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小學德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2-05-29 05:57:28

序論:在您撰寫中小學德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中小學德育論文

第1篇

1.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與建設(1)學校德育隊伍建設。學校比較重視德育隊伍建設,通過建立提升專業(yè)化程度的相關制度來提高隊伍的整體水平,但對新任職班主任崗前培訓力度不夠,沒有嚴格把關,更多的是指派。(2)學校特色文化建設。黑龍江省60%的學校都能夠構建自己學校的特色文化,圍繞核心理念開展環(huán)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設,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德育模式。在對“您所在學校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是如何開展的,有哪些特色做法”調查發(fā)現(xiàn),黑龍江省60%的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開展能夠有效地利用各種載體,推進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以校訓校風為載體,形成學校精神文化;以環(huán)境建設為載體,營造學校環(huán)境文化;以制度建設為載體,形成學校制度文化。如佳木斯三中的學校文化均圍繞目標教育開展;雞東紅星小學的辦學理念是陽光教育,努力辦規(guī)范自由的教育,讓學生在燦爛陽光下自由呼吸,既賦學校內(nèi)涵發(fā)展以陽光;賦教師主體價值以陽光;賦學生生命成長以陽光,并啟動了閱讀工程:既閱讀自然、閱讀書籍、閱讀社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立于社會的能力,讓每一朵鮮花共享陽光,以陽光文化成就教育的陽光。(3)學校德育制度建設。學校都有比較完善的德育制度,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提供良好基礎;但有些制度制定沒有尊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束縛了學生個性發(fā)展,沒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喪失主動性,積極性。(4)家校共建德育網(wǎng)絡建設。較好地建立了德育育人網(wǎng)絡,整合各方資源,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2.教師培訓教師培訓的內(nèi)容要針對不同的需求來設計;教師培訓的形式需要進一步的調整和深化。

二、黑龍江省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德育實效性不高,“重智輕德”現(xiàn)象仍然普遍一是德育目標空泛,過大過虛,可操作性差;二德育方法陳舊,重認知輕養(yǎng)成;三是學生評價,更多的關注智育,忽視學生道德品質成長;四是德育與家庭學校背離的狀態(tài)難以形成育人合力;五學校德育更多的是走形式,并不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而是從上級或教育部門布置的任務出發(fā),看重的只是德育的政治價值。因此,德育難以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很難形成德育實效。

2.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缺乏創(chuàng)新一是部分學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還停留在表層,忽視了學生內(nèi)心的成長;二是德育脫離生活,成為純粹的“學校德育”,德育教育與實踐活動脫離,導致學生很難有震撼心靈的教育實踐;三是過于依賴制度的強制性,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偏離正確的工作原則和方法,不能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想實際出發(fā),正面教育,啟發(fā)引導。

3.學校德育的基本途徑作用發(fā)揮不大班會、團隊會作用沒有發(fā)揮其應有作用,不注重在學科中滲透德育,沒有達到全員育人的德育效果。

4.班主任培訓特別是新任職班主任崗前培訓力度不夠學校雖然有自己的校本培訓制度,為德育隊伍建設、專業(yè)成長搭橋鋪路,但是對新任職班主任更多的是指派,沒有嚴把入口關。

5.家校共建活動需進一步加強雖然大部分學校開展了家校共建活動,但有些學校沒有引起高度重視,仍然有1/4的學校沒有開展。

6.教師培訓形式需要進一步深化和調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傳統(tǒng)的研培形式的有效性越來越低如“教學論壇”,而這些形式我們還在延用;已經(jīng)優(yōu)化創(chuàng)新的培訓形式,還沒有更加深入進去,沒有將培訓的主體教師這一寶貴的資源充分地利用。

三、應對措施

1.提高認識,更新理念,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度重視黑龍江省中小學校的德育工作,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品德成長的價值環(huán)境,促進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等方面不斷進行自主建構,讓德育成為生活德育,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

2.加強德育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專業(yè)化水平(1)加強德育隊伍專業(yè)化和梯隊培養(yǎng)。(2)強化班主任科研意識,培養(yǎng)研究型班主任,整體提高班主任素質。(3)建立科學的崗位培訓與聘用機制,加強崗前培訓,競聘上崗,加強班主任考核工作,保證班主任隊伍的質量。(4)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案,激勵班主任不斷自我完善和提高。

