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12:17
序論:在您撰寫解決經濟糾紛主要途徑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對經濟糾紛有個準確的了解是我們分析并解決經濟糾紛的前提和關鍵。何為經濟糾紛?我們知道經濟糾紛,又可稱之為經濟爭議。而具體的定義則是:因經濟義務以及經濟權利的矛盾而引起的經濟法律關系主體間的爭議,其意指為經濟糾紛。所涉及的經濟內容的糾紛和法人、公民或者是在其他組織作為行政管理人與行政機關之間,因行政管理所引發(fā)涉及的經濟內容的糾紛,且主體間是平等的。這也稱之為經濟糾紛。可見,經濟糾紛的糾紛內容是多樣性的,則也就決定了經濟糾紛解決途徑的多樣性。
2.對于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經濟主體為實現(xiàn)各自的經濟目標,必然要進行各種的經濟活動。但又由于彼此都以維護各自獨立的經濟權益為主要準則,又伴隨著經常變幻莫測的客觀情況,因此會發(fā)生無法避免地各不相同的經濟權益爭議,在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下,從而便產生了我們口頭所說的經濟糾紛。一般解決經濟糾紛的途徑包括和解、調解、仲裁以及訴訟的這幾種方法。具體如下:
2.1和解
和解是完全由雙方當事人在意思自治的基礎上簡單、靈活、迅速的解決糾紛。在經濟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如果當事人雙方彼此產生意見分歧時,當事人應當在進行充分協(xié)商以及互相諒解的前提下自愿達成和解。當然,達成和解的前提是在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政策以及公共利益的的基礎上才可通行的。而這個基礎是雙方當事人都能充分協(xié)商和相互理解,并最終使經濟糾紛得以解決。而很多問題是復雜的,這就需要更多其它的方式。
2.2調解
當合同的當事人雙方彼此間發(fā)生了爭議、且不能相互達成和解的情況下,這時候,就需要用到調解途徑。進行調解可向當事人雙方的上級單位、合同仲裁機關或人民法院進行申請,并在當事人雙方自愿的基礎上來達成調解協(xié)議。
2.3仲裁
在當事人雙方未能協(xié)商成功達成和解或者進行調解的情況下,當事人雙方可根據合同所訂立的相關仲裁條款及其他書面形式,即其在糾紛發(fā)生前后雙方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向仲裁機關申請進行仲裁。當前我國仲裁實行的制度是一裁終局。要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的前提是,在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相關條款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文規(guī)定的這一前提下申請執(zhí)行仲裁。
2.4訴訟
如果當事人雙方所訂立的合同中并未訂立相關仲裁條款,且發(fā)生紛爭后也未能達成仲裁協(xié)議時,合同當事人則可將合同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司法途徑予以解決。除以上所述情形外,部分合同還是具有其自愿的這一特點,如解決時可能會引用外國法律、而不是中國相關的合同方面法律的涉外合同糾紛。當事人也可依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法律條款來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所產生的經濟合同糾紛,經人民法院調解無效的,法院可以依法對其作出裁定或判決。在我國,解決其經濟糾紛的途徑以及方式有如下幾種,其最主要有民事訴訟、仲裁、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當經濟糾紛發(fā)生在當事人均為平等民事主體之間時,解決這種經濟糾紛的方法首選的是民事訴訟或者是仲裁的方式來解決。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侵犯時,可采取提起行政訴訟又或者是申請行政復議的方式予以解決。
3.經濟糾紛解決途徑的相關研究
關于經濟糾紛解決途徑的相關研究,即經濟糾紛及其解決機制已成為當前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點研究對象。這一研究是由不同方法所構成的,與學科、理論及實踐并重的綜合性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濟紛爭及其解決途徑的相關研究就已備受各國法學界關注,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特別是在法社會學和司法實踐研究領域。不得不說,國外有關經濟糾紛解決的研究現(xiàn)狀與成果,到現(xiàn)今為止已有大量介紹,此處便不再累贅復述。在國內,近些年來關于經濟糾紛解決途徑方面的研究已較有成果,其發(fā)展相對較快,大量出版物也相繼問世。國家教育部、司法部以及社科基金等也加大了對這一領域科研的投入。由此可見經濟糾紛及其解決機制的研究已引起社會和學界的極大重視,尤其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對多元化經濟糾紛及其解決機制這一制度構建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自覺意識。但是,目前我國所參與的關于經濟糾紛及其解決機制的相關理論研究、制度構建、程序設計、立法以及實踐的主題皆較為集中于法律界,因而,法學界關于經濟糾紛及其解決機制的研究成果也居于首位。
4.對于經濟糾紛解決途徑的完善
