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6:22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德育的原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近年來我國的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然而隨之也出現了各種只講個人利益,只看經濟效益等不良思想。而這必然也會反映到教育領域,影響到學校的風氣。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成長期,身心發(fā)展都為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容易受到社會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加強小學德育教育成了當前小學教育的當務之急。德育教學應該根據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條件,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德育教學和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因此,在教學中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正面和反面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正面和反面在這里主要指兩個反面,一是教學例子的正反面,二是教學方式的正反面。首先,進行正反面案例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層面的教育,但是卻也絕不是純理論、純思想的教育。純理論的教育,只能讓學生墜入思想的云霧,而無法真正體會到“道德”的本質,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舉例,也就成了小學德育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這過程中,教師必須對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進行綜合平衡,即不能只強調正面的例子,也不能過分的進行反面例子的講解,這兩種方式都不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真正提高。只有從正反例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fā),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是正反面的教學方式。正面的教學方式即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和教育,通過正面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反面的教學方式,則是與正面教育相對應,即通過適當的強制和灌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正面的教育要求教師注意談話的態(tài)度和細節(jié),主要是以理服人,通過模范人物增強教育的感染力;而反面教育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的運用強制性的措施,促使學生接受社會道德標準。正面的教育符合小學生的心理接受特點,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畢竟小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有限,從正面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遠離敗壞社會道德的行為。但是,小學生處于成長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也有一定的叛逆性,因此,在教學中適當的使用強制性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正確對待社會道德標準和規(guī)范。
二、知行合一的原則
知行合一是我國教育的光榮傳統(tǒng),在新時代下更是需要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光榮傳統(tǒng),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行能力。小學德育教育也必須要遵循這一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對社會道德標準和規(guī)范的認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最終實現學生在思想上接受人類社會道德的規(guī)范和準則,以此作為實踐行動的導向,作為日常言行舉止的正確導向。
所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必須要在完成課堂理論和思想教育的基礎上,適當的開展實踐活動,把理論轉化為行動,知行合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在強調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的基礎上,在引導學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的基礎上,加強動機教育,加強實踐教育。如在進行“助人為樂”主題的德育時,教師一是要給學生講解什么是“助人為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然后要注意從學生的心理動機出發(fā),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動機,以此干預學生的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既要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但是又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動機,真正是“助人為樂”,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幫助別人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淡化功利目的。
知行要合一,知行的動機也要端正。只有在正確的道德觀引導下,開展正確的道德實踐活動,才能真正把小學德育工作做好,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知行合一的好學生。
三、與時俱進的原則
