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3:40
序論:在您撰寫神經科學研究方向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 靜脈麻醉;吸入麻醉;神經外科手術;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5(a)-0084-02
神經外科手術中,麻醉是很重要的步驟。腦血管有自身調節(jié)功能,不同的麻醉方法會給其帶來不同的影響[1]。但是需進行手術的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腦受損情況。因此麻醉時必須保證腦血管的自身調節(jié)功能,以保證腦部供氧充足,防止病情惡化或誘發(fā)神經系統(tǒng)疾病[2]。本文主要對靜脈麻醉、吸入麻醉進行對比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5~2011年進行腦部腫瘤切除手術的患者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齡21~74歲;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A、B、C 3組,分別為20例、23例、21例患者。這些患者均無心臟疾病,不曾長期服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類藥物。
1.2 方法
首先,在給患者麻醉前半天內,患者不能進食或飲水,以防止手術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嘔吐甚至引發(fā)窒息的危險情況。其次,麻醉前要進行麻醉誘導,B組患者用8%七氟醚誘導。A組和C組使用血漿靶濃度為3 μg/mL的TCI異丙酚。給這三組患者均注射4 μg/kg芬太尼,0.15 mg/(kg·min)順式阿曲庫銨。保證氣管插管機械持續(xù)通氣。為維持麻醉狀態(tài),A組運用具有收縮腦血管作用的靜脈靶濃度為3 μg/mL的TCI異丙酚,B組采用對腦血管有擴張作用的吸入如七氟醚,調節(jié)揮發(fā)罐3%~5%。而C組同時使用這兩種藥物進行麻醉,七氟醚1%~3%,異丙酚血漿靶濃度為3 μg/mL TCI。同時,這三組均間斷推注芬太尼1~2 μg/kg。芬太尼在和這幾種藥物合用時會減少腦血流量。麻醉過程中給予患者吸氧,防止大腦缺氧。給3組患者均注射適量適宜濃度的順式阿曲庫銨。當縫皮開始時,不再給患者使用芬太尼、異丙酚和七氟醚[3-4]。記錄動脈時間-平均峰值流速在誘導麻醉前、機械通氣時、開顱前和縫合創(chuàng)口時的數值,進行比較。在不同時間段,按壓頸總動脈7 s,記錄恢復正常所需時間。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數據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結果提示,A組開顱時的腦短暫充血反應率比實施麻醉誘導前高;B組開顱時的腦短暫充血反應率降低。3組數據比較,A組的腦短暫充血反應率比另兩組高,B組的腦充血反應率比C組低??芍扇§o脈麻醉,可以增強腦血管的自身調節(jié)功能。吸入性麻醉對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有負性影響。見表1、2。
3 討論
3.1 神經外科麻醉的用藥
神經外科手術麻醉時,選用藥物要謹慎。首先要保證不增加腦負擔,對腦供血量無影響,更不能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毒害作用,不干擾血腦屏障的正常作用。當然要見效快,鎮(zhèn)痛作用要明顯[5]。另外,手術結束,藥物作用消失后,患者能恢復正常精神狀態(tài)。
3.2 臨床常用神經外科手術物
神經外科發(fā)展迅速,藥物也是逐步增多?,F(xiàn)在臨床上常用藥物主要包括靜脈、吸入、麻醉性鎮(zhèn)痛藥、局部和肌肉松弛藥[6]。靜脈有保護腦組織的作用,可以促進腦血管收縮,對腦部供血量影響幾乎沒有,而且可以保證腦部供氧,對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有增強的效果,在臨床上常用異丙酚。吸入促進腦血管擴張,對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有減弱的作用,常用吸入麻醉要有七氟醚等。而芬太尼、瑞芬太尼作為一種麻醉性鎮(zhèn)痛藥,對腦組織血流量有影響,與其他合用時,也會影響腦組織代謝,同時,其對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基本上沒有影響[7]。肌肉松弛藥無法通過血腦屏障,但是在神經外科手術時會對腦血管功能造成影響。
3.3 腦充血反應率與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
通常情況下,頸總動脈受到按壓時,會使被按壓側腦阻力血管擴張。停止按壓時,會使阻力減小,引發(fā)充血反應。因此腦充血反應率的高低是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是否正常的參考指標[7]。
3.4 不同麻醉方法對患者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的影響
能夠增加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的麻醉方法是同時使用芬太尼和異丙酚兩種藥物,對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帶來負性影響的是七氟醚與芬太尼合用的麻醉方法。如果同時給患者使用這三種藥物,患者腦血管的自身調節(jié)功能沒有變化。而腦血管的自身調節(jié)功能對維持腦組織的正常功能和避免腦損傷,維持腦組織正常代謝有積極作用。一旦腦血管的這種功能受損,極有可能危害整個腦神經系統(tǒng),將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危害。所以在進行神經外科手術時,醫(yī)務人員一定要對患者病情做出最準確的判斷,合理選擇麻醉方法[8]。通過實驗可知,靜脈和麻醉性鎮(zhèn)痛藥合用治療效果更好,可以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通過對比研究可知,靜脈和麻醉性鎮(zhèn)痛藥同時使用時,腦血管的自身調節(jié)功能提高;吸入和麻醉性鎮(zhèn)痛藥同時使用時,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降低;若這三種藥同時使用,該功能無變化。因此,神經外科手術時可合用靜脈和麻醉性鎮(zhèn)痛藥。
[參考文獻]
[1] 孟春,張彥. 不同麻醉方法對神經外科手術患者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影響的比較[J]. 中國麻醉學雜志,2011,31(2):144-146.