人民法院在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時必須運用適用于案件的法律,同時在依照相關法律條文來處理民事案件時,是必須要在我國人民法院組織法、憲法和民事訴訟法中都相當明確規(guī)定的前提下進行的。這些法律原則不但適用于人民法院的判決工作,也同樣適用于人民法院的調解工作。訴訟帶有一定的成本,這里不僅是法院和當事人的開支,也包括訴訟可能帶來的當事人的名譽損失等。因此,找到最有效的解決途徑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通過對以往經濟糾紛解決途徑的了解與分析,本文認為,由于,經濟糾紛內容復雜,在主持和解、調解等活動的時候,應當做到以下幾點:①人民法院在主持相關調解活動時,必須嚴格按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來進行調解。②當事人雙方所達成的協(xié)議內容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在進行調解活動時也必須嚴格遵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調解準則。③對當事人的處分權既不違背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違反國家相關政策的規(guī)定,也不會對國家、集體和其他公民的利益造成損害,是在當事人自愿為前提條件下,人民法院對調解協(xié)議進行適度干預,這就是調解協(xié)議的達成。在司法的實踐過程中,人民法院所審理的民事案件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調解來結案的,這種結案方式已經越來越受到司法工作人員的重視,通過調解來結案在很大程度上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從而提高了司法效率。我國民事訴訟制度歷來對法院的調解都是相當重視的,并且這也是法院對民事糾紛進行審理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解決方式。并且,從審判務實這一角度來看,調解也是法院進行案件審理時運用最多的結案方式。相對于判決,法院在對民事爭議進行處理時,調解則具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通過調解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從而促進當事人雙方的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也有利于將民事權益爭議更及時、更徹底地解決;有利于進行法制宣傳,預防以及減少民事訴訟;有利于社會秩序以及經濟秩序的維護,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fā)展。
5.總結
關鍵詞:經濟法;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機制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12月16日
一、經濟法糾紛
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國家調節(jié)經濟法律糾紛是經濟法糾紛,這些糾紛是政府職能部門運行國家賦予的權力來調節(jié)的。經濟法糾紛主要包括經濟權利、義務之間的爭議,這些糾紛如果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就會擾亂經濟秩序,因此需要經濟法來解決各類經濟糾紛,保證經濟秩序運行。
值得一提的是,要辨析一下經濟糾紛與經濟法糾紛。所謂經濟糾紛,是指利益主體在權利和義務方面的矛盾導致的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糾紛。其范圍涉及平等主體間的糾紛、被管理人的法人、組織及機關單位間的糾紛。而經濟法糾紛指的是發(fā)生在經濟調節(jié)過程中的經濟權利和義務間的爭議。在辨析經濟法糾紛與經濟糾紛的區(qū)別時,一定要明確經濟法糾紛不是由商品交換或是民事糾紛引起的,是糾紛雙方經濟實力、社會地位不對等的情況下產生的糾紛,它與民事糾紛有著本質區(qū)別,當然也與一般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產生的行政糾紛不同。此外,如果經濟法糾紛尚未構成犯罪,是不能以刑事案件來解決的。
二、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必要性
宏觀調控是國家對經濟總體運行做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調控手段,在實際操作中,政府作為國家經濟調節(jié)的主體,在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力干預市場運行、市場資源配置以及再分配中兼顧效率與公平,在避免貧富兩極分化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個國家對資源的管理都是很認真的,因為它具有稀缺性、有限性等特征,有些資源還是非再生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不能以犧牲后代的利益滿足本代人無節(jié)制的欲望。國家經濟調節(jié)的主要目的就是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xiàn)資源有效配置與再分配的公平性,經濟調節(jié)在讓一部分人得益的同時,一定不能損害其他人群的利益,如若有另一群體的利益受到損害,勢必會導致利益主體間的各類紛爭。此外,國家經濟調節(jié)權也不能被濫用,這勢必影響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眾所周知,利益紛爭是導致經濟法糾紛的根源。經濟法糾紛一旦出現(xiàn),一定要及時處理并妥善解決,否則將直接影響經濟法的遵守和實施,也會使“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無法實現(xiàn)資源配置,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優(yōu)化經濟法糾紛解決機制相當必然。
