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6:56:16
序論:在您撰寫社會市場經濟理論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首先,西方經濟學是以現(xiàn)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對象,把現(xiàn)代市場經濟制度當作一種先驗的存在,研究現(xiàn)代市場經濟制度如何運行。它并不研究市場經濟本身的制度性安排,而是把它當作研究的公理式前提。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并不是現(xiàn)成的,而是正在建立和完善過程中。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個基本任務就是要從理論上闡述清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究竟是什么,從而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提供目標模式。在這方面,西方經濟學其實無能為力。
不僅如此,西方經濟學對市場經濟的研究還隱含著另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西方經濟學所闡述的現(xiàn)代市場經濟制度并不是市場經濟制度一般,而是以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為一般基礎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如果我們把這樣一個理論當作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基本方法論,那實際上就是把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當作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其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必然導致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虛置、否定。必須指出,隨著西方經濟學在理論經濟學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這樣的苗頭已經顯示出來。
因此,要建立科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必須以基本原理為指導,以方法論為基本的理論工具。長期以來,流行于經濟理論界的基本方法論是兼容論,即以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兼容為前提,來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期,兼容論有它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需要弄清楚,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有待于轉變。兼容論作為一種過渡時期的方法論,與這種情形相適應,得出的結論也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從理論思維方面看,要從整體上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先研究其中的個體和細節(jié)。要把它們從與整體的歷史的自然的聯(lián)系中抽出來,從它們的特性、它們的特殊原因和結果等方面逐個地加以研究。這正是兼容論可以發(fā)揮作用的地方。二十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兼容論終究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市場機制看作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外生因素,在此前提下考察社會主義公有制如何與市場機制相結合。這一方法論存在三個基本問題:第一,它把整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人為地劃分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兩個板塊,割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的有機的聯(lián)系,最后的結果必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第二,它在公有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具體方式方面沒有提供客觀根據(jù),因而理論界涌現(xiàn)出眾多的解釋理論和設計方案,理論紛爭極大,被形象地稱之為“摸著石頭過河”。第三,它把市場經濟看做是與社會主義公有制并列的經濟形態(tài),從而產生了市場經濟究竟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正因為如此,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兼容論的歷史局限性就顯示出來,并逐漸失去了對改革實踐的理論指導意義。
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唯一適用的方法就是方法論。方法論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整體方法論。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因此,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客觀的有機整體,它的運行、變化和發(fā)展就有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性。這就決定了研究的方法論只能是唯物主義的歷史的整體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就是馬克思唯物主義地、批判地繼承和發(fā)展的黑格爾辯證法。
黑格爾辯證法就是關于整體的方法論。但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是唯心的。因此,必須把它顛倒過來。合理的辯證法應該包含兩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即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是科學的研究過程,即在充分地占有研究材料的前提下,分析各個具體的經濟范疇的各種發(fā)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發(fā)現(xiàn)具有決定意義的抽象的一般關系。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是科學的理論綜合過程,即在前一過程的基礎上,從抽象的規(guī)定出發(fā),在邏輯推演的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xiàn)。但這時的具體已經不是一個渾沌的表象,而是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在這個過程完成之后,作為研究對象的整體就如同一個先驗的結構展示在我們面前,而這就是思維掌握整體世界的特有的方式。
這樣一種方法其實也就是歷史的方法,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那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xiàn)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發(fā)展點上加以考察。
用方法論來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就是一個客觀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這個經濟形態(tài)的各個組成部分是相互關聯(lián)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并作為一個總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研究這個整體運行、變化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邏輯地把握和在思維中再現(xiàn)這個整體,就是理論工作者的任務。
從這一基本點出發(fā),我們就不能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割裂開來,不能把它們視為兩個相互對立的東西,不能認為兩者的關系是一種外在的結合關系。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有機整體的兩種內在規(guī)定性。在這個有機體內部,并沒有一個獨立于市場經濟之外的抽象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也沒有一個獨立于社會主義公有制之外的抽象的市場經濟。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理解要以市場經濟為前提,因而社會主義公有制內含著市場經濟;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同樣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前提,因而市場經濟內含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兩者相互決定、互為前提,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范疇上都表現(xiàn)出來。
用方法論來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必然要從社會主義公有制出發(fā)。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起點,因而也必須是思想和理論的起點。這并不是說存在著一個標準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而是說我們必須從現(xiàn)實中抽象出社會主義公有制最基本的規(guī)定性,把它們作為研究的既與前提與起點,并從這些抽象的前提出發(fā),邏輯地發(fā)展出市場經濟關系,而這些抽象的前提也就在邏輯的進程中獲得更具體豐富的規(guī)定性。按照這樣一種方法,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規(guī)定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
內容摘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是基于“利己人性”的“自利經濟人”,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是基于“利己利他雙重人性”的“道德經濟人”。在當前社會條件下,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道德經濟人”范式,對于創(chuàng)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學,促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道德經濟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構建 范式
每一種經濟理論都有它的假設前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是“經濟人”假設,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特殊形態(tài),既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又具有社會主義的特殊性,而且是生長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具有自身的假設前提及在此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范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道德經濟人”范式的內涵及特征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道德經濟人”范式的內涵
從主體性角度,利益分為利己和利他。給主體自身帶來某種需要的滿足即是利己;給他人(包括集體、社會、自然、人類)帶來某種需要的滿足即是利他。因此,從利益角度人性可分為利己人性和利他人性。利己性是人們?yōu)樽约褐\取利益的一種行為動機和本能,它是個體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是人類群體發(fā)展的前提之一。利他性是人們?yōu)樗撕腿祟惾后w謀取利益的一種行為動機和本能,它是人類整體得以共同進步的另一個前提。利己人性與利他人性作為同一個行為主體的兩個人性側面,相輔相成,共處同一個行為主體之中。也就是說,人具有利己利他雙重人性。
人雖然具有利己和利他兩方面人性,但利己性和利他性在現(xiàn)實中的行為表現(xiàn)隨著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正如一些學者研究后所說:“至于社會上利己和利他哪種行為特征突出或占主導地位,那就取決于社會制度和各種環(huán)境。因為人的利己與利他是一種社會網絡中的互動行為,具有交互性的內在機理,總是與特定的社會整體大環(huán)境和群體小環(huán)境相關聯(lián)”(程恩富,2003)。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利己利他兩方面人性在現(xiàn)實中的行為表現(xiàn)及其相互關系如何,這里借鑒有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并結合現(xiàn)實作進一步的具體分析(周誠,2008),詳見表1。
首先,“利己人性”的行為表現(xiàn)有三種類型:一是“利人利己”型行為―通過利人的方式而達到利己的目的,這是最常見、最普遍的類型;但它本身是中性的―既談不上“善”也談不上“惡”。二是“損人利己”型行為―通過損害他人利益而利己,即“惡”性利己。三是“封閉利己”型行為―與他人無關之利己行為,屬于與社會不發(fā)生關聯(lián)的私生活。
