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05:16:31
序論:在您撰寫綜合英語課程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長期以來,高職高專綜合英語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存在諸多弊端?,F有綜合英語考核機制只重視對語言知識的檢測,而缺乏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以及文化意識的評價,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一直不夠重視。綜合英語課程考核方式需要構建一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從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制能順應這種需求,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其英語語言綜合技能。也有利于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
二、綜合英語課程考核改革應解決的問題
綜合英語課程評價不應僅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更應該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在改革過程中,我們需要解決以下關鍵問題:
1、改變陳舊的考核依據:傳統考核方式把學生對書面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考評依據,把學生對語法、詞匯和閱讀理解知識的掌握作為考核內容,而口語和聽力及寫作基本不會出現。陳舊的考核方式相對忽視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2、該變單一考核方式:目前大多數英語考核模式仍沿用傳統的期末閉卷筆試模式,這種方式只能測出學生在某一學期的學習成績,而無法了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困難、發(fā)生的學習心理變化等非知識性內容,也無法檢測到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問題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也無從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3、解決考核主體單一性的問題:原有考核方式的主要執(zhí)行者為授課教師,新的考核方式引進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專家評委評定等全方位多層面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
4、改變對考核對象的認識:原課程考核方式對考核對象缺乏針對、具體地分析,失去了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積極互動。新的考核方式直接指向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將視野投向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和全部學習經驗,是在過程中進行評價,這不僅有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材內容,還有助于學生認清現有學習水平和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
5、修正考核內容與學生未來就業(yè)方向相脫節(jié)的問題:綜合英語教學一直以書本為主,以語法為綱,不太注重學習過程與交際應用的有機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相脫鉤。課程考核內容大都與所專業(yè)實際應用關聯較少,新的考核方式能夠有效地修正這一局面。
三、綜合英語課程考核改革的內容
根據綜合英語課程目標及特點,將考核方式改革為“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能力鑒定方式。形成性評價包括出勤、日常表現(聽說、讀、寫、譯)及綜合技能(項目競賽)三部分,占50%,評價方式包括自評、學生互評、競賽、教師評價。終結性評價為期末卷面考試,占50%。
形成性評價組成部分具體如下:(占課程考核50%):
1、出勤(10%):考查學生到課情況,通過任課教師課堂點名完成評價。
2、學生日常表現(20%):主要有四個模塊的評價構成。
1)聽說模塊(5%):內容主要有小組活動、口頭調研報告、戲劇表演等,由學生以口頭報告,表演等形式參與評價,每學期進行2-3次,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來共同完成評價。
2)閱讀模塊(5%):內容主要有課文預習、延伸閱讀(報紙、雜志、小說、劇本、網絡資源等英文材料),由學生以摘要、摘抄等形式參與評價,每學期進行2-3次,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來共同完成評價。
3)寫作模塊(5%):內容主要有課后寫作、原聲電影觀后感、自由作文等,由學生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參與評價,每學期進行2-3次,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來共同完成評價。
4)翻譯模塊(5%):內容主要有課后翻譯練習、課文段落翻譯、指定及自選翻譯練習等,由學生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參與評價,每學期進行2-3次,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來共同完成評價。
3、綜合技能(20%):學生參與各種系部及校內外技能競賽(實用英語口語比賽,科技英語比賽,英語寫作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書法比賽等),每學期至少保證全員參與四次英語大賽。綜合技能部分通過評委及專家評價實現。
四、綜合英語課程考核改革的意義
綜合英語課程考核改革不但把學生日常表現納入考核之中,而且首次使用競賽方式把綜合技能考察融入課程考核范疇。競賽單元的引入,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同時,在學生參加競賽的準備過程中,能夠通過自我檢查,查漏補缺,有效補充基礎知識。教師也可趁機加強對其學習策略和語言運用的指導。競賽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生保持英語學習的熱情,進而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轉向英語交際能力的訓練。
新型考核方式把課堂教學與學生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課堂教學到第二課堂的延伸。通過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和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使學生由自身的體驗、感知、實踐和交流提升英語學習,為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掘出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 黃甫全.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張玉青,張瑜.構建科學考核模式促進大學英語教學[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6).
[3]高巍.基于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fā)展的考核模式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
2011(7).
[關鍵詞]綜合英語課程;英文原著;嵌入式教學;教學改革
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計劃地去閱讀經典著作,不僅可以增加知識儲備、開闊視野、改善審美和思維習慣,而且還可以啟迪心靈、提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文學名著用其特有的語言展現給讀者一個濃縮的社會、一個繽紛的世界,把某個時代、某個國家或地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奉獻在讀者面前。因此,利用英文原著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增加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其英語語言能力,而且也可以幫助其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文學素養(yǎng)、陶冶高尚情操、增加審美情趣[1-2]。另外,閱讀更是促進寫作、翻譯等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與媒介。已有實踐證明,閱讀英文原著對英語學習者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有極大的促進作用[3-4]。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學生的閱讀行為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張秋山等在《閱讀缺乏癥,病因何在?》一文中指出,現在的大學生深度閱讀缺乏、淺閱讀盛行,社會缺乏閱讀文化[5]。即便是英語專業(yè)學生也欠缺英文名著閱讀的主動性,當然也就缺少了閱讀英文原著的行為。很多學生認為英語原著部頭大、經常遇到生僻字詞或難懂的俚語,致使其降低閱讀興趣與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外部誘惑也導致學生無法堅持長期閱讀[2,6]。筆者在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教學中,改變原有以教材為單一教學資源的現狀,將英文原著納入課程教學范疇(作為教學素材),以解決高校英語專業(yè)缺少英文經典原著的教與學這一問題。其具體實踐就是通過以提升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為目標導向的教學活動設計,培育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原汁原味的語境中習得語言能力并在原著熏陶下了解西方文化與社會,培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鍛煉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支撐
(一)目標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簡稱OBE,也稱為成果導向教育或產出導向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成果為教育教學活動目標導向的教育[7-9]。與輸入導向教育(input-basededucation)不同的是,在成果導向教育中,預期的學習成果決定了教與學的過程。這一理念不僅在工程類專業(yè)教育中得以廣泛應用,而且也在英語教學中得以應用[10-11]。一般來講,目標導向教育在課程教學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明確課程能夠讓學生獲得的學習成果(課程目標);根據學習成果反向進行課程設計(篩選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策略);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能力培養(yǎng);教學過程及時進行教與學的反饋,持續(xù)改進;針對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實行個性化的指導與幫助;以學生學習成果的達成度作為課程評價標準。綜合英語的課程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英語語言知識,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英語語言技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與文化素養(yǎng),鍛煉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思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定位,很顯然必須瞄準這一課程目標,以課程目標的達成為指導去反向設計教學改革過程,從語言能力、文化素養(yǎng)、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全面展開教育教學改革。(二)二語習得理論??死暾J為,第二語言(外語)的學習涉及兩個不同的過程,即習得過程和學得過程,而且對語言的學習者來說,“習得”方式比“學得”方式顯得更為重要[12]。如果在學習者(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學習者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外語)輸入,而且學習者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所輸入的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獲得更好的“習得”效果[13]。