學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看全國優(yōu)秀教師師德師風電視電影片;聆聽教育專家做師德師風建設報告會;邀請專家同全校教師共同探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孕育道德的精深與師德師風的密切關系;在校內組織德育骨干教師進行交流演講;校領導與每位教師鑒定《師德師風責任書》等。通過多種形式來提高教師的素養(yǎng),優(yōu)化教師團隊。
2.建立健全團隊和相應的組織
學校要規(guī)范地成立少年兒童工作委員會,成立團委和少先隊組織,如果同年級在四個教學班以上,可按年級分別選拔、聘任年級大隊輔導員和團支部,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開展分層教育實踐活動,圍繞新的歷史條件下團隊工作的根本任務和要求,切實把工作聚焦到對少年兒童的德育建設上來。
3.依托節(jié)日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
以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為契機,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進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養(yǎng),提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利用系列重大節(jié)慶紀念日,讓學生在實踐和學習中成長。如:“三八”節(jié),可以開展關愛母親、報答母愛活動;清明組織學生緬懷革命烈士,珍惜生命活動;“五四”組織學生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六一”開展慶六一文藝演出、書畫科技展或運動會;“七一”利用校園板報、廣播、紅歌賽慶祝黨的生日;“八一”與社區(qū)聯(lián)合,進行擁軍愛軍和國防教育;九月教師節(jié)各班利用主題班隊會進行豐富多彩的感謝師恩教育;“十一”國慶節(jié),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十一月利用消防安全宣傳周,學校與消防隊進行“緊急消防疏散演習”,提高學生自護自救的技能;12月4日法制日,各班通過舉行法律講壇,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通過各種節(jié)日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成長,在活動中受到教育。
4.重視班委、班級團支部的選舉及培養(yǎng)
在學生眼里,班干部是好學生的象征,是孩子們奮斗的動力,班干部的選舉、班委的成立都應充分考慮全班同學的意見,最好采取不記名投票的選舉辦法,職責和權力應落實到個人,充分調動班委和團支部的組織帶動作用,明確班級工作計劃并確保其貫徹落實。
5.認真開好班會課
抓住每周班會課的機會,全面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多開展有關政治、時事理論及形勢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動。如:開展時政辯論賽、時事有獎競答等來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和認識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保持清醒的頭腦及對祖國應擔當?shù)呢熑?,樹立正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6.抓好“學生一日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和落實
德育辦要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出本校切實可行的“學生一日行為規(guī)范”評分標準,充分利用這一手段,嚴格執(zhí)行并定時進行公布。以此促進學生的紀律、學習、衛(wèi)生等各方面的表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主人翁責任感。同時,還要將“學生一日行為規(guī)范”作為入團入隊、三好生選舉的標準之一。
7.重視正面宣傳作用
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宣傳教育活動,如:利用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電視臺、紅領巾記者站、校報等宣傳工具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勤工儉學、公益勞動、校園環(huán)保站、文學社、籃球協(xié)會、興趣制造小組等活動,陶冶學生情操,促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
8.重視學校德育文化建設的投入
讓校園的墻壁、石頭說話,環(huán)境育人。如:可在學校的操場周邊圍墻上繪出經典的成語典故,樓房的面墻上鑲嵌世界、中國、地區(qū)地圖。利用長廊展出學生的手功與字畫,教室過道懸掛名人名言,教室內布置團隊陣地等形式,形成一樓一主題、一層一內容的立體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獲取成功的外部條件。
9.故事觸情
對于小學生,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可以以故事為主。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也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充分做好準備,通過誘人的故事情節(jié)來激發(fā)學生樸素的道德情感,使學生從故事中明白事理,堅定信念,提高理性認識。
10.增強與同學的交流
作為老師,首先要愛護和關心學生,和學生交朋友,以自己的潔言潔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或不順心的事時,就會自然地將老師當做最信賴的人,他們能一吐為快,相信老師能指點迷津。
11.辦好“家長學?!?/p>
以“家長學校”為載體,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成才觀。建立家長學校組織機構,成立三級家長委員會,定期開展班級、年級、校級家長學?;顒?。舉辦家教講座,交流家教經驗,問卷調查,表彰優(yōu)秀家長學員,特別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組織開放日活動,通過多種渠道,暢通家校聯(lián)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互溝通合作的網絡,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一是聘請校外的知名家教人士辦講座,二是開展“教子有方”的經驗介紹,三是讓家長與學生共同走上講臺,交流家庭教育問題的得與失。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發(fā)揮教育的最大效果。學校還要充分利用“校訊通”網絡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與家長進行手機短信聯(lián)系與交流,充分發(fā)揮家長學校優(yōu)質資源的作用。
12.將德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拓寬德育渠道
如:語文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fā)學生情感,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教會學生做人做事。數(shù)學教師通過數(shù)學課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shù)學發(fā)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質疑―解決”的模式,培養(yǎng)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英語老師要根據(jù)教材的總體內容,將外來優(yōu)秀文化、現(xiàn)代文明融為一體,利用英語格言、警句、祝福語等滲透思想道德
教育。
無論什么課,教師們都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的教育媒體,當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按照學科教學的自身規(guī)律,自覺地培養(yǎng)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靈和豐富知識的一代跨世紀新人。