[2] 歐陽文博,吳政元. 神經外科物的進展[J]. 醫(yī)學信息,2009,22(6):1077-1079.
[3] 宮運鳳. 神經外科手術的麻醉[J]. 中國傷殘醫(yī)學,2006,14(2):44-45.
[4] 田復波,黃紹強,梁偉民. 七氟醚或異丙酚對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腦血流量和腦血管自身調節(jié)功能的影響[J]. 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9,36(6):715-718.
[5] 曾志民. 不同麻醉方法對外科患者的臨床比較研究[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15):51-52.
[6] 黃紹農,劉友坦,張云. 丙泊酚對顱腦損傷患者腦組織氧分壓的影響[J]. 廣東醫(yī)學,2007,10:61.
[7] 施宏,張軍,梁偉民. 不同鎮(zhèn)靜深度對大腦皮質功能區(qū)腫瘤切除術患者術中喚醒試驗的影響[J]. 中華麻醉學雜志,2008,28(8):759-60.
【關鍵詞】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 深靜脈血栓
中圖分類號 R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4-0036-02
doi:10.14033/ki.cfmr.2015.34.014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以改善。其中,在骨科手術領域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被廣泛應用,但是大部分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深靜脈血栓的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靜脈炎、下肢疼痛及肺栓塞等。目前,這種骨科手術導致的下肢的靜脈血栓越來越備受重視[1]。相關數據顯示,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將高達一半以上。另一方面,不同麻醉方式的選擇也會影響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2]。本文將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四年的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闡明全身麻醉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兩種方法在降低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適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確診為ASAⅠ~Ⅲ級,男66例,女44例,最小55歲,最大73歲,體重53~75 kg,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等檢查,肝腎功能和血尿便常規(guī)檢查正常;術前血小板、凝血情況及心電圖正常。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礎臨床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 方法
治療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兩組患者術前12 h需空腹,且近期未用藥。兩組患者需同時建立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和平均動脈壓等檢測體系。治療組需要選擇患者L2~3作為穿刺點,穿刺成功后再將硬膜外導管向頭側置入管3 cm處,同時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地卡因9~18 ml,術中用0.5%羅哌卡因維持麻醉。對照組依次靜脈注射地西泮0.07~0.09 mg/kg、芬太尼13 μg/kg、維庫溴銨0.12 mg/kg等進行誘導麻醉,等6 min后注射異丙酚2~5 mg/kg,再給予1.0%異氟烷同時間隔給予芬太尼輔助維持麻醉(藥品均由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提供,批次20150527)。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 h和術后24 h血凝指標變化情況和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其中,需要記錄各點采靜脈血行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C)。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后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分別進行全身麻醉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后,治療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含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但凝血酶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均長于對照組(P
2.2 兩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10.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9.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麻醉時間、術中出血和手術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3 討論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和人工關節(jié)技術的提高,人們更加關注骨科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3-4],本文就全身麻醉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兩種方式對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進行分析,主要有兩點差異:第一全麻能降低下肢的血流量,有助于血栓的發(fā)生,而硬膜外麻醉能擴張血管,與全麻作用相反;第二全麻能使血液黏滯度升高、紅細胞變形降低,則硬膜外麻醉具有相反的作用[5-6]。另一數據顯示,硬膜外麻醉患者的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均低于全麻患者,而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時間均較全麻組患者長,表明全麻組患者的凝血情況嚴重,更易發(fā)生深靜脈血栓。雖然藥物治療能夠使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有所下降,但是嚴重疾病、老年患者以及部分大手術等高危人群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依然很高。因此,需要從形成深靜脈血栓的原因著手,找到合理而安全有效的方法來值得臨床推廣。
目前,對于血栓形成的初期,炎性細胞、血小板、靜脈內皮細胞等之間的調控及相互作用,造成纖容及抗纖、凝血及抗凝系統(tǒng)失衡,從而使得機體微環(huán)境向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發(fā)展機制并未完全明確,尚無比較可靠的深靜脈血栓早期診斷及預測標志物。與深靜脈血栓形成有關的因素有很多,常見的有年齡、肥胖、深靜脈血栓病史、肺疾病、骨折史、水腫、感染等因素[7]。
在不考慮客觀因素的情況下,連續(xù)硬膜外麻醉用于骨科圍術期具有連續(xù)鎮(zhèn)痛效果好、術中出血量少、肌肉松弛好等優(yōu)點。雖然全身麻醉對全膝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有推動作用,但是在實際臨床上術前常伴有支氣管炎、高血壓、心肺功能弱等的患者機體代償和耐受性差[8]。
綜上所述,隨著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和人工關節(jié)技術的日臻成熟及對骨科中常見的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認識的深入,硬膜外麻醉大大降低了患者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了臨床療效,且具有在骨關節(jié)外科領域中巨大潛力。
參考文獻
[1]張苗芳.不同麻醉方法對老年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影響對比[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23(1):16-17.
[2]李云龍,王華,葉慧儀,等.不同麻醉方法對下肢骨關節(jié)手術患者圍術期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8):9-10.
[3]劉達,張譯,張波,等.不同麻醉方式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血液流變學及 DVT 的影響作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4,24(31):79-82.
[4]陸文博,楊世忠,邵學泉.全身麻醉與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對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圍術期血液保護及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報,2013,10(35):109-111.