事物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社會也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因材,在進行小學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把德育工作的特點與社會時展的特征結合起來,做到德育工作的與時俱進。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注意把德育工作于社會熱點和焦點結合起來,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資料,都應該與社會、與時代接軌。在信息萬變的時代里,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學生不僅可以從網絡上學習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也會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教育學生如何去判斷是非黑白,如何去鑒別不良信息的傳遞,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例如我國在2008年舉行的奧運火炬?zhèn)鬟f活動中,在法國巴黎著名的埃菲爾鐵塔開始環(huán)球傳遞第5站傳遞時,“分子”從人群中沖出來,試圖要搶走火炬,而坐在輪椅上的火炬手金晶用她那殘缺的身軀全力保護火炬,面對暴徒對她的毆打,她毫不畏懼,依然堅強的保護著火炬,在一瞬間里,我們可以看到金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奧運會頑強的精神。金晶或許沒有運動場上姚明的光輝、沒有張怡寧的喝彩,但是,我們在金晶身上體驗到的愛國精神并不比其他運動明星遜色。因為,我們在進行德育教育時,不僅是要在德育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更新,更要對新時期學生出現的新的心理特點和興趣點進行關注,并把這些心理特點納入德育工作的計劃中,保證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心理成長和變化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教師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則,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從各方面保證德育工作的順利展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全局觀,從整體上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并根據實際情況,細化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德育工作的規(guī)范化、合理化、高效化。
【參考文獻】
主編.《小學教育學》,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學校影響未來,德育引導人生。德育品牌建設關乎學校和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中小學德育特色品牌建設,不只是一種特色創(chuàng)建活動,更是一個品牌文化培育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一所學校要真正建立和形成一個德育品牌,既要樹立明確的德育品牌培育的目標取向,也要確定德育品牌培育的價值引領原則。
一、學校德育品牌培育的目標取向
中小學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學校當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在中小學德育品牌的創(chuàng)建與培育、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要自始至終將“發(fā)展為本”的核心主題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進去,并自覺而主動地落實到促進德育發(fā)展、學校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的三大發(fā)展目標上來。
(一)德育工作目標取向
眾所周知,在諸育中,德育為先。然而,在以升學為導向的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工作中,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常常本末倒置,德育經常被當作服務生或保姆,人們只關注它為智育的輔助功能。
事實上,德育與智育的“正本”關系不是先后之別、輕重之分和主次之爭的關系,而是融合互動、整體發(fā)展、相得益彰的關系。這是人的素質發(fā)展的全面性、協(xié)調性、綜合性本質特征決定的。但是,實際工作中卻一直是重智輕德、分數至上、升學為本,德育長期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德育經常處于無位、無力、無效、無為、無奈的“五無”狀態(tài),德育人懷抱的常常是不自信、不自豪、不自強的“三不”心態(tài)。因此,無論是重德厚德,還是尚德立德,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落實“德育首位”,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校德育品牌培育,尚德以正教、正本以清源,真正發(fā)揮德育的價值導向功能,樹立德育在學校素質教育和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厘清、端正德育與智育的融合和互動發(fā)展關系,增強德育實效性,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學校發(fā)展目標取向
學校是教育的一種載體,是教育發(fā)展的一種形式。但相對校長、教師、學生“流水的兵”式的成長性動態(tài)變化發(fā)展而言,學校是更為穩(wěn)定的“鐵打的I盤”。正因為如此,學校更需要內涵與品質發(fā)展,以求優(yōu)質發(fā)展及與時俱進;更需要特色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基礎教育階段,基礎性與普及性是基本的、共同的要求,然而偌大一個國家,41萬多所中小學校,地情、校情各異,共同性顯然不能模式化,更不可能千人一面。規(guī)范化發(fā)展與個性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特色發(fā)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才是實事求是的發(fā)展之道,才有利于發(fā)掘學校的優(yōu)勢資源,激發(fā)各自的動力與潛力,促進學校內涵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近年來,筆者應邀為全國各地近300所中小學校的德育創(chuàng)新做設計,規(guī)劃學校的特色發(fā)展,創(chuàng)建特色品牌發(fā)展模式,尋找特色興校之路。我的體會是,學校德育品牌建設可以使質量高原期名校更上層樓、使曾經輝煌的學校再造輝煌、使徘徊不前的學校突破瓶頸、使排位居后的弱校絕處逢生。學校德育品牌建設是學校改進和發(fā)展的生長點。
(三)學生發(fā)展目標取向
立德樹人是中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更是學校德育的核心任務。對德育而言,創(chuàng)特色樹品牌不是根本目的,立德樹人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學校德育特色品牌建設不能眼中只有特色品牌。相反,立足點、出發(fā)點、落腳點、歸宿點都應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品德發(fā)展,特色品牌只是載體而已。因此,學校德育特色品牌建設一定不能忘記立德樹人的初心,一定要堅守促進學生品德發(fā)展的根本目的。無論是從德育特色品牌主題及核心理念的提煉與設計、目標愿景的提出與預期、內容體現的組織與規(guī)劃,還是過程步驟的實施與調控,以及結果效果的實現與達成,都應該圍繞正確引導中小學生發(fā)展,有效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生成以及知、情、意、行等各品德要素協(xié)同發(fā)展的目的而展開。