一般來說,解決糾紛的方法有四種:協(xié)商、仲裁、行政和司法,而司法方法糾紛在前三種方法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采取的比較公正而有效的方法。但也必須明確,經濟法糾紛的主體如果是國家經濟調節(jié)的機關或是組織,就不適用仲裁方法來解決經濟法糾紛,這是由于仲裁機構本來就是社會組織,它無權對行使國家經濟調節(jié)權的機關或組織行使仲裁權,因此這類經濟法糾紛解決不適用仲裁。
三、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機制
以干預、管理和調控來實現(xiàn)對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調節(jié)是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它的調整對象是經濟主體間的各類經濟法糾紛。這些糾紛包括合法經濟組織進行經濟活動中發(fā)生的經濟法糾紛、國家在整頓經濟秩序中產生的經濟法糾紛和國家宏觀調控中引發(fā)的各類經濟法糾紛。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糾紛解決機制,首先要對調節(jié)的對象進行深入分析,同時還要分析當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大環(huán)境,兼顧優(yōu)化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機制來尋求能夠有效解決經濟糾紛的有效途徑。
(一)民事訴訟解決經濟法糾紛。提及民事訴訟,實質就是平等主體間的利益糾紛的解決途徑,包括普通民事訴訟和特別民事訴訟。但在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經濟法糾紛主體的地位、能力等方面是不平等的,為了公正起見,就需要對現(xiàn)有的普通民事訴訟解決經濟法糾紛的制度進行優(yōu)化革新。一般來說,可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手段,當然也可以對處于弱勢一方的當事人提供無償?shù)姆稍?。與此同時,還需要簡化訴訟程序來糾正當事人雙方在地位、能力上的不平等。歐美一些國家甚至還從當事人的經濟負擔的角度上采用降低訴訟成本、推行集團訴訟制度、建立小額訴訟制度、實行電子送達、改進公示制度等措施來保證司法解決的公正和效率。
(二)行政訴訟解決經濟法糾紛。行政訴訟是一種高效的糾紛解決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當事人是國家行政機關或是法律法規(guī)授權行使行政權力的組織和個人。它針對的是具體行政行為,其中包括普通行政訴訟和特別行政訴訟。國家調節(jié)經濟的權力是由國家或是法律法規(guī)賦予特定的行政機關來行使經濟調節(jié)權,因此國家經濟調節(jié)的主體間、被調節(jié)主體間以及調節(jié)主體和被調節(jié)主體間的糾紛需要行政訴訟來解決,當然也有一些受影響的第一方與國家經濟調節(jié)主體間也會有經濟法糾紛,這類糾紛也可適用行政訴訟來解決。
總的來說,普通行政訴訟制度可以擴大案件受理面,有助于建立科學有效的集團行政訴訟制度,在行政訴訟的種類、證據收集與舉證責任、撤訴與調節(jié)等諸多方面要做大量的優(yōu)化工作,這樣才能有效地適應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的需要。
主要參考文獻:
[1]孫育瑋.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DR)的借鑒與融合――以紐約和上海為例的相關法文化法社會學思考[J].學習與探索,2009.1.
關鍵詞:經濟法;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機制
一、經濟法糾紛
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國家調節(jié)經濟法律糾紛是經濟法糾紛,這些糾紛是政府職能部門運行國家賦予的權力來調節(jié)的。經濟法糾紛主要包括經濟權利、義務之間的爭議,這些糾紛如果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就會擾亂經濟秩序,因此需要經濟法來解決各類經濟糾紛,保證經濟秩序運行。值得一提的是,要辨析一下經濟糾紛與經濟法糾紛。所謂經濟糾紛,是指利益主體在權利和義務方面的矛盾導致的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糾紛。其范圍涉及平等主體間的糾紛、被管理人的法人、組織及機關單位間的糾紛。而經濟法糾紛指的是發(fā)生在經濟調節(jié)過程中的經濟權利和義務間的爭議。在辨析經濟法糾紛與經濟糾紛的區(qū)別時,一定要明確經濟法糾紛不是由商品交換或是民事糾紛引起的,是糾紛雙方經濟實力、社會地位不對等的情況下產生的糾紛,它與民事糾紛有著本質區(qū)別,當然也與一般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產生的行政糾紛不同。此外,如果經濟法糾紛尚未構成犯罪,是不能以刑事案件來解決的。
