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與法治辯論范文

時間:2023-07-17 16:22:53

序論:在您撰寫道德與法治辯論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道德與法治辯論

第1篇

【關鍵詞】辯論教學法;道德法治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0-0040-02

新課標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較之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程,內容有了大幅度刪減。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設置的輔課程與時俱進,欄目設置新穎,直面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若想把課上好,使學生樂學,教師就必須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并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例如“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探究教學法”“辯論教學法”等,均是道德與法治課常用的教學方法。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辯論教學法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

一、透析辯論教學法

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辯論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核心辯題,自主選擇觀點,形成正反兩方,運用事實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并力求駁倒對方論點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

辯論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反向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為特征,由小組或全班成員圍繞特定的辯題進行辯駁,各抒己見、相互學習。辯論式教學強調不同觀點的碰撞、對話和融合,教師把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萌發(fā)疑問,讓學生經過思考后確定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尋找相關資料依據,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辯論。它的重點不在于輸贏,而在于辯駁對方、肯定己方觀點的過程。通過辯論,觀點越辯越明確,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教學目的和任務在辯論中得以實現,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到升華。

二、辯論教學法在“敬畏生命”一課中的實踐

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程,始終貫穿對生命教育的關切。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在教材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前三個單元的價值升華,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好生命的底色。它的單元立意是普及生命意識,表達對生命價值的關懷與呵護,叩問生命的意義?!熬次飞痹凇吧乃伎肌边@一單元中,屬于第八課“探問生命”的第二框。它在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嗎”基于“生命是來之不易的、獨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暫的,同時生命又是有接續(xù)的”的主題,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觀念。

為了突破該教學重點,筆者嘗試把教材中第94頁,關于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客機失聯后,各國花費巨大的人、財、物等資源聯合搜救的材料作為背景,設計了一場“馬航失聯話救援”的辯論會。

首先,選取了2段馬航失聯后各國聯合搜救的視頻,視頻播放后,學生議論紛紛,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拋出辯題“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價值不值”,把學生的觀點歸納于正反兩方。正方觀點為:生命至上,為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價,是珍愛生命的表現,是應該的;反方觀點為:救人希望很渺茫,付出那么高代價,是對活著的人的財產不珍惜,不應該。同時,訂立辯論規(guī)則:①小組討論,提出觀點。②全班學生按照自己的觀點,舉手示意其為正方或反正。③正反方各請3位學生在班上闡述觀點,最后為自由辯論時間。

辯論一開始,學生躍躍欲試,紛紛舉手發(fā)言。正方學生1說:“錢可以再掙,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要不顧一切救人?!睂W生2說:“我們要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等待被救的人,或者你的親人在飛機上,你希望別人放棄救援嗎?”反方學生1馬上反駁道:“在世界上還有很多饑餓、貧窮的人需要支援,應該把這些資源放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反方學生2補充:“失蹤這么久生還機會非常渺茫了,不該再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狈捶綄W生3認為:“失蹤3天的人就可以當他死亡了,所以沒必要花費那么大力氣救人?!闭敺捶秸純?yōu)勢時,正方的一位學生義正辭嚴地說:“支持反方的同學都是沒有同情心的,你們想過那些等待救援的人的心情嗎?”此時,全班熱烈的辯論氛圍感染了每一個人。最終學生通過辯論,明辨了是非,修正了觀點,樹立了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觀點,有了敬畏生命的人道主x情懷。

三、辯論教學法的實踐效果

以“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價值不值”為辯題的辯論環(huán)節(jié)在筆者所任教的班級中均有開展。通過課堂實踐與課后反思,辯論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有突出效果。

1. 辯論教學能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

盡管每個班級學情有所不同,但是學生思維活躍,喜歡參與課堂,愿意接受辯論教學。辯題提出后,學生都能積極思考,通過小組討論表明觀點,并在班級辯論中想方設法抓住對方觀點加以反駁。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探究,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 辯論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辯論過程是學生唇槍舌劍、明辨是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積極調動大腦,組織語言,尋找對方存在的種種破綻和漏洞,從而提出問題,展開辯駁。通過辯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理性質疑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 辯論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為基礎的新課程改革,把培養(yǎng)公民素養(yǎng)作為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公民素養(yǎng)有4種關鍵能力,即思辨力、調適力、信念力和行動力。思想品德學科強調的思辨力,是指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運用知識儲備進行分析和綜合、判斷和推理等邏輯思維活動后得出新結論的一種能力。辯論教學適應了新課程改革對公民素養(yǎng)的要求,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辨力”的培養(yǎng)。在辯論過程中,學生需要對信息進行處理,發(fā)現觀點沖突,找到對方漏洞駁倒對方。辯論教學讓學生在比較質疑和甄別選擇中做出更合理的價值判斷。