3.創(chuàng)新德育形式,充分發(fā)揮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學校德育管理水平(1)更新教育理念,加強班主任技能訓練,提高班會、團隊會的策劃、組織、實施能力。(2)廣泛開展學科德育滲透,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jù)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等形成德育滲透的有效教學方法,讓德育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生活,達到全員德育,時時德育。(3)建立“研培超市”,提供“菜單式”服務。組織專家講師團下基層學校,為學校提供更加有針對性、專業(yè)性的引領。(4)制定人性化、民主化、科學化的學校德育制度,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努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揮主體個性。(5)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心理品質教育是德育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基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4.全面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wǎng)絡積極整合三方教育力量,讓學校教育走進家庭,充分發(fā)揮三位一體的教育效能,形成和諧一致的教育環(huán)境。

第2篇

很多蒙學教材采取類書的編撰方式,這種近似于百科全書式的形式能夠更好地傳授學生各方面的知識,相比于現(xiàn)代的中小學德育,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蒙學之所以稱其淺顯,并非表現(xiàn)在它所涉獵的范圍上,而在于其表述的程度上。基于其廣博的屬性,對于孩童蒙學教育也與現(xiàn)代中小學德育工作范疇略有差異。

首先是年齡階段的異同。蒙學在古代稱為小學,但此小學并非現(xiàn)代之小學,它并不以確切的年齡階段為小學和大學的劃分標準,而是以學識的程度去衡量?!白R得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jié)者方為小學。”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代一直到高中學習的都是古代小學所講解的內(nèi)容,這樣的德育工作就有了更系統(tǒng)化、更深入長久的教化時期。但對于德育的重點時間段,古人與今人有著驚人的一致性。蒙學對道德教育特別強調人在十五歲之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在這時,染于青則青,染于黃則黃,具有極大的可能性,因而以純正的品德標準去教育非常重要。正如程子所說:“人之幼也,心知未有所主,則當格言至論陳之于前,使充耳盈腹,久而安之,若固有之者,后雖有讒言斜穢,不能入也?!眰惱淼赖陆逃?,在這一時期具有先入為主的意義,此后,知與時長,化與心成,逐漸形成人格的雛形。從這一點上看來,現(xiàn)代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到8歲至14歲是與傳統(tǒng)蒙學有著較大的順承關系的。

其次是德育內(nèi)容的異同。蒙學教育內(nèi)容分如下幾項:一是“遠大的志向”,這是古今德育的共同要求。古往今來,志向高遠與否被看作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分野,只有志向遠大高尚者,才能得到君子的稱號。對于童蒙時代的孩子,讓他們志存高遠,即使后其有所不足,也“雖不能為圣人,亦不失為賢者”。有道是“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本身立志不高,僅學常人隨波逐流,必然會淪為言而無信,錯不知悔的下等人。因而童蒙的教育是在理想之我與現(xiàn)實之我中拉開距離,進而驅使自我不斷地前行。現(xiàn)代德育中也是如此,“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孩子如果不立志,就很難有所作為。成功的人必然是立志的人,志向能起到引航作用,能起到激勵作用,能給人以無窮的力量,使人意志堅定,增強克服各種困難的信心,能使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克服惰性,所以要想實現(xiàn)夢想,不僅要立志,更要立長志。如今中小學課堂教育中增設了勵志故事講讀,各種課后輔導教育報刊上勵志故事也層出不窮,反映的正是童蒙時期對孩子志向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是現(xiàn)代被很多人嗤之以鼻的“孝悌”教育,但其實這是中華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核心——“百善孝為先”。無論是三綱五常還是四書五經(jīng),都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毙┲x是以后進階之本,唯此才具有登堂入室的資格。而孝悌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禮,“要常低聲下氣,語言祥緩,不可高聲妄論,浮言嬉笑”。又如坐要“定身端坐,齊腳斂手?!闭疽肮笆终?,不斜支旁倚?!惫湃藢和难孕信e止都有要求,這在現(xiàn)代看來是對兒童天性的一種束縛,很多教育機構都試圖擺脫這種影響,引進西方的教育模式,對被教育者實行“散養(yǎng)”。但多年實踐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教育并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要,反而會造成天性泛濫、進退無禮、道德失范的局面。因此,對于蒙學的“孝悌”不應完全否決,而應批判接受。