[5]陳虎,曹力.麻醉方式與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及預防[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4):336-339.
[6]姚杰,孟盡海,王文娟,等.不同麻醉方法對骨科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5(1):29-31.
[7]何漢良.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4,20(6):593-595.
關鍵詞 大課間活動 體育 素質 耐力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and Results of Hangzhou Jing Fang High School
Large Recess to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PAN Lingyan
(Hangzhou Jingfang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20)
Abstrac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major changes. "Health First"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chool 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happy, active, health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goals and task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ig recess physical activity" is a new type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calisthenics occurred during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it is the goal of achieving an effective new sports vehicle, it is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happiness education, promote student initiati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reveals important and has a unique effect. By successfully carry out large recess activities, and our students that exercise, and exercise their own will and moral, but also improve the phys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port in the exam.
Key words large recess;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endurance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杭州市景芳中學全校30個班級。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近5~10年來有關大課間的資料,并查閱了相關研究成果、論文20余篇。(2)數理統(tǒng)計法。
2 大課間的前期準備
2.1 大課間調查內容表
時間:每天上午9:35~10:05
2.2 活動前期試行,規(guī)劃成冊,全面落實
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制定出了大課間活動方案。加強大課間活動,讓學生實踐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延伸課堂教育教學的內容,發(fā)展學生不同的興趣和特長,激發(fā)學生個人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訓練的機會;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往、溝通和合作等社交技巧,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并通過參加課外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由分管教學的校長全面負責,宏觀調控;教務處牽頭,負責過程,組織各項工作;年級組、體育組、藝術組具體實施,年級組、班主任負責組織、協(xié)調、召集學生;值周教師、班主任負責管理學生。由于學生眾多,落實起來,可能出現(xiàn)很多不足之處,所以,每一項大課間活動都要考慮細節(jié),現(xiàn)在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我校的活動內容一般要經過以下步驟(表2):
表2
體育組確定初步的項目,上報給行政領導,并跟行政領導一起討論確定其中的可行項目,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立項,再由體育組制定出活動的時間,場地,規(guī)章制度的設計方案,依據這一方案,采用試運行法進行研究,落實過程是這樣的:召集體育委員進行開會,授予活動的時間地點安排和相關規(guī)章制度的學習。拿晨跑來說,體育委員領悟并傳達老師的意思,自己還要在晨跑的路線上進行訓練,定時,定速完成任務。確保全面開展的時候不出差錯。試運行的結果再進行討論研究,從而得到完善的改進措施,趁周一的例會上進行教師表決,看改進措施方案的可行性,若一致通過后,就規(guī)范成冊,接下來教務處以文件的形式放于學校網上,讓班主任和其他教師學習,以上一切勝利老師和學生就配合全面落實。
2.3 廣播操
中學生正處在生長發(fā)育的階段,骨骼、柔韌性、意志、品質等皆處于未成型,正待成型階段,每日練習的廣播操對各方面成型皆有促進作用,良好的習慣、興趣對他們在今后的課間操練習過程中對身體的鍛煉有很大的影響。我校的廣播操從周二到周五連續(xù)進行,時間跨段從4月中旬到11月中旬,節(jié)假日不算。由于進出場的時間消耗,整個課間操活動時間定為20分鐘,每個班級從教室走廊上排成二列眾隊,由體育委員帶隊走下樓梯,這個過程特別強調安全問題,同學之間不能嬉戲打鬧,要求同學們安靜,有序的走下樓梯,最后來到操場上變成一列眾隊,男生在前,女生在后,進行廣播操練習。從始至終,值周班級的同學都是跟班檢查的,好比是班級的一員,班級到那里,值周人員就跟隨到那里,記錄整個過程的儀容儀表,行為規(guī)范,對不到位的學生予以扣分處理,所有的情況都納入班級的考核制度。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教育正發(fā)生著重大變革。“健康第一”是新世紀我國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快樂、主動、健康、發(fā)展”已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按笳n間體育活動”就是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課間操形式,實踐證明,它是實現(xiàn)新的體育目標的有效載體,它在全面實施健康、快樂教育,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fā)展的過程中顯現(xiàn)出重要而有特有的功效。通過大課間活動的順利開展,我校學生即鍛煉身體,又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品德,從而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精神。筆者作為體育老師,去年一年對全校的30個班級進行了跟蹤調查。從力量類、跳躍類、耐力類三項進行分析,每項滿分為10分,總合30分。大課間活動前后一些數據的比較來說明一些結論。
3.1 對初一學生的研究結果
表3
初一學生375人,在大課間活動開展前,三項的平均分為22.756,男生平均分為24.192,女生平均分為21.338。力量類合格率為73.51%,其中男生75.43%,女生70.59%。跳躍類合格率79.4%,其中男生80.42%,女生77.38%。耐力類合格率為74.76%,其中男生74.97%,女生74.55% 。大課間活動順利進行一年后,再對原學生進行測試和分析。三項的平均分為24.863,男生平均分為26.343,女生平均分為23.383。力量類合格率為76.73%,其中男生79.82%,女生74.64%。跳躍類合格率82.57%,其中男生83.87%,女生80.27%。耐力類合格率為86.46%,其中男生88.89%,女生84.03% 。以上數據對比分析見表3。