4. 辯論教學轉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

要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開展辯論式教學,教師必須在辯題的選擇上、課堂教學組織和課后總結等環(huán)節(jié)做好充分準備。在備課時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準確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辯論過程中關注課堂生成,及時糾正和澄清學生認識上的問題。比如,在“敬畏生命”教學中,有的學生提到“失蹤3天的人就可以當他死亡了”,教師應該及時指出這種觀點的錯誤之處。

四、辯論教學法對教學的挑戰(zhàn)

1. 時間難以把控

在課堂中運用辯論教學法,往往容易出現時間不夠的情況。學生在積極爭辯時,教師難以把控時間,教學結束前經常出現總結倉促、討論不深入的問題。這樣不僅影響了教學進度,還可能難以完成整堂課的教學任務。

2. 辯論中教師角色的轉換

在辯論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評價能力。同時也要靈活應對課堂中的突況,當辯論偏離主題時,教師還需及時糾正。這就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2篇

合作學習模式,即指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有效分組,并在小組內進行分工與合作。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促進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使初中學生的合作能力得以提升,幫助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從而實現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種觀點,進行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可以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使自身的學習能力得以有效進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初中學生擁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從而促進初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另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利用小組合作的模式,能夠幫助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培養(yǎng)初中學生責任感以及奉獻精神等,使初中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具體內容體現如下:

1.指導學生進行課前合作預習

在合作學習模式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讓指導初中學生進行預習,使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能夠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在預習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學生可以及時做出標記,這樣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就可以有所針?Φ慕?行課堂學習。并且,這種方式還有利于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疑問,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以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迅速得到提升。另外,這種自主預習的方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初中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初中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學習中,始終帶著興趣而進行探索與實踐,有助于提升初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初中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啟發(fā),最終實現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水平的進步。

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預習成果,以保障學生的進行有效預習,并且,教師也可以先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知識的探索,使初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提升,從而使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2.針對所學知識進行小組辯論

對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可以通過探究的方式,讓初中學生在組內進行積極的探究與思考,進而使問題得到解決,并且,教師應充分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初中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身于小組合作學習之中。由于不同學生之間存在著性格的差異,有些學生較為外向,因此很愿意在小組合作中積極的發(fā)言,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有的學生較為內向靦腆,在小組合作中怯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導致小組合作中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外向的學生不斷發(fā)言,內向的學生一直保持沉默。所以,教師應充分看到這一點,鼓勵所有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對于內向的學生,教師更應多予以關注,不斷對其進行鼓勵,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從而實現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水平的總體進步。

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小組辯論的形式,來提升初中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參與性,可以先提出一個具有辯論性的問題,讓學生就這一問題進行積極的辯論,并且,教師應在小組內選取出一個小組長,或者讓學生在小組內自行選擇。而后要求小組長帶動全部組員針對所學知識進行探討,并制定出辯論的對策,使本組能夠取得辯論的勝利。這樣的方式不但有助于激發(fā)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初中學生的競爭意識得到增強,使每位小組的成員都能夠為了本組的勝利,而不斷對辯論性問題進行探討與分析,使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能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如,在學習《侵權要負責》時,教師針對侵權行為的分類,讓學生圍繞如何判定不作為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辯論,從而發(fā)揮出合作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性。

3.進行課后合作的指導

在初中學生進行課后復習時,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發(fā)揮集體的力量,使學習的記憶得到鞏固,學生可以在小組內互相提問,促進彼此之間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另外,教師也可在課后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使學生的學習可以延伸到課后,全面的促進學生合作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進步。在課堂教學實踐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yè),來促進學生在課后的合作與交流,使初中學生不斷取得道德與法治學習水平的進步。

除此之外,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空間,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維能力,而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知識進行探索,進而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魅力,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第3篇