二、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必要性
宏觀調控是國家對經濟總體運行做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調控手段,在實際操作中,政府作為國家經濟調節(jié)的主體,在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力干預市場運行、市場資源配置以及再分配中兼顧效率與公平,在避免貧富兩極分化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個國家對資源的管理都是很認真的,因為它具有稀缺性、有限性等特征,有些資源還是非再生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不能以犧牲后代的利益滿足本代人無節(jié)制的欲望。國家經濟調節(jié)的主要目的就是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xiàn)資源有效配置與再分配的公平性,經濟調節(jié)在讓一部分人得益的同時,一定不能損害其他人群的利益,如若有另一群體的利益受到損害,勢必會導致利益主體間的各類紛爭。此外,國家經濟調節(jié)權也不能被濫用,這勢必影響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眾所周知,利益紛爭是導致經濟法糾紛的根源。經濟法糾紛一旦出現(xiàn),一定要及時處理并妥善解決,否則將直接影響經濟法的遵守和實施,也會使“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無法實現(xiàn)資源配置,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優(yōu)化經濟法糾紛解決機制相當必然。一般來說,解決糾紛的方法有四種:協(xié)商、仲裁、行政和司法,而司法方法糾紛在前三種方法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采取的比較公正而有效的方法。但也必須明確,經濟法糾紛的主體如果是國家經濟調節(jié)的機關或是組織,就不適用仲裁方法來解決經濟法糾紛,這是由于仲裁機構本來就是社會組織,它無權對行使國家經濟調節(jié)權的機關或組織行使仲裁權,因此這類經濟法糾紛解決不適用仲裁。
三、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機制
以干預、管理和調控來實現(xiàn)對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調節(jié)是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它的調整對象是經濟主體間的各類經濟法糾紛。這些糾紛包括合法經濟組織進行經濟活動中發(fā)生的經濟法糾紛、國家在整頓經濟秩序中產生的經濟法糾紛和國家宏觀調控中引發(fā)的各類經濟法糾紛。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糾紛解決機制,首先要對調節(jié)的對象進行深入分析,同時還要分析當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大環(huán)境,兼顧優(yōu)化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機制來尋求能夠有效解決經濟糾紛的有效途徑。
(一)民事訴訟解決經濟法糾紛。提及民事訴訟,實質就是平等主體間的利益糾紛的解決途徑,包括普通民事訴訟和特別民事訴訟。但在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經濟法糾紛主體的地位、能力等方面是不平等的,為了公正起見,就需要對現(xiàn)有的普通民事訴訟解決經濟法糾紛的制度進行優(yōu)化革新。一般來說,可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手段,當然也可以對處于弱勢一方的當事人提供無償?shù)姆稍?。與此同時,還需要簡化訴訟程序來糾正當事人雙方在地位、能力上的不平等。歐美一些國家甚至還從當事人的經濟負擔的角度上采用降低訴訟成本、推行集團訴訟制度、建立小額訴訟制度、實行電子送達、改進公示制度等措施來保證司法解決的公正和效率。
(二)行政訴訟解決經濟法糾紛。行政訴訟是一種高效的糾紛解決方法,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當事人是國家行政機關或是法律法規(guī)授權行使行政權力的組織和個人。它針對的是具體行政行為,其中包括普通行政訴訟和特別行政訴訟。國家調節(jié)經濟的權力是由國家或是法律法規(guī)賦予特定的行政機關來行使經濟調節(jié)權,因此國家經濟調節(jié)的主體間、被調節(jié)主體間以及調節(jié)主體和被調節(jié)主體間的糾紛需要行政訴訟來解決,當然也有一些受影響的第一方與國家經濟調節(jié)主體間也會有經濟法糾紛,這類糾紛也可適用行政訴訟來解決。
總的來說,普通行政訴訟制度可以擴大案件受理面,有助于建立科學有效的集團行政訴訟制度,在行政訴訟的種類、證據收集與舉證責任、撤訴與調節(jié)等諸多方面要做大量的優(yōu)化工作,這樣才能有效地適應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的需要。
作者:程明月 單位:江蘇財會職業(yè)學院
參考文獻:
[1]孫育瑋.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DR)的借鑒與融合———以紐約和上海為例的相關法文化法社會學思考[J].學習與探索,2009.1.