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不僅受到持續(xù)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的影響,同時還會受到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為了獲得更好的語言習得效果,應注重以下因素:其一,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則會產生顯著的學習動力,并產生自律意識,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其二,輸入語言信息的可理解性。可理解的語言信息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否則,對于學習者而言就是一種噪音。其三,輸入語言信息的趣味性。有趣的信息輸入可以使學習者在愉快的氛圍或環(huán)境中不知不覺習得語言知識與能力。其四,輸入語言信息的相關性。輸入的語言材料關聯度高,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就會習得相應的語言知識與能力。其五,輸入語言信息的容量。語言習得需要連續(xù)不斷的可理解性信息輸入方能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語言學習的飛躍。其六,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學習者處在焦慮、煩躁狀態(tài)時就會產生情感屏障,阻礙語言信息的輸入與接受;反之,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則容易接受更多的信息輸入。其七,應時應景的學習指導。教與學的過程不必嚴格按照語法邏輯去設計,適時的點撥、指導、總結、凝練對語言習得有更好的效用。英文原著內含豐富的語言、文化、社會等方面的信息,選擇合適的英文原著作為教學素材不僅可以滿足語言習得“可理解的信息輸入”的條件,也能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和學習原動力,在閱讀過程中容易進入角色。原著多方面的信息刺激,還可以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在更加輕松的狀態(tài)下進行語言習得。所以,選擇合適的、學生喜歡的英文原著作為閱讀和教學素材,能夠很好地滿足以上語言習得條件,從而讓學生取得比較理想的語言學習成果。
二、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設計
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設計思路就是以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改變以《綜合英語》(1~4冊)教材為單一教學資源的現狀,將英文原著納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從綜合英語課時中列出部分課時開展英文原著嵌入的綜合英語教學,構建嵌入式的課程教學模式,即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將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路徑一分為二(如圖1所示):一是基于《綜合英語》教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重點解決語法層面和基本語言技能問題。二是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原著閱讀活動與討論式課堂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實現以閱讀為基礎的多維語言能力、文學素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等的綜合提升。路徑之一是基于《綜合英語》教材的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約占總課時數的60%):選擇合適的教材內容開展課堂教學,對于沒有安排課堂教學的教材內容,可以通過綜合英語在線課程讓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在線學習,在此本文不作贅述。路徑之二是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約占總課時數的40%):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目標(或課程教學目標)達成為導向,以“跟進”的思維和方式開展有組織的學生課外閱讀、小組學習和討論、討論式課堂教學活動以及課程學習進程管理與評價。通過原著閱讀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閱讀思維訓練,將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以及教師的引導與指導作用。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期望獲得以下四個方面的轉化:一是學生深度的積極的閱讀行為固化為長期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二是原著鮮活的語言信息輸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習得與知識建構。三是基于原著內容的多模態(tài)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四是閱讀中的思考、分析、總結促進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內化和思辨能力的增強。
三、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主要包括閱讀環(huán)節(jié)(課外)、教學設計與實施環(huán)節(jié)(含課前學習任務落實、課堂教學活動組織、課后任務安排等)、學習評價環(huán)節(jié)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閱讀是基礎,教學設計和實施是關鍵,以學習評價引導教師反思教學,使教師及時修正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如此循序漸進,最后達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一)關注學生興趣關注學生興趣,用好英語文學原著。關注學生興趣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閱讀原著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學生的愛好。閱讀哪一部原著并作為英文原著閱讀教學的素材,是師生雙方共同思考與解決的首要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從眾多的英美文學經典名著,如《飄》《簡?愛》《遠大前程》《黑暗物質》《偉大的蓋茨比》《在路上》《指環(huán)王》《傲慢與偏見》《一九八四》等中選擇出學生喜歡閱讀的作品。經過與學生的認真討論,我們最后選擇了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chuàng)作的《飄》(GonewithWind,又名《亂世佳人》)這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南北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梢哉f,挑戰(zhàn)大部頭的原著《飄》是學生們的共同選擇,因此《飄》就進入了我們的綜合英語課程課堂。關注學生興趣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英文原著閱讀過程是相對漫長的學習過程,學生產生懈怠或倦怠之感在所難免,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過程中采取必要的跟進措施。比如,及時檢查督促、安排以閱讀材料為基礎的趣味性學習活動、加強朋輩學習的交流活動等等,不斷激勵學生持續(xù)保持閱讀與學習興趣。(二)瞄準課程目標瞄準課程目標,精心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1.教學設計英文原著可以給學生提供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和語用環(huán)境,教師開展原著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如何有效使用原著所提供的“真實的、可理解的”語言信息?其二,如何利用原著閱讀幫助學生消解母語對英語語言與文化的“負遷移”作用?其三,如何在原著閱讀過程中促進學生不斷習得英語語言知識和語用能力?其四,如何通過原著閱讀增加學生對英語國家社會文化內涵的了解?其五,如何在原著閱讀基礎上促進學生英文寫作和翻譯能力的提高?其六,何時、以何種方式組織對閱讀作品進行分析討論以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習得。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原著閱讀+語言能力培養(yǎng)”“原著閱讀+文學修養(yǎng)培養(yǎng)”“原著閱讀+寫作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三種教學設計策略。(1)“原著閱讀+語言能力培養(yǎng)”策略:關聯課外閱讀進程與討論式課堂,消解母語在英語習得的“負遷移”作用,促進學生英語知識和語言能力的積累與重構英文原著的語言信息在原著建構的語言環(huán)境中是“真實的、可理解的”。通過閱讀原著,學生在鮮活的語境中能更精準地熟悉理解詞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總結所遇到的詞匯和語法現象,便可習得地道的詞語用法,就會逐步積累英語詞匯量和語法知識,增強語用能力,從而消解中文(母語)對英語語言與文化習得的“負遷移”作用[14-15]。為管理閱讀進程而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外的小組活動加強了朋輩學習(也是朋輩監(jiān)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班級分成由3~5人組成的閱讀學習小組(自由組合),學生邊閱讀邊整理詞匯表和總結語法現象,詞匯表包含讀音、出處、例句等內容,語法現象列出觀點和例句等。小組合作閱讀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相互監(jiān)督,促進同步閱讀,加強學生對所閱讀作品的交流。二是以閱讀過的內容為素材安排課堂教學活動,以討論式課堂為主要形式。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既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示閱讀學習成果,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也可以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角色扮演等在內的活動,不斷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當然,教師的及時總結也有助于學生英語語言知識與能力的建構。(2)“原著閱讀+文學修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把握作品蘊含的社會文化內涵,適時地總結與分析,促進學生英語文學修養(yǎng)和思辨能力之養(yǎng)成偉大的作家通常也是偉大的思想家,是其所描寫的社會和時代的敏銳的觀察家,其作品也就成了我們了解原著作品相關社會和時代的文化知識寶庫。學生在閱讀英文原著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西方文化與歷史層面的東西,可見,原著閱讀與文學修養(yǎng)培育是不可分割的。教師做教學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語言知識與能力的習得,同時,也要考慮學生文學修養(yǎng)的培育,使學生把握原著的寫作歷史與文化背景、寫作風格與技巧、作家生平等大量的文學背景知識。《飄》這部作品用詩一般的語言將氣勢磅礴的南北戰(zhàn)爭這一社會背景和凄婉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其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細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畫,對讀者很有吸引力。英文原著閱讀為學生提供了了解異國文化、風土人情、社會歷史等的機會,再在課堂內外輔以人物分析、作品章節(jié)分析、譯文分析等的教學設計,有助于讓學生去對比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甚至是文化沖突,在習得語言知識的同時習得文化知識,從而加深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政治、歷史的了解與理解,避免母語文化的“負遷移”,進而更好地使用英語語言去表達意義并使其內化為文學修養(yǎng)。同時,各種形式的作品總結與分析(人物分析、篇章總結與分析、事件分析、觀點分析等)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語言、分析判斷、邏輯思維以及批判思維等能力,可謂一舉多得。(3)“原著閱讀+寫作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策略:閱讀與寫作和翻譯關聯,實現閱讀習得向寫作與翻譯能力轉換,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立體化發(fā)展學生在閱讀英文原著時往往會發(fā)現作者寫得真好,無論是環(huán)境描寫還是人物描寫,無論是情景對白還是心理活動刻畫,無一不是細致入微、活靈活現,處處都能打動讀者的心。