摘 要:當代社會,學生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取道德與法治知識,老師填鴨式的教育往往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尤其是當學生處在初一的時候,填鴨式的教育很有可能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失去探究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課本上的內容。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自己探究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互動;開放教學

一、初一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概述

初一道德與法治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礎,同時它也是一門兼具思想和教育的課程。它是法律知識和道德水平的基礎,它能引導學生學習法律與道德,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思想水平,所以是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它的內容感興趣,讓他們有興趣了解它,探究它。而傳統的教育就是老師“填鴨式”的教育,這往往會讓學生覺得這門課程枯燥無味,從而漸漸地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導致不會主動去探究它,只會死記硬背課本里的東西,甚至對于不理解的地方,也不會主動去弄懂它。但是開放式教育就不一樣了,這種教育方式彌補了傳統教育方法的不足,它將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改變?yōu)閷W生與老師進行討論互動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老師將書本上的內容講述給學生聽,然后進行討論,其間學生可以就書本上的內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將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全班同學,與此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點評學生理解的內容是否正確。正確的話,就對學生進行鼓勵,給予肯定。如果學生的理解是錯的,那么老師就要指正出來,幫助學生找出錯在哪里,及時改正。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讓老師與學生成為亦師亦友的伙伴,增進了師生情誼,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學會去探究、了解它。

二、在課堂實施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的方法

1.列舉案例法

列舉案例法是根據教科書的內容,找到生活中對應的例子列舉出來,比如說,老師這節(jié)課教的內容是“對社會負責”,就可以用詹天佑舉例子,通過他為國不計名與利,在當時國內無資本、無技術、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因為擁有忘我的吃苦精神、積極的愛國精神,他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用遠遠比外國人計劃少的錢、少的時間修完了京張鐵路。這種為國家、為社會奉獻的精神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探究。在這種開放式的授課方式中,老師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教師成為學生亦師亦友的伙伴,共同探討。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脫離了死記硬背教學模式下的學習,而是通過探究獲取知識,這樣獲取知識的方式讓學生不僅能在快樂中學習,而且對學到的知識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2.辯論法

老師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教科書上的內容,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關于道德與法治的問題,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用自己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這種利用生活實際例子來授課的方法,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實質化,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同時,老師在教授不同的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引用不同的例子,讓學生進行辯論,老師在評價學生辯論的內容時,要指出學生錯誤的觀點,并找出錯誤的原因;肯定正確的觀點,讓學生感受到自信,使學生從實際例子中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3.模擬教學方法

老師在授課的時候,尤其是在復習知識的時候,可以根據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例如法律咨詢的事例,讓學生扮演事例中的每一個角色,例如受害者、法律咨詢師、承擔責任者,以及事件的見證者,讓學生說出事件中涉及的有關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同時,老師針對學生事件中沒有考慮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解析。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開放式教W的注意點

所謂的開放式教學并不是單單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探究,還需要老師在一旁指導。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尤其是初一的學生,所以有時候會對一些問題及知識的理解不足或出現偏差,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給學生做講解,讓學生學得正確,學得明明白白。但是老師不是開放式的主角而是引導者,例如當一些知識點在教科書上的解釋很不清晰,讓學生很難理解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慢慢地將整個知識點理解透徹。如果是傳統教育,當學生遇到問題,老師一般都是直接給學生詮釋知識點的含義。這樣做只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開放式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這不僅能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四、總結

開放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相比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開放式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開放式的教育能讓課堂氣氛更加和諧,老師與學生能夠就課堂上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探究,進而激發(fā)學習熱情,更好地鞏固知識,同時能讓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更加和諧。所以開放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符合初一階段特點的教學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互動式 教學模式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互動式課堂教學概述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來是一項集思想、教育為一體的科目,他不僅在思想上教育學生,對學生在思想中循循善誘,讓學生在該年紀有一個良好的思想觀念,更在教學上讓學生燃起教學興趣,更好地學習基礎知識。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利用老師教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方式,不僅起不到上述作用,而且讓學生漸漸失去了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初中課堂中引進互動式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將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yōu)閹熒n堂互動過程,叫教學是為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這種模式讓師生之間不再是傳統的古板模式,而是讓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形成學習者和教學的互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學習更加感興趣,而且可以快速的學以致用,學習效率更高。在現在的條件下,很多學校都已經開始應用這種互動式教學模式,而且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相對于小學階段來說,這個階段的學生在思想上以及心理上都有很了很大的成長,隨著年齡的不斷成熟,對社會中的事物認知能力也有了自己的見解。而且隨著之前教育基本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他們對傳統模式產生了厭倦,再使用傳統模式來教學已經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邮浇虒W模式正好滿足了這個階段學生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利用各種情景等教學方式,讓孩子在老師的帶動下融入到各種情景中,在各種自我探索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這樣不僅使得教學更加簡單,而且更加容易的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但是,互動式教學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仍處于初級階段,還需要我們的學者以及老師不斷探索。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師交互性教學模式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通過案例對課文中的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通過類似聽故事的方式學習課本中的知識,通過案例感染學生、引人入勝。自覺學習課本中的知識。