關鍵詞:經濟法經濟法糾紛必要性司法解決機制
一、對經濟法糾紛的理解
1.經濟法的概念。經濟法就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的、系統(tǒng)的、全面的、綜合的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我國的現(xiàn)階段,它的主要功能是調整我國社會生產及再生產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xié)調關系。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其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其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我國的經濟法是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部門法,市場主體之間的平等經濟關系可以由民法來調整,而國家行政主體與市場主體之間的社會公務性經濟關系則由行政法來調整。
2.經濟法糾紛的涵義。經濟法糾紛就是在我國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需要國家政府司法部門出面來調節(jié)的經濟法律糾紛,這些糾紛的處理部門即政府的職能部門是由國家賦予其權力的。經濟法糾紛的范圍很廣,它包括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一切與經濟有關的權利和義務等的爭議,這些爭議妥善、有效的解決是我國經濟秩序和諧、穩(wěn)定運行的保證,可以說運用經濟法來解決各種經濟糾紛也是關系到我國長治久安的前提保障。
3.經濟糾紛與經濟法糾紛的區(qū)別。經濟糾紛是由利益主體權利及義務方面所產生的矛盾而導致經濟主體之間的糾紛,它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大,可以是機關單位間的糾紛、平等主體間的糾紛等等。而經濟法糾紛則有所不同,它所指的是在進行經濟調節(jié)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權利及義務間的爭議。也就是說經濟法糾紛不同于經濟糾紛,它不是在進行商品交換等一些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糾紛,也不是一般的民事糾紛所能引起的,而是與糾紛雙方的經濟實力或社會地位等等情況相關,它也不是普通的行政糾紛和民事糾紛,與經濟糾紛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如果它未構成犯罪,是不能用刑事手段來處理的。
二、通過司法解決的必要性
1.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我國一直都在實行著宏觀調控的政策,但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近幾年來經濟發(fā)展迅速,所以在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和再配置過程中,即使應用了宏觀調控,也難免會受到資源的有限性及稀缺性等等條件的限制,而出現(xiàn)分配不合理及不平衡等現(xiàn)象,這樣因為一部分人得益,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的情況,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經濟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利益之爭,再加上國家的調節(jié)主體如果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就會更加加速經濟法糾紛的產生,使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組織、個人利益同時受損,當這種經濟法糾紛出現(xiàn)時,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和諧與穩(wěn)定,影響經濟法的有效實施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2.是解決所有糾紛最有效的途徑。在我國,解決糾紛的方法不外乎四種:仲裁、協(xié)商、行政、司法,而司法則是被認為是解決所有糾紛最有效的辦法和途徑,當經濟法糾紛涉及到國家經濟調節(jié)主體以后,因為仲裁機構只是一種社會組織,它沒有權力對國家的行政機關行使仲裁權,而且有的經濟法糾紛的當事人也不信服仲裁機構,這時就必須要進入司法程序,交予法院進行處理。
3.監(jiān)督和制約國家行政機關。經濟法糾紛與民事糾紛、刑事案件等等不同,它雖然也具有可訴性,可以通過司法的途徑來進行解決,但就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經濟法糾紛大多都終止于行政解決,因為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一般情況下都不愿意訴求于法院,走法律的路子去解決矛盾,而這種經濟法糾紛只有通過司法的途徑去解決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答案,也才能有效的制約和限制有關國家行政機關的行為,從而讓國家權力機構的經濟調節(jié)權得到監(jiān)督,防止一些腐敗現(xiàn)象的產生,促進我國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
三、對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的方案分析
1.把經濟法案件歸類于刑事訴訟案,只要違反經濟法的規(guī)定,達到犯罪的程度,就要按照規(guī)定去追究其刑事責任,不再屬于經濟法訴訟的范疇。