正是通過閱讀,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英文原著包含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或是精確的場景描繪,或是生動的故事敘述,或是形容某種情緒和感受,或是表達愛恨交織,或是闡釋某種觀點或思想。學生通過英文原著閱讀認識到寫作需要有思想內涵,要有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立意。學生通過原著閱讀可以獲得大量的寫作素材和寫作范例,語言上的、文化方面的,應有盡有。在完成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進行寫作,不僅有素材可寫,而且寫得出來、寫得通順、寫得精彩。一般來說,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閱讀能激發(fā)讀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激情;閱讀能力較強的人寫作能力也較強,寫出來的文章在技法上更成熟。所以把多種題材、體裁的原著閱讀與英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寫作,收到“以讀促寫”的功效。閱讀與翻譯的關系也是一樣,在原著閱讀過程中實時插入適量的翻譯教學和翻譯訓練,同樣可以起到“以讀促譯”的作用。2.教學改革實踐將英文原著嵌入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對接課程教學目標,整個過程緊緊把握好兩條主線,即以英文原著閱讀為主的課外線與以討論式課堂教學為主的課堂線(如圖2),課外線是基礎,課堂線是總結凝練提升,兩條線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而構建起“閱讀輸入—凝練內化—能力產出”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體系。(1)課外學習主線課外學習這條主線的實施主體是學生,教師以指導者、監(jiān)督者的身份發(fā)揮作用,內容主要包括英文原著閱讀(閱讀計劃及其落實)、課前任務(為討論式課堂做準備)、鞏固拓展(作業(yè)和其他學習活動)。按時完成英文原著閱讀的計劃任務,是確保基于原著閱讀的討論式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所以閱讀過程管理極其重要,必須要做到有計劃、有落實、有監(jiān)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和學生應遵循以下閱讀管理要求:一是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對學生提出英文原著閱讀要求(開課前2~3周)。二是學生按照教師要求制定各自的課外閱讀計劃,并按照計劃進度閱讀英文原著《飄》。三是教師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進度,同時安排學生閱讀小組相互監(jiān)督閱讀進程。四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語言學習記錄,如整理遇到的新詞匯、優(yōu)美的句子或精彩的段落等。五是學生寫讀書筆記、讀后感或人物(事件)分析以及閱讀所思、所感、所悟等。六是學生記錄閱讀中的問題清單,并提出自己對問題的思考,為課堂討論準備素材。七是學生參與學習小組活動(朋輩學習、朋輩監(jiān)督、朋輩評價等)。課前任務單是教師為每次討論式課堂的順利開展而安排的必須在課前完成的相關閱讀、素材(或資料)準備、問題思考等內容。教師在每次課前1~3天下達任務單,對學生的閱讀進程提出具體要求,比如對課堂活動所需的素材(資料)進行準備,對某些問題厘清思路等,以便實現有效的課堂討論、為其他課堂教學活動做好準備。任務單的內容既包括詞匯、短語、句子、語法等語言知識內容,也包括語音、語言表達,還有語篇層面、文學層面的資料,以及寫作、翻譯、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訓練等。鞏固拓展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之后的補充部分,主體仍然是學生,主要以課后作業(yè)或課后學習小組活動等形式來開展,也可以下次課的任務單的形式布置,內容包括與閱讀和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作業(yè)、課堂教學內容的延展、基于閱讀的寫作或翻譯、基于閱讀的學習小組活動,以及準備下次課堂展示、討論、交流的素材等。在課外學習這條主線中,學習小組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朋輩學習、朋輩監(jiān)督、朋輩評價,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思考小組活動的設計,并要求把學習記錄、監(jiān)督情況和朋輩評價結果傳給教師,以便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導學功能。(2)課堂教學主線課堂教學實施這一主線,以原著閱讀計劃和課前任務的完成為前提,課堂教學過程則以學生為中心、以討論式課堂或翻轉課堂為主要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教學內容和形式與學生興趣、課程目標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的課堂引導作用。課堂教學活動形式多樣,活動主題內容有語言語用方面的,也有文化、社會、歷史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活動形式:命題演講或自由演講(內容與閱讀相關);閱讀成果展示或課前任務完成情況(個人或小組學習成果)展示與點評;焦點問題討論(分組討論,然后全班整合,教師控制討論秩序與討論方向);角色扮演或配音或模仿秀等(學生自選內容或教師確定內容);閱讀內容分析(語篇分析、人物分析、事件分析等);語言現象總結歸類(詞匯、語法等);解惑答疑、總結凝練與升華。教師的角色職責主要包括課堂過程管理、閱讀及課前任務完成情況點評、解惑答疑、知識點講解歸類、學生課堂活動的組織與指導、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凝練與升華。學生的課堂角色定位是主體,課堂上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課前學習成果的展示、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積極參與翻轉課堂的互動、在各個教學活動中主動思考、有效進行知識建構與能力提升。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可以包括命題演講、角色扮演、分組討論、模仿秀、配音、翻譯、寫作、詞匯總結、語篇分析、人物分析、作品分析等,包括閱讀在內的所有這些教與學的活動,也同時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三)依據目標達成評價依據目標達成評價,持續(xù)進行反饋改進。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評價以形成性評價(formativeevaluation,又稱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summativeevaluation,又稱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發(fā)展性評價,課堂內外結合,重點考核學生語用能力,自我評價、朋輩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三者有機結合。自我評價和朋輩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從評價者的視角審視自己和同學的學習情況,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理性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還可以幫助學生從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中找到學習目標,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所以說形成性評價有助于學生不斷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激勵相互學習,具有獨特的促學作用[16]。形成性評價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修改或調整教學計劃或策略,進而改善后期的教學。當然,考試環(huán)節(jié)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考試重點考查學生語言知識的掌握及運用情況。
四、結語
學生在問卷調查中反映英文原著閱讀能夠使他們的詞匯量大大增加,也加強了他們對所學單詞的記憶和應用能力。通過有計劃的閱讀訓練,學生對閱讀大部頭英文原著的畏懼感沒有了,很多學生已經愛上了閱讀,閱讀速度提高了,閱讀技巧增加了。學生由于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做考試中的閱讀理解題目時也得心應手了。同樣是因為英文原著閱讀,學生在進行英文寫作時能夠更好地構思語篇結構,憑借閱讀培養(yǎng)起來的語感能夠幫助學生寫出更好的英文作文。也是因為閱讀,學生能夠對語篇有更好的把握并在語篇層面進行語義分析,在進行英譯漢時就能更加準確,在漢譯英時也能憑借在閱讀中培養(yǎng)的語感表達出地道的譯文。經過本次教學改革實踐,全部學生(2個班57人)都完成了《飄》的閱讀,他們在后來參加全國英語專業(yè)8級考試的及格率和優(yōu)秀率均比往屆學生有顯著的提高。將英文原著《飄》融入綜合英語課程的嵌入式教學實踐,以課程目標為導向,將以英文原著閱讀為主的課外線和以討論式課堂為主的課堂線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了“閱讀輸入—凝練內化—能力產出”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體系,既有課程目標對閱讀計劃、教學過程設計、教學過程組織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正向指導”,也有成果達成評價后的“反饋改進”,最后達到以讀促聽、以讀促說、以讀促寫、以讀促譯,有效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英語文化素養(yǎng)、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羅益民.閱讀經典與英國文學教學[J].外國文學研究,2004(2):141-146+176.
[2]李蘇園,侯晨,薛冰蓮.英語專業(yè)學生英文原著閱讀現狀調查及可行性建議[J].海外英語,2013(22):113-115+150.
[3]董美珍.批判性閱讀策略教學的可行性分析:以英文名著簡寫本為例[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5):153-155.
[4]林燕,周林燕,馬麗娟.英文原著閱讀在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中的效用研究[J].現代交際,2019(6):19-20+18.
[5]張秋山,金天星,靳國麗.閱讀缺乏癥,病因何在?:一項關于大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N].中國教育報,2014-09-18(9).
[6]王桃花,曾晶妮,張佳怡,等.英語專業(yè)學生英文原著閱讀情況調查與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學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9):178-180.
[7]SPADYWG.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M].Arlington: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ors,1994.
[8]TUCKERJA.Theideologyofoutcome-basededucation:aninterviewwithWilliamSpady[J].JournalofResearchonChristianEducation,1998(1):5-18.
[9]HARDENRM.Developmentsinoutcome-basededucation[J].MedicalTeacher,2002(2):117-120.
[10]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640.
[11]張文娟.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產出導向法“促成”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教學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5(4):10-17.
[12]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13]楊連瑞,張德祿,等.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4]蔡金亭.母語遷移對中國大學生使用英語動名搭配的動態(tài)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1):60-73+160.
[15]王成霞.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分析及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3(S1):85-86.
