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3 15:41:50
序論:在您撰寫中小學生智慧教育課堂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智慧;生成條件;課堂建設
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課堂教學依然是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場攻堅戰(zhàn),課堂教學改革能否凸顯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觀,能否彰顯學生的生命價值和意義,能否突出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主動態(tài)度,關系到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小學語文課堂中生成教師教學智慧的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發(fā)展的前提
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推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平等、和諧、互助”的新型師生關系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新型的師生關系,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fā),教師從三尺講臺走進學生,從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長者身份變?yōu)榻虒W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許多原先由教師完成的工作現(xiàn)在可以交給學生來完成,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協(xié)助者和促進者;智慧的教師有能力迅速解決課堂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日本學者佐藤學指出:“學習不是授受知識技能的個人活動,而是個體參與知識技能所聯(lián)結的共同體的實踐,是文化共同體的開成與個體成長相輔相成的過程。”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原本就是“學習共同體”,需要彼此共同承擔促進雙方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責任。師生關系平等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會是“預設”的活動,而是師生間、生生間的現(xiàn)時演練,這種演練體現(xiàn)出師生間交往互動、共同進步的熱情與熱誠。教師的教學智慧也即在這演練過程中,得以不斷地展示和積淀。
教學規(guī)律的總結積累——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發(fā)生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隨機地機靈處理不可預測的突發(fā)狀況和偶然事件,這種隨機行為實際上就是教師展示出來的教學智慧,教師的教學智慧能化解窘鏡,能解決意外難題,保證了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面對意料之外的突發(fā)事件,課堂中教師教學智慧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這并不說明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是隨機的、是沒有規(guī)律可循的。相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記錄且細細體會自己所遭遇過的每一次處理不可預知的教學事件的經歷,日積月累,教師一定會從中有所收獲的,也就是說,小學語文教師平時越注意對教學規(guī)律的總結和積累,越能很好地在課堂中體現(xiàn)教學智慧,比如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規(guī)律、教學與發(fā)展辯正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掌握。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統(tǒng)一存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兩者相輔相成,離開了智力因素的輔佐,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存在,而智力因素的開發(fā),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參與。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與發(fā)展是相互促進,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同時也須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即知識與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比如,教師預先給學生們布置作業(yè),可以說明其很重視對學生們智力因素如創(chuàng)造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fā)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觀察、就某一論點暢所欲言,說明其有意地對學生們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鼓勵大家從實際出發(fā),大膽設計,勇于創(chuàng)新。
課堂情境的建構——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的平臺
課堂情境是師生從事課堂教學活動時所必需的教學背景,課堂情境的建構是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境,它可以充分表現(xiàn)為師生間教與學的狀態(tài)、情感與情緒交流的方式,以便師生達成共識。良好融洽的課堂教學情境不僅為師生之間在知識、情感、行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互動活躍的課堂情境意味著和諧的師生關系、積極的學習氛圍、融洽的合作學習方式,它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學順利進行的場所,也是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的外部條件,可以有效地激勵教師教學智慧的自主發(fā)展。
創(chuàng)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需要教師展示其教學智慧,同時,課堂教學情境的建構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
師生共同構筑教學情境,使課堂迭起,師生彼此引領成長。比如,在講授《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文中角色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真實地融入于文中情境;接著,教師根據學生們的認知情況和當時的教學狀況,倡導大家進行相關的辯論,這說明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到有價值的課堂信息,并加之利用,尋找新的順應課堂教學的契機。教師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構建教學情境,無疑為自身教學智慧的生成筑就了平臺。教師從中體會了成就感,收獲了幸福感,會激勵教師更加富有熱情和激情地進行后續(xù)的課堂教學活動;這充分彰顯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有經驗的小學語文教師懂得智慧性地教學,他們會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適宜的課堂情境中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變得活躍,才會靈性地進行學習;而教師也會從中收獲啟發(fā)和教育,其教學智慧的價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于課堂實踐中。
綜上,充滿教師教學智慧的小學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過程,習得規(guī)律,發(fā)展智慧”。也就是說,智慧型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重視“層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學資源的遴選上,重視“針對性”和“發(fā)展性”;在教學策略的運用上,注重“合作性”和“開放性”;在設計教學程序時,要盡可能地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小學語文教師重視對學生傳授知識、指導認識,關注課堂教學原則和教學策略的選擇,這都是教師教學智慧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彰顯。
參考文獻:
.isn.net/