中小學德育實效性方法德育工作是中小學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說教育人即德育的重要性,現(xiàn)在,由于受到各種不良思潮、社會現(xiàn)象、環(huán)境的影響、增加了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難度,而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德育工作的現(xiàn)狀與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強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一項迫切任務,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實際成效,就必須加強對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方法研究,總結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從以下四方面探討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方法。
一、以德育為首,強化思想教育
抓好學生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開展德育工作學校領導無疑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領導重視是搞好學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任何一項工作,沒有領導的重視和推進是難以做好的。領導特別是校長要重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領導重視了,德育工作才有針對性,才能創(chuàng)造出德育的實效。
1.從學校層面而言,就要探索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切實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以《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為行動指導,要求教師做出承諾,嚴格遵守“八條禁令”嚴禁發(fā)表違背國家法律法規(guī)、教育方針或對學生有不良影響的言論;嚴禁歧視、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嚴禁教學期間以收費為目的舉辦各類輔導班、在校外兼課或給自己所教班級學生做有償家教;嚴禁向學生或學生家長索要財物或禮品;嚴禁在課堂內吸咽或使用手機;嚴禁酒后上課和在校園酗酒;嚴禁向學生推銷教輔資料或其它物品;嚴禁參與賭博或從事封建迷信活動。嚴格遵守“三條處罰措施”對情節(jié)輕、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令當事人在全校教職工會議上作出書面檢查,推遲晉升高一級專業(yè)技術職務兩年;對情節(jié)較重、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令當事人在全校教職工會議上作出書面檢查,待崗一年,停發(fā)津貼及其他獎金福利,當年考核直接確定為不稱職,并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給予紀律處分;對情節(jié)特別嚴重、觸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機關處理,并根據(jù)《教師法》規(guī)定對其教師資格作出相應處理。學校要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要求具體、考核嚴格、執(zhí)行徹底,使八條禁令及三條處罰措施落到實處、這樣才會形成求真務實、高效廉潔的工作作風。增強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自覺地講師德、樹新風。
2.學校教育不應該只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更應注重學生品德培養(yǎng),學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學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立?!?。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升學,輕素質;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要把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方法,就要依靠學科特點和各學科蘊含(特別是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教育內容進行生動的教育活動,塑造學生優(yōu)秀品質;通過樹立先進典型:加強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相互配合,形成協(xié)調齊抓共管的局面。
3.開展學生及家長評價教師師德師風新機制。學校增設“班務日志”和“學校日志”專欄,具體由班級值日干部記錄班主任及科任教師每一天的教學情況及師德師風情況。為增強工作的實效性,學校要要求各班班長把“班務日志”和“學校日志”專欄筆記上交學校教導出,教導處進行歸類整理,并在每周的教師例會上及時公布,反饋信息。促使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和行為,增強為人師表的自覺性;最后為適應學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學校要確立每月的第一周為家長接待周,邀請家長走進校園,與老師共同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請家長到校參加觀摩活動,讓家長們在觀看活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子女的優(yōu)缺點,從而引起重視,增強育人的責任感。其次,教師與家長彼此接觸,溝通交流學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現(xiàn),從中互通有無,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識,形成合力,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教育的成功創(chuàng)造條件。最后,召開家長會,讓優(yōu)秀學生介紹自己的成長經歷,讓優(yōu)秀學生家長介紹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經驗;既提高了家長的自身素質又配合了學校的德育工作。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增強育人效應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課堂是點燃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鑒于此,就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強和改進課堂德育教學工作。具體做法是:
一是立足教材,找準切入點,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中,把德育目標和任務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在每個學科的講授中都要挖掘教材蘊涵的德育點,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體主義、基本國情,以及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團結協(xié)作的優(yōu)秀品質。為學生樹理想、立志向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利用多媒體設備、拓展教材內容,增強德育效果。充分利用多媒體,能對學生進行更直觀更形象的教育。在教學時、主要在思想品德、語文、歷史、地理學科中,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看錄像、講故事、聽歌曲、朗誦等,展示我國古代、近現(xiàn)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在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孕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和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對自己民族的勤勞勇敢、聰明智慧以及由此而獲得的輝煌成就感到光榮、自豪,激勵學生為祖國、為民族的發(fā)展和強盛而努力奮斗。
三、以育人為本,進行特色教育