其次,“利他人性”的行為表現(xiàn)也有三種類型:其一是“利己利他”型行為―即以利己為出發(fā)點而進行的利他行為,或者稱為“互惠利他”型行為、“表面利他”型行為。此種行為的客觀效果是利他,對他人有利,對于整個社會也有利。它與上面所說的“利人利己”型行為,其實是同一類型,只不過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其二是“舍己利他”型行為―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型行為或稱“純粹利他”型行為。其具體表現(xiàn)是,其利人的行為,會在不同程度上犧牲自己的財力、精力甚至健康、生命,而不圖任何回報或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回報(如匿名慈善捐款,舍己救人而不事張揚,為正義事業(yè)而奉獻財力、精力乃至生命等等)。其三是“親緣利他”型行為,即在家庭成員及親屬之間發(fā)生的利他行為。
由上分析可知,“利己人性”的行為表現(xiàn)與“利他人性”的行為表現(xiàn)具有相通性和共同點,即無論是主觀利他還是客觀利他,都具有“利己利他(人)”(或稱“互利互惠”)的行為傾向,說明這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下,是能夠并存能夠同時兼顧的。
基于利己人性的人性假設就是“經濟人”;基于利他人性的人性假設就是“道德人”;兼具“利己人性”和“利他人性”,“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統(tǒng)一和融合就是“道德經濟人”。準確地說,“道德經濟人”就是基于利己利他本性,奉行互利主義行為準則,在經濟理性和道德理性的支配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行為人。
“道德經濟人”兼顧利己和利他來實現(xiàn)自身目的,是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表現(xiàn)最為普遍的經濟行為人。根據(jù)經濟學“實然”的人性假設,“道德經濟人”可以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人性假設。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道德經濟人”范式的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道德經濟人” 是指經濟領域的個人、企業(yè)等經濟主體。首先,在經濟領域中,“道德經濟人”的逐利性是激勵經濟主體的原動力。其次,“道德經濟人”是個人、企業(yè)等經濟主體。“道德經濟人”不僅包括有逐利行為的個人,還包括企業(yè)等經濟單位,由于它們同樣具備“道德經濟人”逐利這一基本特征,所以也被概括進“道德經濟人”范疇當中。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道德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的最終目的是利己,但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途徑是利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道德經濟人”(包括經濟領域的個人、企業(yè)等經濟主體)具有一般市場經濟中 “經濟人”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自利,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更注重實現(xiàn)自利的途徑即利他來達到目的。首先,“以利己為目的”是人性化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人的自然屬性,同時,又尊重了整個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即通過經濟活動的主體―人在經濟活動中追求自利的行為,來實現(xiàn)提高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經濟目標。其次,“通過利他途徑實現(xiàn)經濟目的”,即個體為他人和整體的公利做出了貢獻,創(chuàng)造了價值,實現(xiàn)了這種意義上的“利他”,同時他人和整體又會給他以回報,實現(xiàn)了個體利己的目的,并且整體再把公利通過國家職能造福所有人,實現(xiàn)所有人的利益,如此循環(huán),推動社會進步。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道德經濟人”具有經濟理性和道德理性兩種行為選擇狀態(tài),即雙重理性。出自于人的利己行為動機,在經濟理性和道德理性兩種行為選擇狀態(tài)下,“道德經濟人”的行為過程始終是利己和利他的統(tǒng)一。
經濟學中的理性主要是指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充分地精明地進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和計算。社會中的經濟行為人在從事經濟活動時,源自于人的利己本性,從利己動機出發(fā),根據(jù)成本―收益分析,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種理性被稱為經濟理性(利己理性)。同時,作為社會中的行為人還要從社會性利他動機出發(fā),對自己經濟行為的正當性進行理性判斷和評價,不能損害他人利益。這里的他人利益泛指除自己利益以外的個別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和人類利益等。這里的理性是指道德理性,也就是基于利他性道德的理性。這里的正當性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合法,亦即經濟行為合乎現(xiàn)實的法律法規(guī)要求,不能違法。另一個是合德,亦即經濟行為合乎現(xiàn)代文明的公共道德規(guī)則(這里的道德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階級道德,而是人類遵守的公共準則,是指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而不能違背它。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道德經濟人”行為的互利主義結果:即經濟主體行為結果的利己性和利他性。經濟主體的行為活動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能夠實現(xiàn)行為結果的互利性。首先,他律指“看不見的手”(市場競爭機制)和“看得見的手”(政府的干預和調節(jié))的共同作用。一方面,行為人的市場經濟活動服從于“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是牟利動機實現(xiàn)的最終手段,競爭則是市場經濟實現(xiàn)的主要途徑。競爭需要各種游戲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體現(xiàn)并維持有序競爭的公正、道德和倫理,體現(xiàn)道義、信念和牟利動機的并存。另一方面,“看得見的手”(政府)也對行為人的市場經濟活動起到約束作用。政府的手段一般分為兩種,或是命令式的,或是非命令式的。前者通過法規(guī)、政策等手段去規(guī)定經濟活動的范圍和形式,這帶有強制性和統(tǒng)一性。后者是政府通過傳播信息或運用它掌握的經濟資源及手段來創(chuàng)造一種經濟環(huán)境,對經濟行為人的活動給予勸告、推動。其次,自律指經濟行為人的利他性道德自律,源自于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人格。
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經濟主體的求利行為就能夠卓有成效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既利己又利他。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個體主體的行為只具有正外部性的效果,能夠避免負外部性。這樣,個體的正外部性經濟行為帶來的經濟利益的增加,必然會引起作為個體利益之和的社會利益的相應增加。也就是說,在實現(xiàn)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其行為結果具有互利性。這也是“道德經濟人”假設中最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核心命題,也可稱為“道德經濟人”的靈魂。
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道德經濟人”范式的可行性
我國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特殊形式,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具有“經濟人”特性。
首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經濟人”存在和發(fā)展的現(xiàn)實基礎。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解決這個矛盾的手段就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敖洕恕毙袨榈闹鹄蕴峁┝思钍袌鼋洕黧w的動力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發(fā)展,有助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這種動力機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普遍性,能夠合理地配置并能夠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趨向合理,從而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其次,“經濟人”思想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相適應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和分配形式實現(xiàn)了多元化,人的需求也呈現(xiàn)多元化和多層次性;人們不僅重視精神需求的滿足, 更重視物質利益需求的滿足;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的趨利動機和趨利行為,與個人對物質利益的需求具有一致性,是合理合法的,有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特征,而且還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第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并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第三,國家通過宏觀調控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fā)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根據(j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這三個特殊性,我們可以分析出在完善的、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所具備的主要特征(張偉超、廖鳴,2007)。
(一)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的利已行為不會排斥利他行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主體,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的利己行為不會排斥利他行為。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等價交換、互惠互利等價值規(guī)律決定了經濟主體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 必須尊重和滿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隱含了利己與利他的雙重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主體是自利與利他的結合體。而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與私有經濟不同,它更多地強調為集體或社會謀利益,強調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不損害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二)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對經濟理性的重視不會排斥道德理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主體,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對經濟理性的重視不會排斥道德理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既存在經濟理性,也存在道德理性,在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沖突時強調道德理性。公有經濟的基點是尋求集體利益最大化或社會利益最大化,在良好的制度下,已經取得相對最大化的集體利益或社會利益,同時要公平地分配到每個人(按勞分配),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主體身上體現(xiàn)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一致性。
(三)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增進社會公共利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主體,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增進社會公共利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共同作用下展開經濟行為,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設計,能夠引導經濟主體更好地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 鼓勵經濟主體有意識地、主動地、卓有成效地增進社會公共利益; 防范經濟主體的自利心膨脹,出現(xiàn)單純追求私利的倫理危機,危害社會公共利益。
