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7:28:51
序論:在您撰寫企業(yè)證券投資的目的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證券投資 風險 應對策略
證券投資是指投資者(法人或自然人)購買股票、債券、基金券等有價證券以及這些有價證券的衍生品,以獲取紅利、利息及資本利得的投資行為和投資過程,是間接投資的重要形式。證券投資是對有價證券的風險投資,包含投資和投機兩種不可缺少的行為。證券投資對金融市場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證券投資有助于調節(jié)資金投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引導資源合理流動及實現(xiàn)優(yōu)化配置;證券投資是重要的融資渠道,對金融市場的發(fā)展會起到推動作用;證券投資有利于改善企業(yè)經營管理、增強企業(yè)再生產能力,提高企業(yè)經濟效益和社會知名度,促進企業(yè)行為合理化;證券投資為中央銀行進行金融宏觀調控提供了重要手段,為國民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一、證券市場的現(xiàn)狀分析
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還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主要的特點就是中小投資者偏多、波動大。如何穩(wěn)定市場,學術界和金融界人士都有各自的觀點,其中引進、發(fā)展證券投資基金是不錯的選擇。證券投資基金在捍衛(wèi)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方面有其明顯的特征,證券投資基金以其專業(yè)化管理、長期投資的眼光,成為穩(wěn)定證券市場的中堅力量。市場是在不斷發(fā)展的,我國證券市場同樣也經歷十幾年的歷程。我國的證券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金融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國債市場和企業(yè)債券市場,證券市場體系已經較為完善。同樣完善的證券市場在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在吸引外資、加快國有企業(yè)經營機制的轉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現(xiàn)階段,我國的證券市場與西方發(fā)展已有百多年歷史的證券市場相比還不成熟,也不規(guī)范。我國證券市場的建立,并不是偶然,它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證券市場始終受著政策的影響,無論從企業(yè)上市融資到二級市場的監(jiān)管還是股指的漲跌等,都會受到政策調控的影響。隨著全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也逐步完善,證券市場也在慢慢市場化。中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形勢會怎么樣,有金融學者預料“其基本態(tài)勢必將是以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增強為主線,加快證券市場深化的進程,完善證券市場的功能?!彼?,如何正確對我國證券投資的風險分析和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二、證券投資的風險分析
證券投資風險是影響證券市場的重要因素,也是證券投資者十分關注的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以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來避免其帶來的危害。從風險成因角度來看,證券投資風險主要有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購買力風險、政策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等。從風險的性質和范圍角度來看,證券投資風險分為系統(tǒng)性風險和非系統(tǒng)性風險兩大類。
系統(tǒng)性風險是指由經濟形勢、政治形勢變化等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資收益變化的不確定性,會影響絕大多數(shù)證券價值,靠證券多樣化并不能消除此類風險,因此又稱之為不可分散風險。非系統(tǒng)風險是指由局部事件引起的投資收益變化的不 確定性,對個別證券的狀況產生影響,當投資者持有多種證券時,不同證券受局部事件,如公司經營管理、財務狀況及市場銷售等的變化影響,而產生的價值增加和減少會相互抵消,因此非系統(tǒng)性風險又稱為可分散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政策風險、購買力風險屬于系統(tǒng)性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退市風險、信用風險屬于非系統(tǒng)性風險。
三、證券投資風險的應對策略
1.對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變動和出臺密切關注
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變動和出臺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很大。因為政策風險是系統(tǒng)風險中較為重要的因素。作為證券投資者應當密切關注國家政策、法規(guī),關心時事政治,根據(jù)其變化調整投資策略和投資方向,有效的去規(guī)避政策上的風險,以達到預期投資的目的。
2.對證券發(fā)行企業(yè)進行財務分析并考察
想做到理性的投資必須要先了解清楚證券發(fā)行企業(yè)的具體情況,盲目投資是不可取的。證券投資還要進行信用評級,要對所發(fā)行證券的質量和證券發(fā)行者的信譽做理性的分析?,F(xiàn)在很多投資者都是盲目的投資,很少對企業(yè)進行財務分析并考察,這也是投資失利的原因之一。投資者應參考專業(yè)評級機構對各證券的評級狀,優(yōu)先選擇信用等級較高的證券進行投資。避免投資風險較大的證券需要注意分析證券發(fā)行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等綜合情況。
3.采取組合證券投資
通過組合證券投資可以分散證券投資的非系統(tǒng)風險。馬科維茨指出:“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將風險證券按一定方式進行組合,能實現(xiàn)組合證券風險低于單獨投資其中任何一種證券的風險?!?/p>
4.減少投機性投資
過度的投機行為會給證券市場造成巨大風險,投資者應盡量減少市場投機行為,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式和投資時機,不可盲目跟莊投資,才能保證投資收益,有效規(guī)避證券投資風險。
參考文獻:
[1]唐瑩瑩.證券投資風險[J].企業(yè)導報,2009(11)
[2]張旭磊,張正華.證券投資風險成因分析[J].現(xiàn)代管理科學,2004(3)
[3]傅仙發(fā).組合證券的投資風險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08(8)
[4]林莉,田苗.證券投資與風險[J].會計之友(下旬刊),2008(4)
關鍵詞:證券投資效益;價值;相關性;盈余管理
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fā)展,上市企業(yè)的數(shù)量與質量逐漸提高。上市企業(yè)是證券市場投資的課題,也是主體,同時,也是參與者。上市企業(yè)對證券市場的參與,通常是以獲取短期投資收益。目前,我國上市企業(yè)較多,且質量得到顯著提高。通過對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進行分析,與盈余管理進行研究,可以有效的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上市企業(yè)的經濟效益提高。
1證券投資概況
在我國開始實施新會計準則后,在證券投資過程中,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企業(yè)需要對自身的業(yè)務特點進行分析,結合風險管理要求來綜合考慮證券投資。企業(yè)取得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的時候需要對其進行分類:根據(jù)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金融資產的損益情況;持有至到期的投資;專供出售金融資產;貸款與應收款項。在獲取短期收益為目的的時候,上市企業(yè)證券投資主要集中在公允價值計量類的金融資產投資中,與專供出售金融資產中,在直接出售的時候,獲取的損益會直接計入到投資收益中。這種證券投資收益包括已經實現(xiàn)與未實現(xiàn)的收益。在證券投資中,采用雙重確認收益模式,上市企業(yè)能夠對金融資產出售來選擇證券投資的收益[1]。證券投資收益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獨立性。上市企業(yè)的證券投資與其他經營資產相互獨立,其收益與上市企業(yè)的業(yè)務經營能力無關,卻與證券市場行情有著密切聯(lián)系。其次,波動性。上市企業(yè)的證券投資收益具有不穩(wěn)定性,不持續(xù)性特點。另外,可預見性。活躍的金融市場會促進證券投資力度,通過對上市企業(yè)的證券投資金融資產進行分析,投資者可以對證券投資收益進行評估。這些特征導致證券投資在股價中的反應名次區(qū)別于企業(yè)營業(yè)利潤。在證券投資收益中,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對其收益進行確認,對證券市場的定價特性與有效性進行了解,并能夠深入的了解兩種確認方法的優(yōu)劣情況[2]。證券投資收益的特征使得其在股價中的反應可能會與企業(yè)的營業(yè)利潤有較大差異,而證券投資收益的兩種確認模式,又使得兩部分證券投資收益可能存在不同的盈余管理狀況。對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與盈余管理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國證券市場的有效性與定價特征以及證券投資收益的信息質量(相關性、可靠性與及時性),并可以進一步了解兩種證券投資收益確認模式的優(yōu)劣,為金融危機下爭論較多的公允價值確認損益模式提供理論與實證支持。
2理論分析與假設
根據(jù)會計理論進行分析,可以將盈余分為暫時性盈余與永久性盈余,后者是可持續(xù)的,穩(wěn)定性的;而前者是一次性的,波動性的。永久性盈余在估值中的作用明顯高于暫時性盈余。企業(yè)的營業(yè)利潤通常為永久性盈余,證券投資收益為暫時性盈余。根據(jù)理論進行分析,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會比營業(yè)利潤低,在估值模型中價值乘數(shù)也會明顯低于營業(yè)利潤。在實際資本市場中,盈余反應系數(shù)會跟理論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但是,可以根據(jù)理論分析對其進行合理的預期。與證券投資收益價值乘數(shù)相比,其盈余反應系數(shù)會明顯較大。根據(jù)理論分析研究,可以對其提出相關假設:與營業(yè)利潤盈余反應系數(shù)相比,證券投資收益價值乘數(shù)相對較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能夠促進會計盈余信息相關性的提高,未實現(xiàn)證券投資收益與已實現(xiàn)證券投資收益相比,前者更具有增量價值相關性;證券投資收益信息缺乏及時性,與年報信息區(qū)間內的股價變化關系不大;盈余管理現(xiàn)象存在已實現(xiàn)證券投資收益中,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則沒有。
3研究設計
3.1樣本數(shù)據(jù)來源
本次研究中的證券投資收益包括未實現(xiàn)證券投資收益與出售金融資產的直接收益。兩者數(shù)據(jù)來源不同,前者為上市企業(yè)年報投資收益項目中計算得出的;而后者是年報利潤表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算得出的。
3.2模型設計
根據(jù)上述四個假設進行模型設計,其中前兩個假設需要根據(jù)價格模型進行論證,第三個假設需要報酬率模型論證,最后一個假設采用盈余管理模型論證。
3.2.1價格模型
通過對相關資料進行研究,根據(jù)以往相關專家的觀點與建議進行分析,并結合本次研究實際情況,對價格模型進行設計。凈資產=截距項+資本成本倒數(shù)×每股稅后營業(yè)利潤+1×證券投資收益暫時性盈余+自變量系數(shù)×(每股凈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誤差項。將其對假設1進行論證。在假設2中論證,需要在上訴模型中增加證券投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情況,在解釋變量中,以每股凈資產為標準。并分析價值相關性是否存在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中,從而對模型的解釋力度進行增加。
3.2.2報酬率模型
在對該模型進行設計的時候,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到在一定的時期內,會計盈余對股價變化的影響。并且,在一定的時期內,對會計信息進行探究,以便分析其對股價造成的影響。根據(jù)證券投資收益的可預見性特點進行分析,在證券市場中可能會出現(xiàn)提前反應現(xiàn)象。在該模型中,并沒有與價值模型相同的價值相關性。其模型公式為持有累計月報酬率=截距項+自變量系數(shù)(每股稅后營業(yè)利潤/收盤價)+自變量系數(shù)(每股稅后已實現(xiàn)證券投資收益/收盤價)+自變量系數(shù)(每股稅后未實現(xiàn)證券投資收益/收盤價)-誤差項。
3.2.3盈余管理模型
根據(jù)盈余管理的動機對證券投資收益盈余管理情況進行分析,以便設計盈余管理模型,對其有效契約觀與不對稱信息觀進行分析與研究。其模型公式為:已實現(xiàn)證券投資收益在利潤總比重的百分比=截距項+自變量系數(shù)×再融資變量+自變量系數(shù)×扭虧變量+自變量系數(shù)×營業(yè)利潤增長率+自變量系數(shù)×規(guī)模變量+自變量系數(shù)×金融資產在總資產中的百分比+自變量系數(shù)×行業(yè)變量+誤差項。
4結果分析
4.1描述性統(tǒng)計
分析模型的變量情況,對每個樣本的描述進行計量計算,以便對其進行評估。其中大多數(shù)上市企業(yè)會以增加當年的利潤總額為目的,對其選擇適當?shù)墨@利了結?;驅⒔鹑谫Y產歸納到不影響損益的專供出售金融資產中。
4.2模型結果分析
在我國模型中,增加未實現(xiàn)證券投資收益,對模型進行解釋。在價格與報酬率模型中,證券投資收益會對股票價的及時性進行影響。由于證券投資收益具有可預測性,不具備及時性,對年報信息區(qū)的股價匯報。
5結論
在現(xiàn)代化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大多數(shù)上市企業(yè)越來越重視證券投資收益,其也是企業(yè)的經濟來源之一,在企業(yè)的盈余管理中,需要重視對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進行分析,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充分了解,以便為企業(yè)經濟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利的依據(jù)[3]。根據(jù)結果進行評價,我國證券市場能夠對證券投資收益與營業(yè)利潤進行區(qū)分,并根據(jù)其重要性給予不同的估值。上市企業(yè)根據(jù)出售前的實際選址,對已實現(xiàn)證券進行盈余管理。證券投資收益具有價值相關性,不具備及時性[4]。證券投資主要采用公允價值變動情況對損益方式進行收益,可以顯著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避免盈余管理。在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對我國證券投資進行公允值計量模式,對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能夠造成較大的突破[5]。通過對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進行分析,對其盈余管理進行了解,可以為證券投資收益提供相關內容,促進證券市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孟鵬 單位:廈門大學
參考文獻:
[1]吳戰(zhàn)篪.證券投資的盈余管理研究———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ù)[J].經濟經緯,2013,19(02):193-194.