關鍵詞: 生本智慧課堂 教學模式 低年級 英語教學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是低年級英語課堂的關鍵。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及“三維目標”的要求,我校提出了“生本智慧課堂”的教育理念?!吧尽闭n堂: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每一個學生都是重要的,要進行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是學習成長的主體。要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xiàn)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爸腔邸闭n堂: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靈魂的課堂。學習絕不是為了分數(shù)的學習,也不僅僅是為了知識的學習,而是為了“學會學習”。知識教育要與人文素養(yǎng)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有信仰的人,實現(xiàn)課堂的育人功能。
1.課堂教學模式
1.1前置性學習。前置性學習就是在教師還沒有進行講解之前嘗試自主性的學習,主要就是預習環(huán)節(jié)。以我校學生為例,低年級的學生基本沒有英語基礎,那么面對沒有英語基礎的學生,前置性學習如何實施?研究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并結合英語新課標的要求,設計了以提高閱讀和識圖能力為目標的前置性作業(yè),即最初的時候讓學生在家里通過觀察文本中的圖片,嘗試分析圖片發(fā)生的故事,回答“who?when? where? what?”這些基本問題。隨著所掌握的單詞句型的增多,在分析圖片的時候嘗試用會表達的方式解讀圖片的內容。在預習過程中將自己沒有弄明白的地方圈出來,課堂上重點聽講。這樣學生在前置性學習中不僅對課本的圖片內容有了基本的認識,提高了自身的閱讀能力,而且在聽講過程中做到了有目的有側重點地聽講,提高了聽課的意識,攻克了自己不會不懂的難點知識,真正實現(xiàn)了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
1.2小組交流。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即低年級一般兩人一組,中高年級一般4-6人一組,教師不再像傳統(tǒng)課堂上逐字逐句地對課本進行講解,而是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自學。對于我們低年級的學生,主要采用的是兩人互助式小組,也會在課本劇表演時用到四人合作式小組。低年級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互補互助”的原則進行分組,同桌即為一個小組,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學生在小組內有充分的交流和發(fā)言活動。低年級英語課堂將課本情景呈現(xiàn)給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嘗試完成情景對話。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的課前、課中及課后檢查中也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課前小組內檢查昨天的預習作業(yè)完成情況在老師來到后做基本的匯報。課中在老師講解了重難點知識點后,小組內互幫互助相互監(jiān)督完成知識點的檢查工作并簽上自己的名字。低年級學生積極地參與檢查工作,認真負責,不讓自己的同桌掉隊。課后同桌之間除了互相監(jiān)督檢查課上的知識點,還共同完成課后的拓展作業(yè)。在小組交流中,學生真正實現(xiàn)了自主,自己也是小老師,監(jiān)督了別的同學,也提高了自己。
1.3班級交流。班級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種,有小組在班級上的展示,也有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和展示,主要目的是檢測小組的成果,通過大家的交流活動集思廣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低年級英語課堂中,最主要的展示形式就是課本劇的表演及英語的演講。課本劇的表演就是講英語學習寓于快樂之中、情境之中,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增強了語感,在實際情境中學會了運用,在表演中增強了學習信心。英語的演講是低年級嘗試的新挑戰(zhàn),學生們在課后自己動手設計手抄報,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用英語或者英語歌曲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將他們的展示做成視頻給學生們觀看,大家在觀看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問題,同時取長補短,這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愿意學,學得快樂,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1.4總結鞏固??偨Y和鞏固由較適合學生一起共同完成,在總結鞏固中堅持學生會的不教,學生不會的教他們怎么學,學不會的老師來教。在低年級英語課堂匯總中,如何總結能讓學生們一下就記住呢?相比老師來給大家總結,學生很多時候更喜歡自己來總結,我也把機會交給學生,課堂最后的五分鐘我會找一個組的學生,把課堂交給他們,他們成為我的小助手和小老師,給大家講講學習的知識點,還會出幾道測試題檢驗其他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時候我就可以在旁邊做場外指導,在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給他們提供一些提示和幫助,在他們講解完之后給予一定的補充。學生在一次次的鍛煉之中不斷成長,他們認識到課堂不再是老師的課堂,而是學生的課堂,老師是指導者,他們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就會更愿意投入課堂。
2.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生本智慧課堂”給了學生很多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但是同樣給了老師很大的挑戰(zhàn),需要老師不斷地提升自己。當然,在課堂中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低年級學生小組成員之間的配合問題,他們可能會出現(xiàn)分歧或者鬧情緒;小組之間因為競爭出現(xiàn)的矛盾;有些小組成員責任心不強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制定了一系列的獎懲措施,在學生們的民主決議下通過,并在學期末有一個綜合的考評結果,讓全員全方位地參與到考評中。
我會以自己的實踐不斷地探索“生本智慧課堂”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爭取在自己以后的課堂中能夠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以生為本”的好課,將“生本智慧課堂”切實融入課堂,實現(xiàn)“建生本課堂,做智慧教師”。
參考文獻:
[1]劉漢文.深圳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鹽田區(qū))現(xiàn)場會發(fā)言材料(2012.6.12).
[2]王桃.淺談生本課堂是孩子快樂的天堂.中小學教育,2012(11):115.
[3]鄧淑燕.生本課堂的生成因素開啟智慧之門[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11(1):90-92.
[4]黃奕熙.“生本”促成智慧構建高效的課堂[J].科教文匯旬刊,2011(4):93-94.
[5]劉澤芳.生本課堂與深度教學[J].語文天地:理論綜合,2013(12).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發(fā)揮 學生 主體作用 策略
所謂主體作用,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設計都應為這一主體服務。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教學觀,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呢?
一、改變理念,做學生的朋友,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tǒng)的教學習慣是老師教學生聽,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是客體,教師主教,學生被學。課改后的教學理念則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方向決定出路,學生能否發(fā)揮學習主體作用與教師的理念密切相關。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只有教師的理念真正轉變了,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究學習的地方,才能逐漸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才能完成課堂的高效和教學目標。