關鍵詞:專業(yè)英語 教學時序 模糊綜合評判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世界先進技術的不斷引進,英文文獻的閱讀、理解的要求和機會越來越多,因此,為了使學生全面、深入的學習掌握專業(yè)新知識、新技術,各個大學都開設了專業(yè)英語的課程,為全面培養(yǎng)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各個院校也非常重視專業(yè)英語的教學,研究其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策略。許多論文指出專業(yè)英語要以基礎英語為基本,以專業(yè)知識為鋪墊,因此建議開設時間是大學三年級。但是專業(yè)英語作為一門專業(yè)課如何融入到整個專業(yè)教學體系中,如何充分發(fā)揮基礎英語的作用,使得基礎英語、專業(yè)英語、專業(yè)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則是制定教學安排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論文通過分析學生基礎英語的掌握程度、專業(yè)英語教材的涵蓋內容、專業(yè)課程的設置體系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專業(yè)英語教學時間安排方法。
二、專業(yè)英語教學影響因素分析
專業(yè)英語首先是一門英語課程,然后是一門針對學生專業(yè)發(fā)展的專業(yè)課程,因此專業(yè)英語的學習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英語知識,而且學生基礎英語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影響專業(yè)英語的重要因素。學生基礎英語的程度不同對專業(yè)英語的影響程度也不同。但是目前在大學階段評價學生基礎英語的標準是英語四、六級的成績,而四、六級考試是一種硬性或者壓力型考試,在考試通過以后學生能否繼續(xù)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并且能否將其帶入到專業(yè)英語的學習中必然會影響教學的效果必然。學生自身英語興趣越濃,其學習的熱情持續(xù)時間就越長,因此專業(yè)英語課程的開課時間距離基礎英語課程的結束時間就可以在教學總體設置中彈性大一些。但是如果壓力型英語學習的學生較多時,那么專業(yè)英語和基礎英語的間隔時間就要短一些。其次專業(yè)英語還是一門涉及專業(yè)基礎、專業(yè)拓展的課程,它必然與本專業(yè)的其他專業(yè)課程具有緊密的聯系。專業(yè)英語的教學內容的選取、與專業(yè)課程的聯系程度也必然會影響專業(yè)英語課程設置的時間順序。當教材的選取是面對本專業(yè)的多個方向時,教材必然涉及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內容的較多,因此專業(yè)基礎知識的英文掌握會成為教學中的重點,所以專業(yè)英語必須設置在專業(yè)基礎課程結束之后。當教學對象是本專業(yè)的單個方向時,教材選取的教學內容不僅涉及到專業(yè)基礎知識還會涉及一些較為深入的專門知識,而涉及的專門知識與專業(yè)課程的緊密程度必然影響專業(yè)課程的開設時間。當專業(yè)英語的教學內容涉及整個專業(yè)課程時,其開設時間需設置在專業(yè)課程的之后或者與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交叉進行,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已有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迅速掌握其英文的表述和書寫。只有專業(yè)英語與某一門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聯系較多時,才可單獨考慮與該門專業(yè)課的時間順序。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各專業(yè)的知識也都在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前沿知識,專業(yè)英語的課程內容必然會涉及到許多國外新技術、新知識,而這些內容涉及的專業(yè)范圍不同,學生對其熟知的程度也不同。如果這些新技術新知識是整個專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時,學生可能通過其他的學術期刊自行獲得,因此,專業(yè)英語的教學可以在整個專業(yè)知識學習之后開設,而當涉及的新技術和新知識僅僅是某一方向的新發(fā)展或新思路時,此時專業(yè)英語的開設應盡量在該方向之后的一段時間,使得學生有機會接觸到該知識的中文簡介或評論,從而為專業(yè)英語的學習做好鋪墊。時代的發(fā)展,不同時代學生的個性和品質也不同,當前的大學生很多都是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期的,這個時代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大量涌入,因此學生生長過程中接觸到很多媒體形式。學生不再拘泥于相對靜態(tài)思考的看書方式,而存在許多動態(tài)的媒體形式如動畫、視頻影像、實體試驗、示教器材,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使學生思考問題時多角度、多元化,但是這種方式也使得當前學生在提高學習熱情和激情的同時減少了其冷靜耐久的時間,使得學習出現波動式前進。而作為專業(yè)英語,其學習的壓力較之基礎英語降低,課程在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又不及專業(yè)課程,因此必須在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提高的時段開設專業(yè)英語,從而使得該課程也充分發(fā)揮其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中的作用。一般在學期開始時,學生還保持著對課程神秘性、求知性的欲望,主要課程學習熱情高、興趣高而且形成專業(yè)學習思維的耗費時間較長,因此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上;在學期末由于各種專業(yè)考試的壓力,會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考試課程上,此時由于課程地位的限制不適合開設專業(yè)英語;而在學期中,學生專業(yè)學習習慣已經形成、學習難度降低、學習熱情也有所回落,考試壓力也較低,因此表現出任務較為輕松完成、精力較為充沛的狀態(tài),此時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專業(yè)英語教學不僅可以再次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也具有了較為充實的時間和精力,對提高專業(yè)英語效果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任何課程都必須具有合格的老師進行教學才能完成任務,在安排課程時間時也要充分考慮承擔課程任務的老師的時間,使其具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課程內容的準備,而經驗豐富的老師準備時間較短,經驗缺乏的年輕老師則準備時間較長??傊鳛閷I(yè)英語的這種跨語言的專業(yè)課程,不僅要考慮其與基礎英語的關系還必須要充分考慮專業(yè)體系、專業(yè)英語教材的范圍,及其之間的關系等綜合因素,從而使專業(yè)英語的時間順序與實際的課程體系保持無縫的鏈接。
三、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教學時序安排方法
模糊數學是處理邏輯關系運算的有利工具,它將經典集合中的隸屬關系模糊化、靈活化。模糊綜合評判是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多個因素進行綜合運算的方法。專業(yè)英語的教學時序安排的綜合評判模型主要分為兩層。第一層考慮專業(yè)英語與基礎英語間隔時間;第二層考慮專業(yè)英語與專業(yè)課程的關系,然后進行綜合評判得出專業(yè)英語課程教學時序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得位置。
設專業(yè)英語與基礎英語間隔時間的評判陣 ,如式(1)所示:
Q1 =〔長 較長 中 較短 短〕 (1)
專業(yè)英語課程與基礎英語時間間隔的影響的因素集為 ,如式 (2)所示:
V1=〔V11 V12 V13 V14 V15 V16〕(2)
式(2)中各影響因素包括:V11 :教學內容與基礎英語的聯系程度;V12 :學生基礎英語考試水平;
V13 :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水平;V14 :學生的學習習慣; V15:教材形象化資源的水平; V16:教師的教學經驗;
V1中各影響因素的加權陣為α1,如式3所示:
α1=〔α11 α12 α13 α14 α15 α16〕 (3)
式(3)α11 α12 α13 α14 α15 α16分別表示影響因素V11、V12 V13、V14、V15、V16對評判結果的影響值。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由于上述影響因素中只有 與間隔時間評判結果Q成逆向,即教學內容與基礎英語的聯系程度越緊密,V11越大,而兩門課程的間隔時間越小,即評判結果Q的值越小,屬于短或較短的評判結果區(qū)。因此綜合各因素的模糊運算為 ,W1如式(4)表示:
W1=(1-V11)α11+V12α12+V13α13+V14α14+V15α15+V16α16(4)
W1與Q1 的綜合評判的劃分為R1 :
值。
因此經過上式的計算,就可得到第一層評判的結果,即基礎英語和專業(yè)英語的時間間隔。然后計算第二層評判專業(yè)英語與專業(yè)課程的關系。該關系主要包括專業(yè)英語課程與各專業(yè)課程的關系,專業(yè)英語涉及內容的基礎性程度,專業(yè)英語內容先進性的程度。
專業(yè)英語課程與各專業(yè)課程的關系集為 可表示為式(6):
V2 =〔V21V21…V2m〕(6)
式(6)中 V21、V22…、V2m、 分別表示專業(yè)英語中涉及到的專業(yè)課程(含專業(yè)基礎課)內容緊密程度且 。
0≤V2i≤11≤i≤m
各專業(yè)課程對形成專業(yè)體系的重要程度 表示為式(7):
α2=〔α21α22Lα2m〕T (7)
式(7)中 α21、α22…、α2m分別表示各門專業(yè)課在專業(yè)體系中的地位且0≤a2i≤11≤i≤m。
設各種專業(yè)課程知識在教材中的比例表示為式(8):
L= 〔L1L2…Lm〕T(8)
式(8)中 L1、L2…、Lm、 …、 分別表示專業(yè)英語教材中各門專業(yè)內容所占的比例且滿足L1+L2…+Lm=1 ;
因此專業(yè)英語課程對各專業(yè)課程的隸屬度W2表示為式(9):
W2=〔w21w22… w2m〕
= V2?α2?L (9)
=〔W21-α21-L1 W22-α22-L2W2m-α2m-Lm〕
得到各隸屬度之后,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形成專業(yè)英語與專業(yè)課程的時序關系。以上考慮因素中沒有包含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可根據實際的條件進行適當時序調整。
通過一個老大判定規(guī)則,可以大致獲取專業(yè)英語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在考慮第一評判陣,可以確定專業(yè)英語的課程時序。例如當某一課程的隸屬最大時,第一評判陣為短時,則需要在該課程結束后盡早開設專業(yè)英語課程;當專業(yè)基礎知識隸屬度最大,第一評判為長時,則可以在課程體系的前面考慮其他非專業(yè)課時間進行較為自由的安排。
四、總結
模糊綜合評判方法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專業(yè)英語課程設置的時序安排是一種較為理性的課程安排方法,它可以減少在課程安排中的隨意性、人為性,從而使專業(yè)英語課程安排更具有科學性和客觀性,從而使得專業(yè)英語與專業(yè)課程緊密相接,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葉俊,蘭恒友,李作安.關于《數學專業(yè)英語》繼續(xù)改革的思考[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0):22.
[2]鄭繼紅.光電專業(yè)英語教學的方法探討[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l28.