教育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素質教育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是讓學生的個性、天賦得到發(fā)展,進取性得到增強,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交流、學會審美、學會做人的目的。作為教師就應該隨時把握教育時機,把德育體驗、德育實踐活動作為德育教育的載體,盡可能的使每個活動都能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動和啟迪。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以德育體驗、德育實踐活動來增強德育實效性是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源泉之一,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體驗教育。教師應經常組織學生體驗生活,有計劃地給學生布置體驗題目。如“我當教師講堂課”“我當法官斷回案”等模擬體驗。組織學生進行家庭實踐活動。家庭的實踐活動主要是自我服務性勞動和家務勞動以及家庭范圍內的人際交往鍛煉。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家庭內搞“周末我當家”“我是媽媽的小幫手”“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庭理財我能行”“走親訪友講禮貌”等活動,以指導學生的家庭實踐鍛煉。比如,“周末我當家”,教師要要求學生從買菜,做飯到洗碗、擦桌子,洗衣服、疊被子、打掃衛(wèi)生等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到學校在品德課上讓學生說過程、談體會、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養(yǎng)成了獨立生活、同時也讓學生學到了生存的本領,體驗到了工作的辛苦,成功的喜悅。
2.實踐教育。各學科的實踐課,都要求教師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并開展與其有關的的系列活動,在品德、政治學科上、可開展豐富多采的德育主題實踐活動,語文學科上可進行演講比賽、辦手抄報、成立文學社、學生自己主持策劃這些活動,自己成為時間的主人。還有自然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實驗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多樣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從而提升學生的自身素質,在活動中受到教育、獲得知識、性情得到陶冶。再有學校要讓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生活及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師要指導學生接觸社會,服務社會,從社會創(chuàng)造活動中感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例如,讓學生去幫爸爸賣菜,體會一下掙錢是多么不容易;讓學生進行勞動,體會一下勞動的艱辛;讓學生接待外地的同學,鍛煉一下他們的交往能力……讓學生到社會上去經風雨、見世面,受磨難、受挫折,從中得到鍛煉。
四、加強學校德育實效性的其它方法
一是進行家訪。通過家訪活動,讓學校德育走進家庭。學校發(fā)動教師定期家訪,使學校的教育要求及時為家長所了解,有家長督促,學校檢查,促進了學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時發(fā)揮家長的特長,讓學生在不同的家庭中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開闊視野、鍛煉能力。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二是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各中小學要積極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學習環(huán)境。利用校園廣播、板報、橫幅等多種形式,進行品德修養(yǎng)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國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努力營造濃厚的德育教育氛圍讓校園內的棵棵草木、面面墻壁都變成無聲的語言,成為德育的陣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從而凈化心靈,提高素質。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5-0114-02
20世紀初,我國開始出現(xiàn)“德育”一詞,但教育者對“德育”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采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的德育概念,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者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钡掠菍W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tǒng)德育方法日趨僵化,在新形勢下,傳統(tǒng)德育正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陸正式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這些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普及,很好地適應了不斷變化的學校教育新形勢。若能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將對德育工作起到引導、補償、發(fā)展等積極的促進作用,以擺脫德育僵化、實效性低的現(xiàn)狀。
一、正確認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初是以德育的附屬形式出現(xiàn)的,大部分學校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性,將其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補充形式展開。二者混淆不清,原則模糊,方法單一,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都陷入困境。近年來,許多學者就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辯證分析。
1.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共同點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有著一致的總體目標,其教學任務本質相同,即“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接納學生的現(xiàn)有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潛能,這為德育工作的_展提供了積極的環(huán)境,使學生保持一種主動接受教育、積極完善自我的良好精神狀態(tài)。而德育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且個體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其實質是個體知、情、意、行的發(fā)展、完善過程,這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是一致的。
2.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差異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學科理論基礎、學科導向、工作原則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吨袑W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定義為:“教育者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施加影響和學生心理自主建構的社會互動過程,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自我發(fā)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獲得協(xié)同發(fā)展?!毙睦斫】到逃蠼逃呔哂行睦韺W的理論基礎,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性,而這點是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初始階段所忽略的。因此,我們認為,辯證分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承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差異,是中小學將心理健康教育運用于德育過程的基礎,否則會導致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表,甚至完全失效;而德育方式仍舊單一、僵化,實效性差。
二、實現(xiàn)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目標的原則
1. 堅持非指示性原則