二、學校德育品牌培育的價值引領原則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價值引領,德育的核心功能是價值導向,正知以正念,正念以正能,正能以正行,正行以正品。學校德育品牌培育同樣要體現德育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功能。不同的是,德育的目的和功能更多體現在引導中小學生的品德發(fā)展上,而德育品牌的目的與功能更主要體現在對學校內涵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上。因此,在學校德育品牌培育過程中,其價值引領基本原則具體體現為文化構建與精神引領、校本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自我完善與共生發(fā)展三個方面。
(一)文化構建與精神引導
學校德育品牌培育過程是價值引領與文化構建相整合的過程,是德育特色創(chuàng)新與學校文化營造相融合的過程。文化構建與精神引導是價值引領的第一原則,是價值引領在德育品牌培育上的主要形式,基本內容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文化構建與精神引導的核心是理念體系的整體營造。學校德育品牌的培育,主要是學校德育特色文化體系的整體營造,可以開展環(huán)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體系建設,也可以進行顯性文化、隱性文化和潛在文化體系營造,還可以實施理念文化、視覺文化、環(huán)境文化、行為文化識別系統(tǒng)構建。針對學校教育和師生互動交流的特點,學校德育特色文化體系構建應著力于校園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班級文化、家校文化等具有內在關聯(lián)性的體系的建設,尤其是圍繞特色品牌創(chuàng)建的核心理念,進行詩意校園、校本課程、友好課堂、和諧班級、共育家校五大特色主題文化的整體營造,合力形成、共同促進學校德育特色品牌建設。
第二,文化構建與精神引導的關鍵在于學校精神的樹立。一所學校“學校精神”的樹立,從內涵上說,是確立一個愿景以明確學校發(fā)展目標,形成一種理念以凝聚共同價值追求,建立一種信念以喚醒立德樹人情懷,設立一個支點以激發(fā)學校教育團隊智慧,經歷一個過程以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實踐經驗證明,學校精神的樹立是學校德育品牌培育的杠桿點。學校精神可以通過辦學理念、教育愿景、育人理念,尤其是校訓體現出來。如,承德小學校訓是“承天之德正己之行”,推行“正行教育”;康有為紀念小學校訓是“立社會志做有為人”,推行“有為教育”;順德一中校訓是“以學為本學以致遠”,推行“學本教育”。
第三,文化構建與精神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校自主發(fā)展。學校特色文化建設與品牌發(fā)展一般有三種相互關聯(lián)的控制方式:由標準控制的外推式發(fā)展、由愿景控制的內生式發(fā)展和由聯(lián)系控制的共生式發(fā)展。外推式發(fā)展偏重于規(guī)劃引領,內生式發(fā)展注重內動生成,共生式發(fā)展側重互動促進。
學校德育品牌創(chuàng)建三種發(fā)展方式不可偏廢。然而,就德育品牌的生命力及其對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來說,更應強化內生式發(fā)展,激發(fā)內動力,真正發(fā)揮文化構建與精神引導的作用,助力學校內生發(fā)展的價值和作用。
(二)校本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
學校德育品牌建設不是一種憑空的設想,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不是為了特色而創(chuàng)特色的德育活動。學校德育品牌培育是一種校本發(fā)展研究、規(guī)劃與行動,同時也是一種改進性、發(fā)展性的校本創(chuàng)新行為,著眼點是創(chuàng)特色品牌促學校內涵發(fā)展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著力點是挖特色資源煉核心主題營造學校文化。校本化、個性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性是學校德育品牌建設的重要特征。因此,學校德育品牌培育要堅持校本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兩大原則。
校本傳承是在診斷、整理、挖掘學校德育特色資源基礎上的文化延伸,目的是營造和形成學校的特色德育文化。學校德育特色資源包括校名、校訓、德育傳統(tǒng)等。校本傳承的可持續(xù)性取決于對校本特色資源的準確診斷,包括問題診斷、優(yōu)勢診斷和發(fā)展診斷,通過精確診斷把握優(yōu)勢特色資源的本質內涵而形成特色文化核心主題。以校名文化資源為例,我們根據金沙小學的校名中“金沙”閃亮的特質,Y合“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學校書香的特點,創(chuàng)建形成“自華教育”學校特色文化;依據里水中心小學校名的“里水內生,生生不息”原理構建“內生德育”模式;依據順德李兆基中學的“順李”成章之意蘊,構建學校遵循規(guī)律辦學和助人“成章-成人-成才”的富有獨特校本意義的“成章教育”體系。
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在對校本特色資源傳承基礎上的積極正確的價值追求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指向是創(chuàng)建正念、正向的學校德育品牌。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一種正面導向原則,樹立積極向上的學校精神,傳遞德育的正能量。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可以進行平凡化精彩、不利轉有利、消極變積極的正向性轉化。例如,可以將學校的體育傳統(tǒng)特色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德育特色品牌:可以將跆拳道特色發(fā)展為“樂道教育”(源自“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古語),將詠春拳特色打造為“自強教育”(源自黃飛鴻系列影片中的《男兒當自強》歌曲),將足球特色開展為“可能教育”(源自“足球是圓的,一切皆有可能”的觀點),等等。