“教育,正像其他的社會過程一樣,它的成效依靠交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林格倫語)。學生都喜歡在愉快的情況下快樂學習,都喜歡有親和力的老師,都渴望老師是朋友。從這一情感點出發(fā),就要求教育者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愛護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用真誠禮貌性的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知道每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要達到的學習目標。這樣學生就會意識到自己不僅是課堂學習中的一員,更是學習的主人,于是就會自主地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lián)系起來,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討論會更激烈。只有學生主體學習情感投入了,才能在課堂中感受到學習激情的涌動和運用;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完成學習。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學生的興趣,推助學生的主體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教學的藝術是讓學生喜歡老師所教的東西,要讓學生對自主探究的知識產生興趣,主體學習激情自然高漲,積極學習的情緒自然而來。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課改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精心設計教學,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找準推動學生主體作用的切入口,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時,我運用錄像和電腦課件,播放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美麗的畫面,用特寫鏡頭突出客家民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異常堅固”的特點,并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展示給學生欣賞。美景激發(fā)興趣,使學生急于了解客家民居,萌發(fā)了強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與自主意識的驅動下,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習傣家竹樓時,我這樣設計: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優(yōu)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景點。如果由你來當導游,該如何向游客介紹?請各小組推選選手,共同設計導游詞,參加評比。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被激發(fā),都想表現(xiàn)一番,展示自己的主體能力。
三、靈活方法,引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的主體作用
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對,事倍功半。教學方法靈活與否,對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很關鍵的作用。如何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進入學習主體?要求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著眼全局,站在語文課程標準上審視課文,審視知識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處理教材,精心地教學,靈活運用教材,聯(lián)系生活,從不同興趣點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如《和田的維吾爾》一課,教師在設計目標時既要了解“和田的維吾爾”的特點,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維吾爾鄉(xiāng)村風情及他們雖苦猶樂的精神風貌,又要讓學生感受到維吾爾人豪氣樂觀(豁達樂觀)、酷愛土地、愛美、能歌善舞的特點,從不同渠道了解我國其他民族的民族特點。
四、教會學習,教學生的興趣,引領學生的主體作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管老師如何激趣,不如學生自己來趣、把握方法。語文老師要教給學生靈活的學習方法和讀書方法,教學生怎樣在學習中感覺樂趣,引領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發(fā)展個性,做到把書讀“活”。如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不能死記硬背,因為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有不同含義,這就要求語文老師教會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結合上下文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有的還可以用近義詞理解。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探究到了學習的方法,以后學生遇到不會理解的詞語,也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詞語的意思了。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需要我們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去積極探索,以求完善自身教學。
參考文獻
[1]《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教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研發(fā);實施;標準化中小學生
長期以來,因為中小學實習課堂教學的缺乏,在高師教育中存在著教師核心技能形成難問題。由荷蘭學者提出的“臨床教育學”,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理論基礎。作為新興邊緣學科的臨床教育學,是將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教育理論綜合起來,根據臨床教育實踐需要,開拓出作為真正實踐性的教育學新領域。[1]在實踐教育學理論指導下,開設出專門訓練高師生核心技能的臨床課程,可以較好地解決高師院校大面積增強教育實踐技能的難題。
一、研發(fā)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意義及可行性
(一)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內涵
有研究者認為核心技能“是指所有職業(yè)都要掌握的核心的、重要的技術內容”[2]。由于高師教育以培養(yǎng)未來中小學教師為己任,而中小學教師又是以學科教師、班主任的身份去完成日常教育工作的,其學科門類較多,班主任也因小學、初中、高中階段不同存在著操作技能上的差異。因此,只能從中小學教師完成崗位任務需要的核心技能,來確定高師臨床課程的訓練模塊。筆者借鑒醫(yī)學領域臨床課程定義,參照中小學教師完成崗位任務所需核心技能,構建出培養(yǎng)高師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資源系統(tǒng),將其作為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它是借助高師實習基地中小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發(fā)出應用性處方理論和操作技術,由高師生扮演各類中小學生,利用中小學生課外輔導、在線輔導等,組成虛實結合的中小學仿真課堂,在高師校園內大面積實施中小學課堂教學核心技能實戰(zhàn)訓練的課程。其突出特點是,將高師獨立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課程論、班級管理等教育理論,與中文、數(shù)學、外語等學科課程的相關知識點融合,開發(fā)出能直接應用于中小學課堂教學實踐的規(guī)范化教師技能分類訓練教材,形成教育理論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的技能訓練課程。
(二)研發(fā)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重大意義
教師教育課程的實踐取向不僅被寫進了課程標準,而且成為教師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共識。根據Merrill的觀點,“學習的本質唯有當知識被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世界時才會被體現(xiàn)”[3]。就高師生實踐能力形成而言,只有在具體工作情境中引導高師生努力建構知識與工作任務的聯(lián)系,才能有效培養(yǎng)高師生的教學能力。國內外諸多學者對教師課程實踐取向方法的探索不遺余力,國外由于高師院校規(guī)模小,其附屬中小學多而且聯(lián)系緊密,可以基本滿足高師生經常性的實踐教學需要。由于國內高師規(guī)模龐大,中小學與高師院校分屬省市不同的管理體系,合作松散,沒法照搬國外一體化的教師專修學校來開展教育實踐。因此,一些師范大學探索出“政府-師大-地方中小學”GUS聯(lián)盟之路,在教學上探索出微格教學、計算機模擬教學、案例教學、實踐者研究等多種方法來指導師范生學習。但是,由于缺乏利益捆綁機制,聯(lián)盟之路難以深入;案例教學、微格教學等方法,只是截取教學實踐的局部畫面,很難與真實的中小學課堂對接,致使高師教育課程建立知識與真實世界的聯(lián)系得不到實現(xiàn),“以未來教師和教師教育者的生命體驗為內容”[4]的教育實習流于形式,大面積提高師范生實踐教學技能依然是制約高師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頸。教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研發(fā),設計出由中小學生和高師生扮演的“標準化中小學生”參與的中小學課堂教學環(huán)境,從“定型化的教學”轉型為“情境化的教學”[5],讓高師生以中小學課程決策者、實施者身份,進入基于教學體驗、關注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臨床實踐訓練之中。這樣不僅可以直接提高教育實踐技能,而且有助于其盡早熟悉今后的生存環(huán)境,掌握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形成良好的從教態(tài)度和教師角色心理,增強當好中小學教師的自信力,養(yǎng)成勇于實踐、樂于實踐的品行,從而大面積提高高師生實踐教學技能。