3.2 對初二學生的研究結果
表4
表5
初二學生386人在大課間活動開展前,三項的平均分為25.756,男生平均分為26.192,女生平均分為24.338。力量類合格率為78.61%,其中男生79.43%,女生77.59%。跳躍類合格率82.4%,其中男生83.42%,女生79.38%。耐力類合格率為79.76%,其中男生81.53%,女生74.68% 。大課間活動順利進行一年后,再對原學生進行測試和分析。三項的平均分為26.863,男生平均分為27.623,女生平均分為25.453。力量類合格率為81.73%,其中男生82.82%,女生79.64%。跳躍類合格率85.57%,其中男生87.87%,女生83.27%。耐力類合格率為88.46%,其中男生89.89%,女生84.63%。以上數據對比分析見表4。
3.3 對初三學生的研究結果
初三學生348人在大課間活動開展前,三項的平均分為26.756,男生平均分為27.324,女生平均分為25.248。力量類合格率為82.24%,其中男生83.57%,女生81.57% 。跳躍類合格率86.4%,其中男生87.36%,女生85.15%。耐力類合格率為85.68%,其中男生85.45%,女生84.88% 。大課間活動順利進行一年后,再對原學生進行測試和分析。三項的平均分為27.863,男生平均分為28.623,女生平均分為27.112。力量類合格率為91.73%,其中男生92.82%,女生90.64%。跳躍類合格率94.57%,其中男生95.87%,女生93.27%。耐力類合格率為96.46%,其中男生97.89%,女生96.93%。以上數據對比分析見表5。
3.4 對全校學生大課間研究結果的分析
(1)參加大課間活動后學生身體素質各項運動指標均在上升。(2)大課間活動對三個年級均為耐力類影響最大。(3)大課間活動對初一年級耐力類影響最大,其次是力量類;男生的運動指標比女生的運動指標上升幅度要大。(4)大課間活動對初二年級耐力類影響最大,其次是跳躍類;力量類和跳躍類男生的運動指標比女生的運動指標上升幅度要大。耐力類女生的運動指標比男生的運動指標上升幅度大。(5)大課間活動對初三年級耐力類影響最大,其次是力量類;男生的運動指標比女生的運動指標上升幅度要大。
參考文獻
[1] 繆漢東.基于耐力跑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對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影響[J].大江周刊(論壇),2013(7).
[2] 李深.如何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J].新課程(上旬),2013(5).
[3] 杜代軍.新課改背景下大課間教學的藝術性[J].金田,2013(9).
認知神經科學是較為前沿和專業(yè)性非常強的專業(yè),其就業(yè)主要集中在研究所或者相應大型企業(yè)研究部門,從事深度研究工作。
認知神經科學是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相結合的一門新科學,以討論認知活動的腦機制為其研究任務,即研究人腦各組件包括分子、細胞、腦組織各區(qū)域及全腦如何調用以實現(xiàn)自身的認知活動。認知神經科學本身只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研究方向,即采用神經科學的方式來研究人類的心智。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方向主要圍繞腦科學研究中的腦功能的基因蛋白調控、腦網絡的神經信息處理以及腦認知的功能環(huán)路整合三個方
(來源:文章屋網 )
“腦的結構和功能是對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最終挑戰(zhàn),神經科學將是 21 世紀最活躍的前沿基礎學科。過去的幾十年神經科學研究在發(fā)達國家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 但中國的研究進展還趕不上國際步伐。在上海成立神經科學研究所為中國神經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立足于本土以及與國際同行競爭的新機會?!敝袊茖W院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研究員表示。
蒲慕明是美籍華人,多年來一直在美國進行神經生物學研究,也是國際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在他的帶領下,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已經迅速成為一個國際化的研究團隊。
與此同時,國內其他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這些年也紛紛加大力度從事腦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而在人才戰(zhàn)略的吸引下,越來越多在國外留學或者從事研究的腦科學人才也回到國內開始研究。
“這些年,可以明顯感覺到,我國神經科學領域的一些人才正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經??梢钥吹揭恍┲袊芯咳藛T的名字?!鄙蛘硎?,這些都為我國腦科學的研究儲備了豐富的戰(zhàn)略性人才資源。
中國開始神經網絡戰(zhàn)略性研究
最近一些年,我國也開始在腦科學研究領域發(fā)力。例如我國973項目先后啟動了“腦結構與功能的可塑性研究”、“人類智力的神經基礎”等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啟動了“視聽覺信息的認知計算”、“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huán)路基礎”等重大研究計劃就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而最近兩年,中國科學院開始實施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腦功能聯(lián)結圖譜研究”,尤為值得關注。
“該項研究將大腦網絡聯(lián)結作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力求揭示腦的工作原理,其和美國的‘人腦活動圖’計劃有些類似?!敝袊茖W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雷皓表示。
我國“腦功能聯(lián)結圖譜研究”的首席科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郭愛克,早在1993年,他就在他所在的研究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以果蠅為模式生物的學習與記憶實驗室,他從基因-腦-行為的角度,研究果蠅的學習、記憶、注意、抉擇、睡眠、雄性果蠅“同性戀”等,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近些年來,動物神經網絡也成了他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中國科學院“腦功能聯(lián)結圖譜研究”專項立項以后,作為首席科學家的他和蒲慕明院士一起,又帶著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相關研究人員在神經網絡方面進行相關的一些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取得一些原創(chuàng)性的突破。
障礙和短板
但是目前我國在神經網絡方面的研究戰(zhàn)略依舊不是很清晰,也基本沒有涉及到對正常人的直接研究。
“這些年,我國神經科學領域的很多研究人員都是在利用果蠅、小白鼠、猴子等動物進行一些研究,基本上沒有涉及到人腦,只是通過他們來推斷人腦的一些情況。這里面的一個問題是直接研究人腦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它不僅需要得到國家的專門許可,另外也需要得到實驗對象的同意?!敝袊茖W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些年來,由于美國等一些發(fā)達國家的研究機構已經可以做到在不傷害大腦的情況下對人腦進行研究,因此獲得了一些人腦神經網絡的數據和網絡圖像,而我國則還需要跨越這個障礙。
“和臨床相結合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辈荠i說。
但是對中國的一些研究人員而言,進行神經網絡等腦科學領域的一些研究,我國常常缺乏有效的研究工具和儀器。
科學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必須在實驗中通過儀器設備來實現(xiàn)。在美國的“腦計劃”中,相關科學儀器的研發(fā)占有極重要的份額――僅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就將提供2000萬美元,用于開發(fā)分子尺度的探測裝置。