學校德育品牌培育要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不斷傳承發(fā)展。堅持校本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原則,是提供促進學校德育品牌建立、形成和健康發(fā)展動力機制的有效保障。傳承是對校本特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創(chuàng)新是對校本特色資源的挖掘與開發(fā)。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目的是發(fā)展。因此,學校要在傳承校本德育特色文化基礎上,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意識、思路來指導德育品牌培育主題理念的提煉和頂層規(guī)劃的設計,進而整體而有序地構建形成學校德育品牌發(fā)展的模式體系。
(三)自我完善與共生發(fā)展
一直以來,人們大都把學校特色化建設看作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優(yōu)、人優(yōu)我變”的標新立異的過程,以致常常忽視品質性和根本性的文化內涵。從本質意義上說,學校德育特色品牌創(chuàng)建和培育是一個學校自我改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過程,因此需要自我完善原則。同時,學校德育特色品牌對內,即學校內部及教育的其他各育,具有規(guī)范、導向、協(xié)同的作用;對外,即學校外部及其他同類甚至各級各類不同學校,具有應用、示范、推廣價值和意義,因此需要堅持共生發(fā)展原則。
【關鍵詞】小學 音樂欣賞 原則 策略
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了解民族民間音樂,接觸國外優(yōu)秀音樂作品,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音樂欣賞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語言表達能力、音樂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樂欣賞要從小學抓起,而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和知識面的限制,音樂欣賞力尚處在一個較低的層次。那么,應該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呢?下文首先分析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應遵循的主要原則,并且探討了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
一、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一)寓教于樂原則
“寓教于樂” 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特點,這需要教師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更新思想觀念,用靈活、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娛樂和欣賞之中,體驗音樂的美感,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通過鮮活生動的音樂藝術形象的感染, 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教育之中。教學效果不應急功近利、立竿見影,而應是潛移默化、寓教于樂。
(二)實踐性原則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作為一種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從本質上說不隸屬于理論學科,而是屬于以藝術實踐活動為主的審美教育,是鑒賞音樂的實踐和訓練。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認為只有以學生為審美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欣賞活動,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審美素質?!皡⑴c”就是真正讓學生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是審美活動的主導。
(三)因材施教原則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各階段的音樂能力和素質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各種音樂能力也因人而異,各地區(qū)、各學校、不同班級的音樂學習基礎也有差別。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按照《大綱》來統(tǒng)一要求;又要考慮各部分學生對音樂欣賞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學設計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出發(fā),適當照顧基礎較好的和較差的學生,使他們在各自基礎上都有所提高和進步。
二、優(yōu)化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仔細研讀課標、尊重教材、用好教材
教師要仔細研讀課標,課程標準是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指導下編寫的,是教學和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質的主要依據,對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立足教材首先應該立足課標。音樂教師應該潛心研讀音樂課程標準,學習和理解音樂基本理念,準確把握課程的總目標和各學段目標,這樣才能在挖掘教材中做到心中有目標、胸中有方法。音樂教學必須尊重教材,用好教材。每一位音樂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教材的學習研討中,以尊重和愛護的態(tài)度,帶著建設新教材的任務使用教材。在提高駕馭教材能力上下工夫,逐步做到把握其內涵要義,對教材駕輕就熟。只有教師能夠對教材進行真正意義上地解讀,能夠站在與教材編寫者同一個高度去審視教材,能夠切實找到國家意志和學生發(fā)展需求結合點的時候,才有可能超越教材。
(二)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樹立全新思想
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水平的高低。教師要加強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以人為本。作為音樂教師,首先要豐富自身的音樂理論知識,樹立全新的思想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設計開放型的課堂,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師生互動,以親切的形象去關心了解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去說去表演,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教師要不斷與時俱進,參加培訓,學習新的知識和先進的教學方式。
(三)采用情景表演,在音樂游戲中激發(fā)音樂學習興趣
