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德國社會內(nèi)中派和左派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要啟用群眾罷工作為政治斗爭手段。羅莎·盧森堡為代表的左派反對通行的議會改良策略,主張將俄國的經(jīng)驗介紹到德國,以推進德國的革命形勢;卡爾·考茨基為代表的中派則堅持維護政黨'久經(jīng)考驗的疲勞戰(zhàn)略'——議會改良策略。受俄國和波蘭革命活動的啟發(fā),在《群眾罷工、黨和工會》(1906)這本小冊子中,羅莎·盧森堡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群眾罷工斗爭策略,用以替代德國社會的議會改良策略。直到1910年左派和中派的分歧公開化時,她的主要觀點都是這一文本的延續(xù)。關于對群眾罷工問題的闡釋,居于羅莎·盧森堡革命理論的核心位置,這也是她對馬克思革命學說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運用。分析研究該文本,有助于明晰盧森堡的思考和論證方式,有助于理解德國社會內(nèi)左派和中派決裂的原因,亦能由此看到馬克思革命學說在實踐和運用中所遭遇的危機與挑戰(zhàn)。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