然而這確是中國科學界的“短板”。目前在我國腦科學的實驗室里,由于國內產品缺乏或者水平落后,大部分高端的科研設備都是進口的。另外很多研究人員做實驗,還不得不利用自己在國外的資源在國外實驗室進行或者尋求國際合作。
“現(xiàn)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來越依賴于先進的科學儀器,誰掌握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fā)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fā)展的主動權。因此中國必須要加強腦科學等這些前沿、尖端科學所需工具和儀器的研究和制造。”沈政表示。
基礎研究不能和治病救人脫節(jié)
另外,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尹文剛表示,這些年國內很多基于大腦科學的基礎研究尤其是神經科學方向,存在著嚴重的和臨床治病救人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盡管很多人在研究方面有不少建樹,不時有,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常常并沒有什么用處。
“甚至一些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的人,從來就沒有和臨床有過接觸,比如研究自閉癥,卻不和自閉癥患者打交道,這是很可笑的?!币膭偢嬖V記者,這些年他在國內參加腦科學或者是神經科學的一些會議,經常遇到臨床知識十分匱乏的一些專家,往往給他們說一個具體的病例,他們甚至十分好奇地問,“怎么會有這樣的事?”
“腦科學、神經科學的研究,就是要能夠為人類自身服務,治病救人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如果沒有這樣的意識,研究我們的大腦又有什么意義?”尹文剛表示, 深入地基礎研究固然重要,但對一些從事疾病方向腦科學研究的研究人員來說,也應該同步考慮如何將他們的研究成果轉化成治療、以及預防這類疾病的道路上來。
而在另外一個方面,很多從事臨床治療的醫(yī)生也沒有將治病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相結合,他們沿用的依舊是他們以前從學校中學到的方法?!皩嶋H上他們的很多處理方式已經落后了?!鄙蛘硎?,在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臨床醫(yī)生并不僅僅只是看病救人,這只占據了他們的一部分時間,他們也不靠看病救人掙錢,實際上,很多醫(yī)生都有自己的實驗室,他們有自己的課題組,很多時間也都放在帶領助手進行和自身治療項目相應的科學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能夠做到看病和研究的有效結合,較少會出現(xiàn)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而在國內,目前大部分醫(yī)生都不是如此。在腦科學領域,這樣最新的技術和方法不能被迅速應用于治療。
尹文剛告訴記者,盡管當前人類對自身大腦的認識還十分膚淺,但這并影響研究人員利用相應的研究成果為人類服務,對專門研究人員而言,只要踏踏實實做一些研究,了解大腦的某些活動,就可以幫助患有阿爾茨海默癥、自閉癥等腦部疾病的患者。而對相應的醫(yī)生而言,如果他們能夠和本領域的前沿研究相結合,并圍繞病例進行一些研究,腦科學研究就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據了解,在美國提出“人腦計劃”前,奧巴馬政府2012年曾推出過全國阿爾茨海默癥計劃草案,其中也提到加強對人腦的研究,以達到幫助這些患者痊愈的目的。
“美國的這項腦科學研究盡管十分前沿,但是他們并沒有忽略和基礎性應用相結合,這是值得國內借鑒和學習的。”尹文剛表示。
中國還需要加大腦科學研究投入
沈政認為,與美國等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腦科學研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與我國腦科學研究起步較晚也有很大的關系。
另外,我國目前在科研力量和經費的投入方面也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不過,沈政表示,針對歐盟、美國現(xiàn)在規(guī)模宏大的人腦研究計劃,中國方面絕對不會無動于衷,要不了多久,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就會向國家提出對應的研究計劃。
[關鍵詞]神經生物學 課程內容 教學心得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8-0052-02
[收稿時間]2013-06-10
[作者簡介]范娟(1980-),女,陜西蒲城人,講師,研究方向: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神經生物學是研究腦的結構和功能的一門學科,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它是融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神經化學、分子生物學、心理學、神經藥理學、神經病理學等多個學科為一學科,是從系統(tǒng)、器官、細胞和分子多層次探索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一門學科。神經科學作為生命科學的一個分支,在20世紀的后20年里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目前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內最重要和最為活躍的學科之一,也是綜合性最強的學科之一。在許多歐美國家的高等院校,已經將神經生物學(或神經科學)作為生物類專業(yè)和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的一門必修課。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的逐步接軌,越來越多的學校也將神經生物學作為生物類本科的一門必修課或選修課。
對于師范類院校,在生物類師范和非師范本科生中開設神經生物學課也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師范生,神經科學的發(fā)展和教育模式的發(fā)展息息相關。許多教育模式的提出都基于腦科學的發(fā)展。對于將來要成為教師的師范生來說,只有了解腦科學,關注腦科學的發(fā)展,才能思考適于腦的教學模式和氛圍。對于非師范學生,通過這門課使他們對神經科學有一個整體認識,并且了解神經科學的發(fā)展和前沿,這有可能開啟他們對神經科學的興趣,成為他們從事神經科學工作的開端,為我國的神經科學領域吸引更多的人才。
因此,從2006年起,我們學校在生物類師范和非師范本科生中開設神經生物學作為選修課。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對于神經生物學的教學取得了以下幾點心得:
一、加強崗前培訓,嚴把授課資格
每年對任課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學習相關的教育理論、教育技術和教學管理制度,并進行實驗技術培訓。通過這些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加強教師的理論水平。新教師在一年之內必須完整地聽一輪本教研室神經生物學理論和實驗教學課,由于我們的課程內容和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神經藥理學、分子神經生物學等內容密切相關,所以新教師也要聽相關課程的一些理論和實踐課,以免重復內容太多,同時也學習其他教研室老師的經驗。教研室安排指定的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從課堂教學設計、幻燈片制作、教案書寫和講課語氣等多方面給予指導。嚴格執(zhí)行新課預講試講制度,新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前必須在教研室進行預講。
二、合理設計課程內容,滿足多方面需要