根據兒童模仿能力強、表演欲望強、參與活動積極性高的特點,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他們邊聽音樂,邊分角色進行情景表演。例如,在欣賞《彼得與狼》一課中,讓學生戴上頭飾分別扮演彼得、爺爺、狼、小鳥、小貓、鴨子等角色,讓他們根據角色的特點及音樂變化做動作。這樣的“動”能夠最直接地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通過表演,可以激發(fā)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樂曲形象的聯(lián)想和對樂曲的理解。又如,在聽賞《賽馬》時,讓學生邊聽音樂邊進行賽馬的游戲,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中所描繪的賽馬的熱烈場景,活躍了課堂氣氛。因此,形式多樣的音樂游戲是培養(yǎng)兒童認識音樂世界、提高音樂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突破難點,優(yōu)化教學
關鍵詞:原則;方法;孝心教育
一、實施原則
在實施孝心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堅持自主發(fā)展、操作性強、三位一體、主體生成、多元激勵的五原則,以活動為抓手,逐步讓學生在認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親近父母、在行為上積極盡孝,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習慣。下面談談前三個原則。
1.自主發(fā)展原則
貫徹育人理念,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為目標,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調整,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
2.操作性強原則
根據學校、班級實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方法力求靈活簡便易行,避免繁瑣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師、家長將孝心教育生活化、日?;?,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質和良好的孝心習慣。
3.三位一體原則
改變教育各行其是,對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現天鵝、梭子魚和蝦拉船的尷尬局面,導致學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隨意、社會教育無力的現狀。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實施方法與途徑
課題組緊緊圍繞孝心教育的“三個維度”:在家庭盡孝心,做孝順兒女;在學校獻關心,做尊師學生;在社會獻愛心,做孝老小公民。結合小學生各年段認知特點,利用班隊課、校本教材對學生進行孝心認知教育,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孝老情感。通過建立家校聯(lián)系、在常規(guī)訓練中強化實踐,從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統(tǒng)一。
1.利用班會課召開主題班會
我們課題組在明確孝心任務的基礎上,根據孝心教育的內容,有計劃、有重點、有目的地開展孝心主題班會。比如,在學生明確孝心要求之后,開展“孝父母,獻愛心”“學會和父母交流”等親近、互動型主題活動,采用以教育為主導,了解學生對父母的了解,包括對他們理解的深度、感情、態(tài)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進而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與引導,讓學生了解父母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滲透到品德及其他學科
科任教師利用本學科教材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孝心教育。在語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中進行滲透,結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愛》《我為家人添歡樂》等的內容延伸到課題研究上來。在課堂中滲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滲透準備注意針對性,滲透過程注意自然性,滲透方法注意靈活性,滲透效果注意持續(xù)性。
3.社會實踐調查
我們在班級開展如下活動:
(1)調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勞動時間。讓學生充分了解家長掙錢的不易和勞動的艱辛,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熱愛勞動的良好品德。
(2)調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時間安排,了解他們以前的工作與生活情況。以提高學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覺性以及通過他們促使父輩尊敬老人、贍養(yǎng)老人。
我校學生多是三峽庫區(qū)移民隨遷子女,家長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多數學生家長外出務工,孩子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婆婆代養(yǎng),這種隔代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對子女教育的偏離,只求孩子學業(yè)有成而舍棄其他而不顧。過分的關愛呵護,反而養(yǎng)成了許多孩子“衣來伸手”“食來張口”“唯我為尊”“目中無人”的性格,這種家庭教育的偏離,必然影響學校教育的成效,也違背了素質教育的本義。在班級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聯(lián)系卡”制度。具體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負責填寫孝心教育的具體內容以及詳細要求,由家長配合學校督促引導孩子完成并及時做出評價。由班級專人負責回收,然后交課題組成員統(tǒng)計。
4.教育合力,實踐強化
檀傳寶教授等所著的《走向德育專業(yè)化——學校德育100問》(以下簡稱《學校德育100問》)正嘗試解答這些問題。全書分理論、流派、熱點、實務四部分,對德育專業(yè)化的各類問題進行了庖丁解牛式的解答,從而成為“一本深入淺出、大眾化的教師德育專業(yè)化讀本”。盡管《學校德育100問》是一本“務實”的實務指導書,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到作者對于德育專業(yè)化以及價值多元境遇下德育的困境與抉擇問題的理論關切。
一、德育專業(yè)化之重——以培養(yǎng)“公民意識”為終極目的