[2]魏濤,陸正飛,單宏偉.非經常性損益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和作用研究———來自中國上公司的經驗證據(jù)[J].管理世界,2013,17(02):127-128.
[3]吳戰(zhàn)篪,羅紹德,王偉,等.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與盈余管理研究[J].會計研究,2013,19(09):121-122.
[摘要]當前,對證券投資基金課稅存在問題的癥結在于其法律性質和地位,從證券投資基金財產的獨立性、基金外部管理者的運行架構以及運行效果可以看出,證券投資基金具有組織體的特性,并具有獨立的稅法主體資格。在明確這些問題后,可以分別從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投資者三個不同的納稅主體來重新構建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稅制。
[關鍵詞]證券投資基金;稅法主體資格;有效課稅模式
一、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之爭:實定法上的迷失
證券投資基金在我國的發(fā)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海外組建的“中國投資基金”。隨著證券投資基金的發(fā)展,我國在1997年頒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規(guī)定》,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相關法律問題做出了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先后制定了《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8]55號)、《關于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字[2002]128號),由此確立了證券投資基金的基本稅收規(guī)則,對證券投資基金在發(fā)行、運營及收益分配過程中所涉及的稅種及納稅義務人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然而,由于1997年所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規(guī)定》認為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并不認為證券投資基金是獨立的法律主體,因此,在構建證券投資基金稅制時,基金本身能否作為獨立的納稅主體而獨立承擔納稅義務,上述兩個規(guī)章用語含糊,甚至存在諸多的矛盾。這種狀況到2003年《證券投資基金法》頒布后仍未得到解決。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管理人、投資人之間的稅法地位不清,造成了納稅義務分擔上的錯位,這成為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稅制存在諸多弊端的根源。
(一)質疑一:基金管理人作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人
在《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和《關于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中規(guī)定,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暫免征收營業(yè)稅。盡管這一規(guī)定為免稅規(guī)定,但其言外之意則是基金管理人仍為稅法上所明確的營業(yè)稅的納稅人,只不過這一納稅義務在法律所規(guī)定的期限內暫時免除。照此規(guī)定,在基金成立之后,基金管理人如果運用基金買賣了股票,則基金管理人應當因此所取得的差價收入,成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人。在這里,證券投資基金僅是基金管理人買賣股票、債券時所運用的“資產”,是作為“物”而存在的,不能成為稅法的主體,自然不承擔納稅義務。而在國家稅務總局2002年頒布的《金融保險業(yè)營業(yè)稅申報管理辦法》第2條規(guī)定,金融保險業(yè)營業(yè)稅的納稅人包括證券基金管理公司、證券投資基金。根據(jù)該規(guī)定,則證券投資基金是作為金融保險業(yè)的營業(yè)稅的納稅人而存在的,基金本身即作為納稅主體,證券投資基金如果買賣股票、債券,則仍應繳納營業(yè)稅,證券投資基金是“稅法上的人”,而非“物”。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yè)稅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負有營業(yè)稅納稅義務的單位為發(fā)生營業(yè)稅的應稅行為并向對方收取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的單位和個人,包括獨立核算的單位和不獨立核算的單位。于是,問題的關鍵便在于,基金管理公司運用基金財產實施買賣股票、債券的行為,其法律后果是應該歸屬于基金管理人還是證券投資基金?基金是物還是作為獨立的主體存在,法律性質的不同判斷造成了對收益歸屬上認識的不同,由此也造成了對納稅義務人的規(guī)定上的矛盾與沖突,勢必造成稅收征管上的困難。
(二)質疑二:證券投資基金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
在1998年所頒布的《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中明確規(guī)定,對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獲得的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以及企業(yè)債券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和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在向基金派發(fā)股息、紅利、利息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基金向個人投資者分配股息、紅利、利息時,不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這一規(guī)定,在2002年針對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頒布的規(guī)章中,則變?yōu)椤皩鹑〉玫墓善钡墓上?、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儲蓄存款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和銀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對投資者(包括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和企業(yè)所得稅”。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對于封閉性證券投資基金,20%的個人所得稅是針對投資者進行扣繳的,而對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同樣的20%的個人所得稅,其納稅主體卻變成了“基金”本身。根據(jù)個人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個人所得稅針對“個人”征收,亦即“自然存在的生物有機體”,而“基金”顯然是非獨立存在的“自然人”,對基金征收個人所得稅顯然是存在納稅主體上的誤解的。在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中,盡管法律明定該個人所得稅針對投資者進行扣繳,然而,這些由上市公司、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和銀行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后,分配到證券投資基金中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儲蓄存款利息收入”,仍應抵扣基金在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如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費用)、購買股票、債券等所發(fā)生的虧損后才能分配給投資者。因此,這20%的個人所得稅的稅基顯然并非投資者分配到的基金收益的總額,而僅是基金所取得的收入總和。再加上投資者顯然并非都是個人,不加區(qū)別地對其扣繳個人所得稅,顯然也是違反稅法的規(guī)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對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者所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實質上也是針對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本身而征收的,同樣也會產生納稅主體上的混淆。
(三)質疑三:證券投資基金是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主體
1998年所頒布的《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規(guī)定,對基金從證券市場中取得的收入,包括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暫不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即證券投資基金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只是其納稅義務被暫時免除。而在2002年的《關于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中,基金買賣股票所取得的差價收入,其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主體卻是“基金管理人”,基金不過是其買賣股票、債券時所運用的資產,是“物”而非“人”。根據(jù)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yè)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顯然,如果基金僅作為“財產”存在,是無法成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主體的。但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與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差別僅在于封閉式基金的發(fā)行總額事先確定,在封閉期間內基金單位總數(shù)不變,投資人不能自由申購或贖回基金;而開放式基金的發(fā)行總額不固定,基金單位總數(shù)可以隨時增減,投資者可以按基金的報價在規(guī)定的營業(yè)場所申購或贖回基金單位,兩者之間并不存在“主體”與“物”之間的巨大差別。因此,兩份通知在認定證券投資基金的企業(yè)所得稅納稅主體資格方面是存在矛盾的。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成為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下的股票、債券的轉讓所得的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yè),“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減除各種可扣除的項目后,為應納稅所得額,即只有在某一所得能夠實質歸屬于該企業(yè)的情況下,該企業(yè)才會因此成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但問題在于,根據(jù)200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第6條的規(guī)定,基金財產獨立于基金管理人的固有財產,基金管理人不得將基金財產歸人其固有財產,似乎認為基金管理人并不對基金財產享有所有權,進而對運用基金財產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也不得享有所有權。因此,由基金管理人對該差價收入承擔納稅義務,同樣也是值得商榷的。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由于《證券投資基金法》對證券投資基金的法律性質、基金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法律關系并未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證券投資基金是獨立的商事組織還是財產的集合,基金管理人是證券投資基金的管理機構、投資者的受托人還是證券投資基金的所有者等問題的存在,造成了對基金投資收益的所有權歸屬認定上的困難,在此情況下,對該收益應負納稅義務者也必然變得含糊不清。因此,要解決證券投資基金運行過程中,各稅種納稅義務歸屬錯位的問題,首先應當探析證券投資基金本身的法律性質。
二、證券投資基金在稅法中的地位解析
(一)證券投資基金法律地位的重新叩問
對上述問題,首先必須解決的是投資基金的法律地位問題,即投資基金在此法律關系中究竟是法律主體還是法律客體。這一問題在學界一直存有爭議,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中對證券投資基金的性質采取了回避的態(tài)度,導致了證券投資基金法律主體地位的模糊不清,也導致了證券投資基金運行過程中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非明確化,難以明確界定證券投資基金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偟恼f來,目前對證券投資基金法律地位的認識可分為以下幾種:(1)投資方式論認為投資基金是集合投資方式,我國1997年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第2條即規(guī)定,證券投資基金是指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2)資本集合體論認為,所謂投資基金是指由多數(shù)投資者繳納的出資所組成的、由投資者委托他人投資于約定的項目、投資收益按投資者的出資份額共享、投資風險由投資者共擔的資本集合體。(3)投資組織形式論則認為,投資基金是指通過發(fā)行基金份額募集資金形成獨立的基金財產,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以資產組合方式進行證券投資,基金份額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額享有收益和承擔風險的投資組織。
從目前各國對證券投資基金的規(guī)定來看,根據(jù)組織形態(tài)的不同,投資基金可以分為公司型基金和契約型或信托型基金兩種。公司型基金是具有共同投資目標的投資者依據(jù)公司法組成的以盈利為目的的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投資公司。公司型基金就表現(xiàn)為投資公司,是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具有獨立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當然的法律主體。問題的關鍵在于契約型或信托型基金是否能夠成為法律主體。
1.從基金財產的獨立性看證券投資基金的主體性。信托型基金的當事人的一系列權利義務關系都是圍繞基金資產展開的,可以說基金資產是信托型基金的核心,信托型基金就表現(xiàn)為基金資產。根據(jù)《證券投資基金法》第6~8條的規(guī)定,基金財產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固有財產?;鸸芾砣恕⒒鹜泄苋瞬坏脤⒒鹭敭a歸入其固有財產。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因基金財產的管理、運用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財產和收益,歸入基金財產。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銷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等原因進行清算的,基金財產不屬于其清算財產?;鹭敭a的債權,不得與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固有財產的債務相抵消;不同基金財產的債權債務,不得相互抵消。非因基金財產本身承擔的債務,不得對基金財產強制執(zhí)行?;鹪O立之后,投資人也只能通過請求贖回或轉讓處分其持有的基金單位,不能直接處分基金財產。由此可見,基金資產是受基金目的拘束,并為基金目的而獨立存在的。即基金資產具有與各基金當事人相互獨立的地位,并非任何基金當事人的財產,而是“具有潛在主體性的財產的集合”。