[3]韓凌云,高菲菲.通信專業(yè)英語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14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70
[本刊網址]http://hbxh.net
一、綜合英語課程的現狀
綜合英語課程即《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中的基礎英語課程,無論從時間跨度(大一大二的四個學期)還是從周課時數(周六或周四)上看,該門課程都是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當之無愧的主干課程。甚至可以說基礎階段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綜合英語課程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廣大教學研究者和教者關注的重點。
從當前普通高校的教學狀況來看,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狀況存在如下突出的問題:(1)教師教學理念相對滯后?!督虒W大綱》中已經提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目標。根據文秋芳教授的觀點(2002),創(chuàng)新型英語人才應該是具有創(chuàng)新素質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創(chuàng)新素質可以被進一步切分為: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人格。其重點關注的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仍重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較少關注學生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2)教學方法相對單調,難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目標。大部分綜合英語課堂的教學活動停留在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語言技能的機械操練,缺少交際指向的課堂活動,致使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具象化和內化。因此,在真正的英語交際場合大部分學生很難自如地運用所學知識。三、學生的學習仍然主要依靠老師傳授,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沒有很好地養(yǎng)成。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科技產物極大地改變了非英語國家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只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科技產物可以為學生在課外創(chuàng)造純正的自主語言學習環(huán)境。因此,探討綜合英語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將視野拓展到課外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學者從班級規(guī)模偏大、基礎階段教師教學經驗不足、課時量偏少等客觀環(huán)境方面探討綜英教學現狀。筆者在綜合分析國內學者對綜合英語課程現狀分析以及本校學生學習現狀的基礎上,認為不僅要從客觀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的改善方面下功夫,更應該從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外化上下功夫。由此,認知科學因為關注研究對象的學習心理過程和學習效果,便進入了我們試圖改革綜合英語教學效果的視野。
二、認知詩學理論應用于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認知詩學理論發(fā)端于上世紀70年代的以色列。當時特拉維夫的Tsur教授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嘗試,他將文學結構和文學影響的研究從一個新的視角即認知視角來展開,并糅合了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見證了認知詩學理論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三本認知詩學重要著作的誕生被認為是該理論成熟的標志:《認知詩學導論》、《認知詩學實踐》、《認知文體學》。認知詩學也由最初關注詩歌這一文體的研究擴展到除詩歌外的其他文體的研究。
國內的認知詩學研究首先見于語言學領域,之后越來越多的文學研究者鐘情于這一綜合了文學、認知、語言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到目前為止,國內對于認知詩學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運用其中的相關理論對詩歌和各類文學作品進行的分析,此外,還有學者將認知詩學理論運用于翻譯研究和英語教學研究之中。在英語教學方面,以鄭茗元學者的著作《認知詩學分析法在二語習得工作廣度中的可及性變異效應研究》為突出代表,從認知詩學的分析視角探討了二語習得研究的應用維度和延展效應;此外還有廣大學者運用認知詩學理論探討英語專業(yè)的文學教學、寫作教學、閱讀教學等,如李雪梅學者的《內容依托框架下的英美文學教學認知轉向研究》便研究了認知問題驅動和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互動關系。
認知詩學理論因其重點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取和心智發(fā)展方面的特點,并在成功運用于英語專業(yè)的閱讀、寫作等基礎課之上,對于英語專業(yè)基礎課的重中之重綜合英語課也必將起到很好地啟示作用,尤其是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的綜合技能并進而提升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認知詩學方法關注的是語言形式、意義和審美的三者合一,除了解釋語言符號意義的產生機制,同時對語言的形式內涵探討帶有強烈的審美指向性。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象似性是語言符號的原型特征,而對語言的學習和理解還要超越已有的原型而發(fā)現新的意蘊,即對日常原有的審美意象進行再范疇化。因此,認知詩學分析的審美潛能可能激發(fā)語言學習者的審美態(tài)度,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新知識的建構提供圖形背景化的認知框架,督促學習者借助于想象和移情把日常的符號轉化為某一特定的審美意象而后獲得新的意義詮釋。
三、綜合英語課堂的認知轉向嘗試――概念型教學法
申丹教授援引英國文體學家Mclntyre的觀點認為課堂中的“前景化”教學手段可以改進課堂的教學效果。申丹教授據此認為“前景化”的方式可以改進國內較為呆板的教學形式,增添生動活潑的氛圍?!扒熬盎笔钦J知詩學理論中重要的鋪路石,它反映的是圖形背景化的認知框架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語言審美范疇,更是一套意義建構的讀者反映機制,對我們改進教學效果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具有積極意義。
文秋芳教授曾提出“認知對比分析”的顯性教學法,認為跟傳統的以模仿和重復為主要方式、以培養(yǎng)正確語言習慣為目標的形式對比分析教學法相比,認知對比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英語學習者內化和建構正確的英語表達和符號意義。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認知對比分析方法雖然以英漢語的差異認知為起點,但他據此提出的“概念型”顯性教學方法和申丹教授提到的前景化教學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旨在激發(fā)學習者學習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在認知層面內化所學知識,并同時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匱乏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批判性精神。
概念型教學法是文秋芳教授探索運用于認知對比分析中,該教學法雖以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對比為教學出發(fā)點,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母語的參照和背景作用,但是同時也應看到該教學模式仍是力圖將英語及所授知識或言語符號前景化。其所包含的一系列教學步驟能夠有效地將前景化的教學內容內化成學生的知識系統。據此,我們嘗試運用一種全新的基于認知詩學理論之上的概念型教學方法,并將其教學過程的五個部分(解釋--物化--交際活動--言語化--內化)在實際運用中進行了調整,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一)解釋
解釋部分在認知詩學的話語系統中即設定圖形--背景中的動體。解釋的內容除了文教授設定的“某個概念、概念系統或認知方式”,在認知詩學框架下聚焦于綜合英語課程則所教授的內容都成為解釋的對象。另外解釋的實施者除了教師用明晰的言語闡釋出概念,認知詩學的解釋部分應更多的是學生調用已有的認知模式對概念系統的自我解釋和自我探尋。
具體到綜合英語課程,考慮到教材編排和所教授對象的英語基礎,解釋的內容從概念或認知方式上升到每個單元的主題。在一個主題的統領下,解釋的對象和內容即變得清晰。體現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便是導人部分的話題討論或視聽導人以及初次閱讀課文后的主題討論等。通過討論或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學生逐漸明白所學習的主題,并且討論也是一個喚醒學生已有認知知識的過程,也即構筑背景圖示。在綜合英語課程的技能目標中主要體現在口語技能中。
(二)物化
物化在概念型教學中指的是將所教授的抽象概念轉換成具體的、形象的圖式。一般的實施手段是展示具體的物品或可見的圖示。而在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認知詩學的物化則是對每一個單元所討論主題的展示,即通過具體課文的學習將主題物化。課文的學習也是幫助學生構筑圖形的過程,是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知。至于綜合英語的技能目標則更多地體現在閱讀技能中。
(三)交際活動
概念型教學設計認為教師要以幫助理解和運用物化圖式為目標,設計以語言為工具的系列交際活動。在綜合英語教學中,交際活動便是運用新掌握的主題知識進行課后的聽力訓練和翻譯訓練,從而鍛煉學生們的聽、譯的能力。交際活動在認知詩學框架中便是將新的認知內容前景化,使之在圖形--背景的關系中使圖像得以凸顯。
(四)言語化
言語化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語言概念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所謂言語化就是要求學生用元語言描述語言概念本身。而元語言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關于語言的語言”。在之前的環(huán)節(jié)關注的都是喚醒學生們已有認知內容去理解和掌握新的認知內容和認知方式,而言語化則是在交際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自如的去運用所學主題相關的知識。因此在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便體現在課后的話題討論和寫作訓練部分。在該部分學生便可以運用“元語言”來描述自己所想表達的主題。言語化的環(huán)節(jié)應該引起教師們的重點關注,因為能否有效地“輸出”尤其是讓學生們擺脫啞巴英語的困局,這個環(huán)節(jié)起著關鍵的作用。
(五)內化
根據社會文化理論,內化是“個體從社會交流平臺轉換到個體內心理活動平臺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實現高一級認知功能的必經之路”。促進內化的機制是模仿。它是學習者在自選目標的驅動下,持續(xù)進行的認知活動。每次模仿不是對原始輸入的簡單復制,而是對自己前一次模仿行為的調整與修正。如此循環(huán)多次,個體就能獲得更加抽象的概念性知識。
認知詩學視角的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模仿應該是在具備一定概念型知識后的課外拓展,即學生們在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搜尋相關的目標進行練習。這種模仿并非機械式的模仿,而是在特定主題激發(fā)下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內化所學的概念型知識和獲取更多抽象的概念性知識,進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課程資源實踐活動自主學習合作創(chuàng)新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英語教學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英語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口頭上。具體說來,現代英語課程資源的理念及開發(fā)仍存在許多問題。
一、小學英語課程資源相關問題的現狀
(一)課程資源理解的狹隘性
一直以來,教材始終是我國小學英語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至于很多人會把教材當作唯一的課程資源。一提到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不少人就想到要訂購教材,或者編寫教材,甚至進口國外教材。這種理解,對充分開發(fā)課程資源有著很明顯的限制作用。
(二)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局限性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主要依靠的是一些學科專家。學校很少具備自身的課程資源。加上我國地區(qū)差異明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使現有的課程資源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
(三)課程資源載體形式的簡單化
從課程資源的載體形式來看,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往往偏重于紙質印刷品,除紙質產品之外的其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還不夠完善。因此,在認識上要打破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觀念,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結構上的突破,體現時展的多樣化需求。