二、傳統(tǒng)蒙學與現(xiàn)代德育工作方式之比較

中國傳統(tǒng)蒙學的精華主要體現(xiàn)在訓蒙方式上,也就是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以灌輸封建倫理道德為主要目的的傳統(tǒng)蒙學,其方法縱然受當時當事的制約,但其適應兒童身心特征和我國語言規(guī)律的特點確實是現(xiàn)代教育所不能忽視的。我們完全可以將其抽取出來,做適當?shù)淖兏?,在新條件下加以使用。在古代訓蒙方法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承認兒童年齡和生理的特殊性,提倡順應其天性的教育。這點從孔子的“因材施教”中就可見一斑。明學家王守仁在總結前人教學經(jīng)驗時指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謹,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不能已?!眱和餐鏄返男郧椋瑳Q定了童蒙教育既不能嚴苛也不能一味放縱,必須寬嚴有節(jié),剛柔并濟。一方面要嚴格,因為蒙學教育一個重要目的在于“收其心”,也就是使兒童樂嬉游的天性得到一定的約束,因此,對于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必須做出詳盡的規(guī)定。傳統(tǒng)倫理道德所禁絕之處,即兒童無所通融的禁地必須遵守,而且,兒童“心易放而難收”,他們處于學習階段,對日后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這些規(guī)定也應尤其嚴格。另一方面,如果急功近利,又會使兒童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應該嚴中有寬,只要與基本原則不發(fā)生沖突,偶有過失也不能嚴厲呵斥,有必要曲為導引,好言相勸,古代把這種方法叫作“愛養(yǎng)”。古人的“寬”還有一種被今人應用得恰到好處,就是獎勵機制。古人會從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獎勵,有一份成績,就會有一份表彰,使其意識到寸有所長,進而增強自信心。這也是有史料為證的,王筠曾說:“孔子循循善誘,孟子教亦多術,故遇笨拙執(zhí)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誘之,使其得機之所在,即從此鼓舞之,蔑不歡欣,而唯命是從也?!?/p>

由此可見,我們?nèi)缃裥W中最常見的“小紅花”獎勵并非是小兒科,而是對于古代獎勵機制的一種變化,讓孩子們于無形中培養(yǎng)起自信的心態(tài),更積極地面對挑戰(zhàn)。古代訓蒙原則中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也是現(xiàn)代教育中被忽視的一面,就是“少授專精”的教學理念。幾乎所有的訓蒙方法都強調教授學生的書文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急躁貪多,刻意求速,此處未詳,彼處又起,一直這樣潦草地做功夫,那么只能什么也學不好。這種“百家通不如一家精”的想法也體現(xiàn)在對人從業(yè)方向的培養(yǎng)上,雖說禮樂射御書術樣樣不落,但學到一定時期,古人就會讓學生選擇其特長的一項精細研習,而非現(xiàn)如今提倡的素質教育這樣大鍋燴,一直到成人之后才選擇今后的從業(yè)方向。這樣的教育理念避免了很多天才被扼殺的現(xiàn)象,多出很多在某一領域有一定造詣的大家。這就是為什么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常抱怨沒有“大師”出現(xiàn),卻無力扭轉的原因,如果不從啟蒙教育入手,我們的未來不僅被國外的教育落在起跑線上,更無顏面對我們悠遠、優(yōu)良的教育傳統(tǒng)。另一點應提倡的是“寓教于樂”的傳統(tǒng)。舉一個例子:《春秋谷梁傳》記載,昭公八年,在畋獵的時候講習禮儀。割蘭草插在地上,作為畋獵的界限,把戰(zhàn)車豎立起來,插上大旗作為轅門,轅門的大小以車兩個軸距離轅門兩側四寸為宜。在畋獵之中,如果車軸碰到轅門就出局,因為說明駕車技術太差。畋獵還要求,驅車奔馳,戰(zhàn)車揚起的塵土不能飛出車轍之外,馬在奔馳中應該四蹄相應,快慢適度。駕車之人不能失馳騁之節(jié),禽獸跑出設定的畋獵范圍之外不準追殺,這是取戰(zhàn)爭之中不殺投降者之義。射中的禽獸太小要放生,取不虐待幼小之義。這是在畋獵過程中一邊習文,一邊習武,讓學生既享受到運動的樂趣,又明確了道義的準則。

三、現(xiàn)代中小學德育從傳統(tǒng)蒙學中應當汲取的因素

現(xiàn)代中小學德育與傳統(tǒng)蒙學相比,無論從教育范疇還是工作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發(fā)展,但我們?nèi)钥梢詮膫鹘y(tǒng)蒙學中汲取合理的成分,為我們所用。