2.從基金架構看證券投資基金的獨立性。在信托型基金中,投資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采用信托的原理來組織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但這種信托型基金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信托已有很大的差異,其組織化的趨勢十分明顯?!皬膫鹘y(tǒng)的信托法理來看,委托人轉移財產的所有權于受托人是信托成立與生效的要件。如果信托型基金所成立的是信托關系,則基金財產的所有權應該轉移到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那么,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應當對基金財產行使共同所有權。這便意味著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在進行管理和保管基金資產的時候,應當取得一致的同意,才能對基金資產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但實際上,基金托管人只是負責資金資產的保管、清算和會計核算,不能參與基金的運作,只是按照約定執(zhí)行基金管理公司的指令,基金托管人僅在基金成立后負有基金財產的保管和對基金管理人的監(jiān)督職責?;鸸芾砣撕突鹜泄苋耸遣淮嬖趯鹭敭a的共同共有的所有權的。投資者購買基金單位之后,所投入的資產的所有權與投資者相分離,卻并未如一般信托轉移給受托人,而是形成了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集合資產,其目的在于通過這一資產的集合,能夠由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提供管理服務,從而進行投資獲利。因此,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顯然并非基金財產的所有人,相反,由投資人提供資本、基金管理人和受托人提供管理服務才最終形成證券投資基金。而組織是“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標,將其行為彼此協(xié)調與聯(lián)合起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證券投資基金已構成“財產和人(自然人)的有機集合體”,具有組織體的特征。
3.從基金運行的法律效果歸屬看證券投資基金的主體性。在基金設立之后,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資產的管理與運營,基金托管人負責保管基金資產,并對基金管理人進行監(jiān)督?;鸸芾砣送顿Y于股票、債券、期貨、期權等金融資產,所產生的費用、稅收和債務以基金資產進行支付,所投資購買的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歸入基金,所取得的財產和收益,也歸入基金財產中,再由基金管理人向基金份額持有人分配收益,并不歸基金管理人所有,也不直接歸投資者所有。因此,基金管理人投資基金資產的法律后果由基金承擔,基金管理人并不直接分享基金財產投資所取得的收益,而僅能依據(jù)基金契約或托管協(xié)議從基金資產中領取管理基金資產的報酬。不僅如此,如果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違反法定義務,造成基金資產的損失,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也有權以基金的名義向對方追償,所取得的賠償也同樣歸入基金資產。由此可見,盡管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實際上運營、管理、保管基金資產,但其法律后果并不由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承擔,而是由作為“基金財產和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集合體”的證券投資基金來最終承擔。
因此,在投資基金設立后,投資者認購基金單位所交納的金額匯合在一起形成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和受托人的資產集合,與作為外部管理者的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共同形成了“人與財產”的集合體,具有團體的性格,能夠成為法律主體而存在。從證券市場上看,證券投資基金一旦成立,即成為證券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不僅參與股票、債券的買賣,甚至通過入主上市公司,直接介入企業(yè)經營管理和內部治理,充當上市公司的積極股東。就其“機構投資者”的身份而言,證券投資基金并不僅僅作為財產存在,而實際上具有一定的主體性。
(二)證券投資基金的稅法地位解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證券投資基金并非僅以作為客體的物而存在,而是具有了團體的特性,能夠作為法律主體而存在,那么,證券投資基金是否能夠作為稅法上的主體呢?
1.納稅主體資格的基本判定。一般說來,在私法上享有完全權利能力的主體,在稅法上也享有完全權利能力,具有納稅主體資格,如自然人和法人。但在相關證券投資基金法規(guī)肯認證券投資基金的法人資格之前,其并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事主體。這是否意味著證券投資基金不能成為稅法主體,則不無疑問。稅法與私法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其權利能力的設定也必然與私法上的權利能力有所差別。民法所關注的是在自由市場經濟下各個經濟主體的平等地位、意志的自由表達以及市場的自由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因此,對私法主體的權利能力的設定更多的是從主體的行為及承擔責任的可能性予以考量的。而稅法所關注的是市場經濟下主體承擔稅收負擔的可能性,其權利能力的設定更多的是從主體取得收益的可能性以及稅收負擔能力予以考量的。在稅法上,應當以具有經濟上的負擔能力(例如所得稅)或在技術上可把握的經濟上的負擔能力的對象(例如營業(yè)稅)作為稅收權利能力的享有者。因此,在私法上不享有權利能力或享有部分權利能力的主體,在稅法上出于把握經濟負擔能力之技術的需要,則有可能賦予其完全權利能力或部分權利能力,如非法人團體、個人獨資企業(yè)、合伙企業(yè)。但對于那些在私法上不具備權利能力或僅具備部分權利能力的主體,其稅收權利能力的取得則要根據(jù)稅法的具體規(guī)定而定。由于稅法是根據(jù)負擔能力來分配納稅義務的,因此,一般來講,只要具備稅收負擔能力的主體,無論其在私法上的地位如何,都可以取得稅收權利能力。
那么,作為具有團體性的證券投資基金,并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是否能夠享有獨立的納稅主體資格,則必須探求其是否具備稅法上所要求的“稅收負擔能力”。租稅法所重視者,應為足以表征納稅能力之實質的經濟事實。只有在動態(tài)的財產變動中實現(xiàn)經濟的流轉,始有可能基于由此發(fā)生的增值來重新評價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只有某一主體從事市場經濟活動并取得經濟收益,才能表明該主體具有經濟能力而足以分攤國家的稅收,也才能現(xiàn)實地承擔納稅義務。另一方面,由于稅收是私人財產向國家的無償轉移,只有經濟收益的實際歸屬主體才能就該收益承擔納稅義務。就證券投資基金而言,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財產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的買賣,進而能夠取得金融資產的買賣差價,進而取得投資收益。此投資收益歸入基金財產中,為基金的增值,基金財產增加的數(shù)額便直接反映了基金分攤納稅義務的能力。因此,證券投資基金以其名義進行投資行為并能夠取得收益,表明其具備一定的稅收負擔能力,能夠成為稅法上的納稅主體。相反,由于基金財產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基金從事市場交易活動所產生的任何收益均不帶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財產的增加,其稅收負擔能力不會因此有所變動,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無需就基金所從事的交易行為及其經濟后果承擔納稅義務。
2.證券投資基金成為納稅主體的法律可能性。根據(jù)稅收法定原則,某單位和個人要成為納稅主體,在形式上必須有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只有在稅法上明確規(guī)定某一主體為該稅種的納稅人,該主體才具有相應的納稅主體資格。納稅主體應當是稅收法律或稅收行政法規(guī)所明確規(guī)定的主體,稅法未明確規(guī)定的主體不能成為納稅主體。例如,盡管個人獨資企業(yè)和合伙企業(yè)同樣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yè),但《企業(yè)所得稅法》規(guī)定,個人獨資企業(yè)和合伙企業(yè)不適用《企業(yè)所得稅法》,則個人獨資企業(yè)和合伙企業(yè)不具備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主體資格。因此,證券投資基金是否能夠成為稅法主體之一,還必須明確其在當前的稅制下是否具有成為納稅主體的法律可能性。
從證券投資基金的設立運營過程來看,所從事的經濟活動主要包括買賣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行使由此取得的股權和債權。因此,其可能涉及的稅種主要包括營業(yè)稅、所得稅和印花稅。我們不妨考察在我國當前的稅制下,證券投資基金是否可能成為上述稅種的納稅主體。
(1)營業(yè)稅。根據(jù)《營業(yè)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11條的規(guī)定,負有營業(yè)稅納稅義務的單位為發(fā)生應稅行為并向對方收取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的單位,包括獨立核算的單位和不獨立核算的單位。因此,只要符合以下條件,便可以成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主體,具備獨立的納稅主體資格:第一,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其中應稅勞務是指屬于交通運輸業(yè)、建筑業(yè)、金融保險業(yè)、郵電通信業(yè)、文化體育業(yè)、娛樂業(yè)、服務業(yè)稅目征收范圍的勞務。第二,該交易行為必須是有償?shù)模匆詮膭趧战邮芊交蚴茏尫?購買方)取得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為條件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轉讓不動產所有權的行為。營業(yè)稅是以應稅商品或應稅勞務的營業(yè)額作為計稅依據(jù)的一種商品稅,因此,只要該主體所取得的“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足以表彰其經濟能力和稅收負擔能力,即能夠成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主體,進行獨立納稅,而不論該主體是否具備法人資格,是否在銀行單獨開設結算賬戶、是否建立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表、是否獨立計算盈虧。因此,證券投資基金盡管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仍可以成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主體。進行獨立納稅。(2)所得稅。證券投資基金存續(xù)期間產生的所得在形式上屬于受托人,但這些所得并不能歸人受托人的固有財產,受托人最終必須將信托的收益分配給受益人,受益人才是財產收益的最終所有人。但在收益分配給基金持有人之前,證券投資基金所得應當被歸入基金財產本身,由基金財產承擔納稅義務。因為證券投資基金非自然存在的生物有機體,從而也就排除了其作為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的可能性。于是,關鍵的問題在于證券投資基金是否能夠作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第l條的規(guī)定,企業(yè)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企業(yè)是指依法成立并具備一定的組織形式,以營利為目的獨立從事商業(yè)生產經營活動和商業(yè)服務的經濟組織。作為企業(yè)所得稅納稅人的企業(yè)應當同時具備獨立性和營利性這兩個基本的經濟特征。營利性強調的是企業(yè)必須是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而獨立性則強調,企業(yè)擁有自己的財產、獨立承擔財產責任,企業(yè)與其投資者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財產相互獨立。具備經濟性和獨立性的企業(yè)和其他組織,無論其資金來源、組織形式、法律屬性如何,都可以成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
證券投資基金是具有人和物相結合的組織體,已如前所述。根據(jù)《證券投資基金法》第58條的規(guī)定,基金財產以資產組合方式投資于上市交易的股票、債券和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規(guī)定的其他證券品種。通過證券投資,基金能夠獲得相應的證券轉讓收益或權益性投資收益,具有營利性。其第6條規(guī)定?;鹭敭a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固有財產。因此,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證券投資基金同樣具備作為企業(yè)所得稅納稅主體的資格。
確立證券投資基金納稅主體資格的最大隱憂在于此種課稅模式必然形成對證券投資基金和投資者的經濟性雙重征稅。但對企業(yè)投資者而言,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第26條第2款的規(guī)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yè)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因此,可以將持有基金的企業(yè)從證券投資基金分配的權益性投資收益“視為權益性投資收益”,從而適用第26條的規(guī)定,基金投資收益僅在證券投資基金層面上課稅,不會產生雙重征稅的問題。同樣,為避免對持有基金的個人投資者的經濟性雙重征稅,對其來自基金分配的收益也可以給予免稅,則可以避免由于確立證券投資企業(yè)的所得稅納稅主體資格而產生的雙重征稅問題。因此,雙重征稅問題能夠通過技術性的規(guī)范設計加以避免,是稅收政策選擇的問題而非證券投資基金能否具有納稅主體資格的決定性因素。
(3)證券交易印花稅。根據(jù)《印花稅暫行條例》的規(guī)定,印花稅的納稅人為在我國境內書立、領受應稅憑證的單位和個人,具體包括各類企業(yè)、事業(yè)、機關、團體、部隊、外商投資企業(yè)、外國企業(yè)和其他經濟組織及其在華機構等單位和個人。因此,只要能夠作為合同訂立的一方當事人,即應成為印花稅的納稅人。證券投資基金由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資產買賣股票、債券等基金資產所訂立的合同,也是買賣股票、債券這一所有權轉移合同的法律效果的最終承擔者,是有價證券買賣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也可以成為證券交易印花稅的納稅人。
無論由基金管理人還是由投資者作為證券投資基金運營收益的納稅人,都是有違稅法基本理論的。既然證券投資基金具有團體性,能夠從事經濟活動并有取得收入的可能,具備稅收權利能力。而證券投資基金作為經濟實體,根據(jù)我國當前稅法的規(guī)定,也具備成為相關稅種的納稅人的法律可能性,因此,其納稅主體資格應當?shù)玫酱_認。
三、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在稅法中的確立
(一)各國對證券投資基金課稅的基本模式
從當前各國對證券投資基金課稅的方式來看,可以分為以下5種模式:
1.在稅收上無視證券投資基金的存在,僅直接對投資者個人進行征稅。如在日本,投資基金不被視為法人,不必繳納所得稅;在比利時、韓國、巴西等國家,投資基金不是納稅人,也不需納稅;在德國、印度、芬蘭和我國香港地區(qū),則豁免信托基金所獲利息及資本利得等繳納相關稅項。
2.承認證券投資基金為納稅實體,但如果滿足一定的條件,就給予免稅待遇。在盧森堡,如其投資者或收益為某種級別,則可以免稅。在美國,無論是契約型還是公司型共同基金,均被視為納稅主體,應當繳納公司所得稅,如投資基金可保留已實現(xiàn)的長期資本收益,并就此納稅。但根據(jù)美國1942年稅法規(guī)定,投資公司的股息、利息和任何資本增值在一定條件下是免稅的。條件是:第一,投資公司必須是經證券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合格公司;投資公司為“受控”公司。
3.對證券投資基金適用正常的稅率,但允許其在分配收益時扣除,因而其實際稅負近乎為零。如在英國、加拿大、挪威,投資基金需全額納稅,但對已分配給投資者的收益部分,可從稅基中予以扣除。最終,投資基金雖然負有納稅義務,但交稅很少,甚至不需交稅。