二、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理念的提出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開,成為新課改中的一個亮點,它以學生真實世界為內容,最大限度地回歸兒童生活世界,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資源,豐富了學生的語言世界。因此小學英語教學要立足課堂,放眼課外廣闊的天地,適時適當地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讓學生擺脫英語的"圍城"禁錮,千方百計地讓小學英語課堂的"觸須"向課外延伸,讓學生的思維延伸,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英語實踐能力。
英語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是新課程標準下新的英語教學活動的嘗試,強調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知識水平、認知習慣和身心特點等前提下,以實踐活動作為教育的載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英語主題活動,努力讓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為學生探索、研究、運用所學英語提供了重要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營造一種英語氛圍,使學生在"教學做"中健康成長。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讓語言學習在活動中得以輸入和輸出。我們結合兒童的特點,以歌謠、歌曲、故事作為語言輸入方式和以活動、游戲為語言輸出方式,即組織學生通過各種游戲活動對語言進行操練和實踐。。
三、英語綜合活動課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
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主體素質,使學生獲得親自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培養(yǎng)動手實踐的能力,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拓展英語教學的外延,使英語教學更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和時代的變遷。讓學生在活動中能更好地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通過課堂活動鞏固好教學目標。既體現活動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又讓活動有效果,有效率。既能達到教學目標,又能完成教學目標,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在"做中學","玩中學",歸根結底是要使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切不可因寓教于樂而本末倒置。務必做到兼顧設計任務活動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和突出重點難點兩個方面。圍繞素質教育目標,以挖掘小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個性和特長為核心,精心設計具有實踐性、趣味性、知識性的小學英語游戲活動。
1、探索英語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合教學內容和實施方法。
2、探索在兩學科的整合中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模式。
3、探索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更新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
4、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為綜合實踐活動全面實施打下基礎。
5、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基,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研究的內容
1、英語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的切入點研究
傳統課程教學資源單一,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資源,整合型綜合實踐活動改變了過去的課堂教學中資源單一的缺點。學校、社會、網絡、教師、學生都可成為課程的資源,這些資源如何得以開發(fā),如何為教學所用,如何切入,是我們研究的內容。我們將從眾多的活動內容中篩選出一部分趣味性強、操作簡單、學生喜聞樂見的項目,如"閱讀英文故事"、"中西文化討論"、"表演情景劇"、"剪貼手工"、"自編英文歌"等,作為活動的切入點。然后再把活動向縱深發(fā)展,有計劃地開展英語實踐活動。
2、英語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的操作模式研究
作為一門課程,要便于操作。而整合型綜合實踐活動是我校開發(fā)的全新課程,沒有現成的操作模式。雖教無定法,但空洞、無章可循的教學是不能發(fā)揮課程優(yōu)勢的。因此,必須構建一套與其相適應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
3、英語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的操作策略研究
(1)在課題解讀中開發(fā)研究主題。
(2)在具體實踐中指導主題研究。
(3)在活動中拓展延伸英語教學。
(4)在活動中使英語教學回歸自然。
4、英語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的學習活動方式研究
(1)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綜合性學習的整合。
(2)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外活動的整合。
(3)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開放性作業(yè)的整合。
(4)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學習方式的整合。
(5)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時空領域的整合。
四、英語綜合活動課的組織與開展
小學英語教學的活動必須注重其全面性,要讓每個孩子全身心投入。"只有讓全體學生充分地'動'起來,才能有效地為他們的愉快提供空間和時間。"這就需要教師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并用多種教學手段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使他們專注于課堂,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
(一)激勵情意活動
激勵情意,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能促進學生全身心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特別是相互交流的活動中去。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情意因索,培養(yǎng)學生相互關愛、尊重和合作的人際關系。例如,學生在他人的生日晚會上贈送禮物,相互祝賀生日、身體健康和學習進步;郊外野餐時手舞足蹈、喜形于色的情景,都能給學生以愉悅情意的激勵。又例如,教句型"I want to go to…"及短語"the NO. X Middle School",教師可結合學生面臨畢業(yè)之際都想考上理想中學的心情,進行思想感情教育,勉勵學生"從小立志,勤學苦練"。先分組討論用英語怎樣表達,然后讓大家逐個說:"I want to go tobeijing NO. X Middle School."最后教師再評議或加以獎勵。小學生在運用英語表情達意的過程中,不僅激勵了其學習的動機、興趣、情感和促進了其個性的發(fā)展,而且也提高了其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景活動
交際功能是語言的本質功能。任何運用語言的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的。因此,英語要在情景中學,要在情景中教。例如我在教"How many rooms are there in your house?"時,可就在教室的某一角落(如黑板前)設置為有臥室、書房、客廳、廚房、衛(wèi)生間幾個部分組成的套房,并指定為教師或某某同學的家,然后讓學生以做客的方式用英語進行主客會話。又如教"How tall are you?"時,可設置一種讓學生能感受的情景,讓學生邊量體高邊學習新內容。教"How much is it?"時,可多準備一些物品并標上物價,設置學生逛超市的情景,使學生象是身臨其境,學起來自然有趣味性。在情景中運用英語能提高學生理解和表情達意的正確性、流利性、邏輯思維的條理性和得體性。
在教學過程中,活動的形式多樣,或歌或舞、或模仿、或扮演、或游戲、或作畫……這些有趣、多變的活動怎能不領每個孩子全身心投入,精力充沛地集中注意力加入到活動的行列中來呢?而對于個體而言,教師可引導孩子們在活動中動眼觀察、動腦思維、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等,使其多種感觀得到充分的調動,以達到全面活動的效果。
(三)模仿活動
主要指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和簡單有趣的小故事。比如《三只小羊》、《龜兔賽跑》等。扮演這些分角色的小故事可以讓孩子直接理解所學英語,聽懂不同角色的話,自己說出情節(jié),或故事要求說的話。嘗試用小木偶鴨子作教具與學生自由交談。教師蹲在講臺后面,手牽動木偶模仿鴨子的聲音問學生"Quack, Quack, Quack. Hello, I'm Mr Duck. 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引得學生棒腹大笑,從而調動課堂氣氛,引起學生興趣。
(四)全身運動活動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部動作反應法,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阿謝爾發(fā)明的。它結合了少兒的心理特點,并吸收了交際英語教學中許多練習方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正確使用TPR教學法,確實是一種簡捷而有效的好辦法。
在運用TPR教學法時,在開始階段,并不要求學生在聽完之后立即做出口頭反應(verbal response),允許學生有一段沉默期(silent period),只需做出動作上的反應(Phsical response)。比如,打開書(open the books),把香蕉涂成黃色(colour banana yellow)等等。學生不必開口表達,他們只需簡單地做出這些命令要求的動作就行了。這實際上就是在逐步理解英語了。
教師還可通過各種TPR教學活動,設法把有意義的和饒有趣味的活動與學生的學習聯系起來。例如在教學中還可采用邊聽邊游戲的方式,即"Simon says!"的游戲:凡是在發(fā)口令前加上"Simon says!"的這個時候,就按口令做;反之,沒有"Simon says!"就保持預備姿勢。教師所運用的口令有"Touch your mouth! Clap your hands!Stamp your feet!"等等。
教學實踐證明,運用TPR教學法,的確能讓學生在活潑歡快的語言環(huán)境中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個性品質和思維品質的活動
個性品質包括如大膽、勇敢、好奇、自信、堅韌等。小孩子啟蒙英語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大膽、自信、面對伙伴或陌生人勇敢地用英語交談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中采用"小先生"、"小翻譯"、"小英語導游"制,就是培養(yǎng)孩子們個性品質的極好活動方式。
(六)豐富的想象活動
小學英語教學,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孩子們豐富的想象能力。鼓勵他們自由發(fā)揮、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如在教學中,我讓孩子們運用能講的英語,創(chuàng)設故事,進行對話練習時,孩子們自編了這樣的情景:一只被獵人追殺的小羊,穿過大森林,急急忙忙去敲小狗的門,尋求幫助。于是孩子們便有板有眼地扮演獵人、小羊和小狗,并靈活的運用了所學的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七)靈活運用知識活動
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在于交流,在于日?;顒又械倪\用,與人的交流。在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能培養(yǎng)孩子們靈活的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如在教學數詞One to one hundred(1-100),以及教授有關時間問答的新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時,我讓孩子們分成小組,讓學生作接乒乓球比賽的游戲,其余同學當裁判并用英語數1-100。當冠軍出現時,同學們都很高興。大家在不知不覺中操練了1-100的英語數詞,又兼學了用英語回答"What time is it?"的新課內容。學生熱情增加了,學習主動性就提高了,這既能使教師對整節(jié)課的管理做到得心應手,又能使孩子們有效地參與和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
五、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成效
(一)學生獲得了更多學習英語的渠道和途徑,增強了文化底蘊。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小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他們樂學,更樂于和人交流。在小課題的研究中,許多學生和同學合作,自發(fā)組成研究小組,借助網絡、書本、雜志等渠道查找資料,還有一部分學生主動向父母、親友請教,有的還走人英語角,和外國朋友進行交流。
(二)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助,進一步培養(yǎng)了合作創(chuàng)新的精神。
學習需要交流,學生進行實踐成果匯報后,需要回答其他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這個過程實則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和溝通。通過開展小課題研究的實踐活動,還可以使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發(fā)展更多的興趣愛好。成果匯報的過程,也是班上學生進行資源共享的過程。
(三)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語用水平,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 思辨能力培養(yǎng) 研究生綜合英語 教法改革 教學設計