1.對于教師的要求

傳統(tǒng)蒙學的管理與教學,完全取決于其教師的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這就給蒙學的教師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蒙學的教師,必須具備學問好、勤奮、管理嚴格三個方面的條件,“三者兼?zhèn)洌嗣鲙熞病?。教師首先須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一些教學多年的蒙學教師提出:“為師者,其弟子之所效法,其師方正嚴毅,則弟子必多謹飭;其師輕揚佻達,其弟子必多輕誕。是以文人才士,雖不必過學迂腐,但儼然為人師范,舉動間亦須稍自檢束,令子弟有所敬憚。”教師的品行,必然影響到學生的品行;教師的舉止,也必然影響到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所以,教師應注意自己的“師品”。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勤奮,自己卻日上三竿,高臥未起;對學生要求嚴格,自己卻行為輕佻,“則雖令不從矣”。清人張行簡在《塾中瑣言》中提出:“為師之道,端品為先,模范不端,則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隨時檢點,即衣冠瞻視,亦須道貌岸然。”也就是說,作為教師,有一種責任,那就是時時處處檢束自己的行為、品性,以作為學生的“模范”。這種責任和隨之而來的約束,并非來自于外界,而在于教師對自己的“嚴律”。教師只有“師品”端正了,才能使學生視之可親,就之可敬。我們可以看出,在這里,“師范”實際上表現(xiàn)為“品性”和“行為”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對教師的學問并沒有明確的要求,這不僅因為學問好的蒙學教師難求,而且對學問難以有一個較好的衡量標準,所以,只能以“盡心盡責”來要求教師們了。這種責任感,正是當代中小學教育中教師應效法的精神所在。

2.對于課程課標的要求

蒙學中強調有教學計劃、學習日程、學規(guī)以及學生守則。蒙學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即小學——行為養(yǎng)成;大學——明理、窮理的階段。在小學階段,是“教人由之”,教導學生如何去做;在大學階段,“乃使人知之”,讓學生知曉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兩個不同的教學階段,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計劃上都應有明確的區(qū)別。這點沿用至今就形成我們的課標與課程綱要,對于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實行什么樣的道德教育,怎樣結合社會發(fā)展進行道德教育,成為現(xiàn)代教師與教育學家孜孜不倦的研究課題。怎樣安排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每個階段學生的接受有何特點等,我們有很多地方可以向古人借鑒。

3.對于與家長的溝通

蒙學的教師多受雇于學生家長,所以在教學計劃的擬定上要與家長商量,“宜先問其父母之志,將來是否欲習舉業(yè)”。一些教師特別強調,無論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作教師的一定要為其權衡,如果學生既無天資,家又無余財,而一定要走科舉之路,教師應道明利弊。當然,教師只能提出自己的意見,最終仍然是由家長來作決定,教師只能根據(jù)家長的決定來擬定教學計劃。對于當代教師而言,針對家長的期望與孩子的特質來培養(yǎng)孩子顯然是一個減少師生矛盾的良方?,F(xiàn)代教育中逐漸興起的家訪即是古代蒙學中對于家長參與教學的重要演變。學生不只是學校的學生,更是家長的子女,對于孩子的教育,傾聽家長意見是十分必要的。

第3篇

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道德生成的自覺性、習慣性,構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環(huán)境,我校始終把“崇德尚學,有聲人生”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墻壁文化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愛科學”的四有新人,引導學生從小養(yǎng)成文明、禮貌、互助合作、尊老愛幼、團結友善,熱愛勞動、熱愛生活,使學生在欣賞圖畫的過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設置《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便于學生誦讀;名人故事時刻感染和熏陶著幼小的心靈,激發(fā)學生學習先賢憧憬未來;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充分發(fā)揮班主任教師的智慧設置文化園地、生活園地、圖書角、展示臺等活動板塊。留給學生自由發(fā)展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像小鳥一樣在環(huán)境優(yōu)美、溫馨和諧的校園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自由飛翔、快樂成長。