另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也決定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據(jù)1996年及相關年份的《世界發(fā)展報告》顯示:新加坡實現(xiàn)了連續(xù)33年的經濟增長(1961-1994年),年均增長率為8.3%;中國香港地區(qū)實現(xiàn)了連續(xù)33年的經濟增長(1961-1994年),年均增長率為8.1%;日本實現(xiàn)了連續(xù)12年的經濟增長(1961-1973年),年均增長率為9.8%;韓國實現(xiàn)了連續(xù)11年的經濟增長(1983-1994年),年均增長率為8.8%。一些學者研究了如此驕人的經濟增長背后的深層文化背景原因,結論是,西方理性精神與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奠定了東亞社會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人文基礎,而且順應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潮流。顯然,經過市場經濟洗禮的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從整體上說,已經是東西文化的結合體了,經過改造和創(chuàng)新后的儒家倫理文化,不僅可與現(xiàn)代市場經濟相適應,而且還能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中獲得新生(鄭愛文、李敏,2006)?!暗赖陆洕恕本褪侨寮椅幕c市場經濟的結合體。儒家文化信奉“道德人”的價值理念,市場經濟一般強調“經濟人”特性,二者的有效融合就是“道德經濟人”。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儒家文化的影響,每一個生長在中國環(huán)境下的經濟主體都有意或無意地深受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影響。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善的、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主體也是“經濟人”,但絕不是“自利經濟人”,而是“道德經濟人”。
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道德經濟人”范式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資料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并存,存在著不同的利益主體。西方經濟學無法解釋中國經濟社會中的一些現(xiàn)象、問題。因此,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本性的認識 ,總結出符合這種人性的人性假設范式―“道德經濟人”,對于創(chuàng)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學,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首先,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經濟人”范式,有助于解決經濟活動的動力問題?!暗赖陆洕恕狈妒匠姓J經濟活動的主體(包括個人和企業(yè))在經濟活動中追逐經濟利益的利己行為的現(xiàn)實必要性和合倫理性,承認了經濟利益原則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基本出發(fā)點,能有效調動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其次,“道德經濟人”范式可以使個人利益、企業(yè)利益與國家、社會整體利益共同增長,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增強人民團結,維護社會公平和穩(wěn)定?!暗赖陆洕恕狈妒讲粌H承認利益主體利己行為的合理性,而且堅決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只顧自己甚至損人利己的行徑,強調在主觀目的上,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且要考慮與自己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其他所有利益主體的利益;在行為上,不能依靠損人而利己,要做到互利互惠,共謀發(fā)展,通過利他而利己;在客觀效果上,要做到“雙贏”、“各有所獲”,使自我利益、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都得到保護和發(fā)展;在實現(xiàn)方式上,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國家、社會整體利益的協(xié)調和結合,不僅要通過“看得見的手” 的國家宏觀調控來實現(xiàn),而且還要通過“看不見的手”的市場調節(jié)來實現(xiàn),使公有制得以鞏固(馬姍伊、王輝,2006)。
再次,“道德經濟人”范式為按勞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提供了統(tǒng)一的理論依據(jù),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和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 有利于勞資關系和社會矛盾的緩和,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經濟主體通過自己的勞動為社會作貢獻,實施利他行為,社會則依據(jù)勞動貢獻向經濟主體分配消費品,實現(xiàn)著對等的雙邊互利關系。同樣,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中,其他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生產要素,為社會生產提供物質技術條件并承擔風險,同時他有權按提供生產要素所作的貢獻參與分配,并獲得風險收入,也實現(xiàn)著這種對等的利己利他雙邊關系。
最后,“道德經濟人”范式反對兩極分化,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xiàn)。“道德經濟人”范式反對損人而利己,就是要反對剝削,反對兩極分化?!暗赖陆洕恕狈妒綀猿旨壤河掷?,讓各方面都獲得利益,獲得發(fā)展,其本意即是要實現(xiàn)共同富裕。在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途徑上,一方面是根據(jù)互利主義原則,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從而承認和鼓勵能更多更好地利他的人先富起來。另一方面,也強調人們不能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得坑蒙拐騙,必須依靠誠實勞動、合法經營,依靠更多更好的利他而致富。在先富帶動后富的方式上,“道德經濟人”范式主張通過榜樣示范、資金技術扶持、資源共同開發(fā)利用等利他或互利方式實現(xiàn)共同富裕(歐陽超,2003)。
參考文獻:
1.程恩富.新“經濟人”論:海派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J].教學與研究,2003(11)
2.周誠.“雙重經濟秉性人”論[J].研究,2008(8)
3.張偉超,廖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新探[J].經濟師,2007(4)
4.鄭愛文,李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人之我見[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6(3)
5.馬姍伊,王輝.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人”范式[J].當代經濟研究,2006(9)
6.歐陽超.試論互利主義[J].天府新論,2003(6)
作者簡介:
[關鍵詞]商品生產;公有制;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國家消亡
[中圖分類號]F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2)52-0060-02
1個人利益差別決定論的邏輯缺陷與實踐危害
自20世紀90年代,以“經濟人假設”為出發(fā)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個人利益差別決定”論,逐漸成為我國經濟學領域里的主流認識。這種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在社會分工日益發(fā)達和勞動仍然是謀生手段的歷史條件下,個人的能力差別導致個人利益要求的差別;進而導致不同生產企業(yè)之間的生產經營能力和利益要求的差別;這種利益差別要求不同生產者之間的產品交換必須是等價交換,即以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作為交換的標準,這種等價交換的唯一方式就是商品買賣。這種觀點在理論上存在著嚴重的邏輯缺陷,在實踐上極其有害。
第一,這種理論忽視了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必然有一部分生產者的個人利益不能得到完全實現(xiàn),甚至完全不能得到實現(xiàn)的事實。在以商品生產為基礎的社會里,商品生產者“誰也不知道,他的那種商品在市場上會出現(xiàn)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誰也不知道,他的個人產品是否真正為人所需要,收回成本,到底是否能賣出去”。一旦生產者的產品部不能賣出去,生產者的個人勞動便不能轉化為絲毫的社會勞動,其個人物質利益要求得不到實現(xiàn)。這就意味著商品買賣只能直接實現(xiàn)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那一部分生產者的個人利益,在競爭中失敗者的個人物質利益將被競爭中的優(yōu)勝者所掠奪。因此,不同勞動能力的個人物質利益要求完全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是:保證每個生產者的產品都是社會所需要的、都能夠賣出去,即整個社會的生產是有組織的。這說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由個人利益差別決定論,實際上是個人利益的弱肉強食論。
第二,這種理論將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有計劃產品經濟理論”,歪曲為以個人勞動時間作為交換和分配標準的“鼓勵懶漢”的理論?!皞€人利益差別決定論”將商品買賣作為實現(xiàn)等價交換的唯一途徑,是因為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闡述的“個人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就是直接以個人勞動時間作為交換和分配的價值標準,這就完全抹殺了因勞動能力不同所導致的個人利益要求的差別。這是對馬克思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理論的嚴重歪曲。恩格斯講得很明確:“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并且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應用于生產,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那時,一件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徑加以確定;日常的經驗就直接顯示出這件產品平均需要多少數(shù)量的社會勞動。” 因此,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理論,是強調每個人的個人勞動,總能包含有一定數(shù)量的社會勞動,而不是以個人勞動時間作為分配的依據(jù)。這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個人利益差別決定理論,是一種嚴重歪曲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
第三,這種理論是現(xiàn)實改革實踐中要求全盤私有化的主要理論基礎。當前關于如何深化和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激烈爭論中,以“經濟人假設”為出發(fā)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個人利益差別決定論,已經成為了私分國有經濟、排除一切行政干預等論調的主要依據(jù)。這在實質上是要求從根本上改變改革的性質和方向。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源于現(xiàn)實社會主義以民族國家作為存在方式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沒有論及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但他們關于商品生產的起源的理論思想,為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必然性提供了現(xiàn)成的理論鑰匙。馬克思在分析商品生產的起源時指出:“商品交換是在共同體的盡頭,在他們與別的共同體或其成員接觸的地方開始的。但是物一旦對外成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們在共同體內部也成為商品?!庇纱丝梢灾苯拥贸鼋Y論:在資本主義“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的歷史條件下,商品經濟不可能在一個或幾個國家的范圍內被消除;率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無論其生產力水平發(fā)達與否,都不可能長期地獨立或被孤立于世界市場之外。
因此,無論社會主義革命在多少國家取得了勝利,只要社會主義制度還是以民族國家的形式存在,首先是國家之間的產品交換只能以商品買賣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進而決定其國內的生產也必須是商品生產。否則,由于無論政府還是生產企業(yè)在不能確切知道他的那種商品在市場上會出現(xiàn)多少,究竟需要多少等的情況下,企圖實現(xiàn)有計劃的社會生產并消除商品生產,必然造成企業(yè)吃國家的“大鍋飯”。我們由此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歷史必然性根源于現(xiàn)實社會主義制度以民族國家作為存在方式,或者說是現(xiàn)實社會主義制度沒有根本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資料分屬于不同國家或所有者的狀況。由此還可以直接得出結論:
第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體制,不要求“全盤私有化”。商品經濟不能在一個或幾個國家里率先被消除,意味著即便是社會主義國家內部所有制結構是單一的公有制,生產企業(yè)也必須以商品生產者的身份存在,這直接表明私有制不是市場經濟的唯一的所有制基礎。我國當前大力發(fā)展民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必要性在于適應生產力水平的不平衡結構,以及對外開放需要等。