4.對證券投資基金適用較低的稅率。在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等國,如投資基金能滿足一定條件,則可適用低稅率,甚至零稅率。如在意大利,投資基金按資產值適用差別稅率,以代替直接投資所要負擔的較重的預提稅和累進的所得稅。
5.將證券投資基金視為一般的公司,適用正常的公司稅稅率。如在以色列和愛爾蘭,投資基金根據(jù)適用一般公司的稅率完全納稅,但投資者分配到的紅利則完全免稅。
從上述5種課稅模式中不難看出,除第一種模式不承認投資基金是獨立的納稅主體外,其他四種模式均認為投資基金是獨立的納稅主體,需要承擔一定的納稅義務。即便是在第一種模式下,對投資基金予以“免稅”待遇,但仍認為投資基金是作為納稅實體存在的,只不過其納稅義務出于稅收政策的考量而被免除而已。如根據(jù)德國《投資稅法》的規(guī)定雖然投資基金無須納稅,但投資基金仍被視做獨立的納稅主體來確定稅基。因此,無論對投資基金是否征稅,實際上并不影響投資基金本身所具有的獨立的納稅主體資格。我國在構建投資基金稅制時,可予以借鑒。
(二)我國完善證券投資基金稅制的前提——證券投資基金納稅主體資格的確立
由于對證券投資基金是否作為納稅主體問題的法律規(guī)定含糊不清,由此也使得整個證券投資基金稅制問題重重,甚至相互矛盾和沖突。因此,完善證券投資基金稅制,首先應當確立證券投資基金在稅法上的納稅主體地位。證券投資基金成為納稅主體,不僅符合稅法理論,也具有法律可能性。但在證券投資基金運營的過程中,還存在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資者三方主體。在確定哪一主體應當就證券投資基金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收益而承擔納稅義務時,我們不妨考察證券投資基金的相關當事人能否作為該收益的納稅人。
1.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如前所述,投資基金是作為團體性組織存在的,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無疑僅是投資基金這一主體的外部管理機構。在基金正式成立之后,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資產的管理和運營,托管人負責基金資產的保管,并對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資產的情況加以監(jiān)督,他們對外以投資基金的名義買賣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行使因基金財產運作和處分所產生的債權和股權。因此,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是證券投資基金的管理機關和對外代表機關,只不過所采用的是外部管理的方式,其所有的運營都是通過第三方來進行的。因此,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所實施行為的一切后果均應歸屬于證券投資基金,無論積極財產和消極財產最終都應當由證券投資基金來承擔。因基金運營所產生的一切費用和債務,也都應由投資基金來承擔?;鸸芾砣撕屯泄苋擞袡嘞蛲顿Y基金追償其所支付的因投資基金運營所產生的一切費用。稅收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成本之一,因證券投資基金從事經濟活動所應當承擔的稅收負擔,同樣應當由投資基金來承擔,由基金管理人從基金財產中進行支付。從制度設計上來說,固然可以要求基金管理人就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而繳納營業(yè)稅。但該差價收人因基金投資而產生,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賺取的差價收入只是基金財產的一部分,并不歸基金管理人所有,因此所負擔的納稅義務最終應當以基金財產進行繳納。如果由基金管理人作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人,基金管理人固然是以基金財產來進行支付,而一旦基金剩余財產不足以支付該營業(yè)稅,作為營業(yè)稅納稅義務人的基金管理人便需要以自有財產來繳納該稅款,這便使得基金管理人對基金的稅收債務負擔一定程度的“無限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都不應當成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的納稅人。
2,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設立的目的是通過集中投資者所投入的資金,透過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經營運作,實現(xiàn)盈利的目的,因此,投資者是基于其所認購的投資基金的受益憑證而成為證券投資基金的最終受益人。證券投資基金運營所取得的收益最終都應當分配給投資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以投資者作為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收益的納稅人,似乎是沒有疑問的。但一方面,投資者所取得的收益必然是扣除了所有費用、彌補了投資損失并由基金管理人分配的凈所得,以投資者為納稅主體,則尚未分配的收益部分便無法對其進行課稅。另一方面,如營業(yè)稅等以營業(yè)額作為課稅對象的稅種,更是無法以投資者所取得的凈所得為稅基進行征收。在我國目前的課稅方式下,這種問題則更為突出。根據(jù)我國目前的規(guī)定,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獲得的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以及企業(yè)債券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和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在向基金派發(fā)股息、紅利、利息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由于投資基金可能將所取得的上市公司分配的收益用于彌補投資虧損、扣除投資成本和費用,投資者所實際取得的投資收益遠遠低于上市公司所分配的收益,由上市公司或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在派發(fā)股息、利息時即予以扣繳,無疑提高了投資者個人所得稅的稅基,增加了其稅收負擔。況且,從上市公司分配收益到證券投資基金分配該收益,所間隔的期間是無法預期的,如在上市公司分配收益時即對投資者自證券投資基金所分配的收益扣繳其個人所得稅,則要求其在納稅義務成立之前即提前履行其納稅義務,而基金投資收益未分配的部分也無法享受稅收遞延待遇。更重要的是,企業(yè)和個人投資者所取得的股息和紅利,其稅收負擔存在巨大的差異。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yè)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yè)從居民企業(yè)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lián)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而根據(jù)《個人所得稅法》以及相關行政規(guī)章的規(guī)定,對個人投資者從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暫減按50%計征個人所得稅。然而,基金管理人以基金財產進行投資、行使股權,上市公司也很難確知所分配的股息的最終取得主體是企業(yè)還是個人投資者,無法真正的“依法課稅”。所以,出于稅收公平和效率的考慮,就基金從上市公司所分配的收益,仍不應以投資者作為納稅義務人。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直接以基金管理人還是投資者作為證券投資基金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納稅義務的承擔者,都存在諸多的問題。既然投資基金能夠以其投資者的財產和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的有機結合形成組織體,則無論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均為投資基金的代表機關,其以基金名義所實施的行為,法律后果均應歸屬于投資基金。因此,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財產所實施的買賣股票、債券的行為,是投資基金的行為,投資基金應當根據(jù)營業(yè)稅法的規(guī)定負擔納稅義務。就所得稅而言,只有確立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才能使得證券投資基金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收益、費用、成本和虧損最終集中到投資基金這一層面上,使得成本、費用得以從收益中扣除,所產生的投資虧損也能夠得到彌補。同時,只有確立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才能夠明晰投資者的納稅義務的范圍與界限,使得投資者僅對分配所取得的投資收益承擔納稅義務,留存于投資基金的未分配的投資收益仍歸屬于投資基金本身,投資者對其不負任何納稅義務,從而才能解決稅收公平與稅收遞延的問題。因此,只有在確立了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之后,才能明晰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資者各自的納稅義務的范圍及成立時間,才能使證券投資基金稅制的制度設計符合稅收公平,并促進證券投資基金的發(fā)展。
(三)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稅制的完善
在確立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之后,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稅制中所存在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那么,我們可以分別從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投資者三個不同的納稅主體,來重新構建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稅制。
1,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應當對其運營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收益承擔納稅義務。具體來說,證券投資基金設立之后,作為證券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的主要業(yè)務范圍在于進行金融資產的投資,由基金管理人以基金資產買賣股票、債券、期權等金融資產,所取得的差價收入屬于營業(yè)稅的征稅范圍。證券投資基金應當就此差價收入承擔納稅義務。
就所得稅而言,證券投資基金從證券市場上取得的所得,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應當統(tǒng)一歸屬于證券投資基金所有。證券投資基金取得該所得后即應就該所得承擔所得稅的納稅義務。并確定證券投資基金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和費用,計算證券投資基金當期的凈所得。如在投資過程中產生虧損,則可以該所得彌補虧損??鄢杀?、費用、彌補虧損后的所得為應納稅所得額,用以計算納稅。但投資者自證券投資基金分配收益時仍應承擔納稅義務,為避免經濟性的重復征稅,可對已分配的收益免稅或對允許投資者在納稅時抵扣證券投資基金已繳納的所得稅。由于基金管理人是證券投資基金的代表機關,其對外所簽訂的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的買賣合同,應以證券投資基金作為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作為訂立該合同所產生的印花稅的納稅人。
2.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在確立了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之后,基金管理人的納稅義務可以進一步明晰化。由于基金管理人是證券投資基金的代表機關,其以基金名義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應歸屬于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管理人并不對此負有任何納稅義務。因此,并非如《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所稱,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暫免征收營業(yè)稅,而是證券投資基金并不作為該營業(yè)稅的納稅人,不對此負有納稅義務。同樣,對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而產生的印花稅。同樣不以基金管理人作為納稅主體,其不對此負擔納稅義務。
但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基于其對基金的管理和保管,從證券投資基金所取得的報酬和收入,則應當依照稅法的規(guī)定征收營業(yè)稅、企業(yè)所得稅以及其他相關稅收。
[關鍵詞]證券投資基金;稅法主體資格;有效課稅模式
一、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之爭:實定法上的迷失
證券投資基金在我國的發(fā)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海外組建的“中國投資基金”。隨著證券投資基金的發(fā)展,我國在1997年頒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規(guī)定》,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相關法律問題做出了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先后制定了《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8]55號)、《關于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字[2002]128號),由此確立了證券投資基金的基本稅收規(guī)則,對證券投資基金在發(fā)行、運營及收益分配過程中所涉及的稅種及納稅義務人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然而,由于1997年所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規(guī)定》認為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并不認為證券投資基金是獨立的法律主體,因此,在構建證券投資基金稅制時,基金本身能否作為獨立的納稅主體而獨立承擔納稅義務,上述兩個規(guī)章用語含糊,甚至存在諸多的矛盾。這種狀況到2003年《證券投資基金法》頒布后仍未得到解決。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管理人、投資人之間的稅法地位不清,造成了納稅義務分擔上的錯位,這成為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稅制存在諸多弊端的根源。
(一)質疑一:基金管理人作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人
在《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和《關于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中規(guī)定,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暫免征收營業(yè)稅。盡管這一規(guī)定為免稅規(guī)定,但其言外之意則是基金管理人仍為稅法上所明確的營業(yè)稅的納稅人,只不過這一納稅義務在法律所規(guī)定的期限內暫時免除。照此規(guī)定,在基金成立之后,基金管理人如果運用基金買賣了股票,則基金管理人應當因此所取得的差價收入,成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人。在這里,證券投資基金僅是基金管理人買賣股票、債券時所運用的“資產”,是作為“物”而存在的,不能成為稅法的主體,自然不承擔納稅義務。而在國家稅務總局2002年頒布的《金融保險業(yè)營業(yè)稅申報管理辦法》第2條規(guī)定,金融保險業(yè)營業(yè)稅的納稅人包括證券基金管理公司、證券投資基金。根據(jù)該規(guī)定,則證券投資基金是作為金融保險業(yè)的營業(yè)稅的納稅人而存在的,基金本身即作為納稅主體,證券投資基金如果買賣股票、債券,則仍應繳納營業(yè)稅,證券投資基金是“稅法上的人”,而非“物”。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yè)稅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負有營業(yè)稅納稅義務的單位為發(fā)生營業(yè)稅的應稅行為并向對方收取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的單位和個人,包括獨立核算的單位和不獨立核算的單位。于是,問題的關鍵便在于,基金管理公司運用基金財產實施買賣股票、債券的行為,其法律后果是應該歸屬于基金管理人還是證券投資基金?基金是物還是作為獨立的主體存在,法律性質的不同判斷造成了對收益歸屬上認識的不同,由此也造成了對納稅義務人的規(guī)定上的矛盾與沖突,勢必造成稅收征管上的困難。