二、小學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討

2010年開始,我校就開始探究小學生道德養(yǎng)成教育的方法,堅持以人為本,德育教育優(yōu)先,全面發(fā)展的基本原則,針對學生年齡的特點,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業(yè)”為基本內(nèi)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業(yè)不同于家庭作業(yè),重在生活與實踐。在不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同時,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導向性、針對性、教育性、長期性、實踐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齡段身體發(fā)展、心理發(fā)展、認知水平不同,所以我們要求“家庭生活作業(yè)”一定要適合每個學齡段分層布置。我們?yōu)閷W生設置了《課外生活作業(yè)記錄卡》,卡中內(nèi)容體現(xiàn)在六個方面:1.生活作業(yè)的內(nèi)容;2.完成時段;3.生活作業(yè)完成的過程;4.我的收獲;5.家長評價;6.教師評價。一、二年級教師布置,學生完成,通過定期召開班級生活會,邀請家長參加的方式讓學生匯報自己在實踐中收獲的快樂。三至六年級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生活作業(yè)內(nèi)容自己填寫記錄卡。另外,學校給教師配發(fā)《家庭生活作業(yè)記錄本》,讓教師記錄填寫每次布置作業(yè)的時間、內(nèi)容、目標、學生完成的時限,教師檢查跟蹤記錄,階段性總結。教師要及時收集學生《課外生活作業(yè)記錄卡》,歸檔整理,載入學生成長記錄袋,再在總結反思過程撰寫德育教育論文。學校對“家庭生活作業(yè)”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期中、期末進行總結,并對教師學生事跡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學生獎設金卡、銀卡、銅卡三個獎項。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讓我們的學生收獲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業(yè)”的過程中,通過給爸爸媽媽洗腳,給爺爺奶奶端飯、倒水,學生學會了感恩;通過洗手絹、疊被子、洗碗活動,學會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動手完成;通過撿紙屑、清理街頭小廣告活動,樹立了保護環(huán)境意識;通過洗臉、刷牙,學生知道了講究衛(wèi)生的重要性;公交車上主動給老、幼、病、殘、孕乘客讓座,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德,喚起了人與人的友善;學種花、學種菜、飼養(yǎng)一種小動物活動,學生學到了種植和養(yǎng)殖的知識;通過開展公益實踐活動,學生主動為災區(qū)的小朋友捐出紙和筆,禮物雖小可彰顯了學生的愛心;讀一本好書、看一部電影,給同學講一個故事和童話,培養(yǎng)學生渴求知識,明辨是非的能力;參觀革命圣地、祭掃革命烈士陵墓,點燃了學生愛國的激情,諸多事例證明了我們布置“家庭生活作業(yè)”的有效性。

三、結語

第4篇

近十多年來,臺灣地區(qū)教育領域的最大變革就是“九年一貫制”課程改革和“十二年義務教育改革”,兩項改革時間間隔短,改革力度大,理念沖擊性強,對德育工作的理念有顯著影響。“九年一貫課改綱要”中提出,其主要的理念是“中小學之課程理念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fā)展歷程;尊重個性發(fā)展,激發(fā)個人潛能;涵詠民主素養(yǎng),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yǎng)科學知能,適應現(xiàn)代生活需要?!薄笆炅x務教育”在前者的基礎上,又將教育理念和教學目標推向了新的發(fā)展高度,變得更為注重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開出自己的勝利之花;更為注重多元化的前進道路,讓每位孩子找到適合的發(fā)展方向;而且強調“德智體群美”均衡發(fā)展。

概括而言,新理念貫徹下的德育理論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其一是,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得到真實的體驗。其二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鍛煉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習慣,將道德拖回到現(xiàn)實情境中,使之具有實際的意義。其三是,拓展多元化層次的教學支撐點,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統(tǒng)籌性效果。最后是,營造更多的實踐情景,使學生在真實體驗中塑造真善美的道德情操。

2臺灣地區(qū)德育教學方法的設計探討

多元化發(fā)展是臺灣地區(qū)開展德育教育最獨特的經(jīng)驗,這種多元態(tài)勢使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設計源于教學目標的千差萬別,源于教師各自富于特色的教學手段和學生良莠不齊的學初面貌,也來源于教授內(nèi)容的繁冗簡縮。實際開展時,達成教學目的的途徑又是多樣的,通常而言,實現(xiàn)途徑有:正式課程(相關課程的開設)、非正式課堂(校園活動、社會活動等)和潛在課堂(周邊氛圍、友人互動等)。即使是同一種途徑,不同的老師在針對不同的學生開展時,也會采用各種個性化的方案。而且,臺灣地區(qū)德育教學不只在教室內(nèi)開展,他們已經(jīng)突破了學校的限制,走向了社會,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迅速增多,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土地資源都得到多樣的整合。在具體的操作方法上,主要有體驗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道德討論法、價值欣賞法等一系列成型的手法,每種都可以拿出來作為單獨的案例供大家研磨。

3臺灣地區(qū)德育多元化開展的啟示

第5篇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生,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的發(fā)展是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在進行品德教育時必須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

一、引導學生正確掌握道德觀念

由于學生道德觀念的模糊性,會影響其道德認識和評價的正確性,所以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藥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某些道德觀念。教育中要做到具體形象,從實例分析中讓學生辨別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論說教。例如讓學生正確地掌握“朋友”這個道德觀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下面兩個事例:

1、肖小明和李大偉是好朋友,期末前肖小明因病不能上學,李大偉主動去

他家給他補課,堅持兩周,風雨無阻,期末考試肖小明取得好成績。

2、賴小娟和吳蓮花也是一對好朋友,期末考試時賴小娟有一道數(shù)學題不會

做,吳蓮花趁老師沒有注意把自己的卷子給賴小娟看了,因此賴小娟數(shù)學得了滿分。

讓學生討論他們誰和誰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教師針對學生的具體回答,再

去講解“朋友”和“友誼”的正確內(nèi)涵,這樣可事半功倍。

讓學生正確掌握道德觀念德育論文德育論文,就必須澄清或消除某些模糊認識或錯誤觀念,其

常用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一)、通過討論指出某種看法的錯誤性質,教師和學生對其都采取一致的

否定態(tài)度。

(二)、借助于課文中的事例或現(xiàn)成事例使學生看到這種錯誤觀念以及由此

產(chǎn)生的行為后果,如用“狼來了”的故事說明說謊的危害。

(三)、用變式使學生分清道德觀念的本質內(nèi)涵。

(四)利用學生的親身體驗,來證明某些錯誤觀念的危害性。

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信念

(一)教育者要言行一致

要把學生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須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否則,不管教師講得多么有說服力,只要學生發(fā)現(xiàn)教師言行不一,就不會相信教師的教育,就會懷疑教師傳授道德知識的真實性,只有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才能對教師所傳授的道德知識堅信不移,并成功為自己行為的指南。

(二)給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

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道德行為的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是道德知識轉化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條件,所以教師要給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使他們親身體驗到由于按一定道德要求行事后,得到教師和同學的支持、贊揚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催化劑。例如,在組織為孤寡老人服務時,為公共場所打掃衛(wèi)生等各種公益活動中,學生會體驗到助人為樂的心情和榮譽感,還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為人民服務的道德信念。當然,在實踐活動中有時也會出現(xiàn)消極的道德體驗,所以要注意防止,組織好活動。

(三)要注意防止“意義障礙”

在教育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要求都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信念,有時學生不僅不執(zhí)行正確的道德要求,甚至產(chǎn)生對立情緒,出現(xiàn)“意義障礙”論文格式模板。所謂“意義障礙”是指學生頭腦中存在著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礙他們對道德要求、意義的真正理想,從而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產(chǎn)生意義障礙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學生感到教育者在處理某些問題時不公正。

(2)教師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學生的需要,脫離學生實際道德發(fā)展水平和

思維實際。

(3)教育者向學生提出的要求過多過頻,學生無所適從,又不及時檢查執(zhí)行情況。

(4)教育者向學生提出要求時采取了強制性手段,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5)教師和家長,學校和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

為了消除意義障礙,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做事客觀公正,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求適當,且做到教師、家長、學校、社會相統(tǒng)一。

三、 正確的組織各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一)深入開展道德問題討論德育論文德育論文,是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討論的素材有兩個來源:一是各科教材中典型事例,如語文課本中的英雄人物的行為,思想品德課中的品德問題。二是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的事例,如王磊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次全校舉行乒乓球大賽,他想如果代表班級參加團體賽,即使團體獲獎,自己什么獎品也得不到,于是他只報名參加了個人單打比賽,最后,他獲得了全校男子單打冠軍,可班級團體賽因他沒有參加而沒有取上名次。讓學生討論王磊的行為是對還是錯,以此來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

(二)利用各種教育因素和教育環(huán)節(jié),有意識、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如學生的作文、墻報、學生的入隊、入團儀式等都可以成為培養(yǎng)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媒介。

(三)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道德判斷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從他律到自律。學生的道德評價和判斷最初是在他人評價的影響下形成的開始常常是重復教師、家長或別人的評價,以后才慢慢的學會了獨立地對別人進行評價。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好示范,身體力行。此外,教師的評價不但要做到客觀公正,而且要注意講清為什么這樣評價和判斷,以利于學生模仿,學習,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自己獨立判斷和評價,并付諸實踐。

第6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識字教學;課文教學

區(qū)別于其他學習科目,語文具有較強的人文性特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更是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教師應在注重教學內(nèi)容積極價值取向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語文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促進其思想道德修養(yǎng)以及審美情趣的和諧發(fā)展?!蹦敲?,如何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更好地進行德育的有機滲透呢?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對此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歸納。

一、在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德育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齡段語文教學的核心與重頭戲,占據(jù)了小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與精力。鑒于此,我個人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識字教學這一有利契機,將德育有機滲透其中。