研究生綜合英語是東北電力大學面向非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所開設的學位基礎必修課程,它強調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和語言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著重訓練學生的口語技能。作為教育結構中最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實施“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把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置于突出位置,不斷提高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創(chuàng)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是思辨能力,因此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結合我校研究生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案例,著重探討如何培養(yǎng)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并對這種教學培養(yǎng)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評述。
一、綜合英語課程要求和現狀
研究生綜合英語是東北電力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一年級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每周定為4課時,為期一個學期,共80學時。國家教委于1993年頒布的《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第一外語)教學大綱》指出:“研究生英語教學的宗旨是為使學生掌握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yè)的學習、研究和國際交流,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教學中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學以致用的原則,培養(yǎng)和提高研究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币虼耍芯可⒄Z能力的培養(yǎng)應以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為目標,以使用為指導,英語教學的目標就是讓研究生熟練地掌握這門工作語言,使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毫無障礙地進行口頭或書面交流。
然而,目前我校的研究生英語教學仍沿襲本科大學英語的模式,但在難度和量上略有差別。由于課程設置單一,研究生英語教學定位出現偏差,導致“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極端教學模式的出現。“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采用傳統的教授法,教師花大量時間講解詞匯,分析疑難句子,學生被動地接受語言基礎知識和文章作者的觀點,在問題面前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耙詫W生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師將“話語權”交給學生,教師只作為課程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學生在課上的確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操練英語,但是如果教師不加以適當的引導和干預,課堂會造成對教學資源和學習實踐的巨大浪費,因此關于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呼聲逐漸高漲。如何運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培養(yǎng)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已經成為我校研究生英語教育中的重要課題。
二、思辨能力定義及發(fā)展
縱觀思辨能力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發(fā)現,西方國家學者不僅將思辨能力視作一種思維技能和過程,同時思辨能力還是一種人格完善所必備的品質[1]。美國哲學協會于1987年召集了美國和加拿大45位有名望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對思辨能力的定義達成如下共識:“思辨能力是一種有目的的、自我調控的判斷。這種判斷表現為解釋、分析、評價、推斷,以及判斷賴以存在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或語境的說明?!睂τ谒急婺芰嫵傻慕缍ㄑ芯?,最有名的是兩個理論模型:一個是“特爾斐”的雙維結構模型,界定思辨能力為認知能力與情感特質兩個維度,包括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和自我調節(jié)六項能力。另一個是Paul和Elder(2006)的三元結構模型,即思維元素、標準和智力特征,思維應該有目的、問題、信息、基本概念、假設、特定視角、推理、啟示八個要素,每個元素都應該運用九條標準去衡量或檢驗,人的智力特征必須隨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國內學者對思辨能力的關注與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以后,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思辨能力的理論研究,包括思辨能力的定義、特點及內涵的研究,主要借鑒并翻譯國外學者的觀點,目前仍然處于探索和發(fā)展階段。隨著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的出臺,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得到了國內學術界的極大重視,相應的這一領域的研究呈現多元化態(tài)勢,主要集中在哲學、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等學科。將思辨能力應用于二語習得領域中的實證研究數量不多,但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在英語閱讀方面,發(fā)現批判性閱讀、討論式教學等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李瑞芳,2002;韓少杰等,2009;米保富,2009);在寫作教學方面,元認知策略支持下的合作寫作模式(汲壽榮,2008;鄭玉琪,2010;李莉文,2011)、讀寫結合式寫作教學模式(張新玲,2009)都為思辨能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綜上所述,國內外語界雖然已經對思辨能力培養(yǎng)開展了一些研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偏弱(孟凡菊,2012)。我們發(fā)現,這些在外語教學領域進行的思辨能力研究的對象多為英語專業(yè)學生,目的是在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也培養(yǎng)思辨能力,只有極少數的研究對象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至于面向非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思辨能力的研究更是空白。
三、研究生思辨能力現狀
筆者針對的是東北電力大學2013級修讀《研究生綜合英語》的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該班級共33人,來自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專業(yè),全部為理工科學生。學生在本科階段修讀了4個學期的基礎大學英語之后,全都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而六級通過率只有10%。通過面對面的訪談,筆者發(fā)現較多學生希望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包括口語交流、科技英語閱讀與翻譯水平。為有效開展本次的實驗研究,筆者在學期之初對學生進行了思辨能力測試先導性研究,發(fā)放測試試卷33份,收回有效試卷33份。有效試卷中男生人數為21人,女生人數為12人;學生年齡介于23~26歲之間。本研究除了以33名學生作為受試對象外,還有3位教師參與思辨能力測試中主觀題的評分.為了避免打分的主觀性,筆者最后選取3位教師所給分數的平均分。3位教師同為《研究生綜合英語》課程的平行班級授課教師,對每課的主題較為清楚,教學態(tài)度嚴謹認真。
本研究所使用的是文秋芳團隊(2009,2010a,2010b)開發(fā)的思辨能力測試量具,該測試量具是文秋芳等于2008年申請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維能力現狀研究”(08BYY02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測試量具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兩種題型優(yōu)勢互補,既可以量化,又可以看到背后的推理過程。由于本次研究受試對象為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因此筆者修改了一些原始測試量具的項目,以期更好地適應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思辨能力水平。修正后的量具客觀題共有15道題,均為單項選擇題,共計30分;主觀題共有三道簡答題,共計70分。
數據分析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將數據輸入EXCEL表格中,然后進行清理、核查,并糾正錯誤。第二步進行項目分析,首先列出各題四個選項的分布情況,再計算難易度與區(qū)分度,以及內部一致性。第三步運用SPSS18.0中的Scale Reliability程序進行計算,所得結果alpha值作為信度指標。
通過本次思辨能力測試調查研究,筆者確定所授班級學生較為缺乏思辨能力,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成為筆者研究的焦點。從各項能力的數據分析來看,缺乏程度由少到多依次為判斷性評價、關系判斷、分析與計算、可信度評價、解釋性/真實度評價,其中解釋性/真實度評價能力幾乎為零,這就要求我們在為期一學期的行動研究中精心設計教學任務,有針對性地逐步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各項能力如下表。由于文章篇幅有限,筆者僅詳述兩項教學任務,如何在教學設計中既增強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又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四、綜合英語課程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我校的研究生綜合英語課程具有較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如何把課程教學與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結合?結合之后的培養(yǎng)模式是否會被學生接受,效果如何?下面以研究生綜合英語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課文“The Media and the Ethics of Cloning”和第二冊第二單元課文“The Gift of Gift-giving”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教師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能刺激學生進行思辨的環(huán)境。
1.“The Media and the Ethics of Cloning”媒體與克隆的倫理性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John Dewey說:“反思是對自己的一種信仰或所偏愛的某種知識形式,從它們所依存的基礎上和可能得出的結論上進行積極的、持續(xù)的、仔細的審視。”[2]鑒于本篇課文與思辨能力的內涵有密切的聯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因此“模擬聯合國”活動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1)分析與計算的獨立性
Dewey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學生自身的實踐經驗,由此提出“問題―發(fā)現法”。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模擬聯合國”的真實的、經驗的情境,向學生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human cloning considering the possible medical benefits and the consequent ethical problems?學生扮演各個國家的外交官,通過閱讀、整理、分析和總結,了解所代表國家的相關背景及在具體克隆問題上的利益、觀點、政策和措施。在這一點上,學生要運用英語綜合能力理解、分析和歸納所獲得的一切與主題有關的文本或影像資料,撰寫自己國家的立場文件。這些工作需要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給學生掌握英語寫作技能提供了良好平臺。教師的作用與傳統的課堂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其不再是權威、核心,而是活動的協調者和服務者,負責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
(2)可信度的批判性
教師根據學生的準備情況和意愿選出6名同學,通過演講陳述自己代表國家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要理解或論證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例如治療性克隆技術應用于胚胎干細胞的提取向人類展示廣闊前景的同時,也向人類社會現有的道德、倫理、精神生活提出嚴峻的挑戰(zhàn)。學生要確認自己能夠拿出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和論據,而不是簡單地肯定克隆技術巨大的醫(yī)療優(yōu)勢,也不是因為它會給生命倫理帶來沖擊就全盤否定它。學生運用對語言意義的闡釋,不僅檢驗了其口語交流水平,更是對思辨能力的挑戰(zhàn),因為學生要在釋義和批判評價方面展示出思維技能,包括篩選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安排事實與觀點的次序,重點強調自己的目的和語氣等。
(3)解釋真實的全面性
6名學生在“模擬聯合國”大會中,陳述完代表自己國家的立場文件之后,就要進行磋商,形成友好聯盟,就議題的具體問題達成一致。與會的其他同學分別就自己代表的國家提問上述6位同學,如提出“你的國家是不是因為科技水平不發(fā)達、科研資金不夠雄厚才積極反對克隆技術”、“對形成兩周的人類胚胎進行干細胞移植算不算是克隆人”、“克隆技術所帶來的益處是不是只有發(fā)達國家的國民才能享用”等視角獨特的問題。參會的所有同學要進行友好融洽的磋商,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以一種動態(tài)、全面的眼光看待克隆技術產生的倫理問題。這一過程可以有效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中的解釋性/真實度評價。