非指示性原則旨在引導受教育者領悟教育者的“指示”,而非強制性灌輸。在當前的德育實踐中,相當多的教師仍以說服教育法為中心,其實質是一種強制灌輸教育、指示教育。在這種德育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體驗,將學生的知、情、意、行分割開來,所以德育效果不明顯,甚至讓學生產生逆反等負面情緒。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則運用于德育過程中,主要考慮以下兩點:一是非指示性原則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教師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其行為方式的權利,相信學生有能力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二是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復雜多變的,教師對原因的判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需要在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建議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積極接受反饋,以找出最佳的處理方式。因此,我們認為,在德育過程中堅持非指示性原則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2. 堅持助人自助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助人”達到“自助”的目的,要積極接納學生的現(xiàn)狀,敏銳察覺學生的細微變化,相信學生有自我改變、自我成長的愿望和能力,在德育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增進學生對思想品德要求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積極態(tài)度和情感,提高他們的道德選擇和判斷能力,使之將自己獲得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形成社會期望的優(yōu)良品德。
三、實現(xiàn)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目標的方法
1. 心理健康教育課與思想品德課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其教育內容與思想品德課存在部分重合,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既是初一思想品德課的內容,也可以納入積極心理品質的范疇。在開展思想品德課時,學科教師往往將教學內容理論化,通過“講授法”,結合中考政治考試要求進行講解,只注重識記和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這就忽略了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因而很難收到預期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課中,教師應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方法,開展活動教學,以活動引發(fā)體驗,從而內化德育要求。另外,目前我國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存在無層次的弊端,德育內容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往往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倦感,對思想品德課程缺乏興趣。對此,教師應通過自己的觀察和了解,具體分析本校的實際情況,再結合學生的群體特征,有針對性地確定課程重點,靈活選擇授課的方式,從而達到既定的德育目標和教學目標。
2.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
從目前學校的課程設置來看,學科教學在學校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學科教W最主要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F(xiàn)在的“三維目標”教育理論中,引入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這意味著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具體操作中,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其次要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積極推行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將知識的傳授融進“人”的思想教育中。由此,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參與課堂,進而讓他們從體驗中生成感悟,覺察并認同知識中涵蓋的人生哲理,提高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開展主題班會,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內容
主題班會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內容的重要途徑,但調查發(fā)現(xiàn),本區(qū)域大部分學校尚未形成依托實際的系列主題班會,班會課大多隨意開展,甚至僅用來總結本周或上周班級的基本情況,導致班會課內容零散,形式單一,未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們積極開展?jié)B透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內容的系列主題班會,班會課有明確的目標和主題,且主題間相互連貫、相互滲透。各校從具體情況出發(fā),視本校實際確定主題(如初一第一學期的主題班會參考新生心理普查的結果,結合新生養(yǎng)成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而確定),從而促進和鞏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成果。
4. 開展個體心理咨詢與團體心理輔導
學校按要求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對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個體咨詢,同時通過心理普查、心理老師的觀察、班主任及德育工作者的反饋,針對有同一需求的學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如“新生適應”“克服自卑”“學會合作”等主題。個體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工作的補充形式,能協(xié)助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能有效提高學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 加強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健康品質的塑造者,又是高尚情操的促進者,還是健全人格的奠基者。另外,心理學表明,學生在接受教育前往往存在一種態(tài)度定勢,如果這一態(tài)度定勢是積極的,學生就會自覺地接受并認同教育者的要求,然后努力去執(zhí)行;如果這一態(tài)度定勢是消極的,學生便會對教育者產生排斥,對教育內容出現(xiàn)“阻抗”的心理現(xiàn)象,從而不能接受教育者傳達的教育內容和要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因此,無論在學科教學還是在德育工作中,營造良好的溝通環(huán)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都非常重要。這便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了解不同階段學生存在的群體差異,對此,學校就應組織教師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相關培訓,充實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綜上所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的實踐是必要的,也是切合學校實際的做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處,還需不斷探索、完善。
參考文獻:
[1] (英)彼得斯.道德發(fā)展與德育教育[M].鄔冬星,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Brian LP. Stress-bufferering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Coping:A Path Analysis[J].Adolescence,1999,34:715-734.