(三)研發(fā)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可行性
首先,具有政策依據。教師教育課程新標準規(guī)定了中小學教師“教育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和基本要求,明確了其學習領域,提出了開設對應課程模塊的建議,為教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領域劃分和資源包構成提供了依據。新課標規(guī)定了教育實習和見習時間共為18周,從時間上為臨床課程開設提供了保障。其次,許多高師院校建立了附屬中、小學實習基地,為教師核心技能訓練積累了系列“臨床”經驗,為高師生扮演各類中小學生提供了資源。高師生惟妙惟肖地扮演各類中小學生,不僅是準確掌握中小學生心理的需要,更是組成仿真中小學課堂,大面積突破教師實踐技能訓練瓶頸的關鍵。最后,筆者在廣西和嶺南師范學院的實踐,有力地證明開設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筆者于2005-2008年帶領廣西師范學院15人在南寧八中高2005級2班經過三年的臨床跟班實習,讓高師生從幫助高中生解決學習問題中,習得解決“自習無”問題的輔導技能。2015年9月至12月,本項目組主研深入湛江16小五一班課堂,引領小學語文和數(shù)學實習教師,積極開展電子書包教學新模式探索;每周二晚上開設32學時的《教育實習理論與實踐》選修課。筆者親自負責“標準化小學生”角色扮演訓練,由師范生扮演“標準化小學生”,組成仿真實訓課堂。臨床課程實訓中,筆者主要借助小學新課標和教師核心技能形成規(guī)律進行現(xiàn)場指導;實習領隊教師針對學科教學、學生分類輔導與管理問題,以大課堂形式訓練實技能,從而大面積提高了實習教師備課、說課、試講、制作課件等核心技能。
二、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研發(fā)
(一)研發(fā)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理論依據
臨床教育學,突出從批判現(xiàn)實教育中發(fā)現(xiàn)問題,診斷出問題的實質和存在問題的病理,再從教育實踐的現(xiàn)場性和實踐上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并將其歸納為“實踐性”、“病理性”、“問題性”三個維度,從三個支柱上予以展開研究。[6]這就為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研發(fā),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維框架。根據臨床教育學的分析思路,首先從批判現(xiàn)有教師教育課程現(xiàn)狀中,我們發(fā)現(xiàn)高師教育缺乏綜合多學科課程的臨床課程。其次,診斷出師范生核心技能缺失的病理在于缺乏中小學生組成的課堂教學實訓現(xiàn)場。最后,形成了解決臨床教學問題的處方理論和策略。借助帶實習生的實踐,我們在處方理論上形成了針對中小學教師崗位實踐技能模塊的訓練包,提出了培養(yǎng)“標準化中小學生”組成中小學課堂,開展大面積實施教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訓練策略。
來自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的智慧和技能屬于緘默性知識范疇,既不能依靠高校教師以教育課程方式予以傳授,又很難讓高師生在有限的時間探索獲得。只能將高師原本獨立的教育課程知識與對應的專業(yè)學科知識、中小學對口專業(yè)教師的教學經驗有機結合,形成針對中小學教師崗位的核心技能訓練模塊,再按照智力技能分階段形成的理論予以訓練。盡管教師核心技能蘊含了教師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但最終需要課堂教學行動予以實現(xiàn),仍然屬于智力動作技能的范疇。因此,適合以加里培林五階段智力技能理論為基礎,按照馮忠良教授改造后的智力技能三階段理論予以研發(fā)。[7]以此為指導,筆者結合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研發(fā)實踐,提出“觀摩教學-模擬操作-技能創(chuàng)生”的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三階段開發(fā)理論。首先,需要提供觀摩優(yōu)秀教師完成崗位工作程序的技能展示過程,對其關鍵程序進行解剖和點評,讓高師生形成整體映象。這一階段中的解剖和點評,本身就是教育課程、學科課程、中小學教學經驗融為一體的整體應用,這里的關鍵是需要有“三維一體”融會貫通的培訓師。其次,提供一步步操作的教學程序訓練。其關鍵是由教育理論基礎扎實、中小學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予以現(xiàn)場指導,將操作細節(jié)放大、慢放、回放,指出可能存在的錯誤或多余動作,以此訓練高師生掌握操作要領。最后,設置概括化教學情景,引導高師生對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流程,進行切合自身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加工。這是訓練高師生課堂應變技巧和形成教育智慧的最后階段,關鍵是需要變化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從多變的仿真課堂情境中,掌握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能根據課堂情景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適合自身需要的教學技能。
(二)劃分臨床課程領域,確定核心技能訓練模塊
有研究表明,學科教學、教學管理、教學研究、人際交流等技能,成為比較公認的教師教學專業(yè)核心技能。[8] L?S?舒爾曼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確證PCK(學科教學知識)是最能區(qū)分高成效與低成效教師的一個知識領域。因此,學科教學知識技能的形成性訓練,就成為教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重要領域。中小學教師完成崗位任務需要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人際交往技能理應成為其課程領域。班級組織與管理始終伴隨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因而是中小學教師必備的核心技能。教學評價和反思研究,是教師崗位技能得以不斷提升的動力?,F(xiàn)代教育技術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信息時代教師的核心技能。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明確了中小學教師教育課程目標和學習領域,并在課程設置“建議模塊”中指出,開設“有效教學,班級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等課程。這就為開設“學科教學、班級組織與管理、教育信息技術、人際交流、教師反思研究”五類核心技能臨床課程,提供了政策依據和相應的理論課程基礎。
根據教師五類核心技能的研究成果,參照教師新課程標準,結合筆者12年中學教師、10年實習指導教師的經驗,設計出五類臨床課程的模塊如下。①32學時的學科教學技能臨床課程,包括研習新課標、研習教材、了解中小學生認知準備、教與學的策略、課堂教學技能五個模塊。研習新課標和教材是從事教學工作的基礎;學生認知準備是確定教學的起點;教與學的策略是教師備課設計的關鍵;課堂教學技能是前述技能的綜合體現(xiàn)。五個模塊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②16學時的教學組織與管理技能臨床課程,包括組織策略、問題學生處置、教學監(jiān)控、班級管理四個模塊。組織策略教給高師生完成任務需要組織學生活動的能力;問題學生處置能力,既是高師生順利推進課堂教學的前提,又是其深入實施個別輔導所必需的能力;教學監(jiān)控能力,對高師生實現(xiàn)整個教學活動的調節(jié)起著重要作用;班級管理能力既是當好班主任的需要,也是提高高師生組織教學的核心技能。③16學時的教育信息技術臨床課程,包括獲取和加工信息的技術、教學設計與課件制作技術、在線交流與辦公技術、攻克教學難點的研發(fā)技術四個模塊。借助網絡獲取信息是擴大高師生眼界、提高其專業(yè)化水平的有效路徑;信息加工則是將教學思路立體呈現(xiàn),將教學設計課件化所必需的核心技能。在“三網合一”的今天,在線交流與辦公技術,成為教師日常工作的必備技能;許多教學難點的攻克,需要借助可視化、動態(tài)化教育技術予以展示。④16學時的人際交往技能臨床課程,由人際交往策略、人際障礙處置、標準化學生扮演三個模塊組成。這些都是師生交往取得實效的核心技能,是人際交往領域的核心要素。⑤16學時的教學反思研究技能臨床課程,包括常用教研方法、學科教學研究、教學行為反思技能三個模塊。教育科研方法是教師開展學科教學研究的前提,學科教學研究又是教師專業(yè)化取得突破的關鍵,而課堂教學反思技能則是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方式,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
(三)研發(fā)高師臨床課程資源包的協(xié)同機制