該學科的主要特點是范圍廣、牽扯面多,需要講授的內容繁多,而且發(fā)展極為迅速,每章內容都是一個新的體系,內容所涵蓋的知識點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廣度。同時神經生物學這門學科還面臨著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等諸多問題。除此之外,因為神經生物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所以需要盡量避免與其他學科內容重復。針對這些問題,怎樣設計整個課程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過于簡單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其中部分內容他們已經通過別的課程學習過;而過于精深,學生則很難聽懂,容易引起厭學情緒。因此,我們在課前了解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和思想基礎,盡量滿足師范類和非師范類兩種學生的需要。在具體實施中,我們首先講解神經生物學基本的問題,如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神經元間的信號傳遞與調控,信息整合等;其次,介紹神經科學的幾個主要方面,如各個神經系統(tǒng)的感覺、運動、情緒、學習記憶、認知等功能及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可塑性問題;最后,為了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更進一步的需要,聘請校內外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就他們所研究的領域進行專題講座。每次講座后,學生就專家講座的內容進行提問,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種與專家的交流,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于神經生物學學習的興趣。而每次授課后,專家除了當堂針對同學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外, 還留下聯(lián)系方式, 以便進一步交流指導。這種專題講座的教學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學生們的普遍好評。
三、注重神經科學研究方法的講授
多學科、多層次的綜合研究被認為是神經科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神經科學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形態(tài)學方法、生理藥理學方法、生物化學方法、電生理學方法、分子生物學方法、腦成像(Brain imaging)技術等,從形態(tài)到功能,從整體到分子。那么在研究中到底采用哪種研究手段,而每種研究方法都能解決哪些問題,這是學生非常關心的問題。我們通過神經科學研究方法的講述,讓學生了解每種實驗方法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而這一方面使學生能比較順利的閱讀文獻,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在日后的科研中,針對他們的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
四、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緊跟學科發(fā)展前沿
由于神經生物學理論性強,學科知識的廣度、深度和跨度較大,新理論層出不窮,知識更新迅速。因此,我們在圍繞一些基本概念及理論之外,不斷檢索新的文獻,吸收學術界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時充實更新教學內容,重點反映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如在講到神經膠質細胞時,除了講授關于神經膠質細胞的基礎知識之外,還介紹了本校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志發(fā)表的關于神經膠質細胞調控大腦的學習記憶功能的研究進展。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掌握了神經科學領域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同時又了解了神經科學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
五、通過“Journal Club”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根據課程的進度,由授課教師提供相關神經科學領域最新英文文獻,指定學生3人一組,經過個人閱讀和小組討論,最終總結成PPT進行匯報。由于在課堂上,教師往往是通過講授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效果欠佳。而通過“Journal Club”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主動學習知識、開拓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使科研能力得到鍛煉。并且經過一個學期試行的效果來看,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也大大進步。
六、合理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神經生物學課堂教學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單純采用傳統(tǒng)的板書和掛圖等教學模式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則能取得較好的成效。多媒體在信息傳遞方面具有良好的集成性,能把多種信息通過聲音、圖形、動畫、視頻、文本等不同表現(xiàn)形式同時展示于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在教學中采用一些模式圖、圖片以及動畫等,使得深奧的原理以及復雜的過程變得簡單易懂。例如,在講到大腦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結構時,如果單純通過板書和掛圖,則比較抽象難懂,需要學生有比較高的空間想象能力,而三維立體動畫則比較直觀易懂,一目了然,易于學生掌握和理解。同時,多媒體大大節(jié)省了教師授課的板書時間,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顯著提高。但是不能過度依賴多媒體課件。有的老師忽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從頭到尾也都是多媒體圖片,甚至出現(xiàn)一些教師離開多媒體課件后無法進行教學實踐的情況。因此應該是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多媒體,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問題能力,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七、課堂教學之外,開展輔實驗研究和觀察
在課堂教學之外,我們還根據本學院的實際情況,帶領學生參觀相關老師的實驗室,了解他們的科研情況,讓他們對科研有一定了解。一些對這些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的同學,還會主動聯(lián)系這些老師,參與到他們的研究小組中,平時參加這些老師研究小組的組內研討會,對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進行深入的文獻閱讀。在了解現(xiàn)有的研究狀況的基礎上,進而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與指導老師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對他們的研究想法,設計出一套合理的實驗方案,并進行預實驗。進而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從這幾年實施的情況來看,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多名學生已在神經科學及其相關領域的雜志上。通過課堂教學之外開展輔實驗研究和觀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并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興趣。
近幾年,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對于神經科學的發(fā)展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并且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探索、善于實踐、主動求知的精神,符合我們學校目前建立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的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建軍主譯.中文版:神經科學-探索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周加仙.“基于腦的教育”理論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7,2(34).