[3] 陳家麟.學校心理衛(wèi)生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4] 董文強.試論中小學生的德育懲罰[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5]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77.
[6] 梁光霞.論德育與心理教育相互融合的構建[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7] 劉華山.學校心理輔導[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關鍵詞】中小學生;德育教育;校內外配合
在對中小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學校發(fā)揮著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生活規(guī)律的影響,學生們不可能確保每天二十四小時都生活在學校的環(huán)境之中,所以,校外因素就不可避免地將影響到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強化學校這塊德育教育主陣地作用的同時,我們應當如何促進校外因素積極作用的發(fā)揮,如何促進學校與校外因素的有效結合,成為了教育部門乃至于社會各個部門及家庭應當積極思索的重要問題。針對此問題筆者僅從學校作為的角度提出以下見解:
一、學校要承擔起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溝通和指導責任
其一,堅持利用家長會、QQ群、微信群、家訪等一切有效方式,加強同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學校是學生德育的主陣地的作用必須強調和強化,學校在加強校內德育的同時通過這些有效的溝通辦法,加強和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與配合,這樣既能夠保障學校準確掌握學生在家中的表現(xiàn)情況,又可能確保學生家長詳實了解學校德育教育的安排和要求,以此在達成學校和家長有效的相互了解基礎上,形成二者之間有效的相互配合,同時還可以為及時修正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對學生們所開展的德育教育能夠形成有效的銜接,達到“不脫節(jié)、不走樣、不失控、不羈絆”的發(fā)展愿景。其二,積極開辦家長培訓班或家長學校。每一位家長都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用之才的美好愿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不是教育行家等情況的影響,并不能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還可能由于自己不當?shù)慕逃绞?,可能影響到學生們在學校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學校應充分發(fā)回教育陣地作用,積極開辦家長培訓班或家長學校,通過培訓的方式為家長們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和信息。在這方面教育部門應當為各個中小學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比如說,應當為學校提供有能力有水平的教育專家,幫助開展對學生家長的教育培訓。比如說,可以由教育部門牽頭,幫助聯(lián)系有關的教育專家,錄制一批音像資料發(fā)放到各個中小學,作為開辦家長培訓的教材,還請專家通過網絡向各中小學進行教育直播,以此提升對家長們的培訓水平。
二、學校要拓寬和利用好社會教育基地
其一,加強主題教育基地建設,增強社會實踐的教育作用。就是借助一些特殊地方所內斂的德育教育因素,對中小學生施加直觀性的積極影響,以激發(fā)中小學生內心的共鳴,激昂起孩子們的高尚情懷。比如說,開展“走入軍營一日活動”,讓中小學生在于軍人近距離接觸的同時,充分感受什么是鐵的紀律、什么是集體觀念、什么是奉獻精神,并在他們的心中打牢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的國防意識。比如說,開展“我為老人獻愛心走入敬老院活動”,采取讓中小學生在敬老院中為老人做一件好事的辦法,來培樹學生們幫助他人的積極性和增強學生們敬老愛老的意識,等等。這樣做的好處還在于能夠將傳統(tǒng)美德和實際生活有效結合,提高孩子們對抽象理論的感悟情感和踐行能力,并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傳統(tǒng)美德、社會公德就會潤物細無聲般的根植于孩子們的頭腦中,融化在孩子們的血液里,逐漸成為孩子們的自覺性習慣。其二,開展“館堂式教育引領”活動,促進學生思想的良性發(fā)展。應當充分調動政府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的能動性,盤活文化館(宮)、圖書館、藝術館所具有的各種有益的教育功能,開展一些公益性的講堂式活動,使中小學生在課外之余,能夠享受到在學校的課堂中得不到的教育。比如說,應當緊緊依托本地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鼓勵本地的學者開展自愿者活動,并借助學者們頭腦中知識容量的輻射作用,為中小學生開辦一些有益的講堂,像開辦國學知識講堂,向中小學生傳播國學的精神內涵,用我們博大精深的國學滋養(yǎng)孩子們渴望知識的心靈,像開展傳統(tǒng)民族藝術培訓,請我們民間的能工巧匠,為學生們講授民間藝術,展示民間藝術的魅力,增強學生們的認知感和民族自豪感。還應當積極鼓勵慈善部門走進中小學校園,為學生們介紹現(xiàn)實社會中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尤其是應當請一些道德模范為學生們介紹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人事跡,使學生們能夠得到鮮活的教育,從中感悟做好人的真諦。
三、學校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評估機制
關鍵詞 中小學 誠信教育 困境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Discussion on Predicament and Methods of Honesty
Education abou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DU Gaoqi
(Pingliang Normal School, Pingliang, Gansu 744000)
Abstract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in reality, students credit education mess up, facing many presses for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To get out of difficult situation,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real good faith first se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of thoughts, for school honesty construction; Honesty education work earnestly study and exam integrity education work, carry out life education and honesty credibility education experience.
Key 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onesty education; predicament, methods