2.如果現(xiàn)行的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能解決經濟法糾紛,就按原法律規(guī)定去執(zhí)行,因為只要能使經濟法糾紛中當事人的權利能得到維護,糾紛最終得到解決,當事人是不去追究用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手段的。
3.如果現(xiàn)行的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等等不能解決經濟法糾紛,就要建立和健全全新的補充制度,不管何種形式立法,其目的都是使經濟法糾紛得到徹底解決。
四、司法解決的機制探討
經濟法糾紛不僅包括合法的經濟組織在進行各類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經濟法糾紛,還包括國家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中所產生的經濟糾紛和進行經濟秩序的整頓時所產生的經濟糾紛等等,如果要建立一種適合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糾紛司法解決機制,首先就要對產生糾紛時需要進行調解的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和分析,再結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現(xiàn)狀、政治形勢以及各地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風俗習慣,去尋求一種合理、合法、有效的解決途徑,并建立和完善經濟法糾紛的司法解決機制。
1.可以用民事訴訟來解決的經濟法糾紛。民事訴訟包括特別民事訴訟和普通民事訴訟,它是平等主體間的利益發(fā)生糾紛時的一種解決辦法。這里的平等主體就對經濟法糾紛有了一定的限制,因為大多數(shù)的經濟法糾紛主體之間在權力、能力、地位等等方面都不存在平等的關系,這時要用普通的民事訴訟就很難解決,所以要對民事訴訟的一些制度進行優(yōu)化、補充、完善和革新。通常情況下可以對弱勢的一方提供一些無償?shù)膸椭热缯f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簡化一些訴訟程序、降低訴訟成本等等,以此來糾正當事雙方的不平等的關系,保證司法解決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2.可以用行政訴訟解決的經濟糾紛。行政訴訟解決糾紛的方法要比民事訴訟的效率高,它主要適用于糾紛當事人為國家行政機關單位或者是一些有法律法規(guī)行使權力的組織或個人,它也包括特別行政訴訟和普通行政訴訟兩種,所針對的行為主要是行政行為,因為國家行政機關是擁有國家法律法規(guī)所賦予的特別權利的,它可以行使國家調節(jié)經濟的權力,因此他們之間的糾紛需要由行政訴訟來解決,除了這些糾紛之外,還會產生一些國家經濟調節(jié)主體與受影響的另一方之間的糾紛,這樣的糾紛也只能由行政訴訟來處理??傊?,通過行政訴訟來解決的經濟法糾紛,它不同于一般的刑事糾紛案件,必須要在行政訴訟的種類、所有證據的搜集及調節(jié)等各個方面做好各種優(yōu)化及調解工作,避免使任何一方產生極端,影響國家的經濟調控,產生經濟秩序的紊亂,要使經濟法糾紛的雙方在和平、和諧、積極、有效的環(huán)境中得到解決。
五、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的經濟法是一個新興的、與其它的法律有著本質區(qū)別的法律部門,它是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商品經濟作用下的必然結果,它是以社會利益為基點,以處理和協(xié)調國家行政權力機關與社會組織或個人之間的關系為目的的一種法律,是一部綜合性、調整性的法律,只有解決和處理好經濟法糾紛,才能使經濟建設更好的服務于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才能促進我國經濟體制的平穩(wěn)發(fā)展,才能進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市場的公平競爭,營造一個團結、穩(wěn)定、健康的社會大環(huán)境,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金明.經濟法訴訟模式的理性構建——評《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機制研究》[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47-49.
[2]張姣.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機制研究[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07:112+111.
[3]程明月.經濟法糾紛司法解決機制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04:192.
[4]趙龍.經濟法司法實施理論問題四論[J].理論界,2007,02:157-158.
一、 勞資、經濟糾紛的特點
(一)因追索勞動報酬、保險福利、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shù)冉洕鏍幾h居主導地位。勞動關系雙方對經濟利益的重視程度高于對其他權利的重視程度,由于勞動者處于勞動關系的弱者地位,個人很難為維護權利與用人單位抗衡,因此多從經濟利益方面找回損失,而用人單位對違約出走的勞動者,也大多以經濟賠償為由提出申訴。
(二)拖欠工資糾紛案件多。絕大多數(shù)勞資、經濟糾紛是由于勞動者的基本勞動經濟權益被侵害,而又長期得不到解決而致。勞動報酬是引發(fā)勞資、經濟糾紛的第一原因,其次是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再次是自動離職或辭職。