(二)質疑二:證券投資基金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
在1998年所頒布的《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中明確規(guī)定,對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獲得的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以及企業(yè)債券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和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在向基金派發(fā)股息、紅利、利息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基金向個人投資者分配股息、紅利、利息時,不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這一規(guī)定,在2002年針對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頒布的規(guī)章中,則變?yōu)椤皩鹑〉玫墓善钡墓上?、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儲蓄存款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和銀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對投資者(包括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和企業(yè)所得稅”。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對于封閉性證券投資基金,20%的個人所得稅是針對投資者進行扣繳的,而對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同樣的20%的個人所得稅,其納稅主體卻變成了“基金”本身。根據(jù)個人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個人所得稅針對“個人”征收,亦即“自然存在的生物有機體”,而“基金”顯然是非獨立存在的“自然人”,對基金征收個人所得稅顯然是存在納稅主體上的誤解的。在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中,盡管法律明定該個人所得稅針對投資者進行扣繳,然而,這些由上市公司、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和銀行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后,分配到證券投資基金中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儲蓄存款利息收入”,仍應抵扣基金在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如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費用)、購買股票、債券等所發(fā)生的虧損后才能分配給投資者。因此,這20%的個人所得稅的稅基顯然并非投資者分配到的基金收益的總額,而僅是基金所取得的收入總和。再加上投資者顯然并非都是個人,不加區(qū)別地對其扣繳個人所得稅,顯然也是違反稅法的規(guī)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對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者所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實質上也是針對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本身而征收的,同樣也會產生納稅主體上的混淆。
(三)質疑三:證券投資基金是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主體
1998年所頒布的《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規(guī)定,對基金從證券市場中取得的收入,包括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暫不征收企業(yè)所得稅。即證券投資基金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只是其納稅義務被暫時免除。而在2002年的《關于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中,基金買賣股票所取得的差價收入,其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主體卻是“基金管理人”,基金不過是其買賣股票、債券時所運用的資產,是“物”而非“人”。根據(jù)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yè)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顯然,如果基金僅作為“財產”存在,是無法成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主體的。但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與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差別僅在于封閉式基金的發(fā)行總額事先確定,在封閉期間內基金單位總數(shù)不變,投資人不能自由申購或贖回基金;而開放式基金的發(fā)行總額不固定,基金單位總數(shù)可以隨時增減,投資者可以按基金的報價在規(guī)定的營業(yè)場所申購或贖回基金單位,兩者之間并不存在“主體”與“物”之間的巨大差別。因此,兩份通知在認定證券投資基金的企業(yè)所得稅納稅主體資格方面是存在矛盾的。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成為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下的股票、債券的轉讓所得的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yè),“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減除各種可扣除的項目后,為應納稅所得額,即只有在某一所得能夠實質歸屬于該企業(yè)的情況下,該企業(yè)才會因此成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但問題在于,根據(jù)2003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第6條的規(guī)定,基金財產獨立于基金管理人的固有財產,基金管理人不得將基金財產歸人其固有財產,似乎認為基金管理人并不對基金財產享有所有權,進而對運用基金財產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也不得享有所有權。因此,由基金管理人對該差價收入承擔納稅義務,同樣也是值得商榷的。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由于《證券投資基金法》對證券投資基金的法律性質、基金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法律關系并未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證券投資基金是獨立的商事組織還是財產的集合,基金管理人是證券投資基金的管理機構、投資者的受托人還是證券投資基金的所有者等問題的存在,造成了對基金投資收益的所有權歸屬認定上的困難,在此情況下,對該收益應負納稅義務者也必然變得含糊不清。因此,要解決證券投資基金運行過程中,各稅種納稅義務歸屬錯位的問題,首先應當探析證券投資基金本身的法律性質。
二、證券投資基金在稅法中的地位解析
(一)證券投資基金法律地位的重新叩問
對上述問題,首先必須解決的是投資基金的法律地位問題,即投資基金在此法律關系中究竟是法律主體還是法律客體。這一問題在學界一直存有爭議,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中對證券投資基金的性質采取了回避的態(tài)度,導致了證券投資基金法律主體地位的模糊不清,也導致了證券投資基金運行過程中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非明確化,難以明確界定證券投資基金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偟恼f來,目前對證券投資基金法律地位的認識可分為以下幾種:(1)投資方式論認為投資基金是集合投資方式,我國1997年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第2條即規(guī)定,證券投資基金是指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證券投資方式。(2)資本集合體論認為,所謂投資基金是指由多數(shù)投資者繳納的出資所組成的、由投資者委托他人投資于約定的項目、投資收益按投資者的出資份額共享、投資風險由投資者共擔的資本集合體。(3)投資組織形式論則認為,投資基金是指通過發(fā)行基金份額募集資金形成獨立的基金財產,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以資產組合方式進行證券投資,基金份額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額享有收益和承擔風險的投資組織。
從目前各國對證券投資基金的規(guī)定來看,根據(jù)組織形態(tài)的不同,投資基金可以分為公司型基金和契約型或信托型基金兩種。公司型基金是具有共同投資目標的投資者依據(jù)公司法組成的以盈利為目的的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投資公司。公司型基金就表現(xiàn)為投資公司,是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具有獨立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當然的法律主體。問題的關鍵在于契約型或信托型基金是否能夠成為法律主體。
1.從基金財產的獨立性看證券投資基金的主體性。信托型基金的當事人的一系列權利義務關系都是圍繞基金資產展開的,可以說基金資產是信托型基金的核心,信托型基金就表現(xiàn)為基金資產。根據(jù)《證券投資基金法》第6~8條的規(guī)定,基金財產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固有財產。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不得將基金財產歸入其固有財產?;鸸芾砣恕⒒鹜泄苋艘蚧鹭敭a的管理、運用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財產和收益,歸入基金財產?;鸸芾砣恕⒒鹜泄苋艘蛞婪ń馍?、被依法撤銷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等原因進行清算的,基金財產不屬于其清算財產?;鹭敭a的債權,不得與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固有財產的債務相抵消;不同基金財產的債權債務,不得相互抵消。非因基金財產本身承擔的債務,不得對基金財產強制執(zhí)行?;鹪O立之后,投資人也只能通過請求贖回或轉讓處分其持有的基金單位,不能直接處分基金財產。由此可見,基金資產是受基金目的拘束,并為基金目的而獨立存在的。即基金資產具有與各基金當事人相互獨立的地位,并非任何基金當事人的財產,而是“具有潛在主體性的財產的集合”。
2.從基金架構看證券投資基金的獨立性。在信托型基金中,投資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采用信托的原理來組織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但這種信托型基金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信托已有很大的差異,其組織化的趨勢十分明顯?!皬膫鹘y(tǒng)的信托法理來看,委托人轉移財產的所有權于受托人是信托成立與生效的要件。如果信托型基金所成立的是信托關系,則基金財產的所有權應該轉移到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那么,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應當對基金財產行使共同所有權。這便意味著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在進行管理和保管基金資產的時候,應當取得一致的同意,才能對基金資產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但實際上,基金托管人只是負責資金資產的保管、清算和會計核算,不能參與基金的運作,只是按照約定執(zhí)行基金管理公司的指令,基金托管人僅在基金成立后負有基金財產的保管和對基金管理人的監(jiān)督職責?;鸸芾砣撕突鹜泄苋耸遣淮嬖趯鹭敭a的共同共有的所有權的。投資者購買基金單位之后,所投入的資產的所有權與投資者相分離,卻并未如一般信托轉移給受托人,而是形成了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集合資產,其目的在于通過這一資產的集合,能夠由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提供管理服務,從而進行投資獲利。因此,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顯然并非基金財產的所有人,相反,由投資人提供資本、基金管理人和受托人提供管理服務才最終形成證券投資基金。而組織是“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標,將其行為彼此協(xié)調與聯(lián)合起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證券投資基金已構成“財產和人(自然人)的有機集合體”,具有組織體的特征。
3.從基金運行的法律效果歸屬看證券投資基金的主體性。在基金設立之后,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資產的管理與運營,基金托管人負責保管基金資產,并對基金管理人進行監(jiān)督?;鸸芾砣送顿Y于股票、債券、期貨、期權等金融資產,所產生的費用、稅收和債務以基金資產進行支付,所投資購買的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歸入基金,所取得的財產和收益,也歸入基金財產中,再由基金管理人向基金份額持有人分配收益,并不歸基金管理人所有,也不直接歸投資者所有。因此,基金管理人投資基金資產的法律后果由基金承擔,基金管理人并不直接分享基金財產投資所取得的收益,而僅能依據(jù)基金契約或托管協(xié)議從基金資產中領取管理基金資產的報酬。不僅如此,如果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違反法定義務,造成基金資產的損失,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也有權以基金的名義向對方追償,所取得的賠償也同樣歸入基金資產。由此可見,盡管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實際上運營、管理、保管基金資產,但其法律后果并不由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承擔,而是由作為“基金財產和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集合體”的證券投資基金來最終承擔。
因此,在投資基金設立后,投資者認購基金單位所交納的金額匯合在一起形成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和受托人的資產集合,與作為外部管理者的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共同形成了“人與財產”的集合體,具有團體的性格,能夠成為法律主體而存在。從證券市場上看,證券投資基金一旦成立,即成為證券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不僅參與股票、債券的買賣,甚至通過入主上市公司,直接介入企業(yè)經營管理和內部治理,充當上市公司的積極股東。就其“機構投資者”的身份而言,證券投資基金并不僅僅作為財產存在,而實際上具有一定的主體性。
(二)證券投資基金的稅法地位解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證券投資基金并非僅以作為客體的物而存在,而是具有了團體的特性,能夠作為法律主體而存在,那么,證券投資基金是否能夠作為稅法上的主體呢?