[3] 楊萍,阮懷珍,鄧其躍.提高神經生物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探討[J].西北醫(yī)學教育, 2009,17(3).
一、企議主要議題與內容
會上,來自英、美、德、法、意、中等多個國家的研究者在會上做了廣泛的交流與探討。其中作為主題發(fā)言人之一,倫敦大學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Andrew Tolmie教授首先介紹了教育神經科學這一倍受關注的新興學科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并展望了其對音樂教育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及啟示作用。Tolmie教授認為,教育神經科學不僅對人才培養(yǎng)與綜合國力的增強具有重要意義,將其研究成果應用于音樂教育的教學與研究領域也已經成為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教育神經科學對音樂教學中所涉及的記憶、思維及情緒等高級認知功能進行深入探究,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音樂認知活動的實質、特點及規(guī)律,同時可以更深入、準確地認識腦與音樂教學行為間的關系及不同環(huán)境與音樂教育方式對神經機制與心理機能所產生的影響,從而為音樂教育改革提供綜合了神經生理與心理特性的多層面依據。
來自赫爾辛基大學行為科學學院腦認知研究組(Cognirive Brain Research Unit,Institute Of Behavioural Sciences)的Mari Tervaniemi教授以《音樂教育與腦科學――夢想與現(xiàn)實》(Music education and brain science:dreams and realities)為題,探討了音樂訓練經驗對兒童與成人音樂家的腦結構和功能的影響。Tervaniemi教授認為研究音樂教育情境中的腦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已有研究證明,音樂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改善腦結構與功能的重要作用,不僅音樂訓練可以促進兒童與成人腦的發(fā)育,而且音樂聽賞與音樂創(chuàng)作等活動也可以作為特殊手段應用于神經與心理疾病的治療中。同時,Tervaniemi教授指出現(xiàn)階段研究者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第一,目前,絕大多數研究僅限于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開展,憑借現(xiàn)有研究技術與方法還不能解決所有真實教學環(huán)境中的實際問題;第二,每個被試的腦的解剖結構和功能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現(xiàn)有研究結論卻是基于對被試的群體研究所得出的均值而得出的;第三,每個被試對音樂的感受和偏好不盡相同,但現(xiàn)有研究大多是采用相同的音樂刺激材料:第四,需要開展更多的長時間的追蹤調查,才能使研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
其后,國際著名的音樂心理學家和音樂教育家GrahamWelch教授做了題為《兒童歌唱能力發(fā)展過程中的神經心理學特點》(Neuropsychological feature of children’s singingdevelopment)的發(fā)言。作為國際音樂教育協(xié)會主席(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 Education,ISME)(2012-2014)和“教育、音樂與心理學研究”協(xié)會(society for Education,Music and Psychology Research,SEMPRE)的主席,Welch教授在發(fā)言中首先從神經機制入手,對兒童在歌唱過程中的腦區(qū)激活位置與程度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倡導將關于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于聲樂的教學方法之中。在此基礎上,Welch教授分析了目前關于“音樂教育中心智與腦”的研究所面臨的挑戰(zhàn),并呼吁研究者們開展專門針對兒童的神經心理生物學(neuropsychobiology)的實證研究,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改善兒童聲樂教學方法。
此外,會議還組織與會者參觀了用于開展神經科學研究的腦電(electroencephalogram,EEG)實驗室、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實驗室以及位于英國科學博物館中的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腦實驗設備,這使得參會者們進一步加深了對神經科學的研究技術與研究范式的了解。隨后,研究者們就各自特別關心的問題展開了頭腦風暴式的熱烈討論。與會專家和學者普遍認為,探究神經科學與音樂活動的腦機制與功能是一個非常具有發(fā)展?jié)摿Φ难芯糠较?。目前,借助fMRI、PET、ERP以及EEG等實驗設備,研究者便可以觀察在從事音樂活動的過程中,人腦的神經活動機制。但這不僅需要神經科學研究者們的努力,同時也需要音樂教育者的積極參與,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教育實踐,從而最終對音樂教育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二、會議宗旨和意義
召開此次研討會的含義和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它不僅標志著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或者說研究(學科)視角正在形成,而且正如研討會宣傳語中所說,會議旨在“連接心理學、神經科學與音樂教育的世界”,即希望打破學科壁壘,架設起一座不同學科間溝通的橋梁,從而將音樂教育工作者與對其感興趣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聯(lián)系在一起,構建一個跨學科聯(lián)盟,并將腦與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普及與推廣至音樂教育領域。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實踐與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往往是以現(xiàn)象學思維為基礎,而傳統(tǒng)的教育學研究一直是一種基于直接經驗的社會實踐活動,一些經驗看起來比另外一些更為有效,這就形成了一些大家比較認可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現(xiàn)代學科的不斷交叉與融合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甚至是超學科⑤的合作研究。通過神經科學、心理學與音樂教育領域研究者的合作探究,將會逐步改變傳統(tǒng)音樂教學那些過于抽象和孤立的觀點,彌補現(xiàn)有音樂教育政策和實踐的不足,這也必將促使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論域的形成(見圖1)。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目前在各個學科之間在研究問題、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各不相同。神經科學研究一般遵循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的嚴格程序。