從臨床課程內涵及其領域、模塊構成中可以看出,臨床課程的研發(fā)需要高師教師與中小學教師的反復探討,才能形成高師核心技能的訓練資源。這樣的課程資源,既是對中小學教師原有崗位技能的改進和經驗的概括提升,又實現(xiàn)了教育理論知識點與教師崗位技能操作要點的對接,能產生高師教師、基地中小學教師、實習生三方協(xié)同的整合效應。因此,臨床課程需要協(xié)同三方力量予以開發(fā),這就需要建立三方協(xié)同開發(fā)的機制。實踐表明:針對中小學教師核心技能的不同性質,由對口的高師學校二級學院牽頭研發(fā)學科教學技能臨床課程,教育技術學院牽頭研發(fā)教育技術臨床課程,教育學院和教師發(fā)展中心牽頭研發(fā)其他領域的臨床課程,是專業(yè)化研發(fā)的有效路徑。二級學院根據負責研發(fā)的臨床課程,將需要研發(fā)的課程模塊以教學資源包形式,向學校申請教改項目立項,爭取每個資源包資助3~5萬元,讓高師教師和基地中小學對口學科教師聯(lián)合申報、完成;要求其項目組成員必須由對口專業(yè)高師理論課教師、中小學對應崗位教師、實習生(最好由優(yōu)秀實習生或中小學新手教師)組成。根據三方人員的特長,做出各類知識技能訓練模塊開發(fā)的分工,組成中小學教師、實習生、高師教師對口課程模塊開發(fā)小組,以“資源包”項目形式下發(fā)研發(fā)經費。整個運行機制,按項目申報評審,經費分期劃撥,按時驗收課程資源包,形成多方合作的利益驅動機制。
(四)研發(fā)核心技能臨床課程資源包的步驟
按照國家教師技能標準,對高師臨床課程五類模塊進行研發(fā)。借鑒澳大利亞教師培訓課程資源包的開發(fā)方式,在第一部分闡明課程模塊標準、結業(yè)要求及考核指南。第二部分,開發(fā)臨床課程模塊的訓練內容及程序。第一步,探究支撐每一技能訓練要點的相關理論,作為技能訓練的分析工具,形成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開發(fā)的處方理論。第二步,開發(fā)中小學特級教師公開課視頻、班級管理錄像、各類中小學生典型活動視頻等,從若干同類型的教育活動中,提煉出常規(guī)教育情景中核心技能的訓練程序和要點,作為臨床課程的基本訓練材料。第三步,由中小學教師根據崗位實踐經驗,對訓練程序、各環(huán)節(jié)要點、檢測標準等進行逐條修改,補充完善相應的內容。組織中小學教師和實習生進行現(xiàn)場示范,強化正確的動作要領,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及其糾正辦法。第三部分,開發(fā)臨床課程訓練的細節(jié)突破要點,進行技能攻關訓練。總結專家教師的成長經驗,對比實習生進步中的問題所在,分別從技能形成的技術構成、技能形成中的易錯點上,分側面展示出掌握教學技能訓練的程序,以分步的視頻演示、指導教師解說、糾錯訓練的可視化方式,形成攻克核心教學技能的細節(jié)展示訓練,開發(fā)關鍵環(huán)節(jié)的細致化、放大化、立體化陪練和糾錯練習視頻。第四部分,開發(fā)實訓小結與講評總結資源。提升實習生總結出的現(xiàn)場經驗,根據其演示動作,再一次強化訓練的連貫程序和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掌握的要點。讓被訓者對相關環(huán)節(jié)的價值進行評價,明確其在教師核心技能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操練過程進行重新組織,修改其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形成適合實習生個性化的教師核心技能。最后,組織高師信息技術方面的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進行三維動畫處理。將各個操作環(huán)節(jié)配以動作要點的圖解和音頻說明,使臨床課程資源更加條理化、清晰化、形象化。
三、多方合作協(xié)同實施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
(一)依靠“雙師”團隊訓練好標準化學生
在課程實施的研究中,“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提到了教師是影響課程實施的關鍵因素”[9]。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是高師教育理論見諸于中小學教學實踐的課程,要使其獲得預期實施效果,就需要挑選一批“雙師型”教師。一方面高師院校需要精選一批動手能力強、能將中小學教學經驗與高師學科教育理論融合的“一體化”雙師,參與到臨床課程的實施中。另一方面,還需聘請大批中小學優(yōu)秀教師擔任臨床實訓師,以便師范生有機會深入中小學課堂見習和試講。筆者多年實習領隊的經驗表明,依靠中小學提供大量課堂訓練是不現(xiàn)實的,臨床課程實施必須在高師院內進行。開課前,必須先訓練出大批能準確扮演各類中小學生的高師生,這樣才能將技能訓練置于仿真環(huán)境中。醫(yī)學臨床課程中的標準化病人,“是指那些經過系統(tǒng)培訓后,能夠恒定、逼真地表現(xiàn)患者真實臨床情況的非醫(yī)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10]。根據這一定義,從教師掌握中小學生心理特征和形成仿真班級環(huán)境的需要看,主要是讓高師生扮演好優(yōu)、良、中、差四類學生的學習動機、基礎狀況、心態(tài)特征、課堂言行、學習習慣、作業(yè)狀況等。經過與對應類型的學生及其原班教師討論,制訂出標準化中小學生角色扮演的檢測依據。按照中小學生類型及其檢測標準,在高師院校內開展扮演標準化中小學生的技能訓練,就能為大面積實施臨床課程提供現(xiàn)實條件。
(二)高師臨床課程實施“步步高”訓練程序
根據加里培林智力技能五階段形成理論[11],筆者將高師臨床課程的實施程序分五步展開。第一步,高師核心技能定向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在于使高師生了解中小學課堂教學原樣,從而建立起調節(jié)動作執(zhí)行的定向映象。首先,把所要形成的核心技能“外化”為一定的物質形式,使高師生了解這種動作原樣的實際內容。比如,將標準化中小學生的典型言行進行錄像,作為模仿操作的榜樣。其次,以學習者能獨立審察和獨立完成為原則,把標準化中小學生的動作原樣劃分為若干組成部分,建立起高師生易懂、易于操作的訓練程序,讓高師生形成連貫訓練需要的整體印象。第二步,將原始材料或錄像動作化階段。這一步,需要凸顯中小學教師施教關鍵技能的細節(jié)部位,引導師范生突破核心技能訓練中的難點。第三步,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讓高師生用自己便于理解的操作性語言,準確敘述中小學名師的操作要領。第四步,內部言語動作階段。為了促進高師生核心技能的定型,需要鼓勵其經常在頭腦中將正確的操作方式“過電影”,進行反思概括;還要不斷變更教學對象和情景,使其教學行為方式得以概括。第五步,完成綜合動作和補償訓練階段。高師核心技能是一種綜合技能,前面四個階段完成的只是單項或局部技能訓練。因此,需要連貫地綜合技能訓練,并借助高師生的自主反思探究出糾錯、補償?shù)姆椒?。這樣的五大步驟,從實施路線上確保每個課程模塊訓練收到“步步高”之效。
(三)高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實施結果評價
臨床課程模塊開發(fā)中高師與中小學合作的“雙元性”、實施方法的情景性、標準化中小學生角色扮演等特殊性,決定了教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評價具有多元主體和多途徑的特性。從評價主體看,需要高師和中小學指導教師、相關中小學生、高師生本人,對教師核心技能課程的實施現(xiàn)狀做出多元綜合評價。從評價的目標指向看,需要根據各臨床課程領域,進行分類的針對性評價,而不只是對實習教師進行綜合性模糊評價。尤其在扮演中小學生角色的評價中,更需要根據多方面的感受,對高師生“像中小學生”的程度,從心態(tài)、言行、完成作業(yè)狀況等方面予以評價。從評價的途徑看,既可采取對中小學生學習效果進行筆試,對高師生現(xiàn)場技能檢測等評價方法;也可以提問“標準化中小學生”,檢測試講教師教學中重、難點的突破效果,結合參與現(xiàn)場輔導的中小學生作業(yè)測評,實現(xiàn)虛實評價途徑的有機結合。從評價方法看,試教課堂中教師提問和中小學生課業(yè)狀況,一直都是作為評價實習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大面積的高師仿真臨床課程實施中,由于是“標準化”的中小學生替代聽課,因此只能參照在線或臨時招募的中小學生對提問和作業(yè)的反饋,結合“標準化中小學生”的臨場反應,實施教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的形成性評價。高師和中小學指導教師,則分別從其設置的課程目標和積累的中小學教學經驗出發(fā),對教師核心技能臨床課程實施情況,做出客觀測評與主觀感受結合的評價。最后,是受訓師范生自我反思和總結性評價。參與臨床課程培訓的高師生,結合親身感受和技能指標達成情況、中小學生對自身試教的反應,做出自己的綜合評價,并提出有針對性地改進建議,這是確保臨床課程實施富有實效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武鑫,馬云鵬.日本臨床教育學與教育病理學對中國教育理論的影響[J].外國問題研究,2013(2):89-92.
[2]吳建設,丁繼安.高等職業(yè)教育核心技能培養(yǎng):意義、現(xiàn)狀、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57-59.
[3]鄭曉梅.意義建構: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12(5):18-22.
[4]王加強.從“制度文本”到“傳記文本”:教師教育課程的范式轉換[J].教師教育研究,2012(6):46-51.
[5]李召存.課程知識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總序):2.
[6]鐘啟泉.從巴赫金的語言哲學看“臨床教育學”――日本教育學者淺沼茂教授訪談[J].全球教育展望,2007(9):8-12.
[7]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40-445.
[8]李玉峰.論教師教學專業(yè)技能的核心成分及其養(yǎng)成[J].中國教育學刊,2007(1):74-77.