1.納稅主體資格的基本判定。一般說來,在私法上享有完全權利能力的主體,在稅法上也享有完全權利能力,具有納稅主體資格,如自然人和法人。但在相關證券投資基金法規(guī)肯認證券投資基金的法人資格之前,其并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事主體。這是否意味著證券投資基金不能成為稅法主體,則不無疑問。稅法與私法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其權利能力的設定也必然與私法上的權利能力有所差別。民法所關注的是在自由市場經濟下各個經濟主體的平等地位、意志的自由表達以及市場的自由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因此,對私法主體的權利能力的設定更多的是從主體的行為及承擔責任的可能性予以考量的。而稅法所關注的是市場經濟下主體承擔稅收負擔的可能性,其權利能力的設定更多的是從主體取得收益的可能性以及稅收負擔能力予以考量的。在稅法上,應當以具有經濟上的負擔能力(例如所得稅)或在技術上可把握的經濟上的負擔能力的對象(例如營業(yè)稅)作為稅收權利能力的享有者。因此,在私法上不享有權利能力或享有部分權利能力的主體,在稅法上出于把握經濟負擔能力之技術的需要,則有可能賦予其完全權利能力或部分權利能力,如非法人團體、個人獨資企業(yè)、合伙企業(yè)。但對于那些在私法上不具備權利能力或僅具備部分權利能力的主體,其稅收權利能力的取得則要根據(jù)稅法的具體規(guī)定而定。由于稅法是根據(jù)負擔能力來分配納稅義務的,因此,一般來講,只要具備稅收負擔能力的主體,無論其在私法上的地位如何,都可以取得稅收權利能力。
那么,作為具有團體性的證券投資基金,并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是否能夠享有獨立的納稅主體資格,則必須探求其是否具備稅法上所要求的“稅收負擔能力”。租稅法所重視者,應為足以表征納稅能力之實質的經濟事實。只有在動態(tài)的財產變動中實現(xiàn)經濟的流轉,始有可能基于由此發(fā)生的增值來重新評價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只有某一主體從事市場經濟活動并取得經濟收益,才能表明該主體具有經濟能力而足以分攤國家的稅收,也才能現(xiàn)實地承擔納稅義務。另一方面,由于稅收是私人財產向國家的無償轉移,只有經濟收益的實際歸屬主體才能就該收益承擔納稅義務。就證券投資基金而言,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財產從事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的買賣,進而能夠取得金融資產的買賣差價,進而取得投資收益。此投資收益歸入基金財產中,為基金的增值,基金財產增加的數(shù)額便直接反映了基金分攤納稅義務的能力。因此,證券投資基金以其名義進行投資行為并能夠取得收益,表明其具備一定的稅收負擔能力,能夠成為稅法上的納稅主體。相反,由于基金財產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基金從事市場交易活動所產生的任何收益均不帶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財產的增加,其稅收負擔能力不會因此有所變動,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無需就基金所從事的交易行為及其經濟后果承擔納稅義務。
2.證券投資基金成為納稅主體的法律可能性。根據(jù)稅收法定原則,某單位和個人要成為納稅主體,在形式上必須有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只有在稅法上明確規(guī)定某一主體為該稅種的納稅人,該主體才具有相應的納稅主體資格。納稅主體應當是稅收法律或稅收行政法規(guī)所明確規(guī)定的主體,稅法未明確規(guī)定的主體不能成為納稅主體。例如,盡管個人獨資企業(yè)和合伙企業(yè)同樣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yè),但《企業(yè)所得稅法》規(guī)定,個人獨資企業(yè)和合伙企業(yè)不適用《企業(yè)所得稅法》,則個人獨資企業(yè)和合伙企業(yè)不具備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主體資格。因此,證券投資基金是否能夠成為稅法主體之一,還必須明確其在當前的稅制下是否具有成為納稅主體的法律可能性。
從證券投資基金的設立運營過程來看,所從事的經濟活動主要包括買賣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行使由此取得的股權和債權。因此,其可能涉及的稅種主要包括營業(yè)稅、所得稅和印花稅。我們不妨考察在我國當前的稅制下,證券投資基金是否可能成為上述稅種的納稅主體。
(1)營業(yè)稅。根據(jù)《營業(yè)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11條的規(guī)定,負有營業(yè)稅納稅義務的單位為發(fā)生應稅行為并向對方收取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的單位,包括獨立核算的單位和不獨立核算的單位。因此,只要符合以下條件,便可以成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主體,具備獨立的納稅主體資格:第一,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其中應稅勞務是指屬于交通運輸業(yè)、建筑業(yè)、金融保險業(yè)、郵電通信業(yè)、文化體育業(yè)、娛樂業(yè)、服務業(yè)稅目征收范圍的勞務。第二,該交易行為必須是有償?shù)模匆詮膭趧战邮芊交蚴茏尫?購買方)取得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為條件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轉讓不動產所有權的行為。營業(yè)稅是以應稅商品或應稅勞務的營業(yè)額作為計稅依據(jù)的一種商品稅,因此,只要該主體所取得的“貨幣、貨物或其他經濟利益”足以表彰其經濟能力和稅收負擔能力,即能夠成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主體,進行獨立納稅,而不論該主體是否具備法人資格,是否在銀行單獨開設結算賬戶、是否建立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表、是否獨立計算盈虧。因此,證券投資基金盡管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仍可以成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主體。進行獨立納稅。
(2)所得稅。證券投資基金存續(xù)期間產生的所得在形式上屬于受托人,但這些所得并不能歸人受托人的固有財產,受托人最終必須將信托的收益分配給受益人,受益人才是財產收益的最終所有人。但在收益分配給基金持有人之前,證券投資基金所得應當被歸入基金財產本身,由基金財產承擔納稅義務。因為證券投資基金非自然存在的生物有機體,從而也就排除了其作為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的可能性。于是,關鍵的問題在于證券投資基金是否能夠作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第l條的規(guī)定,企業(yè)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企業(yè)是指依法成立并具備一定的組織形式,以營利為目的獨立從事商業(yè)生產經營活動和商業(yè)服務的經濟組織。作為企業(yè)所得稅納稅人的企業(yè)應當同時具備獨立性和營利性這兩個基本的經濟特征。營利性強調的是企業(yè)必須是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而獨立性則強調,企業(yè)擁有自己的財產、獨立承擔財產責任,企業(yè)與其投資者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財產相互獨立。具備經濟性和獨立性的企業(yè)和其他組織,無論其資金來源、組織形式、法律屬性如何,都可以成為企業(yè)所得稅的納稅人。
證券投資基金是具有人和物相結合的組織體,已如前所述。根據(jù)《證券投資基金法》第58條的規(guī)定,基金財產以資產組合方式投資于上市交易的股票、債券和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規(guī)定的其他證券品種。通過證券投資,基金能夠獲得相應的證券轉讓收益或權益性投資收益,具有營利性。其第6條規(guī)定?;鹭敭a獨立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固有財產。因此,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證券投資基金同樣具備作為企業(yè)所得稅納稅主體的資格。
確立證券投資基金納稅主體資格的最大隱憂在于此種課稅模式必然形成對證券投資基金和投資者的經濟性雙重征稅。但對企業(yè)投資者而言,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第26條第2款的規(guī)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yè)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因此,可以將持有基金的企業(yè)從證券投資基金分配的權益性投資收益“視為權益性投資收益”,從而適用第26條的規(guī)定,基金投資收益僅在證券投資基金層面上課稅,不會產生雙重征稅的問題。同樣,為避免對持有基金的個人投資者的經濟性雙重征稅,對其來自基金分配的收益也可以給予免稅,則可以避免由于確立證券投資企業(yè)的所得稅納稅主體資格而產生的雙重征稅問題。因此,雙重征稅問題能夠通過技術性的規(guī)范設計加以避免,是稅收政策選擇的問題而非證券投資基金能否具有納稅主體資格的決定性因素。
(3)證券交易印花稅。根據(jù)《印花稅暫行條例》的規(guī)定,印花稅的納稅人為在我國境內書立、領受應稅憑證的單位和個人,具體包括各類企業(yè)、事業(yè)、機關、團體、部隊、外商投資企業(yè)、外國企業(yè)和其他經濟組織及其在華機構等單位和個人。因此,只要能夠作為合同訂立的一方當事人,即應成為印花稅的納稅人。證券投資基金由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資產買賣股票、債券等基金資產所訂立的合同,也是買賣股票、債券這一所有權轉移合同的法律效果的最終承擔者,是有價證券買賣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也可以成為證券交易印花稅的納稅人。
無論由基金管理人還是由投資者作為證券投資基金運營收益的納稅人,都是有違稅法基本理論的。既然證券投資基金具有團體性,能夠從事經濟活動并有取得收入的可能,具備稅收權利能力。而證券投資基金作為經濟實體,根據(jù)我國當前稅法的規(guī)定,也具備成為相關稅種的納稅人的法律可能性,因此,其納稅主體資格應當?shù)玫酱_認。
三、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在稅法中的確立
(一)各國對證券投資基金課稅的基本模式
從當前各國對證券投資基金課稅的方式來看,可以分為以下5種模式:
1.在稅收上無視證券投資基金的存在,僅直接對投資者個人進行征稅。如在日本,投資基金不被視為法人,不必繳納所得稅;在比利時、韓國、巴西等國家,投資基金不是納稅人,也不需納稅;在德國、印度、芬蘭和我國香港地區(qū),則豁免信托基金所獲利息及資本利得等繳納相關稅項。
2.承認證券投資基金為納稅實體,但如果滿足一定的條件,就給予免稅待遇。在盧森堡,如其投資者或收益為某種級別,則可以免稅。在美國,無論是契約型還是公司型共同基金,均被視為納稅主體,應當繳納公司所得稅,如投資基金可保留已實現(xiàn)的長期資本收益,并就此納稅。但根據(jù)美國1942年稅法規(guī)定,投資公司的股息、利息和任何資本增值在一定條件下是免稅的。條件是:第一,投資公司必須是經證券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合格公司;投資公司為“受控”公司。
3.對證券投資基金適用正常的稅率,但允許其在分配收益時扣除,因而其實際稅負近乎為零。如在英國、加拿大、挪威,投資基金需全額納稅,但對已分配給投資者的收益部分,可從稅基中予以扣除。最終,投資基金雖然負有納稅義務,但交稅很少,甚至不需交稅。
4.對證券投資基金適用較低的稅率。在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等國,如投資基金能滿足一定條件,則可適用低稅率,甚至零稅率。如在意大利,投資基金按資產值適用差別稅率,以代替直接投資所要負擔的較重的預提稅和累進的所得稅。
5.將證券投資基金視為一般的公司,適用正常的公司稅稅率。如在以色列和愛爾蘭,投資基金根據(jù)適用一般公司的稅率完全納稅,但投資者分配到的紅利則完全免稅。
從上述5種課稅模式中不難看出,除第一種模式不承認投資基金是獨立的納稅主體外,其他四種模式均認為投資基金是獨立的納稅主體,需要承擔一定的納稅義務。即便是在第一種模式下,對投資基金予以“免稅”待遇,但仍認為投資基金是作為納稅實體存在的,只不過其納稅義務出于稅收政策的考量而被免除而已。如根據(jù)德國《投資稅法》的規(guī)定雖然投資基金無須納稅,但投資基金仍被視做獨立的納稅主體來確定稅基。因此,無論對投資基金是否征稅,實際上并不影響投資基金本身所具有的獨立的納稅主體資格。我國在構建投資基金稅制時,可予以借鑒。
(二)我國完善證券投資基金稅制的前提——證券投資基金納稅主體資格的確立
由于對證券投資基金是否作為納稅主體問題的法律規(guī)定含糊不清,由此也使得整個證券投資基金稅制問題重重,甚至相互矛盾和沖突。因此,完善證券投資基金稅制,首先應當確立證券投資基金在稅法上的納稅主體地位。證券投資基金成為納稅主體,不僅符合稅法理論,也具有法律可能性。但在證券投資基金運營的過程中,還存在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資者三方主體。在確定哪一主體應當就證券投資基金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收益而承擔納稅義務時,我們不妨考察證券投資基金的相關當事人能否作為該收益的納稅人。