而教育領域則主要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思辨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而且,神經科學的相關成果在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具體應用還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和應用研究才能最終得以實現(xiàn)。盡管目前基于心理學的音樂研究已經探討和解釋了人類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智模型等一系列問題;基于神經科學的音樂研究,也已經記錄和分析了音樂體驗和音樂活動等對腦結構與功能的影響,但針對實際的音樂教育和音樂學習情境,還沒有聯(lián)合起從事科學、教育和藝術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建立起一個足夠強大的學科基礎。因此,在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和音樂教育的應用研究之間構筑起溝通與聯(lián)結的橋梁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音樂教育者應該采取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神經科學與音樂教育的合作研究中去,主動了解并謹慎接受神經科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繼而在音樂教育的實踐中驗證并運用神經科學的理論觀點。為此,我們應該在心智、腦與音樂教育之間形成一種互動與互惠的關系,即音樂教育者不應總是處在被動接受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的位置上,或是單純由音樂教育研究者提出問題,然后請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對此進行實驗室研究,再將結論反饋給音樂教育。而是需要音樂教育者和神經科學家之間在研究問題的提出和問題解決方法等各個方面展開合作,共同致力于教育環(huán)境中的有效學習和教學,從而推動科學和教育的共同發(fā)展。
三、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
當然,將心理學、神經科學與音樂教育鏈接起來,我們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挑戰(zhàn)。首先,我們亟需思考的是如何促使研究從實驗室環(huán)境進入到真實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從而將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于解決課堂音樂教學的現(xiàn)實問題當中。目前,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正在嘗試在實際演奏和真實的課堂環(huán)境中開展腦實驗研究(見圖2、圖3)。這將促使研究者們從音樂教育領域的實際問題出發(fā),探究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的現(xiàn)實轉化,并綜合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視角和結論,從中科學合理地提煉出更有效的音樂教育規(guī)律與實踐措施,并為音樂教學提供一種強有力的動力和基礎。
其次,心智、腦與音樂教育之間溝通的道路不應該是單向的,而是互動和互利的。這就需要具備多元學科背景并有著共同研究目標、研究取向和共同的學術話語體系的研究者們積極展開科際合作。但是目前這種合作還面臨著很多困難。一方面,現(xiàn)有從事神經科學與音樂教育交叉研究的大多是腦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在這些研究中,音樂主要是作為實驗刺激材料,而很少有學者專門從音樂教育的視角著眼,提出改進和革新的策略;另一方面,音樂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對腦科學的關注頗為滯后,對于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研究發(fā)現(xiàn)缺乏敏感和了解。而面對不同領域間的學科跨度,我們需要在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音樂教育實踐者之間搭建起一個相互交流、共同合作的平臺,從而使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能夠消弭知識上的鴻溝。
以英國倫敦大學下設的教育神經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of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CEN)為例,它是由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和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University of London)聯(lián)合成立的多學科綜合研究機構,旨在將教育科學、心理科學、認知科學以及神經科學等進行整合,為人類的學習提供跨學科解釋,同時推動教育神經科學研究成果的現(xiàn)實轉化,為學校的教學實踐與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樣,2005年初,北京師范大學已率先在國內成立了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原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目前這里已經組建了基本認知過程與學習、語言認知與學習、數學認知與學習以及情緒與認知的相互作用等多個項目組,并邀請了包括數學、語文、英語、音樂、體育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合作研究。筆者有幸先后進入上述兩個研究機構工作和學習,并深深感受到跨學科、跨機構合作的巨大潛力和優(yōu)勢。
再次,神經科學對大多數教育者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領域,需要廣泛地宣傳從而減少普通公眾對腦科學的誤解與“神經神話”的流傳。為此,我們可以在音樂教育或音樂心理專業(yè)期刊、書籍和其他大眾刊物上不斷公布與腦與神經科學有關的研究成果,幫助研究者、音樂教師和普通公眾理解這一新興領域。例如,2005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了“腦科學與教育譯叢”系列圖書,其中包括《藝術教育與腦的開發(fā)》和《腦的功能――將研究結果應用于課堂實踐》等。隨后,《心智、腦與教育:教育神經科學對課堂教學的啟示》《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等一系列圖書也在國內翻譯出版。目前,《教育生物學雜志》和《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還專門開設了“教育神經科學”專欄。同時,我們還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及網絡等傳媒手段,及時、準確地向公眾傳播有關腦科學與音樂教育交叉研究的科普信息,并通過舉辦科技博覽、專家講座以及家長培訓等形式提高社會公眾的腦科學知識素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上有不少書籍、網站等出于某些商業(yè)目的大肆鼓吹所謂的“基于腦”的教育計劃,還有諸如“關鍵期”、“左、右腦分工”等對腦科學的原始研究作出錯誤解釋的推論。為此,各類媒體應做到客觀、科學地宣傳腦與教育神經科學知識,既要努力轉化為非專業(yè)人員能夠理解的文本,又要保持其科學性與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