第二,完善社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否認政府干預的必要性。一方面,在企業(yè)之間的國際經貿往來,首先是國家之間的經濟來往,適當?shù)男姓深A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另一方面,只有恰當?shù)恼深A才能既保證公有制企業(yè)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又保證其以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為主要生產目的。
現(xiàn)實中存在的國有企業(yè)憑借其行政壟斷地位與民爭利等問題,是行政性干預是否得當?shù)膯栴}。這一問題的實踐要求是不斷完善國家的宏觀調控機制,不是取消政府的行政干預。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消滅商品經濟理論的歷史一致性第一,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完全的有計劃的社會生產的設想,是以社會主義主義革命在全世界的勝利、階級和國家的完全消亡為歷史出發(fā)點或前提的,他們的理論設想不否認現(xiàn)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必要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強調“工人階級不解放全人類,就不能解放自己”,他們從來沒有認為他們關于階級和國家的消亡、消除商品經濟、完全有計劃的社會生產等的設想,能夠在一個或幾個國家的范圍內首先實現(xiàn)。由此,我們贊同這樣的看法: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主義制度特征的預見是科學的邏輯結論,其歷史出發(fā)點是工人階級的解放;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完全有計劃的社會生產的設想,是以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階級和國家的完全消亡為歷史前提的?,F(xiàn)實社會主義是以民族國家作為存在形式的社會主義。正如關于國家和階級消亡的理論,不否認無產階級的歷史必要性,他們關于國家消亡之后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生產形式的理論,根本不否認商品經濟在以民族國家作為存在形式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歷史必要性。
第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闡明的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的對立性質,依然存在于當前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必要性,不否認商品經濟將被完全的計劃經濟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商品經濟必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根本依據(jù)和理論邏輯是: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是商品生產固有的屬性,這種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與單個企業(yè)生產的有組織性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fā)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具體表現(xiàn);要消滅經濟危機,必須消除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以整個社會生產的完全的有組織、有計劃性,代替企業(yè)自己決定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的商品經濟。賦予生產企業(yè)以一定的生產經營自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重要內容之一。這決定了當下我國的商品生產者,誰也不知道他的那種商品在市場上會出現(xiàn)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誰也不知道他的產品是否真正為人所需要等。這正是恩格斯所說的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近些年我國越來越多的生產行業(yè)出現(xiàn)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就是這種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的具體表現(xiàn)。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下,存在著產能過?,F(xiàn)象和進一步引發(fā)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并同樣以經濟危機等形式表現(xiàn)出其對生產資源的浪費,說明馬克思恩格斯所闡明的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的對立性質依然存在。對于這種對立性質,辯證唯物主義者應有認識是:事物之間的對立性質,不否認二者結合的可能性或必要性,只是表明舊事物必將為新事物所代替。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闡明的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的對立性質,不否認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現(xiàn)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也不否認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闡明的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對立性質的存在,更不否認市場經濟將被更高級的計劃經濟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綜上所述,我們的結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社會以國家作為存在形式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的經濟體制,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計劃經濟理論則是國家完全消亡之后的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必然的經濟體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內涵;辨析;再理解
盡管黨和國家在政策層面上一再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不是只講市場經濟,不講社會主義,同時強調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然而,長期以來,理論界的主流觀點與政策主張卻背道而馳。這不僅影響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對經濟改革造成不應有的負面效應。在改革開放已走過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種觀點,糾正錯誤的理解和導向,正本清源,在經濟學原理指導下,恢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理解。
一、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不同理論闡釋
(一)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特有的東西,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個社會的,因而計劃與市場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經濟體中的。這種理論觀點并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而只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持這種觀點的經濟學者所提出的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實際上一方面把我國經濟改革的對象——舊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產品經濟體制等同于計劃經濟。另一方面把市場經濟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認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從而將改革的正確方向即由產品經濟轉到市場經濟,錯誤地改為由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否定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錯誤地將計劃經濟列為否定的對象,實質上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在這種教條主義的影響下,或竭力反對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轉而主張搞私有化,認為市場經濟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要發(fā)展市場經濟必須消滅公有制,實行私有制。該觀點認為,公有制經濟不具有私有制經濟的排他、獨占等性質,其所有者是一個抽象主體,產權是不確的。公有制經濟的實際經營者只享有從經營中獲取利益的權利,而不負有為自身錯誤決策承擔相應責任的義務。因而,公有制經濟的實際經營者極易從個人角度出發(fā)作出各項決策,而不惜損害所在經濟體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經濟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經濟很難與之公平競爭,市場發(fā)揮資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競爭性條件無法滿足,自然也無法達到所謂的整個社會利益的實現(xiàn)。而只有私有制經濟才是市場經濟的天然溫床。私有制經濟的企業(yè)和個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獨享性,一切行為以實現(xiàn)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個人利益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全社會的利益。這也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機制的主要內容。這種觀點的政策主張實質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現(xiàn)就是主張對國有企業(yè)進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場經濟的觀點
新自由市場經濟的觀點是新自由主義思想體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現(xiàn)代再現(xiàn)。自由主義理論的思想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洛克和密爾的政治自由學說與財產所有權理論。二是啟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義學說。三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這是新自由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新自由主義思想和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思想一樣重視市場的作用,認為市場是最佳的可自我調節(jié)的社會結構。因為,一方面,經濟運行是有規(guī)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場情況下,個人能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場調節(jié)在不受外界干預的情況下能最有效率地滿足各方面需求,自動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而政府只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預行為往往會使情況變得更糟。新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認為,計劃經濟是市場經濟不可調和的對立物,因而建議用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主張實行全面的私有化,認為私有財產制度是自由市場制度的基礎。其基本觀點和政策主張是:國民經濟基本上由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國家實行最低程度的干預,取消國家計劃機構,否定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在所有制結構上,取消國家所有制,實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國資本參與私有化改制;在國有企業(yè)改革上,主張改掉公有制,實行私有產權制度,最大限度地縮小國有企業(yè)涉及的領域和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可見,在新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自由市場經濟,就是實行全盤私有化的市場經濟。很明顯,這套改革主張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背道而馳的,應警惕這種觀點的不良影響。