2.“The Gift of Gift-giving”送禮的藝術
(1)創(chuàng)造與文化相關的體驗
“思辨能力常始于未有定論的事物”[3]能讓人們對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反思和質疑。課文“The Gift of Gift-giving”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人們送禮是出于真心,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在送禮的同時是期望得到回報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主動質疑、自主學習反思,增加他們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根據研究生更具有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較強的特點,教師可在課前挑選出6名學生,作為陳述組,每名小組成員代表一個國家,就本國Gift-giving方式和作用分別作主題陳述。其他的同學作為表演組,根據陳述組的主題陳述和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糅合真實生活中細節(jié)和片段,進行小型的新聞報道和專家訪談等活動。無論是陳述組還是表演組的學生,為了在課堂上有好的表現,課前都必須做大量的閱讀準備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再是授業(yè)者,而是導演、設計師、引導者,甚至是參與者和學習者。
(2)在民主、和諧氛圍的課堂中進行分析閱讀
教師通過課堂提問和師生、生生討論等課堂互動活動,分析解讀課文,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意義構建和對文本深層含義的解讀。課堂活動可以圍繞三個方面設計:(1)Analyze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paragraphs in text and try to find the message conveyed by the author by keeping this question in mind: what is his problem of gift-giving?(2)Work in groups and discuss the proposition Anthony Brandt tries to present in this essay.(3)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identify the rhetorical mode in the essay.In what way is it effectively used?教師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從不同的視角考察課文內容,說出自己思辨的依據。教師不再是“話語霸權者”,不再同化學生的思維。
(3)精心布置課外活動
為了配合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認識和對問題的思考,通過學思結合型任務,使學生具備文本使用能力和文本思辨能力。教師組織學生模擬中央電視臺英語節(jié)目Up-close的錄制,節(jié)目主題為:Do you think money buys prestige?學生不僅積極參與節(jié)目的互動搶答環(huán)節(jié),而且主動向嘉賓學生發(fā)問,全程由教師負責錄像,并建立學生課外活動電子檔案。這種互動性的任務促進了學生的邏輯性發(fā)展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五、結語
根據我校研究生的具體特點,東北電力大學綜合英語課程在教材內容上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控制能力,融入跨文化的實際體驗等手段,使傳統靜態(tài)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有限的研究生英語學習中提高思辨能力,進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參考文獻:
[1]岳曉東.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與培養(yǎng):西方現代教育的實踐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2000(8).
[2]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關鍵詞:綜合英語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互動小組討論
1.導語
綜合英語課程是高職高專英語專業(yè)的必修課程。盡管目前的綜合英語教學力求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但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整個教學仍然拘泥于詞匯、語法、課文翻譯的“老三段”模式。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開展得很少或是過多地圍繞語言點展開,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其實,好的課堂氣氛應當是活潑而不松散,嚴肅而不沉悶,緊張而不壓抑,輕松而不懈怠,而良好的課堂氣氛的營造與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落實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下面筆者就綜合英語教學過程中聽說、精讀和翻譯等部分談談怎樣落實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2.綜合英語教學中,聽說、精讀、翻譯部分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落實
2.1聽說部分
聽說訓練在英語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傳統的聽說訓練中總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默默被動地聽。還有一些教員甚至認為聽說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略講,甚至一筆帶過。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中國自加入WTO以后,與世界經濟進一步接軌,這就決定了英語教學應該更加重視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就聽說而言,應加大聽說技能、特別是實用交際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用口語交際能力。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應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營造情景模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比方說,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寫出一些常用的句型或詞組,讓學生自己尋找搭檔,臨時編成一段對話;或者教師可以給學生設定情境,讓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力,用英語交流完成老師預定的任務。選材應該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而且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例如,我在《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第四單元聽說部分就給學生講到了這樣一個話題:Jumping from Job to Job(跳槽)。當今社會,頻繁跳槽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作為一個剛剛工作畢業(yè)的大學生,你的觀點是怎樣的呢?我叫學生自己先做出判斷,把贊成跳槽的學生編為A組,持反對態(tài)度的編為B組,并在黑板上寫下:Arguments for和Arguments against。先分組討論10分鐘,在討論中學生不會表達的單詞我寫在黑板上,然后A、B組進行辯論。同學們討論非常熱烈。辯論開始后,同學們開始了舌戰(zhàn)。沒想到同學們在集體優(yōu)勢的發(fā)揮下,辯論進行得激烈而又有序。同學們不僅找出了許多論據,還靈活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論證。雖然同學們的表達存在著一些語言方面的問題,例如語法、句子結構,但絲毫不影響同學們交流的興致。最后,我作為主持人,高度評價了這次辯論會,同時做出了結論,并提醒同學們在語言表達方面所要注意的問題。課后,同學們反映這樣的活動很有吸引力,能激發(fā)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希望以后多多開展類似的活動。
其實,在聽說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我們還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方法。比方說看圖說話、故事接龍等等,選用輕松、活潑的主題,那么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2精讀部分
精讀教學過程是綜合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但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先教單詞、語法,然后逐一翻譯文中的句子,解釋語言點。這是一種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即使教師精心備課,講課很有條理,語言點講得詳細具體,但課堂上學生沒有什么反應,甚至有些學生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筆者認為,在講解課文前,先應該介紹必要的背景知識。這可以預先布置學生自己去搜查相關資料。例如我在講《新編實用英語教程》第一冊第一課時,我就布置學生課后先去搜查中西方國家的人見面寒暄時所說的話,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學生們其實對文化方面的東西很感興趣,于是紛紛去圖書館,上網尋找相關資料。在正式上課前,我隨意點了幾位學生,讓他們談談中西文化差異,其他學生適當補充,最后我對學生的觀點作了總結,聯系本課當中提到的相關知識,我稍作補充。這樣很快就把學生引入到精讀課的教學中,引起了他們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可以用情境導入法。例如,我在講課文《Forgiving my father》一課中時,課前,我先用英語提問:“你的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你爸爸曾經對你做過錯事,你會原諒他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紛紛發(fā)表觀點。學生們用不同的形容詞形容自己的爸爸,同時還回憶了爸爸和自己曾經的誤會以及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然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中,作者的爸爸是一個怎樣的爸爸呢,為什么作者要原諒他的爸爸呢?”很快就把學生的心拉進了課本中。在我講解的過程中,同學們一直都帶著這樣的疑問在聽,直到最后故事結束才解開心中的疑團。因此,在精讀課教學實踐中,應該在原來側重于教師在課堂上多講、精講詞匯轉到要求學生多思考,多發(fā)表看法、觀點以及實際語言點的操練。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給學生提供信息輸入量和練習機會,同時也在學生中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開放、樂于接受所授語言及文化的心態(tài)。
2.3翻譯部分
翻譯是綜合英語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綜合英語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語言基本能力。翻譯能力實際上就是一種綜合能力,翻譯需要的不僅僅是語言基本功,還要求譯者有廣博的知識面。然而,長期以來教師對如何實施綜合英語中的翻譯教學缺乏科學的研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翻譯教學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故教學效果不理想?!熬C合英語”教學中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必須在不占用過多“綜合英語”課課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師只能利用“綜合英語”課本身的優(yōu)勢,見縫插針,為學生穿插講解基本翻譯理論與技巧,同時在有限的課堂練習中進行有效地實踐。例如,在教學生語言點時,教師可以自己用該詞或詞組先造一個句子,讓學生即席口頭翻譯。這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口譯能力。在課堂上中譯英、英譯中的練習中,讓學生按照上課所學的表達方式先自己動手把翻譯做完,然后教師把全班按“成績搭配”分組,讓他們相互討論,相互修改。他們可以討論用詞、時態(tài)、句子成分的順序等等,最后每組交上自己滿意的答案,教師再逐一對上交的翻譯練習進行講評。這樣學生在相互討論中不僅掌握了該語言點,而且在詞匯與語法等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見解和體會。有許多教員總是抱怨翻譯教學枯燥無味,其實如果我們很好地落實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同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結語
落實綜合英語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實就是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開展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員應該以一種親切、熱情的人格魅力、感染力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讓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氣氛下更加放松,從而更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高。
注:本文作者劉曉芳系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譯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彭金定.大學英語教學與學習策略的科學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8.
[2]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