[9]黃小蓮.教師之課程身份:一個尚需深入研究的課題[J].教師教育研究,2011(4):33-37.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小學;改革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深化,隨著人們大眾對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視,在中小學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質逐步成為素質教育新的生長點。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教育形式變化多樣。其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當前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徑和載體。
1現(xiàn)階段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誤區(qū)
1.1學科化傾向
自國家教育部出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各級中小學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的正規(guī)課程中??捎捎趯π睦斫】嫡J識的偏差,很多學校誤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純知識學科,向學生講授系統(tǒng)的心理學理論,介紹各種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這種“以教師、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難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甚至因為考試與其他學科一樣僅考理論知識,更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
1.2德育化傾向
我國德育工作一直是中小學的特色教育,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彰顯著它的作用。經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中小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1]故在課程內容的選取上更關注解決問題、矯正問題行為。[2]這與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學生個性發(fā)展、挖掘其潛能發(fā)揮的目標有所偏差。
1.3活動化傾向
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穿插心理活動被廣泛采用,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調查發(fā)現(xiàn)各級中小學的心理活動開展過于隨意化。心理活動的目的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放松心情、緩解壓力,而是應該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感悟。心理活動的設計要以當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為依據,所以不同年齡段的心理活動設計應有所不同,小學可以以心理游戲為主,初高中可以以團輔活動和心理體驗為主。[3]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的新發(fā)展
2.1學科滲透式教學模式
學科滲透是指各教師在自己所從教學科的領域,有意識地把心理學知識和技術與所授學科相結合,讓學生不僅學到學科知識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知、情、意。這一模式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限于心理輔導教師任課,而應該是全校教師全員參與[4]。它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學生的德育工作等,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5]
2.2誘導式教學模式
誘導式教學又稱體驗式教學,指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及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引起學生一定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反應。結合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悟自感,發(fā)展心理品質,實現(xiàn)自我人格的完善。這一模式中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可以是學生親身發(fā)生的,也可以是根據教學內容虛構的。該模式主要通過學生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來完成,更是學生知行合一的過程。
2.3對話式教學模式
對話式教學又稱腦力風暴,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或學生的實際需求選定一個主題,將學生隨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員為小組建言獻策,形成小組意見再與其他小組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各小組意見、歸納小組智慧。[6]這一模式中教師僅為引導員、組織員,更多是通過學生們的激烈討論突出學生對問題的見解和智慧。但該模式更適合年齡較大的初高中生,他們通過與同輩的對話更好地去審視自己。
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新趨勢
3.1課堂主角發(fā)生改變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隨著新課改的要求,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無法完全勝任教學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應逐步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緣由有二:一是,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需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才能得以內化;二是,隨著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識逐漸增強,心理需求表現(xiàn)得更個性化,想要提高課程實效教師就得以學生的需求為對象。
3.2課堂范圍更廣
隨著滲透式、全員式地參與,隨著中小學各位教師心理認知地改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不在僅限于該門課程的課堂之上,學校的課堂內外均可能成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表現(xiàn)有二:一是,各學科的教師都能將心理學知識應用于他所授課程之中;二是,各位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的塑造去影響感染學生,特別在小學生模仿能力特別強的階段。
1.1當前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亟待提升的需要
中小學教師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關鍵。而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媒介素養(yǎng)還有待提升,表現(xiàn)在:第一,對媒介素養(yǎng)基本概念的認識不清。例如,一些教師將“媒介素養(yǎng)”與“信息素養(yǎng)”或“技術素養(yǎng)”等同。第二,受制于客觀條件或是傳統(tǒng)教學方法,制作、使用媒介進行有效教學的方式單一、經驗欠缺。第三,解構媒介信息與批判思考的能力不足。第四,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意識不強或方式不當。聯(lián)系背景分析,由于“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國僅有不足20年的時間,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尚處于不斷深化的階段,因此我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步伐整體上還未能與時代步伐相協(xié)調。具體來看,我國絕大多數(shù)中小學教師在其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均未能接受到較為正式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在職培訓與繼續(xù)教育的內容框架中也未明確涵蓋“媒介素養(yǎng)教育”;我國高校師范生一般可以通過教育技術、信息技術、影視鑒賞等課程提升一些媒介素養(yǎng),但仍缺乏對“媒介素養(yǎng)”及“媒介素養(yǎng)教育”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由此,不難理解我國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亟待提升這一現(xiàn)實問題。中小學教師是處于中小學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群體,媒介素養(yǎng)教育理論只有通過他們的智慧才會在實踐中生根開花,而他們的實踐反過來又會促進相關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與豐富。當前在我國的中小學課程體系中幾乎看不到正式的、具有結構體系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這就更需要現(xiàn)階段各學科的中小學教師拓展能力以協(xié)力承擔起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時代責任。例如,運用媒介為課堂教學增添亮點,理解媒介并將媒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實踐等。因此,推行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迫在眉睫。
1.2當前中小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也許會有觀點認為:目前中小學生面臨著升學考試壓力,因而其自主選擇接觸媒介的時間本身有限;加之以家長與教師的影響、監(jiān)督,導致其所了解的媒介信息的內容看似也是可控的。因此,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大可“讓位”于具體學科的教育。但在媒介化社會,教育幾乎不可能逃離“媒介”的影響。而且無論是從中小學生心理行為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來看,還是從近些年發(fā)生的中小學生因“媒介問題”而犯罪的案例來看,對這一群體實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刻不容緩。當一些不良信息通過多種傳播途徑影響到中小學生時,以往教師的做法多是在“學生”與“媒介”之間豎起一面冰冷的墻壁以起到“隔離”“、抵制”“、保護”的作用。但是,這樣的教育并不完全有利于中小學生成長為媒介化社會中全面發(fā)展的個體。只有通過積極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中小學生才能理解媒介的形式與內容,才能自覺、合理使用媒介而不沉溺其中,也才能成為創(chuàng)造性思考與傳播的新力量。當今中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應體現(xiàn)為適應并超越時代,而不是被時代所束縛。個體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更是一種終身教育,應從中小學開始扎實推進。而推進的關鍵在于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水平。因此,推行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極為迫切。