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當前的教育日益以質量取代目的作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標準。[1]多數學生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以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或者更抽象地說就是為了成功。誠然,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渴望韓寒、丁俊暉的少年成名……然而,這些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不僅是要讓學生在名利方面獲得所謂的成功,還必須關懷學生的生命世界,使學生在精神世界擁有幸福的人生。所以,教育要保護和提升學生的個人興趣與能力,以使學生活出自我;教育要發(fā)展學生的感知、溝通能力,以使學生擁有親情、友情與愛情;教育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判斷能力、實踐能力、責任感等,以使學生不僅能獲得個人的幸福,更能推動公正社會的發(fā)展,從而與他人幸福地共生。
教育之于學生個人幸福和公正社會生活的價值,不是學科教育所能達至的目的。要獲得個人幸福以及與他人幸福共生需要一些社會條件的保障,如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而這些價值是德育以及公民教育所關涉的范疇。公民教育是發(fā)展包括上述理念在內的社會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更為深層的原因在于,在價值多元的時代,學生在價值選擇時會有不同的取舍或者偏向,不同人的價值選擇可能會存在分歧與沖突。如何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選擇,既保障個人的選擇自由,又能與他人和諧共處,就必須有賴于公民意識所指向的一套規(guī)則與原則,以其來協(xié)調不同個體之間的意志表達。
正是著眼于此,檀傳寶教授提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轉型乃至整體社會的改造[2]。在《學校德育100問》第一輯中,檀傳寶教授分別從社會、教育以及公民素養(yǎng)的現狀方面闡述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意義,論證了德育乃至全部教育都要以培養(yǎng)“公民意識”為終極目的,并指出學校開展公民教育的三種渠道。
基于上述理由,當我們從全部教育及社會改造的視野而不僅僅是道德教育的視角來審視德育時,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到德育專業(yè)化在教育轉型及整體社會改造中的重要作用。公民教育是通過民主的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那么,我們就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什么樣的社會是理想的社會?為了這一理想的社會我們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公民?要培養(yǎng)這樣的公民我們應該教授他們哪些方面的知識、態(tài)度和能力?要教授這些內容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進行教育?這些問題的回答直接涉及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以至哲學、歷史等學科。無論是對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還是對具體如何教授這些知識、態(tài)度和能力的方法的學習,都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通過必要的借鑒、研討和實務學習,才能為德育工作者所掌握。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當前德育專業(yè)化所要回應的問題。
二、德育專業(yè)化之難——理論闡釋與現實困境
《學校德育100問》的開篇細致地厘清了什么是“大德育”和“小德育”以及二者的關系。所謂“大德育”是指在現實的德育工作中,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無所不包的德育概念;而“小德育”即道德教育?!按蟮掠痹诶碚摵蛯嵺`中面臨諸多困境,然而,“‘小德育’能夠避免‘大德育’所存在的混亂,卻無法全面概括我國學校德育承擔的任務”[3]?!秾W校德育100問》即展現了這一矛盾與困境。翻閱全書后會發(fā)現,《學校德育100問》仍然是以“大德育”的觀念指導全書的編著。這是否是作者“明知故犯”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本書的前言中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檀傳寶教授指出:編撰本書的第二個因緣是“建設北京市未成年人德育專家資源數據庫,為市教委和學校解決其所面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提供專業(yè)支持”。而且,書中所嘗試回答的問題都是作者“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收集的北京市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具體問題”。既然一線教師對書中所列的具體問題存在困惑,需要得到相關的指導和解答,那么,為了提供專業(yè)支持而采用“大德育”的策略也算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也“殘酷”地說明了德育專業(yè)化的現實困境。
既然選擇“大德育”是實施道德教育的現實選擇,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一方面,由于德育之大,導致大而無當,如德育內容邊界的模糊、德育方法的失當;另一方面,由于大而無當,使得口頭上的重視無法落到實處,德育課變成由最差的老師所上的最差的課[4]。如此一來,德育工作者在面對常規(guī)的、基本的問題時還能照本宣科,但在遭遇青少年多元價值的沖突時就束手無策了,更不要說實現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終極目的。對于上述兩個問題的解決,檀傳寶教授認為,“中國教育界亟待完成學校德育的重心轉移:從過分泛化、過度政治化的非常規(guī)德育,走向以道德教育為核心的、基礎的、常規(guī)的學校德育”[5]。即在“學校德育的重心轉移”中逐漸解決“大德育”與“小德育”的問題。而對于教師德育的專業(yè)化,則需要教師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積極主動提升自己的責任意識、教育素養(yǎng)、德育素養(yǎng)和德育實踐能力。
三、德育專業(yè)化之道——批判反思與多元共識
如果說對于德育專業(yè)化重要性及其現實困境的認識是“怎么看”的話,那么,作為教育一線教師,則更為關心“怎么辦”的問題。在《學校德育100問》的前言中,檀傳寶教授中肯地指出,“在宣稱高度重視德育的當代中國社會,‘摸著石頭過河’至今仍然是絕大多數教師德育專業(yè)成長的主要模式”。鑒于德育專業(yè)化之重、德育專業(yè)化之難,“21世紀的中國乃至世界德育實踐都應當告別經驗型,走向專業(yè)化”。德育專業(yè)化之道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德育師資層面如何實現教師德育專業(yè)化之道,二是德育方法層面如何在價值多元的境遇中達成多元共識。對于第一個問題,在上述討論中已經論及。在此,我們著重分析第二個問題。