對此,我感受深刻。例如,在向學生分析、講解了“罵”這一漢字的字形與具體意義之后,我詢問學生是否能對“罵”這一漢字進行組詞,學生積極性較高,紛紛舉手發(fā)言,并回答出了“打罵”“罵人”“罵街”“痛罵”等眾多詞語。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發(fā)言,接著向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罵’字的字面解釋為:用粗野或帶惡意的話侮辱人,剛才你們也用‘罵’字組了很多詞語,那么,你們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罵’是一個意義很不好的漢字。”“‘罵’字給人很不好的印象與感受。”“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隨便罵人?!薄?/p>

如此,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效地避免了死板、單調的識字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更是巧妙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等的德育,真正將德育的滲透目標落到了實處。

二、在語文課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閱讀是閱讀者同文本之間直接進行對話、交流與溝通的一個過程,通過認真閱讀健康、內(nèi)容向上的文本內(nèi)容,讀者往往能從中汲取到正面而積極的信息,并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領略到深刻的社會與人生哲理。

小學語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正面閱讀素材,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有利資源,在課文教學中有機而巧妙地進行德育滲透。如,在學習了《學弈》這一古文言文之后,我向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我們?nèi)粘I钪谐Uf‘名師出高徒’,弈秋是當時最擅長下棋的人,為什么同時跟他學習下棋的學生卻在棋藝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你從這個寓言故事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這一問題如同鑰匙一般,很好地打開了學生思維與智慧的大門,學生紛紛對此發(fā)表自身的認識與獨特看法。有的說:“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講的話牢牢地記在了自己心中,另一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也是在專心聆聽弈秋的講解,實際上他的心早就想著如何射天鵝了,兩個人不同的學習態(tài)度是導致他們學習效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庇械恼f:“那個人之所以落后于另外一名學生,并不是因為弈秋的棋藝不精,關鍵是他在上課時沒有專心致志地聽講?!?/p>

如此,通過對課文內(nèi)容的認真閱讀、分析與探索,學生很容易就從中得到了啟發(fā),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只有專心致志、集中自身全部的注意力,才能干好一件事。而這顯然有利于其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以此為指導完善、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

總之,小學語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學生以及具體教學內(nèi)容等實際情況出發(fā),適時、恰當、合理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德育滲透,這樣才能在保證學生學會基本語文理論知識的同時,真正從中明白、掌握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從而為其身與心、德與智的平衡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新課程中小學德育實效性

隨著我國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信息產(chǎn)業(yè)的崛起,使我國真正開始了一場具有新的革命意義的社會轉型。所謂社會轉型“是以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過程為先導,又不限于社會經(jīng)濟生活領域,而是由此引起的社會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革”。因而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使我國的德育工作面臨著種種挑戰(zhàn)。其中,德育實效性問題是教育界乃至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學校德育改革的難點。學校德育實效性是指學校德育的實際效果,即是“學校德育預期目標要達到的程度和學生對學校德育預期目標的接納程度”。

一、我國傳統(tǒng)中小學德育實效性偏低的原因

長期以來,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一直難以提高,主要原因是傳統(tǒng)的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幾種弊端:

其一,德育指導思想上重智輕德,“德育首位”尚未到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嚴重的惟智傾向:“‘德育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德育是軟指標,智育是硬指標’;‘出事有德育,無事無德育’的現(xiàn)象非常盛行”。

其二,德育目標和內(nèi)容上過度理想化,缺乏時代性、科學性和層次性。德育目標及內(nèi)容往往對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體國民實際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等現(xiàn)實情況考慮不全,以過度理想的人格標準作為德育的目標,“假、大、空”抽象的口號式的德育內(nèi)容過多,把理想與現(xiàn)實割裂開來,德育顯得空洞無力。

其三,德育方法單一化,說教仍占主導地位。傳統(tǒng)德育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成是消極接受道德說教的“錄音機”、沒有自主和獨立思想的教育對象,因而無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其四,德育評價簡單化,往往是以“智”代“德”。許多學校把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定歸在考德育知識和千人一律的操行鑒定上;而教育系統(tǒng)內(nèi)普遍缺乏對學生品德評價較為客觀的機制。由此,德育的效果不盡人意。

二、在新課程的理念和目標中。凸顯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它將實現(xiàn)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歷史性轉變。新課程強調,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轉變的過程中,對學生道德、行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強調德育在各學科教育環(huán)節(jié)的滲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環(huán)節(jié),對增強新時期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對新形勢下學校如何搞好德育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xiàn):