二、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推行的路徑
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仍處于準備與啟動階段。而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英國有專門從事中小學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教師,他們的職前培訓雖顯不足,但是“在職培訓的形式多樣,比如由媒介素養(yǎng)考試委員會或英語與媒介中心提供的為期一日的工作坊,由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和英國電影研究院提供的課時較長的課程班或碩士課程?!泵绹處熋浇樗仞B(yǎng)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教師自學”和“教育培訓”兩種。即便是“教師自學”,政府與社會媒體機構也提供了必要的資源支持;“教師培訓”則已形成了規(guī)模與體系,培訓課程豐富且針對性強,培訓機構專業(yè)化———“以美國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中心為例,它是一個教育組織,設有專業(yè)的培訓機構,擁有豐富的公眾教育資源,致力于促進和支持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一體化,研究和推廣媒介素養(yǎng)教育。”在全球化時代,合理借鑒國外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經驗,有助于構建我國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本土化推行路徑。
2.1政府———引導者
政府的引導作用首先應體現(xiàn)為提升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地位。在《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和“建立健全教師管理制度”等。為推進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發(fā)展,我國應在對其概念作出基本界定的基礎上,將“教師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明確納入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標準體系以及教師培養(yǎng)培訓體系中;同時,建立適當機制,將“教師媒介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教師行業(yè)準入制度、教師考核評價制度等建立關聯(lián)。政府的引導作用還應體現(xiàn)為提供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實施框架,具體涉及:目標設定、課程設置、教材編制、培訓機制、評價體系等。
2.2高?!笇д?/p>
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深入的教育研究作為支撐。特別是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更需要獲得可以指導教育實踐的專業(yè)知識。因此,需要高校發(fā)揮指導作用,即在研究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參與教材編寫、進行課程評估、走入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實踐,以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社會各方共同承擔起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重任。此外,高校的指導作用還表現(xiàn)在:突出師范專業(yè)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特色,并在全校范圍內普及媒介素養(yǎng)教育。因為在學科間融合、學生綜合素質拓展等背景下,目前高校中的學生均可能是中小學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預備力量。
2.3社會專門機構———協(xié)助者
聯(lián)系國外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情況來看,社會中的媒介機構與專門成立的媒介素養(yǎng)培訓機構,例如,加拿大媒介教育協(xié)會、艾伯塔媒介認知協(xié)會等,均可成為推行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協(xié)助力量。當前中小學教師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論,但如果缺乏傳播的技能與從媒介生活中提煉教育素材的能力,就仍難以保證所進行的教育貼近學生實際。而社會媒介機構的介入與媒介素養(yǎng)培訓機構的建立,在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實際的媒介教育素材的同時,也會向其傳遞出新技術、新方法與新視角,從而避免媒介素養(yǎng)教育流于形式。
2.4中小學學?!y(tǒng)籌者
中小學學校是開展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能力得以體現(xiàn)的園地。中小學學校應立足客觀實際,開發(fā)“雙向”媒介素養(yǎng)校本課程資源———面向教師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與面向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前一課程的實施是后一課程實施的保障,后一課程的實施是對前一課程實施效果的反饋,兩者相互促進,以教促學,以學評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中小學學校還應統(tǒng)籌各種教育資源,加強與高校、社會相關組織單位等的合作,例如,通過舉辦專題講座、交流會等,豐富校內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內容。
2.5中小學教師———主體
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推進,至為關鍵的是中小學教師自身轉變觀念、積極行動。目前,我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整體的研究與實踐還有待深化,在此現(xiàn)實背景下,更需要中小學教師先行樹立媒介素養(yǎng)學習與教育意識,努力實踐:首先,自覺將自我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作為自己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組成部分,提高自學力與反思力,努力成長為一名專家型教師,不斷生成教育藝術———適當運用媒介技術打造新課堂,伴以媒介思維啟迪新智慧;其次,發(fā)掘媒介素養(yǎng)知識與學科知識間的相關性,積極將對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巧妙“融合”于自己的學科教學與班級管理實踐中。
三、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yǎng)教育推行的意義
驗證教師專業(yè)知識是教師教育課程實踐教學的基本功能。實踐出真知。傳統(tǒng)的師范生職前培養(yǎng)所學習的教師教育課程多是在教室的課堂上進行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多是在教師講學生聽的封閉式環(huán)境下進行的,考評環(huán)節(jié)也往往是教師出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教育理論知識的筆試題、學生死記硬背后用文字做答。這樣的教學致使師范生對諸如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課程觀、信息觀等的觀念學習陷入囫圇吞棗、機械識記的層面,至于理論知識的含義究竟是什么,在實踐操作層面應該怎樣實施很難觸及。如《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設置中“教育信念與責任”領域所要求的多項理解性目標,只是理論講授,其效果很是糟糕。就“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的該項要求來看,如何在教師教育課程實施中啟發(fā)學生真正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學生主動發(fā)展,是個大難題。如果只是依靠教師灌輸理論知識的方式,理論知識沒有附著點、拋錨處,學生只能隔靴搔癢、無動于衷。就“教師與學生”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來說,其學習目標的要求是形成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和師生關系觀及其實踐運用能力。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局限于從理論到理論的課堂講授,僅僅停留于理論上的應然狀態(tài),難以指導具體的師生溝通實踐。因此,僅憑理論教學是達不到教師教育課程實踐取向理念要求的,也培養(yǎng)不出運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好老師。又如,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掌握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這里教師所應具有的良好的職業(yè)道德不只是理論層面應該具有的,重在師范生既要知道教師應該具有哪些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為什么要具有這些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又要知道在實踐層面上如何表現(xiàn)出來這些良好的職業(yè)道德。這些目標也不只是理論教學所能承擔和實現(xiàn)的。正如朱小蔓所說:“教師提升職業(yè)道德最根本的還是在職場中進行……首先,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提升與養(yǎng)成的,認識到這一點對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其次,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提高還需要在與學生的相處中進行。……再次,教師也要向同事學習。……總之,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提高要在教育職業(yè)生涯中,通過不斷地反躬自問、不斷地總結、不斷地調整去實現(xiàn)。實踐和反思是教師道德修養(yǎng)實現(xiàn)的關鍵。”