不可否認,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然而,價值多元并非意味著這是一個沒有價值或被相對主義支配的社會。多元不僅僅是不同觀點的自由表達,我們仍需要也可能在不同價值中尋求共識,如對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價值的共識。多元也不僅僅是不同觀點的爭鳴碰撞,我們仍需要對論辯、對話規(guī)則的一致認同。美國在經歷對相對主義和過程主義德育理念的反思后復歸品德教育,充分說明了在價值多元時代進行價值教育的必要性。[6]然而,這是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它需要生活在這個價值多元社會中的人具有獨立判斷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唯此才可能通過對不同價值的重估而在差異性的世界中達成共識。
《學校德育100問》第三輯“熱點篇”中所探討的七個話題都涉及這種價值多元的沖突,對于這些問題的看法因人而異,甚至可能截然相反。比如對于唐駿造假事件,有人認為唐駿不講誠信;另一派則認為唐駿的成就靠的是能力,不必追著造假不放。正是這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為我們開展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如《學校德育100問》所言,教師可以將價值澄清法與品格教育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圍繞“道德與成功的關系”進行討論,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激發(fā)學生對產生不道德的社會土壤進行批判和改造的使命感”。在當前價值多元的時代,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都比以往得到了較大的張揚,他們依靠自主判斷在不同價值中作出抉擇,而不是要教師告訴他們確定的答案。此外,通過評價、反思、感受等環(huán)節(jié)參與這些公共議題的討論,學生能夠體驗到自己價值觀的沖突與堅守,確認自己的價值并尊重他人的價值,從而實現個人幸福和與他人幸福共生的目標。這些具體案例的剖析,為我們如何在價值多元的境遇下開展德育工作,進而使我們的德育由經驗型走向專業(yè)化并最終增強實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鄭新蓉.變遷中的培養(yǎng)目標與教育質量[J].中國教師,2011(22).
[2]檀傳寶.論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轉型——公民教育意義的現代化視角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3][4]杜時忠.當前學校德育面臨的十大矛盾[J].當代教育論壇,2004(12).
【關鍵詞】科研選題;可行性;創(chuàng)造性;需要性
教育科研,越來越得到中小學校的重視。但是,通過調研發(fā)現,教育科研效果未盡人意,一些學校往往是開題熱火朝天,過程冷冷清清,結題草草收場。究其原因種種。但是筆者發(fā)現,制約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學校、教師在選題上不夠確切。一些學校、教師在選題時比較盲目,所選擇的課題不適合本?;蚪處焸€人進行研究,導致課題研究舉步維艱,效果不理想。為避免選題的盲目性,根據這幾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對權威論著觀點的歸納,我認為選題一般應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則:
1.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是指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應當考慮課題經過一段艱苦的研究以后應當是可以實現的或有可能被解決。
選題是否可行,需要考慮以下因素:①研究者個人具體情況。比如:知識基礎、專業(yè)特長、教育工作的實踐經驗、教育科研的科研經驗、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時間。②看課題的難易大小是否合適。小而容易的課題研究順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規(guī)律而言,選題應從易到難,從小到大。③教育情報資料的充實。要占領本選題資料的最高點。④是否抓住了時機。⑤還要考慮花費在教科研的時間因素。
例如:有個教師選擇了這樣一個題目《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對比實驗研究》。在我們審核時,我就發(fā)現一是題目大,二是實驗研究要有對比實驗班。這根本不符合我們這里的實際情況。因為我們這里一個語文教師只承擔一個班級的語文課教學,無法進行實驗對比,更何況實驗法操作起來特別麻煩。我建議她把課題改為《小學低年級趣味識字行動研究》。這樣一改,研究范圍更小了,目標也更具體了,研究方法也簡便易行。后來,這個課題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評選中獲得一等獎。所以,在選題上既不要過高估計自己、好高騖遠,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懼困難。既要從實際出發(fā),又要有科學態(tài)度和敢為人先、勇于攻關的精神和勇氣。
2.創(chuàng)造性原則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認識前人沒有認識或沒有充分認識的教育規(guī)律,解決他人雖然認識但還沒有解決或沒有完全解決的教育問題。因此,教育科研的課題必須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新穎性。由于實際情況不同,課題的創(chuàng)新要求一般可分三個層次:
2.1 獨創(chuàng)性。要從教育實踐提出的新問題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鮮經驗中選題;還要從教育領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思維、新設計、新方案中選題;還可以從不同觀點的爭議中,不同學派的對立中、原有理論和新的實踐的尖銳矛盾中選題;還可以從教育科學的知識空白中選題。這是高層次的創(chuàng)新課題,它要求提出沒有人提過的新問題,開辟無人涉及過的研究領域,創(chuàng)立新的理論體系、教學流派和教學模式等。
2.2 再創(chuàng)性。這是中層次的創(chuàng)新課題,其中,有的是將別人的研究課題加以組裝、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課題;有的是將已有的研究課題運用到新的領域、情境、學科等實踐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
2.3 自創(chuàng)性。這是低層次的創(chuàng)新課題,它只要求對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對自我發(fā)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對社會對別人有什么創(chuàng)新價值。
3.需要性原則