(四)以“現(xiàn)代市場經濟”取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不必考慮所有制問題。市場在國民經濟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國家通過財政和貨幣手段間接參與經濟資源配置和國民經濟運行。由于“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競爭機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內容就應包括:一是進行國有企業(yè)改革,建立獨立自主、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fā)展的市場主體。二是破除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現(xiàn)代市場體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法制體系,為市場主體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huán)境。四是摒棄舊的干預經濟發(fā)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間接的財政和貨幣手段來調節(jié)宏觀經濟的發(fā)展。為此,該觀點認為,在實踐上的首要任務是實行廣泛的私有化,將國有企業(yè)私有化或實行股份制,使國家的作用從微觀經濟運行中逐漸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社會公平+市場效率”的觀點
這種觀點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說就是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的結合,即社會公平+市場效率。該觀點提出摒棄計劃經濟而實行市場經濟是因為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上,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具效率。但市場經濟在運行中存在市場失靈,進而產生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其一便是要素社會分配不公。追求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要求。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后,必須使社會公平與社會效率完善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國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觀點的影響較大,在很長時間內成為社會上一種主流觀點。在這種觀點影響下,學術界出現(xiàn)了如各種“社會主義”的定義,主張將“公有制為主體”從社會主義定義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會主義”、“功能社會主義”、“社會公平等于社會主義”、“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現(xiàn)象。這種觀點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社會公平+市場效率”,顯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與表象。社會公平和市場效率是一種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場經濟國家追求的目標或判斷國家經濟運行水平的標準,但不能成為區(qū)別任何兩個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制度不同的判斷標準。另一方面,淡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即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區(qū)別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標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必須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本質的特征。
縱觀以上五種觀點可發(fā)現(xiàn),在經濟理論史上,長期存在將市場經濟與公有制對立起來的觀點,這已成為一種教條。整個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都表明:自私經濟人是出發(fā)點,市場經濟必須以私有制為基礎。這種教條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現(xiàn)為社會主義國家排斥市場經濟,在改革后期表現(xiàn)為市場經濟必然意味私有化,這成為國有企業(yè)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學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
科學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在辨析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現(xiàn)代市場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關系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進行再理解。
(一)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在我國經濟改革過程中,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相容論一直存在。實際上一些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對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本身就是不正確的。首先,市場經濟的概念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高級階段,與商品經濟沒有本質區(qū)別,只有發(fā)展程度與階段的不同。厲以寧曾說:“從本質上講,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是一樣的?!钡诙?,社會分工決定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fā)育程度。一方面,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產生與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曾指出,“這種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另一方面,社會分工決定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程度和水平。列寧根據(jù)這一原理分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指出,“國內市場的建立(即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的基本過程是社會分工”,“市場和社會勞動專業(yè)化的程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第三,市場經濟是社會分工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與社會制度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市場經濟是在社會分工發(fā)展的推動下,由商品經濟發(fā)展而來的。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封建社會,社會分工簡單、低下,不能形成市場經濟機制。歷史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復雜、全面,人類社會的生產形式才由自然經濟發(fā)展到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所以市場經濟是由社會分工的發(fā)展狀況所決定的一種生產形式,并不是某個社會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計劃經濟是一種和無政府狀態(tài)經濟相對應的生產形式,政府宏觀調控是計劃經濟的一種具體形式。所謂計劃是指國家作為一個社會主體代表的角色,監(jiān)控市場經濟的運行,通過事先的計劃對宏觀市場和微觀主體進行適當干預,維護國民經濟的均衡、平穩(wěn)發(fā)展。以市場為基礎的計劃經濟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場經濟先天的自發(fā)性、滯后性、盲目性缺陷,從而有效保證社會生產與社會需求的平衡,避免生產過剩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最后,無論是單純的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在經濟資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優(yōu)勢與不足。對單純的市場經濟來說,一方面,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市場主體通過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來實現(xiàn)整個社會的利益,在大部分情況下能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市場調節(jié)有其固有的自發(fā)性、盲目性、滯后性等缺陷,無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給以及保證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利益為人民共享,惠及全體人民。對作為生產形式范疇的計劃經濟來說,一方面,它可從全局和總體利益上布局生產力,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經濟運行的劇烈波動。另一方面,計劃調節(jié)容易受到主觀認識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滿足利益創(chuàng)造者對個體利益的追求,需要復雜的組織體系推動,并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因此,將兩者取優(yōu)補短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優(yōu)勢更加明顯、不足相對弱化的新的生產形式,即計劃市場經濟體制,這是生產力與社會分工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種計劃市場經濟,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內在地結合在一起,計劃以市場為基礎,市場以計劃為指導。在計劃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被納入到國家計劃的軌道,按照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fā)展的要求有序運行,可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關系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如果說市場排斥公有制經濟,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不相容,亦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法建立。事實上,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仍能發(fā)揮其高效率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作用。從理論上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沒有公有制,也就沒有我國的社會主義。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為,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這一對基本矛盾,在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社會平均利潤率下降和相對人口過剩兩大規(guī)律,必然導致生產過剩,爆發(fā)經濟危機。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調和的矛盾。隨其發(fā)展,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會被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明確提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建立強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最大的缺陷”。從實踐上看,即使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國有經濟也存在并與市場經濟機制相適應。郎成平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股權結構做的研究表明,歐洲國家持股現(xiàn)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歐洲5232家公司中,奧地利國家持股14.81%,芬蘭國家持股15.12%,意大利國家持股9.98%,挪威國家持股11.81%,瑞士國家持股7.59%。這充分說明國有經濟完全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會成為市場經濟發(fā)揮其資源配置作用的阻礙因素。當然,必須承認我國舊的公有制經濟形式存在嚴重問題,必須改革。但同樣必須承認,我國舊的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有經濟的問題,在于其長期處于我國舊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產品經濟體制管理模式下所遺留下來的管理層面的問題。如,嚴重的傾向,以長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導生產經營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經濟管理與運行機制,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yè)生產經營運行機制,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改革一切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運行方法和體制。而認為要發(fā)展市場經濟必須改掉公有制、實行私有化,則是脫離了中國客觀的歷史和現(xiàn)實,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照抄照搬??傊?,市場經濟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