例如,在《對社會負責》一課中,老師可以選擇一個案例結合課本進行講解。先把陳光標的故事講解給同學們聽,然后針對故事通過幾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以及對任務、知識的認識理解。你們佩服陳光標嗎?想不想成為他這樣的人?為什么他可以得到人民的愛戴和尊重?讓學生自然而然地人是到對社會負責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利用這種師生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互動性教學模式下,老師不再是之前的引領著和權威,而成為和學生一起的參與者和引導者。老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之前的問答交流方式而是一種新型的探討方式,讓老師和學生成為朋友,師生互動,互相啟迪。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需要老師更多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斷積累。

2.辯論法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活,這是教育家杜威很早之前就有的觀點,但是在當時很少有人理解,在畢竟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話題。但是,現在看來,教學本就是生活得一部分,我們往往通過生活中的人和事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只是,生活這個大講堂所傳授的知識沒有特定性。我們通過這樣的事件啟發(fā)教學模式,從而有了辯論法教學模式。辯論法教學模式就是將課堂生活化,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引入當下生活中的案例,和學生一同探討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各抒己見,在辯論中,讓學生明白課文中所講授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這種辯論法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獨立性。

3.模擬法庭式教學法

所謂模擬法庭式教學法就是情境教學的一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已經開始涉及很多法律法規(guī)學習,在學習這些方面的知識時,利用前面提到的兩種教學方式很多時候找不到相應的案例,然而枯燥地講授課程又不能很好地起到很好地教育效果。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模式法庭式教學法對該法律知識進行講解。

例如,我們接觸到的“三鹿奶粉”事件,可以采取模擬法庭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案件之后,在課堂上進行審理,學生通過分組的方式充當檢察官、審判員、審判長、律師、原告以及被告等。讓學生在自己的角色中充分發(fā)揮,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整個案件,并在互動中學習了解各種法律知識,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以讓學生對學到的法律法規(guī)有一個更加確切的認識,增強法制意識。

三、結語

互動式教學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貼近生活的獨特性,讓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變得容易許多。面對其他課程以及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長久發(fā)展來說,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文希望可以為道德與法治課程互動式教學模式起到些許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開秀. 初中思想品德“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4.

[2] 王雙燕. 初中思想品課互動式教學法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1.

第5篇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25-0157-02

教育是為了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國家復興、社會發(fā)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教育核心目標的制定必須結合教育對象的實際特征,遵循教育的一般客觀規(guī)律,以國家社會發(fā)展為準繩。在所有教育階段中,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自我尊嚴的覺醒,使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動態(tài)較為復雜。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好處。

一、為何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能滿足國家社會的發(fā)展要求,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教育興國,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xù)發(fā)展最為核心的任務。而當前施行的教育方針,對未來國家的發(fā)展方向有著決定性作用。因此,一個國家要想按一定的方向和道路長遠地發(fā)展下去,必須建立完善的、與之匹配的教育體系。而我國從各個層面的政策上,都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因此,從國家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要素,是滿足國家、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必然舉措。而反過來,人才的培養(yǎng)要看國家是否需求。如果教育的方向和國家、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有了偏差,那么教育成效越高越不利于個人今后的發(fā)展。因此,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為了確保當前教育教學的方向與國家發(fā)展保持一致,有利于學生今后踏入社會后更好地融入集體中。