指中小學教育教研課題應該根據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科學發(fā)展的需要來選擇??茖W選題的實踐經驗表明:中小學教育實踐中提出的問題是研究課題選擇的最重要的源泉。作為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應該優(yōu)先選擇當前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決、最關鍵性的問題,作為課題來研究。例如:如何開展新時期青少年德育工作問題研究,如何解決城鎮(zhèn)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問題研究,關于大力發(fā)展農村職業(yè)技術教育問題研究,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學法指導問題研究等等。
本文就加強小學班級管理的原則與策略談談我的膚淺看法。
一、加強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原則
班級管理的基本原則是我們在班級管理中必須遵守的基本指導思想和要求。按照綠色成長計劃的要求,我們設計班級管理的基本原則,目的在于指導自主參與型的班級管理。
1.班級管理制度化
在班級管理中,根據“學生守則”、“教學常規(guī)”、“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通過制度化管理,強化學生的法規(guī)意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制度管理,要力求科學。此外,要處理好制度管理與班級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關系,逐步建立一種新的班級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構成動態(tài)的班級管理系統(tǒng)。
2.班級管理主體多元化
在班級管理中,不僅強調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更需讓全體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去,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倡導把教室還給學生。
3.班級管理民主化
班級管理要“兩手抓”,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著手創(chuàng)立良好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像“水”,學生像“魚”:學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級文化氛圍中,會表現出一種愉快的心情、積極進取的精神。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的教育氛圍,提倡師生之間互相尊重,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精神是班級管理中的一頊重要任務。
4.班級管理個性化
注重完整性、尊重個性差異、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重要理念,在班級管理中要提供和造就一種以人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自主精神、創(chuàng)新性學習能力,是自主參與型班級管理的重要原則。
二、加強小學班級管理的策略
1.德育工作是班級管理的首要工作
從心靈入手去做德育工作,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學生是受教者,處于主體地位;老師是施教者,處于主導地位。但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來自每一位老師的教育,他們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各種意志品質的活生生的人,到四、五年級時,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主張,更不樂意去做那些違背自己意愿的事。只有從心靈入手,才會迎刃而解。銘記“親其師,信其道”的古訓。我們老師要策略地先“親”后“信”,放下架子,將心比心,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還有什么不能溝通的呢?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既嚴格要求,又不用條條框框去卡學牛,應從心靈入手,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融入他們的思想,走近他們的生活,以幽默含蓄的情理說教取代生硬粗暴的批評懲罰,學生認可你、親近你,師生融洽和諧,班級的管理工作就會得心應手。
2.培養(yǎng)班級正確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班級風氣是評價一個班主任工作成績好壞的依據。一個班級有正確的輿論與良好的班風,能影響每個學生的心理,制約每個學生的行為。正確的輿論是一種無形當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風是反映一個班級精神面貌和教育質量的重要標志。培養(yǎng)一個團結友愛、奮發(fā)向上、紀律嚴明的良好班集體,是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基礎。良好的班風一旦形成,對學習和生活在這個班級中的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著強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風應該是衡量學生良好文明素質的重要尺度。
3.發(fā)揮班級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
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部對班集體的建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班級管理中,及時發(fā)現和培養(yǎng)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級的重要手段。小干部對班集體有著“以點帶面”和“以面帶面”的作用,他們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因此,唯有慎重地選拔和培養(yǎng)干部隊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漸從繁重走向簡單與輕松。班主任對班干部的培養(yǎng)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大力表揚干部優(yōu)點,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幫助班干部樹立威信;第二,在鼓勵干部大膽工作,傳授工作方法的同時,要更嚴格要求他們個人在知識、能力上取得更大進步,在紀律上以身作則,力求從各方面給全班起到“以點帶面”的模范帶頭作用;第三,培養(yǎng)干部團隊的協(xié)作精神,通過干部這個小集體建立正確、健康的輿論導向,帶動整個班集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以面帶面”的具有組織性、紀律性和進取心的班集體。
4.以常規(guī)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