(三)現(xiàn)代市場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關系
現(xiàn)代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的更高發(fā)展階段,是自由市場經濟適應生產力和社會分工新的發(fā)展,是加入政府干預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其顯著特征是:市場經濟發(fā)展到更高的階段,形成更加完善、復雜的現(xiàn)代市場體系;市場對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發(fā)揮基礎主導作用,國家通過間接的財政和貨幣手段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干預。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要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因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含義中的一個層面,除此之外還有計劃市場經濟和公有制為主體兩個層面的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計劃市場經濟,是計劃與市場的有機結合,是把市場納入到國家計劃的軌道,使之按照國民經濟結構有計劃地運行與發(fā)展,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基本平衡,自覺按價值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組織生產。在計劃市場機制中,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是統(tǒng)一的、有機結合的、互相滲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蓋全部市場范圍,而非相互割裂。計劃市場經濟能克服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實現(xiàn),有利于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運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本身固然沒有什么“姓資”、“姓社”問題,但現(xiàn)實具體的市場經濟是不能離開歷史上某種特定的生產關系而運行的,它必然會與某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結合,形成一種歷史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形式或社會性質來說,它是姓“社”的。從另一個角度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一般性與特殊性這兩重性質。從一般性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發(fā)達的社會分工為根據(jù),是一種計劃化了的現(xiàn)代市場經濟。從特殊性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性質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含義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二是計劃市場經濟。三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它是這三層含義的綜合或統(tǒng)一。前二者屬于生產形式的范疇,后者是特殊生產關系即所有制的范疇。這三個層面結合,組成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實踐意義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對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把目標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實現(xiàn)目標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內涵出發(fā),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途徑。
(一)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市場經濟
第一,建立和完善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載體,即現(xiàn)代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知識產權市場、職業(yè)經理人市場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第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培育市場競爭主體。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基本特征與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學的企業(yè)管理制度;理順產權關系,實現(xiàn)出資者所有權與企業(yè)經營管理權的分離;形成產權約束機制,使企業(yè)真正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學發(fā)展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健全我國宏觀調控決策、監(jiān)督、評估體系;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手段,選擇合適的中間目標,通過財政和貨幣手段間接調控市場,實現(xiàn)國民經濟的均衡運行,促進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要把國家的宏觀調控同科學發(fā)展觀聯(lián)系起來,積極引導我國企業(yè)走上科學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綠色發(fā)展、有限制發(fā)展的軌道。
(二)積極探索實現(xiàn)社會主義計劃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
計劃市場經濟存在多種具體形式。探索實現(xiàn)計劃市場經濟的方式方法,筆者提出一種基于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基礎上的“凈收入分成制”的企業(yè)管理方法。其具體做法是將企業(yè)凈收入在國家、企業(yè)、職工個人三個經濟主體之間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職工不拿固定工資和獎金,而是按事先確定的比率分享凈收入。凈收入分成制不僅是一種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機制,而且也必然對國民經濟整體運行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它能克服總量失衡與結構失衡,促進國民經濟協(xié)調高速增長和社會經濟效益穩(wěn)步提高。另一方面,實行凈收入分成制,國家、企業(yè)和個人之間必然形成榮辱與共的局面,能從微觀上解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滯漲”問題。
[關鍵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力商品分配制度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于現(xiàn)階段我國存在著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兩大經濟成分,要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勞動力市場,就必須要對不同經濟成分下勞動力性質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只有通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性質的確認,才能正確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性質分析
1.非公有制經濟成份中勞動力具有商品屬性和非商品屬性?,F(xiàn)階段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成份包括私營經濟,外商獨資企業(yè),中外合作和合資企業(yè)以及個體經濟。在私營企業(yè)和外商獨資企業(yè)中從事勞動的勞動力從總體和主要方面來看可以稱之為商品。但是必須看到,這里勞動力的商品屬性同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力的商品屬性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是由私營經濟和外商獨資企業(y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勞動者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決定的。首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私營經濟和外商獨資企業(yè),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勞動者們雖然受本國企業(yè)主和外國資本家的剝削,但同時也是為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其次,在私營經濟和外商獨資企業(yè)中勞動的勞動者,并不是一無所有的勞動者。他們對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生產資料仍享有一份所有權。第三,在私營經濟和外商獨資企業(yè)中勞動的勞動者,都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和國家的主人。
根據(jù)上述分析可知,非公有制經濟成份中個體經濟中的勞動力不具有商品屬性,私營經濟和外商獨資企業(yè)中的勞動力從總體上看可以稱作商品,但具有一些非商品因素,而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中的勞動力,則一方面具有非商品屬性,另一方面具有商品屬性。
2.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勞動力也具有雙重屬性。
首先,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仍然具有勞動力的所有權。在社會主義公有制范圍內,私人資本占有、支配勞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被消除,勞動成為基本謀生手段,按勞分配成為主要分配方式,這就構成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普遍存在的,以宏觀社會經濟制度為前提的私有權關系。這種私有權關系與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私有權關系有本質的區(qū)別,但同時又采取了類似的表現(xiàn)形式――承認勞動者的勞動力的差異,默認勞動力仍屬于勞動者個人所有。
其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仍存在著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每個公民都是生產資料的主人。然而真正與生產資料結合則需要一個中介,即一定的生產組織。勞動者需要進入一個生產組織,才能實現(xiàn)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真正結合,否則就意味著失業(y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生產力沒有高度發(fā)達,生產資料數(shù)量上的有限性,必然造成一邊是代表國家占有和使用生產資料的企業(yè),另一邊是擁有勞動力的勞動者等待企業(yè)的選擇。這就需要公有制企業(yè)與個人勞動力發(fā)生聯(lián)系,而勞動力的買賣是實現(xiàn)這種聯(lián)系的惟一現(xiàn)實形式。
二、以勞動力商品屬性為基點,改革現(xiàn)有公有制經濟分配制度,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無論是公有制還是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勞動力都具有商品和非商品的雙重屬性。對于非公有制經濟內部的個人收入分配方式并無太多的爭議。但是我國目前大多數(shù)公有制經濟內部仍然是以勞動力的非商品屬性為出發(fā)點制訂的收入分配制度。顯然,這種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已不能適應現(xiàn)階段勞動力仍然具有商品屬性的要求。如果不改變傳統(tǒng)的分配制度,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無法得以提高,不利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發(fā)展。筆者對公有制經濟為基礎的分配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議:
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力具有商品屬性,工資就只能是勞動力商品的價格,而不能是按勞分配的收入。因為如果勞動力不是商品,貨幣就不能轉化為資本,從而不僅勞動力市場不能培育起來,就連資本市場也無從談起。所以,在勞動力是商品的條件下,工資只能按勞動力價值和按生產要素分配,而不能按勞分配。只有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才能按公有資本和勞動力價值分配,有利于實現(xiàn)勞動者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和體現(xiàn)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有利于實現(xiàn)公平與效率的統(tǒng)一;才能有利于消除兩極分化,實現(xiàn)共同富裕。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危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作用