其一是加強德育課程建設。根據(jù)中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不同教育階段的德育內(nèi)容和要求,研制《品德與生活(1-2年級)課程標準》、《品德與社會(3-6年級)課程標準》以及《思想品德(7-9年級)課程標準》。

其二是各門課程滲透德育。各門課程要結合自身特點,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等方面的教育。

其三是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綜合實踐活動由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區(qū)服務和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內(nèi)容組成。它設置的宗旨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關心國家命運,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科技、學生發(fā)展的聯(lián)系,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在新課程實施中,改進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增強其實效性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課程的目標與理念為學校在實施新課程中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機。由此,針對傳統(tǒng)中小學德育的弊端,根據(jù)新課程的理念與目標,筆者認為,在新課程實施中,增強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應從下面幾方面著手并加以強化。

(一)重視新課程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落實德育目標和要求,凸顯學生的自我教育及自主活動新課程的突出特點和亮點之一,就是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志,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jīng)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它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和因素。思想和道德不是先驗性的,而是實踐性的。德育作用真正發(fā)生的過程,主要不是以原則的灌輸方式完成的,而是學生以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在擴展新的經(jīng)驗的時候,或者是學生對情境的道德難題予以解決的時候,學生才獲得了成長。因而,在新課程中凸顯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會特別有助于落實德育目標和要求。而在確定綜合實踐活動內(nèi)容的時候,應遵循下面兩個原則:1.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關注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也即為關注學生自我的發(fā)展、興趣的發(fā)展,誠如杜威所說:“自我和興趣是同一事實的兩個名稱,對一件事主動感到興趣的性質和程度,可以揭示并測量所存在的自我的性質”“興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對象的主動的認同。”月因而學生關心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哪些真正是學生的問題或課題是綜合實踐活動應關注的焦點。學校和教師要幫助每個學生確定自己的課題,運用體現(xiàn)個性特征的方式展開深度研究,獲得學生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理解,這樣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

2.體現(xiàn)學校的自身特色。對任何一所學校而言,綜合實踐活動是其學校文化的有機構成,集中體現(xiàn)了學校特色。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內(nèi)容應立足于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因為學校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利用已有的文化成果去影響人、塑造人的獨特個性,其本質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引導工作。立足于每所學校的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內(nèi)容就是把社會文化轉化為個體內(nèi)在文化。

(二)強化學科育人功能,尤其要注重在學科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講求滲透性

在學科教學中怎樣才能有效地突出德育滲透?筆者以為,要以情感體驗為切入點。因為人的情感態(tài)度具有溝通、傳遞、感染、分享作用,具有強化、放大、激勵作用。只有當情感本身得到發(fā)展、提升,德性品質才有最基本的保證。教學過程不能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fā)展的過程,這是傳統(tǒng)德育以學科為本的教學的最大失職。在當前全面推進新課程中,就是要改變教學的學科本位,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在學校教學中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服務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1.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虒W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用“心”施教體現(xiàn)著教師對本職的熱愛,體現(xiàn)著教師熱切的情意。只有在“心”與“心”的交流碰撞中,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得到共鳴與升華。

2.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規(guī)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xiàn)和道德發(fā)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三)構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平等、民主、合作、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nèi)容和載體。“師生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學校的面貌,是學校德育的晴雨表。”因此,在新課程實施中,應該強調以下幾點:

1.教育重在師生間相互信賴,信賴取決于民主平等的溝通。“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對學生傾注全部熱情,和學生平等相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讓學生自由充分發(fā)現(xiàn)自己,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感和幸福感。

2.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學生。“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庇绕涫窃谡n堂中應注意對“問題學生”的理解、寬容和善待。教師做到“春風化雨”,才能對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一種教育關系。加里寧曾說:“教師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jiān)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jiān)督?!苯逃卟粌H要時刻自警,還要時刻想著怎樣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以自己的真情實感打動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因而,教師應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要在樹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學生觀的前提下,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抵御不良社會風氣侵蝕的積極性和能力,在對學生的了解、德育內(nèi)容的把握、德育方法的運用、語言的組織表達、德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等多方面提高育德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

(四)深化德育評價改革,體現(xiàn)發(fā)展性

評價是教育領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新課中起著導向與質量監(jiān)控的作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边@充分表明德育評價目標由過去鑒別學生的優(yōu)劣好壞變?yōu)榇龠M學生的發(fā)展,從而也決定了德育評價內(nèi)容、主體、方式等多方面都必須改革。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為評價內(nèi)容的拓展奠定了理論依據(jù)。按照新課改的有關精神,對學生的評價內(nèi)容應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