同理,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所要求的教師應具有的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必須達到的“掌握”地步,也需要實踐教學支撐。因為,所謂“掌握”,就是把握、控制,就是領會、熟知并能夠運用。美國學者布魯姆將學習分為三個基本領域:認知、情感、動作技能。認知領域的目標包括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類別。亦即,真正的掌握需要達到六個子目標,需要學習者既要能理解學習材料的內涵和意義,又要能夠對比、分析、區(qū)別、轉換、解釋、推斷、遷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從理論到理論的機械學習無論怎樣講授都達不到這樣的掌握高度。正因為如此,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才要求教師“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yǎng)與培訓”。教師的“嚴格的培養(yǎng)與培訓”需要“實踐取向”理念貫穿教師教育課程始終,需要在課程實施中重視實踐教學,需要教育實踐課程“不少于一個學期。……保證新入職教師基本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需要。”從另一個角度講,所有的理論知識都是抽象的、規(guī)范性的、靜態(tài)的、體系化的,也是間接的、他人的、定論的、走捷徑的。如何讓職前師范生理解、領會和信奉這些別人的、書本的、現(xiàn)成的、普適性的教育理論知識,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的學習是膚淺的。正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說:“理論全是灰色的,只有生命的金樹常青。”這兩句詩在《浮士德》乃至整個歌德的作品里最為膾炙人口。盡管不同版本翻譯不同,但關鍵處的譯文是相同的,即“理論是灰色的,生活或生命之樹常青。”什么是灰色的、什么是常青,為什么理論是灰色的,為什么生活之樹常青,教師教育課程如何設置和實施才能讓教師教育理論不是灰色的,教育理論至多只能告訴我們一些基本的、一般的、普遍的、靜態(tài)的、昨天的教育知識或教育原理,只能大體上涵蓋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即使這樣,有些教師也未必能講授出真諦來。而生活實踐是生動的、鮮活的、現(xiàn)實的、流動的、個案的、富有挑戰(zhàn)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因此,理論這一靜態(tài)之樹是憑借實踐賦予活力的,是由實踐來修正檢驗的。在實踐的驗證下,理論之樹不斷修正改造,不斷抽出新的枝條、發(fā)出新的葉芽,不斷富有新的魅力,不斷施展新的作用,不斷跟上實踐又指導實踐。
二、培養(yǎng)教師專業(yè)能力
良師必學者,學者未必是良師。無論是幼兒園還是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都包含并強調豐富的教師專業(yè)能力維度。以《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為例,在四大基本理念中有“能力為重”———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有機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小學生,遵循小學生成長規(guī)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yè)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yè)能力。在專業(yè)能力維度,又專門陳述了四個領域的要求:“教育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如師范生要有合理制定教育教學計劃、合理利用和挖掘教學資源、科學編寫教學方案、恰當指導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好使用各種語言表達、規(guī)范書寫、妥善應對突發(fā)事件等能力。這些要求都離不開教師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習得。師范生只能在與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實地接觸中獲得真體驗,在與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的交流學習中獲得真能力,在具體的書寫中練習鋼筆字、粉筆字和毛筆字,在具體的登臺、觀摩、參與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練習教育教學能力,在與幼兒、中小學生的溝通中豐富教育故事、了解其心理活動特點和思想動向,在錯誤與正確的反復矯正中學會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方法,掌握和運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和參與式的教學方式。概言之,離開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離開了與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實地接觸,教師專業(yè)能力的真功夫就難以培養(yǎng)。鋼鐵是煉成的,高超的教育教學專業(yè)能力是實踐中培養(yǎng)的?;诖?,《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在專業(yè)能力上提出的具體要求,各項都需要實踐教學落實。如要求小學教師具有“對小學生日常表現(xiàn)進行觀察與判斷”的能力,就需要職前教師培養(yǎng)時深入引導師范生到小學與小學生接觸;要求小學教師具有“靈活使用多元評價方式,給予小學生恰當?shù)脑u價和指導”的能力,就需要職前教師培養(yǎng)時激發(fā)師范生在小學課堂上面對小學生實踐教師教育課程理論教學中所講授的教學評價方式;要求小學教師具有“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就需要職前培養(yǎng)教師時督促師范生深入小學,了解小學生的特點,將發(fā)展心理學課堂講授的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轉換成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真體驗,然后再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一言以蔽之,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教育課程制定者認真嚴肅地設計實踐教學,踐行實踐教學。也只有在實踐教學中使師范生深入教育教學現(xiàn)場進行多方面的練習才能培養(yǎng)和提升師范生的教師專業(yè)能力。
三、生成教師實踐智慧
實踐生智慧。理論知識往往是紙上談兵,技能往往是局部應用,智慧是綜合的、融會貫通的。師范生在傳統(tǒng)的“基于學校”或“基于大學”的教師教育職前培養(yǎng)模式的“理論取向教學”或“理論之應用取向教學”下,往往獲得的要么是單純的理論知識,要么是局部的技能培訓,要么是簡單的理論之應用。“所培養(yǎng)的教師充其量只是一個‘教學技術員’或是‘半技術工人’。”事實是,無論是教師資格考試還是招教考試,越來越重視諸如試講、說課、面試、答辯等實踐應用環(huán)節(jié)。師范畢業(yè)生有沒有教學經驗,有沒有處理不確定性教學情境的教學問題的能力越來越成為應聘就業(yè)的重要指標,這其實是倒逼著教師教育課程實施要重視實踐智慧的養(yǎng)成。有些師范院校已將培養(yǎng)師范生的“實踐智慧”作為職前實踐教學的根本目標,教師教育課程重視實踐教學促進師范生實踐智慧的生成,越來越被重視。智慧既屬于認識范疇,也屬于情感范疇,更屬于實踐范疇。所謂智慧,簡言之,就是“辨析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它是對事物迅速、靈活、正確地做出理解和處理的能力。……是由智力體系、知識體系、方法與技能體系、非智力體系、觀念與思想體系、審美與評價體系等多個子系統(tǒng)構成的復雜系統(tǒng)。人有智慧就能在完整的認知系統(tǒng)下做出明智的選擇和決策,就會有正確的行動和實施。其實,行動和實施的方法和技術也是智慧的一部分,“實施需要方法和技術,大多數(shù)的方法、技術都需要學習,但有時智慧也可以直接產生方法技術,沒有方法技術就沒有實效。雖然表面看起來智慧與實效較遠,但智慧總歸是根基。”智慧是怎么來的,一是生活的歷練,二是主動的修煉。學者高偉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對智慧、教育智慧、實踐智慧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社會生活中,智慧是個體生命活力的象征,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識、經驗習得的基礎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實踐等多個層面上生發(fā),在教育過程和人生歷練中形成的應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一種綜合能力系統(tǒng)。”教師的教育智慧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規(guī)律性把握、創(chuàng)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是什么才能夠喚醒師范生大腦中的一切“知識儲備”并融會貫通?是什么才能夠讓師范生體會到教育理論知識充滿活力?沒有教育實踐運用,沒有教育實踐過程中解決難題的卡阻、探究、假設、反思、破題等,就沒有理論知識之間的交相云集,也就沒有破疑解難后的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也就沒有教育智慧可言。教育智慧包括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實踐智慧。教育智慧主要通過實踐生成并在實踐中展現(xiàn)。尤其是基于個性經驗積累、實踐感悟、教學反思形成的實踐智慧,本身就是實踐的產物、經驗的逐步累積和不斷改造。教師教育課程的實踐教學如何促進師范生生成實踐智慧?實踐智慧的重要因子有哪些?其生成肌理何在?這些是教師教育課程實踐教學必須解決的難題。實踐智慧是在個體經驗的感悟和教學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督處熃逃n程標準(試行)》不僅強調“實踐取向”的課程設計理念,也同時強調培養(yǎng)學生“教育實踐與體驗”的課程目標,包括“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和“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這就要求教師職前培養(yǎng)重視實踐智慧的生成,打破慣有的“理論教學取向”或“理論之應用教學取向”的傳統(tǒng)模式,實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舉,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既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實踐教學的貫穿,又要將“教育實踐課程不少于一個學期”真正落在實處。教師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紙上談兵式的理論教學既不利于師范生理論的扎實領悟,更不利于增長其實踐智慧,空對空的理論講授,只能造成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久而久之,教師教育課程形同虛設,教師教育課程實施低效,教師教育質量下降。
四、涵養(yǎng)教師專業(yè)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