(二)滿足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解決問題突破困境的需要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國家發(fā)展以及個人發(fā)展的雙向需求,還是課程教學突破已有教學困境的需求。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存在眾多問題。比如日益復雜的外界環(huán)境對學生的思想、情緒有著很多不利影響,增加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難度。比如面對中考升學、擇校等現實問題,很多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或多或少都帶著功利性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教育問題,過于看重學生語數外等基礎課程的學習效果和考試成績。面對這些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面臨的種種困難,借助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教學改革舉措,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效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有力改善當前教學困境的措施,意義重大。

二、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充分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教育網絡

不同于物理、數學等自然科學范疇的教育教學,道德與法治這種隸屬于社會人文類學科的教學有其獨有的特點。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僅依靠課堂上的45分鐘、教師個人的說教和引導,是遠遠不夠的,也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的立體式教育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教學資源,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營造一種范圍廣、效果好的教學氛圍。通過無處不在的教育范圍,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具體而言,首先要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聯系,通過幫助學生家長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協助作用。其次,整合社會資源,把社會教育作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更高層次,促進學生將課堂所學在社會環(huán)境中充分實踐,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

(二)立足課本,積極倡導教育生活化

當前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中,多數課程都存在重理論、輕實踐,與社會生活脫節(jié)的問題,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尤為明顯。我國的教育普遍存在局限于教材的現象,教師嚴格按照教材的目錄開展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普遍感覺教學十分枯燥。尤其是對于道德與法治這種德育性質的課程,課堂上多數情況都是教師照本宣科,把教材上的內容口頭復述一遍,充滿了空洞、枯燥的說教。學生既不感興趣,又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師所講的內容。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我們尤其要注意教育教學的生活化,要努力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展充分有效的教學聯想。如此,一方面學生能輕易理解、掌握和認同教師所講的內容,提升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極大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立足課本,倡導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能有效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

(三)改進教學方式,加強多元化教學

在學校教育中,傳統教育方式往往都帶有一定的灌輸、填鴨式教學的影子。在這種傳統教學方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無法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效果一般。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過程中,我們應該積極推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加強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豐富教學過程,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具體而言,教師一方面可以積極借助多媒體技術、信息化技術等高科技輔助教學工具,將枯燥、空洞的教學內容通過聲音、視頻等形式形象地展現出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各種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案例分析、辯論、演講、游戲等各種教學活動,以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第6篇

一、培養(yǎng)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重要性及面臨的困難

以道德與法治為主題開展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通過這種形式引導學生建立對于道德和法治觀念的認識,這種意識的確立對于學生來講是極其重要的。此外,由于課外實踐活動本身在教育教學中獨特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外活動中增進學生之間了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于我國政治精神、法治的認識。

當下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外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許多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對于通過道德與法治的課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的認識高度不夠,多數學校并未把這個納入學生的日常教育計劃中去,這也導致了當下學生對于法治的認識和了解只是停滯在表面,從老師的角度來講,也并未把這種新的理念貫徹到日常教學中去。其次,由于學生面臨的課程壓力增加,教師們也都認為課程太多,基礎的學科課時都不夠安排,如果再進行一些課外實踐活動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學生學業(yè)上的進度。最后,實踐活動的規(guī)劃和地點的選取以及隨之而來的學生安全問題,由于許多學校所在地區(qū)的基礎設施還不是很完善,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外實踐活動的基本條件不具備,地區(qū)所能提供的社會資源也很有限等這些問題直接導致教師即便想進行相關的活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安全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安全如果出現問題,對于學生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對于學校來講,往往會受到學生家庭的問責,將過錯歸咎在學校。學校往往也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而對相關工作的開展予以消極的態(tài)度。

二、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關鍵

隨著我國依法治國國策的不斷發(fā)展和落實,近年來對于通過道德與法治的課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的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地摸索與完善之中發(fā)展起來。學校對此也一改往日態(tài)度,極力推進相關基礎設施的完善工作,并且對于相關活動模式進行了許多創(chuàng)新。而對于培養(yǎng)這種素養(yǎng)的關鍵,我們進行以下介紹。

首先,對法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有系統有理念地進行。何為道德與法治?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認識主要基于對我國政治意識的確立、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法治意識的提升以及對于公共活動的參與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國家熱愛,首要做的是認同國內的政治,能夠從主人翁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對學生的成長和抱負有很大的影響。其次,學生能夠通過這些類型的實踐活動以另一種角度去觀察整個社會,對社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屬于自己的獨特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建立知法守法、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自覺履行義務的法治意識,做好國家的“主人”。在進行實踐活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活動的開展形式,例如辯論會、舞臺劇等,學校在課程大綱的基礎上可以與當下社會的政治話題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我國當下的政治體制;也可以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在實踐活動中以小組的形式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思考這些巨大成就產生的原因,以及結合那個時期的社會背景對各個決策的出臺做出自己的思考。