我國正處在對內深化改革、對外進一步開放、社會整體轉型的歷史時期。面對國際國內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中小學生的誠信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當前,來自學生學習和升學的壓力、急功近利的學校應試教育、不良的社會風氣等各種因素 的影響,使在校中小學生誠信問題日益凸顯,表現(xiàn)在完成學習任務、進行人際交往、參與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因此,作為專業(yè)育人機構的學校,應該正視這一現(xiàn)實問題,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培養(yǎng)其誠信品質,為他們的學習、生存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在當前的中小學教育現(xiàn)實中,學生誠信教育陷入困境,面臨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
1 中小學誠信教育的困境
(1)視誠信教育為手段,以提高學生分數(shù)為目的。許多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認為,誠信教育再重要,還是遠不及提高學生的分數(shù)重要,從而將以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教育功利化,往往要求誠信教育為提高學生的分數(shù)服務。由于受這種不良思想和功利意識的支配,一些中小學雖然也重視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但其出發(fā)點僅僅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社會轉型期,受人們生活方式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在校中小學生的誠信狀況令人擔憂。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不會做就抄襲別人作業(yè);有些學生迷戀網絡游戲,不想到校,就謊稱家里有急事請假;有些學生不想上課,就模仿班主任的簽名給自己“批假條”……對此,許多學校嚴抓學生誠信教育,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學習態(tài)度更為端正,學習效率有所提高,學習成績呈上升趨勢。但是,學生誠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僅僅在于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是一個方面。誠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全面提高,促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發(fā)展。
(2)忽視學生誠信教育,追求較高的升學率。雖然全社會都呼吁和重視學生誠信教育,但在許多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往往要求誠信教育為提高學生升學率讓路。一些學校的領導和老師認為,學生誠信教育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僅僅依靠學校的努力在短期內取得立竿見影的實效,即便收到一定成效,也很難獲得社會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學校也不容易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由于受這種功利思想的影響,學校和教師并沒有把教育工作的長期效應和學生的品德進步放在首位,而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橹行模蕴岣呱龑W率為己任,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讓學生提高分數(shù)、考上名校、為學校爭名獲利之上。為了追求較高升學率,有些學校在中考和高考中,對本校學生的作弊行為視而不見,甚至放縱學生作弊,實際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3)以犧牲誠信教育為代價,“收獲”上級的好評。目前,許多中小學不能正確處理學校教育為學生服務和向上級負責的關系,往往以犧牲對學生的誠信教育為代價,收獲上級對學校的良好評價,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誤做法。其實,學校教育對上級負責,就是要求學校遵守國家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對學生實施正確的教育,為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和國家教育發(fā)展服務。有些學校為了應付上級有關部門的檢查評估,往往在上課時間宣布停課搞衛(wèi)生;學生要接受新聞媒體的采訪和有關部門的問卷調查,學校事先進行整頓,并對學生“培訓”。這種只追求學校眼前利益、不顧學生品德進步的“善意”舉動,對學生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如果我們的學校和教師經常這樣“榜樣”示范,如此“以身作則”,不知要將學生引向何處,也很難想象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會有良好的誠信素養(yǎng)。
2 中小學誠信教育的方法探討
(1)真正樹立學校德育誠信為先的思想,搞好學校誠信建設。誠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品質是學校德育的神圣使命。學校作為專門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機構,必須把誠信教育擺在學校德育的首位,真正樹立學校德育誠信為先的思想,切實做好“誠信育人”工作。德育是以德育德的活動。學校要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前提是學校本身是個講誠信的機構,學校的教師是講誠信的隊伍。因此,要使誠信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學校要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決不弄虛作假;要求教師做誠信的榜樣,在學生面前不說失信的話,不做失信的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yǎng),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yǎng),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滿足于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fā)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雹僦袊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學校教育培養(yǎng)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敢想敢干,富于創(chuàng)造的新型人才。傳統(tǒng)的德育方法體系與這一要求很不相稱。要想順應社會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德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使命,必須對現(xiàn)有的德育模式進行改革和調整。筆者認為,學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轉移應是改革和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面對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xiàn)實,培養(yǎng)道德主體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體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出現(xiàn)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體共生的社會局面,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積極的與消極的,傳統(tǒng)的與現(xiàn)代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多種價值觀并存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的總特征。