(三)集體勞動爭議上升幅度較大。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單位和非公有制企業(yè)。集體爭議呈現(xiàn)突發(fā)性強、人數(shù)增多、處理難度大的特點。
(四)尋求解決的途徑轉變很大。弱勢一方的勞動者往往不自愿通過正當?shù)姆赏緩浇鉀Q糾紛,而是采取集體上訪、封堵政府機關,甚至有集體堵塞道路交通的行為發(fā)生。
(五)涉及利益的人員多,規(guī)模不斷擴大。如20__年1月份來訪中有11批集體訪反映勞資、經濟糾紛問題,人員最多的達22人。
二、勞資、經濟糾紛產生的原因
(一)經濟萎縮,利益矛盾沖突復雜。一些合同無法履行,拖欠工程工資無法兌現(xiàn)。一些企業(yè)停產、倒閉礦產,債權難以實現(xiàn)等產生勞資、經濟糾紛。
(二)管理監(jiān)控環(huán)節(jié)薄弱。如有的企業(yè)用工不規(guī)范,無用工合同,有的工程是層層轉包。
(三)民工自我保護意識較弱。有的民工已半年未付工資,才來申訴,有的沒有工資結算單。
(四)承包商為轉嫁風險損失。有的承包商以未領到工程款為由,拖欠民工工資,把矛盾推向社會、交給政府。
(五)勞動關系雙方法律意識淡薄。有的用人單位忽視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制定一些違反國家勞動法律、法規(guī)、政策的管理制度,并付諸實施;有的用人單位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條款顯失公平,導致勞資、經濟糾紛的發(fā)生。
三、解決勞資、經濟糾紛的對策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企業(yè)經營者和勞動者遵規(guī)守法意識。充分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和宣傳載體廣泛開展勞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勞資雙方依法履行權利義務,促進用人單位自覺規(guī)范用工行為。通過法律意識的增強,使雙方在用工時能自覺簽訂勞動合同,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明確工資報酬數(shù)額或計算方法,避免產生勞資、經濟糾紛。同時,通過正反面案件的宣傳教育,使勞動者認識其采取堵路等極端手段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消除一些勞動者“打官司跑斷腿,不如集體上訪、上路攔車討錢快”的錯誤認識。注意發(fā)揮新聞輿論和人大、政協(xié)的監(jiān)督作用,對違反勞動法、用工嚴重不規(guī)范和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進行曝光和批評。
(二)切實加強管理,創(chuàng)新快速調解機制,依法高效化解糾紛。要求企業(yè)將合同文本送到勞動保障部門鑒證,以便及時檢查和糾正勞動合同中存在的問題,指導企業(yè)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簽訂勞動合同。對勞資、經濟糾紛發(fā)生較多的企業(yè),勞動保障監(jiān)察部門要予以建檔和進行重點監(jiān)控,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這些企業(yè)中檢查企業(yè)執(zhí)行勞動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情況,特別是在簽訂勞動合同、工資標準和支付工資、參加社會保險、工時制度、勞動標準以及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情況,督促企業(yè)糾正違法違規(guī)行為,并予以必要的處罰。同時建立職工欠薪保障制度,由相關部門制定實施辦法,要求企業(yè)每月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向當?shù)貏趧颖U喜块T所屬的就業(yè)服務管理機構繳納欠薪保障金,繳費比例標準應與過去和現(xiàn)在企業(yè)支付職工工資的有關指標掛鉤。如果受保企業(yè)職工出現(xiàn)拖欠工資問題,可用該企業(yè)繳納的欠薪保障金向職工支付拖欠的工資,不足部分可通過變現(xiàn)企業(yè)資產來籌集。暢通訴訟、仲裁、、調解等渠道,創(chuàng)新健全調解機制,堅持完善下訪約訪等聯(lián)系群眾制度,及時掌握矛盾糾紛隱患。
作為一種賦權概念,可訴性并不等同于實有權利。簡而言之,法的可訴性的內涵可以理解為應有權利或權利體系,它也是法律主體應享有的權利。何謂應有權利,就是由法律條文明確規(guī)定的,是通過合法程序確立的法律原則公布的法定權利。應有權利轉變?yōu)楝F(xiàn)實權利是需要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社會條件。我們通??梢詫⒎ǖ目稍V性作為應有權利的前提,它也是法律規(guī)范設計應圍繞的價值體系。法的可訴性從層次上來分析,可分為三層,一是法不可訴,簡而言之就是司法并沒有從行政中真正分離出來,即法律訴權未加規(guī)定;二是法部分可訴和階段可訴,部分可訴和階段可訴的關系是相互包容的關系;最后一個層次是完全可訴。
二、經濟法可訴性
從定義上來理解,經濟法可訴性是經濟法自身擁有可以能夠按照司法程序調解經濟糾紛的屬性,是政府在經濟生活中解決經濟問題的銳器。當然,經濟糾紛的主體也有權通過合法程序申訴,希望司法部門來解決經濟糾紛。從經濟法可訴性的對象上來看,它主要是經濟糾紛。經濟法的可訴性是經濟法具備的能解決在經濟生活中各類糾紛的屬性,是當事人有權訴求于司法機關來解決糾紛的必要性和終局性。經濟糾紛看似簡單,實則復雜,這主要是因為它不易采用協(xié)商或是仲裁的方式解決,在行政執(zhí)法中還要受到其正當性的挑戰(zhàn)。從當前我國經濟糾紛解決的大環(huán)境來看,完成排除行政執(zhí)行來解決經濟糾紛案件是不合時宜的。當然,司法解決具有公正獨立、程序合規(guī)等優(yōu)點而倍受當事人青睞。具體表現(xiàn)為它可強制那些不愿意介入的主體進入訴訟程序,使經濟糾紛順利解決而不受任何因素干擾,也可以利用強制手段使權益恢復到經濟糾紛的原始狀態(tài),同時給予主體合法的強制保障,使得主體敬畏法律而履行義務。