第7篇

一、要整體把握課程的內容特色

要形成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首先必須對初中新版教材要有整體的把握和深刻的了解。依據《道德與法治》所編教材,大致可以將其分成三個漸進的教育過程:七年級階段主要注重學生自身的成長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審美情趣;估計八年級階段學習內容將有所深化,逐漸深入到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構建;九年級階段在初中二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和愛國情操,力求初步確定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中《道德與法治》三個漸進的教育過程基本上與初中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要求相適應,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與規(guī)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依據教材的特點,靈活地、科學地選擇授課的方法和技巧。

二、要做好“導演”與“演員”角色的定位

要想讓中學《道德與法治》課課堂活躍起來,就必須做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向交流與溝通。最根本的方法是用活教材,根據教材的基本觀點、鏈接學生社會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給學生以充分討論與研判的機會,并通過學生的展示,同學互動,教點評的方式,使學生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對課程和知識的好奇與求知欲增強。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就不是一堂好的《道德與法治》課?!耙胱尩赖屡c法制課真正地生動、鮮活起來,教師如何作好導演,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這個舞臺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確實需要課前精心預設”。在初中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定位好自己與學生的角色關系:老師導演,主要負責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充分認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注意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生動真實的案例中辨識真善美,逐步完善現實中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關鍵要做好兩點:首先要教師不失時機地捕捉學生靈光一現的智慧火花,并給予科學合理評價,從而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更加積極地投入所應扮演的角色,強化課堂的愉悅氛圍:其次要教師時刻注意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想象、探索和創(chuàng)造,哪怕是在學生出現標新立異式的觀念時也不要去打擊。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星星點點的智慧之花”總會產生的,這就要求教師時刻注意發(fā)現、引導、創(chuàng)造。如果說“發(fā)現閃光點”是教師課堂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的話,那么“創(chuàng)造閃光點”更是評價一個教師能否教活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標準,也是教師應該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與方法的一個有效途徑。

三、要善于把握課堂活躍度

隨著學生們創(chuàng)新自覺性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自信心的增強,活躍的課堂氣氛顯然并不難營造。但是,課堂氣氛的活躍只說明學生們擺脫了枯燥無味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并不等同于學生們完成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要求的學習任務,掌握了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和精髓。所以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初中政治老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氣氛的活躍。為了提高課堂活躍度,教師可以對學生出現的標新立異式的觀念不予打壓。但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既要表揚學生思想中的閃光點與個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為一些調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課堂本身的混亂。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教師在熟練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和要求以后,能夠做到“收放自如”,既要發(fā)揮學生們的積極性,又要符合學習的整體教學計劃,從而使課堂活躍度保持在一個科學合理的范疇之內,讓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四、要理論聯系實際

有時候道德與法治課之所以讓人感覺枯燥乏味,與有的初中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不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思路有著很大的關系。其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身除了一些基礎性的理論知識以外,大多數知識都是可以和學生們的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每堂課也都注意講解范例,但是課堂氣氛并沒有多少好轉,這是為什么?這就涉及另一個問題,即理論聯系實際。比如《友誼與成長同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舉好人好事,這樣時間一長反而會遭到同學們的反感。教師可以就近舉學生們身邊的小例子。比如:值日生打掃衛(wèi)生,可以具體到某個學生,講解假如這天該同學不打掃衛(wèi)生,那么學生們就要在又臟又亂的條件下上課。而正是因為該學生“個人”認真地打掃了教室,才使得班級這個“集體”有了干凈的環(huán)境上課。所以整個“班集體” 應該為該學生辛勤勞動鼓掌致謝。反過來,再反問該學生,在聽完同學們的鼓掌后是否因為自己的勞動得到了班集體的認可而內心里感覺到了尊重和滿足。這樣,通過學生們身邊的小事情就可以講解“個人的貢獻和付出,可以得到社會的尊重”這樣一個價值觀的道理,同時還可以收獲同學之間的真誠友誼。

五、要善于動腦動手,做到課堂內外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