1.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如前所述,投資基金是作為團體性組織存在的,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無疑僅是投資基金這一主體的外部管理機構。在基金正式成立之后,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資產的管理和運營,托管人負責基金資產的保管,并對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資產的情況加以監(jiān)督,他們對外以投資基金的名義買賣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行使因基金財產運作和處分所產生的債權和股權。因此,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是證券投資基金的管理機關和對外代表機關,只不過所采用的是外部管理的方式,其所有的運營都是通過第三方來進行的。因此,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所實施行為的一切后果均應歸屬于證券投資基金,無論積極財產和消極財產最終都應當由證券投資基金來承擔。因基金運營所產生的一切費用和債務,也都應由投資基金來承擔?;鸸芾砣撕屯泄苋擞袡嘞蛲顿Y基金追償其所支付的因投資基金運營所產生的一切費用。稅收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成本之一,因證券投資基金從事經濟活動所應當承擔的稅收負擔,同樣應當由投資基金來承擔,由基金管理人從基金財產中進行支付。從制度設計上來說,固然可以要求基金管理人就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而繳納營業(yè)稅。但該差價收人因基金投資而產生,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賺取的差價收入只是基金財產的一部分,并不歸基金管理人所有,因此所負擔的納稅義務最終應當以基金財產進行繳納。如果由基金管理人作為營業(yè)稅的納稅人,基金管理人固然是以基金財產來進行支付,而一旦基金剩余財產不足以支付該營業(yè)稅,作為營業(yè)稅納稅義務人的基金管理人便需要以自有財產來繳納該稅款,這便使得基金管理人對基金的稅收債務負擔一定程度的“無限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都不應當成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的納稅人。
2,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設立的目的是通過集中投資者所投入的資金,透過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經營運作,實現(xiàn)盈利的目的,因此,投資者是基于其所認購的投資基金的受益憑證而成為證券投資基金的最終受益人。證券投資基金運營所取得的收益最終都應當分配給投資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以投資者作為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收益的納稅人,似乎是沒有疑問的。但一方面,投資者所取得的收益必然是扣除了所有費用、彌補了投資損失并由基金管理人分配的凈所得,以投資者為納稅主體,則尚未分配的收益部分便無法對其進行課稅。另一方面,如營業(yè)稅等以營業(yè)額作為課稅對象的稅種,更是無法以投資者所取得的凈所得為稅基進行征收。在我國目前的課稅方式下,這種問題則更為突出。根據(jù)我國目前的規(guī)定,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獲得的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以及企業(yè)債券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和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在向基金派發(fā)股息、紅利、利息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由于投資基金可能將所取得的上市公司分配的收益用于彌補投資虧損、扣除投資成本和費用,投資者所實際取得的投資收益遠遠低于上市公司所分配的收益,由上市公司或發(fā)行債券的企業(yè)在派發(fā)股息、利息時即予以扣繳,無疑提高了投資者個人所得稅的稅基,增加了其稅收負擔。況且,從上市公司分配收益到證券投資基金分配該收益,所間隔的期間是無法預期的,如在上市公司分配收益時即對投資者自證券投資基金所分配的收益扣繳其個人所得稅,則要求其在納稅義務成立之前即提前履行其納稅義務,而基金投資收益未分配的部分也無法享受稅收遞延待遇。更重要的是,企業(yè)和個人投資者所取得的股息和紅利,其稅收負擔存在巨大的差異。根據(jù)《企業(yè)所得稅法》的規(guī)定,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yè)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yè)從居民企業(yè)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lián)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為免稅收入。而根據(jù)《個人所得稅法》以及相關行政規(guī)章的規(guī)定,對個人投資者從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暫減按50%計征個人所得稅。然而,基金管理人以基金財產進行投資、行使股權,上市公司也很難確知所分配的股息的最終取得主體是企業(yè)還是個人投資者,無法真正的“依法課稅”。所以,出于稅收公平和效率的考慮,就基金從上市公司所分配的收益,仍不應以投資者作為納稅義務人。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直接以基金管理人還是投資者作為證券投資基金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納稅義務的承擔者,都存在諸多的問題。既然投資基金能夠以其投資者的財產和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的有機結合形成組織體,則無論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均為投資基金的代表機關,其以基金名義所實施的行為,法律后果均應歸屬于投資基金。因此,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財產所實施的買賣股票、債券的行為,是投資基金的行為,投資基金應當根據(jù)營業(yè)稅法的規(guī)定負擔納稅義務。就所得稅而言,只有確立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才能使得證券投資基金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收益、費用、成本和虧損最終集中到投資基金這一層面上,使得成本、費用得以從收益中扣除,所產生的投資虧損也能夠得到彌補。同時,只有確立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才能夠明晰投資者的納稅義務的范圍與界限,使得投資者僅對分配所取得的投資收益承擔納稅義務,留存于投資基金的未分配的投資收益仍歸屬于投資基金本身,投資者對其不負任何納稅義務,從而才能解決稅收公平與稅收遞延的問題。因此,只有在確立了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之后,才能明晰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資者各自的納稅義務的范圍及成立時間,才能使證券投資基金稅制的制度設計符合稅收公平,并促進證券投資基金的發(fā)展。
(三)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稅制的完善
在確立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資格之后,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稅制中所存在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那么,我們可以分別從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投資者三個不同的納稅主體,來重新構建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稅制。
1,證券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應當對其運營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收益承擔納稅義務。具體來說,證券投資基金設立之后,作為證券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的主要業(yè)務范圍在于進行金融資產的投資,由基金管理人以基金資產買賣股票、債券、期權等金融資產,所取得的差價收入屬于營業(yè)稅的征稅范圍。證券投資基金應當就此差價收入承擔納稅義務。
就所得稅而言,證券投資基金從證券市場上取得的所得,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應當統(tǒng)一歸屬于證券投資基金所有。證券投資基金取得該所得后即應就該所得承擔所得稅的納稅義務。并確定證券投資基金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和費用,計算證券投資基金當期的凈所得。如在投資過程中產生虧損,則可以該所得彌補虧損??鄢杀尽①M用、彌補虧損后的所得為應納稅所得額,用以計算納稅。但投資者自證券投資基金分配收益時仍應承擔納稅義務,為避免經濟性的重復征稅,可對已分配的收益免稅或對允許投資者在納稅時抵扣證券投資基金已繳納的所得稅。由于基金管理人是證券投資基金的代表機關,其對外所簽訂的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的買賣合同,應以證券投資基金作為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作為訂立該合同所產生的印花稅的納稅人。
2.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在確立了證券投資基金的納稅主體之后,基金管理人的納稅義務可以進一步明晰化。由于基金管理人是證券投資基金的代表機關,其以基金名義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應歸屬于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管理人并不對此負有任何納稅義務。因此,并非如《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所稱,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暫免征收營業(yè)稅,而是證券投資基金并不作為該營業(yè)稅的納稅人,不對此負有納稅義務。同樣,對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而產生的印花稅。同樣不以基金管理人作為納稅主體,其不對此負擔納稅義務。
但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基于其對基金的管理和保管,從證券投資基金所取得的報酬和收入,則應當依照稅法的規(guī)定征收營業(yè)稅、企業(yè)所得稅以及其他相關稅收。
一、證券市場的現(xiàn)狀分析
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還不是很成熟,容易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主要的特點就是中小投資者偏多、波動大。如何穩(wěn)定市場,學術界和金融界人士都有各自的觀點,其中引進、發(fā)展證券投資基金是不錯的選擇。證券投資基金在捍衛(wèi)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方面有其明顯的特征,證券投資基金以其專業(yè)化管理、長期投資的眼光,成為穩(wěn)定證券市場的中堅力量。市場是在不斷發(fā)展的,我國證券市場同樣也經歷十幾年的歷程。
我國的證券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金融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國債市場和企業(yè)債券市場,證券市場體系已經較為完善。同樣完善的證券市場在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在吸引外資、加快國有企業(yè)經營機制的轉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現(xiàn)階段,我國的證券市場與西方發(fā)展已有百多年歷史的證券市場相比還不成熟,也不規(guī)范。我國證券市場的建立,并不是偶然,它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證券市場始終受著政策的影響,無論從企業(yè)上市融資到二級市場的監(jiān)管還是股指的漲跌等,都會受到政策調控的影響。隨著全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也逐步完善,證券市場也在慢慢市場化。中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形勢會怎么樣,有金融學者預料“其基本態(tài)勢必將是以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增強為主線,加快證券市場深化的進程,完善證券市場的功能?!彼?,如何正確對我國證券投資的風險分析和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二、證券投資的風險分析
證券投資風險是影響證券市場的重要因素,也是證券投資者十分關注的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以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來避免其帶來的危害。從風險成因角度來看,證券投資風險主要有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購買力風險、政策風險、信用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等。從風險的性質和范圍角度來看,證券投資風險分為系統(tǒng)性風險和非系統(tǒng)性風險兩大類。系統(tǒng)性風險是指由經濟形勢、政治形勢變化等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資收益變化的不確定性,會影響絕大多數(shù)證券價值,靠證券多樣化并不能消除此類風險,因此又稱之為不可分散風險。非系統(tǒng)風險是指由局部事件引起的投資收益變化的不 確定性,對個別證券的狀況產生影響,當投資者持有多種證券時,不同證券受局部事件,如公司經營管理、財務狀況及市場銷售等的變化影響,而產生的價值增加和減少會相互抵消,因此非系統(tǒng)性風險又稱為可分散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政策風險、購買力風險屬于系統(tǒng)性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退市風險、信用風險屬于非系統(tǒng)性風險。