在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下,不僅使美國遭到了創(chuàng)傷,還為全世界的經濟帶來了災難。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世界各國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是還是沒有阻止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目前已加入WTO,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要重視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警示作用,提高警惕,主義防范風險。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為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深入且全面的了解金融危機、創(chuàng)建應對多元化的國際金融形勢有著深刻的意義。
一、淺析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1.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本質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生產過剩,將危機的基本現(xiàn)象和特征都顯示了出來。這里的生產過程并不是絕對的生產過程,是相對性的生產過剩。馬克思表示:總體來講,其矛盾主要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具有絕對發(fā)展生產力的趨勢,并不重視價值和其中的剩余價值,也不重視資本主義生產中的社會關系;另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保存現(xiàn)有資本價值,并且最大程度的是資本價值得到增值,它的性質就是將現(xiàn)有的資本價值最大限度的達到增值。這種資本主義私人占據(jù)和生產社會化的矛盾,是產生危機最重要的原因,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矛盾的原因。馬克思的最終結論是:不能將資本主義生產當做絕對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是歷史性的物質生產條件在某個時期中做出合適的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思想在不同的層次研究了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馬克思表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是危機的表現(xiàn),也就是社會性生產和私人生產占有的矛盾,這個矛盾會導致經濟危機,在此基礎上爆發(fā)金融危機。馬克思表示,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是不可能在資本主義制度中改善的,它是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
2.經濟危機爆發(fā)的周期性
馬克思在不少著作中都表示經濟危機爆發(fā)具有周期性,在世界貿易初期,從1815年-1847年,每隔五年一個周期;從1847年-1867年,每隔十年一個周期。馬克思還詳細的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周期的階段,包括危機、蕭條、復蘇、回漲。危機作為周期的重要階段,不僅是一個周期的重點,也是一個周期的起點。
馬克思還表示,經濟周期的基礎就是更新固定資產。所以,在整個社會中,危機很有可能成為下個周期的全新物質基礎。這就表示,更新固定資產成為物質基礎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市場經濟蕭條的時候,資本家就會進行全新的投資,將設備進行全面更新,以此促進經濟的復蘇,為經濟回漲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因為技術更新迅速,所以就要縮短固定資產的更新時間,要不然就得不到社會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所以,經濟危機爆發(fā)的周期也具有有效的縮短趨勢。
3.信用制度作用
信用制度不僅加深資本主義的矛盾,還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噶站。經濟危機就是在信用急速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的,信用促進并且強化了危機的進程。信用的發(fā)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債務的延伸和發(fā)展,改變了商品的市場。馬克思認為,雖然偶然的實物借貸比貨幣更早出現(xiàn),但是它并不是產生信用的基礎,貨幣支付矛盾的積累促進了信用的發(fā)展。貨幣危機只能連續(xù)的進行支付或抵制支付,才能夠使其獲得發(fā)展,如果這個機構被擾亂,那么貨幣就會從純粹的計算貨幣變?yōu)閳杂藏泿拧T诖吮尘跋?,貨幣中支付作用中的矛盾就會爆發(fā)。
信用使社會生產過剩進程進一步的發(fā)展,也激發(fā)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信用自身是資本主義生產周期中階段變更的前提,促進危機其不是真正的原因。馬克思表示,信用制度能夠使具有伸縮性的再生產進一步強化,在信用和競爭中,資本積累能夠擴展資本量、增長生產能力和產品、積累勞動貧困者,加大社會收入差距等。信用是商業(yè)過度投機和生產過剩的支撐點,在膨脹中進一步放大了消費能力。當買賣出現(xiàn)問題,不能進行貨幣支付的時候,就會發(fā)生經濟危機。擴展信用,使商品生產和流通創(chuàng)新了傳統(tǒng)的流通手段,從而實現(xiàn)了進一步擴展的正效應,但是也產生了泡沫經濟的負效應。信用中具有潛在性的經濟危機發(fā)生性,這個就是信用生產過剩和商業(yè)投機過度的表現(xiàn)。馬克思表示信用不是經濟危機的產生原因,它促進了經濟危機和資本主義矛盾的發(fā)展,使資本主義爆發(fā)危機的步伐加快了。
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作用
1.改革經濟體制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表示,生產和消費兩者的矛盾是導致經濟危機的前提。由于生產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和人民支付能力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社會生產角度分析,消費需求不是最終的需求,而是社會生產的起點。那么,如果沒有需求,社會中就不會有生產,擴大需求能夠有效降低經濟危機為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負面影響。
這次我國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們并沒有將金融體制交給市場,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增加了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聯(lián)性,中國亦是如此,所以就要改革和完善經濟金融體制,能夠有效避免金融體系起起落落的影響。
2.創(chuàng)新經濟發(fā)展形勢
目前,我國在不斷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經濟體制,在此基礎上也進一步對社會各階層進行了調整,需求不足是阻礙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還要使用有效的措施,提高社會工作人群的收入,使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有效解決人民群眾相關利益的問題,比如住房、醫(yī)療、教育等等,將民生放在首要位置。只要將這些問題都解決,才能夠改變消費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兩者的矛盾,社會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才能夠井然有序。
3.加強宏觀調控
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將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相結合,創(chuàng)建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體制。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通過實踐可以看出,具備條件的市場機制具有有效的基礎性作用,這點應該予以肯定。但是,市場機制也存在一系列的缺點,在西方經濟學中,這種稱為失效。不斷積累這種失效,那么就會產生經濟危機。
首先,降低政府干預機率,如果市場能夠在此領域發(fā)揮自身的作用,那么政府就不要干預;另外,只要是市場不能作用或者失效的領域,政府就應該補位。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政府要深入到達市場不能抵達的領域,進行合適的干預,降低宏觀經濟的沖擊;最后,政府要全面分析國際經濟市場的變化,提高改革經濟的前瞻性和可持續(xù)性,從而擴大國內需求途徑和方式,提高人民的消費能力。
三、結束語
馬克思有著眾多的經濟理論,其危機理論是最受爭議和關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馬克思沒有完整的論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問題,所以只能通過后人對其的著作進行分析、總結,以此進行研究,在此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種結論。不管怎樣,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研究和貢獻是眾所周知的,他具有時代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姚倩.經濟危機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啟示[J].商,2013(13):160-160.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終極性價值;現(xiàn)世性價值
我國目前尚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經濟形態(tài)由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向以理性化、自由競爭和利潤最大化為標志的市場經濟轉變。先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利益格局被逐漸打破,而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完全確立,各種利益關系因而變得錯綜復雜,人們對經濟關系和經濟利益的關注空前地敏感和突出;市場經濟的逐步推進和展開在誘發(fā)新的經濟倫理觀念的同時,也促使我們對市場經濟制度本身作出價值判斷,市場經濟在倫理道德方面的優(yōu)劣成敗成為經濟學界和倫理學界共同的話題。理論和實踐都需要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這一課題作出回答。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堅持現(xiàn)世性價值判斷與終極性價值判斷的統(tǒng)一,應該成為我們始終堅持的原則。
一、現(xiàn)世性價值判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
現(xiàn)世性價值判斷,是指以稀缺資源配置和物質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為核心,以“自然形成”的既定制度的合理性作為標準的判斷方法。市場經濟與這種對資源配置和財富生產分配的關注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它強調效率和效益,強調合理的市場規(guī)則對市場個體的制約,以理性和實用主義為基礎。在人們對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異常關注的現(xiàn)實條件下,離開現(xiàn)世性價值判斷,不顧人們日益增長的提高收入、改善經濟生活的愿望,對公眾提出的任何“清高的”倫理要求,只會成為空中樓閣似的玄談,對于解決形形的經濟倫理問題無能為力。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時,“利”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因素,而是義利關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義利矛盾運動中動力源泉的核心。在這種背景下,可以用社會主義功利主義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的指導原則。
功利主義的萌芽,在人類歷史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并在西方奠基于近代社會前期,最終形成于19世紀。然而,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主導精神是“先義后利”、“重義輕利”的尚義精神,具有反功利的傾向,而這一切是與自然經濟的運作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的。市場經濟推動社會生產力迅速發(fā)展的巨大威力,是通過商品經濟的價值規(guī)律、供求規(guī)律和競爭規(guī)律來發(fā)揮作用的。這三大法則與規(guī)律無不體現(xiàn)著市場經濟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客觀精神——效益精神。效益精神反映了市場經濟求利性本質的根本要求,效益精神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和生命。