三、實現(xiàn)經濟法可訴性的途徑
在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經濟法也得到了完善和發(fā)展,經濟法可訴性也被立法者認同,并在法律與法規(guī)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這是經濟法可訴性的第一個層次,而第二層次是經濟法可訴性的實現(xiàn)問題。經濟法可訴性的實現(xiàn)主要通過兩個方式執(zhí)行,一是部分可訴,二是階段可訴。對于市場受規(guī)制主體來看,政府及其相關的職能部門的經濟管理行為如果侵害了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經濟主體可以依照行政法規(guī)和經濟法相關條款啟動司法程序,達到保護經濟主體合法權益的目的。從經濟法可訴性實行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只是在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開始試行,并未在全國范圍里實行。原因是在制度還存在不少欠缺,比如查處經濟違法行為的行政執(zhí)法機關在執(zhí)法中依法判斷過多傾向于行政。
(一)行政前置、司法審查
根據我國當前的法律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行政執(zhí)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其優(yōu)勢的發(fā)揮需要行政前置,這樣有利于行政執(zhí)法的主動性和快捷性真實落到實處,達到及時制止和處罰各類經濟違法行為,從而避免更大的經濟損失的發(fā)生。當然行政執(zhí)法也存在訴權濫用的缺陷。我國經濟法規(guī)定,經濟違法的舉報如果行政執(zhí)法機關不受理,或是違反程序原則時,才可以提取經濟訴訟。從經濟法的發(fā)展趨勢來看,法院的權限應擴展,審查的范圍也不能僅局限于行政機關的具體行為。而應拓展到社會公共利益所有主體的行為。
(二)健全經濟法法律責任
無論是法院,還是行政執(zhí)法部門,它們均是作為經濟糾紛調解的主體,其責任主要表現(xiàn)為對各類經濟財產的制裁、經濟行為的制裁、經濟信譽制裁等。對于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造成非法侵害帶來的損害,需要對其進行經濟制裁,主要是直接或是間接的國家賠償。
(三)創(chuàng)設經濟公益訴訟制度
一、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成因
1.由于基層組織的原因。一是基層組織執(zhí)行黨和國家的土地承包政策不嚴格,從而引起糾紛。如有的隨意縮短土地承包期;有的強行收回農民的承包地高價發(fā)包等現(xiàn)象。二是有的基層組織干部以地謀私,在家庭承包過程中自己承包好地,在招標發(fā)包過程中發(fā)包“關系地”、“人情地”。
2.由于承包方原因。一是由于承包方不及時履行或者拒絕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而引起糾紛。二是由于承包期內發(fā)生合同未曾約定或者預料不到的特殊情況,如自然災害等情況。群眾要求變更合同引起的糾紛。三是承包方未經發(fā)包方同意擅自改變承包地用途引起的糾紛。
3.由于承包合同的不規(guī)范。一是有的土地承包采用的是口頭合同形式,權利義務約在口頭上,發(fā)生爭議后空口無憑,各執(zhí)己見,產生糾紛。二是承包合同內容簡單,主要條款不全,權利義務不具體、不明確,一旦發(fā)生爭議,無法解決而產生的糾紛。三是有的因合同違反法律規(guī)定而造成的糾紛。四是合同違背公平原則而引起的糾紛。
二、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對策
1.協(xié)商。即當事人之間發(fā)生土地承包糾紛后,在自愿和相互諒解的基礎上,依照法律規(guī)定,直接進行磋商,達成協(xié)議,自行解決爭議。
2.調解。即當事人之間發(fā)生土地承包糾紛后,可以申請村民委員會、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調解解決,當事人在相互諒解讓步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意見,解決糾紛。采取調解解決糾紛,必須是在當事人自愿基礎上進行,而且這種自愿始終貫穿于調解的全過程中,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對調解提出異議,當事人不愿意調解的,不能達成協(xié)議,調解即為失敗。雖然達成調解協(xié)議,但是當事人任何一方在履行調解協(xié)議過程中反悔的,也可以隨時終止履行,這種情形下調解也為失敗。
通過村民委員會、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調解解決糾紛是目前比較切實可行的途徑。村民自治的村民委員會熟悉本村土地承包情況,又具有權威性,由其主持調解,方便群眾,有利于糾紛的合理、快速調解。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作為基層政權的組織,承擔了本行政區(qū)域的農村土地承包及合同管理工作,由其主持調解,尤其是解決農戶與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糾紛、不屬同一村的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以及本地當事人與非本地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時,更具有其它組織不具有的權威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