三、證券投資風險的應對策略
1.對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變動和出臺密切關注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變動和出臺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很大。因為政策風險是系統(tǒng)風險中較為重要的因素。作為證券投資者應當密切關注國家政策、法規(guī),關心時事政治,根據(jù)其變化調整投資策略和投資方向,有效的去規(guī)避政策上的風險,以達到預期投資的目的。
2.對證券發(fā)行企業(yè)進行財務分析并考察想做到理性的投資必須要先了解清楚證券發(fā)行企業(yè)的具體情況,盲目投資是不可取的。證券投資還要進行信用評級,要對所發(fā)行證券的質量和證券發(fā)行者的信譽做理性的分析。
現(xiàn)在很多投資者都是盲目的投資,很少對企業(yè)進行財務分析并考察,這也是投資失利的原因之一。投資者應參考專業(yè)評級機構對各證券的評級狀,優(yōu)先選擇信用等級較高的證券進行投資。避免投資風險較大的證券需要注意分析證券發(fā)行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等綜合情況。
3.采取組合證券投資
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在金融專業(yè)“證券投資學”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應從向學生傳遞證券投資學知識轉變到讓學生體驗和發(fā)現(xiàn)證券投資學知識的過程,從讓學生記憶證券投資學知識向鼓勵學生運用證券投資學知識來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品質的過程轉變。法國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3]在“證券投資學”教學過程中突出證券投資學的知識、證券投資學的應用能力、對證券投資學核心理念領悟的素質三維度有機結合的證券投資學教學理念,強調知識、能力、素質在證券投資學教學過程中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證券投資學知識是基礎,沒有知識,證券投資學的應用能力與核心理念領悟的素質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能力是知識外化的表現(xiàn),素質是知識內化的結果。從教育角度看,能力和素質是知識追求的目標。學習證券投資學知識的根本目的不是占有知識,而是發(fā)展能力,提高素質。知識是死的,能力和素質是活的。一個有能力的人可以在一定證券投資學知識基礎上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其證券投資學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因此,對于研究型大學而言,對金融學專業(yè)的學生在“證券投資學”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科學精神、科學研究方法、科學品德的培養(yǎng),強調證券投資學知識、應用能力、核心理念的領悟等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2.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前瞻性
“證券投資學”課程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其創(chuàng)新性強,證券市場上新品種、新規(guī)則、新現(xiàn)象層出不窮;二是其動態(tài)性強,證券市場的行情瞬息萬變。這兩個特點決定了“證券投資學”的教學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呈現(xiàn)開放式的姿態(tài),不斷融合新的知識和理念,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由于受到物理空間和授課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難以直觀地感受到證券市場的動態(tài)特征的情況。因此,證券投資學的課堂教學應在內容、時間和空間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教師在證券投資學的教學中首先要知道何可言,何不可言;何可為,何不可為;何可取,何不可取。[3]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高效的溝通技巧,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讓他人迅速了解自己想法,從而對他人施加影響,充分展現(xiàn)自己和自己所從事項目的思想和價值。再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現(xiàn)在在任何領域的創(chuàng)新都要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它已經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就能夠實現(xiàn)的。因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是在“證券投資學”教學過程中應予以特別關注的。最后要培養(yǎng)學生開闊的國際視野。面對經濟的全球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培養(yǎng)的證券投資業(yè)拔尖創(chuàng)新型人才必須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要熟悉國際文化環(huán)境,擁有國際態(tài)度和國際知識,擁有國際意識、國際活動能力和競爭能力。因此,“證券投資學”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前瞻性是研究型大學金融學專業(yè)教學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3.深化實踐教學
關鍵詞:財務分析;證券投資;關系;應用
前言
從證券投資市場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資者投資活動的失敗與財務分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由于企業(yè)財務信息披露不充分,不真實,導致投資者對財務信息、財務指標分析不全面、不客觀,從而不能準確的評估投資風險,不能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既影響了投資者自身的投資活動,同時也對證券投資市場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注重對財務分析的合理應用對證券投資至關重要。
一、財務分析與證券投資之間的相關性
(一)財務分析是證券投資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所謂財務分析,是指基于財務報表、會計核算等一系列相關資料,借助專門的技術工具,采用專門的分析方法對企業(yè)等經濟組織過去或當前的經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經營活動等)與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等)進行分析和評價,依據(jù)分析結果和評價結果為投資者、債權人等個人或組織對所關心企業(yè)的了解提供所需必要的信息和依據(jù)的一門應用學科。財務分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財務分析包括財務報表分析、會計資料分析、其他業(yè)務核算資料分析,而狹義的財務分析則僅指財務報表的分析。進行財務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評估企業(yè)過去和當前的業(yè)績情況與可持續(xù)經營能力,為證券投資提供必要數(shù)據(jù)參考。換句話說,財務分析是證券投資所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財務分析投資者才能了解到企業(yè)的經營情況。若通過財務分析讓投資者了解到某企業(yè)良好的業(yè)績和可持續(xù)經營能力,則企業(yè)相對容易吸引投資者進行投資,增加企業(yè)籌融資能力。
(二)證券投資是財務分析的價值體現(xiàn)
所謂證券投資,是指投資者通過購買基金券、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及其衍生品,來從中獲取利息、紅利的一種投資行為,投資過程,投資手段。它產生于資本市場和市場經濟發(fā)展之中,而資本市場的建立與發(fā)展則是將財務分析與證券投資聯(lián)系起來的重要紐帶。在直接投資中,證券投資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也是絕大多數(shù)投資者所選擇的投資方式。為了將自己投資風險降至最低,提高投資成功幾率,投資者們需要對證券投資進行分析,分析證券投資過程中能夠對證券價格、價值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和各種相關信息,以此來判斷證券價格變動趨勢與幅度。而在證券投資分析過程中,財務分析作為必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所具有的重要價值通過證券投資得以充分體現(xiàn)出來。
二、財務分析在證券投資中的應用
(一)財務分析的主要內容
以廣義上的財務分析為例,從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等幾方面對財務分析主要內容進行簡要介紹。盈利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指企業(yè)資本的升值能力。對一個企業(yè)的盈利能力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該企業(yè)資本升值空間大小,以及資本的變現(xiàn)能力,是衡量一個企業(yè)發(fā)展能力的重要指標。通常,盈利能力的分析是通過對企業(yè)某一時期總體收益額度的提升幅度占原來總資產比重的計算來確定的。營運能力,指企業(yè)的綜合經營運行能力,即在交易活動中企業(yè)當前所能夠獲取的更大收益能力,它是衡量一個企業(yè)當前現(xiàn)有綜合經濟實力強弱的重要指標。償債能力,指企業(yè)用資產來償還其在短期或長期經營過程中所產生債務的能力。分析一個企業(yè)的償債能力,可以幫助投資者更好的了解企業(yè)的經營能力與財務狀況,而企業(yè)只有擁有強大的償債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為其投資,才能爭取到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二)證券投資合理應用
財務分析的對策了解財務分析各項指標之后,還需采取有效的對策方法來將其分析結果合理應用到證券投資中。分析對策的采取主要是為了彌補當前財務指標分析中所存在的各種缺陷,提高財務指標分析的準確性與客觀性。由于不同財務指標、不同分析對象所存在的缺陷不同,因而需要針對不同指標采取不同的改進對策。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對收入配比的成本費用沒有進行詳細劃分,會計分期核算在一年或幾年間的聯(lián)系被隔斷,單純的用全部成本費用來表示盈利指標,掩蓋了企業(yè)真實的盈利能力。對這一缺陷的改進對策是對企業(yè)當期取得的收入及其配用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當期的收入成本,將其作為盈利能力分析依據(jù),實現(xiàn)財務的準確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存在缺陷主要是過度的將損益表數(shù)據(jù)與資產負債表數(shù)據(jù)相結合,造成了指標分析的不全面。對于這一缺陷的改進對策是根據(jù)企業(yè)每一季度的實際經營情況來合理分配權重,求出各指標權重系數(shù),最后進行加權平均,用加權平均值來表示企業(yè)固定時期的資產情況,進而求出營運指標。償債能力分析存在主要缺陷是仍處于死板固定的靜態(tài)定位上,容易造成企業(yè)整體籌融資能力的忽略。對于這一缺陷的改進對策是以現(xiàn)存缺陷為切入點,通過對缺陷的客觀深入分析,從企業(yè)動態(tài)發(fā)展能力入手改變企業(yè)當前靜態(tài)的分析模式,構建動態(tài)的償債能力分析機制,學會從整體角度對企業(yè)的償債能力進行分析。通過動態(tài)的定位分析,使償債能力分析結果更靠近企業(yè)真實情況,并符合整體性要求。將動態(tài)分析得到的償債指標用于財務分析中,從而為證券投資提供所需數(shù)據(jù)信息。通過對各財務指標缺陷的彌補與指標的客觀準確分析,相信可以為證券投資起到一定指導參考作用。
三、總結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建立的尚不夠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也不夠成熟,與證券投資的各項制度有待進一步改進。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好財務分析對證券投資來說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功課。投資人員應深刻意識到財務分析與證券投資之間的緊密關系,提高對企業(yè)財務信息真實度的辨識能力,客觀看待投資行為與證券市場,通過財務分析在提高自身投資水平的同時,推動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志明.價值型投資分析在我國證券投資中的應用[D].四川大學,2014.
[2]林華.公司財務指標分析在證券投資中的應用———來自中國滬市A股的經驗證據(jù)[J].上海經濟研究,2008,03:106-111.
[3]代亞功.EVA價值評估方法在我國證券投資中的應用[D].大連交通大學,2008.
[4]丁廉業(yè).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在證券分析中的研究及應用[D].西南財經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