功利主義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倫理精神和道德原則,無疑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在利益關系成為一切社會關系的核心時,調整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就成為現(xiàn)代倫理學的主要任務之一;重視人們的行為后果,不僅使道德評價具有比較客觀的標準,而且對于人們的務實精神具有促進意義;強調趨利避害,不僅符合現(xiàn)代社會復雜的生活本質,也符合現(xiàn)代人的基本心理趨向。當然,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精神——社會主義功利主義,與資本主義功利主義既有著因共有市場經濟的一般而產生的共同要求,又有著因所有制的特殊性而產生的特殊要求。這種特殊的倫理精神主要是:其一,它把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其二,它雖然側重以行為后果作為評價道德現(xiàn)象的標準,但也兼顧行為動機的評價意義;其三,既反對重義輕利,也反對重利輕義,而主張義利統(tǒng)一,既求效率,更講公平。
經濟倫理在市場經濟中的現(xiàn)世性價值,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經濟倫理可以規(guī)范個人和企業(yè)的經濟行為。市場經濟社會中,市場運行的主體是有著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yè)和個人。要保證市場經濟秩序健康、有序,離不開完善的法制對企業(yè)和個人的規(guī)范。法制是建立市場經濟的第一種規(guī)范,市場經濟應當是法制經濟。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客觀上要求市場活動的主體以及市場經濟的各種行為,都應當在法律規(guī)定的秩序中進行活動,受法律的規(guī)范和制約。沒有有序化的市場,就不可能有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僅有法律的維持是不夠的,市場經濟還必須有自己的道德基礎。經濟倫理在這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規(guī)范作用。
與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相比,市場經濟是通過交換來實現(xiàn)資源的配置,來實現(xiàn)人們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因此,交易成為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方式。交易打破了傳統(tǒng)封閉的生活,也在根本上改變著人們的道德世界。與傳統(tǒng)的非市場經濟社會生活相適應的道德世界,其核心在于“忠誠”。血緣紐帶、宗法制度以及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嚴格的上下級層次結構都要求某種人身依附的“忠誠”。市場經濟作為對傳統(tǒng)自然經濟的歷史對立,在經濟倫理上所要求的核心在于“信任”,以及由此衍生的平等和自由。所以,它最重要的道德基礎是“責任感”。這種責任感緣于每個人對自己的一切后果負責的道德感。沒有基于道德基礎上的責任感,對于社會,它不能有效地實現(xiàn)職業(yè)職能、創(chuàng)造效益、組織社會結構、穩(wěn)定社會價值;對于個人,它不能進行個人技能的積累,為社會創(chuàng)造服務與作出貢獻。離開了這種責任感,市場經濟的活動基礎——契約倫理和經濟信用就難以為繼,分工合作的價值前提也會喪失殆盡,交易成本費用將會大大上升。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大量經濟信用失常、權錢交易中的“尋租”等違反市場經濟倫理的行為極大地危害著正常的市場秩序,也使得分工合作和規(guī)模經營的效益難以實現(xiàn)。另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倫理要求個人和企業(yè)堅持平等、自由等經濟正義原則,這些經濟正義原則構筑了人類分工合作的秩序。因此,強調經濟倫理對個人和企業(yè)的規(guī)范行為對于建立和維系健全的經濟秩序大有裨益。
第二,經濟倫理可以有效地推動經濟增長。認為,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但同時又承認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耙磺猩a力即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在馬克思看來,“表現(xiàn)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及其“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既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產物”,更是非物質生產即“精神生產領域”。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人文動力即精神生產力可以作為第二種動力,推動經濟的增長。經濟倫理是這種人文動力中一種現(xiàn)實的、強大的力量。西方著名學者馬克斯·韋伯認為,近代以來的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得益于新教倫理的推動,新教倫理構成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內在的人文動力,其中“天職”觀念形成的職業(yè)倫理,“蒙恩”觀念構成的經濟合理主義,“節(jié)欲”觀念構成的積累精神,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三個基本的人文動力,它通過“資本主義精神”的中介,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有效率的制度能夠促進經濟發(fā)展,是構成經濟發(fā)展的內生的變量。由此我們也可以判定,與經濟發(fā)展要求相契合的倫理道德,也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并對經濟發(fā)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F(xiàn)代經濟發(fā)展,首先來自于社會生產率的提高。社會生產率的提高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分工和專業(yè)化;二是個人和組織的積極性。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分工和專業(yè)化已成為普遍的現(xiàn)實,人們的積極性或進行投資、創(chuàng)新、經營和創(chuàng)造的經濟努力,對于經濟增長無疑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人們的經濟努力,尤其是涉及長遠利益的投資與創(chuàng)新,需要社會激勵提供心理與輿論支持。由于人類行為具有尋求合理性依據(jù)的偏好,經濟倫理的激勵就不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至關重要的。合乎市場經濟需求的經濟倫理可以為人們的經濟努力提供合理性辯護,使人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從事各種創(chuàng)造性的經濟活動,它也可以喚起人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調動人們的熱情和信心,推動人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經濟效益。
二、終極性價值判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
終極性價值判斷是指在物質資料生產中,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核心,以制度安排對人存在的意義為標準的判別方法。它認為制度的變遷或替代是必然的,它要求把對于現(xiàn)行經濟制度的價值判斷作為其他價值判斷的基礎,在整體上引導著制度的前進方向。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推行,一些具有根本性價值意義的經濟倫理問題的出現(xiàn),比如經濟發(fā)展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公平與效率、先富與共富的關系等有關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問題,以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身的價值判斷問題等使我們認識到,經濟發(fā)展必須以終極性價值判斷為導向,使其擁有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使其富有人文精神。在這種思考的指導之下,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功利主義的同時,還要弘揚以人為本的精神。
以人為本的精神,就是主張人的價值是最高的價值,要把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其他見物不見人的價值判斷均不符合以人為本精神的要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人為本精神有著雙重的道德價值:
一方面,以人為本精神對于市場經濟逐利性具有矯正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市場經濟的一般本質—·逐利性。這種逐利性,既是推動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巨大動力,又是導致人的異化的重要根源。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雖然將人從對自然的依賴關系和對人的人身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但是又把人推向了對物的依賴中,從而造成了人本主義精神的沉淪。因而,堅持以人為本,有利于引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另一方面,以人為本精神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本質要求不謀而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為人民謀利益,它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把共同富裕作為根本目的和最終目標,因而在本質上以人為本。這種以人為本的精神,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和集中反映,又是抵制和抑制市場經濟反人本主義精神負面效應的有力武器。這種新的經濟倫理精神,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衡量經濟工作、經濟行為的最根本和最高的價值標準。
同樣,認識終極性價值判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的關系,還必須考慮經濟倫理對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意義。
第一,經濟倫理可以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社會進步需要社會發(fā)展模式的轉變。傳統(tǒng)的發(fā)展模式,將社會發(fā)展主要看作是一種經濟現(xiàn)象,把經濟增長視為目的。其戰(zhàn)略目標追求的是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民收入的增加,將經濟效率視為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尺度。實踐證明,這種發(fā)展模式并不令人滿意:不僅造成對有限資源的掠奪性浪費,而且無法使人得到整體幸福。對這種模式弊端的反思,人們逐漸認識到,經濟發(fā)展的中心是“物”(生產效率的提高),社會發(fā)展的中心是“人”(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發(fā)展雖然要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但決不能顧此失彼。于是,社會發(fā)展模式發(fā)生向社會全面發(fā)展為宗旨的轉變。這種模式以“人”為本,是一種面向人類追求真善美統(tǒng)一境界的全新發(fā)展觀,它要求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尋找合理的平衡。
第二,經濟倫理可以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馬克思說:“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這是從哲學高度對人的需要的思考。在他看來,人的需要是人追求自己的對象的一種本質力量。這種“力量”一方面由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產生和發(fā)展;另一方面,人的實踐活動和人們的社會關系本身,又構成需要的主要內容。因此,“需要”體現(xiàn)了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及社會實踐活動主體這兩方面的規(guī)定,所以也就是人的本性。需要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動力,推動著生產的擴大和發(fā)展,推動著社會的運動和前進。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以人為本的要求體現(xiàn)了人類需要的這種全面性和多層次性。
從經濟發(fā)展的趨勢和人類社會的進步來看,市場經濟不是人類最理想的經濟形式,與未來的產品經濟形式相比,它有一定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市場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前提,必然造成人的片面發(fā)展;市場經濟以市場主體的利益差異為前提,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這種局限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具有必然性。然而,它又必然會被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更高形態(tài)——產品經濟形態(tài)所克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產品經濟形態(tài)發(fā)展是一種必然趨勢。以人為本要求即終極性的價值要求體現(xiàn)了這種發(fā)展趨勢。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是現(xiàn)世性價值判斷與終極性價值判斷的統(tǒng)一
現(xiàn)世性價值判斷所要求的社會主義功利主義和終極性價值判斷所要求的以人為本精神不是兩種性質對立的道德要求,而是同一道德體系中的兩個不同層次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