教育是培養(yǎng)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是塑造主體靈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xiàn)象面前作出正確選擇。當社會的價值導向比較單一時,學校德育通過制定道德規(guī)范,宣傳唯一的價值觀,向學生灌輸價值準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xiàn)實,學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從教師方面看,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不但學生聞所未聞,就是教師也頗感生疏。受教師生活時空和個人品質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的道德難題。而且社會道德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教師也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思考,需要進行自我批判和選擇。教師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很難達到絕對正確。像以往那樣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做法,恐怕過于簡單了。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未免強人所難。
從學生方面看,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在道德發(fā)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青少年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控制和自覺成長。這是道德主體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為道德主體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當前學生的主導性道德需要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從過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獲得轉到注重道德尊嚴的確立。道德生活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求異性和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性,競爭與效益要求人們獨立自主,大膽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缺乏創(chuàng)造,人云亦云的主體只能在競爭中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呼喚著人的主體性的解放,也催發(fā)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價值選擇中較強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體需要正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產物,為學校教育培養(yǎng)道德主體提供了主觀前提。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fā)了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個人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內容上和層次上的不同。國家要求教育培養(yǎng)“經濟人”和“政治人”,集體要求教育培養(yǎng)“組織人”,個體則想通過教育使自己成為“主體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從本質上看,三者是統(tǒng)一的。個體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二者密不可分,互為因果。個體既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歷史的生成物。沒有個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就無所謂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主體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
社會總體道德的進步歸根到底取決于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覺醒與發(fā)展。培養(yǎng)道德主體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成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走向文明,創(chuàng)造輝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學習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以學生為重心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走向
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正成為當代中國不可阻擋的潮流。社會的現(xiàn)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現(xiàn)代化?,F(xiàn)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學習社會和終身教育。傳統(tǒng)教育觀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準備,今天受教育為的是明天謀生。教育成為界定未來身份的階梯,壘砌這些階梯的材料就是知識。學生通過學知識、記知識、考知識逐級獲得高學歷,保證今后擁有優(yōu)越地位。知識學習是貫穿傳統(tǒng)教育始終的主題?,F(xiàn)代教育觀摒棄了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識,主張終身學習,即生活本身就是學習。教育不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教育就是生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獻中清楚地表明“終身學習始于生,止于死”?!皩W習為人們所必需,但并非總要受教于他人,學習將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這是未來學習社會的起碼要求。”②在學習社會中,學習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積累知識,以備今后使用。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人們度過閑暇、開發(fā)潛能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途徑。
很顯然,傳統(tǒng)教育觀以知識為核心,現(xiàn)代教育觀以人為核心。以知識為核心必然強調“教”,教育的重點通常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知識的內容本身。以人為核心,必然強調“學”,教育的重點是學習者本身,因為學習是學習者的行為。由強調“教”轉為強調“學”,“這種轉變看起來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卻具有極深刻的意義。……它充分考慮到學習者自身的作用,其著重點在于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雹邸敖處煹穆氊煬F(xiàn)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雹?/p>
這說明,教育核心的轉變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從教師轉向學生。另外,現(xiàn)代教育以人為核心,實質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以開發(fā)人的潛能為核心。學生的學習重點不再是掌握知識,而是學會做人,即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過道德的生活。這樣的教育目的必然帶來學校課程和教育內容的變化。知識課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技能課、修養(yǎng)課和實踐課會明顯增加。目的在于使學生提高能力和修養(yǎng),善于實踐。教育內容方面的變化是:僵死的、陳舊的知識會大幅度削減,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增長見識,身體力行的教育內容會大大增加。課程和教育內容的變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應調整。技能課、修養(yǎng)課和實踐課必須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身實踐,實際操作。在實踐中,在與人交往中,在解決困難中,促使學生學會分辨、積極思考、增加體驗、積累經驗。
總之,現(xiàn)代學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須轉向學生,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半S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財富的增長,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時間,使人們可以從事生產以外的其它社會活動?!藗兛梢栽谏a以外較全面地發(fā)展。因此,教育不僅是勞動力的教育,而且還應是社會主體人的教育;教育不僅是生產者的教育,還應是消費者、享受者的教育?!雹?/p>
三、落實學生重心地位,學校德育應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落實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單向灌輸向平等交流轉變
落實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師與學生教育觀的轉變。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隨著社會發(fā)展步代的加快,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提高。教師要敢于承認自己在某些問題上不如學生。充分認可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有超過自己的思考,主動與學生交流,虛心接受學生意見,與學生平等溝通,共同提高。學生要消除對教師、對家長的依賴思想。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個人道德生活的主體,以對本人負責的態(tài)度和責任感,主動進行道德學習,自覺磨煉道德意志,積極投身道德實踐。以一種積極進娶自覺成長的生活觀,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這樣的德育觀為指導,學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對話、主題辯論、質疑答疑、師生研討、情感溝通、心理咨詢、兩難問題抉擇、價值觀辨析等方法。總體特征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雙方積極性,以情感為紐帶,通過雙向互動,實現(xiàn)道德的共同進步。
(二)落實德育實踐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
道德品質的形成動力來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脫離實踐,學生的道德需要就會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質由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共同組成。行為是一個關鍵因素,是道德品質的落腳點。如果道德教育僅僅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于道德行為,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廢、收效甚微。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yǎng)。以往學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滿足于講解道德知識,對學生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yǎng)相對薄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少,道德行為卻不多。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德育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fā)、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
總之,今后的學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閉的課堂,因為無論是德育理論還是社會生活都要求學生以具體的道德行為體現(xiàn)道德品質,參與道德生活。落實德育實踐化,學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實踐環(huán)節(jié)。具體方法可以是:讓學生擔任班級干部、參與學校管理、負責學校事務、參與社會服務、承擔社會義務、討論社會事件、學軍、學農、野營拉練、城鄉(xiāng)“留學”(城市學生到鄉(xiāng)村學習,鄉(xiāng)村學生到城市學習)等??傮w特征是:學生是實踐的主體,從設計到聯(lián)系,從實施到組織都要發(fā)揮學生的作用,最好是學生自己組織,自覺走向社會,教師主要起指導、建議、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實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傳遞知識向塑造人格轉變
我國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說:“傳授點文化科學知識,而忽視培養(yǎng)的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雹薜赖陆逃淖罡咦非笫且谷司哂型昝赖娜烁?。盡管這一目標對具體人來說,有些理想主義色彩。但正是這種理想,激勵著人們發(fā)奮苦讀,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德育談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納入了“應試教育”的軌道,單純傳遞知識,忽視了對學生和諧人格的培養(yǎng)。其結果是高分低能者隨處可見,知識高深卻缺乏道德者隨處可見。一個人僅有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于一個國家的教育來說,僅僅傳授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